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早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早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早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肝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不少人士定期参加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乙肝的存在。乙肝的实验室检测作为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和基因诊断。 第一节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 一、乙肝生物化学检测的简介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一些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以及凝血因子。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又最为重要,常与乙肝“两对半”和基因诊断联合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转氨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却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升高,且急性肝炎时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病情状况平行,因此是病情恢复的较好指标。通常,当急性肝炎时,AST/ALT<1;肝硬化时,AST/ALT≥2;肝癌时,AST/ALT≥3。 第二节乙肝“两对半”检测 一、乙肝“两对半”的简介 当生化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怀疑 为乙肝病毒感染时,可以进行乙肝“两 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 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 (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因为乙肝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叫做

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故以此命名。它是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可用于乙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能力,是人体感染或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该指标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乙肝疫苗接种后,该指标也为阳性,是衡量疫苗接种后是否具有预防效果的主要指标。 乙肝e抗原(HBeAg):它的出现说明病毒正在复制,此时的患者具有传染性。因此该指标强阳性,须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并采取相关医疗措施。 乙肝e抗体(HBeAb):它的出现对于患者来说是好消息,说明乙肝患者的病情相对好转,是治疗慢性乙肝的近期目标。 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新近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该抗体包括IgG和IgM。IgM在血清中出现较早,是新近感染的标志。IgG则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产生,可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二、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的组合,随着乙肝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和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的差异,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见组合如下: 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病毒的潜伏期或者急性乙肝的早起。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乙肝“大三阳”,该时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乙肝“小三阳”,该时期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趋向恢复,但仍具有传染性。 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5、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HBV在正常免疫功能的感染者引起急性病变;在异常免疫功能者则发生慢性肝炎和慢性肝病。HBV不是致细胞病变性(cytopathogenic)病毒,HBV感染后须经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病变,并使疾病进展。 1.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消除和发病机制相关。HBV 感染时,对外膜抗原的体液抗体应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也损害肝细胞。 ①病毒免疫清除和肝组织免疫损伤对在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所引起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细胞免疫应答表现单个核细胞在肝组织中的浸润,继以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组织破坏也与体液免疫相关,可由于反应抗体、抗体和补体、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内的沉积。 肝炎病毒感染持续的原因是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常由于病毒变异后的免疫逃逸;新生儿免疫耐受在HBV感染持续中起重要作用。 肝内T细胞:CH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大量致敏淋巴细胞进入肝内,外周血仅能部分反映发生在肝内的免疫过程,有复制的比无复制的病人,肝内CD4 /CD8 细胞比率显著较高,提示原位的辅助-诱导性CD4 T细胞,可能经HBcAg激活,正调节CD8 CTL的细胞毒活性。活动性病变中分离的Th细胞克隆,近70%是Th1细胞;而PBMC中的仅4%。肝内隔室的CD4 细胞群中的Th1密度越大,所产生IFNγ的水平越高,细胞毒活性也越强。肝内的炎症环境中的抗原刺激可能有利于这些细胞的扩增。Th1细胞参与CHB的肝细胞损伤机制。 抗原特异性识别:一种特异免疫反应的起始是T细胞受体复合体对靶抗原的识别。T细胞受体复合物(淋巴细胞膜上的TCR与CD3结合物)还包括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和MHC决定簇。HBV核壳抗原的核壳蛋白表位只是经细胞内处理的、8~16个氨基酸的一小段寡肽(表位肽)。CD4 T细胞的识别部位大致在HBc/eAg肽的AAl-25和AA61-85表位;CD8 CTL识别的序列区未充分界定,不同种族、不同MHC型感染者的不同亚群的T 细胞,在核壳抗原氨基酸序列上的识别表位有差别。IgG-抗-HBc可部分掩蔽HBcAg表达,抗HBc抑制CTL对HBV靶抗原的识别,是使HBV感染持续的因素之一。抗HBc可抑制对肝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由母亲被动输入的抗HBc亦可发生同样的作用。 HLA(白细胞抗原)限制:由APC(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寡肽/HLA-Ⅱ复合体可直接与CD4 T细胞CD4/HLA-Ⅱ分子的β2-结构区相结合,从而限定效应与靶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活动性肝病的病人的肝细胞膜有较强的HLA-I表达,可更有效的向T细胞提供核壳寡肽。

肝硬化的超声表现

肝硬化的超声表现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细胞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硬化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晚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早期肝硬化,肝脏一般无特殊改变,仅表现为肝脏包膜欠光整,实质回声增粗,分布欠均匀,隐约呈网状结构,肝内管道结构走形清晰自然。典型的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部分患者肝脏左叶可有代偿性增大,肝脏包膜增厚,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内可出现高回声结节,边界整齐,为肝硬化再生结节。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肝静脉内径变细,肝门静脉相对增宽。临床上患者还会出现脾脏肿大、腹水等症状,可以辅助诊断。 病例1:女,36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近来出现右上腹不适,偶有腹胀,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 二维超声显示肝脏形态尚规则,包膜尚光整,仅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粗,隐约呈网格状表现(图一),彩色多普勒显示肝内血管走形自然,门静脉无扩张(图二)。 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 网格状

门静脉 病例2:男,64岁,乙肝病史20年,4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不适,纳差,消瘦,近9天来出现腹胀、双下肢浮肿,来我院门诊就诊。 二维超声显示,肝脏包膜不光整,表面凹凸不平,肝脏实质回声增高增粗,分布不均匀(图三、图四),肝脏右叶还可见稍高回声的结节,边界光整,大小约为0.8cm×0.7cm(图五),肝门静脉增宽,局部宽约1.4cm(图六),另可见脾脏肿大,肋间厚度约5.1cm(图七),下腹部可探及大量无回声区,为腹水(图八)。 超声诊断:肝硬化伴结节;门静脉扩张;脾脏肿大;腹水。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肝炎及肝硬化评分系统(严选材料)

肝炎及肝硬化评分系统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系统 汇管周围坏死评 分 肝小叶内变 性和灶性坏 死 评 分 汇管区炎症评 分 肝纤维化评分 无0 无0 无0 无0 轻度片状坏死1 轻度(嗜酸 小体、气球 样变性和/或 <1/3结节中 散在的肝细 胞坏死灶) 1 轻度(<1/3 汇管区出现炎 症细胞) 1 汇管区纤维性 扩大 1 中度片状坏死(累及<50%汇管周围)3 中度(累及 1/3~2/3肝 小叶或结 节) 3 中度(1/3~ 2/3汇管区炎 症细胞增加) 3 桥状纤维连接 (汇管区-汇 管区或汇管区 -中央静脉连 接) 3 明显片状坏死(累及>50%汇管周围)4 明显(累 及>2/3肝小 叶或结节) 4 明显(>2/3 汇管区炎症细 胞密度增加) 4 肝硬化 4 中度片状坏 死+桥状坏 死 5 明显片状坏 死+桥状坏 死 6 多小叶坏死10

肝纤维化分期半定量评估系统 依据对肝纤维化的分布、纤维化的形式及数量改变参数进行量化评估,组织学分期按F0-F4区分。F0和F1反映轻度纤维化;F2和F3为中度纤维化;F4为重度纤维化。 几种肝纤维化分期半定量评估系统 评分Knodell Ishak Scheuer METAVIR 0 无纤维化无纤维化无纤维化无纤维化 1 汇管区扩大有些PF±短纤维 隔 汇管区扩大PF无纤维隔 2 多数PF±短纤维 隔 PF,纤维隔形 成 PF,少量间隔 3 桥接纤维化P- P/P-C 多数PF,偶有P- P 纤维隔伴小叶 结构紊乱 间隔纤维化 4 肝硬化PF伴明显P-P和 P-C 可能或肯定肝 硬化 肝硬化 5 明显P-P/P-C,偶有结节 6 可能或肯定肝硬化

超声诊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正常人体软组织的内部回声强度排列顺序,下述哪项正常:(A) A.肾窦>胰腺>肝脏>肾实质;B.肾窦>肝脏>胰腺>肾实质; C.胰腺>肾窦>肝脏>肾实质;D.胰腺>肾窦>肾实质>肝脏。 2、关于原发性甲亢声像图表现,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C) A.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 B.实质回声增粗、不均; C.实质回声均匀,血流丰富;D.CDFI示血流呈火海样。 3、风湿性心脏病单纯二尖瓣狭窄,不出现下列哪种情况:(C) A.左房增大 B.二尖瓣舒张期高速血流 C.左室肥厚 D.右心扩大 4、肝内血管纹理减少最常见于:(A) A.肝硬化 B.门静脉梗阻性疾病C.布加氏综合症 D.急性重症肝炎 (二)、是非题 1.超声波频率升高,分辩率增加,穿透性下降。(√) 2、多发性肝囊肿与多囊肿为不同的疾病,前者多与遗传有关。(×) 3、正常心肌组织二维超声上显示强回声。(×) 4、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型超声二尖瓣波群的典型表现为城垛样改变。(√) 5、早期妊娠孕囊于停经后第5周显示,约第8周可发现原始心管搏动。(×) 6、通常CDFI所示红色并非动脉血流,而为背离探头方向血流。(×) (三)、名词解释 1.多普勒效应:声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运动状态时,观察者感觉 到声源的频率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多普勒效应。变化的频移称多普勒频移。 2.WES征: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内液性暗区消失,呈弧状强回声光带伴宽的直线声影,即WES征。其中W为近场的胆囊壁,E为结石强回声,S为后方声影。

(四)、填空题 1.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包括M型、 B 型、频谱多普勒及CDFI检查。 2. 典型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囊内强回声团或强回声带、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活动。(五)、问答题 简述超声检查的临床用途。 答:(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2)检测囊性器官的大小、形态、走向及某些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4)鉴定脏器内占位性病灶的物理特性,部分可鉴别良、恶性 (5)检测积液存在否,并初步估计积液量 (6)随访观察经治疗后各种病变的动态变化 (7)引导穿刺、活检或导管置入,进行辅助诊断或某些治疗。 超声试题二 (一)选择题 1、大量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下列哪点最有鉴别诊断价值(B) A.腹水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囊肿液性暗区形态规则。 B. 腹水液性暗区内有肠管回声;囊肿液性暗区无肠管回声。 C.腹水液性暗区无分隔;囊肿液性暗区常有分隔。 D.腹水液性暗区常位于腹部两侧;囊肿液性暗区位于腹部正中。 2、单纯房间隔缺损,超声上可见哪项表现(C) A. 左室扩大B.左室肥厚C.右室扩大D.室间隔向右室膨隆 3、胆囊壁增厚不见于下列哪种情况(D)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

定义:肝炎后肝硬化是指由于各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硬化。 病理生理 (一)病理分类 1.按病理形态分类:根据WHO制定的肝硬化形态学标准,按结节大小分为三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均匀,一般<3mm,纤维隔较规则,再生结节较少;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较粗大,大小不均,一般>3mm,最大可达数厘米,纤维隔不规则,再生结节多见;③混合性肝硬化:小结节和大结节两种形态混合存在。 2.病理分型:按结节内所含腺泡功能单位主要分为三型:①单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单腺泡组成,其特征是结节内不含有或只含有一个汇管区}②多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多腺泡功能单位组成的,结节内含有一个以上的汇管区;③混合腺泡性肝硬化:单腺泡性及多腺泡性硬化性结节至少各占病变区25%以上。 (二)病理发生过程 肝脏在慢性炎性病变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合成大量的胶原纤维,导致弥漫性纤维增生及纤维束形成。肝小叶1带碎屑状坏死时,肝纤维化自汇管区向另一汇管区延伸'形成汇管区至另一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主动隔口肝小叶3带肝细胞融合性坏死时,形成肝小叶中央至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被动隔。两种纤维隔分别或同时包绕残存肝小叶或再生结节,导致肝小叶结构性改建。结节外周完全被纤维隔包绕时,称为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不完全包绕者称为不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一旦出理硬化性结节,提示已进展至肝硬化。 (三)病理生理机制 1.肝脏功能减退:发生肝炎后肝细胞大量坏死,可导致肝功能减退,肝脏血浆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较少,胆色素的代谢、有害物质的解毒及内分泌激素的灭能等功能下降。 2.门静脉高压:因肝小叶的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门静脉血液减少。同时,由于门静脉与肝动脉分支之间直接交通,使门静脉压力升高。当门静脉压力超过300mmH2O(2. 94kPa)时,可出现胃肠道瘀血、脾大、腹腔积液形成及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侧支循环建立等临床表现。在建立的侧支循环中以食管静脉曲张出现较早,其可能的原因有:①食管静脉距门静脉近,易受门脉高压的影响;②食管静脉位置甚浅,处于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中;③食管静脉位于胸腔,吸气时胸内负压可使门静脉血液更易流人。 临床表现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不全表现及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肝硬化诊断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早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门静脉血流明显增宽,颜色暗淡,血流速度减缓,峰值速度降低,脾静脉血流增粗、增多。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楚判断门静脉和脾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肝硬化;诊断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症,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再生性、弥漫性慢性疾病。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为肝细胞的大范围病变和坏死,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发生弥漫性增生,从而使肝脏正常小叶结构被破坏。患者肝内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并影响到身体多项机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临床可结合患者症状明确诊断。但早期肝硬化患者症状并不明显,患者肝脏仍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肝功能检查仍在正常范围,同时也不能轻易进行活检,因而临床易被误诊。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特点,可反复观察。现对我院开展超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早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26~71岁。5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42例,甲型肝炎2例,酒精性肝炎2例,其他4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23~73岁。50例健康体检者经检查证实无肝脏病史,肝功能正常,HBsAg、抗HCV呈阳性,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 1.2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者在检查前空腹8h,受检时取仰卧或左侧卧位,探头从肋间依次进行横向、纵向、冠状位扫查,观察肝脏大小、包膜、实质光点、回声情况,测量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内径,待图像清晰时冻结图像,测量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做好记录。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脏包膜不光滑,肝实质性肿大,实质光点增粗,回声不均匀。对照组超声检查可见包膜、肝脏实质回声、形态等均正常。

彩色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主要技术要求和规格

彩色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主要技术要求和规格 一.设备名称及用途:高档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台 用于成人心脏,胎儿、新生儿及小儿心脏;血管(外周、脑血管);腹部、浅表等超声诊断和相关科研。 二.交货日期:合同签订后90天 三.投标时要求提供原厂家的技术白皮书,评标以此为准 四.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提供有效期内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医疗器械备案表 五.主要技术规格及系统概述: 1.主机系统性能概括 1.1显示器及操作系统 *1.1.1医学专用彩色液晶监视器,≥21英寸,自由臂可调节360° *1.1.2主机具备彩色触摸屏,≥10.4英寸,合理功能分区,可滑屏操作,可同屏显示检查图像。 1.1.3功能分区控制面板,可升降、旋转、前后左右平移,电子锁定 1.1.4中文操作平台 *1.1.5通用成像探头接口≥4个,无针式接口,并可互通互用。 1.2主机系统 1.2.1全数字化多波束形成器 *1.2.2数字化通道数≥7,000,000 *1.2.3动态范围≥320dB 1.2.4系统主机CPU36核,1TB硬盘,4GB独立显存 1.2.5全新精准波束形成技术和海量并行处理,依次接收原始声学数据,系统进行实时 逐像素聚焦。 1.3二维灰阶成像(部件)单元 *1.3.1纯净波单晶体探头技术,用于经胸心脏探头、腹部凸阵探头、经胸矩阵探头、经食道矩阵探头 1.3.2具备自适应像素优化技术,可增强组织边界,抑制斑点噪声,可用于多种模式(2D、3D),多级可调(≥5级)

1.3.3空间复合成像技术,同时作用于发射和接收,最大偏转角度≥9,可与宽景成像、造影联用,支持所有凸阵、微凸阵和线阵成像探头 1.3.4凸阵、线阵探头具备扩展成像技术,可联合空间复合成像,扩展角度≥15度。 1.3.5一键优化TGC曲线,可实时优化二维增益、对比度、动态范围 1.3.6单键持续增益补偿 1.3.7LGC侧向增益补偿技术,可视可调 1.3.8具备对比双幅显示,可自动识别收缩期及舒张期 1.4频谱多普勒显示及分析系统 1.4.1自适应多普勒技术 1.4.2提供PW、CW、HRPW模式,高性能三同步成像 1.4.3实时自动多普勒测量分析,可提供参数选择≥15个参数 1.4.4一键自动优化多普勒频谱,自动调整基线及量程 1.4.5频谱取样门自动追踪技术,实时追踪血管位置,调整取样门位置 1.4.6智能多普勒优化技术,实时智能调整取样容积位置、角度校正和偏转角度 1.5彩色血流成像(部件)单元 1.5.1自适应超宽频带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 1.5.2彩色能量图及方向能量图 1.5.3单键调节血流成像参数 1.5.4彩色对比及实时对比显像 1.5.5智能多普勒优化技术,实时智能调整取样框位置和偏转角度 1.6组织多普勒成像 1.6.1高帧频彩色和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成像 1.6.2二维、彩色M型、速度曲线同屏显示 1.6.3专业TDI测量软件包 *1.6.4可进行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定量分析 1.6.5动态组织追踪取样 1.7.负荷超声成像 1.7.1具备二维及三维负荷超声 1.7.2可提供负荷超声斑点追踪定量分析 1.8超宽视野成像扫描技术(测量功能,线阵和凸阵探头具备),可与空间复合成像技术及像素优化技术结合使用。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 发表时间:2013-02-27T14:02:28.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有常娥[导读]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问题,应用心理护理方法,观察对病情的影响。 有常娥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丹阳 2123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061-023 【摘要】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问题,应用心理护理方法,观察对病情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心理问题,对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并随访跟踪6个月,观察其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消除了其心理障碍,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早期肝硬化治愈,中晚期肝硬化得到有效地控制,病情稳定。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分析,应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改善病情。【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心理护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以肝脏炎症性病变为主要变化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据统计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2亿人,约10%~20%的人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癌[1]。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进行性肝病之一,其病程长、预后差、医疗费用高,患者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并注意个人心态及饮食,从而有效的改善病情。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41例,女43例,年龄38~67岁,平均(44.3±5.6)岁,肝功能代偿期23例,失代偿期61例,合并脾大13例,腹水16例,皮肤及巩膜黄染1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8例。 1.2 心理问题分析 1. 2.1 焦虑急躁 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发病,出现肝硬化后病程长、病情易反复,长期频繁的住院、检查带来的痛苦,以及使用药物所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让患者焦虑、恐惧、急躁,[2]常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失眠、乏力、食欲缺乏、脾气暴躁、不敢面对现实,反复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等。 1.2.2 自卑抑郁 很多患者因为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硬化,害怕周围人们对其病因关注,对患者渐渐冷漠,转变为远离嫌弃患者,对患者指指点点,带有歧视态度。并担心传染给家人亲友,因成为家庭负担而感到自卑内疚,表现为不敢与人沟通、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懒动、睡眠差,变得抑郁以致部分患者出现强烈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甚至有自杀念头。 1.2.3 悲观失望 患者得知肝硬化疾病不能根治,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将逐步加重,直接影响家庭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诱发原发性肝癌,威胁生命时,会让患者感到继续生活异常艰苦,失去求医治病的愿望,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脆弱,放弃治疗[3]。 1.2.4 敌对心理 患者因为肝硬化治疗的不理想,病情出现反复,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对家人、医务工作者、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敌对心理,认为是医务工作者不尽心的治疗自己,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4],更觉得自己不能治好病是社会的责任,从而辱骂医务工作者及家人、甚至拳脚相向,破坏公物。 1.2.5 求助心理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一方面对周围人们表现出敌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患病,热切希望得到家人、朋友及医务人员的关心、爱护、同情、怜悯,而他们的这种需要有时因为疾病以及其它原因得不到满足,这样往往伤害到患者自尊而使其备感失落。 1.3 心理护理方法 1.3.1 入院评估 在患者入院后,全面仔细地收集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情况,了解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多对患者进行鼓励,使其顽强与疾病作斗争。对待患者温柔和蔼,语气亲切,加强基础护理,使其生理上舒适。大多数患者都有一种失落感和沮丧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尊重患者,解答问题时注意语言、语调、语速,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稳定患者情绪,勤于患者沟通,排除其心理困扰。 1.3.2 治疗护理 对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学知识教育,讲明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坚持配合治疗,循序渐进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向患者详细地说明做各项检查的目的,让患者明白其应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多跟患者讲述其他积极治疗患者的改善情况,树立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1.3.3 亲友教育 告知患者家属及朋友对鼓励患者积极治疗的重要性,多探视患者,谈论话题不要集中在病情上,不要留露出恐惧和厌烦情绪,鼓励患者实行自我隔离,向患者解释采取隔离对治疗的必要性。 1.3.4 饮食指导 嘱患者补充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进食高维生素、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并向患者说明这些食物不仅对疾病转归有良好效果,还能缓解精神压力。详细解释过硬、粗纤维食物为何不能食用,及食用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嘱患者有规律地生活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2 结果

2020年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2020年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课件)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2。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 下降。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例失调。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感谢聆听 3。病原学检查:HBV—M或HCV-M或HDV—M阳性. 4。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lgA、lgG、lgM可升高. (2)自身抗体:抗核坑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脂蛋白膜抗体可阳性. (3)其他免疫学检查:补体减少、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转 率下降、CD8(Ts)细胞减少,功能下降。 5.纤维化检查:PⅢP值上升,脯氨酰羟化酶(PHO)上升,单胺氧化酶(MAO)上升,血清板层素(LM)上升。

6。腹水检查:新近出现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 A)测定、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水培养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 二、影像学检查 1。X光检查:食道胃底钡剂造影,可见食道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2。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大,腹水。 3.CT检查: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肝门增宽、脾大、腹水。 三、内镜检查: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尚可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并对其出血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胃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四、肝活检检查:肝穿刺活检可确诊。 五、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诊断有困难者有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说明书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进口产品) 1.1、设备用途:主要用于腹部、心脏、妇产科、浅表器官、腹部实时四维等部位的彩色超声显像和科研。 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包括: #1.2.1、彩色监视器:17寸高分辨率彩色液晶监视器,自由臂设计,可上下左右前后任意旋转,多达360度。(附证明资料) 1.2.2、操作键盘:可多方向控制转位 1.2.3、全数字化超宽频带波束形成器 1.2.4、超宽频带探头, 频率范围1---12MHZ 1.2.5、数字化高分辨率二维灰阶成像单元 1.2.6、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部件 1.2.7、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CPA) 1.2.8、方向性能量图 1.2.9、M模式, 彩色M型(附图片证明),解剖M型 1.2.10、脉冲波及连续波模式,并具备高PRF脉冲波 1.2.11、实时动态频谱多普勒显示及多参数分析系统,并可输入报告系统 1.2.12、三同步功能 1.2.13、组织谐波成像单元,采用脉冲反相谐波技术,并具备多组谐波选择 #1.2.14、160DB动态范围,可视可1DB的调节 1.2.15、1500数字化通道 1.2.16、复合成像技术可选(同时作用于发射和接收,至少5线发射,要求作曲别针试验并附图片) 1.2.17、斑点噪声抑制技术,提高图像对比分辨率,减少噪声的干扰。 #1.2.18、组织差异校正技术,利用声波在不同组织传播速度不同,对不同组织进行回声校正,改善远场穿透,提高分辨率,分多种组织可选,≥4种(附证明资料)1.2.19、智能图像优化技术:根据人体不同的声学特性及医生的诊断需求进行快速的图像优化条件设置的选择。 1.2.20、智能图像一键优化技术(作用于2D及Doppler),单键操作,可自动调节增益,动态范围,Doppler基线,标尺等参数(附证明资料) 1.2.21、梯形成像,线阵探头视野扩展15%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 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硬化的临床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硬化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9-08-12T10:24:23.8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7期作者:马艳华 [导读]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肝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艳华 黑龙江省集贤县人民医院 155900 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肝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门静脉内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肝硬化患者,酒精肝硬化 21例,肝炎肝硬化19例,脾脏厚度和门静脉内径比较无明显差异,左肝厚径和右肝斜径酒清硬化患者明显大于肝炎肝硬化患者。酒精肝硬化患者肝形态正常,肝腹水体积增大,弥漫回声增强;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形态失常,肝被膜锯齿状明显,有不规的回声增强。结论:对肝硬化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明确肝硬化类型、病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肝硬化;临床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肝硬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坏死、再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以至肝脏变形、变硬。临床上,病变早期可能无症状,如果病变继续进展,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以及多器官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1]。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对各型肝硬化有鉴别诊断价值,为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验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3.5± 2.0岁。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5±2.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对两组受检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应用实时超声显像仪,凸阵、线阵、相控阵探头均可,常用探头频率3~5MHz。肝脏血管血流检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于右肋间、肋缘下、剑突下行各种切面扫查包括斜切、横切或纵切面扫查,取得肝脏各部分的各种切面图像。肝脏血管血流探测法,门静脉血流在二维图像显示管腔或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取样,取得血流频谱,测量及计算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血流量。最常用测量点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或门静脉右支。肝动脉血流在二维图像显示管腔或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取样,取得血流频谱,测量及计算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阻力指数(RI)[2]。常测量部位为肝总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肝静脉流显示肝静脉的切面上在其中取样,测量同门静脉。以彩色多普勒或频谱多普勒观察以上血管血流方向,并注意频谱特征。 1.3统计学应用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对两组受检者肝脏血管血流进行检测对比,观察组患者40例中门静脉内径(1.52±0.35)cm,血流峰值速度(15.63±2.11)cm/s,平均速度(14.62±2.06)cm/s;对照组患者40例,门静脉内径(1.02±0.26)cm,血流峰值速度(28.74± 3.06)cm/s,平均速度(21.31±2.17)cm/s;门静脉内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肝硬化患者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酒精肝硬化21例,左肝厚径(9.85±1.46)cm,脾脏厚度(5.02±1.05)cm,右肝斜径(1.43±1.22)cm,门静脉内径(1.30±0.23)cm;肝炎肝硬化19例,左肝厚径(8.16±1.13)cm,脾脏厚度(5.15±1.02)cm,右肝斜径(12.50±1.50)cm,门静脉内径(1.29±0.24)cm;脾脏厚度和门静脉内径比较无明显差异,左肝厚径和右肝斜径酒清硬化患者明显大于肝炎肝硬化患者。 2.3对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进行比较,酒精肝硬化21例,腹水14例(66.67%),有不规则回声增强4例(19.05%),弥漫回声增强12例(57.14%),肝被膜锯齿状5例(2 3.81%);肝炎肝硬化19例,腹水6例(31.58%),形态失常9例(47.37%),有不规则回声增强8例(42.11%),弥漫回声增强7例(36.84%),肝被膜锯齿状16例(8 4.21%);酒精肝硬化患者肝形态正常,肝腹水体积增大,弥漫回声增强;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形态失常,肝被膜锯齿状明显,有不规的回声增强。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晚期以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出现许多严重并发症。 超声可提供肝脏外形、边缘、肝内回声、门静脉及肝静脉内径、血流等信息。肝硬化时,肝脏左叶、尾状叶增大而右叶萎缩[3]。一般认为,尾状叶增大是肝硬化的特征性改变,其机制是由于尾状叶供血路程较短,血供相对较好,较肝右叶再生能力强。同时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肝表面不光滑或凹凸不平,呈结节样改变。伴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主干内径大多>1.4cm,脾脏肿大,脾静脉内径>0.8cm,肝内门静脉分支多不扩张。多普勒超声可显示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径、截面积、充血指数(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门静脉血流量之比增加,门静脉分支内同时存在向肝和逆肝血流[4]。 本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高于正常人,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值,两组差异明显。酒精性肝硬化核素扫描的稀疏区较大,大结节性肝硬化静脉造影显示肝脏外形不规则、结节压迹和凹陷压迹大。肝炎肝硬化常呈肝右叶缩小,左叶增大,而酒精性肝硬化左右叶比例改变不很明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全面观察患者的肝脏情况,简单,无痛,可重复,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