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于唐,所以通常称为隋唐长安城。长安城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结束了数百年南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后,在原汉长安城东南新建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先筑城墙,修排水系统,开辟道路,划分坊里、建宫殿,然后逐步在坊里中兴建宅第,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长安城总人口达到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唐长安城的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朱雀大街两侧各有54个坊里,每个坊里四周设置坊墙。坊里实行严格管制,坊门朝开夕闭。东西西处市肆内的道路呈井字形,道路宽度一般为14-16米,街上密集布置着店铺,也是日出开、日暮闭。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从1267到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命名为元大都。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国中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是继唐长安城之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并经明清两代的继承发展成为至今留存的北京城。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宫城,各有城墙围合,皇城位于内城的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并在元大都的中轴线上。皇城东西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商市集中于城北,体现了“左祖右社"和“面朝后市”的典型格局。

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北京城并未遭战乱毁坏,保存了元大都的城市形制。明北京城的内城范围在北部收缩了2。5公里和在南部扩展了0。5公里,使中轴线更为突出,从外城南侧的永定门到内城北侧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沿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广场和宫殿,突出庄严雄伟的气势,显示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皇城前东西两侧各建太庙和社稷,又在城外设置了天、地、日、月四坛,在内城南侧的正阳门外形成商业市肆。清北京没有实质性的变更,城市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巨卷。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一模式在其规划的米列都城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城市结合地形成了不规则的形状,棋盘式的道路网,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及一些公共建筑物组成,主要供市民们集合和商业用,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公元前300年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随着国势强盛,领土扩大和财富的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

主享乐的设施。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城市建议更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外,城市还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由于以务农为主日耳曼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古罗马城的人口也减至4万。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剧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中世纪的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往往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在17世纪后半叶,新生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庇护,资产阶级与国家已结成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国家.在城市建设上受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祟尚抽象的对称和协调,无论在平面布局或立面构图上,都不遗余力地强调轴线,强调主从关系。其中以巴黎的改建规划影响最大,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都成为当时城市建设模仿的典范。三、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

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中国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和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西方不同时代的主流规划思想反映了思想体系不同的影响程度及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作用力度.在从远古文明向奴隶制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规划思想逐步由非理性的原始蒙昧思想逐步向理性的实用思想过渡。近30年来,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又重新掀起了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运动。如此反复的不同规划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冲突与协同.城市规划思想在这样的思潮交织作用下不断走向发展,也使得中西方在规划思想和规划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中西方都在规划思想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下,向更加和谐的城市建设上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城市相比其存在的缺陷因素。城市规划.2010。2.陈友华等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赵四化。从周礼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特征.山西建筑.2010

4.郑卫民。论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湖南社会科学.2003

5.赵雪。唐长安城城市规划思想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

6.吴之凌.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城市规划学刊。2009

7. 羲和特约城市研究员。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2008

8.问红光.中国古代城建思想研究.西北大学.2009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 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1)今天对规划的理解,已经不再把规划作为分离于政治过程的一个类别,而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2)理性的思想受到批判,韦伯指出人类总是在行动中找寻形式上的理性主义,但他们越去尝试,就越碰到麻烦,社会不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合乎逻辑的结构,而是包含逻辑与非逻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3)把过于狭隘、技术的理性主义注入规划中,使规划失去了更近人性的东西。

西方规划思想的演变与趋势

西方规划思想的演变与趋势 柏兰芝博士,台湾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规划学博士。 大家好,由于我是在美国受过比较系统的训练,伯克利(Berkeley)分校在规划这个领域里面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校,所以我想从伯克利(Berkeley)分校着眼,由小观大,谈谈西方规划思想的演变和趋势。 我想先声明一下,因为事实上“西方”这个概念是不够严密的,不能准确切分所谓的“东方”和“西方”。我今天主要讲的是有关英语世界的规划思想,也就是以英美为主,那么就有必要说明欧洲的一些传统和英美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如欧洲的城市化在历史的过程里的规划手段和理论和英美是有些许不同的。不过我今天的重点是以美国为主,事实上,英国与美国在规划思想方面是比较一致的。 规划的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处理、面对和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手段或可以说是理论。首先是有问题,然后是要现实的问题中摸索一个解决的对策,可是第三呢,人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所以我们有思想家,有幻想家,有学院,于是有了理论。这三者,即问题,现实中的对策和理论,是不断互动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想理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这个理论放在一个它原来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的脉络里面,看看它当时是在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跟怎样的思潮在对话,我们才不会有断章取义的危险。尤其我们在国内,一些亚洲国家比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慢了将近100年,所以我们确实有在很多理论上追随西方的问题,学习是好事,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历史观。 我们都是在努力学习知识,希望对现实有所反应和介入,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可是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指导性、规范性的知识,举例来讲,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的,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我们要怎么样创造一个好城市;还有一种是分析性的知识(analytical),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境,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变成这样。我们如果作为 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规划者,在思考、要解决城市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是两种知识都必须具备的,第一步我们要知道这个城市是怎样变成这个样子的,我们才有可能去讲第二步,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前者问的是一个“what”的问题,问的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要怎样做;而后者问的是一个“why”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应该训练自己有这样的思考能力,才能够去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要不然的话,就像我的老师Manuel Castells讲的,当我们要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你那些用来分析社会的知识,其实都已经过时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讲规划问题,我今天是要把英美世界的几个大的演变和趋势结合到Berkeley分校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里一些比较重要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来一起讲。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 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今天要总结的这本书是张京祥教授写的,之所以把他总结出来是怕看完就忘了,记录下来加深记忆。 在这本书的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一旦我们与昔日伟大思想家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割断,纵使我们沉醉于科学的冥思苦想中,也是无济于事——————罗素 作为一位规划出身的人,要想做好规划,绝不能仅仅了解现代的规划理念,因为现代的规划手法往往来源于不远的过去,纵观人类的规划史,掌握适合现在人类生存的规划方法而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可笑的政治因素才是真正做规划的人,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 毋庸赘述,下面跟着我进入西方的规划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圣地 三千年前存在于世的古希腊即便现在也会令人印象深刻,其历史成就之深影响之广当之无愧的成为五大文明发源地,是西方古典文化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美国新史学家J.H.Robinson曾经这样评价: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是如此深邃,以致人们觉得自他们以后的一切思想史都是思想退化的历史(在这里说明一下这三位思想家的关系: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几位思想家的伟大成就及古希腊的文明程度。 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群居着数十个奴隶制城邦,他们交往频繁互通有无并且共同抵御外敌侵入,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称为希腊的同一民族和文化地区。 古希腊的文明大体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文化时期,古风文化时期,古典文化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六世纪东部的波斯入侵亚欧大陆,在这次入侵中东西方文化第一次有了大规模的碰撞与交流,东方的一些天文、历法、算数等文化传入希腊并孕育出新的文化体系,在这次战争中,雅典联合各城邦与波斯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从此确定了雅典在希腊诸城邦的盟主地位,自此雅典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就是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文化时期。 在古典文化时期,希腊人建造的圣地建筑群——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精神象征,更是欧洲文明的千年灯塔和坐标原点。公元四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造成了希腊的解体,后来马其顿人入侵并建立了马其顿王国,最后希腊被罗马所灭。 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 唯物主义认识观: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在研究宇宙构成等问题上一直走的是唯物主义路线,这对西方文化及文明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史学家认为西方文

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始于古代,但直到近代,才有了全面的规划和体制。 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开始起步,当时的任务是解决城市的基础设施问题,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城市始建早在商周时期即展开,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朝时期,国家规定了市镇、城堡和巷道的建设标准,以及城郭、城门、城墙和城池的建设规范。此外,唐代还制定了繁荣的城市规划方案,以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 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了更加全面和严格的规范,城市规划制定被纳 入政府垂直系统,城市建设项目则由巡抚、知府、州县等级的官员管理。在清朝初期,以李提摩夫为代表的西方人员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西式城区。此时的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涉及到现代化的概念和技术,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的规划和建设经验。 20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步入现代化阶段,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一度停滞不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迅猛发展。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阶段 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四个发 展特点。 一是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开始着重考虑“人性化”,并推崇可持续发展。以往城市 规划和建设过于追求“现代化”,而忽略了人性化因素的考虑。如今,包括城市布局、

建筑设计与设施配置等,都更加体现人性化和社会化的思想。同时“可持续性”也被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考虑范围内,尤其是城市废物回收、节能减排、绿化建设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二是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科技与创新,使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技术不断更新和升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领域不断创新,如各类建筑材料、先进工艺手段、高效智能设施和信息系统的推广等,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这些新技术和科技的推进,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 三是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建设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随着交通、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也不再是有套封闭的系统,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整体上逐渐向开放、透明和合作倾斜,促进了各城市之间的跨界合作与交流。各城市通过合作交流,汲取新的思想与理念,取得了邻表城市的共同成长和提高。 四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面向未来,更加注重预测性和规划性。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面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准确预测,到城市内政策的适应性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预测性和规划性成为未来的趋势所在。 总体来说,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从传统时期到现代化时期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城市规划和建设每个时期的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想交融。 影响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状态,也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断提高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观光人士,并在城市形象、城市品质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特点的体现对城市产业、财政、市政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前言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 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

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 了相对低谷。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 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 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 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 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 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 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在这个过 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1. 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这不仅 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提 供了重要机遇。 2.城市规划进入新时代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和需求,通过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规划、组织和利用,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提高城市风貌和品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目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南和标准。城市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始终坚持的方向。 二、城市规划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变革,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人口集中的一种形式。城市规划在城市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城市提供发展的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城市化中包括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 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贯穿于区域规划之中。城市规划面向城市发展,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绿化建

设、住宅布局等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需要与区域规 划相结合,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统筹发展规划,实现区 域与城市之间优质的资源互动,促进城市化进程迈向更快的进程。 2、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是指城市的构成和功能分布。城市规 划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重点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两方面考虑,合理利用城市地域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内部区域 之间的联系互通,提高城市的绝对效益。而城市的功能结构也是 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需要谋划城市的居住、商业、文 化等多个方面的空间分布,提高城市整体的便捷度和吸引力,从 而提高城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规划应付城市化进程中的 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支撑。城市的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设施、供水设施、排水设施、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 施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 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角度出发,促进 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对于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空间结构调整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城市生态环境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1700字的篇幅中,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规划到现代规划的转变。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布局的规划和定位,往往以禹王的治水理念为基础,按照四方五行、五方分寸的布局原则来规划城市。城市中心通常设置皇宫、城隍庙等宗教和行政建筑,周围为商业街区和居民区。这种规划思想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风貌。 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接触到现代化的观念和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的 传统城市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这些城市积极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理念,如有轨电车、街道照明、排污系统等设施逐渐出现。然而,由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稳定,这些城市规划的实施并不完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新时期的 开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开始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被提上日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建项目。这些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公共利益为依据,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生

活质量,并采取经济适用房、设施配套等方式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广州、成都等加快了城市规划的步伐。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推行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思想,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从城市布局的方位和分寸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引入再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中国城市规划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变革中。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城市规划将以创新为驱动,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中国城市规划也将更加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接续上文所述,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规划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中国城市规划需要应对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和理念的引进也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供应逐渐紧张,特别是大城市和发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的时期。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详细介绍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通常呈现出对称、庄严、宏伟的特点,象征着王朝的统治。在城市规划中,宫殿常常占据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围环绕着街道、市场和民居,形成了一种明确的等级结构。 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巴 黎和伦敦的城市设计。这些西方城市以均衡和流畅的布局为特点,注重绿色空间、交通流畅和民众福利。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致力于将这些理念引入中国。著名的例子包括李鸿章在天津规划了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和丰富的公园系统,以及孙中山在武汉规划了人民路和黄鹤楼。 20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中 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城市规划的发展受到了迅速变化的政治环境的限制。一些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城市美化”和“纵向发展”也开始在中国兴起。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发 展主要以增加建筑物的数量和面积为主,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 居环境的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更多元化。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过去,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部门决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往往被忽视。但现在,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开始更加透明和民主,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决策。 其次,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建筑被摧毁或改建,造成了文化遗产的大量损失。而现在,城市规划开始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规划中保留和修复古建筑,以保护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前,城市规划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但现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城市规划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最后,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实施和监督。过去,城市规划常常停留在纸上,实施效果不佳。现在,中国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维护。 总而言之,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从中国古代皇家城市的规划,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引入,再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中国城市规划在不断追求更好的城市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中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 思考 【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 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

城市规划发展和演变

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的论文 第一部分是:城市规划的思想起源 第二部分是:城市规划的思想演变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 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 也加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与 建设,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支持经济发展等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中 国逐渐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随着自由贸易口岸的开放,外国传 教士、商人和侨民纷纷涌入中国的沿海城市,这些外来的影响带来了 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例如,天津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西式规划的尝试, 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专业城市规划机构。 二、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引进与发展 早期的城市规划多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 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热点地区,包括外滩、法租界、 南京路等地相继进行了规划与建设。此外,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城 市也纷纷效仿上海的做法,引进西方规划师参与城市建设。 三、国内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逐渐走向独立自主,开始形成一套适合中 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和实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规划

与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政府逐渐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 设的指导,成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例如,中国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 实践。 四、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城市作为经 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与城市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例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带动了深圳、厦门 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意识的提高,城市规划与生 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愈发紧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必须注 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绿地系统和交通网络等。例如,中国的城市绿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等绿地面 积逐年增加,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 六、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中 国政府大力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升城 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例如,各地相继进行了老城区改造、城市更新等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9)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