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从而达到彼此之间了解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得对自己有益或者有作用的信息。所以,选择接受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获知信息的途径。

[关键词]新闻语言;时代发展;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媒体语言运用的好坏,必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认知事实的真相。

一、时代发展推动了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媒体也随着人们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媒体语言分为三类,即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类媒体语言。但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关注并为大众提供了更宽的获知信息的平台,也就形成了当代第四类媒体语言。纵观媒体

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领域的拓展。时代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而在这当中,拓展为人们提供获知信息的途径,也正是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新闻媒体所必须进行的革新。传统的广播、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知信息的需求,受众需要报道速度更快、内容更新、获知领域更宽的新类型媒体,于是网络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空缺。其次,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全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决定作用。第三,人们获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媒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媒体人注意,那就是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运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是公众所最能接受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将是中国媒体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二、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报道事件,就必须运用新闻语言来传达信息。作为传媒,传播的直接意义就是为了让受众接受讯息。所以,什么样的报道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新闻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语言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就突显出来。那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时代的变革使新闻语言的运用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新闻人必有的报道理念,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也就

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围绕着国家建设当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其实,新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运用宗旨。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原因在于它不仅符合新闻报道实事求是、坚持为民服务的报道原则,更能够进一步以平易、真实、为大众所最能接受的言辞贴近百姓,真正达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报道目的。有的事件新闻价值极高,但是一经记者报道,就发现不是形式老套就是言辞无味,使读者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阅读。

当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好的新闻架构和价值是关键,但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却能够对新闻效果的好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遇到了一个好选题,但是却固守陈词滥调、别无声气的报道语言,结果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坚持人本思想的新闻语言报道,切实用平实、真实的语言报道新闻,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媒体报道氛围。综上,新闻报道产生社会效果的好与坏,虽然不能用阅读率与点击率的高低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新闻语言使用的优劣也是影响读者是否对新闻有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三、未来新闻语言的发展方向

语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体现着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是如此。虽然它更多的是恪守准确、明确和含义鲜明的原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新闻语言也要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与时俱进。那么,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抛开在新闻教材中体现的新闻报道所必须恪守的语言原则不说(因为在每本新闻教材中都写得非常明确),简要地谈一下我对传统型报道和一边倒式的报道这两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第一,推陈出新,开辟新的报道途径。

第二,不拒绝使用犀利的新闻语言,但是那不代表就可以一边倒地报道事件,我们需要的是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

在当今这个被浩瀚的讯息充斥生活的年代,许多媒体都在不断找寻更好的报道方式、推陈出新。这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表现就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主持人(评论员)评论性言论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媒体更加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受众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事实报道,更需要听到来自不同角度和方面的声音。因此,以笔锋犀利为特点的评论文章深受受众的好评,但是犀利就难免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也正是当今新闻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前的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提法并不是很准确。所以,新闻报道需要充分尊重

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新闻语言则要在此基础上改进语言模糊的不足,同时恪守清晰、平衡的原则。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够更为大众所接受。

五个技巧让演讲语言生动通俗

五个技巧让演讲语言生动通俗 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出马克思逝世的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也饱含了作者内心无限悲痛的感情。 在演讲中,如果演讲的语言不通俗,听众听不懂,就要影响演讲的效果。为了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写完后自己照稿念一念,看看是否上口,然后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其次,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比单音节的词语容易上口,而且也好听。如“当我要写演讲稿时”就不如“当我要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听。 (2)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它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 (3)要说自己的话。有些演讲者,爱使用一些“时髦”词,或是套话,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下来的,生硬地拼在一起的话。这样的语言听起来挺“新鲜”,究其实却内容干瘪,缺乏生活的真实。用自己的话讲,可能看起来很朴素、很普通,但却更真实自如,更富有吸引力。 (4)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出马克思逝世的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也饱含了作者内心无限悲痛的感情。 (5)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样的演讲稿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很有吸引力。

关于网络语言对社会发展是利大于弊

1、首先要厘清“社会进步”的概念,不论是“正规语言”还是“网络语言”,用什么样的语汇与所谓“生所力”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社会进步”探讨首先要抛开与GDP有关的东西,即使某些词汇真能带来利益,但对于人类社会这么个大概念来说,这点利益可以忽略不计。 2、网络流行的东西,除去商业流行语,其他的都能带来一个推动社会的东西,那就是社会共识,比如“躲猫猫”,比如“被XX”,比如“屁民”,你可以参考南都的新语文。这些词汇,传神易懂,让公民在法律,权利,以及政府的诚信,权力滥用问题上,形成很强的传播力量,这种力量是监督的力量,基于共识。 3、依上面论证,网络流行语盛行是社会进步。 4、对手如果说这东西对语文的冲击,不规范,语言美消亡等等,甚至说到这东西让人智力低下等等,别理他,你举个例子,一个“囧”字,可以这么传神地表达郁闷,无奈,可怜……而且是全民创造,网络时代之前可以吗?网络语的表达不会消灭旧有的的表达方式,只会丰富。 待网络词语应像对待一般的新词新语一样,不急着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规范,更不应该敌视,应该对它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网络兴起的时间还很短,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对于一些体现网民聪明才智、有创造性、网友之间都能心领神会的特色语言,不但不应禁止,还要鼓励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汉语网络用语的发展,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符合网络社区特定规律的语言环境。 网络热词走红国家语委:丰富民众语言 马培贵 2010年11月30日08: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专家认为网络语言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生造和不规范使用也会对汉语产生不好影响,需加以引导 201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不少红遍网络的热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极其普通的言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成为常用的语言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尤其是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竟然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让网络词汇大为“风光”,被视为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 网友:热词“转正”是网络力量增强的象征 网友对热词“转正”现象欢欣鼓舞,认为这是网络被主流媒体和政府认可的标志,彰显了网络力量的强大。 网友“一民的天空”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体现了文化源于大众、服务大众的包容性,必将为文化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带来活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强博士认为,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争议:同一热词会有不同解读 网民对网络词语的解释常常争议不止。汗或寒,被解读为表达敬畏的意思。但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很多人都在频繁使用这个词,但事实上,大家对词义的理解各不相同。比如,有

6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真理是科学的结晶,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并不拒绝活泼。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其内容应是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其形式也应是生动活泼的。马克思早在1842年就指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应当产生绚烂夺目的文化。事实上,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许多著作,文笔生动优美,既有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的雄劲,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情文并茂,风格独具。我国历代文章大家也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理举”。为了传播真理使人“敬而爱之”、“信而悦之”,新闻评论也要讲究文采飘逸,通俗形象,从谋篇、立论、设喻、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无的东西。 一、叙议结合议论风生 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点。一位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说“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就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比如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话、具体事,并且要具体到形象化的程度。”这是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有具体方面和抽象方面,在评论写作中尽可能夹叙夹议,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增强评论说服力和生动性。《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俗套,不搞空洞说教,而是从当年是鸡年入笔,由我国民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作者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 总之,大手大脚,把关不严的情况必须改变。不少同志以为我们国家大,多花一点钱,好比在大公鸡身上拔一毛,算不得什么。殊不知,你拔,我拔,他也拔,见毛伸手抢着拔,用不了多久,羽毛丰满的大公鸡也会成为秃鸡的。有些同志自己身上掉根头发都感叹不已,拔根汗毛也怕痛,而对国家身上的毛、公家身上的毛却采取了异常“慷慨大方”的态度。当然,在我们经济战线上,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者大有人在。他们铁面无私,对国家、集体的财物把关很严,不随便开支一分钱,可以说是“一毛不拔”以利天下,特别是建设银行的许多同志为国家把口子,节约不少投资,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种夹叙夹议,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明事理的点睛之笔,比起那些洋洋大篇的泛泛而论不知要强多少倍,值得学习。 又如,2001年6月7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的短论《索菲亚的“厌烦”》,也是一篇熔叙、议于一炉,把抽象的概括同现实中的人与事结合起来的一篇美文。这篇短论把所有议论的事物加以描述和渲染,议论风生,娓娓道来,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 法兰西有个索菲亚高科技园。世界前列,欧洲之最,所以参观洽谈者,近悦远来。而法国人也总是热情接待。然而近年以来,东道主对于中国的参观团,却十分“厌烦”。每有团来,只派一名导游敷衍。既非民族歧视,也非人分九等,什么道理呢?因为那些团队中人,大多外行,没有常识,且心不在焉,一年几十个团队蜂拥而来,呼啸而去,什么下文也没有,“不知为何而来”? 索菲亚的“讨厌”,并非惟一的例子。数年之前,已有报载,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气势雄伟,美景无限,也有中国的“参观团”,与电站不沾边的大批官员,来此一游。结果巴西政府只好宣布:来伊泰普参观的中方代表团,一年不得超过4批,且须“与水电有关”,无关之人,概不接待…… “无关之人”,出国“考察”,老外看不'[董,但却是咱们不少地方组团云游的一大特色。无涉科技,可以去索菲亚,不搞水电,可以去伊泰普。“考察”,只是名目,醉翁之意,仅在山水而己,这在国人,已不是什么奥秘,只是洋人尚在雾中。当然科盲、水电盲们,也不是不能出去。“开开眼界”,总比蜗居夜郎要好。然而为数不少的团队,去国万里,又开了什么“眼界”?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芭堤雅的人妖秀,夏威夷的脱衣舞,真可谓满目“春”色入眼。至于赴美“考察”,去拉斯维加斯“来一把”更成一些团队的“例行项目”。游龙戏凤的开销,遍采春光的发票,不少拿来公家报销。已经判了无期的巨贪、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案的事发,不就是因为“出国考察”的花账么?肖市长出境六天,某公司全程买单,一迭发票,巨达41万元,才终于引起了检方的“震惊”。然而这样的“发票”,又岂止一个肖作新拿来“报销”? 国门打开,“出去”看看,应是常情之事。但如果暗度陈仓,万里逍遥,岂但是中国老百姓侧目,便是洋人,也要另眼相看,这就叫做“有损国格”,把台坍到了天涯海角。索菲亚的“厌烦”,难道不应当发人深省么? 这篇评论寓理于形,叙事于理,通过一连串经高度概括的典型事例,再辅之以轻松调侃的笔触,把一些人以出国公

英语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收听技巧

(1)掌握新闻报道的结构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倒金字塔体”。所谓“倒金字塔体”,也称为倒途法,即按新闻事实重要性的程度由要点到细节逐步扩展,安排全文。把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中,这个句子被称为新闻导语(the news lead)。它告知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事实,如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以及原因和方式(why,how,即新闻导语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五个WH和一个H构成的“新闻六大要素”。新闻导语是整条新闻的高度浓缩形式,听懂了导语,也就听懂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当然,由于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有时新闻导语也可能只包含其中部分要素 (2)扩大词汇量,熟记新闻报道中的常用词汇 ①普通词汇。尽管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词汇量很大,但是语言的基本词汇是稳定的。如VOA 广播中的special English(特别节目)的新闻报告中常用词汇约1 500个,这的重复率在报道中是很高的,如cease-fire,presidential election等政治性词汇,finance banking group等经济词汇以ace shuttle,robot等科技词汇。而新闻英语中的特有用语就更具稳定性。若能掌握这些词汇,再加上一些听力技巧,基本听懂新闻报道就不是件难事了。 ②专有词汇。新闻报道是有关世界范围的最新消息,因在报道中常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国名。除此之外,新闻报道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河流、山脉及名胜古迹等专有名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可使听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所听的新闻 (3)掌握一定数量的缩略语(acronym) 由于新闻报道时间的限制,不少机构的名称常采用其缩略形式,即由该名称中数个词的首字母的大写形式组成,如:PLO是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的缩写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听者不仅要了解这些缩略语的确切含义,而且还应知道它们的正确读音。 (4)掌握数字的不同读法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许多数字,大到几十亿,上百亿,小到分数或小数。尤其对一些多位数的数字,要想立刻听准这些数字的确不容易,其主要难点在于位数过多。因此在听多位数的数字时,应对billion(十亿)、million(百万)、thousand(千)、hundred(百)等词尤为重视。同时,要注意一个数字的多种读法,如播音员把两个足球队比赛结果2:0读作two to nothing而不是读成two to nought或two to zero. (5)掌握循序渐进,从慢到快的原则 目前,许多外台(如BBC,VOA)的新闻英语报道有特别英语(Special English)和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两种。所谓Special English也可称为慢速英语,即新闻播放的语速较慢。

演讲稿语言要求

演讲中如何巧妙运用语言的魅力 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可是这位战士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讲台,大声说:“我‘独眼龙’又回来了!”会场里的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成正常语序的句子,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社会民主党和选举协议》)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广为流传的列宁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

浅谈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浅谈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更新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交流方式。特别是几年来,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平台盛行,人们有了更多的发表自己言论和思想的舞台。今年,大批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神马、浮云、给力、银才、V5之类,而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习惯。本文就活跃在网络中的这些新词新语进行一番梳理,分析其产生和特点,并探讨这种新现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新词现象发展 在中国,为了保护中国文化,同时语言的实现国际化,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除了应该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以及国际通用语言,即英语,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网络语言,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在我们讨论网络语言之初,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网络语言(简称“网语”)? 网语是在有了互联网以后,广大网民用来表达他们网络情感和网民生活哲理的语言,其文字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双重特点,这种新型语言比起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标准汉语或者英语更简单,更易掌握,它可以表达更多样化的感情,及更多的人生哲理及内涵。网语不是汉语,也不是英语,而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语言,它是未来网络文化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未来网外的文化,这种语言有着自身的语言特征,但是非常少,因为它正在生长之中,还不系统,不全面,即使您是语言学家,您仍要再学习网语,这就要求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去研究其特性,以便更好地加以运用,并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与特点 1、网语的产生 网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权威的定义,通过约定俗成的推断法,我认为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网语是基于网络聊天的时候,网民们开始创造性地使用的一种变相的语言形式。网名们在聊天过程中,为了加快输入速度,往往会自发性地创造出一些新鲜词汇,也就是所谓的网路语言。如ONZ(看字母组合象是人在跪拜,所以是四体投地,)、YY(意淫),NB(牛比),还有是对特定事物的称呼,如小白、萝莉等。 2、网语的特点 (1)网语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网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简单。比如我们如果用汉语形容一个被男青年爱慕的美丽女子,往往要用很多词汇,比如美丽动人,又比如羞花闭月等等,而如果用网语就非常简捷了——MM。该语句产生的基本规律是:妹妹——美眉——MM,M汉语念爱慕,该语句念“美眉”,这样一来,这个原本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就派生出了许多含义。再比如^-^表示微笑的表情,这就比用图画及其他文字形容要简单。这就是网语! (2)网语非常有趣 网络词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笔者以为,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感的窗口,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信息交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创造曲折地表达了其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词语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词汇的鲜明个性,诞生了许多有趣味性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词汇。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1、作为议论文语言特点:以概念和判断为主。 在词汇选择上,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用形容词或转喻性的词汇。因为新闻评论主要靠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 冗余信息理论 2、作为新闻文本的语言特点; 讲求表达的效率。字词不能生僻;句子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成,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伤口。 新闻评论采用的是逻辑方法,将概念、判断、推理,讲论点、论据‘论证。 杂文思维方式一般为联想,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语言风格 情感化和理智化。 在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 1、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 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费力程度”。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 参考答案: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 这主要是评论作者的写作态度、思想作风问题。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思想作风是一致的,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就容易在文章中发号施令;如果把自己和读者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就能用讨论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2.要了解读者 了解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在说理方式上才能有针对性,适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评论作者要时刻想着读者,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论述方式,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和他们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写出的评论才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3.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 新闻评论要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它的语言首先要平易通俗,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其次要新鲜活泼,接近群众,反对各种空话、套话和令人厌恶的八股腔。真正通俗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富于表现力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二、形象生动爱憎分明 在新闻评论抽象道理的论述中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可以把道理讲得生动活泼,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1.巧喻善比 巧喻善比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显而熟悉的情况了解深刻的思想。通过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2.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 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给所要论述事物画像,这种形象描绘的过程,有的就包含了对事物的态度和分析。 3.注意形象的感情色彩 形象是比较容易表现感情的,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新闻评论在借用形象作比喻或直接描绘某种形象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要使形象能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入情入理情理交融 新闻评论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既服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新闻评论中的理和情应当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1.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 评论作者对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并自然地表现在评论的论述中。情理交融的评论,既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又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感染。 2.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 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情感撰写评论,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说服打动读者,实现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 3.恰当运用修辞手段 从评论的内容出发,恰当运用修辞手段,使说理和抒情更好地结合,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以求说理和抒情的统一,增强说服力。 (1)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 (2)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 (3)要有点幽默感。 四、朴素精炼要言不烦

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新闻的英语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The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News English (作者:王振,学号:1302020205) 目录 摘要 内容 一、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分析 (一)从新闻词汇的角度看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 (二)从句法及时态使用的角度看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 (三)从新闻的总体语言风格角度看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 (四)从新闻的惯用布局角度看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 二、新闻英语的语言翻译原则和策略 (一)新闻英语的翻译原则 (二)新闻英语的翻译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新闻语体即在新闻中使用的语体。在英美国家,新闻一般根据纪实性被分为软新闻( soft news) 和硬新闻( hard news)。简讯( News brief)、新闻报道( straight news)和深度报道( in-dept reporting) 被称为硬新闻,而评论( comment)和特写( feature) 则被称为软新闻。由于新闻的告知和传播功能,新闻语体形成了自身个性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大众化;语言简洁;用词灵活、新颖;善用修辞。而由于英语自身的语言特点,英语新闻语体还具有时态运用灵活的特点。新闻的受众非常广泛,上至各领域的高官者,下至各个阶层的黎民百姓,无一不是新闻的消费者。因此,为了适应多层次的消费者,新闻通常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迎合广大群众的口味,缩小新闻与读者的距离,使新闻读起来有亲切感。新闻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信息传播载体,但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翻译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技巧,要从其语言特点出发注重表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因此当前对新闻英语的语言特性进行研究,并且探索科学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闻的词汇、句法时态、总体语言风格和惯用布局角度分析了新闻的英语语言特征并从翻译准则和技巧阐述了新闻英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新闻英语;语言特征;翻译策略

一、新闻语言

第一讲新闻语言 广播台、通讯社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从今晚开始,我们用六个晚上的时间来对大家的新闻写作做一个简单的培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新闻写作的语言来展开交流。 一、新闻史概述 新闻对于全世界来说应该是一个新兴的事业,从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经历了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伦敦会的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刊的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发展到20世纪初的广播,发展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电视,直至今天的网络,也不过百年的历史。然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意义,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朝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而今天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的新闻信息,却成了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我们作为校园内的新闻传播者,担负者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使命,为了提高我们所传播的信息质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接下来这一个星期,我们将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来共同的交流,相互促进。 二、新闻的理解 问:在英语中,新闻“NEWS”一词的含义。北、东、西、南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所组成,这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理解这一定义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二)、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三)、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是报道事件的,但事件本身并不就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三、新闻的要素 一、五个“W”和一个“H” 新闻要素,一般被人简要地概括为五个“W”一个“H”,这分别是六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它们的意义是:

语言演讲稿范文3篇

语言演讲稿范文3篇 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艺术,因此,学习演讲就不能不研究和掌握演讲的语言特点。 演讲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演讲语言运用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演讲的社会效果。所以要想提高演讲的质量,就必须研究和掌握演讲的语言特点。那么,演讲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1、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接受,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 要想使演讲的语言做到准确,应当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思想要明确。演讲者如果对客观事物没有看清、看透,自己的思想尚处于模糊状态,用语自然就不能准确。所以只有思想明确了,才能使语言准确。 (2)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词汇的贫乏,往往会导致演讲语言的枯燥无味,甚至词不达意。要想使演讲语言准确、恰当,演讲者必须占有和掌握丰富的词汇。为了准确地概括事物,就需要在大量的、丰富的

词汇里,筛选出最能反映出这一事物、概念的词语来。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鲜明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例如,一个人死了,由于感情不同,用词也就不同,如可用“牺牲”、“去世”、“走了”、“死了”、“完蛋了”、“见上帝去了”等等。这些词表现的虽然都是同一个意思,但其感情色彩却是截然不同的。 (4)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堪称代表。他在演讲中经常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比如在《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这两次演讲中,就用了“再思”、“行成于思”、“心之官则思”等文言词语。 2、简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要做到语言的简洁,必须对于自己要讲的思想内容经过认真地思考,弄清道理,抓住要点,明确中心。如果事前把这些搞清楚了,在演讲时至少不至于拖泥带水,紊乱芜杂。还要注意文的锤炼和推敲,并做到精益求精,一不多,一不易。 3、通俗性。如果演讲的语言不通俗,听众听不懂,就要影响演讲的效果。为了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

新闻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

论新闻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 2011级新闻专业 141107080110 姚汝焜 现如今,网络、广播、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新闻媒体能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给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在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视以及新闻语言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使得报刊,电视出现不少不规范的字、词。这些不规范的字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身边的青少年,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目前,新闻语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方言词、外来语、错别字以至各类语病充斥各地报刊及广播,尤其以电视屏幕的别字为最,如“衣衣不舍”、“一明惊人”、“一步到胃”、“烧胜一筹”、“随心所欲”等等,给正在学习新知识的青少年造成很大误导。 在大量发行的、影响很大的书籍、报刊中,各种病句,错句的类型应有尽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有误、啰嗦赘余、关联不当、句式杂糅。当新闻语言已经成为高考病句的“题库”时,媒体工作人员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 外语使用不规范。有很多文章报道中夹杂着外文词句,不经翻译就能看懂的人很少。这种中文中随意嵌入外文,破坏中文的系统统一性,是不应该的。 网络用语泛滥,像“伤不起”、“有木有”、“坑爹”等网络流行的词语使用的越来越平凡,这些词语看似新鲜,实际上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非常不规范,令一些年龄偏大的读者不知所云,进而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造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也主要有几点: 一些记者、编辑没有系统的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缺乏这方面的修养 知识储备量不高,还盲目追新,赶时髦。这与作者和编辑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密切相连。 编辑校对思想上不重视,对待工作不认真,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读者不负责任。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同样不可忽视,它会直接影响到思想内容的表达,容易产生歧义,引起读者的误解。也会影响可读性,也影响到报纸的宣传效果,影响电视台和报社的声誉。更会影响到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发达的语言能精确而有效地表达一个民族任何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因此,这种语言是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而新闻语言更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规格高标准语言,它标志着现代汉民族以致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达水平。所以,新闻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于交际应用,使用双方的最大要求是合理表达和理解,交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不断规范化的过程,语言系统本身也能够主动适应交际双方而做出调整。这种调整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使用者认同和使用,一些用法规范已经在交际实践中行程。但是随着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规范化的新闻语言虽然行使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但却不是在所有使用场合都占有一席之地。其实早在2000年,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再加上当时网络不发达,人们思想没有现在开放。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大多是中规中矩,严格按照这部法律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来使用的。 当今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交流中语言的使用,这使得语言工作者再度把语言规范化提上日程。 但要指出的是,规范化标准并不是把一切规定的极为死板,不是规定一个事物只允许有一个名称,一句话不能有两种表达方式。因此,新闻语言的规范化也绝不能阻碍语言的发展,也允许个人风格,媒体风格的存在,不能把规范理解为僵硬的教条而否认其意义,更不能因此阻碍民族文化的

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

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人们的阅读知识,同时也改变人们阅读习惯,通过网络阅读人数在逐年递增,而传统的阅读方式却在逐渐淡化,传统阅读方式的改变使文学作品被单纯的消费为快餐文化,违背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冲击的文化价值。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网络与汉语言文学融合,让人们感受经典阅读,实现汉语言文学文化价值是当前汉语言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我国作为具有5000 多年悠久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家,我国经典文化作品非常丰富,这些经典文化作品包含无数个文化文人精神风范--个性意识、自由精神、为理想奋斗精神等,而这些包含的文化价值需要人们长时间的阅读才能感悟,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原因。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阅读方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阅读文学作品,但是网络环境是一个充满浮躁喧哗的氛围,这对于品读经典文化作品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非常不利。因此,如何实现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的融合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发扬经典文学作品文化价值主要形式。

1.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1.1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和谐关系 (1)丰富汉语言文学内容 网络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网络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相对于汉语言文化而言,网络技术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拓宽汉语言阅读人群。比如,国外文学爱好者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我国经典文学,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为人们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人们阅读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以纸质为形式书籍上,这样可以为阅读人节省购买书籍金钱和时间,让他们更加便捷通过网络了解经典文学作品内容。 (2)汉语言经典阅读净化网络环境 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包含中国经典文化,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对中国历史文人生活经历、创作精神的宣传与继承。通过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知文化价值,可以净化阅读人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优质品质,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抵制不良信息,宣传与发扬经典文化作品内在价值。

新闻语言特点

一、新闻语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具体形象)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准确鲜明)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简洁明快)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第二,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第四个特点是通俗:(通俗易懂) 新闻主观倾向 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

演讲课心得

通过上您的课让我对演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许多有关演讲的知识,技巧。对我演讲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明白了演讲并不是简单地在台上讲几句话,他对人自信的提高,语言能力的提高,逻辑与思辨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就像戴尔·卡耐基所说培养出一种在大庭广众面前表达自己意念的能力,可以建立一个人的信心和勇气,有了这一点,就可以做任何要做的事情。我想演讲就能很好的培养这种能力。 第二我对演讲的语言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演讲语言,第二演讲语言的发声技巧,第三演讲的体态语言。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只是一篇演讲稿。首先演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句子要短。不能想书面语一样。如果太过晦涩,句子过长就会增加听众理解难度,观众听一段时间就会疲劳,没有兴趣再听了。但也不能太过口语化,不能不规范。这样会造成歧义,不能系统地表述演讲者观点主张。演讲的语言也不能像口语那样只要对方听懂就行。这样演讲语言的美不容易体现,不能使观众产生可信度。也不容易吸引听众。要想做好演讲语言的规范性应该做到语音准确,语义要清晰。语法要规范。 上台后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流利,要讲好普通话,可以通过练习绕口令纠正自己的发音,使自己快速讲话。还要注意

语感的恰当。语速不能过快,初级的演讲者容易犯这个错误,这会造成观众不易听清演讲的内容,应注意停顿,使演讲内容更加清晰,语言节奏更加分明,多使用重音使语音富于变化。 演讲语言的发声技巧中分为吸气和呼气。吸气要自然、适度。生活中的呼吸一般比较随便,吸得不深,呼得也快,这样的呼吸很难发出优美而响亮的声音。吸气时要收腹,要很深沉、很饱满、很自如地吸足一口气。呼气要平稳自如,不要过急。呼气时丹田要控制住气息,不能让气息一下子跑光,要均匀地将气息慢慢呼出来。要做到这样可以通过呼气吸气练习来提高。也可以通过绕口令来练习。声音大小要保证最后一排听众听得清楚,女生的声音不能过大。 最后是演讲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就是人们在演讲时,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要借助身体姿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辅助表达,习惯上称为体态语言。感情表达=7%言词+38%声音+55%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体态语言的重要性,好的体态语言可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使演讲的内容更加深化、明确。有利于塑造演讲者自身的形象。面部表情要与演讲内容和谐一致。讲到高兴的地方,不妨兴高采烈;讲到愤怒的地方,定要横眉冷对;讲到悲伤的地方,可以黯然神伤……眼神的运用方法:环视、对视、虚视。如果演讲者紧张可采用虚视,对视可使不集中精力的演讲者提高注意力。

浅析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5994537.html, 浅析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作者:刘宝红 来源:《活力》2016年第07期 [关键词]新闻语言;时代发展;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媒体语言运用的好坏,必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认知事实的真相。 一、时代发展推动了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媒体也随着人们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媒体语言分为三类,即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类媒体语言。但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关注并为大众提供了更宽的获知信息的平台,也就形成了当代第四类媒体语言。纵观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领域的拓展。时代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而在这当中,拓展为人们提供获知信息的途径,也正是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新闻媒体所必须进行的革新。传统的广播、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知信息的需求,受众需要报道速度更快、内容更新、获知领域更宽的新类型媒体,于是网络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空缺。其次,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全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决定作用。第三,人们获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媒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媒体人注意,那就是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运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是公众所最能接受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将是中国媒体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二、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报道事件,就必须运用新闻语言来传达信息。作为传媒,传播的直接意义就是为了让受众接受讯息。所以,什么样的报道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新闻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语言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就突显出来。那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时代的变革使新闻语言的运用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新闻人必有的报道理念,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也就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其次,由于新闻报道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倾向,因而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第三,新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运用宗旨。人本思想是近一段时期来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无论是在治国方案还是社会治理方面,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之所以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符合新闻报道实事求是、坚持为民服务的报道原则,更能够

新闻评论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点 1.确定性。 新闻评论语语言的主要成分是以概念和判断为主的。概念有着确定的界定,判断有着确定的对象,这都是新闻评论论证的确定性所要求的,否则就会减弱论证与说服的效果。 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新闻评论应该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使用形容词或转喻性(借代、借喻)的词。 2.控制形容与转喻的语言量。 量的控制,即形容或转喻的词汇不要太多,不要成为全篇词汇的主体,否则虽然“好看”,却淹没了理性的表达; 质的控制,即不要让形容和转喻来代替论证和判断。太多的比喻可能有益于理解,却削弱了论证,削弱了人们通过理性把握本质的能力。 3.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新闻评论的句子,其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确定的,而不应是含糊的、有歧义的。这首先表现为,它应该有着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4.抽象程度要适当。 新闻评论是一个信息密度较高的、语言“凝练”的文本,这与它的论证性相关,也与它语言的抽象度较高相关,还与它追求表达的效率有关。 过于抽象的语言,会增大阅读的负担,不利于读者的信息接受。 但是,语言的抽象度是思考的必然代价。新闻评论作为思考与论证的文体,其语言与新闻报道相比,整体上抽象程度肯定回事较高的。但新闻评论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文体,还是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抽象度较低,更为具体、可感的词汇,以提高评论的可读性。 (二)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语言特点 1.讲求表达的效率。 这种表达效率表现为易读,迅速理解,并且应该具有较好的传播和记忆效果。使用的字、词不能生僻、拗口,句子结构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整,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上口。从平面媒体的角度说,还应尽可能地划分段落,以便于读者掌握全篇的层次与结构,并节省目力。 2.讲求“直笔”。 新闻评论的语言,要以传播效率作为第一重要的价值。因此应该平白易读、讲求“直笔”,多用概念和判断。不应该曲折枝蔓。任何影响效率的文采和韵致,包括比喻,都应该牺牲掉。 二、当前新闻评论语言面临的问题 “时评腔”—— 由于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更多的新闻评论主体的汇入,专业判断和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当代时评的一个语言特点,由此也导致新闻评论中学术概念的密集化。 时评语言与生活语言—— 一方面,时评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内容,以及议论事务的理性层面、大众传播的效率性,使其语言与生活语言有较大距离。 另一方面,新闻评论的传播对象是生活中的人,评论的语言要照顾到读者对生活语言的亲近感。 三、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使用方面,新闻评论可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情感化与理性化。 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是达到好的传播效果的手段。 但是,语言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