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视距空战的基本战法

編隊進攻性空戰基本原則

(1)在兵力上要處於數量優勢,同時編成利於攻擊的隊形.
(2)空戰中儘量攻擊敵長機,並分割敵僚機,使之喪失戰鬥力.
(3)長機要主動攻擊敵機,僚機要時刻觀察敵長,僚機行動,掩護長機行動.如條件具備,應主動攻擊敵機,並及時報告長機.
(4)長機出現彈藥耗盡,負傷,機械設備故障等情況時,僚機應主動承擔空中指揮任務.
(5)退出戰鬥時,編隊應向戰區的己方一側,有地面防空火力掩護地區退出.剩餘油料較多,位置有利的飛機,應積極掩護其他飛機先行退出戰鬥.


編隊防禦性空戰基本原則

(1)當雙機編隊被敵機追蹤時,應根據敵機的位置和距離,採取向外上下分開的機動動作,迫使敵顧此失彼.
(2)編隊其中一架被跟蹤時,其他飛機應全力實施火力掩護,努力使敵機放棄攻擊.
(3)儘量用一架(雙)飛機引誘敵機,其餘飛機對敵攻擊;防禦的雙(單)機向敵機轉彎,誘使敵機跟隨,另一對己機尋找機會攻敵.
(4)當敵機數量明顯多於自己編隊,或編隊失去戰鬥力的飛機較多時,應主動退出戰鬥.


單機進攻性空戰基本原則

(1)進入作戰空域和判明敵機已開始實施攻擊時要投掉副油箱.要不間斷地觀察敵情.要儘量減少無線電通話.在作戰地域要以更大的速度飛行.
(2)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敵人.要把對方的飛機當成最好的飛機.在攻擊前要實施目的明確的機動.
(3)要盡可能從敵機尾後或下方進行攻擊.如果己機機動性不及對手,應以高度優勢攻擊.當有速度較快的飛機掩護時,可減速飛行.
(4)未確認敵機時不要攻擊.攻擊機動動作和射擊,發射動作要協調一致.
(5)遵守戰鬥紀律,要有全局意識和犧牲精神.


單機防禦性空戰基本原則

(1)發現己機處於被動時,要迅速採取果斷動作,擺脫敵機追蹤和導彈攻擊.當有更快速或更高位置的飛機掩護時,可減速飛行,以獲得同伴支援.
(2)要注意來自太陽方向的敵人.不要讓敵人尾隨.敵機位於己機尾後時,要向敵機方向做" S "減速機動.
(3)任何防禦的目的是擺脫敵人轉入進攻.要識別並預測敵人的攻擊意圖,並準備隨時轉入攻擊.
(4)如果投不掉副油箱就應立即離開交戰空域;雙機編隊中若被擊落一架,另一架應及時退出戰鬥.
(5)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若己機低空性能優越,要充分利用之.盡且與敵在低空周旋.並適時退出戰鬥.

戰鬥機性能差距是現實,但空戰局面不是性能差距的簡單推導,否則戰爭早消亡了.戰術能在相當程度上杭衡技術,戰場上也幾乎不存在純教科書式的單機對抗.下麵請專家結合不同機

型的情況介紹超視距空戰基本戰術,以期能對空戰實際情形有所感受,並體會到敵人的思路和己之對策.


空戰分進攻性空戰和防禦性

空戰兩種基本類型,有不同的戰術原則.理解這些原則是瞭解空戰戰術的基礎.

空戰隊形

目前各國第三代戰鬥機主要採用雙機(四機)雷達跟進隊形,雙機密集隊形,雙機橄欖形編隊,三機防禦和支援隊形等.

雙(四)機雷達跟進隊形

 此隊形多用於中距空戰和偵察,搜索和警戒範圍較大,靈活性強,便於相互策應和掩護.各機型運用這一隊形特徵不同.F-15:距離20千米,高度差600米,觀察角0~10°.F-16:距離15~20千米,高度差0~600米,四機編隊時,機組內保持防禦隊形."幻影"2000:距離20~30千米(一般是25千米),高度差6 00~1000米(一般是600米),間隔3~8千米.這種隊形屬大間隔,大距離隊形,發現目標後可迅速調整變換,迅速轉向目標.

雙機密集隊形

 此隊形是相對於中距戰中的雷達編隊隊形而言,不是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這是 F-16在超視距接敵中使用的主要隊形,主要用於二對一,二對二的對抗.雙機橫向間隔4千米以內,前後距離保持在1千米以內,高度差0~200米.

雙機橄欖形隊形

 這是F-15,"幻影"2000的主要隊形.通過雙機相互對向和背向盤旋保持隊形和逐步前進,高度差600~2000米,各機的盤旋環形航線相互銜接,基本上構成一個不規則的橄欖形,F-15的半徑為9~20千米,"幻影"2000為8~18千米.盤旋期間,始終保持一架機頭朝向敵機,一架背向敵機,不斷互相轉換,保持攻擊和防衛的連續性.其中對向飛行距離較短,多在10 ~20千米,一般不超過20秒,以保持編隊不斷前進.前位機在距目標25~40千米便轉彎回頭,以便及時回避威脅及誘敵深入.隨著雙方距離不斷接近,雙機輪番進入對向敵機的頻率增加.

三機防禦和支援隊形

 此隊形主要用於戰術進攻,是美空軍常用的三機戰術隊形,編隊的間隔,距離不大於5千米,最小800米,雙機置前配置為防禦隊形,置後配置為支援隊形,各單機間插空佈局,具有較大的戰術空間.三點前後相守,左右交聯,進攻點多,隊形變換靈活.


各階段戰術要點

中遠距空戰過程一般經過目標搜索與識別,接敵,攻擊三個階段,也有搜索完了直接發射遠程導彈攻擊的.第一階段,F-15,F-16除了用機載雷達和電子光學設備對目標進行識別,通常還出動兩架飛機對目標進行監視.其中一架飛機以最大速度從目標附近飛過,進行目視識別,並將目標資訊傳給另一架飛機,由另一架攻擊.特殊情況下(如無遠距雷達監控,雙機不宜疏開),雙機要么直接攻擊未被識別目標,要麼接近目標目視觀察,然後攻擊.
接敵和攻擊階段在中遠距空戰

中是個統一的過程.飛行員在接敵的同時進行機動,佔據有利位置.鎖定目標後,機載雷達轉入"自動"狀態,並向電腦傳遞必要數據,計算使用武器的各項指數.在接敵過程中,飛機通常以大俯仰角進入射擊區.滿足必要條件後,發射導彈.
以雙機以上編隊行動時,F-15,F-16通常分成突擊編隊和掩護編隊,按高度向縱深沿正面疏開.突擊編隊位於佯動編隊的前面或後面,距離通常為2000~5000米.
"幻影"2000的中距戰比較注重通過相互間密切策應和掩護,創造中距攻擊條件.它的中距戰術分三種態勢.

主動態勢下直接攻擊

 "幻影"2000雙機保持跟蹤隊形,前後距離約4千米,從約110千米外與機載雷達性能稍遜的目標機雙機正對頭或斜對頭接敵,速度550~650千米/小時,目標機雙機保持密集隊形."幻影"2000雙機加速到0.9馬赫,以240千米/小時速度差,600~900米負高度差接敵.距離目標機37~74千米時,"幻影"2000鎖定目標機雙機,同時實施中距導彈攻擊,然後進入近距實施格鬥.

均衡態勢下機動攻擊

 "幻影"2000雙機與機載雷達性能相近的目標機雙機正對頭或斜對頭互相接近.雙方同時發現對方時一般距離70~80千米,"幻影"2000在距目標機約56千米危險空域之外實施"對向"和"背向"監控警戒戰術,伺機接敵並實施中距攻擊.

被動態勢下伺機攻擊

 "幻影"2000雙機保持防禦隊形與機載雷達性能較優的敵機雙機正對頭或斜對頭接近,敵機在距離 70~80千米時首先發現"幻影" 2000並迅速占位,"幻影"2000也獲得機載威脅告警系統或地面引導單位及空中預警機的提示後,迅速變換成球狀編隊接敵,實施"對向"和"背向"監控警戒戰術,並逐步加快"對向"與"背向"轉換頻率,造成敵機連續丟失目標.當接近至40~50千米時,"幻影"2000雙機同時"對向"加速接敵,集中力量攻擊威脅較大的一架,然後再攻擊另一架目標機.


雙機編隊攻擊戰術

雙機編隊在中遠距空戰中的戰術主要有:直接攻擊,鉗形攻擊,釜底攻擊,水準疏開,垂直疏開,組合疏開等.

直接攻擊

 在攻擊機與目標相向或同航向飛行時,使用導彈攻擊.當目標處於中空或高空時,攻擊機在目標探測距離和導彈最大發射距離方面占較大優勢,可在空中或地面指揮所指揮下進行攻擊.如條件允許,攻擊機可以1000~2000米的負高度差進入目標前半球或後半球,當機載雷達探測並識別目標後發射導彈.攻擊前通常打開電子戰設備干擾對方,防止其進行攻擊,而後飛機在上仰時以最大允許發射距離發射導彈.

鉗形攻擊

 是指利用兩個編隊從不同方向(側面)同時攻擊目標.如果對方發現一個編隊並向其轉彎,另一個編隊即可佔據有利戰術位置對目標進行尾後

攻擊.此時,地面或空中指揮所對飛機進行引導,並觀察空中情況和協調各型飛機的行動.其中有兩種典型情況.
一是側冀遷回,占位攻擊.雙機保持跟進隊形從70千米外接敵,高度大約在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時,目標機高度3600~9500米.距離40~60千米發現目標機,距離30~40千米時前位長機向一側反轉誘敵,後位僚機接敵併發射中距導彈,長機再反轉進入攻擊.若僚機攻擊前被目標機鎖定,則僚機實施反轉誘敵,由長機轉入攻擊.
二是雙向迂回,左右夾擊.雙機保持跟進隊形,高度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時.距離30~60千米雷達發現目標機,15~40千米鎖定,雙機同時向兩側分開,並反轉遷回,再回頭對目標機實施包抄夾擊.

釜底攻擊

 是F-15,F-16等型機混合編隊進行空戰的主要戰術,經常與"鉗形攻擊"組合使用,適用於中隊以上編隊空戰.在空中預警機發現目標後,F-16雙機立即機動至目標側翼,並進行防禦機動,吸引對方,迫使對方中隊進行雙機水準疏開,其中對方一個雙機編隊跟蹤F-16雙機,而後F-15雙機投入戰鬥,對??F-16雙機在低空從相反方向投入戰鬥,與F-15形成"鉗形攻擊".如果隱蔽攻擊失敗,F-16將吸引對方跟蹤,並展開近距空戰.遠處的F-15在情況適宜時,有選擇地發射中距導彈攻擊.

水準疏開

 在低空空戰和條件不允許進行垂直機動時使用.其要領是數架或雙架飛機同時施放有源干擾,並按預定角度沿水平面脫離原航線向兩側做修正轉彎.完成疏開後,繼續接近目標,使敵無法發揮導彈發射的距離優勢,同時可保障攻擊編隊順利進入導彈的有效發射距離,向目標轉彎後,先敵實施發射.
戰鬥開始前,為達成攻擊的隱蔽性,戰鬥機雙機須編成密集梯隊戰鬥隊形,前後距離200米以內,左右間隔100米以內.當與目標距離達到60~65千米(約為最大探測距離的70%)時,敵雷達進入自動跟蹤狀態,編隊立即改變隊形.當發現在捕捉到目標的同時也被敵雷達截獲時,飛行員立即施放干擾15~20秒,而後以30°~45°的角度脫離原航線,向兩側做修正轉彎,並直飛60~70秒.直飛時間取決於修正轉彎的角度,角度越大,直飛時間越短.直飛過程中為防止目標脫離雷達跟蹤區域,飛行員應儘量縮小角度,修正自己的位置.
這些機動動作可最大限度縮短對方導彈發射距離,破壞其雷達自動跟蹤,迫使其重新判斷形勢,重新定位和鎖定目標,重新準備導彈發射.即便對方雙機編隊長機雷達鎖定沒有被破壞,從發現己方雙機疏開到重新定位也需要50~60秒.利用此間隙,己方雙機可進入導彈的有效發射距離,向對方轉彎,並根據情況做如下選擇:雙機同時對對方實施攻擊;長機對對方實施攻擊,僚機對長機進行保障,或相反.假如己方

雙機完成疏開後,長機仍處於對方雷達鎖定之中,長機應在轉向目標後,重新施放干擾,掩護僚機對對方實施導彈突擊.假如僚機處於對方雷達鎖定之中,僚機進行保障,長機對對方實施導彈突擊.
如果疏開後己方雙機仍無法脫離對方干擾扇面,機載搜索雷達將受到極大影響,突擊飛機應使用光學瞄準具和紅外導彈.紅外定位器發現目標距離短,開始時易丟失目標.這時另一架飛機應使用雷達搜索,並利用遙控密碼通信提供目標指示,減少突擊飛機的搜索時間.

垂直疏開

 這是梯次配置的戰鬥機編隊在接近目標過程中,以垂直方式疏開的戰術動作,可先敵發射導彈和破壞對方導彈引導.該動作適用於中高空小編隊空戰,既可在進入導彈發射區域前使用,也可在剛進入時使用.機載雷達發現目標後,編隊以密集隊形接敵.達到鎖定目標距離時(55~60千米),雙機開始施放干擾,完成"垂直疏開"動作.具體方法是:長機開加力,以0.9馬赫的速度爬升到適宜高度,僚機高度下降500米.
"垂直疏開"戰術動作可以取得三個效果.第一,至少會有一架飛機脫離對方的探測範圍(很可能是僚機),為實施隱蔽先敵突擊創造條件.第二,長機具有高度上的優勢,增大了導彈發射的允許距離,可為先敵發射創造條件.第三,獲得較大高度差.高度差越大,先敵發射的時間越充分.高度差為2000米時,先敵發射的時間為5秒;高度差4000米時,先敵發射的時間為8~10秒;高度差7000米時,先敵發射的時間為15秒.在高度差9000米時,攻擊機可獲得絕對的先敵發射優勢.
這裏有一些戰術要領.第一,長機應在進入優勢區前即佔據較大高度.第二,必須準確把握"垂直疏開"的時機,過早會暴露意圖,過遲可能會被敵導彈擊中."垂直疏開"的準確時機是敵機載雷達轉入自動跟蹤狀態時.第三,當對方佔有高度優勢時,優勢越大,雙機長機轉入爬升的時機應越晚,而僚機應在對方發射導彈後迅速下降高度.即使高度差非常大,比如15000米,雙機也不應同時下降高度,否則可能會落入對方導彈殺傷區域.第四,當雙機具有高度優勢時,既可爬升,也可下降.如果能在敵導彈發射後,雙機迅速爬升和下降,機動效果會更好.為使敵導彈在最後階段偏離目標,雙機在爬升的最後階段適宜做不規則橫滾.

組合疏開

 這是"水準疏開"和"垂直疏開"戰術動作的組合.其要領是在接近目標過程中,飛機脫離原航線,向兩側完成修正轉彎,同時改變飛行高度,達成編隊疏開."組合疏開"戰術動作用於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前,接近目標的初始階段和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後.
在接近目標的初始階段,長機可在完成修正轉彎的同時,完成爬升動作.僚機可在完成修正轉彎的同時,完成下降

高度動作.雙機同時佔據預定高度.在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後,長機在完成戰術轉彎的同時完成爬升,僚機完成戰術修正轉彎的同時下降高度,或相反.或長機爬升,僚機在水平面做戰術修正轉彎.
以F-16為例說明.其組合疏開戰術有以下四種.
其一,左右(上下)分開,先後攻擊戰術.F-16雙機保持密集隊形從40~55千米處接敵,雙方高度均為6300米.距離37千米時,F-16雙機改為防禦隊形或跟蹤隊形(距離1.8千米).距離30千米時,雙機左右分開,間隔保持5.5千米左右,長機爬高至7200米,僚機則下降至5100米,對目標機實施中距導彈攻擊.距離11~19千米時,前位長機下滑接敵,僚機則反轉拉開距離,並創造發射中距導彈條件.當前位長機完成近距攻擊後,僚機恢復航向,在距離目標機約11千米時進入接敵,對目標機實施近距導彈或機炮攻擊.
其二,左右分開,相互支援,下滑接敵戰術.F-16雙機保持防禦隊形,在55~60千米外與目標機單機構成正對頭態勢,高度7300~9700米,開加力速度0.9~1.0馬赫,目標機高度6000~7600米.距離約37千米時,F-16發射中距導彈,然後關加力防止前沖,雙機左右分開.目標機則下滑至3000米擺脫,F-16長機再反轉對目標實施攻擊,僚機也反轉支援長機,並下降到3000米至目標機側後方實施中距或近距攻擊.
其三,大間隔雷達跟蹤隊形接敵,前後截擊戰術.F-16雙機保持前後跟蹤隊形(間隔4~7千米),高度7000米,在距離約56千米時與目標雙機正對頭接敵,目標機高度約6400~9150米. F-16發現目標後,開加力加速至0.9馬赫,爬高至9150米以上,雙機拉開至19~28千米,保持600米高度差,變換成大間隔雷達跟蹤隊形.前位F-16首先選定其中一個目標實施中距攻擊,然後反轉脫離,防止遭敵中距攻擊.後位F-16則改為前位,對另一個目標機實施中距攻擊.如中距未能全殲目標機,再轉入近距,力爭占位目標機後方4~7千米實施近距導彈或機炮攻擊.
其四,防禦隊形接敵,同時攻擊目標戰術.F-16雙機保持防禦隊形,高度約為4600~10600米,從55~60千米外與目標機雙機對頭接敵.目標機雙機保持前後跟蹤隊形,間隔0~4千米,高度大約為5400~6600米.距目標機約27千米時,F-16雙機左右疏開,並對目標機實施中距攻擊.距離16~18千米時,F-16雙機分配目標.相距13千米時,目標機雙機橫向間隔擴大至7千米左右,F-16雙機則採取目視接敵,依威脅程度選擇優先攻擊目標,分別實施近距導彈攻擊,攻擊距離約7~9千米.

中隊以上編隊戰術

中隊編隊通常由攻擊和掩護編隊組成.攻擊編隊主要是前出至對方編隊側翼,從低位突然實施導彈突擊.掩護編隊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敵人;隨時將目標資訊傳給突擊編隊長機;佯動吸引敵機;在接敵緊急階段施放干擾;火力支援攻擊編隊,

並對其實施掩護.攻擊和掩護編隊的間隔和距離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間隔大小應保障兩編隊同時進入導彈發射距離.距離大小應保障突擊編隊在掩護編隊進入對方發射區域前實施攻擊.

"側方攻擊"戰術

 攻擊編隊在200~500米低空飛行,位於掩護編隊前18~20千米,間隔15~20千米,觀察瞄準系統置於光學瞄準狀態.掩護編隊在中空飛行,觀察瞄準系統處於工作狀態.起飛後或在投入戰鬥前,均保持這種隊形.
當攻擊機雙機進入鎖定目標距離(60~65千米)後,掩護編隊開始準備攻擊,由其長機實施目標鎖定.如果對方已先期鎖定,掩護編隊長機可施放干擾破壞敵雷達跟蹤,僚機向左或向右完成修正轉彎,並下降到低空,以期進入對方側翼.在掩護編隊佯動掩護下,攻擊編隊進入最佳發射距離(5~10千米),打開搜索雷達,以大坡度轉向目標.發現目標後,急躍升,從側下方突然對對方實施突擊,掩護編隊長機繼續對對方施放干擾.如果對方在突擊編隊發射導彈後開始機動,將落入掩護編隊僚機的導彈攻擊之中.攻擊編隊應位於掩護編隊的前面,在掩護編隊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前先敵實施突擊.

"對頭攻擊"戰術

 當攻擊編隊位於掩護編隊後面,或距目標同樣距離時,通常使用"對頭攻擊"戰術.戰術動作與"側方攻擊"基本相同.掩護編隊做好攻擊準備,在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域後,向左或向右完成修正轉彎,對方機載雷達即會跟蹤掩護編隊飛機,為攻擊編隊隱蔽實施對頭攻擊創造條件.
使用某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時,兩編隊的距離為20~25千米.掩護編隊根據使用不同導彈的距離要求,在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前完成修正轉彎.當掩護編隊飛機機動後處於攻擊位置時,攻擊編隊的飛機應進入導彈發射區域.當兩編隊與對方距離相等,即攻擊編隊正好處於掩護編隊下方時,可對敵實施攻擊.

多目標攻擊戰術

一架戰鬥機在中遠距同時或連續攻擊多個目標的基本程式通常包括:起飛引導,空中搜索,目標跟蹤,攻擊準備,攻擊,退出攻擊等六個階段.

起飛引導階段

 與單目標中距攻擊基本相同.當攔截多個同時接近的目標時,通常將攔截機引導至能夠兼顧多個空中目標的中心區域.

空中搜索階段

 搜索方法與進行單目標中距攻擊基本相同.當機載雷達探測到多個空中目標後,飛行員根據戰鬥需要選擇單目標或多目標跟蹤.

多目標跟蹤階段

 在此階段,機載雷達從"方位一速度"或"方位一距離"狀態自動轉入了??標進行威脅判斷,根據敵機群規模列出目標危險等級,選擇最危險的2~6個目標,進行攻擊排序及導彈分配,武器管理系統對導彈開始通電,加溫和自檢.

攻擊準備階段


 在此階段,火控電腦需完成雷達掃描中心,飛行最佳引導指令,多枚導彈允許攻擊區計算,並給多枚空對空導彈分別進行慣導對準,任務裝定.當目標滿足發射導彈條件,火控系統發出導彈"解鎖"指令.

攻擊階段

 飛行員發射第一枚導彈後,便進入下一個攻擊階段.在此階段,飛行員仍需操縱機載雷達保持對多個目標的跟蹤及空情監測,並繼續完成後續導彈的瞄準,發射以及對所有導彈的指令制導.

退出攻擊階段

 當最後一枚導彈導引頭自主截獲目標並進入了末導階段,火控系統發出允許脫離指令,飛行員機動脫離,當導彈命中目標後,多目標攻擊的整個過程完成.

實施中遠距同時或連續多目標攻擊,是技術成份大於戰術成份的攻擊行動.由於其攻擊距離遠,對飛行員的傳統意義上的戰術動作要求不高.但對機載雷達,火控系統要求很高.需要機載雷達,火控系統計算等多個相關系統,對多個空中目標同時進行搜索跟蹤,目標識別,戰術計畫制定,威脅等級判斷,攻擊排序,火力分配,雷達照射相容性檢查,雷達掃描中心計算,最佳引導指令計算,操縱指令計算,空情監視以及多枚空對空導彈的瞄準,發射,制導等多方面工作.

指揮引導戰術

第三代戰鬥機作戰半徑大,指揮引導方法由單一的指揮機構實施的集中引導,變為由若干個指揮引導網來統一實施的分散引導.戰鬥機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在上,下,左,右60°方位,距離120千米左右都可以發現目標,並可在80千米以上截獲目標.在接敵階段,指揮機構只要概略通報目標的方位,距離,就可協助飛行員截獲目標.戰鬥機的全向攻擊能力使其不僅可採用對頭,斜對頭的攻擊方式,在前半球發現和截獲目標,也可用雷達在尾後發現和截獲目標,發現距離最遠可達50千米,截獲距離最遠可達40千米.
在引導戰鬥機接敵過程中,應以戰術方案的協同,從有利的方向,高度出航和接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採用低空,大負高度差的方法接敵.在適當的距離上再上升至有利的作戰高度.
雖然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可達120千米,但由於武器射程限制,雷達過早開機不但沒必要,反而過早暴露,也使雷達受敵方干擾,易先遭敵攻擊.一般可在地面機構或預警機指揮下,對頭,斜對頭時在距離目標80~60千米,尾後攻擊在20~30千米時打開雷達.按指揮所的通報進行搜索發現.為破壞敵機的發現條件,在雷達開機的同時實施電子干擾.
戰鬥機雷達搜索發現目標的最大高度差為±10千米,可根據目標情況採用各種高度差弓}導接敵.在速度方面,由於受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限制,在對頭攻擊時,雷達能發現大於210千米/小時飛行的目標,而對小速度目標不易發現.尾後

攻擊時,戰鬥機速度大於目標速度150千米/小時以上才能穩定跟蹤目標.同時,採用大速度接敵可增加導彈射程,以達到先敵攻擊.發射後,應下令己機減速從而使敵機的攻擊距離減小.根據情況適時改變己機接敵速度是爭取空戰主動性的關鍵.基本引導方法有下麵幾種.

對頭,斜對頭攻擊戰術

 這是主要攻擊方法.這裏又分兩種態勢.

其一,在均勢或優勢條件下.飛機起飛後,在指揮機構引導下採用改變飛行剖面的方法,在適當距離時,迅速上升至有利的作戰高度,一般是低於目標2000~4000米, M數為0.8~0.9.與敵機構成對頭或斜對頭態勢,夾角0°~60°,此時距離應在120千米左右.距離目標80~60千米時雷達開機進行搜索,發現目標後,火控系統轉入"自動"狀態,截獲目標後,飛行員按平顯提示,操縱飛機對目標進行中距瞄準攻擊.當實施對頭,斜對頭攻擊未果,或近距離機載雷達未發現敵機時,迅速以大坡度轉彎脫離,視情引導己機實施側方或尾後占位攻擊.
其二,在劣勢條件下.如果敵機的超視距作戰能力要強於己機,己機升空後受指揮機構引導的過程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在距離80千米時,己機雷達僅保持"初通".距離50千米時,引導己機以大坡度實施水準轉彎機動或"U"形機動控根據情況即時下令己機大坡度回轉.回轉同時才打開雷達與目標再次形成對頭或斜對頭態勢.地面通報目標的方位,距離,協助飛行員迅速截獲目標,飛行員按平顯提示,操縱飛機對目標進行中(近)距攻擊.然後迅速以大坡度轉彎脫離或半滾倒轉脫離,地面再視情引導己機實施側方或尾後攻擊.

尾後攻擊戰術

 在不具備對頭條件或對頭攻擊失敗時,可用尾後攻擊.升空後,在指揮所引導下改變剖面,低空隱蔽接敵,適當距離時迅速上升至有利作戰高度(取正負高度差2000~4000米),以180~200千米/小時以上正速度差接敵,接敵轉彎前開雷達搜索,轉彎後以小於30°的航向夾角追趕目標,距離20千米左右發射導彈,進行中(近)距攻擊.

指揮引導戰術要點

 依靠地面指揮引導選擇正確的出航方法,戰術擺位,開雷達時機,對空戰起著決定作用.

在擺位時,雖然第三代戰鬥機的雷達探測範圍是左右60°,但如不是正對或斜對目標飛行,可能造成目標瞬間偏出探測區域的現象,影響雷達發現和截獲目標.因此若條件允許,應儘量使空中發現目標在平顯左右20°範圍內.再者,由於脈衝多普勒雷達所限,對高速逼近的目標很有效,而對垂直於己機航跡飛行或與己機同向飛行的目標發現概率小,距離近.因此,應根據態勢變化及時引導己機機動,儘量形成對頭或斜頭態勢.在進行尾後攻擊時,應不斷測定目標速度,及時指揮己機增速,以保持較大速度差,

便於戰鬥機遠距發現和截獲目標.
為使戰鬥機儘早發現目標,地面盡可能準確通報目標方位距離,協助飛行員手動截獲目標.但如果較近距離仍未截獲目標,應提醒空中飛行員用自動狀態探測和截獲.對頭進入時距離應掌握在 35 千米,尾後進入時距離應掌握在20千米.
戰時電磁環境異常複雜.一方面戰鬥機自身要積極實施反干擾,同時要發揮編隊主觀能動性.在情報保障良好時,儘量用成功率較高的具體引導,使有限的兵力得到最合理運用.在敵施放強烈干擾,無可靠情報保障時要結合目視引導.在敵施放間歇干擾時,應抓住點滴情報,結合敵情判斷進行推測引導.在只有部分警戒雷達情報條件下,可直接使用有較大靈活性的具體引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