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第33卷 第11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 33 No 11 2010年11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 niversity Nov 2010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张连成1,张力为1,刘嘉蕙2,刘 浩3

(1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 嘉南药理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台湾 71710;3 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摘 要:为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Raedeke&

Smith,2001)、 运动情境动机量表 (田宝,杨铭,2004)中的无动机分量表以及内部动机分量表和 运

动动机量表 (张力为,2001)对192名运动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参与倾

向以及内部动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心理疲劳得分与回避倾向以及缺乏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

系;内部动机能够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无动机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和

运动负评价;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其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这提示我们,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

运动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运动员越是无动机,就越是心理疲劳,而且回避倾向越明显。因此,缓解

与控制运动员心理疲劳对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投入以及增强训练的动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疲劳;动机;参与倾向;回避倾向;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4 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1-0074-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 Burnout and Motivation

ZHANG Lian cheng1,ZHANG Li w ei1,LIU Jia hui2,LIU Hao3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2 T he Department of Common Req uired Courses,Chia Nan University of Pharmacy&Science,Taiwan71710,China;3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 on,Shangqiu Normal Universi ty,Shangqiu476000,Henan China) Abstract:T o ex plor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 burnout and motivation,athlete burnout quest ionnaire

(Raedeke&Smith,2001),Amotivat 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subscale fr om Spor t Situational M otivation

Scale (T ian&Yang,2004)and Sport M otivation Scale (Zhang,2001)w er e used to test192athletes in chi

na T he r 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dimensio n o f athletes burnout,I ntrinsic mo tivation and involv ement intention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 elatio n,burnout,amotivation and av oidance intention hav e sig 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

tio n;intr insic motiv at ion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burnout,amotivation can be an effective

predictors of emotion/physical ex haustion and sport devaluation;athletes bur nout can effectiv ely predict the in

volvement intent ion and avo idance intentio n;these results sugg est that ther 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 h

letes burnout and sport motivation T herefore,to alleviate and control athletes bur nou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enhancing athletes training enthusiasm and spo rt motivation

Key words:burnout;motivation;involvement intention;avo idance intention;athletes

心理疲劳(Burnout)也常被翻译为心理耗竭,倦怠,枯竭。心理疲劳也是体育运动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是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由于其对运动训练以及比赛的消极影响而被体育科学工作者所关注,成为体育运动中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张力为,毛志雄,2007)[1]。不同的学者对动机的分类也不一样,例如,张力为(2001)[2]将运动动机分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并且二者可以合并成总分。另外,V allerand(1997)[3]提出关于动机的基本分类,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缺乏动机三个方面。这一分类得到后来诸多研究的支持。

关于动机和心理疲劳关系方面,国外研究者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研究也相对比较成熟。而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运动员可能会更多的由于外在的目标而参与训练比赛,缺乏对运动训练本身的兴趣,这就导致了他们更多的无动机,更少的内部动机状态,因此,可能会出现心理疲劳现象,而出现心理疲劳以后,运动员会回避训练比赛,出现更多的回避倾向和较少的参与倾向。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动员心理疲劳与参与倾向、回避倾向以及内部动机和缺乏动机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为缓解运动员心理疲劳,提高运动训练热情,改善运动训练动机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乒乓球、体操、摔跤、浙江省散打、排球、河南省射击、武术套路、河北省跳水队、河北射击队在内的男131人,女61人共19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投稿日期:2010-01-0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20050043005);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校管课题(2009B001)。作者简介:张连成,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通讯作者:张力为。

运动级别为二级运动员43人,一级运动员67人,健将及其以上级别运动员58人,24名运动员等级信息缺失。平均年龄为(18 46 4 01)岁,平均训练年限为(6 64 3 41) a。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测量采用R aedeke和Smith在2001年研制的 运动员疲劳问卷 [4],共15个题目,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要求被试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各维度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高。本次测量成就感降低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628,情绪/体力耗竭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06,对运动的消极评价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694。

1 2 2 运动动机量表 由张力为(2001)[2]设计的 运动动机量表 ,分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两个维度,各由3个题目组成,共6题。两个维度的得分可以合成运动动机的总分,该量表为0-4的5级李科特量表,要求被试在不同意到同意之间的5个选项中选择回答。本次测量参与倾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676,回避倾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733。

1 2 3 运动情境动机量表 该量表由Guay等人(2000)编制,共16条目构成,分为内部动机、鉴别原则、外化原则和缺乏动机4个分量表,量表为5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运动动机越强。田宝和杨铭(2004)应用该量表对我国高校运动员进行施测,并对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5]。本次测量选取了该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和缺乏动机分量表,内部动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 829,缺乏动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578。

2 结 果

2 1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检验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参与倾向以及内部动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心理疲劳得分与回避倾向以及缺乏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表1)。

表1 心理疲劳各维度与其他各变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以及零阶相关

1234567

1 成就感降低

2 情绪/体力耗竭0 313**

3 运动的消极评价0 445**0 534**

4 参与倾向-0 467**-0 419**-0 451**

5 回避倾向0 379**0 456**0 409**-0 610**

6 内部动机-0 400**-0 268**-0 322**0 656**-0 535**

7 缺乏动机0 233**0 381**0 307**-0 397**0 476**-0 274**

平均数13 0711 2710 059 052 9814 7410 92标准差3 2743 5893 2612 1862 7123 1092 635 注:**p<0 01。

2 2 运动员的内部动机以及无动机预测心理疲劳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内部动机以及无动机对心理疲劳各个维度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分别以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为因变量,以运动员的内部动机和无动机为自变量进行标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内部动机以及无动机整体上能够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能够解释成就感降低17 60%的方差,能够解释情绪体力耗竭17 40%的方差,能够解释运动负评价15 50%的方差(表2)。其中,内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运动员内部动机越强,其心理疲劳越低,无动机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两个维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运动员的无动机越强,其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越明显。

表2 运动员的内部动机与无动机预测心理疲劳的

多元回归分析(Enter法)

被预测变量预测变量R2F值Beta t

成就感降低内部动机0 17620 029***-0 364-5 268***

无动机0 1331 931情绪体力耗竭内部动机0 17419 670***-0 177-2 557*

无动机0 3324 808***运动负评价内部动机0 15517 214***-0 257-3 681***

无动机0 2373 386***

注:*p<0 05,**p<0 01,***p<0 001。

表3 运动员心理疲劳预测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的

多元回归分析(Enter法)

被预测变量预测变量R2F值Beta t

参与倾向成就感降低0 32429 182***-0 311-4 556***

情绪体力耗竭-0 214-2 947**

运动负评价-0 198-2 570*回避倾向成就感降低0 28224 001***0 2153 062**

情绪体力耗竭0 3074 113***

运动负评价0 1481 875

注:*p<0 05,**p<0 01,***p<0 001。

2 3 运动员心理疲劳预测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心理疲劳对其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的预测作用,研究者分别以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为因变量,以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两次标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其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能够解释参与倾向32 40%的方差,能够解释回避倾向28 20%的方差(表3)。其中,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对参与倾向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运动员越是心理疲劳,其参与倾向就越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对回避倾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国外学者在动机与心理疲劳关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G oodger,G orely,L avallee和Harwood(2007)[6]对相关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运动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的研究中,内部动机与心理疲劳存在显著负相关,缺乏动机与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正相关。例如, Gould,U dry,T uffey,Loehr(1996)[7]以及Raedeke和Smith (2001)[4]的研究都发现内部动机与心理疲劳是负相关的关系,无动机(或缺乏动机)与心理疲劳是正相关的关系。本研究也发现内部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而缺乏动机则与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运动员的内部动机以及缺乏动机能够有效预测心理疲劳,具体为,内部动机能够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无动机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

75

第11期 张连成,等: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耗竭和运动负评价维度。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在中国独特的竞技体育环境下,运动员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参与运动训练,而不同的参与原因会影响到他们后续的训练比赛行为,运动员的内部动机越强,其越不容易心理疲劳,而无动机越明显,其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目前,还没有研究专门探讨参与倾向、回避倾向与心理疲劳的关系。但是在相关领域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心理疲劳对离职意愿的消极影响,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运动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关系。许燕,王芳,蒋奖(2006)[8]认为枯竭的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员工的离职意向及其后的离职行为,深受枯竭感受困扰的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可能会选择离开这一工作领域。李晓玉,高冬东,高峰(2007)[9]对党政干部的研究,结果发现,党政干部工作倦怠与离职意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工作倦怠可以影响离职意向。李永鑫,李艺敏(2007)[10]对护士的研究发现工作倦怠量表包含的三个因素中,耗竭对离职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毕重增,黄希庭(2005)[11]探讨了中学教师的成就动机、离职意向和倦怠之间的关系,并将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进行相关分析和结构回归方程分析发现,追求成功动机与倦怠负相关,而避免失败动机与倦怠正相关。倦怠是成就动机与离职意向关系的中介变量,经倦怠变量的调节,成就动机对离职意向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互抵消。刘晓明,李冬梅(2005)[12]研究发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程度越高,越容易辞职;个人成就感越高,越不容易辞职。职业倦怠对辞职意向的预测力达16 5%。一般来说,随着个体倦怠程度的加重,个体的离职意向逐步明显。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心理疲劳会导致离职意愿的增加,这也与国外的研究相一致(L eiter&M aslach,2009; M uhammad&Hamdy,2005)[13,14]。在体育运动中关于心理疲劳与离职意向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结果。Rainey和Hardy (1999)[15]对橄榄球裁判员的研究也发现裁判员的心理疲劳可以预测其退出裁判生涯的意愿。Rainey(1999)[16]在另一项关于篮球裁判的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果。胡桂英,许百华(2008)[17]采用自编的退役意向调查表、压力源问卷和职业倦怠M BI量表对运动员实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情感耗竭和成就感两个维度对运动员的退役意向有显著的回归效应;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压力源不能直接有效解释退役意向的总变异,训练比赛压力和沟通压力均能有效预测运动员的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运动员的压力是通过作用职业倦怠而间接地影响退役意向的。本研究也发现,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参与倾向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回避倾向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这样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同时也再次验证了运动员心理疲劳对其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因此缓解与控制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是延长运动员职业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结 论

1)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参与倾向以及内部动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回避倾向以及缺乏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运动员的内部动机能够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无动机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这提示,增强运动员的内部动机,克服运动员的无动机状态是缓解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方向之一。

3)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可以有效预测其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这提示我们,运动员越是心理疲劳,其参与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就越弱,越倾向于回避运动训练和比赛。因此,缓解与控制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热情,增强运动参与动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4.

[2]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特质测量及注意特征[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17-118.

[3]Vallerand R J.T ow 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 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 on[J].A dv ances in Experimental S ocial Psychology,1997, 29:271-360.

[4]Raedeke T D,Sm i th A L.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 easure[J].Journal of S por t&Exercise Psy chology,2001,23:281-306.

[5]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

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37.

[6]Goodger K,Gorely T,Lavallee D,Harwood C.Burnout in sport:A

systematic review[J].T he Sp or t Psychologist,2007,21:127-151.

[7]Gould D,T uffey,U dry E,Loehr J.Burnout i n competitive j unior

tenni s players:I.Quantita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 m ent[J].The Sp ort Psychologist,1996,10:322-340.

[8]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7-11.

[9]李晓玉,高冬东,高峰.党政干部工作倦怠、离职意向,自我效能

感、工作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 659-661.

[10]李永鑫,李艺敏.护士倦怠与自尊、健康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

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2-395.

[11]毕重增,黄希庭.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倦怠的关系

[J].心理科学,2005,28(1):28-31.

[12]刘晓明,李冬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辞职意向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15-617.

[13]Leiter M&M aslach C.Nurse turnover:the medi ating role of

burnout[J].Jour nal of Nursing M anagemen t,2009,17(3):331-339.

[14]M uhammad ALI H&Ham dy H I.Burnout,supervi sory support,

and w ork outcomes:A study from an Arabic cultural perspective[J].

I nter national Jour nal of Commerce&M anagement,2005,15

(3&4):230-242.

[15]Rainey D W,Hardy L.S ources of stress,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term i nate among rugby union referees[J].Journal of S por ts S ci ences,1999,17:797-806.

[16]Rainey D W.S ources of stress,burnout,and intenti on to terminate

among basketball referees[J].Journal of Sport Behav ior,1999,22

(4):578-590.

[17]胡桂英,许百华.优秀运动员压力、职业倦怠和退役意向的关系

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240-1242.

7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33卷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3):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24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林 岭 张力为 (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运动,心理疲劳,概念模型,检测方法。 分类号 B849 1 问题的提出 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长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如何明确界定、诊断、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难题。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都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 (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如何检测评价? (2)我们应如何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问题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6-05-09 通讯作者:林岭,E-mail: linling712@https://www.360docs.net/doc/bf9801173.html, 2 理论认识和方法系统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要吗? 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国内外体育界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教练员的经验判断和运动员的主观体验层面上,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很多时候是套用其他行业、研究领域的涉及心理疲劳概念的有关研究结论,如心理耗竭(Burnout )、过度训练综合症(Overtraining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 )等,但所有这些概念在解释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时都有其局限性[1]。这种状况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将造成两个主要后果: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对心理疲劳现象认识不深、不透,尤其是绝大多数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训练过程质量、效果和运动员行为的直接影响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训练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一是一旦出现了心理疲劳,缺乏系统、有效的检测和调控方法。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教学提纲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不正、学习纪律涣散、成绩下降等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学习动机缺乏是根本.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选题的意义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核心作用。要通过对学习目的的教育,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通过加强考试和竞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部分综述了学习动机的一些理论和这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导向,从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教师和教学的角度提出来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一般原则和策略。这些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三:研究的现状 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不仅来自于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影响,同时先行的强化也会对学习的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成功的认识的偏失,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偏向于功利化,趋向于用利益或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算得上成功。大学也由以前的由少数人的教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教育,基本上70%以上的高中生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上大学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及能否发展的很好与在学校的学习关系不大,且如今毕业的大学生的结果强化了这一点。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效能期待,因此学习的动机下降。 2、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学好什么,没有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大多没有目标,学习动机不强。 3、学校缺乏一种竞争的环境,外在刺激因素不够。当前学校教学,基本上只是以每个学期的奖学金制度做为对学生一种奖励和考核;时效性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 以下题目是关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体育成绩无关。参加体育活动,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由,因而自然有不同的回答,答案无“正确”“错误”之分。请您每题选择 一个与您情况比较相符的答案并在相应的数字上打“√”。 您为什么要参加体育运动呢? 完全完全 不符合符合 1 因为在令人兴奋的体验中我会感到愉快。 1 2 3 4 5 6 7 2 因为体育活动使我知道更多我所参加的运动方面的知识,这会给我带来许多乐趣。 1 2 3 4 5 6 7 3 我一直有充分的理由去运动,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是否要继续参加运动。 1 2 3 4 5 6 7 4 为了体验发现新的练习方法时的快乐。 1 2 3 4 5 6 7 5 我不知道,我觉得自己似乎不能在所参加的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 1 2 3 4 5 6 7 6 因为体育活动使我得到熟人们的尊重。 1 2 3 4 5 6 7 7 我认为体育活动是与他人接触的最好途径之一。 1 2 3 4 5 6 7 8 因为当掌握了比较困难的运动技术时,我会体验到自我满足感。 1 2 3 4 5 6 7 9 我想为了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1 2 3 4 5 6 7 10 为了作为运动员的声誉。 1 2 3 4 5 6 7 11 因为体育活动是我选择用来促进自己其他方面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 1 2 3 4 5 6 7 12 为了体验当我克服自己一些弱点后的愉快感。 1 2 3 4 5 6 7 13 为了感受当自己完全投入在体育活动中时的兴奋。 1 2 3 4 5 6 7 14 因为我必须进行体育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1 2 3 4 5 6 7 15 为了感受自己能力提高时的满足感。 1 2 3 4 5 6 7 16 因为我周围的人都认为,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 1 2 3 4 5 6 7 17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学到许多对生活的其它方面有益的东西。 1 2 3 4 5 6 7 18 因为当我进行我所喜爱的体育活动时,我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激情。 1 2 3 4 5 6 7 19 我现在不清楚,但我的确认为自己的身份和体育活动没有关系。 1 2 3 4 5 6 7 20 因为当我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我会感受到乐趣。 1 2 3 4 5 6 7 21 如果不花些时间进行体育活动的话,我就会觉得心情不舒畅。 1 2 3 4 5 6 7 22 为了向大家显示我是多么擅长于体育活动。 1 2 3 4 5 6 7 23 为了从学习以往没有练习过的新技术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感。 1 2 3 4 5 6 7 24 因为体育活动是我和朋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最好途径之一。 1 2 3 4 5 6 7 25 因为我喜欢那种完全沉浸在活动中的感觉。 1 2 3 4 5 6 7 26 因为我必须有规律的进行运动。 1 2 3 4 5 6 7 27 为了感受发现新的活动策略时的愉快感。 1 2 3 4 5 6 7 28 我经常对自己说:看来我不能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 1 2 3 4 5 6 7

《健身理论与方法》模拟试卷C答案.doc

《健身理论与方法》模拟试卷c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健身锻炼有何益处? 答: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益处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 1.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身体各系统的功能。 2.增强体能,提高基本活动能力。 3.控制体重,维持、塑造良好的体形和姿态 4.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并有助于慢性疾病者的康fi。 2、为什么在冷环境中进行健身锻炼要戴帽子? 15°C4°Cl5r答:选择大小合适的帽子,使头部保暖,帽子与人体热量平衡关系十分密切。因为头部皮肤毛细血管丰富,血液循环旺盛,所以头部散热能力较高,头部散发的热量占人体总产热量的30?40 %。有研允表明:处丁?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气,温为时,从头部散发的热量占人体总产热量的1/3,时为2/3,一时为3/4。由此可见,在冷环境中戴帽子对保持正常体温至关重要。 3、发展肌肉力fi、耐力有何意义? 答:大多数人认为,加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练习可增加肌肉体积和提高运动成绩,但他们并不真正知晓其健康价值,即减少脂肪和体重的重要意义。 0.25公斤0.25公斤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对人的一生都有益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基础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体重和体脂会慢慢地增加。由于肌肉总量呈下降趋势,人的基础代谢率每10年下降3 %。不喜好运动的成年人每年约减少的肌肉,增加的脂肪。20?60岁的人基础代谢率约下降12%。基础代谢率下降虽少,但脂肪和体重的增加却很明显。 有计划的力量练习可以改善骨骼的状况,对女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女子骨骼无机盐含量较少,骨密度厚度较薄,并且女子丢失钙的速率比男子快。而力量练习可以防止钙的丢失以及推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力量练习还可以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W扰许多中老年人的腰痛病,可以通过增加腰部和背部伸肌的力量和柔韧性而得到缓解。 4、引起消瘦的原因有哪些?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儿种: 1.食物热量摄入不足,低于机体每日的消耗量,于是导致热量的负平衡。这样机体便会动员贮存于皮下的脂肪分解产热,甚至促进体内的蛋白质(如肌蛋白、血红蛋白等)分解产热。久之,机体便逐渐消瘦,并出现一系列营养不良的表现,如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疲乏无力、贫血等。 2.由于某些疾病引起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不良,体lAl利用障碍,或机体的消耗增加等, 都可导致体重的下降。如病人由于长期低热,体内热量消耗增加,便易引起机体消瘦。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3、 参考文献 (1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火车之所以能走起来是因为有火车头在拉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这里不大对劲哦)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说培养与激发会不会好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意义,现状 一、绪论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样,人的学习行为也是由动机驱使。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条件这个词放在这不大合适吧)都没有用。学生动机虽然是内在的,但它的产生却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结合内外部条件此处删掉了一个着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相互转化,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这里有必要要逗号吗后面有必要加爱好吗)爱好,对学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 M S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 以下题目是关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体育成绩无关。参加体育活动,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由,因而自然有不同的回答,答案无“正确”“错误”之分。请您每题选择一个与您情况比较相符的答案并在相应的数字上打“√”。 您为什么要参加体育运动呢 完全 完全 不符合 符合 1因为在令人兴奋的体验中我会感到愉快。 1 2 3 4 5 6 7 2因为体育活动使我知道更多我所参加的运动方面的知识,这会给我带来许多乐趣。1 2 3 4 5 6 7 3我一直有充分的理由去运动,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是否要继续参加 1 2 3 4

运动。 5 6 7 4为了体验发现新的练习方法时的快乐。 1 2 3 4 5 6 7 5我不知道,我觉得自己似乎不能在所参加的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1 2 3 4 5 6 7 6因为体育活动使我得到熟人们的尊重。 1 2 3 4 5 6 7 7我认为体育活动是与他人接触的最好途径之一。 1 2 3 4 5 6 7 8因为当掌握了比较困难的运动技术时,我会体验到自我满足感。 1 2 3 4 5 6 7 9我想为了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1 2 3 4 5 6 7

10为了作为运动员的声誉。 1 2 3 4 5 6 7 11因为体育活动是我选择用来促进自己其他方面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1 2 3 4 5 6 7 12为了体验当我克服自己一些弱点后的愉快感。 1 2 3 4 5 6 7 13为了感受当自己完全投入在体育活动中时的兴奋。 1 2 3 4 5 6 7 14因为我必须进行体育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1 2 3 4 5 6 7 15为了感受自己能力提高时的满足感。 1 2 3 4 5 6 7 16因为我周围的人都认为,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 1 2 3 4

健身原理与方法

1.健身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愉悦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 2.养生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与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3.健身的特点:健康第一;长期有效;因人而异;全面发展 4.休闲体育是人们为了丰富生活.调节情绪.谋求身体满足.善度余暇而进行的自由自在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5.现代健康理念是在理解生物学内涵的同时,把人体健康置于整个外部环境中来认识,把人体健康与社会文化.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健康观念 6.健康三基石:营养、休息、运动。 7.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就是指运动成绩快速增长和提高的年龄阶段.也成最佳发展期 8.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9.我国传统体育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阴阳平衡的动态和谐观五行生克的动态发展观 10.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变过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11.新陈代谢的原理是在健身过程中必须根据有机体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互诱导(能量代谢同化异化物质代谢同化异化) 12.超量恢复原理: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可以超过原有水平,且机能水平的恢复也可以超过原有水平 13.人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波浪性和阶段性非等比性程序性性别差异 14.健身原则有: 全面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适量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5.全面性原则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16.全面性原则应注意:健身应从改善机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适应环境、抵抗疾病、愉悦身心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全面发展;要合理选择和搭配健身内容;要内外结合。 17.自觉性原则是指健身应该出自锻炼者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行动。 18.自觉性原则应注意:明确目的,强化动机;培养兴趣,形成习惯;检查评价,激发动力。 19.经常性原则是指才参加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长期不断地锻炼。 20.经常性原则应注意:养成锻炼习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合理设定自己的健身目标,并制定具体可操作和可落实的锻炼计划,把经常性锻炼作为培养毅力、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手段和过程,尽力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 21.适量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要根据参加锻炼者的实际情况(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合理确定锻炼的运动负荷。 22.适量性原则应注意:健身锻炼要量力而行,适度把握健身时间,健身频率和健身强度的要素,将客观标准与自我感觉结合起来,使锻炼更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年龄、性别、环境、劳动强度、睡眠、营养、兴趣等综合因素统筹安排健身锻炼;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可通过自我症状诊断等方法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23.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健身锻炼过程中,根据锻炼者的个人实际以及客观环境条件,合理确定锻炼内容,选择健身方法手段及负荷,使之更符合健身者个人实际。 24.针对性原则应注意:注意年龄特征;注意性别特征;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地域和季节特点。 25.健身方法和手段:重复训练法;交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与表演法。 26.重复训练法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要求反复做同一练习的方法。 27.重复训练法应注意:合理确定重复的要素,包括重复的总次数、每次练习的距离或时间、每次练习的强度及间隔时间等,保证每次练习的质量;注意克服单调、枯燥及厌烦情绪。 28.交换练习法是在改变练习内容、强度和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29.间歇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规定一个严格的休息时间,在健身者机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 30.间歇练习法应注意:间歇过程中应进行积极的休息和放松;要注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负荷的监测 31.持续练习法是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持续进行活动的方法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学生孟静 学号 1016800143032 专业小学教育 层次本科 通讯地址定州市怀德小学 邮政编码 073000 指导教师彭泽平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摘要 在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采取措施,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以激励为手段,使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失误原因;适当开展竞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意义,现状,激发,培养

目录 摘要 (Ⅰ) 一、绪论 (1) 二、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 (1) 1、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就大,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就强。 (1) 2、学习动机对小学生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可以增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1)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 4、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5、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它可以唤起、维持、指导人们的学习行为。 (2) 三、当前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 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内部动机薄弱。 (3) 2、外部学习动机很强,长远的社会意义的学习还没有形成。 (3) 四、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建议。 (4)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3、使用多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5) 4、以激励为手段,树立学习自信心。 (5) 5、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6) 6、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孩子学习动力。 (6) 7、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7) 8、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失误原因。 (8)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

完全 不符合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完全 符合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5 6 7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 SMS ) 以下题目是关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体育成绩无关。参加体育活动,每个 人可以有不同的理由,因而自然有不同的回答,答案无“正确”“错误”之分。请您每题选择 一个与您情况比较相符的答案并在相应的数字上打“ /'。 您为什么要参加体育运动呢? 因为在令人兴奋的体验中我会感到愉快。 因为体育活动使我知道更多我所参加的运动方面的知识,这会给我带来许多乐趣 我一直有充分的理由去运动,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是否要继续参加运动。 为了体验发现新的练习方法时的快乐。 我不知道,我觉得自己似乎不能在所参加的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 因为体育活动使我得到熟人们的尊重。 我认为体育活动是与他人接触的最好途径之一。 因为当掌握了比较困难的运动技术时,我会体验到自我满足感。 我想为了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作为运动员的声誉。 因为体育活动是我选择用来促进自己其他方面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 为了体验当我克服自己一些弱点后的愉快感。 为了感受当自己完全投入在体育活动中时的兴奋。 因为我必须进行体育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为了感受自己能力提高时的满足感。 因为我周围的人都认为,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学到许多对生活的其它方面有益的东西。 因为当我进行我所喜爱的体育活动时,我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激情。 我现在不清楚,但我的确认为自己的身份和体育活动没有关系。 因为当我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我会感受到乐趣。 如果不花些时间进行体育活动的话,我就会觉得心情不舒畅。 为了向大家显示我是多么擅长于体育活动。 为了从学习以往没有练习过的新技术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感。 因为体育活动是我和朋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最好途径之一。 因为我喜欢那种完全沉浸在活动中的感觉。 因为我必须有规律的进行运动。 为了感受发现新的活动策略时的愉快感。 我经常对自己说:看来我不能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21年自考克服心理疲劳的技巧

2021年自考还有几个多月就要开考了,考前复习是很重要的备考技能,相信很多的考生在考试前夕会出现很多的状况,下面小编就来和你们聊一聊如何克服心理疲劳的方法吧! 一、克服心理疲劳 在考前复习阶段,常有一些考生朋友反映:自己想复习,也有时间学习,只是一拿起书本就犯困,并伴有厌倦、烦躁的情绪。这是复习迎考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样可以通过补充能量和休息恢复正常,它的消除主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为此,考生朋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许多考生朋友的经验教训表明,学习目的明确与否,学习的动力有多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极其巨大。 其次,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有伴有愉快、喜悦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抑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在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朋友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另外,如果交替学习各门课程仍不能消除心理疲劳,就应该考虑暂时停止学习。因为此时学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心理疲劳。这些时候,考生朋友不妨停止复习,或听听音乐、打打羽毛球,这样对于消除心理疲劳也是非常有益的。

以上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河南迅达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和郑州大学联合,结合省内知名院校和教育资源,为在校生和社会工作人员提供学历提升以及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学历提升服务机构,致力于自考、成考、远程、函授、电大全民学历提升,及各类资格证的报考、培训。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郭玉江(郑州大学) 2009年天津体育学院学报449-452 摘要: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不同应激源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有一定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省一级以上专业队训练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其中男76人,女56人。涵盖足球、乒乓球、田径、游泳、排球、棒球、拳击、举重、跆拳道、柔道、摔跤、网球、太极拳、自行车项目运动员。经济条件好的11人,一般的114人,差的7人。有健将和一级两个运动等级。 1.2问卷调查 1.2.1应激源测量为谭先明(2000)《运动员应计量表》,分为人际关系、运动受伤、比赛失利、环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内外压力6个维度,45个项目。1.2.2运动心理疲劳测量为Smith和Raedeke修订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对运动负评价三个维度。 1.3施测与数据处理 运动员冬训调整期间由专门培训过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施测和当场收回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信度检测,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优秀运动应激源状况 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优秀运动员应激在不同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年限的优秀运动员在人际关系因子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经济条件的优秀运动员在日常生活遭受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经济 条件差的最高。 2.2优秀运动员应激与运动心理疲劳的相关关系 应激各项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 2.3低应激组与高应激组优秀运动员运动心理疲劳的比较 高应激组与低应激组在运动心理疲劳3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应激组得分明显高于低应激组。 2.4应激对运动心理疲劳的多元归因 应激中的比赛失利因子是对运动心理疲劳影响最大的因素。(看的不是很明白,个人理解大概是这样) 3、讨论 3.1优秀运动员应激源状况 应激和应激源概念。 优秀运动员应激各因子得分均属于中等骗低。运动受伤因子得分最高,反映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受伤的心理应激,身体上的伤病折磨往往会成为诱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因素提示教练员要注重优化训练环境以帮助运动员适应新的比赛环境。人际关系主要是指运动员与教练员和队员的关系。不同

体育健身理论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1、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着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 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 2、全民健身路径:是配置在环境较好的社区、公园、绿地以及其他宽敞的 公用活动场所,供群众锻炼的综合健身娱乐设施和新兴的健身器材。 3、有氧锻炼:是指锻炼者在运动中通过呼吸,能够满足运动对氧气的 需要,在不负氧债的情况下进行健身锻炼的方法。 4、运动处方:是体育指导者或医师在身体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的 要求运用科学健身原理,以开处方的形式向其提供的量化的健身运动方案 5、塑身锻炼:是人们为达到形体健美的目的,运动徒手或器械等专门手段 和锻炼方法,校正身体某部位缺陷,塑造优美身体形态的一种锻炼系统 6、体能:全称是身体运动能力,可理解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运动中 的表现。 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平衡、协调、弹跳等身体能力 7、速度耐力:是一种包含速度和耐力两种要素的综合能力, 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生理学上俗称无氧耐力。 8、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是通过某些专门的身体训练手段和方法,来达到职业 活动对身体的要求 9、影响人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0、人体美包括健康美、自然美、体型美、动作美和姿态美等五种。 11、人类体育健身运动的发展: 东方:古代体育的发展(中国,古埃及,古印度) 西方:古代体育的发展(古斯巴达,雅典) 12、人体的的生理生化过程是生命这个耗散结构与 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交换的基本运动形式。 13、余暇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消除疲劳型、体质投资型、消遣娱乐型. 14、体育健身过程的效果目标 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提高适应能力、 培养美感和调节心理 15、体育健身过程的主要途径:个体性锻炼途径、群组性体育锻炼、 健身性体育比赛或表演、体育消遣娱乐、辅助性体育等。 16、体育健身过程包括的基本因素: 体育健身手段、体育健身负荷、 体育健身频度、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17、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人体中主要的物质代谢包括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 18、中国传统健身手段方法有:气功保健、太极拳(剑)健身、导引按摩 19、塑身锻炼主要包括身姿锻炼、形体锻炼、塑形锻炼和矫形锻炼 20、速度的分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21、有氧耐力可分为局部有氧耐力、区域性有氧耐力和全身性有氧耐力 22、婴幼儿期的早期体育可分为两个阶段:乳婴期体育和幼儿期体育 23、体育健身运动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生物性效果、心理性效果和社会性效果三

什么是心理疲劳

什么是心理疲劳 生理心理学家给“心理疲劳”下的定义是:在长期思考或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后,陷入心力衰竭状态的疲劳,叫做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一般表现是:当你长时间继续不断地从事力不从心的脑力劳动后,你感到精力不支,而且劳动效率显著下降。 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周围环境不安静、噪音多、干不熟悉或不习惯的工作、过亮的照明,以至营养不足、低血压等,都是心理疲劳的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心理因素。例如,烦躁、焦急、过重的心理压力等。同样的不安静的环境、噪音、不熟悉的或不习惯的工作条件以及各种不利的外界条件,对于不同的人的心理疲劳影响,不仅仅在程度上,强度上会不相同,甚至有的人根本不会有反应作用。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心理因素是造成心理疲劳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临床上可以看出,心因性辛辣的患者,心理疲劳的症状最重,他们最容易患神经失调或者紧张这类疾病。心理疲劳是心理病症的警告信号。如果不重视这个信号的意义,硬是要去闯红灯,咬紧牙关硬挺过去,仍然继续去干力不从心的繁重的脑力劳动,那么你的疲劳感觉会进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种心理疾病。 不过,在日常生活里,有时你“感到疲劳的这种疲劳感,

和疲劳本身并不是一致的。比如,当你学习你讨厌的数学时,也许30分钟你就会感到头昏脑胀,十分疲劳;可是当你看你喜欢的推理小说时,也许连续看上3个钟头,也不会引起疲劳。30分钟和3 个小时的差别是大的,看3个小时而不感到疲劳,看了30分钟反而感到疲劳,说明“疲劳感”包含有主观性和个体性。 你感到心理疲劳时,他不一定感到心理疲劳;反之也是一样。除由于每个人的体力、身体耐力不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同每个人的毅力、心理耐力和兴趣爱好、情感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差异有关;另外,每个人对心理疲劳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待方式也会不同。不过应该说,心理疲劳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质素养的关系极为密切。“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全的体魄之中”,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第二章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奥苏泊尔的学习内驱力理论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二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采取行动。人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足和实现某种欲望和需要而发生的。动机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具有策动、驱使有机体采取某种行动的作用。 2.指向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决定人是否开始采取行动,而指向功能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采取朝向什么对象的行动。动机能够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决定人的信息接受方向,即具有将行为引向某一特定接受对象的指向功能。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产生后,动机推动着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者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目标。 4、强化功能 当行动达到预定目标时,动机会促使有机体强化被肯定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或接受习惯。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2)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

体育心理学复习

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就目标取向。 3.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5.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8.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填、判、名解)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

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 10.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 11.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2.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13.心理技能训练(PST):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14.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15.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6.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积极影响称正迁移,消极影响称负迁移。 1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18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9.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

运动健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运动健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但运动也要遵循一定规律,才能更有效达到健身要求,也就是运动健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自我终身运动的原则是:明确目的自觉锻炼,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适量运动,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和巩固提高。这些原则是人类在自身建设、完善和优化自我生命系统整体功能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从事强身健体、提高活力和延年益寿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现代人坚持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必须遵守的原则。 (一)明确目的自觉锻炼 自我终身体育锻炼之目的,在于增进自身健康、提高自我的活力;从遗传与变异观点看,对改善与提高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坚持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的人,要首先明确上述目的,变锻炼为出自内心的需要和自觉行动。正如毛泽东在《体育研究》中提出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只有解决好“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问题,才能自由、自发地去学习和掌握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才能真正达到增进健康、提高活力、优化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和自娱自乐之宗旨;才能正确确定锻炼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锻炼手段和方法。 (二)持之以恒 持久性。任何锻炼项目都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才会达到有益健康的目的。故运动贵在坚持,贵在终身。 (三)循序渐进 渐进性。即任何人的运动都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进行简单的小量运动,待适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运动量大、动作复杂的锻炼. (四)合理的运动负荷 指在坚持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中,合理(适量)安排参加者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即:使参加者身体既有一定程度的疲劳,又能承受得住,并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更好地掌握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的技能和技术,有效地增强体质。 运动负荷=运动量×运动强度 运动量包括练习次数、时间、距离和负重总量;运动强度包括练习密度、速度和负重量。心率不超过120~130次/分为小强度;心率达155次/分为中等强度,心率在180次/分以上属大强度。在坚持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强度加大,量则要相应减少;强度小,量可以相应增加。作为增进以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而从事的体育运动锻炼,应采用最佳运动负荷。即:每分钟心率次数=170次-年龄。 (五)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坚持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的人,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获得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各种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这种协同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就能相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策略——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 【行为表现】 所谓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 目前,中学生群体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 【产生原因】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1)学习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学习大运动量”,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才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习,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2)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方法,忙忙乱乱。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3)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学习无愉快可言。 (4)脑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量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专家支招】 其一,不要用脑过度。连续用脑时间不要太长,不要等到脑袋“麻木”了才停止学习和工作。如果长时间用脑,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研究发现,学生用脑过度疲劳,会导致大脑两半球非常顽固地慢性充血现象,它不仅使其产生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缓慢,理解力、记忆力减退,还会造成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极易引起各种心身疾病。 其二,要学会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大脑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像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疲劳就要休息,休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要按时睡觉,并保证有八小时的睡眠,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心理学家巴浦洛夫称“睡眠为大脑的救星”。二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去打球,散步,做课间操等体育锻炼,尽管时间不长,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形式,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利消除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