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达达主义

浅谈达达主义

国际达达主义的领袖

国际达达主义的领袖: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 杜尚简介: 杜尚(1887-1968),生于法国,卒于法国,而其艺术盛期则是在美国度过的。杜尚早期学习印象主义的风格,主要代表作品有《下楼的裸女》《下棋》等。1912年以后开始反传统的艺术观,停止创作传统手段的绘画和素描,并开始从事现成品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晾瓶架》《药房》以及饱受争议的《泉》等。杜尚是美国达达主义的组织者,也是国际达达主义的领袖,他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开创者。 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再到现成品艺术,从一名新艺术形式的追随者到彻底颠覆一切为美和趣味的艺术的艺术家,他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的鼻祖,他改变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艺术观念。在他的艺术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一度放弃艺术创造,转而投入于下象棋。他是艺术家,他是职业棋手,他是艺术品经纪人,他还参与电影表演和创作。 杜尚的艺术生活 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进行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他的代表作有:《下楼的裸女》、《泉》、《L.H.O.O.O.》、《大玻璃》、《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等。 我没有想到,一个艺术家可以活得如此精彩,如此自由。杜尚一出,整个西方艺术史被重新改写;学习杜尚,能使我们的生存意义霍然改容。有如此影响的人在世间不多,有幸和他接近是我们的运气。 在这本访谈录中,杜尚用对话展现了他自己的一生,这一生是由热中绘画,学习先进流派,后来却又放弃绘画,甚至放弃艺术构成的。可是,当杜尚否定艺术,放弃艺术时,他却因此成为20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在这里,他让我们第一次碰到了在艺术史中逻辑没法进入的部分:大相无形。

浅析黄永砯

85时期黄永碌艺术精神探析 作者:贺悦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江苏省、徐州市、221000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时期黄永砯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得出黄永砯的创作思想先是对现实主义反思,在反思的同时开始寻求现代精神,在追寻了短暂的现代精神之后,又受到西方后现代精神的影响。在受到后现代精神影响的同时,黄永砯开始学习禅宗,因而此时的文章和作品几乎都受这几种思想的影响。接下来,黄永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同时他也开始关注《老子和《易经》,并企图在他们之间寻求共通之处。随后黄永袜又着手对西方“达达”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他在“厦门达达”时期的一系列“动作”奠定了基础。整体来说,黄永琳的创作历程明显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有时黄永琳的创作又背离其思想。黄永琳的思想变幻莫测,极不稳定,黄永砾在“变”、“动”、“静”、“模糊”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之下的作品及其思想十分复杂。 纵观黄永砯的思想历程,他试图在提炼禅宗的反逻辑、反表达、反理性,维特根斯坦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和后现代精神的碎片化、去规则化、以及“达达”的随意性、无序性、毁灭性。黄永袜领导的“厦门达达”像“达达”精神一样,到头来解构掉了自身。反“艺术”的黄永砯成了著名的艺术家,即反“艺术”成为了另一种艺术,或者说反“艺术”成为了一种文化策略。笔者写本论文时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查找和学习黄永砯的相关文章和作品,另一方面阅读影响黄永砯思想的相关书籍。 关键词:黄永砯,厦门达达,反艺术 正文:黄永砯,法籍华人艺术家,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驱。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年到年任教于厦门第七中学。年移居法国。黄永袜于年领导“厦门达达”从事艺术活动而声名鹊起。“达达”一词源于西方,其来源不详。1916年,瑞士苏黎世一群诗人发起了“达达主义”运动,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文艺界。与任何其他文艺流派不同,“达达主义”的目的不是给文艺找出路,而是主张取消和反对文学艺术。“厦门达达”比

第一章 形态的表象研究

理论概述 一、传统素描的定义和特征(11页) ●概念:使用传统工具以单色线条或块面来准确造型的绘画形式。要点:工具——传 统;手法——块面;目的——写实。 ●表现因素:形体空间、块面结构、质量感、调子与色彩、明暗虚实、动态与静止等。 ●特征:表象性——表现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外在的认识;客观性——主观对客观具有 依赖性;过程中贯穿着诸多矛盾统一体. ●评价 优点:科学性, 不足: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不够,忽视灵感和感受,程式化,缺乏表现的激情,手法单二、现代素描背景-现代艺术发展和特征(1页) 1、西方现代艺术的整体发展和新绘画的美学流派构成 ●印象主义:专注于对自然光色的规律和现象的表现,色彩提升到了主题的地位 ●新印象主义:严整有序的结构、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 ●“野兽主义”: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 ●“表现主义”: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 不机械摹仿客观现实,而要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 ●“立体主义”:绘画已经脱离一般的视觉形象,进入确立绘画自身形式创作逻辑的阶 段。 ●“未来主义”:表现运动感、速度感、光感,甚至声音等等。 ●抽象绘画:主张用点、线、面、色彩等绘画的基本语言因素来传达作者的观念或情 绪。 ●“几何抽象主义”: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 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达达主义”:将综合材料、拼贴手法和偶然机遇等运用到美术创作中。达达主义的 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从梦境、潜意识或精神病患者的臆想中吸取创作灵感,以图创 造出“超现实”的画面。 ●“抽象表现主义”,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于一身,成为西方艺坛张扬 创作个性自由的代表。 ●波普艺术: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表达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流行文化.“艺 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生活。” ●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 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取消个性的表达姿态,追求单一性。崇尚机械加工,刻意追求表面的光滑平整,体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 作品是自在客体,艺术家不是模仿者是创造者。 ●观念艺术: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强调思想、观念。消除视觉重心和独特性质。 观念艺术是反身的:受词回过来指涉了主词自身,如这样一个句子我在思考我是怎样思考的,它代表了一种连续的自我批判状态。 ●2、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 ●A、自我主体出场,客体世界消解:主体不必以现成事物为指向,相反他必须支配 现实事物。“表现”意味着自然事物的独立性的丧失,主体通过形式构成将自身内在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浅析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下,我认为鲜明具有活力的流派艺术还属同样发展迅速并容易被接受认可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这两个流派可谓是及其相似,又有极大不同。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了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 这两个流派在文化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以非常理性且具有组织性的诞生,荒诞不羁和天马行空表现了当时或现代政治背景、思想冲突、社会问题,这些天马行空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表现,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创作和表现。无论是当时或者当下我们不止在绘画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在文学、电影、服装、摄影、色彩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家对他们的认可和推崇。 这两个流派就像青春期一样,叛逆、富于激情,但是一去不复返,令人回味。

艺术原理艺术概论练习题讲解

简答题:1:简要论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题目: 简要论述艺术作品的发展规律。 从艺术作品时代特征的角度谈谈艺术作品的发展规律。 结合具体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说明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概括来讲,存在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首先,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艺术是社会的产物,艺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的发展纠缠在一起。二者未必是同步的,但是艺术总是和社会发展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对音乐和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有所论述,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其次,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主题和艺术题材。每一个时代都展示了新的社会风貌,构成与前代不同的时代精神,这势必会在艺术创作里得到反映。新的艺术题材和艺术主题,使艺术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例如,唐代艺术作品多以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追求自由的游侠精神为主,而宋代则多是卿卿我我的情爱恩怨和报国无门的感慨哀叹,这正与唐宋两代不同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 2.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始终处于演进之中,而艺术观念的演进又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艺术观念总是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例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就和二战后经济萧条、艺术家缺少拍摄经费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3.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艺术形式。艺术必须依托于某种特定的物质材料。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任何艺术形式的生成都建立于其所需求的物质材料的发展之上。艺术形式的生成和衰落也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关系。首先,有些艺术样式只是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例如被马克思称作“具有永恒魅力”的古希腊神话,就诞生于人类科学认识尚不发达的远古社会,当人类脱离了蒙昧无知、充满幻想的“童年时代”,这样的艺术就不可能再出现。其次,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总是呈比例。有时,艺术繁荣正好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国家或时代。19世纪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很落后,却出现了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如普希金、果戈里、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儿太、别林斯基、列宾、柴可夫斯基等。 社会发展总是制约着艺术发展,它为艺术发展提供新的主题和题材,新的艺术观念以及新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的发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决定艺术发展,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总是成正比。艺术不是亦步亦趋地对社会进行模仿,艺术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简答题2:简述艺术流派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相似题目: 简述艺术作品的集体风格。 简述艺术风格的特性。 简述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关系。 辨析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 结合具体的作品谈谈艺术作品的集体风格。 怎样理解“风格即人”、“文如其人”?

达达主义总体分析

达达主义 艺术背景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季,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艺术特点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杜尚: 马塞尔·杜尚(法语:Marcel Duchamp,台译杜象,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浅析超现实主义

浅析超现实主义 对米罗的最初印象源自于小时候的画室,当时我并不知道墙上画着那些流畅的曲线连、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点和面都是些什么,我也没对那些画产生过多的感触。长大后知道了这个画家叫做米罗,也知道了那墙上的画都是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的临摹作品。可以说一直到今年我才知晓,原来那些看起来都特别欢快的线条和方块,都属于一个叫做超现实主义的怪诞画派。 所谓的超现实主义,大致就是对现实感到不圆满,转而非得把梦境与现在统一起来。这么说来也有道理,讨论现实,毕竟就不能撇去梦幻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受到著名的弗洛伊德的影响,以及源于涉及许多领域的,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对于这些生于脑力工作者的思考,强烈波及到大部分由意识输出所组成的领域,绘画艺术自然不例外。 在初步了解这画派的大致意图之后,现在反观米罗的画,那些不知所云的线条终于好像从云端降到了地上,投射出了我能感受到的神秘阴影和模糊的涵义。可细细体味,似乎这种欢畅怪异的线条,还藏着一丝逃避。不然为何不细细描述我们时时刻刻人眼看到的各种美丽,反而向内心去寻求一种虚幻的从不会发生的景象。这都是现实的原因,正因为现实不再赏心悦目。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整个欧洲,在这种经济萧条和世态炎凉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无法免于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此种形势之下,人们开始否定惨淡的一切,开始逃避现实,向内追求不存在的美好梦幻,当然这些梦幻也常常蒙上悲戚的色彩,以暂缓现实的悲哀与残酷。 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为哲学依据的超现实主义,同潜意识常一样,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反常规的幻境,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反逻辑及非理性的“反常”特征。 在以感性的创作激情下,许多艺术出现了天马行空的表现力。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而马格里特一生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善于应用细腻的笔法将日常物体表现为不可能存在的组合或情境,并在一生中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次重复的诠释。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一般的安静。 当然还有不得不说的达利。他被公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级人物,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他不仅在绘画领域,而且在摄影、日用品、电影也能看到达利的影子。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之所以达利成为我们普通人心中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正是因为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以及他的口才、动作、相貌和生活方式活生生的造就出这个深印公众脑海里的“超现实主义”,使它不再只是白纸上的黑字。 这些画家向世人所展现的一切貌似陌生,又好像似曾相识,简直就是我们“梦”的再现。将原本抽象虚无的梦境现实化,使我们站在画外的人在内心产生隐隐的震撼和共鸣。 就像在马格利特的《迷路的骑士》中,一个身着传统服饰的女骑士在树林中行走,马被树木和间隙的遮挡,因而被分割成几段,树木和马匹的前后空间被画家变形,产生空间感的

文学概论

现代远程教育 《文学原理》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张冠华 2006年5 月

目录第一部分每一章的重点及练习题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二章历史上的文学观点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三第文学典型与意境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四章文学创作方法与文学思潮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五章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六章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七章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三、本章练习题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 试题 参考答案 第三部分章节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第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每章的重点及练习题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 一、本章学习目标 主要掌握文学的内涵及与科学、社会科学、其它艺术的异同,理解何为文学。 二、本章难点与重点 1、文学的社会属性; 2、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3、审美; 4、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5、语言艺术的特质; 6、西方20世纪的语言观; 7、文学的商品属性。 三、本章练习题 1、各词解释 (1)文学的倾向性 (4)文学 (3)艺术真实 (2)审美 2、判断题(判断对否,并在每题后面的括号内打上“√”“×”) ⑴文学的真实是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和事要符合事实。() ⑵表演艺术包括电影和戏剧。() ⑶生活真实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⑷文学的审美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 3、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文学描写的对象是() A、活生生的人 B、社会生活 C、人的环境 ⑵文学掌握世界的审美方式是() A、实践 B、概念 C、形象 ⑶文学艺术的特质是() A、理论 B、审美 C、对生活的反映 ⑷文学的首要价值是() A、审美价值 B、教育价值 C、思相价值 ⑸提出文学“四要素”说的是美国现代文艺理论家() A、苏珊?朗格 B、艾布拉姆斯 C、威尔逊 ⑹作家创作出来而未经读者鉴赏的不是作品,而是()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是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且相似之处颇多。达达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只存在了短短七年,而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从1924年正式诞生起,形式上从未消亡,至今仍然颇有生命力,不少现代主义流派均受其影响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达达主义流派和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寿命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并非偶然。 一、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异曲同工 超现实主义是始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思潮,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超现实主义正式以一个流派出现之前,文艺界中出现了达达主义短暂的昙花一现。其所包含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却与超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多有超现实主义就是直接来源于达达主义的说法,也有说达达主义本身就是整个广义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不管如何界定,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同途殊归 (1)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对达达主义者来说,虚无主义成为了其行为原则,为虚无而虚无。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不管帕斯卡尔说这句话是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何种目的,也许他想表达的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但是断章取义地看,这句话充满了对历史、对世界、对他人的无视。 (2)超现实主义者的虚无主义态度则不同,不再是为虚无而虚无。 虽然本身为一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但在这场反叛中,超现实主义者们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更是涉及到了对人类本身意义的探寻之类的哲学问题,即是说在认识到原有的无意义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对新意义的探索。他们也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革命显然要破坏,而破坏之后还有重建。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3)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像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愤世嫉俗在最初阶段,即欧洲备受战火煎熬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救世主一般的热烈追捧。每天都有人无奈地被毁灭,也许连墓碑都不能留下。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发现达达主义者的作品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歇斯底里的无奈感。这在特定时期很能满足人们的胃口,但伴随着战争结束,人类的疯狂行为也暂告一段落,随之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思想以取代已经被摧毁的旧信念。这样“破坏一切”的行为准则开始慢慢失去市场。达达主义本身的“破坏”也开始破坏到无法破坏,为破坏而破坏。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达达主义成功地摧毁了理性主义,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的品味,不负责任地拒绝告知接下来该如何。

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作者/陈莹 摘要:达达派从苏黎世出现以来,便带有强烈的解除一切束缚的语言,使自己的时代产生非常丰富的、各种级别的创新事物。文章通过列举达达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了达达派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方式,研究它是用何种方法抛弃现有的美学观念,力求摆脱一切局限,“融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的境界。 关键词:达达派,语言,表现手法,生活 第1节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伙“反对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拒绝服兵役者在苏黎世将一把裁纸刀不经意地插入了一本拉鲁斯法文词典,于是有了以“达达”这个毫无意义、偶然发现的词语命名的国际团体。达达运动先是在中立国瑞士苏黎世避难的一些艺术家那里酝酿和成形,不久即蔓延到纽约、柏林、巴黎等许多个西方艺术重镇。 达达参与者的共同态度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立场,也就是说,它否定一切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义”。达达这个独树一帜的反体制的群体,用他们独特的赞颂方式,从破坏的意义上对现代艺术思潮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最终促成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1921年,巴黎的大学生将象征达达的纸人扔进了塞纳河“淹死”,至此达达主义这场昙花一现的运动宣告结束。但是达达所激发的“语言方式”仍被不断地表现于当代众多的艺术活动当中。 第2节对达达的语言思考 “达达并非是超越其他诸运动之上的另一个运动,反之,它乃是一个反运动,它不但反对所有学院主义,而且也反对所有扬言要将艺术从它的界限中解救出来的一切前卫主义。达达是一种愤怒的爆发,它在侮辱与滑稽的形式中表现自己。” 达达派活动家、罗马尼亚诗人特里斯唐·查拉把达达解释为“厌烦这个被战争折磨的世界,厌烦令人生腻的教条,厌烦因袭的感情,厌烦卖弄学问,也厌烦那无所事事、而只是反映这个极有限的世界的艺术”。 这两段话,概括了达达的基本特征。这就是: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②它厌烦战争,厌烦学究气,厌烦已经为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形态,甚至厌烦想冲破传统艺术的枷锁如野兽派、抽象派和未来派这类艺术形态;③假如说达达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它的表现出来的是侮辱、嘲弄、戏谑和滑稽。因此,我们研究达达的语言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所用之材料、所遵从之法则和所表现之形式。 第3节达达的表现方式 达达与它之前的所有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美学基础上的文化艺术运动均不相同,它主要表现为聚集在它的周围的不少个人的一种共有的精神状态。这些精神状态的迸发接踵而来的就是不同于往的艺术表现语言,他们不拘于形式的表达总结如下。 一.各种材料的杂拌 为了贴近生活,达达主义者在艺术品中引进了“新材料”:头发、砂砾、木头的横断面、新闻报纸等,这些材料在达达以前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达达主义这们乐此不彼的有意识的使用没有规则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整合在不同的作品构思中,从而达到让艺术与生活平等交流的最终目标。人类的生活处在乱七八糟的、此起彼伏的杂声和色彩之中,达达只不过让艺术面向真实生活中最为矛盾复杂的方面。例如劳乌尔·豪斯曼的“雕塑作品”《我们时代的精神》它们就是将不同的工业制品结合而成的。画家普拉姆坡里尼,要求用“真实的”元素,如剪报、帆布头、纸板、排版用的数字和字母等取代通常的绘画元素,而且认为绘画从

《艺术概要与欣赏》课后习题答案

注释:红颜色全部是陈老师勾画的重点具体的页数也写了需要自己在去翻书复习。简答题也是全部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艺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P1 2、美育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是塑造完美和谐的人性。P2 3、拿来主义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7 二、判断正误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比客观现实更为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对)P1 2、唐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错)P4 3、李后主穷奢极欲,沉湎声色,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他所作的《后庭花》成为了亡国的代名词。(对)。 4、靡靡之音可以亡国,恐怖的乐曲则可以“杀人”,匈牙利钢琴手鲁兰斯·查理斯创作了《黑色星期五》,引起了一桩桩音乐奇案。

(错) 三、选择题 1、英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C )在《教育论》中有一句名言:“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 A、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 B、怀特海 C、赫伯特·斯宾塞 D、席勒 2、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可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并列艺术,比如( A )就是时空并列艺术。P2 A、文学、戏剧、影视 B、音乐、舞蹈、书法 C、绘画、雕塑、建筑 D、曲艺、工艺美术 3、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又名( D ),表达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意志,以及对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欢乐必将降临的信心。P3 A、第六交响曲 B、第七交响曲 C、第八交响曲 D、第九交响曲 4、以下说法(B )是正确的。P1 5、A、从实践论的角度看,艺术是人对社会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也就是艺术家根据创作意图,对素材加以选择、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创作活动。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和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达达”(DaDa)是一个毫无具体含义的幼儿呓语,当时的一位达达主义作家偶尔翻开词典发现这个词,便以此为自己的文学运动命名,并解释说:“问达达是什么,便不达达。因为达达是不能理解的……”实际上,达达主义的宗旨是颠覆和破坏,颠覆资本主义社会既有的道德、宗教、政治传统,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是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效果。代表作是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根据达达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画家、诗人皮卡比亚斯所写的剧本拍摄的《幕间休息》,由一系列充满幽默感的即兴笑料汇集而成,全片以荒诞、幽默等隐含方式讽刺了资产阶级礼仪习俗及风尚和文化。 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这种电影常由达达主义者拍摄或参加演出﹐如达达派美国摄影师M.雷伊在法国拍摄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拍摄的表现物体和齿轮运动的《机器舞蹈》(1924)﹐克莱尔﹐R.导演的插在 F.皮卡比亚编写的一齣芭蕾舞剧内﹑在演出幕间休息﹑皮卡比亚这些达达主义者的演出。此外﹐还有H.修梅特拍摄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格莱米永﹐J.拍摄的《机械照相机》(1924)﹐因为他们都是表现抽象的物体﹐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超现实主义电影犟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犟烈的效果。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代表作有《贝壳与僧侣》(1927﹐杜拉克导演)﹐《一条安达鲁狗》(1928﹐布努艾尔﹐L.导演)﹑《一个诗人的血》(1930﹐谷克多﹐J.导演)﹑《黄金时代》(1930﹐布努艾尔导演)﹑《尼斯的景象》(1930﹐维果﹐J.导演)﹑《诺让──星期天的乐园》(1929﹐卡尔内﹐M.导演)﹑《无粮的土地》(1932﹐布努艾尔导演)。後3部影片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转向纪录电影的作品。 新达达主义 达达艺术在一战中的德国产生,经过一批艺术家,特别是杜尚的创作和活动,达达主义的精神影响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二战后,在文化和艺术中心的美国,新达达主义发展起来,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达达主义的很多艺术家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劳申伯格等。 法国印象派电影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

浅谈“达达主义”的精神实质

杜尚的表态 ——浅谈“达达主义”的精神实质 欧洲的达达主义艺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那个被战争的血雨腥风笼罩的丑陋可怖的时代,任何严肃化、郑重化的艺术行为都会显得与时事格格不入,冷血、没心没肺。这导致一部分艺术家认为应当“参与者无论做什么,说什么,唱什么都行,但绝不给这个耻辱的时代表示一丁点儿的尊敬”。正是对艺术、对世界的怀疑、憎恶与鄙视让达达们产生这样一种精神:反对一切社会规则。反对逻辑,尊重偶然;反对权威,尊重权威之外的随便什么。 除了政治化的“柏林达达”,欧洲达达们——例如泰赞拉与巴拉的“达达之夜”——都是自认为看穿了人类的一本正经、自以为是的愚蠢,并对之加以嘲笑戏谑。然而,被公认为达达艺术代表人物,在达达中占有“教父”般地位的杜尚却拒绝承认自己是这样的“达达”。而笔者认为真正的达达主义精神实质是杜尚的“达达”而非达达们的“达达”——因为只有杜尚对于艺术“大悟”了,“舍得”了,并且没有像其他达达一样最终背叛自己坚持的精神原则,去享受艺术带来的好处并“尊重”了艺术;只有杜尚终其一生对艺术的虚伪和造作给予抵制,并超脱于艺术的这种伪价值。而“杜尚的达达”的精神实质就是让艺术等于生活,让艺术回归它平常且自然而然的实质。 20多岁的杜尚便学习掌握了当时流行的野兽派、立体派,并在1913年以《下楼的裸女》一举成名。而他拒绝被定义为包括达达主义在内的一切艺术主义:“我不想把自己锁定在任何位置上。我的位置就是不具备位置,不过,这一点是不能拿出来谈的,你一旦张嘴谈论,你就把这个状态破坏了。”(私以为这是杜尚很不杜尚的一句话:若真看透,这种状态被定义了又何妨?我认为他是有些狭隘地以为自己处在玄妙的状态而不能被“世俗”地具象化了。)不仅如此,他还拒绝参与任何达达活动:“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此生我不会再考虑了……我打算从艺术中出局是永久性的……你得知道,我一直在试图渐渐减少行动。”因此虽然他之后仍在继续创作艺术,但都是为了随自己的兴,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将之定义为“艺术”。之后的人们大力赞扬他当年的这些无心之作、游戏之作、试验之作、反叛之作,把它们看做艺术史上的大事件,但这些都完全不是杜尚的所求——因为杜尚并无所求。他想获得无牵无挂、自由自在,不为艺术所牵绊、更不必说被志向、目标这些心灵的枷锁。他追求的是在思想上真正的自由,以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私以为他并不是完全与艺术划清界限,而是在探求一种真正与艺术浑然天成的大境界。而杜尚对艺术的嘲弄、“调戏”并不是为了戏弄而戏弄,他是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念:一切都可以成艺术,生活都可以是艺术,当然艺术也可以是生活。当然,这是他自己意识到而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并不是为了表达给别人看的。恰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美国英雄漫画崇尚这样一种思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一度以此为艺术创造者应该追求的境界。然而杜尚的理念似乎与之完全背离——对于使命,他如对名声一样躲避。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他的艺术成就也是成于他的“不搞艺术”。在艺术史上,杜尚就像一位“富而独善其身”的隐士——但他绝不会承认他是“富”的,因为他认为这一切再自然不过了。波普艺术家约翰逊在悼念杜尚过世时说“艺术的群体分明可以感受到杜尚的在场和缺席,他该变了艺术界的处境。”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说:“有一种一个人从事的运动,那便是杜尚,对我而言,这是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因为它预示了每个艺术家觉得

文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与作家 前一章介绍了与作品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一章介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作家的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的体验、心理、个性和修养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传统、文学体制等外在条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本章的作家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作主体、创作意识、创作过程、创作思维。 第一节创作主体 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主体的认识有两大基本观点:第一,以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突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与此相关的创作理论有“养气说”、“虚静说”;“才、胆、识、力”说,“胸有成竹”等观点。西方象征主义则认为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主义认为是表现人的直觉的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创作的动力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欲;荣格的精神分析则要求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第二,以文本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受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出现了突出“文本”作用的各种理论。还有如“作者之死”、“自动写作”等理论思潮。 本节分别介绍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以及作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作者中心说 作者中心说认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的创作动机、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个人因素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包括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观点。言志说认为文艺是心志的表现,缘情说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朱自清将这段话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里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 情感说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式等载体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看法,意即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 扬雄认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3他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观点,由“声画形”君子小人之高下人格判然有别。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应该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4该诗通过强烈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真情倾诉的陶渊明,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西晋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写作缺陷。叶燮在《原诗》中,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5“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此心之神明。”6这是从创作主体出发,分别讲述的审美判断力、审美表现力、主体的自信力、作品的生命力。袁枚提倡“性灵”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7性情是“性灵”的主要内涵。“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 1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2《毛诗序》。 3扬雄:《法言·问神》。 4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5叶燮:《原诗》。 6叶燮:《原诗·内篇下》。 7袁枚:《随园诗话》。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瞧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瞧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就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她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就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就是R、汉密尔顿。1956年,她在首届“这就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

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她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与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就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就是:J、约翰斯与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就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与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与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就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与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就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她就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与主要倡导者。1962年她因展出汤罐与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她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她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她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她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她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她偏爱重复与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她解释说:“我想这也就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她来说,没有“原作”可言,她的作品全就是复制品,她就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她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她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收"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附:达达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