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验室研究成果

家庭实验室研究成果
家庭实验室研究成果

“家庭实验室”

教育改革最具希望的前景在于小学,在于正规教育的头几年。1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

一、“家庭实验室”的由来

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家庭实验室”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家庭为活动地点,以实验、观察、制作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在角落里摆上你喜欢研究的东西,然后做你喜欢的研究,那么就组成了最简单的家庭实验室”。从建校开始,这一立足于科学教育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以“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科学教育革新

和当前很多小学的惯常作法一样,温州市实验小学最初也将科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锁定在以“少数尖子生”为对象的少年科学院。从2003年到2006年间,实验小学依托少年科学院在科学精英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全省的科技创新大赛和各类科技赛事中屡有斩获,获得了殊多荣誉。

这一阶段,以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科学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竞赛和获奖仍是科学院的中心目标;其二,改革范围小,以零星的、点式的新尝试为主要形态,只有少数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真实任务”和“科学实验”为特色的运作模式。因此,某种意义而言,少年科学院最初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是有些偏狭的。但我们注意到,由“真实任务”和“科学实验”出发,温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课程改革已开始地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2、从“少年科学院”到“家庭实验室”

2006年,适逢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善于反思的温州市实验小学人很快就意识到,少年科学院在传统精英教育主导下的科学教育改革是有缺陷的:首先,它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改革建基于对传统科学教育“修修补补”,显然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当前科学教育中重识记轻实验探究的倾向。

在这一背景下,以少年科学院运作中的“真实任务”和“科学实验”为内核,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组教师在全校3-6年级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然而经过半年实践,科学组发现尽管小课题研究成果比较突出,但仍有80%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必须创设一个新平台,引导全体学生亲历科学过程。科学组分四步开始指导方法创新:(1)鼓励3-6年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微型家庭实验室;(2)指导这些学生由易到难在自己的实验室开展家庭实验活动;(3)举行家庭实验成果交流评价;(4)全校推广。“家庭实验室”科技实践活动由此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应运而生。

1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学家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

3、“家庭实验室”的深化和普及

从2006年9月到2007年底,家庭实验室顺利地完成了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总结的一轮实践。与少年科学院相比,它实现了“两个拓展”,2即:科学教育实践面向每一个学生拓展、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程拓展,从而回归科学教育的本源——人人亲历科学过程,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6年9月,温州市实验小学推出了3到6年级基础《家庭实验室活动操作指南》、《星级家庭实验室评选标准》,为家庭实验室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推广提供了制度保证。截止2007年12月,全校2100名3-6年级学生中已建立了1700余个家庭实验室,家庭实验室建成率达80%、家庭实验参与率100%。两年来,学生在家庭实验室里共计完成7000多项家庭实验,提交研究报告(日记)5000余篇,平均每个学生进行了4.12项实验,完成报告2.94篇。

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家庭实验室”

以“家庭实验室”为平台,温州市实验小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的、破解科学过程缺失的科学教育“解决方案”,从而使“家庭实验室”成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与一般的科学实践活动区别开来。

1、人人亲历科学过程:“家庭实验室”的核心理念

“家庭实验室”计划将改革的焦点直指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矛盾:学生很少甚至从未经历完整的科学过程。为此,它明确地将“人人亲历科学过程”作为指导“家庭实验室”项目的核心理念。

所谓“人人”,即:3到6年级的全体学生;因为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习科学到6年级毕业共计约一千天,温州市实验小学又将之命名为“‘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活动。

所谓“亲历”,即:为学生创造亲身感受、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不再是科学研究的旁观者。

所谓“科学过程”,即:科学原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认识过程;它由两条路径组成,其一是观察-实验-认识,其二是假设-验证。

质言之,“家庭实验室”项目就是要有计划、有指导地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研究”,真正参与发现和认识科学原理的过程,从而在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授主导下的教学模式之外,提供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补充途径,聚焦学生科学素质的最核心成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家庭实验室”的基本要素

在指导学生建成家庭实验室的基础上,温州市实验小学通过一系列有意的操作设计,尤其是科学教育革新要素的引入来实现其核心理念。具体而言,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真实的科学任务,温州市实验小学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驱动要素。学生在家庭实验室中探究的科学实验项目来源有三:其一,科学课堂延伸;其二,生活现象;其三,课外书和其他途径。但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是真实的、复杂的、开放的探究任务,因而与课堂教学中简化的、虚拟的书面科学问题或任务不同,学生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科学(参见下表)。

表5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项目项目例举

2参见白莉莉.家庭实验室的实践模式和我们的教育追求[Z].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工作现场会资料. 2008-6-16.

家校结合,家庭实验室成功运作的保障要素。温州市实验小学通过三个“一”形成的家校之间的联动机制,来实现学生家庭实验的目的性和持续性,确保家庭实验室的教育目的。

一次家庭实验室主题家长会。学校在学生升入三年级接受科学教育的开始,召开家庭实验室家长动员大会,向家长介绍家庭实验室的宗旨和意义,取得家长对家庭实验室的理

解与支持。

一支学生管理团队。在班级设立由网管、科学课代表、合作管理员、记录管理员组成的学生管理团队,及时地跟踪、记载、统计并发布全班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

一支家长导师队伍。通过书信、家访、电话、网络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实验室的操作要求,对家长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培训,家长导师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

家庭实验。

实验、观察与制作,家庭实验室运作中的科学过程要素。借助实验工具和科学器材,动手实验、观察、制作,获取事实来支持观点、信念,是家庭实验室不同于其他各类科学活动的特质。为此,学校还根据家庭实验室的不同科学过程,区分出了家庭植物实验室、家庭动物实验室、家庭理化实验室、家庭发明工作室、家庭修理作坊等。

多元展示与形成性评价,家庭实验室运作中的引导、激励要素。温州市实验小学在家庭实验进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展示载体,这些载体包括:课堂交流会、研究展示墙、家庭实验笔记、实验作文、实验日记、手抄报、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引导实验研究展开、深化,并指导跟进,促进学生有形研究成果的形成。

3、“家庭实验室”的运作与指导

温州市实验小学在实现家庭实验室项目教育目的过程中,探索了有效的指导环节和策略,形成了家庭实验室运作独具特色的范式。它包括:

首先,设定有形的家庭探究目标。即:提出明确的实验探究“产出”要求。这种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书面呈现的研究结果,如:定期举行的论文研讨会、研究成果展等;第二类是研究成果转换而成的实物或可操作的实际解决方案。这些有形目标的设置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挑战,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在完成开放的科学探究项目过程中不致因失却方向而一无所获。

其次,镶嵌式指导策略的采用。教师在学生家庭实验渐次展开的进程中嵌入所需的各种指导与支持。从项目指导介入的先后环节看,它包括(1)家庭实验前期的知识指导,如:植物提取液制作洗发水家庭实验中,向学生提供洗发水基础配方;(2)实验中期方法、工具的指导;(3)实验后期对结果呈现与总结的指导。从项目指导的方式看,资料发放、讲座、小组与个别辅导等多种指导手段相结合。从项目指导的内容看,指导范围涵盖(1)实验与观察工具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合适的科学工具;(2)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3)完整实验文档的形成,以及实验、观察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指导;(4)科学研讨与个人观点表

达的指导等等。之所以称之为镶嵌式策略,是因为所有这些指导都紧紧围绕学生完成家庭实验任务、进行科学学习进行,并与具体的情景高度相关。

第三,教师角色转换。在家庭实验中,教师更多地承担教练员、熟练研究伙伴的角色,引导、陪同学生推进实验,而不是替代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和假设逼近问题、聚集问题,提出多样化的实验探究方案,并在家庭、小组、班级进行交流以对多种方案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一起工作中讨论、汇报,辩论,在协商和为自己的知识辩护的过程中使内隐知识外化,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整合、组织所学知识并区分无效的策略和错误的观念。教师的指导,体现在跟踪、诊断,平台创设、资源提供上。

第四,家庭实验室评价的整体性。在完成科学实验任务过程中,提供对学习的整体评价。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家庭实验室中,评价以文件夹、答辩及最后的成果、作品展示等形式实现,评价本身还是综合的、情景化的,关注的不仅仅是探究结果,更是科学实验与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以及学生获取的综合体验,并将之纳入学生科学学习的总体评价体系,进入成绩单,因此较好地弥补了传统纸-笔测试中被忽视的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等素质。

4、“家庭实验室”的长效机制

在家庭实验室推进过程中,温州市实验小学在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推动家庭实验室教育模式不断走向成熟。

规范引导机制家庭实验室所倡导的课余开放性科学实验探究,是一项创新尝试,其创新性不仅体现在首倡人人参与科学实验,更体现在它立足于正规学校生活之外的学生课外生活。某种意义上,科学探究的严密性与课外活动的非正规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加以规范。温州市实验小学在家庭实验室项目启动伊始,就制订了《1-5星级家庭实验室创建标准》、《3-6年级家庭实验室活动操作指南》、《科学伙伴活动细则》等,对学生创建家庭实验室、进行家庭实验进行指导,包括家庭实验的数量、质量、要求等,通过这些制度化的规范,为家庭实验室与家庭实验探究设定可参照的标准(参见附件1、2)。

平台提升机制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开发家庭实验室的教育内涵,提升其教育价值,温州市实验小学设计了家庭实验展示与评价的系列平台,包括:家庭实验室班级报告会、每月校园科学之星、家庭实验成果墙展示与成果大奖赛、年度校园科技节、家庭实验室展示、示范家庭实验室评比、年度少年诺贝尔奖评比、毕业生家庭实验论文答辩、温州市科技馆阿里巴巴家庭实验展。这些由低到高的平台,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科学探究目标、成果和荣誉。

基金保障机制科学是温州市实验小学《2006-2010年发展规划》中的强学科建设项目,根据《温州市实验小学资助强学科建设的试行办法》,家庭实验室得到5万元的活动基金。从2007年起,温州市教育局和财政局拨款10万元,作为家庭实验室专项基金。这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为家庭实验室的推进和深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生评审机制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的评价主体是学生,并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评审制度,包括三个层次,其一,家庭实验学生管理团队;其二,全校海选、学生投票的示范家庭实验室和家庭实验成果;其三,成立家庭实验室学生评审团,参与星级家庭实验室认证和少年诺贝尔奖评选。这一机制有效地激活和保持了学生参与家庭实验室的热情。

三、“家庭实验室”的实践成效

“家庭实验室”开创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弥补了学校科学学科教学的不足,其

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创新意识显著提高,有效突破了科学素质培养的薄弱环节

家庭实验室的启动与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两年多来,学生在参与家庭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科学课后实验的完成,提高了学科学习效率,而且400多名学生的家庭实验成果在全国、省、市级科学比赛中获奖,占3-6年级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包括学生全国一二等奖10项,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6项。

调研组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四、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人文、数理倾向显著高于常模,六年级学生创新意识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参见下表)。对温州市实验小学毕业生的不完全追踪也显示,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后续科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同伴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表 6 学科兴趣与常模的比较

表7 创新意识量表的年级差异

2、“家庭实验室”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学生校园生活愉悦感高

调研组从与学科学习的关系、学业负担、学习习惯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对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了考察,发现家庭实验室教育模式业已在温州市实验小学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家庭实验室促进了学科学习。73.2%的学生、93.5%的教师认为家庭实验室对学科课堂学习有促进作用,有学生这样说:“做了家庭实验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变聪明了,英语和语文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原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科学实验室更是帮助他们重拾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称“家庭实验室向对我开启了科学这扇门。”

其二,家庭实验室不仅没有加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60.5%的学生、40%的教师认为家庭实验室对学习负担没有影响,36.2%的学生、55.1%的教师认为家庭室减轻了学习负担,认为加重了学习负担的师生不到2%。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家庭实验室能有效地整合科学课堂学习任务,因而没有对学习负担没有影响,而在完成实验的

过程中体验到的学习内驱力和成功感,是另一些学生认为家庭实验室减轻了学习负担的主要原因。

其三,家庭实验室提升了学生校园生活愉悦感。调研组发现,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校园生活愉悦水平高,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校园生活很快乐,三分之一强的学生认为校园生活比较快乐(参见下表),家庭实验室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正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所言“家庭实验是我的兴趣,我的爱好,我真是太喜欢了”。

表8 校园生活愉悦感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很快乐260 65.0 65.0 65.0

比较快乐138 34.5 34.5 99.5

不快乐 2 .5 .5 100.0

Total 400 100.0 100.0

3、“家庭实验室”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均产生积极影响

表9 家庭实验室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方式的影响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积极174 94.1 94.1 94.1

消极8 4.3 4.3 98.4

其他 3 1.6 1.6 100.0

Total 185 100.0 100.0

家庭实验室教育模式通过增加课外科学实验探究、缩短科学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做法,进一步帮助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调查显示,84.3%教师赞成减少主课课时,增加课外活动和学生自主时间,这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日益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愈演愈烈的补课风而言,无异于一剂清新的解毒剂。

不仅如此,调研组还发现,家庭实验室科学教育改革对教师改革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均产生了促进作用,认为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积极影响的教师占94.1%,认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有积极影响的占91.8%。

表10 家庭实验室教育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

4、作为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旗舰,为小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

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的成功经验被中国科学院闵乃本院士称为“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得到了闵乃本、姜伯驹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高度评价和题词鼓励。截止2008年9月,省内外媒体先后30余次对家庭实验室活动作了报道。家庭实验室被列入2007年“十大教育新闻”,同时还获得了“浙江省2007年度科技好新闻一等奖”。2008年,温州市教育局教育为温州市实验小学设立家庭实验室专项基金,并将之作为市政府教育督导的大事之一在全市小学推广,在全市兴起了科学教育改革热潮。它所倡导的“人人亲历科学过程”理念及其操作模式,开创了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新范式,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与此同时,家庭实验室也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家庭实验室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之一陈耀老师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浙江科技报》为家庭实验室作亲笔批示。

四、“家庭实验室”成功经验的解读

“家庭实验室”代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改革方向,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解读这一模式成功的深层机理及其教育学价值,对我省当前正在探索的“转换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当富有启发意义。

1、松绑政策下的良好教育改革生态是“家庭实验室”顺利推行的前提

很多教育改革或者虎头蛇尾,或者在轰轰烈烈开始后偃旗息鼓,究其原因,不是改革的出发点或创意不好,而是因为改革没有良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支撑,因而难以为继。

“家庭实验室”从科学过程入手,致力于建立特别的指导途径和方式,打破小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的薄弱环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整合科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家庭实验,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它之所以能得到顺利推进,首先在于“两级松绑”政策,即:教育局对学校松绑,温州市实验小学不用参加各种市里的测试评比,学校因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学校向教师松绑,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上,学科组和学科教师享有极大的自主权。

正是这种松绑政策使得这所新生的、承担着“教育先锋”期许的学校,不仅有着很高的办学起点,更在学校内部培育了以追求“开创性”为己任的使命感和办学文化。在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当家人”白莉莉校长看来,在“创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一目标下,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进行新的探索。学校从这种高屋建瓴的思路出发,将“风格教师”和“强学科”战略列入发展规划,鼓励每一位教师的特色发展和每一门学科的品牌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教育改革生态。由此,“家庭实验室”不是一项孤立的教育改革行动,而是一系列鼓励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支撑下的一套成熟革新方案,有着稳固的根基和强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科教师的首创性是“家庭实验室”的核心动力

一直以来,科学学科尤其是实验和科学过程环节,在小学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也间接造成了一些老师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心理。而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的经验再一次证明,学科教师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

在温州市实验小学提到“家庭实验室”和科学学科,不能不提到陈耀教师及其带领下的科学教师团队。早在2003年陈耀老师就和他的同事一起带着少年科学院的9名成员利用双休日,走遍温州的各个角落开展科学实验,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从“少年科学院”到“家庭实验室”,对科学学科的执着推动着陈耀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地探索和深化科学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科学学科的发展。

目前,温州市实验小学拥有一幢独立的科学楼,并发展成为学校的强势品牌学科。这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是不多见的。目前学校科学教师团队包括17名专任教师,其中35岁以下教师有15位,而这支年轻的队伍还获得了“温州市劳模团队”的称号。

3、复杂学习和直接经验是“家庭实验室”的教育价值之所在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家庭实验室的价值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的独特学习体验。这种独特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较之课堂教学模式下将高级技能分解为低级子技能、将复杂任务分解为互不相干的子任务、将繁复的情景化知识分解为脱离情景的抽象知识点而言,在“家庭实验室”中,学生进行的是复杂的情景学习,并发挥着主动作用。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什么”和“如何学”、“如何用”三者间分离的问题。正如学生体会到的那样,“我曾经做过的实验,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变多,做了一半的实验,我又会重新做,我懂的知识,我也会上网查找,做实验进行验证,并找到答案。”

其二,在亲历科学过程的学习中,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借助需要的工具和资源自己解释科学现象、重新发现或验证科学原理,经历的是在完整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知识建模的过程,学生必须自己决定实验任务,并将任务分解为较小的任务;自己选择相关信息、发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解决方案,进行多样化的实践。这种直接经验,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所缺失的。就这一意义而言,家庭实验室不仅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载体,更有助于学生发现其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价值。

最新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2 12月5日,荣成市举行郭永怀画册首发暨“永远的怀念”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永远的怀念”演讲比赛决赛、“永怀教育奖”发布和“永怀讲堂”开课等6项系列纪念活动,深刻怀念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继承和弘扬郭永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凝聚新时期创新发展思想共识。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早年留学海外,致力于声障研究,1956年突破阻挠回国,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中作出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同月被授予烈士称号。1985年被追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

《小学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汇报

尊敬的领导、专家,各位朋友: 下午好! 请允许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汇报我校家庭实验室项目的研究情况。我汇报的题目是《家校联动,科技教育花更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课堂教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自1998年起,就开始进行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四色文化”校本课程品牌,(图1)即 着眼于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文化”、着眼于生态环境教育的“绿色文化”、着眼于科技教育的“金色文化”、着眼于乡土教育的“银色文化”(海盐文化)。如何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是近年来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着力点。 2009年10月,我校开全市乃至全省之先河,确立“家庭实验室”项目(图2),把“家庭实验室”活动与日常科学教学相结合,将科学教育引向多元化、立体化,2011年底,课题《小学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被省“规划办”确定为“十二五”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图2动)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有四点:(图3) 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填补区域研究空白; 丰盈学校文化内涵,打造校本课程品牌。 关键词分别为学生、教师、科学课程、学校文化(图3动) 关于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我打算从五个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1.学校科技教育概况 (图4)多年来,我校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场馆条件,诸如在“蓓蕾电视台”、“希望广播站”增设科技节目,建设“科技走廊”、“科技展厅”,设置“科苑新星展示牌”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形成了“校园处处有科教,学生人人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图5)1999年,我校成立了苏北首家“少儿科学院”,下设天文、气象、环保等10个研究所,聘请中科院张淑仪院士担任顾问。活动及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图6)除了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动之外,学校还把每年春学期的第四周定为科普活动周,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催生出一批成果。最值得一提的是200年,我校灵通机器人队参加江苏省机器人比赛获团体冠军,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再获冠军,代表中国参加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成就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成就 1.人物生平: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 科研成就:力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数学方面的贡献

(完整版)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

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

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篇二:钱学森小时候的故事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篇三:竺可桢小时候的故事 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特别好学。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高中物理涉及科学家及其成就

高中物理涉及科学家及其成就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发现摆震动的等时性;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项目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项目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 塑造可持续的未来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项目概述 巴斯夫于1997年6月在德国路得维希港(Ludwigshafen)设立了一个永久型“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儿童互动实验室,免费对全球 6-12岁的孩子们开放。这是欧洲第一个以化学为主题并能让孩子们亲自实验的实验室。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化学小实验,并在一个充满乐趣又安全的环境中探索神奇的化学世界,学习科学知识,体会巴斯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02年,在庆祝中德建交30周年系列活动中,小小化学家首次引入中国并在北京亮相。由于各界反馈极好,2003年起该活动先后登陆了南京、上海、香港、台北、重庆、广州、沈阳和武汉。迄今为止,中国共有超过十万两千名儿童和5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这一活动。与此同时,巴斯夫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陆续举办了“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 6~12岁的孩子们在“巴斯夫小小化学家”通过亲手做实验感受化学的神奇魅力。

项目背景:欢乐化学塑造孩子们的未来 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先生表示:“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孩子们的成长都十分重要,这也正是我们在中国持续举办…巴斯夫小小化学家?的原因,我们希望以此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更多地了解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并在这样的理念中茁壮成长。我们愿意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塑造孩子们的未来。” 化学科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实验的现象更是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它特别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伸手即可触及化学,巴斯夫通过举办“巴斯夫小小化学家”这项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摆弄眼前的瓶瓶罐罐和动手实验,了解基础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的奥妙,从小就培养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指导孩子们实验的大学生志愿者也能通过活动学以致用,培养自己奉献社会、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成为巴斯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最后,活动也使广大的家长们在孩子的感染下,真切体会到巴斯夫正致力于用可持续的方式塑造未来的不懈努力。 实施过程:奇妙实验生动教育模式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身边化学无处不在,真实感受化学世界的奇趣,巴斯夫精心挑选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关的实验主题,并谨慎选择安全的材料。实验简单有趣,浅显易懂,且社会实践意义强,很适合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化学、关心环境、关爱人类的观念。 实验开始前,大学生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化学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每天的实验分为若干场,每次40分钟。活动现场播放“嘟嘟博士”主演的动画片,让更多的孩子提前感受到了化学创新的魅力,也让更多的家长更加放心。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三年级语文讲义-语文知识能力拓展:系列作文 小小家庭欢乐多(无答案)全国通用

小小家庭欢乐多 情景设置 大家好,小胖老师又来啦!今天是中秋节,可我实在太忙,不但回不了家, 还要自己一个人过这本该一家人团圆的节日。咦?这是妈妈寄给我的礼物,看上 去不像是月饼。居然是一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光盘!哈哈,我还是小小胖的 时候最爱看这个了,你是不是没看过?那咱们一起看几集吧! 按下播放键,耳边立刻就传来了主题曲:“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儿子的头大手儿小,爸爸的头小手儿很大。大手牵小手,走路不 怕滑。走啊走啊走走走走,转眼儿子就长大……” 多么熟悉的旋律啊,我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正陶醉其中,剧情已经开始了,这一集是《星星灯月亮灯》: 每天一到晚上,一家三口就各玩各的:小头爸爸玩电脑,围裙妈妈看电视, 大头儿子玩游戏机,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谁也不说话,家里有点冷清。 今天三人正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的事,忽然,“啪”的一下家里全黑了——停电了!妈妈找来了蜡烛点上,三个人围坐在一起,一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围裙妈妈 就开始给大头儿子讲故事。之后,小头爸爸吹灭了蜡烛,三个人一起玩捉迷藏,这个没 电的夜晚真是快乐极了!邻居的小朋友知道了,就向社区的管理员张奶奶建议每周停一 次电。这以后,每个周末社区的绿地上都热闹极了,大家把月亮、星星当作最明亮的灯,享受没有电的快乐! 哈哈,把月亮、星星当灯,真有趣!我抬头看了看窗外分外明亮的大月亮, 想到自己小时候过中秋节都是和爸爸妈妈在小院里,头顶着圆圆的“月亮灯”, 一边闲聊,一边吃月饼。多久没有这样过中秋了啊!唉,不要这么感伤,我们接着 看动画。 新出了一种冰淇淋特别好吃,大头儿子和围裙妈妈天天毫不节制地大吃特吃, 小头爸爸就用大锁把冰箱锁了起来,每天分给他们一小块。有一天大头儿子和围裙妈妈又来要冰淇淋吃,可小头爸爸却说冰淇淋已经吃完了,打开冰箱,里面果

国内外科学家小故事 简短梗概

1. 巴斯德 巴斯德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 2. 钱学森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3.波义耳 罗伯特·波义耳用玻璃活塞继续实验,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当他向堵住的空气施加双倍的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会减半;施加3倍的压力时,体积就会变成原来的1/3。当受到挤压时,空气体积的变化与压强的变化总是成比例。他创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等式来表示这一比例关系,现在我们称之为“波义耳定律”。 4.牛顿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5.普利斯特里 普利斯特里刻苦好学,兴趣广泛。他曾学过古文、数学。自然哲学导论等,后因体弱多病,中断过一段学习,待康复后,他进入了考文垂的非国教的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他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超群,学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级的部分课程。他在后来的学习中,深感自己的数学与德语基础太差,又主动要求学校允许他补学了这两门。 6.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7.童第周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8. 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一个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铁匠打铁的声音,人们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他却听出了差别。有一天路过一家铁匠铺,就听出这一家的敲击声比其它

科学家的故事100个

一、填空。 1、鲁班,原名公输般,他是我国木工的开山鼻祖,北宋被誉为“活鲁班”的是喻皓。 2、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第一次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不像产卵的鱼类”是亚里士多德。 3、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被称为“几何之父”。 5、浮力定律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他还发现了杠杆定律。 6、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华佗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还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比西方数学家早了1000 多年。 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哥白尼最大的成就是推翻了在西方统治1000多年的地心说,建立了日心说 ; 布鲁诺因接受并发展哥白尼的学说,宣扬宇宙无限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比利里医生维萨里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8、李时珍花了27年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所载药物1518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9、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曾编著《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农业科学的经验,他译著甚多,以《几何原本》最为著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 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10、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1、哈雷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和首次利用万有引力推算出一颗彗星的轨道,并成功预测彗星的出现。罗蒙索诺夫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提出了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并进行了物质在化学反应时质量守恒的实验。

12、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利用玻璃制造透镜的技术,发明了显微镜,成为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13、英国发明家瓦特,他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开启了工业革命。他的一生说明:在科学的征途上只有不断艰苦地攀登,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前进,一旦有了坐享其成的念头,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成为绊脚石。 14、拉瓦锡证明了和动物的呼吸都属于空气中氧所参加的氧化作用。英国医生 琴纳证明患过牛痘的人不会再患天花。 15、李政道和杨振宁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16、被誉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雅号的是出生在中国的美籍建筑设计师林同炎。彭加木是植物病毒学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遇难。 17、第一位华人宇航员是王赣骏。茅以升以我国著名的铁路桥梁专家,他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 18、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冯如被称为中国的莱特。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他运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 19、被称为“轮船之父”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尔顿,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倍比定律,并引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 20、年仅19岁德国数学家高斯用圆规和直尺作出了正十七边形。 二、连线题 斯蒂芬逊人工方法合成尿素孟德尔 X射线 莫尔斯火车发明者巴斯德设立诺贝尔奖

实验室及一般家中灭火方法

实验室及一般家中灭火方法 (一)化学实验室: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均需要配置,因为化学实验室中的火灾因素复杂,有的是普通物质的着火,比如纸张、易燃有机物等,此时可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灭火,有时是用电设备的着火(化学实验室中的用电设备种类还是相当繁多的,比如真空泵、离心机、电炉、酸度计),此时只能用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易触电,而二氧化碳和四氯化碳灭火器是产生气体,隔绝空气,可以扑灭电器着火,如果是很精密或贵重的仪器着火,则宜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因为它灭火不会留下痕迹,不会对设备造成损害。四氯化碳灭火器会喷出沉重的四氯化碳惰性蒸汽,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可以用于扑灭电器的着火,但是不宜扑灭高温的着火,因为在高温下,四氯化碳会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当然要注意,如果是很活泼的金属钠、镁等的着火,则只能用沙土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也可以支持这些金属的燃烧,就像氧气一样,所以不仅不会灭火,反而加强火势,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均含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灭火器也不保险,因为这些金属燃烧温度很高,四氯化碳会产生光气。(二)物理实验室: 一般是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四氯化碳灭火器较为适宜,因为在物理实验室,火灾引发因素多为电器短路等,所以这两种灭火器适宜扑灭电器类的着火,要按在物理实验室,再者,物理实验室的仪器都比较精密或贵重,所以宜用不留下痕迹的干净灭火器,因而二氧化碳灭火器是首选。主要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也可以考虑四氯化碳灭火器,但是二氧化化碳灭火器仍然是首选,因为电脑室着火的因素也主要是电器短路等与电有关的因素,并且电脑都是贵重电器,因此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火灾的发生,而且不会伤及贵重物品电脑,另外可以防止触电(若用水或泡沫灭火器就会触电)。四氯化碳是有毒有机物,不建议使用,所以个人认为二氧化碳灭火器要比四氯化碳灭火器好。 1.哪些东西可以用来灭火? (1)水是家中最实用最简单的灭火剂。若是纸张、木头或布起火,可用它来扑灭。但如果是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则不要用水扑救。 (2)沙土、淋湿的棉被、麻袋能灭火,扫帚、拖把、衣服、锹、镐也可作为灭火工具。关键在于快,不要给火蔓延的机会。 (3)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油类、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 (4)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液体和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 (5)“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油类、带电设备、精密仪器、仪表、文物、档案等贵重物品引起的火灾。 2.常用的几种灭火方法。发现家中起火,不要耽搁,要就地取材,及时扑灭。 (1)液化石油气因漏气着火,可将毛巾或抹布淋湿盖住着火点,同时迅速关闭阀门。 (2)如果油锅着火,千万不要用水扑救,更不能直接用手去端锅。应该迅速关闭炉灶燃气阀门,立即拿起锅盖盖上油锅或将切好的菜放人锅内,锅里的油隔绝了空气就会熄灭;然后将锅平稳端离炉火,待冷却后才能打开锅盖,切勿向油锅内倒水灭火。 (3)家用电器着火,要立即拉闸断电,或拔下插销,然后用毛毯或湿棉被捂盖。切记不要用水扑救,因为水能导电,容易造成触电伤人。例如,如果电视机起火,可以在切断电源后,用棉被将其盖灭。灭火时,必须从侧面靠近电视机,以防显像管爆炸伤人。若使用灭火器灭火,不应直接喷向电视屏幕,以免其受热后突然遇冷而爆炸。 (4)家具、被褥等起火,一般用水灭火。用身边可盛水的物品,如脸盆等往火焰上泼水,也可把水管接到水龙头上喷水灭火;同时把燃烧点附近的易燃物泼湿降温。

科学家的励志故事

科学家的励志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 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 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 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 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 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 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 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 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 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 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 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 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 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 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 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 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 本书写的。

科学家的故事100个(含答案)

《科学家故事100个》检测题 一、填空。 1、鲁班,原名公输般,他是我国木工的开山鼻祖,北宋被誉为“活鲁班”的是喻皓。 [ 2、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第一次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不像产卵的鱼类”是亚里士多德。 3、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被称为“几何之父”。 5、浮力定律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他还发现了杠杆定律。 6、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华佗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还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比西方数学家早了1000 多年。 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哥白尼最大的成就是推翻了在西方统治1000多年的地心说,建立了日心说 ; 布鲁诺因接受并发展哥白尼的学说,宣扬宇宙无限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比利里医生维萨里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8、李时珍花了27年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所载药物1518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9、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曾编著《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农业科学的经验,他译著甚多,以《几何原本》最为著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 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 10、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1、哈雷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和首次利用万有引力推算出一颗彗星的轨道,并成功预测彗星的出现。罗蒙索诺夫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提出了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并进行了物质在化学反应时质量守恒的实验。 12、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利用玻璃制造透镜的技术,发明了显微镜,成为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生活实验案例名录

家庭科学探究使用案例 第一章家庭光热小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 第一节初中生如何建设和使用家庭光热小实验室 一、初中生怎样建设家庭光热小实验室 二、如何利用家庭光热小实验室进行家庭光热小实验 第二节初中生家庭科学趣味小实验案例集——光热部分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探究性实验) 实验二自制针孔相机(制作性及探究性实验) 实验三自制潜望镜(制作性实验) 实验四观察彩虹(观察性实验) 实验五透镜成像(探究性实验) 实验六自制透镜相机(制作性实验) 实验七隔瓶观笔及齐水看币(观察性实验) 实验八测远视眼镜的度数(测量性实验) 实验九测近视眼镜的度数(测量性实验) 实验十自制望远镜(制作性实验) 实验十一滤光片下的物体的颜色(观察性实验) 实验十二凸面镜和凹面镜(观察性实验) 实验十三比较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的本领(探究性实验) 实验十四奇特的冰冻(观察性实验) 实验十五测太阳的高度(角)及对应的地方时(测量性实验) 第二章家庭电磁学小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 第一节初中生如何建设和使用家庭电磁学小实验室 一、初中生怎样建设家庭电磁学小实验室 二、如何利用家庭电磁学小实验室进行家庭电磁学小实验 第二节初中生家庭科学趣味小实验案例集——电磁学部分实验一测量苹果电池的电压(探究性实验) 实验二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制作性实验) 实验三改变灯泡的亮度(体验性实验) 实验四串、并联电路的转换及灯泡亮度的观察(观察性实验) 实验五制作电热切割器(制作性实验) 实验六利用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制作性实验) 实验七电在你家中(观察性实验) 实验八自制火灾报警器(制作性实验) 实验九自制小马达(制作性实验) 实验十测量电流计的内阻(测量性实验) 实验十一制作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制作性实验) 实验十二家用电热水壶的效率探究(探究性实验) 第三章家庭力学小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 第一节初中生如何建设和使用家庭力学小实验室 一、初中生怎样建设家庭力学小实验室 二、如何利用家庭力学小实验室进行家庭力学小实验 第二节初中生家庭科学趣味小实验案例集——力学部分

高中课本涉及的科学家及成就

以下内容是转载他人资料再另行修改。 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①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②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③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④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①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②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静态模型)。 ③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①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⑤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 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③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⑤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 部来自水。 ⑦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①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 传因子学说。 ②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 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③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 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④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