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药材的品种、产地和栽培技术外,还有药材的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中药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章将重点讨论中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与质量的关系。

第1节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弧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决定了药材的产量、有效组分和毒性成分的含量,以及药材商品的品质等级等。因此,为了获取药材的优质丰产,应当根据药用植(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药效成分在体内消长的变化规律,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和采收方法。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

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中药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一)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此时为植物生长停止或休眠期,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大黄等。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如半夏、太子参等。

2.茎、木类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如大血藤等;若与叶同用的药材,则宜在植物的花前期或盛花期采收,如忍冬藤等。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降香等。

3.皮类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因为此时皮内养料丰富,浆汁充足,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剥离后的伤口较易愈合,有利于药材的再生长,如杜仲等。根皮则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宜,并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等。

4.叶类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此时,植物枝叶生长茂盛,养料丰富,分批采叶对植株影响不大,且可增加产量,如荷叶等。个别经冬不凋的耐寒植物或药用部位特殊者,则必须在秋、冬二季采收,如桑叶等。有的还可与其他药用部位同时采收,如人参叶等。部分应采集落叶,如银杏叶等。

5.花类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这时花中水分少、香气足。通常应选择在晴天、上午露水初干时采摘,如辛夷等;也有部分药材在花开放时采收,如洋金花等;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如红花等。有些药材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会自然脱落,影响产量,如蒲黄等。

6.果实类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如瓜蒌等。少数药材如青皮、枳实,则须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7.种子类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此时种子内物质积累已停止,达到一定硬度,并且呈现固有的色泽。

8.全草类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如薄荷等;有的则以全株入药,如细辛等;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如茵陈。

9.藻、菌、地衣及孢子类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的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

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孢子必须在成熟期及时采收,过迟则孢子飞落。

10.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此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如安息香采香多在4~10月,于树干上割成“ ”形切口,其汁顺切口流出凝固成香后采收。

(二)动物药类

动物类药除了要根据其种类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采收期外,还需要根据各种药用动物的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而采取不同的采收方法。如诱捕、网捕、活体收取药用部分等。

1.

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

的方法。如鹿茸每年须在清明后采收,过时则骨化。

2.

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如蟾酥,是采集蟾蜍耳后腺

的腺液经干燥而成,宜在春、秋二季捕捉,因为此时蟾蜍易集结,容易捕获,而且腺液充足,药材品质好,得率高。另如哈蟆油,是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应在白露前后捕捉,这时林蛙体壮肉肥,雌性输卵管油足,质佳。

3.

4.贝壳类一般是以该动物的贝壳入药。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

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如石决明等。

4.

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该类动物在每年此季节反复蜕化皮壳,以

利其更新生长发育。该药材必须及时拾取,过期则遭风袭雨淋,药材受损,如蛇蜕等。

5.

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以卵鞘或窠巢入药的,

多在秋季虫卵形成或窠巢造成后摘取。采后必须立即采取加热、水烫、蒸等方法杀死虫卵,以避免虫卵孵化成虫,如桑螵蛸等。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红娘子、斑蝥等。

6.

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如牛黄、马宝等。部分动物的产

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如虫白蜡、蜂蜜等。

(三)矿物药类

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如石膏、滑石、雄黄、自然铜等。矿物类药材质量的优劣在于选矿,一般应选择杂质少的矿石作药用,质量最佳,如盐石类,多来自盐湖中,系天然自行结晶而成,不需要加工。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二、中药材的现代采收的基本原则

中药所含的药效物质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有机组合,我们称之为药效组分。从这个观点

出发,一般认为,中药的疗效取决于其药效成组分,在药效组分存在的状态下采收,便可得到优质药材。一般而言,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药效组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第2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中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外,绝大多数需要进行产地加工。其主要目的在于: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其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其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

一、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一)植物药类

植物类药材除少数如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等鲜用外,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需要根据不同药用部位进行适当加工。

1.

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毛须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如桔梗等;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如天花粉等;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蒸后再干燥,如白及等。

2.

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如厚朴等;或削去栓皮,如黄柏等。

3.

叶类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燥,如薄荷。

4.

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

5.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如乌梅等;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如枳实等;有的为了加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如木瓜等。

6.

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子入药,如砂仁。(二)动物药类

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净选、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如蜈蚣在捕收烫死后,应及时选用与虫体长宽相近的竹签,将虫体撑直,然后曝晒使干燥;若遇阴雨天,可用无烟炭火烘干,温度一般不宜超过80 C。还可用硫黄熏蒸加工,不仅使蜈蚣虫体进一步干燥,增加其色泽,而且还可杀灭附着在虫体表面及内部的虫卵,提高其质量,并有利于贮藏。

(三)矿物药类

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其纯净度。

二、常用的加工方法

1.

洗涤与挑选洗涤主要是洗除药材表面的泥沙与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如人参等。但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多不洗。

挑选主要是清除药材中的杂质或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出等级,以便分别加工和干燥。如牛膝去芦头、须根,白芍刮去外皮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如薄荷、细辛等。

2

修整与去皮修整是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位和不合规格的部分,

或使药材整齐,利于捆扎、包装等。修整的工艺要根据药材的规格等级、质量要求来确定。有的应在干燥前完成,有的则在干燥后完成。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茎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块片,以利干燥;而剪除残根、芽苞、切削或打磨表面使平滑等,则在干燥后完成。

去皮、壳主要用于果实种子类、根及根茎或皮类药材,以使其表面光洁,符合药用的品质标准,又易于干燥和贮藏。

3.

蒸、煮、烫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后干燥。加热时间的长短及采取的方法,视其性质而定,如明党参煮至透心、红参蒸透、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还有利于进行其他方面的加工,保证药效。

4.

熏硫为了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白芷等。

5.

发汗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质地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如厚朴、玄参等。

6.

干燥干燥是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常用的干燥法有:晒干、烘干、阴干、焙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等。各种干燥方法的采取,因药材的性质而异。

7.

挑选分等挑选分等是指对以上加工后的药材,按商品中药区分规格等级的加工方法。这是产地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药的规格等级是其品质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以质论价”的依据。中药采购人员必须熟知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把住中药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道质量关。

中药材采收与加工专属语言你知道几个

中药材采收与加工专属语言你知道几个 展开全文 随着天气转凉,我国从北到南开始进入了冬季,收获成为这个季节农民朋友的常有名词,面对谷子回仓,忙碌了一年的农民朋友开始考虑收获后的喜悦啦。但是,对于很多种植中药材的朋友来说,现在进入了药材采收、加工、储存、运输、交易的忙碌时间。属于药材种植加工的很多专属名词逐渐成为我们的口头禅,比如:采收期、初加工、杂质、休整、浸渍、蒸、煮、烫等等,这些挂在嘴边的词语,有很多是传承下来的,有的是新发明的,它们都代表什么意思呢?有的朋友了解的很多,有的了解的少些,但是真的都了解的朋友有多少呢?我们今天

就与专家一起细数这些属于中药材种植采收和加工的专属词语。 中药材质量由许多因素构成,除了生长年限、采收期之外,还与其生态环境、田间管理措施、采收、加工方法、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有关。 采收是一项科学性要求较为严格的工作,因为药用植物只有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根据不同药用部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采收,才能使收获的中药材质量有所保证。 采收期:指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按月、旬来表示采收期。采收年限(收获年限):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 药用植物收获年限分为:1年收获、2年收获、多年收获和连年收获。 产地加工。药用植物采收后,绝大多数均需在产地及时进行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或“初加工”。目的:提高药效和活性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的品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便于包装,贮藏和运输 产地加工的目标:去除非药用部位、杂质、泥沙等,纯净药材。如根和根茎类药材要除去残留茎基和叶鞘等;全草类药材要除去其它杂草和非入药的根与根茎;花类药材要除去霉烂或不合要求的花类等。按药典规定的标准,加工修制成

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来源为同科不同属的中药如葶苈子;不同科的中药如青黛、珍珠等。有些不同基原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例如《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由此可见,品种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材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提高药材质量和保证药材质量稳定的基础与关键。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 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也会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在建立种植基地时一定要选择该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地域。 二、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通常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 主产地四川、西藏等。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 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益智仁、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桂莪术、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桂枝、槟榔等。

《中药材加工学》教学大纲

中药材加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总学时:实验(实训)学时:0 课程类别:课程类型: 开课单位:药学系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 一、一般情况 《中药材加工学》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相关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中草药的科学栽培、实施GAP和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为课堂理论讲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材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贮藏保管、包装,根及根茎、叶类、皮类、花类等各类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运用标本、录象、图表等教具和声象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总学时数,课堂讲授学时。 本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材加工学》(龙全江主编)。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讲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中药材加工的关系;该学科经验和文献整理、理论与方法、中药材质量标准等主要研究内容。 2.简介该学科的文献学、化学、多学科综合等研究方法。 3.重点讲解各历史时期中药材加工发展的概况与展望。 [教学要求] 1.掌握中药材加工与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概念及该学科的主要任务。 2.熟悉中药材加工的起源、发展概况和中药材加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最新《中药材加工学》教学大纲

1 中药材加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2 3 4 英文名称: 总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 5 6 课程类别:课程类型: 7 开课单位:药学系教研室: 8 课程负责人: 9 10 一、一般情况 11 《中药材加工学》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相关课程有着十分密切 12 13 的关系。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理14 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中草药的科学栽培、实施GAP和实现中药材15 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的能力。 16 教学过程主要为课堂理论讲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材加工17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贮藏保管、包装,根18 及根茎、叶类、皮类、花类等各类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19 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实践

20 性较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2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运用标本、录象、图表等教具和声象教22 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本课程总学时数,课堂讲授学时。 本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材加工学》(龙全 24 25 江主编)。 26 27 28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29 第一章绪论 30 [教学内容] 31 1.讲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中药材加工的关系;该学科经验和文献整理、理论与32 方法、中药材质量标准等主要研究内容。 33 2.简介该学科的文献学、化学、多学科综合等研究方法。 34 3.重点讲解各历史时期中药材加工发展的概况与展望。 35 [教学要求] 36 1.掌握中药材加工与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概念及该学科的主要任务。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常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常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需进行产地加工。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格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1、种子类。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有些要击碎果粒,取出种仁供药用,如杏仁、酸枣仁等。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贞子等。2、花类。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3、果实类。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等,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4、皮类。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5、全草和叶类。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

干,尤其是含芳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至全干。如紫苏、薄荷等。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质叶类,如马齿苋等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6、根及地下茎类。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白芷、丹参、牛膝、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蕹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中药材采收加工学总结

中药材加工学:专门研究中药材采收与加工的理论、方法、中药材规格、质量标准及其发展的学科。中药材加工: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进行采收与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材的采收:药用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当入药部位器官达到药用要求时,则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收获,这一过程称为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的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终按照月、旬表示采收期。 采收年限:也称为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 道地药材: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所生产的药材。生产较为集中,并且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讲究。 产地初加工: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拣选、筛选、风选、清洗、切剥等,然后去除非药用部位,在进行干燥处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其尽快形成商品药材。 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制、调配、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要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中药材。 中药材产地切制:指将净选后的新鲜药材直接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加工工艺,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 蒸、煮、烫的目的:一、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处理,则易干燥。二、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便于刮皮,如明党参、北沙参等;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如桑螵蛸、五倍子等;四、熟制后能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 五、蒸、煮、烫可使一些药材中的酶类失去活性,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发汗:有些药材产地加工时,通常将药材在晒、微火烘或微煮后,堆置起来发热、“回潮”,使内部水分向外散发,促进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的方法。 中药材的包装:指根据中药材的自然属性,选取适当的包装材料或包装容器,采取一定的技术,将中药材包裹封闭,进行必要的装潢并印刷适当的标记和标志的过程。 泛油:中药材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干燥药材表面呈现油状物质,伴有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被干燥药材中水分的气化量,即水分量的减少值。干燥目的:及时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干燥指通过汽化蒸发除去药材中水分的过程 全年可采收:苏木、降香、沉香、侧柏叶。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枳实、枳壳、青皮、乌梅。成熟经霜变色时采收:山茱萸、川楝子。宜在近成熟的清晨或傍晚采收:枸杞子、女贞子。需提早采收的种子类中药材:牵牛子、肉豆蔻。 中药材贮藏中变异的因素:空气、温度、湿度、光线、微生物、虫害、鼠害。 中药材贮藏中变异的现象:发霉、虫蛀、变色、泛油、气味散失、风化、潮解溶化、粘连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花正开放时采收:玫瑰花、洋金花、旋复花。霉变一般室温20~35℃,相对湿度75%以上 树皮类中药材采收时间通常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原因:1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树皮内养料丰富,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并开始移动2.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3.皮质和木质部容易剥离4刮皮操作容易进行5.剥离后伤口容易愈合 中药采收的目的:适时采收,利于优质高产;纯净药用部位,便于商品分级;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使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传统采收原则:根据有效成分在体内的消长规律、传统经验和生物特性决定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产地加工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产地加工 学习目标 1、熟悉影药材产地与药材质量的的关系;熟悉各类药物的采收、加工、贮藏的要点与原则。 2、熟悉主要道地药材产地。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一、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二、道地药材 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品种、质量的优良性。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的有200多种,划分为14个药材区 1、川药主产四川、重庆。如: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川乌、麦冬、丹参、干姜、郁金、姜黄、半夏、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银耳、麝香等。 2、广药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益智、肉桂、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胡椒、马钱子、罗汉果、陈皮、青蒿、石斛、钩藤、蛤蚧、金钱白花蛇、海龙、海马、珍珠、地龙等。 3、云药主指云南。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儿茶 4、贵药贵州,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 5、怀药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大怀药)、天花粉、栝楼、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6、浙药浙江省所产。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山茱萸、莪术、栀子、乌梅、乌梢蛇等。 7、关药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人参、细辛、防风、五味子、龙胆、平贝母、升麻、桔梗、鹿茸、鹿角等。 8、秦药陕西周围,秦岭以北、西安以西,至“丝绸之路”中段比邻地区,及黄河中上游部分。大黄、当归、秦艽、羌活、银柴胡、枸杞子、南五味子、党参、槐米、槐角、茵陈、秦皮、猪苓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加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 中药材加工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 加工药材一般都要达到形体完整,身干无杂,色泽好,不变气、味,有效成分破坏少等。所以,药材加工对中药材商品形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常用加工方法: 一、洗涤与挑选 洗涤主要是洗除药材泥沙和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挑选主要是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利于分别加工和干燥。 二、修整切制 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分和不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包装,如剪去芦头、须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药材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这样易切制,片形好,干燥快,减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去皮、壳。对果实种子或根及根茎类药材以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有利于干燥和储藏。对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晒干去壳,去除种子;或先去壳去除种子,而后晒干。 三、蒸、煮、烫

对某些药材经蒸、煮、或烫后进行干燥。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经蒸、煮或烫处理后,则干燥快,不易生虫。加热时间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性质而定,药材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利于刮皮抽芯。 四、熏硫 是在药材干燥前后用硫磺熏制。有些药材,为使表面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用硫磺熏制。目前在基层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运用历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残留高,往往出口受限,应引起重视。新版药典已对部分药材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 五、发汗 将药材晒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散发的方法习称“发汗”,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有利于干燥,可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等。 六、干燥 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被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除少数鲜用的药材外,均需要干燥。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晒干。利用阳光直接晒干,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方法。多数药材用此方法干燥。需注意:①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以避免挥发油散失。②药材的色泽和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者,不宜用此法。③有些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④药材晒干后,药凉透才可以包装,否则将因内部温度高而发酵,或因部分水分未散尽而造成局部水分过多而发霉等。 2)烘干。利用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大的破坏作用,同时抑制了酶的活性。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以利干燥。含挥发油或需保留酶活性的药材,不宜用此法。富含淀粉的药材如需保持粉性,烘干温度应缓缓升高,以免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发生糊化。

中药材加工学

中药材加工学 总论 名词解释 中药材加工 中药材生产阶段为中药饮片炮制、药剂生产提供商品药材所进行的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 中药材加工学 专门研究中药材采收与加工处理的理论、方法、中药材规格、质量标准及其发展的学科 道地药材 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出的,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讲究的药材 采收季节 研究同一物种、同一生产区域、不同物候期药用部位中可利用成分的积累动态,结合产量指标以确定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产地切制 净选后的新鲜药材直接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加工工艺。对抗同贮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的贮存方法

防湿养护法 使用保管技术来改变库房的小气候,或利用自然吸湿物进行贮藏养护的一种方法 中药材干燥系 借扩散作用将水分从药材内部达到药材表面,并从表面受热而汽化蒸发除去 活立树采皮法(环割采皮) 先分别在树基部离地20cm和树干120cm处各环割一刀,在上下割口间沿树干向下对齐割两条切口,之后慢慢将树皮剥下即可 发霉 中药材在适宜的温度(20~35)和湿度(75%以上)条件下,霉菌在其表面或内部滋生、繁殖的现象 虫蛀 中草药经虫蛀后,有的形成孔洞产生蛀粉,有的甚至被完全蛀成粉状的现象 变色 中药材的天然色泽起了变化 泛油(走油或浸油) 中药材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干燥药材表面呈现出油样物质,此时伴有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气味散失:

中药材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因贮藏时间长而使气味散失或变淡薄 GAP 控制中药材质量,保证临床所用饮片及药物制剂安全有效的中药材质量标准 净制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中药材制成饮片或制剂前的基础工作。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纯度标准 发汗 有些中药材在产地加工时,通常将药材在晒、微火烘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回潮”,使内部水分向外散发,促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的方法 假干燥现象 若干燥速度过快,药材表面的蒸发速度大大超过内部水分扩散到药材表面的速度,导致表面黏着或形成硬壳,从而阻碍内部水分扩散及蒸发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

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2016-12-01 蒲公英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1、概念 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又称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 2、目的 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 3. 产地初加工的方法 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 (一)分级 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商业 (二)净制 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采收后,去除药材中混杂的泥沙、非药用部位、劣质药用部位的处理方法。净制的目的是纯净药材,保证饮片质量,便于下一步中药材炮制加工。方法如下: (1)水洗 药用部分采收后,用水洗净掺杂的泥沙、污物,除去芦头和须根。芳香性药 过程中再通过搓、撞除去。

(2)刮皮 药材采收后,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 (3)切 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 (4)烫 沸水中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 (5)蒸 (6)熏 对于一些粉质程度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药材,为了保护产品的色泽,在干燥 的硫磺熏蒸,可在室内、熏硫柜或大缸等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国家现已禁止硫磺熏制) 至五六成千时,须堆积几天,使其“发汗”(即“回潮”),促使内部深层水分向体表转移,以利干燥经多次反复堆晒,才能完全干透。 二、皮类药材 一般采收后按规格趁鲜修切成一定大小的块或片,然后直接晒干。但有些药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与方法 中药材加工: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 中药材加工的目的就是:一、除去杂质与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 加工药材一般都要达到形体完整,身干无杂,色泽好,不变气、味,有效成分破坏少等。所以,药材加工对中药材商品形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市场流通与临床使用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常用加工方法: 一、洗涤与挑选 洗涤主要就是洗除药材泥沙与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挑选主要就是清除杂质与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利于分别加工与干燥。 二、修整切制 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分与不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包装,如剪去芦头、须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药材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这样易切制,片形好,干燥快,减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去皮、壳。对果实种子或根及根茎类药材以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有利于干燥与储藏。对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晒干去壳,去除种子;或先去壳去除种子,而后晒干。 三、蒸、煮、烫

对某些药材经蒸、煮、或烫后进行干燥。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经蒸、煮或烫处理后,则干燥快,不易生虫。加热时间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性质而定,药材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利于刮皮抽芯。 四、熏硫 就是在药材干燥前后用硫磺熏制。有些药材,为使表面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用硫磺熏制。目前在基层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运用历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残留高,往往出口受限,应引起重视。新版药典已对部分药材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 五、发汗 将药材晒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散发的方法习称“发汗”,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有利于干燥,可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等。 六、干燥 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与被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除少数鲜用的药材外,均需要干燥。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晒干。利用阳光直接晒干,就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方法。多数药材用此方法干燥。需注意:①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以避免挥发油散失。②药材的色泽与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者,不宜用此法。③有些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④药材晒干后,药凉透才可以包装,否则将因内部温度高而发酵,或因部分水分未散尽而造成局部水分过多而发霉等。 2)烘干。利用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大的破坏作用,同时抑制了酶的活性。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以利干燥。含挥发油或需保留酶活性的药材,不宜用此法。富含淀粉的药材如需保持粉性,烘干温度应缓缓升高,以免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发生糊化。 3)阴干。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利用水分在空气中自然蒸发而干燥。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

各类中药材加工技术

各类中药材加工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需进行产地加工。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模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产地加工方法介绍如下: (一)种子类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有些要击碎果粒。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真子等。 (二)花类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抗白菊等。 (三)果实类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四)皮类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

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五)全草和叶类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尤其是含芒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全干。如紫苏、薄荷等。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制叶类,如马齿苋等应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六)根及地下茎类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白芷、丹参、牛滕、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药材的品种、产地和栽培技术外,还有药材的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中药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章将重点讨论中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与质量的关系。 第1节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弧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决定了药材的产量、有效组分和毒性成分的含量,以及药材商品的品质等级等。因此,为了获取药材的优质丰产,应当根据药用植(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药效成分在体内消长的变化规律,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和采收方法。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 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中药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一)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此时为植物生长停止或休眠期,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大黄等。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如半夏、太子参等。 2.茎、木类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如大血藤等;若与叶同用的药材,则宜在植物的花前期或盛花期采收,如忍冬藤等。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降香等。 3.皮类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因为此时皮内养料丰富,浆汁充足,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剥离后的伤口较易愈合,有利于药材的再生长,如杜仲等。根皮则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宜,并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等。 4.叶类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此时,植物枝叶生长茂盛,养料丰富,分批采叶对植株影响不大,且可增加产量,如荷叶等。个别经冬不凋的耐寒植物或药用部位特殊者,则必须在秋、冬二季采收,如桑叶等。有的还可与其他药用部位同时采收,如人参叶等。部分应采集落叶,如银杏叶等。 5.花类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这时花中水分少、香气足。通常应选择在晴天、上午露水初干时采摘,如辛夷等;也有部分药材在花开放时采收,如洋金花等;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如红花等。有些药材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会自然脱落,影响产量,如蒲黄等。 6.果实类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如瓜蒌等。少数药材如青皮、枳实,则须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7.种子类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此时种子内物质积累已停止,达到一定硬度,并且呈现固有的色泽。 8.全草类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如薄荷等;有的则以全株入药,如细辛等;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如茵陈。 9.藻、菌、地衣及孢子类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的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一产地初加工 2016-12-01 蒲公英 中药材加工一一产地初加工 1、概念 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又称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 2、目的 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 3、产地初加工的方法 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 (一)分级 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商业交流与贸易,如三七、牛膝、白芍等。 (二)净制 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采收后,去除药材中混杂的泥沙、非药用部位、劣质药用部位的处理方法。净制的目的是纯净药材,保证饮片质量,便于下一步中药材炮制加工。方法如下: (1)水洗 药用部分采收后,用水洗净掺杂的泥沙、污物,除去芦头和须根。芳香性药材一般不可水洗,如薄荷、藿香,亦可不水洗,让其干后泥土自行脱落或待干燥过程中再通过搓、撞除去。 (2)刮皮

药材采收后,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如山药、桔梗、牡丹皮等。有的药材需蒸煮才脱皮的,先将根茎洗净后入沸水中蒸煮几分钟,刮去外皮,然后漂净晒干,如天冬、白芍、明党参等。 ⑶切 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片、切段或切丁晒干,如丹参、大黄、玄参、葛根等。 ⑷烫 对一些肉质、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后宜放入沸水中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 ⑸蒸 有些药材采收后要进行蒸煮,然后再晒干,如郁金、天麻、玉竹、何首乌等。⑹熏 对于一些粉质程度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药材,为了保护产品的色泽,在干燥前可用硫磺熏蒸,如山药、泽泻、白芷等。熏硫还可加速干燥,防止霉烂。简易的硫磺熏蒸,可在室内、熏硫柜或大缸等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国家现已禁止硫磺熏制) 根茎类药材除上述的加工方法外,有的还用其传统的加工方法,如浙贝母要将鳞茎表皮擦去,加一些石灰,吸出内部水分,才易干燥。又如玄参体积大,晒至五六成千时,须堆积几天,使其“发汗”(即“回潮”),促使内部深层水分向体表转移,以利干燥经多次反复堆晒,才能完全干透。 二、皮类药材 一般采收后按规格趁鲜修切成一定大小的块或片,然后直接晒干。但有些药材采后要立即刮去栓皮再晒干,如黄柏、丹皮等。还有些药材要经烫处理,如肉桂、厚朴、杜仲等应先放进沸水中稍烫后,取出叠放,让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状、双卷筒状,最后晒干或烘干。三、全草及叶类药材 全草和叶类药材含挥发油成分较多,采集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在未完全

中药采收与加工学--练习题

1.人参品种及其不同品种的加工方法、最佳采收期的时间 答:(1)生晒参:下须生晒参(只留主根和大的支根,洗净泥土后,用竹刀刮净病斑。 全须生晒参则不下须,用绳线捆住须根以免晒干后折断。 (2)红参:刷净,去须及支根,分别按大小装入蒸笼中蒸2至3小时,先武火后文火,蒸至参根呈半透明时熄火,冷后取出,晒干或烘干。(边条红参:带较长须根者,红参:主根)、 (3)糖参(白参):净后的参根头朝下放入筐中,置沸水中煮15至20分钟,使参根变软,内心稍硬。取出晒半小时至两小时,将参根平放在木板上,用排针扎遍参根全体,再用骨针顺着参根由下往上扎几针,但不能穿透,扎后将参放入缸内,把挑起发亮有丝不断的糖趁热倒入缸内,浸十小时至十二小时后取出,置参盘中晒到不发黏时,进行第二次扎针灌糖。同法灌第三次,晒干或烘干即得。 (4)鲜人参:完整采挖的全参根,净后不经烘、晒而直接整条人参同盛装容器一起消毒灭菌,然后再做真空保存。 (5)白干参:取鲜参剪去支根和须根,刮去外皮,晒干。 大力参:取鲜参剪去支根和须根,置沸水中浸煮片刻,晒干。 (6)参须: ●皮尾参取鲜参的额支根晒干 ●白直须取鲜参的支根,晒至七八成干,搓去外皮,晒干 ●白弯须取鲜参的支根,蒸后晒干 ●红直须取鲜参的须根,蒸后晒干 最佳采收期:九月上、中旬 2.白芍道地产区、产量最大的省份、采收的最佳时间、白芍的商品规格 答:白芍道地产区为浙江,产量最大的省份为为安徽(亳白芍),采收最佳时间为八月间晴天 其商品规格:(1)白芍(2)杭白芍(3)亳白芍(4)川白芍(5)湖南白芍 3.益母草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浙江 4.牛黄商品名称有哪些、牛黄取自胆管或肝管者,多呈管状,故称为管黄。 牛黄取自胆囊,牛黄形较圆,故商品称为胆黄。 5.金银花蕾采收的最佳时期是“大白期”、金银花种苗移栽后第3年开花,开花持续的时间(花期)的大约天数是15 天、金银花品质优最优的品种是密银花,品种产量最大的是山银花。 6.习惯上认为茯苓药材质量比较好的是“云苓” 7.厚朴的最佳采收年限是15~20年,厚朴按照采收加工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筒朴(干朴)、根朴、枝朴、兜朴、脑朴, 厚朴的剥皮方法现多采用“环状剥皮”的方法、凹叶厚朴主产于浙江、江西、福建,习称“温朴”.厚朴干皮商品种类、温朴的干皮商品分别是京装和省装、脑朴和筒朴 确定厚朴采收时间方法:根据有效成分厚朴酚含量、植株的胸径、皮的厚度及浸出物等的综合分析,以形成层细胞分裂快,皮层与木质部接触疏松,树皮易剥落为准。(四月下旬至六月下旬,夏至前采收为宜) 8.菊花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按照不同采收加工部位分类分别是?(干燥头状 花序)简述亳菊、贡菊的加工方法。(安徽:亳菊,滁菊、贡菊;浙江:贡菊、杭菊;河南:亳菊、怀菊) 亳菊:采收时连秆割回,倒挂于通风处晾干;至八成干时,将花摘下,置熏房内,用硫黄熏白,一般熏24~36小时后,再取出晒至足干。 贡菊:摊于竹帘上,置入烘房内烘干。温度掌握在30~40度,先高后低,烘至象牙白时取出,置通风干燥处阴干。 9.广藿香的商品规格有石牌老藿香、高要广藿香、海南广藿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