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

百科名片

精英理论

通过对社会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研究,说明社会的性质和统治关系的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认为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书名:精英理论又名:精英政治理论作者:莫斯卡类别:政治学装帧:精装

目录

精英理论发展沿革

1精英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

1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

1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

1瑞士籍德国社会学家R·米歇尔斯

1总结

精英理论的基本命题

精英理论的特征

精英理论的学术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精英理论发展沿革

精英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N.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后来法国的圣西门、H.坦恩,

德国的L.龚普洛维奇等也探讨了谁统治社会、统治者的共性、如何维持统治、怎样统治等问题,这对精英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主要作用。到19世纪中期,精英理论才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获得理论性的地位。

编辑本段精英理论的基本内容

概括

精英理论有早期和当代之分。人们通常把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的精英理论称为早期精英理论。这一时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是:

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

①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为《统治阶级》。他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文明随精英的变动而改变。他着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质与他们取得权力的方式, 以及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的变化。同时,探讨了精英地位的维持和更替问题。

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

②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其代表作为《思想与社会》。他完善了“精英流动理论”,认为精英的兴衰和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正常的流动,就会造成政治不稳定,酿成革命形势,导致精英的集体流动代替个人流动。

瑞士籍德国社会学家R·米歇尔斯

③瑞士籍德国社会学家R·米歇尔斯在《政党论》中提出了“寡头统治铁律”,认为政党和人类其他一切组织,都避免不了寡头统治的倾向。早期精英理论专注于精英的政治统治,强调人的先天素质,着重于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数统治者的作用,忽视民主制度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倾向,受到了许多批评。

总结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当代精英理论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社会学家C·W·米尔斯,经济学家J·熊彼特等。当代的精英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早期精英理论虽然是一致的,但当代的研究者们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民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和意义;强调人在后天实践形成的专门技能,认为精英既可以产生于社会上层,也可能从下层产生,既可以产生于政治领域,也可以产生于其他社会领域;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达利益,对统治者施加影响,迫使他们做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决策;精英一旦失去领导能力和大众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当代精英理论宣称“价值中立”,注重多学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西方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精英的出身、经历、文化、社会背景、彼此关系、代表性、领导行为等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说明社会权力关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编辑本段精英理论的基本命题

(一)理论背景或目标首先,欧洲大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马克思主义学说。该理论强调国家和阶级关系对于社会的政治意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并认为是经济的原因导致了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而导致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理论对保守的、反对激烈革命的精英主义构成了威胁(从这一意义上讲,精英主义是强调政治的稳定发展的),因为精英主义宣称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只能是少数人的统治,所谓的“人类大同”式的“千年天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变革和革命的企图都是不可接受的。其目的显然是维护精英层的既得利益,弥合阶级对立和冲突,钝化无产阶级斗志。其次,反对当时颇为流行的自由乐观主义。自由乐观主义者认为,在代议制民主条件下将会消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使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而精英主义者则认为,工业民主不会消除少数人统治的现实。他们认为工业民主或许可能增加社会流动和精英循环,统治集团的异质性可能加强,社会结构分化、政治制度化也可能增强,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改变那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政府仍将是寡头式的。(二)精英循环理论关于精英循环,经典理论基本认同两种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帕累托式和莫斯卡式。帕累托认为精英循环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所代替的政治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流动,是因为政治统治因时、因地、因势、因事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而事实上精英具体或者某一特定的统治精英集团是难以同时兼具各种不同的品质的,因而缺乏必要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必然性,故此,精英循环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他认为历史上的政治变迁不过是不同类别的精英之间的恒久性流动罢了。其理论的保守性和反民主性是显而易见的。经典的精英循环可以从两个方面上进行描述,一是精英———精英流动。这一模式强调个体精英之间的循环;另一模式是社会底层群众———精英层流动,它强调的是阶层性流动。不论是哪一模式,精英主义都强调流动或循环的目的是维护和保证统治集团或精英利益的最大化,而后者之所以更具有民主性实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精英主义也承认集团或阶层的存在,但为了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和集团主义的阶级或集团概念,精英文义使用了另一种表述即“地位集团”,认为它存在于各个阶层之中,同时又具有流动性。在这一点上,韦伯的观点与其类似。(三)政治精英的统治方式政治精英统治方式是精英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拉斯维尔被认为是这方面最有作为的贡献者,他认为政治精英通过四种手段实施对社会的统治:象征、暴力、财物和实际措施。本文仅谈谈“象征”和“实际措施”。拉斯维尔指出,“任何精英都以共同命运的象征作为旗号来为自己辩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所谓“共同命运的象征”不过是现行制度的意识形态罢了。有些学者甚至把精英统治的手段简化为“高压”和“操纵”,其中操纵指的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无论是象征还是操纵,所强调的都是意识形态对其政统治的合法性的获得和恒久性的维护的重大意义。

编辑本段精英理论的特征

对于精英理论基本特征的概括,学者各有不同。M.E.奥尔森和M.N.马杰尔

认为,精英取向的基本原则有六个要点。第一,在所有的社会(以及大型组织)当中,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少数强有力的统治精英。不论政府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如何,总是寡头统治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群众确实不能自己统治自己。第二,尽管精英在人口中占有极小的比例,但他们却控制着极大份额的资源。他们组织良好,高度内聚。因此精英在社会中能够有效地使用权力。第三,精英往往会运用所有的手段来保护、维持其权力,并且一有可能便增加其权力。只有在有利于其自身利益时,他们才与他人分享权力。他们从来不主动让渡权力。第四,为了统治社会,精英会运用极其广泛的各种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警察和军事力量、操纵教育体制和大众媒介、惩罚和消灭反对者、以及制造意识形态以使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合法化。第五,精英允许甚至鼓励有限的社会变迁,但是力图将变迁程度限制在有利于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不能威胁到他们的权力。重大的社会转型总是遭到精英的反对。第六,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复杂时,精英的权力趋于隐秘,因为这一权力根植于无数的组织化结构之中。其结果,精英的统治愈发无处不在,而且愈发有效。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在《民主的嘲讽》一书中,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精英理论的六大特征:第一。社会区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是少数人;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第二,统治多数人的少数人并不代表被统治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第三,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是缓慢而又不间断的。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第四,精英对于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行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是意见一致的,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第五,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第六,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很少受到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D向。尽管上述分析各有侧重,但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因素,诸如精英与大众的二分结构,精英与民众的关系(即是否代表民众的利益?是否反映民众的要求?是否受民众的影响?),精英的社会来源,精英阶层的开放程度(开放但有条件),精英之间的关系(基本共识的假定),精英的社会作用(决定国家政策,驾驭民众)等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在精英理论的视野中,国家坝府具有相当强大的“自主性”。

编辑本段精英理论的学术意义

精英理论试图从社会精英、特别是政治领导人和杰出人物,着手揭示政治系统的实质和运行规律,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的途径,形成了一些分析手段,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和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些学者批评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统治者的个人作用和主观条件,其思想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精英理论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美国的冲突理论的奠基人是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米尔斯认为他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许多思想也来自于马克斯·韦伯。米尔斯的思想反映了美国中西部的民粹主义。这种

19世纪晚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将“人民”看成是美国生活由腐败的“大利益集团”的对立面。在他的名著《权力精英》(1956)一书中,他试图揭示谁在真正统治美国。他认为这个国家被来自三个日益相互关联领域的领导人所主宰,他们是大企业的高级主管,政府行政机构的主要官员,以及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不仅如此,企业主管常常进入政府就职,退休的将军频繁地被选入企业的董事会。米尔斯认为,这个小且非常集中的群体为美国社会做出了绝大多数的重要决策,包括战争与和平、货币和税收、人权和职责等。米尔斯由此发展出了当代冲突理论的中心思想(多姆霍夫,1978,1983,1990)。冲突论者认为那些权力精英们尽管具有显而易见的成功标志,然而他们并不如其反对者那样意识到了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为了处理反抗和把公众反感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大权在握者总是试图模糊他们与大众的界限。尽管如此,大众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权,并对此表示愤恨。这种强势者与弱势者之间的紧张状态孕育着社会冲突的火种。从现存社会秩序中受益最多的那些人会试图将这些制度维持下去,而那些被剥夺者则在奋力改变这一切。来自于这些对立群体间的冲突将导致重大的社会变迁。不管其个人偏好如何,当今绝大多数的社会学家都承认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价值所在,认为他们都探索了社会的不同方面。功能主义考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它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用的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有关特殊个人需求和利益的人们会相互合作?冲突理论在另一个方面关注了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关系、社会平等的缺乏以及社会秩序的崩溃。正像功能主义由于过分看重合作与秩序从而可能出错一样,冲突理论因为相信社会冲突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而同样可能误入歧途。然而这两种理论视角都洞悉了社会存在中基本而普遍的方面。

扩展阅读:

1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开放分类:

社会,哲学,政治,理论,精英

精英理论资料

一、精英主义的发展: 精英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50年代引起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达其颠峰。 精英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第一阶段,流行的是传统主义或经典的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维尔费雷多·帕累托及其同胞盖坦诺·莫斯卡和罗伯特·米歇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第二阶段,传统精英主义发展成为当代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尔斯,熊彼特等人。 二、精英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的权利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手中。虽然一个政治精英可能为另一个所取代,导致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者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统治社会的规则保持不变。 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 是承认人类社会中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在政治生活领域,指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性。 对于精英理论基本特征的概括:马文·奥尔森(MarvinE.Olsen)和马杰尔(M.N.Marger)认为,精英取向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条: ()l在所有的社会(以及大型组织)当中,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少数强有力的统治精英。不管政府和经济的性质如何,总是寡头统治,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群众确实不能自己统治自己。 (2)尽管精英在人口中占极小的比例,但它们却控制着极大份额的资源,它们组织良好,相当内聚。因此精英在社会中能够有效地使用权力。 (3)精英通常运用所有的手段来保护、维持其权力,并一有可能便增加权力。只有在有利于自身利益时,他们才与他人分享权力L。他们从来不主动让渡权力。(4)为了统治社会,精英运用各种广泛的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

马克斯_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_省略__论_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_包英春

《前沿》 2006年第11期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 ———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 包英春 刘晓峰 刘佳丽*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提 要]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为基础的精英民主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官僚制体制下的精英民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本文对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 分析,并对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官僚制 精英民主 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11—0209—03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特征、精英民主理论研究现状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中的精英主要是指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绅士。就其根源,本文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上的要求: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统治的最基本依据在于官僚制“技术最优”。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因此管理制组织中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领导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2)合理分工的要求:韦伯认为,组织合理的分工,要有法定的形式所固定,更重要的是精英的领导,精英的领导不仅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业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的要求:精英民主模式是强调在组织活动中,精英统治只对事负责而不对人负责,精英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通过精英的统治,把掺合个人情感、偏好、考虑任何私情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刨除在外,实现公事和私事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界限。 (二)精英民主理论的研究现状 程斌,钱捷在《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困境》一文提出:从领导者的来源、人民理性的假设、人民最终掌握统治者、命运委托———代理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的理论。[1]金贻顺在《当 · 209 · *[作者简介]包英春(1981-),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行政管理方向。 刘晓峰(1982-),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领导科学 方向。 刘佳丽(1984-),内蒙古赤峰人,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3级人文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帕累托精英理论

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简析 ——读《精英的兴衰》有感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帕累托法则”被多数人接受,影响深远。在社会学方面,他的思想虽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学之外,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家萨尔沃.马拉泰罗内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把帕累托与莫斯卡一起考察,认为莫斯卡是法学家,帕累托是经济学家,他的精英理论主要从生产范畴考虑。 帕累托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以下三大理论:行为理论——主要涉及人的非逻辑行为,提出“剩遗物”和“派生物”等重要概念;精英循环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和统治阶级循环问题;社会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动态平衡问题。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他的精英循环理论。 一、精英理论的概述 帕累托把精英定义为在日常生活特定领域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包括具备正面精神特质的人,如上进、勤勉、有智慧,也包括具备负面精神特质的人,只要你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了异于常人的成绩,这也是他从广义层面给“精英”下的定义。当然,还有狭义层面的“精英”,即统治精英,他们只占国民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一笑部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 精英阶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动的。帕累托根据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和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得出一个理论图式: 执政 非执政 在上面这个循环的图式中,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精英中的庸才,D类是平凡之辈。社会达到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

的畅通,下层中的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可以上升到执政阶层,而统治精英如果怠惰、愚蠢,就会下降到平凡之辈。正如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一书中说的“人类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的长篇史诗”,而一旦循环路线不畅,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动荡,国家政权就会出现危险。 二、《精英的兴衰》中关于精英理论的论述 《精英的兴衰》写于20世纪初,这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而帕累托的思想也更为保守,他敌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预言资产阶级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精英的兴衰》重点分析了精英的循环过程。帕累托在第一章中就列举了法国大革命的例子,引出了精英的循环。法国大革命在本国仅维持了一小段时间(不到一个世纪)就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从这一各管现象可以分析出三层事实:一,一种逐步增强的宗教情感,显示了我们正处于危机上升期;二、旧精英的衰败,表现为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三,新精英的兴起,表现为民众夺取权力的斗争。 帕累托在论述精英循环的时候是结合了自身状况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精英(1898年,他继承了伯父的一大笔财产,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1923年被任命为意大利王国议员)。政治统治会因时因地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而某一特定的统治集团不可能长久地同时具备各种优秀品质,所以一旦他们不具备某一品质时,精英循环就会发生。下降期的精英会变得更加软弱,更加“仁慈”,但这种“仁慈”只是表面的,他们并不像放弃任何对非精英阶层的统治,但他们又缺乏统治的勇气,例如,在尼禄统治时期,法国的贵族们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断头台,他们为了自己可以出卖亲人和朋友。 帕累托认识到,“在下层阶级中优秀分子的聚集,或相反在上层阶级中低劣分子的聚集,是破坏社会平衡的重大动因。”20世纪初,德国卑斯麦政府和意大利资产阶级政府加深了对平民的迫害,旧精英的无能和暴力引起了平民(尤其是工人阶级,也有一部分是旧贵族)的反抗,工业化的高度发达使得工人阶级拥有了高薪,这样,工人阶级就潜在地成为了新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还自发地组成了工会和联盟,这就加速了新精英的形成,正如保罗德鲁西耶所谈论的“他们身上能打动你的是某些优秀的品质……如果弱者不能与他们自己的怯懦相抗争他们的境遇就不会有所改善……最优秀的人属于工会,这些人为了一个目标自愿地团结在一起”,这就形象地道出了新精英的诞生过程。 三、对精英理论的反思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背景重现 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布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布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大师逝去,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文告,称他为最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继涂尔干和韦伯之后使社会学出现新的改观,向众人指出"文化的时代并非经济的时代"。左派总理若斯潘则说布迪厄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的领头人物,他个人完成了思想和行动的辩证统一。在同行之中,大家普遍承认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和他一代宗师的地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60、70年代教书时的布迪厄是可取的,后来他过多卷入政治活动,故而此后的著作根本不能称为社会学,而纯属"宣传鼓动"。 二、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郎友兴 “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 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 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请参见Thomas Dye,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4-5.)精英理论认为精英掌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民主社会也不例外。古典与现代精英理论的中心议题是在稳定的民主社会中,精英需要通过定期的选举而竞争权力。 John Higley和Jan Pakulski描述了精英主义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几起几落的现象作了解释。(注:John Higley and Jan Pakulski,"Elite Theory after Marxism"(unpulished).)他们认为,古典精英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而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但是随着欧洲纳粹的兴起,这个理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1980年代再次兴起。究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据说其中一个是古典精英理论家如帕累托(V Pareto)的理论与纳粹的兴起有关联,也就是说精英理论为纳粹提供理论根据。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民主在二十世纪尤其四十年代以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标”,因此,没有一个政体声称自己是反民主的,这样一来,有关精英研究就有反民主之嫌疑了。1980年代以后,精英理论再度兴起,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970年代兴起的“民主化第三波”,即从权威或专制政体转民主政治,二是现代社会日益分化而制度的复杂性也日趋增加,这样权力的集中就不可避免了。 Etzioni-Halevy将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注:Eva Etzioni-Halevy,Classes and Elites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a COllection of

浅谈拼爹现象

浅谈拼爹现象 -----从功能主义和韦伯主义出发 1、什么是拼爹 我们对于“拼爹”,这个词已经并不陌生,在现在这个社会,“拼爹”好像是再也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了,甚至人们似乎已经认可了这种畸形的状态。是“官二代”、“富二代”的一辈子不用愁,不是的,则削尖了脑袋找关系,攀亲戚,让自己与所谓的上层社会沾一点儿边,以后在找工作、办事情上就可以顺利许多。笔者虽然还是一个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还不是很深,但是还是曾经亲身体会过“拼爹”。大二暑假,笔者参加一个夏令营,在结营仪式上,把最优秀学员奖颁给了一个里面最不听话的孩子,原因是他的母亲是浙江某电视台的台长,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当笔者得知这个结果,作为其中的兼职老师,也无可奈何,只能为本来应该真正拥有此荣誉的女孩感到遗憾,就是因为这个女孩没有一个有权的爹,而她的优秀表现却根本没有什么用。夏令营结束之后,笔者对这件事还是感到内疚,甚至对这个社会感到失望。这个社会公平吗?出生又不能由自身决定,为何人一生下来就有地位、身份的差别?一连串的疑问一直在笔者的心中围绕。也担心,以后自己入了社会会被“拼爹”。 2、拼爹产生的原因 2.1功能主义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从功能主义方面理解,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的作用是正面的,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分层,均贫富,地位没有差别,那么就会像中国历史上“吃大锅饭”的时期一样,人人懒散,没有劳动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散架。在这个时代,富人、官员的存在是合理的,那么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就应该得到庇护,因为他们一出生就处于上层社会的阶级。而那些穷人,普通人,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与父母一样处于社会的下层。换句话说,“拼爹”这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 机会不平等,缺乏正常的上升渠道:其次,根据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精英循环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机会平等,社会公平,这样下层的精英才会向上层流动,上层的人物若天生懒惰愚笨也会跌落至下层。一旦失去了这个前提,循环就会受到阻碍,流动的渠道受到了阻塞。可想而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机会是不平等的,社会是不公平的。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权利、资源、财富掌握在上层的人手中,他们的优势远远大于下层的人。尽管上层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们没有能力,他们依然不会向下跌落,反而会凭借着父辈打下的基础,继续待在社会的上层;反之,那些下层的人物,特别是年轻人,虽然从小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但是还是不能往上层社会流动,因为他们向上流动的渠道受到了阻碍,(尽管存在着“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渠道,但

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

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 金贻顺 内容提要:精英民主理论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的产生有其历 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韦伯、熊彼特等精英民主理论家依据实证主义分析方法,批判 了经典民主理论关于“公益”和“人民意志”的假说以及理想主义的民主概念,提出 了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和人民选择统治者的方法,也是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的 过程。虽然精英民主理论也遭受了许多批评和责难,但由于它能提供分析上的准 确性和经验上的参照物,因而其根基至今未受动摇。 关键词:民主;政治理论;流派;西方国家 由洛克、卢梭等人表述的,以代议制论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它却越来越难以圆满解释和说明西方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现实。对经典民主理论进行反思、改造、修正以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势所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有别于经典民主理论的新的民主思想或流派横空出世,它们见解主张各异,视角方法有别,影响大小不等。其中以韦伯、熊彼特、拉斯韦尔等人为代表的精英民主理论是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 一、精英民主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经典民主理论是指启蒙学者和功利主义者的民主观。它源自古希腊,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具体说来,经典民主理论可用熊彼特所下的定义来说明:“民主方法是这样一种达到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使人民通过选举将集合起来表达他们的意志的人,自己来决定争论的问题,从而实现公意。”①这一定义至少可分解为下列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人民能够理性地行为,并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美德和才智;第二,存在着某种“公益”之类的终极价值,从而也相应地存在着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三,能够找到一套可借以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程序或制度,如代议制度等。在启蒙学者们看来,这些命题是不证自明的。然而,随着本世纪以来心理学、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许多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熏陶的西方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或者说至少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在公认的西方民主社会,也无法真正满足上述三个命题。相反,大量事实似乎表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符合经典民主理论的民主模式。显然,这对西方学者来· 62 ·

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8546546.html, 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作者:邓翔予傅正 来源:《理论导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深受古典混合政体理论、现代精英理论和韦伯领袖民主理 论的影响,同时立足西方政治实践,将民主重新解读为领导者的“竞争性选举”,从而实现精英政治与民主制度紧密结合。从理论层面,熊彼特分别对之前的民主和精英理论做出了批判和修正,并提出了四个民主成功的条件;从政治实践层面,解决了传统精英理论无法解决的代表性问题。因而它得到了许多西方政治学家的认同。但必须指出,精英民主的实质是一套固定的制度安排,它抹杀了民主实践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坚持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对资本主义民主竞争性选举的超越。 关键词:熊彼特;精英民主;民主理论;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19-07 作者简介:邓翔予(1995-),女,陕西宝鸡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硕士,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傅正(1986-),男,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史、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古往今来,许多政治思想家对民主问题都有深入的探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雅典的直接民主是西方最早的民主实践,其特点是自由公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民主”一词也正是从那时起产生。熊彼特全面批判了古典民主理论,并继承早期精英主义理论,同时受到韦伯官僚制的影响,最终提出他著名的竞争式精英民主理论。 一、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1883年,熊彼特出身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家境殷实。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 好的教育,将他送到奥匈帝国最好的维也纳大学进行学习。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 如荼地进行着,奥匈帝国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每况愈下,尤其是与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基于对奥匈帝国的无比忠诚,以及这个国家带给熊彼特贵族的殊荣,虽然他很清楚工业文明的脚步势不可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势在必行,但同时又不能放弃维护传统的政治秩序、巩固帝国政治体制,这种情形下其竞争式精英民主理论逐步产生了。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大国纷纷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布斯便把1870年视为这个转变的起始年份,并把其后二十年时间视为帝国

精英理论资料

一、精英主义的发展: 精英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50年代引起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达其颠峰。 精英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是第一阶段,流行的就是传统主义或经典的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就是意大利的维尔费雷多·帕累托及其同胞盖坦诺·莫斯卡与罗伯特·米歇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就是第二阶段,传统精英主义发展成为当代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米尔斯,熊彼特等人。 二、精英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的权利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手中。虽然一个政治精英可能为另一个所取代,导致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者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统治社会的规则保持不变。 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 就是承认人类社会中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在政治生活领域,指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性。 对于精英理论基本特征的概括:马文·奥尔森(MarvinE、Olsen)与马杰尔(M、N、Marger)认为,精英取向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条: ()l在所有的社会(以及大型组织)当中,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少数强有力的统治精英。不管政府与经济的性质如何,总就是寡头统治,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群众确实不能自己统治自己。 (2)尽管精英在人口中占极小的比例,但它们却控制着极大份额的资源,它们组织良好,相当内聚。因此精英在社会中能够有效地使用权力。 (3)精英通常运用所有的手段来保护、维持其权力,并一有可能便增加权力。只有在有利于自身利益时,她们才与她人分享权力L。她们从来不主动让渡权力。(4)为了统治社会,精英运用各种广泛的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A Paradox i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民主理论中的一个矛盾

民主理论中的矛盾 By Richard Wollheim 民主政治的发明一般归功于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很多人反对这个归因,很多并不是基 于事实依据,而是因为其享有英雄主义或者普罗米修斯式的历史观。但在这里这种观点至少是合 乎情理的。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改革者的动机和观点了解极其有限,但他所实现的成就确实具有长 期持续的重要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喙的。他所设计的制度只略加调整便长期作为雅典的政治结构:围绕其产生了一种对流行政府的信念或理论,其中只有部分流传了下来,最后希腊词XXXX的最 初所指正是这些制度。到公元前五世纪中期,民主政治已经作为一系列制度,一种政府理论和一 个词汇而存在。由于制度最先产生并推动其他所有,故设计这套制度的人当然有最好的理由被尊 为民主政治的发明者。 从克里斯提尼的年代起,民主政治已经在西方文化中已经长期的历史,如果有时是稀少的。 雅典的政治经验从未被忘记也从未完全消失,只要因为其被记载于那些总能因些非直接原因而从 受教育者处获得持续的关注和崇敬的文本中。 但是,尽管有延续性,也存在着改变。在数个重要方面,古代民主政治的都与现代世界的民 主政治相异:不仅仅是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举个明显的例子:对一个经典的头脑来说,民主 与某些特定的政治制度本质上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不复存在了。因为古人将民主政治与之密切相 连的制度不再被与之相联系(或始终联系),如同在公共审查或全部的情况中,或者即使仍然与民主政治相连却不能以可以直接获得民主政治本质的方式,如同法治。 但现代民主政治和古代民主政治相区分的最重要方面是,即使经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阶层统治,对现代人来说,民主政治是反对任何形式的阶层统治的。从词源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人这么理解。因为民主政治被视为是一种与其他与之拥有相同平行结构的名字的统治形式平行的,尽管不同,统治形式,即贵族政治(Aristocracy),寡头政治(Oligarchy),富豪政治(Plutocracy),暴民 政治(Ochlocracy)。其中每一种权力都是被人口的某一阶层所掌握,因权力所掌握阶层的不同故 而每种统治形式也就不同相区别,每一种统治习惯是的权力阶层由统治形式的前缀予以表明。在 贵族政治中,统治阶层是Arstoi或精英;在寡头政治中,统治阶层是Oligoi或者极少数人;在暴 民政治中,统治阶层是Plutoi或者暴民;在民主政治中,统治阶层是Demos即民众、人民。古代 希腊城邦中德Demos即人民是人口中一个特定的或者确定的阶层,即平民或者贫民。 通过对比发现,民主政治的现代概念是一种管理主体不受到任何限制的政治形式:这里的管 理主体与公民主体具有相同的所指。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古典民主和现代民主做出区分:两者都是 人民的统治;但在古典理论中,人民指某个阶层或者人口中的一个部分,而现代理论中的人民则 指人口整体或全体。 问题立即就出现了:如果民主指全体人民的统治,如何去实现?对很多现代国家而言,人民 都难免即众多而且多样,或者忽略这两者的连词,至少占据其中一端,所以必必须创建一个个人 组成的可以进行有效的统治的集团。在古代,或者在任何的古代政治理论中,这个问题都没有出现。因为,古希腊城邦的Demos首先是相对较小的;其次,应当是由于利益上的一致而获得了欲 望和需求的统一。 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回到希腊城邦的状态,或者宁说,那种支持希腊城邦Demos 的那种可以被用来支持现代民主政治的人民的状态。这些人口首先在规模上要做相当的缩减。并 且当其不再众多时,它将自动停止变得多样。否则如果任由多样性存在,这种多样性会变为纯现 象的或表面的。这种大致能相当于卢梭的合法规则的解决方案明显是不受欢迎的。人口限制是不 切实际的;其所倡导的正确的和真实的与任何程度的有意识的多样性相一致的统一也是无价值的。 另外一种解决方法由弱化附于有效规则的观念上的评判标准。因为如果我们如希腊人那样通 过“统治”“设计和编撰法律”,那么一个巨大和多样的人口来实践集体原则就变得明显不可能。 如我们所见,其中一个答案就是我们应该保证一个民主政治下的人口既不众多也不多样;另外一 个答案是我们应该通过“统治”表达另外一些东西,或者在阐述民主政治时,我们应该使用另外

论合理的精英流动与社会稳定

论合理的精英循环与当今社会稳定 摘要:“精英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核心内容——“精英循环”对于一个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个开放、畅通的精英循环通道有助于政治系统的稳定,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精英及精英循环的内涵分析,并以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作用为例,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循环的现实分析,以期能对中国当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英循环;科举制;公务员制度;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都说“21世纪人才最贵”,而在现今这个发展阶段,人才的作用愈发重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精英”尤其是“现代社会精英”的需求越来越大。精英的流动对于精英的形成与循环至关重要,合理的精英流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并助推社会的发展。 一、精英与精英层的内涵分析 “精英”一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要想充分理解精英循环和精英流动,有必要对“精英”和“精英层”的内涵加以分析。 (一)精英的内涵 在《精英的兴衰》中,帕累托将精英定义为:“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因此,精英指的是那些天生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广义的精英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从或冒尖的人。狭义的精英特指统治精英或称为政治精英,即成功者中执行政治或社会领导职能的一少部分人。 由此可见,我们所指的现代社会精英,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显著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他们在社会中获得合法地位并且拥有较高的评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密切相关、影响巨大。 (二)精英层 从“精英“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它蕴含了几个本质的特征:首先,精英本身必须具有卓越的才能;其次,精英必须获得合法化的地位以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 尽管人们可以从柏拉图、马基雅弗利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精英主义的蛛丝马迹,但是,一般观点认为系统而有影响的精英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顶峰。 早期的精英主义发源于意大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奥尔特加、勒庞等人在批判大众民主的基础上发展了早期的精英主义理论,韦伯、熊彼特等人则从民主政治出发,论证了精英民主的政治合理性。当代的精英主义者,如伯纳姆、米尔斯等人则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论证了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的兴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对大众民主兴起的保守态度,人们试图以精英主义来对抗大众民主的潮流。受到来自多元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批判和挑战,精英主义在当代日趋衰落。晚近崛起的新精英主义则更多关注利益集团,试图在精英决策、精英统治的合法性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人们而常常使用“权力精英”、“社会精英”、“寡头”、“统治阶级”等概念来称呼精英。帕雷托在区分“精英统治”和“民众”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高度”和“素质”两个方面来定义精英;韦伯、熊彼特等人倾向于将精英视为民主政治的获胜者;拉斯维尔则试图以“高度”的概念作为定量地分析精英的标准。但时至今日,即使是精英主义者内部,精英的含义亦并不一致。 早期的精英主义有一种贵族倾向,把身份、地位、财产作为衡量精英的标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精英主义逐渐接受并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否认古典民主理论中“人民主权”、“公意”、“共同福利”等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将民主视为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程序,对民主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这种程序民主的概念直接影响到达尔、亨廷顿等人的民主理论。 精英主义关注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特性。早期的精英主义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理论,它把社会中的人分为精英与大众两种类型,并提供了“精英—大众”的两分法。 以大众主义者的角度而言,常认为精英主义者是蔑视大众的。甚至认为精英主义是一种蔑视、嘲笑,甚至是仇视普通大众,认为大众是一个无知、盲动而又自命不凡的群体的主张,而认为“奴隶”、“野蛮人”、“乌合之众”、“群畜” 等名词是菁英主义下的产物(这很可能是一种对菁英主义的误会与偏见)。事实上,理想的精英主义其实具有一种高道德的自持,关于知识的追求更是无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长应当是身

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doc

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2020年4月

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本文关键词:基本理论,精英,地方 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本文简介:2.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地方精英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各级权力、关系在基层交织与联系的纽带,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系地方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地方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体育社团的建设、发展与繁荣都是通过地方精英的动员与支持来实现的。作为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维护者,透过地 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本文内容: 2. 地方精英的基本理论 地方精英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各级权力、关系在基层交织与联系的纽带,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系地方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地方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体育社团的建设、发展与繁荣都是通过地方精英的动员与支持来实现的。作为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维护者,透过地方精英在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能够折射出地方社会的关系互动以及地方社会建设的真实 1

境况。文章主要通过实地考察盐城市保龄球协会的发展过程中的精英行为,试图以盐城市地方精英与体育社团发展的互动关系来反映当前地方精英对体育社团的影响。 2.1 地方精英概念界定 当前国内对于地方精英的概念界定主要与古代的士绅结合起来,地方精英是在后者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必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了解一下士绅的相关理论。中国传统结构由国家、士绅与民众构成,而士绅是连接国家与民众的纽带。 士绅不仅是国家政权的维系力量,也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缓冲带。①一般来说,士绅被理解为通过科举考试,拥有国家授权的可以影响国家行政的一群人,也就是说功名与政治性是其主要特征,而其活动的主要场域则在于国家场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在19 世纪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央集权不断削弱的同时,士绅活动却在不断兴起,但是由于理论本身存在缺陷,导致士绅研究转向地方精英的研究。与士绅相比,地方精英更多的活跃在地方舞台上,其范围比士绅更加广泛,并且不局限于拥有功名和政治性的士绅阶层,还包括一些商业精英、文化精英以及其他精英类型。 2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研究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研究 [摘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静态面与动态面的双重反映!本文是基于当今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理论渊源,以及我国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概述,正确把握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关系,体现社会公平,从而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研究 一、社会分层理论渊源 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的概念,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社会学家们借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社会的纵向结构,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它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在社会学界,基本上认为社会分层根源在于社会差别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差别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高低和层次之分,因此只要有社会差别就会有社会分层。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马克思·韦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必须按照三重标准,它们分别是财富、威望和权力。首先,财富是经济标准,他认为依据财产的差别,就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其次,威望是社会标准,他认为个人在所处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差别,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身份群体,从而来划分阶层;最后,权力是政治标准,权力地位取决于人们强行实行自己权力的可能性和程度,权力最关键的来源是阶层制,在他看来,这三个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可各自独立来划分阶层结构。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对社会学界影响很大,也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出现,在方法论上,形成了与马克思“一元阶级分层理论“相对应的多元分层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纳继承和运用了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了六个阶层的划分方法:上上层,指老财阀,他们不但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具有上流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下上层,指新财阀,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暴发户,虽然在财产上不少于上上层,但却没有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上中层,也就是高级白领阶层,如医生、教授等;下中层,指所谓的下层白领阶层,如秘书、工厂职员等;上下层,就是所谓的蓝领阶层,如工厂里的技术工人,农业技术工人等;下下层,指一些没有技术专长的体力劳动者和失业者等。 除此之外,西方的社会学家还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和身份威望等方面具体而细微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连续排列的若干个小层次,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发展成了三大派别:第一派是阶级学派,仍主张划分社会的各阶级,这一派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怀特为代表,另一支是以高德索普教授为代表的新韦伯学派,因为他强调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第二派是以美国的戴蒙为代表的主张以职业声望来划分阶层;第三派是以布迪厄为代表的以人的消费嗜好或者是偏好来划分阶层。 二、社会流动理论渊源 社会流动也称“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

精英与民主

精英与民主 摘要精英民主理论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产生有其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韦伯和熊彼特等精英民主理论家依据实证主义分析方法,通过批判经典民主理论关于公益和人民意志的假说以及理想主义民主的不合实际之处,提出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和人民选择统治者的方法,也是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的途径。而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自由。虽然精英民主理论也遭受许多批判,但它提供了分析上的准确性和经验上的参照物,在政治实践中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精英民主政治理论 由洛克、卢梭等人阐述的以代议制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它却不能解释和说明西方不断演进的社会政治实践的全部。对经典民主理论进行反思、改造、修正以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势在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种有别于经典民主理论的新民主思想或流派不断涌现,它们见解主张各不相同,分析的视角和方法也有差异而引起的影响程度各异。其中以韦伯、熊彼特、拉斯韦尔等人为代表的精英民主理论是一个重要转折,成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 精英民主理论是运用精英理论考察和分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问题而得出的西方民主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精英主义。精英主义(elitism) 又称精英理论(elite theory) ,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种理解政治和历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精英主义从英雄史观出发,试图通过对社会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研究,说明社会的性质、发展与统治者的关系。① 一、精英民主理论的产生 经典民主理论源自古希腊,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熊彼特对经典民主理论下了一个定义,即“民主方法是这样一种达到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使人民通过选举将集合起来表达他们的意志的人,自己来决定争论的问题,从而实现公意。”②这一定义可分解为下列三个基本含义:第一,人民能够理性地行为,并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美德和才智;第二,存在着某种公益之类的终极价值,从而也相应地存在着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三,能够找到一套可借以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程序或制度,比如代议制度等。启蒙学者通过对自然状态的论述,认为这些命题是不证自明的。然而,随着本世纪以来心理学、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许多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西方学者对此产生了怀疑。他们发现,即使在公认的西方民主社会,也无法真正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命题。相反,大量事实似乎表明,在实践上根本不存在也达不到符合经典民主理论的民主模式。显然,经典民主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果坚持经典民主理论,把它当作衡量是不是民主的标准,可现实证明西方社会现在没有此种模式;如果断定西方现存制度是民主制度,那么就得证明了经典民主理论不能提供区分是否民主制度的标准。 ①赵建平.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