各年龄段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特点

各年龄段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中的一种,是再现成人现实生活情景的一个窗口。”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的人物角色选择扮演,并模仿家庭中及周围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和语言,同时在对周围环境各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情感与态度。“娃娃家”游戏是观察幼儿行为的重要窗口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因此,研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主要是单一地操作和摆弄材料,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扮演爸爸或妈妈给“娃娃”做饭、照顾“娃娃”等。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转移,因此他们的角色行为也容易转移,如刚刚还在给“娃娃”梳妆打扮,没过一会儿又去“超市”购物,买完东西又去给“娃娃”梳头。同时,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如看到其他幼儿在炒菜则会放下手上在为“娃娃”打扮的工作,也跑过去炒菜。

小班幼儿的“娃娃家”游戏情节会较多,主要是以简单的操作为主,很多情况下不会垂直扩展下去,有的甚至会消失。在游戏过程中,除了简单的洗脸、洗手、喂奶、做饭、炒菜等操作活动外,还有打电话、救火、抱“娃娃”看书、串门、请客、虚拟“娃娃”生病、拍照等行为或语言,或多

种操作活动交织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拿手机打电话的幼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模仿别人说话,但当有人问:“你找谁?我能为你做什么?”这时幼儿经常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少有情节的延伸。例如,一些幼儿说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却没有后续行动,转而做其他事,并没有出现带“娃娃”去看病的情节。

二、中班幼儿的行为

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能够自己协商分配游戏角色,能了解角色的行为并扮演得更加生动。例如,“妈妈”给“娃娃”梳头,先对“姐姐”说把外面的小椅子搬进来给“娃娃”坐,然后再给“娃娃”梳头;“姐姐”把椅子搬进来后给“妈妈”递橡皮筋,帮助“妈妈”一起给“娃娃”梳头;“爸爸”则认真地做好饭菜。

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过程比较细致。例如,扮演妈妈的幼儿知道包饺子时先将需要的各种菜剁成馅儿,装进盘子里,再用棍子将饺子皮擀好,然后开始包饺子,最后将饺子放入锅中。此外,幼儿的创造性行为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如玩煎饼游戏,能把饼摆在盘子里后,用橡皮泥捏成不同的造型围边,让食物看起来更美。中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变得更加丰富,游戏的活动区域也从家庭延伸至周围环境,如带娃娃去游乐园玩、去小吃店吃东西、去电影院看电影等。

在“娃娃家”游戏中,中班幼儿在语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之间语言交往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且体现在

行为上。例如,“妈妈”说:“你奶粉冲好了吗?宝宝饿了。”“爸爸”回答:“知道了,再等会儿吧。”“妈妈”会继续交流:“我先抱孩子出去散散步,待会儿再回来。”

三、大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一方面,大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游戏,会进行过生日、请客、看病等主题游戏,游戏行为不再只是在某一区域内单一进行,能够扩展到其他区域,如带“娃娃”去超市买东西、带“娃娃”去医院看病等一系列延伸出来的游戏。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逐渐丰富起来,如带“娃娃”去医院看病时不再局限于只知道给“娃娃”打针,而学会了听心跳、测体温等。另一方面,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合作,能与同伴一起协商完成某一项任务。例如做饭时,幼儿能协商分配任务,一个负责洗菜,一个负责煮菜;吃饭时,一个抱“娃娃”,一个喂“娃娃”。

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

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 ●装扮行为 游戏主题游戏情节角色扮演 托班形象玩具的诱导下出 现的短暂的装扮动作 没有角色意识,分不清真和假,模 仿典型动作。 小班形象玩具的诱导下出 现的一系列连贯而有 序的装扮动作,逐渐形 成游戏主题,主题是他 们熟悉的 情节单一。形象玩具 的影响下表现该主 题最典型的游戏情 节。娃娃家烧饭、吃 饭。抱娃娃、喂娃娃。 出现角色意识但并不清晰,真假混 淆,出现对应性角色(妈妈和宝宝、 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 中大班 脱离形象玩具的诱导, 主动寻找材料来展开 游戏,主题范围逐步扩 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生活经验构思 出丰富和复杂的情 节,一个主题有五个 以上的情节展开。 有清晰的角色意识。较好地理解扮 演的角色,逼真地表演角色行为, 在大量的对应性角色的基础上出现 同一性角色(多个医生)和关联性 角色(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操作行为(搭建作品) 目的性构建技能作品特点 托小班没有目的,或搭建行为 后根据作品命名; 作品以垒高、延长、堆 积为主要特征 小、中班变搭边想、不断改变搭 建意图; 作品特征为铺平、架 空、围合;结构简单, 单个作品所用材料不多 中、大班先想后搭,但会改变 (技能和材料的限 制); 开始合理地选择材料 的形状、大小、色彩, 注意形状的对称; 单个作品材料数量增多,出现作 品主题,即一个主题中有若干作 品。 大班后期作品搭建意识清晰,会 有目的选择和寻找材 料实现自己的作品构 思。 运用形状和颜色的对 称、间隔等规则追求作 品的形式美。 单个作品的结构特征复杂性明显 增强,不仅出现主题,单个作品 的结构特征的数量逐渐增多(房 子有门、窗、顶、楼梯、烟囱) ●行为的社会性 装扮活动结构游戏 托班平行游戏、互相模仿(教师多提供相同的游戏材料) 小班从平行游戏到合作游戏过渡;对应性的角色表 现简单合作行为(适当减少相同玩具,促使幼 儿合作) 平行游戏 中大班合作,有主题、情节、替代物、角色间的协商 (多给幼儿交往机会) 合作搭建,但有主从关系。

幼儿园从娃娃家游戏情节看幼儿发展水平

从娃娃家游戏情节看幼儿发展水平 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情景游戏是每个孩子最早开展并贯穿整个幼儿时期的游戏主题,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玩娃娃家,每个时期的娃娃家游戏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研究通过观察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的娃娃家游戏,从情节内容入手,来分析孩子游戏阶段的发展水平,并为教师有效设计和指导不同年龄的角色游戏提供一些建议。 在观察中发现,小班幼儿在游戏情节大都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是一些生活家务的操练行为,如“烫衣服”。孩子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水平。 中班幼儿在游戏时,开始有自主的想法(是否太高了?),如“布置家”的情节,但情节构思仍然不连贯。幼儿之间开始有交流,每个人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逐步向)处于联合游戏水平发展。 大班的幼儿情节丰富而又连贯,并与其他游戏区建立有联系性的情节。如“娃娃家的孩子去医院看病,爸爸去超市上班。”孩子之间有分工合作和共同认可的规则,在游戏中社会交往水平有很大提高。而大班孩子在自主的基础上,还会自己设计创造情节延续事件的发展,如“在超市上班的爸爸没事做,就打电话给妈妈说今天超市全部免费,让妈妈快点去买东西。” 游戏情节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情节无目的性,做了以后再想(有很多时候,做了以后也不想),行为简单机械,独自游戏 中班:有一定目的性,边做边想,动作熟练,尝试交流,冲突较多。 大班:自主设计情节,先想后做,情节丰富连续,行为精细复杂,合作分工。 在这样的教师论坛中,最好解释一下什么是“机能性角色”、“对应性角色”、“关联性角色”的定义,便于广大一线教师理解。 小班扮演的角色:妈妈、爸爸、姐姐、客人、阿姨 中班扮演的角色:妈妈、爸爸、姐姐、弟弟、哥哥、宝宝、新娘子 大班扮演的角色:妈妈、爸爸、大姐姐、中姐姐、小姐姐、弟弟、宝宝、医生、超市人员、客人 对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分析: 小班:对角色原形典型动作的模仿,用摆弄操作的行为来表示。 中班:出现一方角色指向另一方角色的对应性角色,但仍以自己兴趣进行游戏,有时会不顾对方在干什么或是指令对方去做什么。 大班:一人能身兼数职,做超市的保安,做娃娃家的爸爸,去医院看病,孩子在游戏中角色意识清晰,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该做什么”。

各年龄段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特点

各年龄段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中的一种,是再现成人现实生活情景的一个窗口。”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的人物角色选择扮演,并模仿家庭中及周围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和语言,同时在对周围环境各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情感与态度。“娃娃家”游戏是观察幼儿行为的重要窗口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因此,研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主要是单一地操作和摆弄材料,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扮演爸爸或妈妈给“娃娃”做饭、照顾“娃娃”等。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转移,因此他们的角色行为也容易转移,如刚刚还在给“娃娃”梳妆打扮,没过一会儿又去“超市”购物,买完东西又去给“娃娃”梳头。同时,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如看到其他幼儿在炒菜则会放下手上在为“娃娃”打扮的工作,也跑过去炒菜。 小班幼儿的“娃娃家”游戏情节会较多,主要是以简单的操作为主,很多情况下不会垂直扩展下去,有的甚至会消失。在游戏过程中,除了简单的洗脸、洗手、喂奶、做饭、炒菜等操作活动外,还有打电话、救火、抱“娃娃”看书、串门、请客、虚拟“娃娃”生病、拍照等行为或语言,或多

种操作活动交织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拿手机打电话的幼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模仿别人说话,但当有人问:“你找谁?我能为你做什么?”这时幼儿经常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少有情节的延伸。例如,一些幼儿说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却没有后续行动,转而做其他事,并没有出现带“娃娃”去看病的情节。 二、中班幼儿的行为 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能够自己协商分配游戏角色,能了解角色的行为并扮演得更加生动。例如,“妈妈”给“娃娃”梳头,先对“姐姐”说把外面的小椅子搬进来给“娃娃”坐,然后再给“娃娃”梳头;“姐姐”把椅子搬进来后给“妈妈”递橡皮筋,帮助“妈妈”一起给“娃娃”梳头;“爸爸”则认真地做好饭菜。 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过程比较细致。例如,扮演妈妈的幼儿知道包饺子时先将需要的各种菜剁成馅儿,装进盘子里,再用棍子将饺子皮擀好,然后开始包饺子,最后将饺子放入锅中。此外,幼儿的创造性行为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如玩煎饼游戏,能把饼摆在盘子里后,用橡皮泥捏成不同的造型围边,让食物看起来更美。中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变得更加丰富,游戏的活动区域也从家庭延伸至周围环境,如带娃娃去游乐园玩、去小吃店吃东西、去电影院看电影等。 在“娃娃家”游戏中,中班幼儿在语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之间语言交往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且体现在

中班角色游戏《娃娃家》

中班角色游戏《娃娃家》 一、情况分析 1.一幼儿在游戏中做“娃娃家”的“妈妈”,她洗完衣服后想要熨衣服,她就到玩具箱里找到了一个玩具电熨斗兴高采烈地熨起了衣服。 2.一幼儿做餐厅总经理,他在材料箱里翻来找去,要为餐厅搭一个空调,他找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替而代之。 3.“医院”的配药医生,他皱着眉头在“医院”里来回走动,度图做一瓶水果药,让“病人”吃药不觉得苦,但他不知道怎么做。 4.去“理发店”的顾客反映,服务员为他洗头,可没有水龙头(自来水),感到很不舒服。 玩具是幼儿游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玩具是幼儿的天使”。很多情况下,幼儿是因为玩具而游戏的。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操作摆弄玩具,因玩具产生联想和游戏行为,中班上期的幼儿就是如此,“仅仅幼想虚拟的事物不能激起热烈的行为”。 二、游戏要求 在游戏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替代玩具和材料。 从情况分析中不难看出,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在游戏中已表现出来、替代玩具和材料的需要和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替代玩具和材料,有助于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反之,将影响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展开。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现成玩具箱:装有碗、筷、盒、篮、锤子、瓶等。 原始材料箱:积木、万能插塑、纸、笔、剪刀、浆糊等。

2.重视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观察,熟悉各物品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组合,如空调的外形、售票员的票夹等。同时要鼓励幼儿大胆自制游戏玩具,想象和发挥各种物体的功能,学会以物代物。 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和提供幼儿游戏的一般环境外,还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丰富的其他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并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加深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已知奠定基础。 四、游戏指导 1.在游戏前提示:如果你在游戏中需要什么可到玩具箱寻找,也可以请同伴或老师帮忙。 观察重点:幼儿选择和使用玩具的情况。上面所例举的情况分析中的几种表现,就是教师在游戏中,重点观察所致。 游戏评价:可通过“你们是怎么做的?”提问来展现类似第1、第2种幼儿的游戏情况,强化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替代玩具。通过“你需要什么,可以怎么做?”来引导幼儿讨论玩具与游戏的关系,帮助类似第3、第4种情况的幼儿会选择、替代玩具,解决游戏中的困难。 引导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可减少幼儿面对问题的种种质疑而影响行为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虽不应去替代幼儿解决困难,却可为幼儿指点谜津。

幼儿园托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特点

托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特点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内容,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娃娃家中的小床、小桌、小碗、小盘等等这些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让幼儿可以体会到家的氛围,炒菜、做饭、喂娃娃吃饭等内容又可以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摆弄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托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特有行为方式,体现出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 一、选择材料的方式。 幼儿在刚刚进入娃娃家时,往往会先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和材料,如拿起小电话、找出某一个小铲子,或是坐到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如操作台前、小床上等。然后开始摆弄所选的材料,这样持续一会后,再次开始寻找并选择其他的材料,这时的选择有时会受同伴的影响,及幼儿自身经验的影响。如看到别的小朋友拿来蔬菜倒在锅里,自己也会这样做,又如自己曾经玩过做汉堡,就再次选择做汉堡的材料。但在这一阶段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变换材料的频率比较快,经常玩会这个,又去玩会那个,注意力容易转移。 分析: 1.小年龄的幼儿之所以喜欢娃娃家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情感的需求,他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心理安慰。正如他们每次都要选择的某种材料,实际上情感寄托的功能已经超越了游戏的功能。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不随意打扰和阻碍幼儿的选择,给幼儿提供释放情绪情感的空间。 2.托班幼儿年龄偏小,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对于材料还处于重复摆弄阶段,与游戏内容没有产生相应的关联。同时由于在游戏中还没有建立明确的角色意识,因此在选择材料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游戏的内容也会随之变来变去。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时间,同时要观察幼儿行为表现,当幼儿有需要时,教师可以介入游戏,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 二、沟通交流的方式。 托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和同伴基本没有交流,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独自摆弄,自言自语。但是在游戏中,他们非常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特别是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时,更能激发幼儿交流的愿望。比如教师进入娃娃家说:“你们今天做了这么多好吃的,我来尝一尝可以吗?”幼儿会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做的好吃的送给老师吃,还会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好吃的,什么味道的等。当教师退出游戏后,幼儿还是会随时告诉老师自己又

幼儿园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 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 第一篇: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游戏中孩子们与同伴商议角色分配、模仿各种角色的活动,这就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在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增强,非常喜欢模仿,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表征水平有了提高。幼儿将平时所观察到的大人的行为在游戏中得到实践,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守则,在游戏中反映了生活中角色的关系,所以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愉快性的对社会准则进行学习。 案例描述: 情景一: 游戏开始了,在娃娃家里有的做“爸爸”,有的做“妈妈”,孩子们认真、投入地扮演着各种角色。“妈妈”忙碌着,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在阳台摆弄植物浇花浇水,爸爸在厨房间切菜。突然爸爸叫了起来:“啊呀,宝宝尿床啦!妈妈你快来呀。”妈妈抱起了娃娃说:好像拉大便了,宝宝肚子不舒服,是不是感冒了?““妈妈”又从娃娃的小床上拿起了一条小被子,使劲地抖了两下,接着把小被子堆在了桌子上。爸爸也拿来了尿片、替换的衣服,桌子上摆满了衣服、裤子。我有点生气了,平时再三强调“爸爸”“妈妈”们要整理好娃娃家的物品,今天怎么又乱放了呢?刚想上去制止,妈妈主动上前对我说:“我们家宝宝尿床了,把衣服、裤子和被子都尿湿了,等会被子要晒一晒。”原来如此,“但是光晒晒是不行的,宝宝的脏的东西还在上面呢,要洗洗后再晒就干净了。”“妈妈”听了我的话,又开始忙碌清洗起来。爸爸、哥哥也在一旁帮忙整理。忙的比亦乐乎。 情景二:

各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征

各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征 从游戏的内容看 小班儿童的游戏,在很多地方还跟婴儿的游戏差不多,游戏的主题更多是反映一些日常生活 的事,一般总是摹仿大人的一些动作.当然,小班儿童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单纯动作的重复, 而是力图赋予这些动作以一定的意义.例如,小班儿童已不像婴儿那样只是把匙子放在布娃 娃的嘴上,简单地重复喂的动作,而且还力图做出妈妈的样子. 在中班儿童的游戏中, 经常出现大人的一些劳动和生活内容,例如,反映大人的劳动和 家庭生活的过家家〞等游戏. 大班儿童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在大班儿童的游戏中,已经可以经常看到反 映社会生活、关系的游戏,例如,公共食堂〞、医院〞等游戏. 举个例子:小班儿童在作医院〞的游戏时,总是满足于一些医疗用具如听诊器、注射器、镣子等等的运用.而中班儿童那么把护士〞和病人〞的关系作为医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到了大班,开始出现医生以寸病人〞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等等. 从游戏的形式看 小班儿童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事物如玩具、材料等的直接支配.比方,小班儿 童当拿起橡皮管〔听诊器〕的时候,就说我是大夫:只是在听诊器这个游戏材料的直接刺激下,儿童才体会着医生〞这个角色的活动,如果没有听诊器,那儿童常常不可能扮演医生这个角色.而且,小班儿童在游戏中发生纠纷, 也往往是由于争夺玩具或游戏材料而产生的.

中班儿童的游戏,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班儿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 般都能从分配角色开始,这就是说,儿童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案性.他们已经不像小班儿童那 样,只对游戏用具感兴趣,而是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意义和任务.例 如,作开火车〞游戏的时候,不是只满足于摇摇手里的红族,或鸣鸣〞地学火车叫,而是力 图表达开火车过程中各种人物活动的关系.游戏中的纠纷也常常发生在角色的分配上. 大班儿童的游戏,有了更大的变化. 大班儿童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 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那么.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都能用 游戏规那么来解决问题.这时游戏中的纠纷常常是由于执行游戏规那么而引起的.

区域观察记录表大班娃娃家

区域观察记录表大班娃娃家 娃娃家观察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并百玩不厌的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小班幼儿适合玩的游戏。 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自然而然会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教师在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中,也更应该注重游戏的观察,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珈慧拿着勺子去喂娃娃,只看到她用勺子舀了一下,用嘴巴吹一下,然后再去喂给娃娃。我看到这里,过去问她:“为什么要吹一下再喂给娃娃吃啊?”她告诉我说:“因为饭太热了,我吹一吹,娃娃就烫不着了!”“你怎么知道要吹一吹呢?”我问。 “我看到我妈妈就这样的。 ”她自信地说。 评价与分析: 3-4 岁的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通过询问得知珈慧为何要将“饭饭”放到嘴边吹一吹了才喂给娃娃吃。

孩子在进行生活经验的再现时,没有考虑到玩具的真假和替代,只是一味地模仿生活动作,这也和孩子对材料的仿真性有关,我们教师要考虑孩子的认知特点,要强化孩子的知识经验,因为经验是幼儿园生活、家庭环境中,同样也受着年龄、社会的制约,所以带着很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化、丰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从而更好地改善孩子的游戏水平。 教师的介入与策略:这个阶段幼儿年龄小,容易将假想和实际相混淆,把一些娃娃家的造型逼真的玩具当作真的来进行游戏。在游戏评价中,老师可以提醒幼儿:玩具是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的,特别是一些仿真水果之类的,一定不能够放到嘴巴里,即不安全又不卫生。 《“娃娃家”观察记录》(xx-xx 学年第一学期)石城路幼儿园盛于蓝区域:铜官山区新苑幼儿园小一班“娃娃家”。 时间:xx 年 10 月 28 日 15:45---16:00 区域观察实录:活动已经开始了,“娃娃家”内有三名女孩子在游戏。一位客人老师问一名穿着小围裙的小朋友:“你是爸爸还是妈妈呢?”“我是妈妈!”又问另外一名系着领带的小朋友:“你呢?是爸爸还是妈妈?”“我是爸爸。”第三位小朋友则在玩具床边拍着娃娃睡觉。“娃娃

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

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最早最多从“娃娃家”开始,“娃娃家”游戏堪称是学前教育中角色游戏中的“经典”。因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尤其是小年龄幼儿。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体现。“娃娃家”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以下就是孩子们在“娃娃家”中的一些常见的行为表现。 一、游戏中的分配 游戏中的分配一直是游戏继续下去的关键之处,幼儿只有分配得当,才能友好的进行游戏,反之,没有正确的分配,就会引起争执,让游戏终止。因此,下面的两位小朋友因为一开始较好地分配,让游戏精彩的继续。 汤和陈早早的来到娃娃家,一下子就发现了老师准备的新材料。只见汤拿起桌上的毛巾一层层的叠起来,陈则一旁拿来好多的水果。“这是要干嘛呢?”我好奇地问了问。“虚!娃娃生病了,我们要照顾她呢?”于是我追问:“你们是娃娃的谁呀?”“我是爸爸,我是哥哥。”两人异口同声。只见汤将娃娃放在了小床上,在她的头下面放上了软软的枕头,还将刚才叠好的毛巾放在额头上,自言自语道:“娃娃发烧了,要休息。”同时还看到一旁的几块花布,立马捡起来轻轻地盖在娃娃的身上,小手时不时地拍一拍娃娃。陈喊道:“汤,你看这个篮子里还有好多吃的呢!”他拿起材料箱,在里面捣鼓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好多的食物:荷包蛋、馄饨、胡萝卜、蛋糕、披萨、青菜……统统放在了盘子里递给汤,对他说:“快给娃娃吃点东西,会饿的,要补点营养。”于是,汤接过陈手中的食物,将食物一一放入娃娃身旁的小凹槽里,嘴里又念道:“帮娃娃多留点好吃的,等她好起来可以多吃点了。”两人耐心地照顾着,一会儿倒点水给娃娃喝喝,一会儿又喂点食物给娃娃吃,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相信娃娃很快就会康复的。 二、游戏中的冲突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

娃娃家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尧尧

娃娃家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尧尧 班级:_大班_____ 观察地点:娃娃家 观察情景实录 故事1 幼儿观察的是大班的娃娃家,区域位置在班级挨着北面的墙,所以面积很大,这次是有4个孩子在进行活动。重点观察一个其中一个孩子——尧 来到娃娃家,尧选择了当爸爸的角色。 故事2: 尧在家里一会和妈妈商量要吃什么饭一会有在厨房忙碌着。 尧很认真的在洗菜,并反复洗了很多遍。 完成了洗菜的工作他很真的找出菜板,把洗好的菜放在上面拿着刀从前往后进行切片。 故事3: 绕完成切菜的工作后叫来妈妈和姐姐进入厨房开始准备做饭,尧这个爸爸就说:“我去上网打游戏呀!做好饭了叫我吃饭。”吃过饭绕说:“我要去上班了。”这时候他来到了小医院。(当天小医院里没有孩子在玩耍) 故事4 来到小医院他先穿好衣服,在进药房把药品进行摆放整齐。 故事5邀请娃娃家的来看病这些是他都做完了,他觉的小医院应该有病人,他就开始给娃娃家打电话,邀请娃娃家的人来看病。 分析: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一个小小的世界,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了简单的合作,不仅开始尝试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还开始努力思考,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可以用一些材料的玩法争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也争强了游戏的热情。杨继尧参与游戏积极性极高,可爱的他一直很积极的去做些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在娃娃家里玩电脑打游戏时,看见妈妈带孩子去小医院看病没有医生而不能游戏,

他就想出了去“上班”的活动,自己去当医生,在去医院当医生的时候先要收拾自己的 工作场所,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主动跟娃娃家的小朋友联系让对方带孩子来医院检查。这样的突发游戏,不用我们教师进行指导孩子如何做,而是孩子自我体验,自我获得的过程,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取决于对孩子行为的观察,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首要基础,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 启示: 1.静下心来,观察孩子。 观察能让我们觉察幼儿的需求、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更适宜的发展目标和活动。 2.明确要点,把握价值。 教师对活动的核心价值的把握,影响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就如集体教学中的活动目标一样,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活动目标展开,游戏活动也不例外。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 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所使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一、3岁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及游戏预设 (一)游戏的发展水平 3岁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儿童从每天只能躺着到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游戏发生发展的条件之一。此阶段儿童主要以感觉运动性游戏为主,如大运动类游戏、用手的游戏、感觉游戏等,伴有象征性游戏的萌芽,此阶段儿童喜欢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亲子游戏是两岁前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儿童对同龄伙伴的意识的发生,儿童的伙伴游戏也逐渐发生发展。 (二)游戏的预设 3岁前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应经常对孩子说话、讲故事、唱歌。给他们听柔和的音乐、玩色彩鲜艳的玩具,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幸福、和谐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儿童大胆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得自信、主动、大胆,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儿初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及游戏预设 (一)游戏的发展水平 幼儿初期的儿童处于象征性游戏初期,此阶段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常常重复同一动作,而且游戏主题不稳定,常随外部条件和自己情绪的变化而改变。受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较差,自我控制的水平较低.。此阶段儿童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比较简单,角色的种类不多,大都是独自充当角色或平行充当同一角色。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由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渡。他们不再喜欢独自玩耍,而是喜欢和同伴们一起玩。在同其他儿童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想象和各种社会性交往能力都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儿童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在这个阶段更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接触的机会,将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的预设 幼儿初期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注意为儿童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真正让幼儿感到“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在室内功能区的设置上,要以角色区为主。室外设置运动区、玩沙玩水区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幼儿初期的儿童处在象征游戏初期,在游戏中经常独自充当角色或平行充当角色。所以,在游戏区投放玩具时应做

娃娃家活动游戏的内容与指导策略

娃娃家活动游戏的内容与指导策略 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家庭中 的不同角色,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主要是从角色游戏的角度认为娃娃家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语 言和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大家都感到娃娃家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其它角色游戏不可替代的: 1。多观察多分析: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 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2。多参与多指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也可以角色身份加入游戏中,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并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 针对如此,可有以下情况总结如下: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核心价值: 1、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体验快乐.(通过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活动,能体验到和小朋友一起玩很温暖、很安全、心情愉快,尤其是小班幼儿能尽快的稳定情绪,缓解心理焦虑,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体验快乐是娃娃家游戏活动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这一点要求我们不要将娃娃家变成教师显性施教的场所)。 2、再现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再现生活经验主要是再现父母照 顾儿童、孩子过生日、请客、去医院看病等家庭生活及与周围环境、人员交往的情境。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现也是我们追求的娃娃家游戏活动核心价值的又一重要方面, 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给娃娃梳自己喜欢的头型,看到孩子生病表现出焦急、疼爱的情绪情感,想象自己开着车送孩子去医院看病等. 3、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和责任感。(幼儿知道自己在扮演谁,其

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

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 (一)幼儿游戏现状分析 在游戏中,我发现绝绝大部分幼儿能通过与材料和同伴互动,自然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个别幼儿还能发挥想象来实行游戏。但是,幼儿在游戏中普遍缺乏角色意识,游戏兴趣和注意力不太稳定,有时还会出现争抢的行为。部分幼儿的生活经验限制了自己的游戏行为。所以,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材料与环境准备 材料投放:餐具、装扮物、娃娃、微波炉、洗衣机(自制)等。 (三)近阶段游戏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培养初步与同伴交往的意识。 2.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鼓励幼儿大胆反映生活经验。 3. 培养游戏后幼儿能自己把玩具摆放整齐的习惯。 (四)教师观察要点 1.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意识,是否愿意模仿相关的行为? 2. 游戏中幼儿与投放材料之间的互动是否适宜,材料的调整与补充? 3. 幼儿游戏情节是否有所发展? 二、幼儿游戏活动调整 (一)游戏中,部分幼儿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摆弄玩具,他们会将生活中的事物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娃娃

家游戏内容始终没有新的发展,而且点心师对卖饼干的兴趣也在逐渐消退。在游戏中我还发现有些幼儿提出了给娃娃过生日的想法,但显然当前娃娃家所提供的材料限制了他们的游戏行为。 教师调整:为幼儿提供能够制作水果蛋糕的材料。向家长求助收集废旧蛋糕盒,并在上面贴上水果标记;制作水果图片,以便幼儿能够一一对应将水果图片插入标记中。 制作水果蛋糕的材料果然吸引了点心师的注意,他们很专注地开始制作水果蛋糕。娃娃家的妈妈、动物园的饲养员纷纷来到面包房对售货员说:“今天娃娃过生日了,我要买一个蛋糕。…今天小白兔过生日了,我想送个蛋糕给它。”面包房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在娃娃家、里,幼儿们围在一起开始唱起生日歌、切蛋糕,玩得很开心。 分析与反思:教师调整材料的依据来自于幼儿的需要。材料投放之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了表现的机会,丰富的游戏行为便随之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蕴含的游戏目标——兴趣激发、专注力培养等得到了体现,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也增强了。可见,能满足幼儿游戏意愿的材料能诱发幼儿积极的游戏和交往行为。 (二)在一次游戏后的交流活动中,我和幼儿讨论起了“冬天怎样保暖”这个话题。在我的鼓动下,第二天便有些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冬天用的防护用品,如面霜等。于是,我将这些材料放进了娃娃家。可观察下来,幼儿在游戏时并没有使用这些材料,个别幼儿能想到出门时要帮娃娃穿好衣服,但都没想到帮娃娃涂面霜。显然,娃娃家过于繁多的材料,以及幼儿对涂面霜经验的缺乏影响了幼儿的

幼儿园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标及特征

幼儿园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标及特征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目标 1、让幼儿积极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2、能按意愿选择提出、选择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鼓励他们积极用语言进行交往。 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游戏内容。学习用语言、动作来进行交流。 4、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让其感受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5、让幼儿学会以物代物或一物多用地进行游戏,由此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爱护玩具、遵守规则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7、巩固原有常规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遵守新的游戏常规。 小班角色游戏特征 1、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但有时有感兴趣的材料也会出现一序列动作。如幼儿会假想娃娃饿哭了,于是连忙泡奶、喂奶等动作。 3、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锡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锐涵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但幼儿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有时扮演的角色也会经常转移。这是因为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弟弟时,看到爸爸打电脑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扫把,也去打电脑。可当他看见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键盘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

「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

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尤其是小年龄幼儿。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角色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对于刚进入集体社会的上小班幼来说,脱离了原本独个的生活方式,进入一个集体小社会,一方面孩子们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掌握所表演的社会角色,如营业员、医生、理发师等的行为、语言乃至社会义务。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最早最多从“娃娃家”开始,“娃娃家”游戏堪称是学前教育中角色游戏中的“经典”。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很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学习他们的日常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因如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以下截取所带教小班一年间10个主要时间段的游戏观察记录: ★案例一:相亲相爱一家人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九月份 游戏背景: 娃娃家是学前前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学习的角色游戏。2-3岁的托班孩子,在游戏表征上水平大都只是停留在摆弄玩具上,进入小班了,为了丰富游戏的情景,教师增加了角色的扮演(爸爸、妈妈、姐姐、宝宝等),孩子们对此非常的感兴趣。 游戏行为实录: 俊俊和馨馨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闻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俊俊哭了,我走上前问“俊俊,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俊俊指着馨馨说。“馨馨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的妈妈,我当的爸爸”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不要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游戏行为反思: 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共同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指导与调整: 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提醒幼儿,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经过我们的多次提醒,幼儿间争抢的行为慢慢少了。 ★案例二:宝贝一家亲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月份 游戏背景: 角色游戏是小年龄孩子表现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可以产生许多的互动。今天的角色游戏开始了,琪琪和楠楠来到了娃娃家,戴上了妈妈和哥哥的牌子。“妈妈”抱起了娃娃,给小床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