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Meta分析

bb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Meta分析
bb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Meta分析

肝癌项目学习答案

项目学习:普外科肝癌总共4套题答案的选A 第一套题 1、在肝癌的TNM分期中,T代表的是(c ) A、肿瘤大小 B、远处转移 C、原发灶 D、区域淋巴结 2、下列哪项不属于原发性肝癌(a ) A、肝脏继发性肿瘤 B、肝细胞癌 C、肝内胆管细胞癌 D、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癌 3、肝细胞癌的特点不包括(a ) A、进展缓慢 B、起病隐匿 C、治疗困难 D、预后很差 4、若肝癌病变位于左肝,一般疼痛部位是(c) A、右腰部 B、右肋区 C、剑突下 D、右背部 5、肝癌诊断的金标准是(b) A、慢性肝病背景 B、病理学诊断 C、影像学检查结果 D、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6、肝细胞癌多见,占到肝癌的(d)以上 A、60% B、70% C、80% D、90% 7、肝性脑病常发生在肝病(d ) 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终末期 8、在我国引起肝细胞癌的因素主要是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b ) A、甲肝 B、乙肝 C、丙肝 D、戊肝 9、下列哪项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肝癌并发症(a) A、消化道出血

B、肝肾综合征 C、肝性脑病 D、肝癌破裂出血 10、(b)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症状,常为间歇性或者持续性 A、持续低热 B、肝区疼痛 C、食欲减退 D、消瘦乏力 第二套题 1、2.Okuda分期的不足不包括(d ) A、对肿瘤累及范围的确定过大 B、血清胆红素的界值定义过高 C、未纳入早期肝癌预后因素 D、唯一未加干预措施评估生存期 2、下列哪项是碱性磷酸酶的主要分布位置(b ) A、脾脏 B、肾脏 C、胰腺 D、心脏 3、在肝癌的TNM分期中,T3代表的是(a) A、肿瘤多发,最大径>5cm;侵及门脉或肝静脉主要属支 B、肿瘤单发,有血管浸润;多发,最大径≤5cm C、肿瘤单发,无血管浸润 D、无原发肿瘤证据 4、在BCLC分期中,早期患者可行根治性治疗措施指的是(a )期 A、A B、B C、C D、D 5、CLIP分期是1998年(b )肝癌研究组提出的 A、奥地利 B、意大利 C、加拿大 D、美国 6、(d )是良好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价指标 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碱性磷酸酶 C、3.白蛋白 D、前白蛋白 7、Kampala分期是(a)年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的国际肝癌讨论会上制定 A、1971 B、1981 C、1991 D、2001

浅析肝癌切除联合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

浅析肝癌切除联合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06-06T13:53:25.8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王嘉鹏 [导读] 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人民医院 15813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16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83)与对照组(n=80),观察组接受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两组患者CD4、 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脾功能亢进;肝癌切除术;全脾切除术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 scheme of clinical treatment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hypersplenism. 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163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hypersplenism in May -2017 March 2015, and to review the clinical data and 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83) and the control group (n=80)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schem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ly hepatectomy. Result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eeding volume and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2)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red blood cells (RBC), white blood cell (WBC) and platelet (PLT), and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BC and PL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3)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D4, CD8 and CD4/CD8 (P>0.05), and 2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CD4 and CD4/CD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CD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total splenectom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hypersplenism. The scheme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primary liver cancer, hypersplenism, hepatectomy, total splenectomy. 临床上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是由肝炎后肝硬化进展而来,这些患者常合并门静脉高压、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由于脾功能亢进的存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4],因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同时合理处理脾功能亢进,对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肝肿瘤科收治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及脾淤血性肿大。(2)治疗方案为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或者单纯肝癌切除术。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的患者;(2)肝功能Child-C级的患者;(3)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4)合并肝内多发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的患者;(5)合并胆道癌栓或门脉主干癌栓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脾肿大程度、肝功能分级、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其中51例患者接受非规则性肝切除术,32例患者接受规则性肝切除术;64例患者阻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1 2.4±1.5)min。对照组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其中53例患者接受非规则性肝切除术,27例患者接受规则性肝切除术;62例患者阻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11.9±1.3)min。两组患者肝切除术式、阻断第一肝门百分率、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术后辅助治疗所有患者术中均未置药泵,观察组83例患者术后2个月均接受1次预防性TACE术治疗,对照组8例患者因WBC或PLT 极度偏低而被迫放弃预防性TACE术,13例患者术后2个月接受1次预防性TACE术治疗,59例患者术后2个月接受预防性TACE术联合脾动脉下极栓塞术治疗。化疗药物及其剂量如下:5-氟尿嘧啶1000 mg、奥沙利铂100~150 mg、丝裂霉素8~10 mg或阿霉素40~60 mg、超液化碘油5~10 ml。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或校正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主要指标的比较术前,两组患者RBC、WBC、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术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比较观察组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反应性胸腔积液5例、胆瘘3例、肝功能衰竭1例、腹水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对照组1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反应性胸腔积液6例、腹水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肝功能衰竭1例、胆瘘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观察组患者有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对照组患者有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有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癌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5-7]。对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常成为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大障碍,因为脾功能亢进可以导致患者PLT或WBC严重减少,进一步导致机体凝血机制异常、机体抗感染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 入院前诊疗经过:患者在院外行护肝治疗,一直服用拉米夫定、普耐洛尔以求护肝及防治出血并发症。现患者腹壁静脉曲张程度有加重,迂曲静脉扩张到胸壁,迂曲的静脉团增多,遂入我科以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红细胞4.02×10∧12/L,白细胞5.08×10∧12/L,血红蛋白124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0%,淋巴细胞百分比16.5%,血小板2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8.7%。 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凝示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浆凝血酶原比值1.56,PT国际标准化比值1.64,纤维蛋白原含量4.78g/L。 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TP53.0g/l,ALB25.4g/l,A/G0.92,TBIL20.1umol/l,DBIL15.1umol/l,IBIL5.0umol/l,ALP197.5u/l,GGT32.2u/l,BUN7.388mmol/l,CREA54.2umol/l,BUN/Crea136,尿酸716umol/l,K+3.3mmol/l,Na+132.2mmol/l,CL-101.6。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 乙肝两对半示:HBsAAg(-),HBV-DNA复制水平无。 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CA199、AFP及CA153均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心影稍增大,右膈及肋膈角显示不清。 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 食道钡餐X线:检查见食道中下段静脉曲张。 B超:探查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及剑突下未探及肝脏,脾厚85mm,肋下80mm ×50mm,门静脉宽18mm、距体表5mm深处腹壁可探及多条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血管,盘曲重叠成团,内径7——18mm,肝前见夜行暗带9mm。 进一步诊断: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诊断依据: 1.男性患者,38岁。 2. 有肝炎病史,七月前于我科住院,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 3.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 血常规示:血小板210×10∧9/L。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K+3.3mmol/l,Na+132.2mmol/l。 6.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食道钡餐X线检查见食道中下段静脉曲张。B超探查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及剑突下未探及肝脏,脾厚85mm,肋下80mm×50mm,门静脉宽18mm、距体表5mm深处腹壁可探及多条弯弯曲曲宽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6月间的56例肝癌动静脉瘘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诊断正确,在进行介入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瘘口基本闭合。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是肝癌治疗的重点,良好的影响诊断有利于准确判断动静脉瘘的状态和位置,为介入治疗提供信息。 标签: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影像诊断;介入治疗 动静脉瘘是一种常见的肝癌并发症,肿瘤侵犯肝静脉或门静脉等时发生,发生率在20~63%,有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混合瘘三种类型,以肝动脉-门静脉瘘为主。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会加快肿瘤在肝内及全身的扩散速度,造成肿瘤细胞的转移和门静脉高压,引起病情的恶化,影响肝癌经导管动脉化学药物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所以对于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关系到肝癌治疗的整体效果,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6月间56例肝癌动静脉瘘患者,经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确诊,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在32岁~78岁,原发性肝癌41例,转移性肝癌15例;伴腹水患者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11例,合并纳差、腹泻患者12例。 1.2方法 1.2.1影像诊断 1.2.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时,要注意以下三个观察因素:是否有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出现的时间;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类型。从时间上说,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有三种类型,轻度:造影没有显示瘘的形态,在推注碘油栓赛时,门静脉先分支铸形显影,显现出碘油门脉征;中度:在肿瘤染色中后期静脉主干及支干显影;重度:肿瘤染色未出现或处于早期时,肝动脉主干、支干显影及静脉显影。HeastonDR等将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分成两种:中央型在造影中的显现为门静脉瘤栓充填管腔或门静脉主干、大分支早显;周围性的主要表现是在干周围出现与动脉平行的门静脉影[1]。行碘油栓塞时,癌肿内外显现小草样门静脉小分支显影。 1.2.1.2超声诊断超声诊断中,出现以下6点,确诊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脉冲多普勒在静脉管腔检测到高速低阻型反向动脉血流频谱;肝动脉搏动和阻力降低;肝动脉内径增大;④彩色多普勒在门静脉显现逆向血流、双向血流,伴瘤栓显现簇状、分支状五彩镶嵌血流束;⑤二维超声显示门静脉伴瘤栓时门静脉形成癌栓主干或分支周边有数条细小无回声区;⑥二维超声显示肝静脉伴瘤栓

肝癌与肝硬化的关系

肝癌与肝硬化的关系 肝癌伴发肝硬化据各地的报告从60-80%不等,差别悬殊,其原因有二: (1)各作者所收集的肝癌类型不尽相同,有些作者将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放在一起进行统计,我们知道胆管细胞癌很少伴发肝硬锡故将两者混在一起进行统计,必将降低全组的肝硬化伴发率,如单纯以肝细胞肝澎来进行统计可发现各地肝硬化的伴发率都较接近,多在80%以上; (2)各作者采用的肝硬化诊断标准不一,也是造成统计数字差异的另一因素。在各类肝硬化中以大结节性肝硬化(包括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炎肝硬化或混合性肝硬化)最常伴发肝癌,约占40-60%,而小结节性肝硬化较少,仅占10%左右。在肝癌的高、低发区中常见的肝硬化类型有显著的差别,如东南亚地区以大结节性肝硬化为多见,而欧美地区以小结节性肝硬化为多。日本Shikata和北美Gall对肝硬化的统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下表。 鉴于大结节性肝硬化具有更大的癌变危险性,因而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肝细胞肝癌的发病率较欧美为高是有其病理基础的。

大结节性肝硬化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较为密切。据国内某肝癌高发区的调查发现68例肝癌中有77.9%件发肝炎肝硬化,其中98.2%同时有典型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变,血清HBAg检出率达64%,至于癌周肝细胞内HBsAg阳性率在我们的56例肝癌中达74.1%,这些结果反映肝癌常伴发的肝硬化与乙型肝炎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不少是直接从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而来的。Blumberg对84例肝硬化病例进行随访,发现其中有些发展为肝癌,其发生率与HBsAg有关,84例肝硬化中有24例为HBsAg阳性,其中6例(2800)发展成肝癌,而抗-HBs阳性的17例中无一例演变为肝癌,HBsAg和抗-HBs两者都是阳性的14例中仅1例发生癌变。 以上随访结果表明HBAg阳性的肝炎后肝硬化容易发展为肝癌,在肝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肝细胞反复遭受损害,发生增 生和间变,显然为肝癌的发生提供了基础。 除了肝硬化之外,不少作者均注意到肝癌也常伴发肝纤维化,Shikata等报告17例肝癌伴有肝纤维化,其中10例呈阳性地衣红染色,显然不少肝纤维化是从乙型肝炎发展而来,在这些病例中肝癌与肝炎的关系除了偶然巧合外,也可 考虑是同一病因所致的两种不同的病变。

肝硬化脾切术后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thrombosis,PT)可发生于门静脉的任何一段,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的广泛应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病例报告数日渐增多,病因可能与全身或局部感染及门静脉淤血有关,还可见于肝胆术后和脾切除术后,临床上仍有半数以上的病例找不到病因。门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部位可分肝内和肝外,根据发病情况可分急性和慢性,临床上以继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多见,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肝外门静脉阻塞多继发于肝内型的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其轻重决定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急缓、范围和栓塞的程度,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最突出的症状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因本病无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很容易误诊。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原因不明性等。25%~30%的成人门静脉血栓病例继发于肝硬化。婴幼儿门静脉血栓多继发于先天性门静脉闭锁、脐静脉脓毒血症、阑尾炎等。PT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国外报道372例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现周围静脉炎、腹腔炎症性疾病、腹部大手术与门静脉高压是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以脾切除术后为常见。局部因素在PT形成的危险因素中占40%,局部因素的存在促进了门静脉血栓的形成,这些局部因素主要分4类:局部感染灶、门静脉系统损伤、腹腔肿瘤和肝硬化,临床上以肝硬化伴发PT为最多。PT还可见于妊娠(特别是子痫患者)、口服避孕药和引起门静脉淤血的患者(如肝静脉阻塞、慢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有学者认为至少有1/3的PT患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1.门静脉高压症多因各种病因的肝硬化及充血性脾大所致。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向肝性血流的减少和血流速度的减慢造成涡流而致血小板堆积形成血栓。 2.腹腔感染为肠道感染性病灶的细菌进入门静脉系统所引起,如新生儿脐炎、脐静脉脓毒血症,成人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空腔脏器的穿孔、小肠炎性病变、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 发表时间:2018-05-29T15:47:15.7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高东文[导读] 为了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的疗效以及治疗后的效果,我院对42个患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 高东文 黑龙江省富裕县人民医院 161200 摘要:为了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的疗效以及治疗后的效果,我院对42个患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使用相关的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经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观察分析,发现了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根据结果分析,脾栓塞体积较大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更高。关键词:脾功能亢进;脾栓塞;肝硬化;并发症 1 PSE治疗概述和试验 1.1 患者选择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也叫PSE,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肝硬化还有脾亢具有较好的疗效,对肝脾的免疫也没有影响,开始普遍使用在治疗中,对患者的创伤也比较小。PSE的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这对患者造成了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PSE治疗方式带来的并发症,我院对42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观察术后的变化情况。患者的选取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在经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确定所患疾病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脾亢,同时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做过PSE治疗的患者;肝硬化已经发生感染者;心脏出现衰竭的患者;存在凝血障碍的患者;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等。患者对治疗的同意书签署完毕之后,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一段时间内做CT检查来判断情况。 表1 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临床资料 1.2 术后的并发生参考标准 国外的临床研究中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了划分,轻微的并发症,也叫作栓塞后综合征,这种情况不会引发其他的病症,简单的治疗可以去除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腹痛、恶心、缺乏食欲等情况。严重的并发症需要长期的照顾,避免造成严重的病症,还可能引起死亡,包括肺炎、腹膜炎、胰腺炎和血栓等病症。 1.3 治疗过程 治疗之前要求时间内患者口服诺氟沙星,30分钟前注射抗生素,使用适当的技术穿刺股动脉,导丝导引下放入5F导管,直到脾动脉主干处,进行三维造影,并且计算直径为1mm的动脉数量。根据数量的计算准备适当数量的栓塞材料,小心胰背动脉等动脉的交合处,然后将岬聚乙烯醇或者三丙烯微球的混合制剂采用低压流控技术注入其中,多次进行造影观察动脉的数量变化,还要观察血液的流动速度,适时调整栓塞,治疗完成后根据情况进行抗生素使用。 1.4 计算栓塞体积 进行脾栓塞的体积的计算,治疗后进行脾脏CT检查,得到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这三者的图像信息,观察患者的梗死区域,呈现低密度,延迟期的观察结果更为明显,图像的处理重建厚度是1mm,之间没有间隔。通过三维图像的分析计算,将非梗死区域的边界绘制出来,之后再进行计算,得到没有栓塞的脾体积,还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获得治疗前的脾的体积,计算出相关的脾栓塞率。 1.5 统计学分析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信息使用是均数±标准差,数值使用百分数和分数,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都是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变量之间的关系,还有严重并发症的关系,还采用了受试者特征曲线来进行临界值表达,根据变量的复杂程进行划分。 2试验结果 2.1 脾栓塞程度分析 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PSE术前脾体积为平均(794.7+391.8)cm3,术后脾栓塞体积、脾栓塞率分别为平均(512.7+297.0)cm3、(62.819.9)%(图1)。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江西医药2012年6月第47卷第6期Jiangxi Medical Journal ,June 2012,Vol 47,No 6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刘国焰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原 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采用肝动脉以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选择脾中、下支动脉),同时给予肝动脉内化疗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血常规、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1个月CT 变化情况。结果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象,缓解临床症状,复查CT 提示肝癌病灶缩小,脾脏部分坏死状态。结论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进行双介入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治疗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脾亢;介入;化疗;栓塞[中图分类号]R735.7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总体手术切除率约为10%-30%[1],术后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应用中效果显著,长期 的临床经验已使其成为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但原发性肝癌多数合并脾功能亢进,可因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化疗药物的作用,直接导致介入治疗失败[2]。部分脾动脉栓塞则通过阻断部分脾动脉血流,减少血细胞破坏[3]。两者联合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还可治疗脾功能亢进,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给肝癌序贯治疗创造条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46.7岁。所有患者均经过B 超、CT 及MR 等影像学及AFP(甲胎蛋白)证实为肝癌,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和胃镜证实合并有脾功能亢进。根据Child 分级法:A 级24例,B 级6例;其中有8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胃镜证实有食管静脉曲张的为14例;5例有腹水。术前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02×109/L ,血小板计数平均为47.8×109/L ,红细胞计数平均为 2. 91×1012/L 。 1.2治疗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 技术行股动脉 穿刺插管,行PSE 和TACE 。(1)TACE :以5F RH 肝管入腹腔干造影,选择性插管至肝动脉行肝动脉造影。根据肿瘤血供情况行肿瘤供血动脉(肝左或肝右动脉)给予化疗栓塞。灌注药物剂量为5-氟尿嘧啶0.5-1.0g ,吡柔比星10-20mg ,再以超液化碘油 5-20ml ,混合吡柔比星20-30mg 栓塞肿瘤;(2)PSE : 插管至脾动脉造影,了解脾脏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然后超选择性插管至脾中、下叶动脉,将明胶海绵剪成1×1×1mm 3左右的颗粒、PVA 颗粒(500- 700)、栓塞微粒球(500-700)等不同栓塞材料加庆大 霉素及造影剂制成悬混状在透视下经导管缓慢注入,观察脾动脉血流清况,估计栓塞面积达30%- 70%时,停止注射,再行数字减影。若栓塞面积不 足,则再注射,直至栓塞面积满意为止;巨脾者则选择分次栓塞,第一次栓塞面积控制在50%左右;拔管加压包扎。 1.3术后处理术后护肝、预防感染。检测术后血小板(PC)、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的1周及2、4、6个月计数;彩色超声多谱勒诊断仪测量门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脏术后1、2、3、4、5、6个 月时的厚度和长度。观察术后并发症。 2结果 术后1周WBC 及PLT 即明显升高,术后2、6 作者单位:341000赣州,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 506··

ChildPughC级肝硬化行脾切除术49例分析

Child-Pugh C级肝硬化行脾切除术49例分 析 作者:顾勇,李宏欣,赵国阳,赵翰林,孙跃明 【摘要】目的改良手术方法并加强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以减少Chi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Child-Pugh C级肝硬化行脾切除术49例。取正中切口,分别用传统方法行脾切除术19例,原位法手术组30例,围手术期治疗因病施治,重点突出。结果 49例中5例死亡,传统方法组死亡5例,手术死亡率为26.3%,原位法手术组死亡率为0。结论在手术操作熟练、方法得当的情况下,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可以行脾切除手术治疗。 【关键词】 Child-Pugh C级;手术死亡率;原位法脾切除术;围手术期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Child-Pugh C by improving operative procedures and strengthening perioperative treatment.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9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Child-Pugh C receiving splenotomy were retrospectively.analyzed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of splenotomy were used for 19 patients and in situ procedures were used for 30 patients by median incision,taking treatment suited to conditions and stressing the main points in perioperative period.Results 5 patients were died in the 49 patients,all 5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护理查房 科室:六病区主持人:何学兰 2016年 08月26日 主讲人:李平平 参加人员签名: 脾脏: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指各种各种原因造成的伴随脾脏肿大及血细胞过度消耗的临床综 合征,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 诊断:1脾大,肋下未触及脾者,脾区B型超声显像检查供临床参考2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一 或同时减少,增生性骨髓象3脾切后可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4询问有无肝炎、血吸虫病慢性寄生虫 感染等病史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 治疗:对继发性脾亢患者,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疾病,有时候使脾缩小,脾功能亢进减轻,甚至消失。若不 能收效而原发病允许,可以考虑切脾,手术切除脾指针:①脾肿大显著,造成明显压迫症状②贫血严重, 尤其是有溶血性贫血时。③相当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若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切脾后可发生 血小板增多症,甚至有血栓形成,不宜切脾④粒细胞极度减少并有反复感染史,仅限于少数病人 何学兰:最近我科收治了一位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 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坏。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 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伤和门 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 水、癌变等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引起的原因很多,今天我们这个病例主要是由于肝硬化, 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现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 常,症状缓解。下面我们请责任护士简单介绍下病情 李平平:39床患者刘存喜、男、50岁(住院号1614657)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于2016 年08月10日08:30收治入病区,步入病区,主诉左胁胀痛伴乏力纳减三年加重三月余。查体:神志清 楚,精神欠振,生命体征平稳,形体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部时有隐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 经积极的术前准备,于08月15日15:40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于17:40术毕平车回室。切口敷料清 洁,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在位畅,今术后第11天,T,38.0℃ P 88次/分 R 21次/分 BP 120/80mmHg,左上腹腔引流一根,今晨引流100ml ,色淡红无异味 何学兰:术前护理有哪些?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表达感受,帮助病人认识疾病、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术后用药的注意事项 ,向病人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逐步掌握术后配合技巧及康复知识,使病人对手术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及心理准备 2饮食和休息:鼓励患者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告知放松技巧,促进病人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因脾亢血小板减少,嘱患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 3适应性训练,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教会病人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的方法以适应术后体位的变化,教会病人正确深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 4协助完成术前检查及治疗,遵医嘱完成术前各项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检查,遵医嘱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穴实验,术前输血小板,营养液及抗生素等 5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8~12h,禁饮4h,术前晚行温盐水灌肠(忌肥皂水) 6术日晨:留置尿管,留置胃管,遵医嘱肌注阿托品、苯巴比妥术前针 何学兰:术后护理有哪些?

咖啡酸片治疗肝硬化脾亢所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疗效

咖啡酸片治疗肝硬化脾亢所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疗效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对肝硬化脾亢所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肝硬化脾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咖啡酸片0.2 g/次,3次/d,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口服利血生40 mg/次,3次/d,疗程4周。比较两组升高白细胞、血小板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升高白细胞的总有效率72%,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升高血小板的总有效率70%,对照组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未发现明显改变。结论:咖啡酸片对肝硬化脾亢所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 标签: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咖啡酸片;利血生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以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液细胞减少为特征,其中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最为明显,可能增加感染及出血的机会,目前临床对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脾动脉为主,而对于无条件进行上述治疗的患者,如何通过有效、安全的药物治疗以改善血细胞减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咖啡酸片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确诊为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6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下进行。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咖啡酸片0.2 g/次,3次/d,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利血生40 mg/次,3次/d,疗程4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 d内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期间每周随访1次并复查血常规。 1.3 疗效评价标准 升高白细胞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白细胞总数上升1.0×109/L以上;有效:总数上升(0.5~1.0)×109/L;无效:总数上升<0.5×109/L。升高血小板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血小板总数上升10×109/L以上;有效:总数上升(5~10)×109/L;无效:总数上升<5×109/L。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 08-07-06 16:38:00 ] 作者:刘全达,周宁 新编辑:studa20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几种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高达50%~64%[1]。肝硬化性脾亢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①肝细胞功能不全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的根源;②脾脏对血细胞(血小板为主)的阻留和破坏;③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④HBV或HCV抑制骨髓造血。以下把当前可选择的脾亢治疗措施和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1 脾切除术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它更是预防肝硬化相关的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免疫屏障。此外,脾脏还具有滤血功能。King于1952年提出儿童易罹患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OPSI),这改变了“脾切除无害”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2 3]。OPSI以小于6岁儿童多见,死亡率高达35%~60%。脾切除术创伤大,并发症率为15%~61%,手术死亡率可高达5%~13%[2 4]。脾切除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胰尾损伤和胰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肝衰等,尤其是脾切除后出现的血小板升高和机体高凝状态,易诱导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率为2%~8%[4 5],急性PVT的死亡率达40%~50%,PVT后门静脉闭塞或血管壁机化会使未来针对肝硬化的肝移植手术难度增大或失败。腹腔镜脾切除术虽具有微创优点,但术中CO2气腹和内脏血流缓慢等因素会明显增加术后PVT的发生率,最高达55%[5]。因此,最新的肝硬化治疗模式中建议尽量避免脾脏切除术。 2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 PSE通过梗塞大部分脾实质,削弱脾脏对血细胞的阻留、破坏;PSE后脾静脉血流急遽减少,相应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和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PSE 后肝功能、TPO合成能力都有改善[6]。通常需栓塞60%~70%脾脏体积才能缓解脾亢,小于50%时效果不明显;但一次栓塞体积过大易发生脾脓肿和肝衰;因此近年提倡对巨脾实施分次栓塞、单次栓塞体积不宜超过50% [6 9]。 总体上,PSE的并发症仍偏高,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腹痛和呕吐等;严重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腹水、肝衰、脾脓肿和PVT等;PVT的发生率为15%~50%;PSE的总体死亡率为5.9%~7.7%[6 9]。PSE后一旦发生肝衰或脾脓肿,死亡率极高。Sakai等[8]报导PSE的并发症为腹痛、胸腔积液、腹水合并腹腔感染(11.8%)和脾脓肿。因此,有学者建议PSE不宜作为脾亢治疗的常规措施,其适应证仅局限于不宜手术的患者。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的护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恢复。方法回顾笔者所在科9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9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4~30 d出院。3例患者出现腹水,经治疗后消失。术后近期出血为2例,主要为肝功能失代偿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创面广泛渗血所致,予以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治疗后好转。随访15例,9例恢复正常劳动力,6例症状改善。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因其操作简便,适应证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指导,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关键。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并有不同程度的凝血机制障碍和低蛋白血症,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深,门脉高压症的持续发展,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脾肿大等并发症,进而会相继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腹水等并发症,进而会相继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腹水等并发症,此时行脾切除可以降低门脉血流,减轻门脉高压,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同时可改善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笔者所在科2010年4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8例,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现将对该类患者的护理体会和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8例,均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33~65岁,平均49岁,均予以全麻。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呕血、黑便),重度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伴胃镜下见到粗大静脉曲张,行脾切除同时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止首次大出血。 1.2术前护理 1.2.1心理护理肝硬化患者由于疾病反复发作,造成精神压力较大,表现为恐惧、忧郁、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1],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让同种病例的成功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疾病,教会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家属配合,要求家属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患者。 1.2.2一般护理(1)休息: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2];(2)饮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饮食常识,指导其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一般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进食粗糙的、坚硬的、油炸的、带刺的、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吃饭时注意细嚼慢咽,不要暴饮暴食,加强营养,宜低脂、高糖、高维生素饮食,一般应限制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