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缓释片致重症多形红斑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重症多形红斑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重症多形红斑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重症多形红斑

*导读:并继续给予丙种球蛋白20g+0.9%氯化钠注射液

40ml1次/d,头孢呋辛钠(达力新)0.75g+10%糖盐钾注射液200ml,2次/d,静脉滴注。治疗后次日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第3天皮疹逐日好转,1周后皮疹结痂,体温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出院。……

患儿女,6 岁,体重20 kg。于2005 年10 月22 日来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诊断为“癫痫”,回乡后开始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每次400 m g 1 次/d。患儿于11 月2 日出现发热,T 38.6℃,无咳嗽及流涕等其他症状,自行服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片(阿苯片)退热。次日患儿再次出现发热,面部出现暗红色斑点,家长自行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退热。第3 天在当地

医院诊断为“咽炎”,静脉滴注头孢拉啶,并予布洛芬混悬液(恬倩)退热,(以上用量均不详)。治疗无效体温仍为38℃~39℃,皮疹逐渐增多,再次来我院,以重症多形红斑收入院。入院时患儿双面颊、耳廓可见大量直径为0.5 cm 大小的红色斑疹,融合成片,右面颊红斑上可见一黄豆大小水疱,尼氏征(±);颈部、躯干部及四肢亦可见散在大量暗红色圆形斑疹,斑疹中心色暗。查体:睑结膜充血(+),眼无异常分泌物,口唇略干燥,无糜烂,口腔、外生殖器、肛门粘膜正常。胸片及血常规检查无异常,E 细胞病毒(C M V )、E-B 病毒(EB V )、单纯疱疹病毒(H SV )、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 H O )病毒等免疫球蛋白M (IgM )

抗体均阴性,诊断为药物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即刻停用德巴金片,给予10% 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 地塞米松15 m g 静脉滴注,冬眠Ⅱ号(异丙嗪10 m g+ 氯丙嗪10 m g)入莫菲滴管。同时以泰利必妥眼膏涂眼,加强眼部护理。并继续给予丙种球蛋白20 g+0.9% 氯化钠注射液40 m l1 次/d,头孢呋辛钠(达力

新)0.75 g + 10% 糖盐钾注射液200 m l,2 次/d,静脉滴注。治疗后次日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第3 天皮疹逐日好转,1 周后皮疹结痂,体温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出院。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本例德巴金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属严重不良反应,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可发展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ICD-10:L51.1/L5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 1.明确的近期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皮疹呈泛发、对称性分布,伴有粘膜损害。 4.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重症患者判定: 1.重症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 2.大疱表皮坏死松解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 1.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2.糖皮质激素。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4.免疫抑制剂。 5.促进药物排泄。 6.支持疗法。 7.局部治疗及护理。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51.1/L51.2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当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创面破溃疑有感染者)。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糖皮质激素。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能量。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用药时间为3-5天。 4.免疫抑制剂。 5.皮肤粘膜护理和局部治疗。 6.选择用药: (1)糖皮质激素的辅助用药,如止酸、保护胃粘膜、降糖、降压药物等; (2)抗生素:使用时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抗真菌药物: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伴有真菌感染者); (4)合并症的治疗。 (八)入院后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液、痰液及分泌物细菌和真菌培养,药敏试验。

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重症药疹主要包括: 1.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2.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3.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1、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临床特点:①起病急,皮疹多于1-4 d发病,皮疹累及全身;②皮疹开始为弥漫性 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③均伴发热,体温 常在39-40E,肝、肾、心、脑、胃肠等内脏器官常有不同程度受累;④病情重、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3、诊断要点:符合①、②、③条者。 患者,男, 45岁, 4月 20日患者因“尿酸高”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别嘌醇。 4 月 29 日患者出现乏力,畏寒,双眼不适等症状。自服退烧药及局部用滴眼剂,症状未见缓解,并与 4 月 30 日起前胸开始出现红斑,双手心出现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伴高热,体温最高达 40 度。就诊,我院,体温控制不佳,且皮疹渐累及全身。 5月 4日皮科查:患者全身弥漫暗红色斑疹,红斑基础上可见樱桃至核桃大水疱,最大直径达 7cm,疱壁薄,松弛,疱液呈黄色,部分水疱破溃,以躯干部为主的皮疹大面积融合,表皮松解。躯干、耳后、上肢可见散在糜烂面,口、眼、生殖器粘膜糜烂,双眼睑水肿,唇可见糜烂、结痂,双手肿胀,尼氏症( +)。 5月 3日尿常规:尿胆原 3+,蛋白质微量。生化: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51正常值)120 U/L, AS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1 U/L, ALB 32g/L ; 5 月 5 日生化:ALT 171 U/L ,AST 80 U/L,ALP 98 U/L ,GGT (谷丙酸氨基转移酶)123umol/L, TBiL 20.7umol/L, DBiL 11.2 TBA 7.2umol/L ;停用别嘌醇,给予甲强龙、美平静滴,血浆 1400ml 分 4 天静滴,外用百多邦、炉甘石洗剂,红霉素眼膏、氯霉素眼水, 5月 1 0日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 2、剥脱性皮炎(红皮病)型药疹临床特点: ①有一定的潜伏期; ②病程长,一般超过1个月; ③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内脏损害; ④皮疹波及全身,表现为全身红斑、潮红、大片脱屑; ⑤病情重。 诊断要点:符合③、④条者。 患者,男,34岁,因“高尿酸血症”于3月1日起口服“别嘌醇片”,每次0.2g, 每天3次。连续服用20天后,全身初见皮疹,类似麻疹,并开始发热 38C,后升高至40.7C。患者在外院一直以“病毒疹”治疗,后出现全身皮肤脱落,尤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整体化护理

【摘要】目的以整体化护理工作模式,对病人实施从单纯的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和预防、保健服务从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估计护理对象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护理诊断(明确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制订方案),实施措施(实施)评价护理结果(信息反馈)。及时书写护理记录,按pio记录形式,包括病人的健康问题、护理措施、护理结果及时间等。结果及时评估病人健康状况和实施反应。提高了护士业务知识及自身专业形象。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感情交流。解除了患儿及家长的疾病知识缺乏及焦虑。结论明确护理工作方向和目标,发挥了护士最大潜能和创造性。赢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与尊重,缩短了住院时间,自我护理自我保健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疾病的健康教育和保健知识。 【关键词】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 整体化护理是目前国际普遍开展,我国正在推行的先进护理模式,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以护理程序全面收集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我们病房于2002年3月收治1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此病在临床不常见,现以整体护理的形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9岁,因出现皮疹、发热2天,于2002年3月29日收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无住院、过敏及其他遗传及传染病史。追问病史:曾于10天前患上呼吸道感染,服过消炎药,入院后查体:t 39.4 ℃、p 92次/min、p 26次/min、bp 12/8 kpa(1kpa=7.5 mmhg)、体重26 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急性病容、呼吸略促、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融合成片红斑,不高起皮面,压之退色,以双耳、背部、双下肢伸侧面为著,足双踝背面略呈淡紫色,压之部分退色,疹间皮肤颜色正常,不干燥。入院后给予抗生素及脱敏药物治疗,住院16天,康复出院。 2 实施方法 2.1 收集资料,详细了解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他们的专业护士,主管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检查个人卫生状况,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在尊重关心他,并取得积极配合。 2.2 明确问题,确定护理诊断(1)体温的改变:体温过高与皮疹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与过敏、免疫有关。 2.3 护理计划、措施、预期结果 2.3.1 及时监测体温,并进行相应处理体温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36 ℃~37 ℃)。及时观察体温的热型,每4 h测体温一次,并记录。t 38 ℃时,多饮水,头部放置湿毛巾(温或凉)或冰袋可降低体温。超过38.5 ℃时,给予药物降温,如口服复方阿司匹林(apc)。酒精擦浴,多饮水,温盐水灌肠,有利于毒素排泄。遵医嘱及时补充生理需要量,保证热量供给,提供富有营养,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床单,保持患儿舒适,防止受凉。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增加患儿食欲,保持环境安静,有足够的休息。通过实施,体温稳定,保持在36 ℃~37 ℃之间。

如何正确诊断多形性红斑

如何正确诊断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又称多形渗出性红斑,是一种原因较复杂的白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多形性皮疹,具有靶形或虹膜样红斑为其特征。多形红斑也容易与一些疾病相混淆,且伴有并发症出现,因此大家要注意鉴别区分,并预防和和治疗并发症。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急性突发,病因不明,有时可能与药物过敏反应有关。 2、局部为急性渗出性炎症,口腔粘膜充血(或有水疱)、糜烂、渗液、渗血(自发或激发性),以致唇红部常有紫色血痂,当病情未得到控制时,血痂层层加厚,状如紫茧;口内粘膜的病损可注意到涎液中含血迹现象;皮肤为靶样红斑;若系重型病例,除口腔、皮肤表现外尚合并有眼或阴部等处的损害。 【鉴别】 本病有自限性;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起病急骤,病前多有头痛不适、口干咽痛、倦怠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关节酸痛及体温升高。一般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 1、多形红斑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属于变态反应。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对皮肤血管内皮的攻击形为,导致皮肤血管炎症的发生,出现血管内红细胞外渗,组织水肿,从而在皮肤粘膜上出现红斑。多形红斑的病因并不明确,目前怀疑与感染,过敏性药物的刺激有关,因此治疗时主要是去除病因,如防止感染,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等,如与冻疮相混淆而采用冻疮的治疗方法达不到治疗效果。 2、药疹(多形红斑型)有服药史,停药经适当处理即可消退。与季节无关,也无一定好发部位。 3、红斑狼疮常出现多形红斑皮损,且好发青年女性,易误诊。但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为颜面蝶形红斑,有明显关节疼痛及全身症状,白细胞减少,血液发现红斑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狼疮带试验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等。 4、冻疮多见冬季,入春消退,好发四肢末端暴露部位,不见于黏膜。无靶形红斑,自觉瘙痒,退热加重。 此外,多形红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时还可全并细菌感染,出现肺炎或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形红斑患者要严防并发症的发生。专家提示,患有多形红斑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用药要遵医嘱,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病历摘要: 女性,21岁。因“全身红斑,口腔糜烂7天,加重伴发热5天”于2004年10月18日入我院。发病前患者因左侧磨牙疼痛,自服“止痛片”(不详),7天前躯干、四肢及颜面部出现散在红色粟粒至花生米大小红斑,轻微瘙痒,无发热、水疱、糜烂、渗液等,伴口腔溃疡,疼痛不适,未予重视。5天前,患者自觉咽痛不适,无咳嗽、咳痰、鼻塞等。自服“新康泰克,抗病毒口服液”后出现发热(体温41℃)。全身皮疹加重逐渐增多,性质同前,口腔糜烂加重,口唇糜烂、结痂,张口困难。双眼睑红肿,双眼分泌物较多,伴寒颤,无咳嗽、咳痰、心慌、气紧。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地塞米松”等(具体不详)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既往、个人、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39.1℃P100次∕分R22次∕分Bp 120∕80 mmHg 急性病容,皮肤详见专科查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扁桃体不大,咽轻微充血。心率10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轻,未闻及干湿鸣。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移浊阴性。双下肢不水肿。 专科查体:颜面、躯干、四肢见大片暗红色斑片,未见水疱,尼氏征阴性。口唇糜烂明显,糜烂面上覆盖血痂,张口困难。双眼球结膜充血明显,分泌物较多。外阴未见皮损。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25′1012∕L,HGB 99g∕L,WBC 10.00′109∕L,N 65.8%, PLT387′109∕L. 生化ALT101 IU∕L,AST40 IU∕L,肾功未见异常。大小便常规未见异常 1.诊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2.诊断依据: a 明确的服药史;b有一定的潜伏期;c皮损形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d瘙痒明显;f 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 3.治疗原则: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的药物,加速致敏药物的排除,糖皮质激素治疗。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 重症药疹: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局部治疗。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

药疹几大类型及临床表现 *导读: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 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症状与 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一)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常由磺胺制剂、解热止痛剂 或巴比妥类等药引起。皮疹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1~2或3~4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重者其上发生大疱。停药后约1周余红斑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发痒,继即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也可发生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疹。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也可增加。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较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可单发或凤时累及数外。发生于皱襞粘膜处易糜烂,产生痛感。一般经7~10日可消退,若已溃烂则愈合较慢。重者可伴发热。 (二)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或 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症状与急性荨麻 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若致敏药物排泄十分缓慢或因

生活或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如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 制药厂工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可表现为慢性尊麻疹。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较常见。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类、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引起。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 全身,并相互融合。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本型药疹患者的皮疹虽鲜明,但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它症状。白细胞数可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1一2周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般较短,但若未及时发现病因及停药,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四)湿疹型药疹大都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样的或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又可引发此型药疹。其形态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常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液,但少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停药后逐渐好转,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汞剂及奎宁等引起者较多。 (五)多形红斑型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止痛药等引起。

多形性红斑的病因有哪些

多形性红斑的病因有哪些 皮肤上出现大片大片的红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很多患者就诊多形红斑病时都会咨询到多形红斑的发病原因。 一、药物过敏反应 主要指对具有过敏体质者而言,他们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容易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粘膜上出现多少不等的多种形态的红斑、水疱、糜烂等。常见的有关致敏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巴比妥类、保泰松、退热药、代兰丁或卡马西平等。 二、免疫因素 许多学者研究了免疫与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关系,认为免疫因素也是发病的一种可能的因素。如Kraeger等(1973)测定了5例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的巨噬细胞集聚活性(macrophage aggregation activity,MAA),其中2例MAA增加。Safai 等(1975)报告了两例由临床与组织学诊断的大疱性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血清和疱液中IgG均有升高现象;而早期疱液中补体成分下降,免疫复合物升高。Kazmicrowski等(1978)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17例多形渗出性红斑的皮肤切片,发现所有在发病24h内早期损害的标本中,均在乳头层的小血管上显示有 C3和/或IgM沉积。 三、病毒感染 Soltz-Szots(1963)报告用单纯疱疹病毒疫苗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时诱发了多形渗出性红斑。Shelley(1967)用单纯疱疹病毒疫苗0.01ml作皮下注射,复制了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发生。除单纯疱疹病毒外,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等都可作为抗原而诱发本病的发生,故多形渗出性红斑被公认为系一种变态反应。 四、细菌感染 主要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它们作为抗原而致病。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白喉杆菌、类丹毒杆菌等。 五、支原体感染 目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使人致病的病原。如Lyell等(1967)从2/13例严重多形渗出性红斑的水疱中分离出肺炎支原体、且补体结合抗体效价升高。又从另外5例多形渗出性红斑患者的口咽部分离出肺炎支原体、口腔支原体和人类支原体I型。关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目前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是支原体膜及其代谢产物直接粘附于呼吸道而致病;另方面是变态反应。 六、其它因素

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 又名多形渗出性红斑,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急性非感染性的粘膜皮肤病。可能由于皮肤小血管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也可能是因某些器官或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红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等引起,月经、妊娠、寒冷等亦可引起本病。 (一)临床表现 春秋季节多见,发病急骤,前驱症状。皮肤红斑与虹膜状红斑是临床上较多见的类型。少数为大疱型多形红斑。一般只有灼热和瘙痒等不适感,依其临床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斑疹 -丘疹型,水疱及大疱型,重症型三种。 少数比较严重的患者伴有鼻腔,生殖器、肛门的损害以及虹膜睫状体炎与脉络膜炎。这种类型,临床上也称为重型多形红斑或斯-约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又由于损害涉及多处外胚层组织,故也称"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病".唇、颊、舌口腔粘膜损害:充血水肿、红斑、水疱、大面积糜烂,,疼痛剧烈,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唇红部损害较口腔内侧粘膜更为明显。肿胀、糜烂、血痂、脓痂。应该明确," 多形红斑"的临床诊断依据必须有皮肤损害。 (二)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起病急骤,病程短暂,有局限性,复发,口腔粘膜为大面积充血、红斑、糜烂,唇红糜烂伴血痂。皮肤损害多为红斑,虹膜状红斑、且多见于手掌与足底,这是比较有意义的诊断依据。重症常伴有多窍性损害,全身反应明显。由于损害的多形变异,临床上应与药疹、白塞综合征与天疱疮、类天疱疮相鉴别。 (三)治疗 1.分析和追溯发生变态反应的可疑因素,并尽速予以纠正。 2.抗组胺药物适用于已停止服用可疑药物或食物的轻型病例。可选用扑尔敏4mg,一日3次;吡咯醇胺2mg,口服每日2次,或2mg肌洼,每日2次;或息斯敏、安其敏 等。 3.肾上腺素或异丙基肾上腺素可激活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增加,阻止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第1型变态反应。但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患者禁用。肾上腺素(1mg/支)0.25~0.5mg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1mg/支)0.2~0.4mg加入5%葡萄糖500ml滴注。 4.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症、稳定溶酶体与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疗效比较肯定。重症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强的松、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 亦可。 5.10%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C 0.5~1.Og缓慢静注。每日1次,以减少渗出。

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36例临床分析

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3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经抢救治疗后,34例痊愈,且皮损痂皮脱落,5例存在轻度色素沉着,但未见无瘢痕形成,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56%。结论把握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并结合对症支持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分析;特点 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是一种药物引起的严重皮肤过敏反应,其以皮肤红斑或者表皮脱落、黏膜糜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伴随高热、头晕乏力、关节疼痛、咽喉疼痛等全身性症状,甚至有患者合并内脏损害。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其死亡率可以达到5%~15%[1],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把握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了解其病情及临床特点,准确诊断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并迅速找到致敏药物,给予脱敏治疗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2]。本文就2010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并对其诊断治疗情况进行了解。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肤病学》中关于复发性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40.7±3.9)岁。 1. 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红斑、丘疹,且丘疹的边缘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中心多为暗红或紫红色,常伴有大疱,壁薄,在红斑基础上表现出松弛现象。同时,患者还伴有重度的眼、口、外生殖器黏膜损害情况。其中,32例口腔黏膜损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口唇以及舌尖出现疼痛性溃疡、糜烂等情况;22例眼结膜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出结膜充血,眼内的分泌物增加甚至睁眼困难;18例外生殖黏膜损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糜烂和渗出现象。此外,28例患者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发热、头痛、乏力、关节或肌肉疼痛的情况。 1. 3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实验室生化检查,19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情况,13例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升高表现,3例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表现,分别占5 2.78%、36.11%、8.33%。经凝血四项检查,3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占8.33%;经肝功能指标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升高的分别有18例和6例、3例,分别占50.00%和16.67%、8.33%,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的有7例,占19.44%。经肾功能检查,可见尿素氮、尿

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是一种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粘膜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形似虹膜状,以春秋两季最为多见,冬季亦可罹患。好发于手、足背,颜面及四肢伸侧,常呈对称性。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发病有╳╳╳╳╳╳╳╳╳╳╳╳╳╳╳╳╳╳╳╳╳╳的特点。 多形红斑相当于中医的“猫眼疮”、“雁疮”、“血风疮”、“寒疮”等范畴。 【病因及发病机理】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寒外袭而致阳气不足,不能通达四末,加之寒气隆盛,致使气血周流不畅,气血凝注,阻于肌肤而发;或因素体血热,复感风热之邪,以致营卫不和、血热蒸肤,湿热内蕴,外淫肌肤而成;或因素体禀赋不耐,感受药毒,或血热化毒,入扰营血,毒热内攻而致,甚则热毒炽盛内陷成危候。 2.西医发病机理 发病原因未明。西医学目前认为其是抗原--抗体变态反应,变应原种类甚多,包括各种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白喉杆菌、类丹毒杆菌等)、病毒(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炎白质炎病毒等)、真菌(毛癣菌、球孢子菌、组织孢浆菌等)、原虫(疟原虫、毛滴虫等)、支原体、药物(长效磺胺、阿司匹林、安替匹林、砷剂、巴比妥、溴剂、洋地黄、大仑丁、碘、汞、青霉素、水杨酸盐、氨苯砜、米诺地尔等)、内脏疾病(结缔组织病、癌、Hodgkins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钩虫病)以及其他(妊娠、月经、放射线、饮食和接触过敏)等。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特点(宋体,小四号字,空两格,加粗) 前驱症状有四肢倦怠、头痛、低热、食欲不振和关节、肌肉疼痛,部分病例有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皮疹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风团等。根据按皮疹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斑疹-丘疹型、水疱-大疱型和重症型。 (1)斑疹-丘疹型此型最常见,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要皮损。初起为水肿性

红斑渗出性胃炎

红斑(渗出)性胃炎是根据胃粘膜的病变来分类的,主要是指胃粘膜有红斑、充血、渗出物等,可以归类为浅表性胃炎,少部分归类为萎缩性胃炎。 可以进行如下的治疗调理: 1、注意饮食和生活调理。避免长期摄入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过热饮料及过咸饮食;做到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防止暴饮暴食。 2、避免刺激。不用或尽量少用对胃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皮质激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和钾、铁、碘等药物;并要戒酒戒烟。 3、乐观豁达。有的医学专家指出:不少胃病病人症状并非来源于胃病本身,而是来自恐病的心理因素。所以,精神与心理上的调理很重要。注意保持乐观豁达情绪,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当然,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有不能完全“不药而愈”的。中老年人和免疫失衡者易演变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可能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中老年人的浅表性胃炎应予以早期治疗。治疗原则除抗菌外,还应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及抑制胃酸的药等。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本病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病因可能是:长期服用非甾体炎消炎药以及酗酒;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抽烟;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食物或药物,如浓茶、烈酒、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和某些药物。此外尚有年龄因素、胃粘膜营养因子缺乏、遗传因素等。 慢性胃炎分为以下7型: ①红斑/渗出型胃炎;②平坦糜烂型胃炎;③隆起糜烂型胃炎;④萎缩型胃炎;⑤出血型胃炎⑥肠-胃反流性胃炎;⑦皱壁增生型胃炎。 多数浅表性胃炎症状可自行消失,经过数月或数年病变也可完全恢复。 消除病因:应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戒烟酒,减少食盐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饮食,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料和过热、过冷饮食。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食物;以及停服某些刺激胃粘膜的药物,特别是阿斯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鼻腔和咽部慢性感染灶应予以清除、气管炎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者应避免将痰液咽下。 药物治疗: ①保护胃粘膜药常用的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及盖胃平等。 ②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药物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胀或有返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林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 ③抗生素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实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士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粘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合应用。 ④制酸剂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镁、

药疹患者的护理 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最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是: A 抗组胺药物 B 抗生素 C 糖皮质激素 D 性激素 2. 可引起痤疮型药疹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雄激素 D 庆大霉素 3. 青霉素过敏反应属于: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4. 青霉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属于: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5. Ⅲ型变态反应的特点不包括: A 发热 B 关节炎 C 肾炎 D 紫癜 6. Ⅱ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最常见的皮损是: A 风团 B 水肿性红斑 C 血管炎 D 紫癜 7. 非免疫性药物反应不包括: A 肉芽肿性反应 B 药物过量 C 药物相互作用 D 累积毒性 8. 下列药物中属于组胺释放剂的是: A 放射造影剂 B 痢特灵 C 磺胺 D 青霉素 9. 影响药疹的因素不包括:

B 用药途径 C 个体代谢变异 D 性别 10. 以下关于药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同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B 同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引起相同类型药疹 C 不同药物在同一患者引起药疹类型相同 D 同种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11. 以下描述不符合药疹的是: A 皮损自觉瘙痒 B 皮损分布广泛 C 首要治疗措施是口服抗组胺药物 D 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情明显改善 12. 以下疾病中无尼氏征阳性的是: A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B SSSS C 多形红斑型药疹 D 天疱疮 13. 半合成青霉素最常引起的药疹类型是: A 固定型药疹 B 多形红斑型药疹 C 麻疹样型药疹 D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4. 药疹初次使用的潜伏期一般为: A 1~7天 B 3~5天 C 4~20天 D 4~30天 15. 皮损局限,无对称性分布倾向的药疹为: A 固定型药疹 B 麻疹样形药疹 C 猩红热性药疹 D 多形红斑型药疹 16. 以下关于固定型药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常由解热镇痛药引起 B 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C 皮损数目常为一个 D 复发时皮损亦不增加 17. 皮损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水肿性红斑、丘疹,虹膜现象阳性,临床考虑为: A 麻疹样形药疹 B 猩红热性药疹 C 多形红斑型药疹 D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药疹的分型及各自临床表现

药疹的分型及各自临床表现 *导读: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湿疹型药疹等等。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一)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常由磺胺制剂、解热止痛剂或巴比妥类等药引起。皮疹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1~2或3~4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重者其上发生大疱。停药后约1周余红斑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发痒,继即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也可发生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疹。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也可增加。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较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可单发或凤时累及数外。发生于皱襞粘膜处易糜烂,产生痛感。一般经7~10日可消退,若已溃烂则愈合较慢。重者可伴发热。

(二)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呋喃唑酮及水杨酸盐类等引起。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若致敏药物排泄十分缓慢或因生活或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如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制药厂工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可表现为慢性尊麻疹。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较常见。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类、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引起。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本型药疹患者的皮疹虽鲜明,但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它症状。白细胞数可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1一2周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般较短,但若未及时发现病因及停药,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不可轻视的多形性红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5917193.html, 不可轻视的多形性红斑 作者:李邻峰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12期 小张是个外地来京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所以有头疼脑热的就吃点自购的药。这一天,他觉得乏力,浑身不得劲,心想又要感冒,赶紧吃下了两片磺胺药。到了晚上,他忽然觉得眼痒难忍,眼屎很多,到医院点了些眼药水也不管事,到了半夜,痒得更厉害,口唇也起了疱,没办法,他又到医院口腔科就诊。医生检查见他胳膊上也起了红斑,让他马上看皮肤科。皮科科诊断为“重症多形性红斑药疹”,马上收入院治疗。 多形性红斑在皮肤科并不少见。一般起病较急,临床表现是身体上对称性地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及紫癜等,而且多发生在肢体伸侧。靶性皮损或虹膜状皮损是本病的典型表现,多见于手足部位,看上去为圆形水肿性红斑,中心有水疱。 多形性红斑在临床上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类,轻型主要表现在皮肤症状上,为单纯疱疹或其它感染。如果病变累及两处或两处以上黏膜,如眼、口腔、外阴、肛门、气管及尿道等即为重症。重症者病情较重,可并发发烧、肺炎、心肌炎及肾炎。小张即是一个重症患者,入院时,他的眼睛已不能睁开;口腔也发现大片糜烂,吃东西时有剧烈疼痛;尿道口也有血疱,排尿疼痛;此外,全身还有大片红斑、血疱。这种病不治或治疗不及时都可能造成失明,严重者可死亡。 重症多形红斑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主要原因是药物过敏,最常见的药物有磺胺类药、解热镇痛类药等。 重症多形性红斑多需住院治疗,及早使用大剂量激素,同时眼、口腔、外阴、尿道、肛门部的护理也很重要,以免造成黏膜粘连、眼失明等后遗症。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 轻型皮损以丘疹型为主,开始时为暗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大至0.5~1cm直径,边缘部出现两圈以上的同心圆性红斑,中心为绀色或出血性水肿斑块,称为靶形或虹膜状(iris)损害,为本病诊断的依据,典型者对称颁布于手背、手掌、腕部、前臂、足、肘、膝部,少数可在面部与后背出现,一般以手背为最好发部位。皮损在发病后5~10天内成批出现,2~3周后可自行消退。偶见有水疱及大疱性损害,但数目较少。偶尔侵及口腔粘膜,出现大疱或糜烂面,数目不多。本型多形性红斑愈后常易复发。 重型亦称Stevens Johnson综合征。起病急骤,伴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咽及扁桃体红肿疼痛、关节痛等症状。皮损炎症反应重,以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性损害为主,损害甚易糜烂结痂,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并以腔口周围为著。粘膜常广泛性严重受累,包括唇、口腔、鼻、咽、眼、尿道、肛门、呼吸道等处粘膜,出现大疱、糜烂出血或溃疡。全身症状严重,短期内可进入衰竭状态。并发症最常见者为眼损害,包括严重性卡他性或脓性结合膜炎、角膜穿孔、前色素层炎或全眼球炎,10%可失明。若内脏受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病死率5%~15%,主要死于肺部炎症与肾功能衰竭。重症型病程约3~6周,愈后复发者少。 方一凉血消风散 药物组成生地30g石膏30g赤芍10g丹皮10g当归10g荆芥 10g知母10g苦参10g白蒺藜15g蝉蜕5g甘草5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风热型多形性红斑。 病案举隅周某,女,14岁。1周前因感冒后发现双手、足、背起红斑疹,痒,予以西药口服及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效果欠佳。检查见双手、足、背及大腿外侧见大片水肿性红斑、丘疹,及少数靶形样红斑,口唇肿胀,口腔内粘膜可见糜烂、触痛。伴口干、咽燥,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为多形性红斑,给予凉血消风散加白鲜皮,地肤子、板蓝根各30g,生大黄log(后下)。7剂后,皮疹部分消退,痒减,无新发皮疹。 继进14剂,皮损消退而痒除,病告痊愈

12第十二章 药疹

第十二章药疹 一填空题 1.重型药疹包括__、__、__。 2.药疹的发病机制可分为__和__两大类。 3.致敏药物的检测可分为__试验和__试验两大类。 二判断改错题 1.固定型药疹的特征是由特定药物引起的药疹。 2.治疗重症药疹及早的首选药物是抗过敏药物。 3.阿司匹林引起的药疹的发病机制是非免疫性反应。 三选择题 【A型题】 1.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发疹前曾用多种药物,请从以下药物中确定何为致敏药物 __。E A.鲁米纳 B.青霉素 C.链霉素 D.保泰松 E.都有可能 2.男,23岁。因头痛服用去痛片一粒,一小时后唇部发麻,龟头冠状沟处刺痒,继之 上述部位红肿。诊断__。A A.药疹 B.单纯疱疹 C.接触性皮炎 D.包皮龟头炎 E.梅毒 3.药疹的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正确__。C A.药物都是大分子物质,可有完全抗原作用 B.大多药物为低分子量化合物,也有抗原性 C.低分子量药物需在体内和蛋白质、多糖、多肽等载体结合,才能成为完全抗原 D.药疹无交叉过敏 E.药疹无多价过敏 4.药疹与下列哪项关系正确__。A A.皮疹与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一定相关性 B.皮疹与药理作用有关,与服药量有一定相关性

C.剂量大才能发生皮疹 D.与季节有关,春夏季易发 E.与服药时间有关 5.对固定型药疹下列那一项是不正确的__。A A.是特定药物引起的药疹 B.边界清楚的红斑 C.停服致敏药物后可痊愈 D.经常发作可使病变数增加 E.可有水疱发生 6.药疹的治疗哪项是错误的__。C A.可用钙剂 B.给抗过敏药 C.所有药疹都必须内用糖皮质激素 D.只有重症药疹才能内用糖皮质激素 E.可给维生素 7.药疹初次用药的潜伏期一般为__。C A.1-7天 B.3-5天 C.4-20天 D.4-30天 E.7-8天 8.光变应性药疹的特点是__。D A.只出现在曝光部位 B.任何人均可发病 C.皮疹与晒斑相似 D.有一定的潜伏期 E.多发于曝光后7-8小时 9.起病急骤,红斑迅速弥漫全身,尼氏征阳性的药疹多考虑__。E A.多形红斑型药疹 B.剥脱皮炎型药疹 C.猩红热样型药疹 D.固定型药疹 E.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10.临床上当我们怀疑某一病人为药疹时,首先应__。D A.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B.预防感染以降低死亡率 C.抗组胺制剂治疗 D.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E.局部及对症治疗 【B型题】 A. 大、小片状风团 B. 圆形水肿性紫红斑及水疱 C. 全身弥漫性红斑 D. 密集分布的红色瘀点、瘀斑 E. 面、胸背部散在丘疹 11.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皮损是__。C 12.固定型药疹的主要皮损是__。B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重症多形红斑

丙戊酸钠缓释片致重症多形红斑 *导读:并继续给予丙种球蛋白20g+0.9%氯化钠注射液 40ml1次/d,头孢呋辛钠(达力新)0.75g+10%糖盐钾注射液200ml,2次/d,静脉滴注。治疗后次日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第3天皮疹逐日好转,1周后皮疹结痂,体温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出院。…… 患儿女,6 岁,体重20 kg。于2005 年10 月22 日来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诊断为“癫痫”,回乡后开始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每次400 m g 1 次/d。患儿于11 月2 日出现发热,T 38.6℃,无咳嗽及流涕等其他症状,自行服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片(阿苯片)退热。次日患儿再次出现发热,面部出现暗红色斑点,家长自行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退热。第3 天在当地 医院诊断为“咽炎”,静脉滴注头孢拉啶,并予布洛芬混悬液(恬倩)退热,(以上用量均不详)。治疗无效体温仍为38℃~39℃,皮疹逐渐增多,再次来我院,以重症多形红斑收入院。入院时患儿双面颊、耳廓可见大量直径为0.5 cm 大小的红色斑疹,融合成片,右面颊红斑上可见一黄豆大小水疱,尼氏征(±);颈部、躯干部及四肢亦可见散在大量暗红色圆形斑疹,斑疹中心色暗。查体:睑结膜充血(+),眼无异常分泌物,口唇略干燥,无糜烂,口腔、外生殖器、肛门粘膜正常。胸片及血常规检查无异常,E 细胞病毒(C M V )、E-B 病毒(EB V )、单纯疱疹病毒(H SV )、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 H O )病毒等免疫球蛋白M (IgM )

抗体均阴性,诊断为药物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即刻停用德巴金片,给予10% 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 地塞米松15 m g 静脉滴注,冬眠Ⅱ号(异丙嗪10 m g+ 氯丙嗪10 m g)入莫菲滴管。同时以泰利必妥眼膏涂眼,加强眼部护理。并继续给予丙种球蛋白20 g+0.9% 氯化钠注射液40 m l1 次/d,头孢呋辛钠(达力 新)0.75 g + 10% 糖盐钾注射液200 m l,2 次/d,静脉滴注。治疗后次日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第3 天皮疹逐日好转,1 周后皮疹结痂,体温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出院。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本例德巴金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属严重不良反应,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可发展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药 疹

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相当于祖国医学“药毒”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根据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疾病病程的不同又有湿毒蕴肤、热毒入营、气阴两虚之分。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但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近年来也有较多关于中药中成药引起的药疹的报道。 一、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 3.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二、临床表现 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4-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三、常见类型: 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多由解热镇痛药、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巴比妥类、抗风湿药等药物引起。可伴有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在用药1周内发生。停药1~2周后出现糠秕样脱屑而愈。 2.固定型药疹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块,甲盖至钱币大小,境界明显,常为一个至数个,重者可发生水疱。消退后留暗褐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褪。再次服药后常于原处出疹。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最为常见,粘膜处易发生糜烂。本型药疹常由磺胺、四环素、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等药物引起。 3.荨麻疹型药疹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多由青霉素、阿司匹林、血清制品、疫苗等引起。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呼吸困难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病样综合征(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蛋白尿等表现)和过敏性休克症状。长期微量接触致敏药物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4.湿疹型药疹皮疹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样皮损。自觉剧烈瘙痒。常见引起的药物有磺胺类、青霉素、链霉素、抗组胺药等。 5.痤疮样型皮损与寻常型痤疮相似,多于服药后1~2个月发生。主要由碘剂、溴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引起。 6.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紫癜型药疹严重型药疹。 7.其他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一些少见类型,如光感性药疹、系统性红斑狼疮样药疹、扁平苔藓样药疹和银屑病样发疹等。 四、诊断:本病根据明确的服药史、一定的潜伏期及典型临床表现,排除具有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传染病,可进行诊断。 五、鉴别诊断: 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应与猩红热或麻疹等发疹性传染病相鉴别猩红热起病急,有2~ 4天的潜伏期,寒战、发热,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24小时内遍及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