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

设计理念

为适应21世纪科技、人材、技术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性的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就是课程改革。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被认为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这样,不仅使课程的创新价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地被扼杀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各要素中占支配地位。新一轮的教改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在选择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加工处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就具备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力的分解是第一章《力》的一个难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加深。力的分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不必在具体的教学运算上多花时间。

本节课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模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情境,再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猜测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顿悟”,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

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何立交桥建有长长的引桥等)感悟知识的价值

课堂实录

片段一:设疑导入

师(微笑着):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和一个重物,现在要请两位学生根据所给仪器按要求演示实验。

(学生猜测这两样东西能做什么呢?都想上来试一试,最前面的两位同学首先走了出来。)

师:请把重物提起。

(一位同学很轻松地提起了重物,并满脸自信地等待下面的要求。)

师(也轻松地):请两位同学再将悬有重物后的绳子,各拉一端水平拉直。

生:怎么会办不到哪?(边操作,边疑惑地自言自语道。)

师(稍做得意状):是不是他们的力气太小,再请两位大力士来试一试如何?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集中起来,兴趣被激发,并推选出班级的两位重量级选手。他们挥着手自信地走到前面,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无法办到。学生们满脸的惊讶与好奇,有的学生甚至还跃跃欲试地想再体验一次。)

师(神秘地):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板书)

【教师自评】

在学过上一节力的合成之后,学生对力的分解及合力与分力已感觉平淡无奇,只认为两者是逆运算的关系,都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别无其它实际用途。以实例设疑引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任何知识都有其实用价值。

【专家评议】

教师不是以常规的提问复习式展开本节课的新课教学,而能大胆地从问题入手。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备教材、备知识,同时能不忘记备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根据学生好奇等心理特点,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后,再转入新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若能考虑将引入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

【教师反思】

通过采用实例设疑导入新课,教学效率与效果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如高中物理教研院姚书元老师评议的那样,我只考虑到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却忽视了他们想全员参与的渴望。还有些学生下课后,到我这来非要亲自做一做,才肯完全相信。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何分解斜面上静止物体所受的重力?苗状(学生名字)。

生(猜想后):根据我们刚得出的分解一个实际力的一般思路,物体在斜面上总有下滑的趋势。我猜想应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师(点头赞许):

想是否正确。(利用实物投影)这有一个可以改变倾角的斜面,表面粘有海绵、顶端钉有钉子,将拴有橡皮筋的重物放上,观察作用效果。

察作用效果的变化。

到的效果。

生(齐答):

拉的更长。

师: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利用几何关系,定量确定两分力的大小与倾角θ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演示。冯超、李瑶(学生名)。

(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如图,找出了正确的边角关系:G1=G·sinθ;G2=G·cosθ)师:此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自由回答):如公园的滑梯倾角比较大,因为θ越大,G1越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产生兴趣。)

师:那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长长的引桥?(教师投影展示实物图,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生(自由发言):为了让桥更坚固;为了使桥能建得更高;为了让桥更加美观。

黄平洋(学生名,举手发言):我想应用刚学知识解释,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若θ越大,G1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

师(微笑着):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你们所想到的都是当初工程师们所必须考虑的。(学生高兴)黄平洋同学则更准确地解释出引桥长的主要原因。(学生们表示同意,并想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教师自评】

本环节通过改进演示实验,遵循放大可视性的原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判断力的几个不同效果(尤其是产生微小形变)的难度。把枯燥的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为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

【专家评议】

本部分教学设计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形式展开,猜想环节主要由学生参与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实际应用讨论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学生语言得体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改进的教具不单纯起到放大效果的作用,海绵上边缘涂了一道黑线,增加了可视度,并制成可改变倾角的斜面,使本节教学唯一的定量部分更容易被接受。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片段三

师:大家是否见过图中物体。(手指投影)

生(齐答):在建筑工地见过。

师:那么你们是否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塔吊!(有的学生踊跃答到,有的同学则轻轻地摇头。)

师:没错。大家的知识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分解重物对塔吊的拉力我给大家准备了:重物、绳、一小段铅笔,你们要努力设计出模仿塔吊受力的实验,亲身体会一下拉力的几个不同作用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

(学生大胆进行实验探索,设

计实验。有的同学还利用上身边的

仪器资源,如格尺等。学生们的参

与热情极高,脸上露出兴奋的表

情。不久,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启发

和不断地实践,有较多学生采用了

如图所示的方法。)

师:请设计出实验的同学展示

方法,并介绍一下他分别体会到拉

力的哪些作用效果?杨磊。(学生名)

生:我是这样做的,我的中指感觉受到沿绳方向的拉力,掌心感觉到笔尖给的压力。

(学生们又不禁动手模仿起来,自己切身体会。)

师(微笑表示赞同):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杨磊同学的设计方案?

生(齐答):同意。

师:那么是否也感受到同样的效果?

生(齐答):是。

师:很好,请大家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动笔尝试表达出从实验探索中得出结论,发现有所不同,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师:下面我为大家展示一下同学们得出的几种不同

结论。(边说边进行实物投影)看起来每一个图都很眼熟,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师(片刻之后):让我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分析其它图示的物理意义。

(有的同学看到后,不禁笑起来,显然是发现了明显的错误。还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讲解起来。)

生(自由发言):图1是受力分析图;图2是其中两个力的合成图;图3才是正确的拉力的分解图。

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索、成果交流、讨论辨析,我们应明确各种力的图示间关系。切勿混淆已学知识。

【教师自评】

本环节是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核心之处,使学生明白实验不仅仅有验证的功能,还具有探索得出规律的作用。这种任知过程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过设计实验段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景,有利于降低难度,突破难点;

2、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使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逐渐向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化;

3、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内在的潜能,他们不在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了科学家、探索者,逐渐地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转化。

学生的参与是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愉快。

【专家评议】

这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教师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取得较大突破。成功之处表现如下: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如:亲自设计实验,体会力的不同作用效果。由运用他人形成的间接经验,变为探索出自己的直接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

2、注重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有意识地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按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初步得出规律)-实验检验-结论的模式展开教学过程。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培养。

3、力求透彻、不苛求流畅。彻底摆脱了过去盖住错误、但求通畅的旧观念。能够结合具体学情进行教学,如成果交流展示部分的处理,使学生清楚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和错误产生的原因。

4、在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又不包办代替,而是重视学生参与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不足之处,在评价各种图示关系时,有些着急,还有学生不清楚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F

2

【教师反思】

将设计实验、探索规律引入课堂,确实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同时也出现了,有的同学是在看热闹,还没等上升到理性思维,这个问题已经结束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能否将学生的参与面扩大到教学全过程?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总之,应力求学生学一点、透一点,而不是教师讲完就行了。

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两个人共同提一大旅行包,当两人的拉力相等时,提绳间的夹角是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为什么?(学生在先前实验验证、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很有信心。有的同学拿起身边的书包体会,有的则通过画力的分解图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选出如图方法,进行展示。)

师:同学们分别通过实验、力的分解图示等各种方法得出结论。大家请看大屏幕,于佳寅同学的方法是不是更直观易懂?

生(齐答):是。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分力与合力间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当合力不变时,两个相等的分力随其夹角θ的增大而增大。

师(高兴地):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能指导实践。请同学们思考:空中索道的缆绳,是尽量绷直好,还是稍松弛一些好?

生(齐答):松弛些好。

师(点头):不错。继续思考:一位同学拉汽车没有拉动,汽车前方有一棵大树。现在给你一根足够长的粗绳,请你根据力的分解知识想办法拉动汽车。

(学生激烈讨论。)

生(邓新尧):将绳的一端拴在车上,另一端拴在树上,尽量绷直。在绳的中间,垂直于绳的方向,加一个不太大的力,就可以在绳上获得一个很大的力。便可把车拉动。

(学生听后感到设计的非常精彩,集体鼓掌赞同。)

师(高兴地):现在大家可以解释出刚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悬挂重物后的绳子不能被水平拉直?

生(踊跃举手,吴昊然):因为拉直后绳中拉力的合力为零,无法平衡重力。

【教师自评】

本节课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大胆改革教学过程,合理改进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中,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地投入,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教师不断地“启发”、“诱导”中亲自通过实验观测,去探索研究,从中获得新的原来并不知道的物理规律,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

学之谜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心满意足地结束这次学习。

【专家评议】

本环节教学又解决了课堂引入问题,使整个教学首尾呼应,环环紧扣。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置用,让学生充分感悟知识的价值。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实际问题分析,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没有学生会不喜欢参与到这样的学习中来。

置疑

将探索式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在本节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如何将探索式学习有机地溶入到教学全过程,以缓解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等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高一物理力学受力分析专题(精选)

受力分析练习: 1.画出静止物体A 受到的弹力:(并指出弹力的施力物) 2.画出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并写出施力物:(表面不光滑) B A A 静止不动 A 向右匀速 A 沿着斜面向上运动 A 相对斜面静止 A 沿着斜面向下运动 A 匀速下滑

3:对下面物体受力分析: 1)重新对1、2两题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图的右侧画)2)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并写出各力的施力物) 3)对水平面上物体A和B进行受力分析,并写出施力物(水平面粗糙) 4)分析A和B物体受的力分析A和C受力(并写出施力物) A沿着水平面向左运动A沿着墙向上运动A 沿着水平面向右运动 A、B相对地面静止 A与皮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A、B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A、B一起向右加速运动 A、B相对地面静止 木块A沿斜面匀速上滑 A、B相对地面静止A、 B、C一起向右加速运动 A、B一起向右加速运动 物体静止不动 A 在水平力F作用下A、B沿桌面匀速运动,

思路点拨 1、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 的物体在水平力F=80N 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上,物体与墙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用二力平衡知识可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 ,弹力大小为________N 。(g=10N/kg ) 2、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kg ,物体与水平面间1.0=μ,在运动过程中,物体还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大小为F =10N 的拉力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 ,方向_______。(g=10N/kg ) 3、如图,A 和B 在水平力F 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试分析A 、B 物体 所受的力,并指出B 所受的每一力的反作用力。 基础训练 1、如图所示的物体A ,放在粗糙的斜面上静止不动,试画出A 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标出个力的名称。 2、重G =5N 的木块在水平压力F 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则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f = N ;若木块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则当压力F N = N 时木块可沿墙面匀速下滑。 3、如图(1)人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不计滑轮质量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保持系统静止 时,求人对绳子的拉力T 2=? 4、如图所示,物体A 沿倾角为θ 的斜面匀速下滑.求摩擦力及动摩擦因数。 5、如图所示,重G 1=600N 的人,站在重G 2=200N 的吊篮中,吊篮用一根不计质量的软绳悬挂,绳绕过不计质量和摩擦的定滑轮,一端拉于人的手中。当人用力拉绳,使吊篮匀速上升时,绳的拉力T 及人对吊篮底部的压力N ’多大? 6、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沿河岸拉一条小船前进,两个大人的拉力分别为F 1=400N 和F 2=320N ,它们的方向如图所示.要使船在河流中间行驶,求小孩对船施加的最小的力。 7、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外力F 的作用下物体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求物体与平面间的摩擦力系数。 F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__物理受力分析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3.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触面均不光滑. 4.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 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V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球 (2)在力F 作用下静止水 平面上的物体球 F (4)在力F 作用下行使在 路面上小车 F V v (5)沿传送带匀速运动的物体 (6)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运动的物体 F>G F A V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接触面光滑) A V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A V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A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A. A F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6)沿传送带匀速上滑的 物块A A F 1)A 静止在竖直墙面上 A v (2)A 沿竖直墙面下滑 A (4)静止在竖直墙轻上的物体A F A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B A F F B A (2)A 、 B 同时同速向右行 使向 (6)在拉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斜面上的物体A F A (5)静止在竖直墙轻上的物体A F A

5.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 6.如图所示,匀速运动的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向上运输 (2)向下运输 7.分析下列物体A 的受力:(均静止) (4)静止的杆,竖直墙面光滑 A (5)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6)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α B A B A (光滑小球A ) A B α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 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专题(含答案)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专题 (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物理力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2、如图所示,重力G=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 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的,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 力大小和方向是( ) A.2N,水平向左B.2N,水平向右 C.10N,水平向左D.12N,水平向右 3、(多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拉力F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的作用。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条件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F增大时,f也随之增大B.当F增大时,f保持不变 C.F与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F与f是一对平衡力 4、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 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在与水平面成θ的推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 滑行,已知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为( ) A.μmg B.μ (mg+F sinθ) C.F cosθ D.μ (mg+F cosθ)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方向成α 角的拉力F作用,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 A.F cosα/(mg-F sinα) B.F sinα/(mg-F sinα) C.(mg-F sinα)/F cosα D.F cosα/mg 7、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均为m,A、B之间以及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 系数均为μ水平拉力F拉着B物体水平向左匀速运动(A未脱离物体B的上表面)F 的大小应为( ) A.2μmg B.3μmg C.4μmg D.5μmg 8、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若稍许增大水 平力F, 而物体仍能保持静止时( ) A..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一定增大 B.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都不一定增大 C.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支持力不一定增 大 D.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支持力一定增大 9、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力F挤压相同的木板,木板中间夹着 两块相同的砖,砖和木板均保持静止,则( ) A.两砖间摩擦力为零B.F越大,板与砖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大 C.板砖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砖的重力 D.两砖之间没有相互挤压的力 10、(多选)如图所示,以水平力F压物体A,这时A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若物 体A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A物体的质量为m,那么A物体与墙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A.μmg B.mg C.F D.μF 11、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他们所受的摩擦力分别 为F 上和F下,则( ) A.F 上 向上,F 下 向下,F 上 =F 下 B.F 上 向下,F 下 向上,F 上 >F 下C.F 上 向上,F 下 向上,F 上 =F 下 D.F 上 向上,F 下 向下,F 上 >F 下 12、(多选)用水平力F把一铁块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当F增大时( ) A.墙对铁块的支持力增大 B.墙对铁块的摩擦力增大 C.墙对铁块的摩擦力不变 D.墙与铁块间的摩擦力减小 2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专题(含答案).doc

B A A B F F 甲乙 图2-2-2 高一物理力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 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2、如图所示,重力G=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 同时受到大小为10N的,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大 小和方向是( ) A.2N,水平向左B.2N,水平向右 C.10N,水平向左D.12N,水平向右 3、(多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拉力F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的作用。在物体处于 静止状态的条件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F增大时,f也随之增大B.当F增大时,f保持不变 C.F与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F与f是一对平衡力 4、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 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 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在与水平面成θ的推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滑行,已知 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A.μmg B.μ (mg+F sinθ) C.F cosθD.μ(mg+F cosθ)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方向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F cosα/(mg-F sinα)B.F sinα/(mg-F sinα) C.(mg-F sinα)/F cosαD.F cosα/mg 7、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均为m,A、B之间以及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均为μ水 平拉力F拉着B物体水平向左匀速运动(A未脱离物体B的上表面)F的大小应为( ) A.2μmg B.3μmg C.4μmg D.5μmg 8、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若稍许增大水平力F, 而物体仍能保持静止时() A..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一定增大 B.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都不一定增大 C.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支持力不一定增大 D.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支持力一定增大 9、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力F挤压相同的木板,木板中间夹着两块相同的砖, 砖和木板均保持静止,则() A.两砖间摩擦力为零B.F越大,板与砖之间的摩擦力就越 大 C.板砖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砖的重力D.两砖之间没有相互挤压的力 10、(多选)如图所示,以水平力F压物体A,这时A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若 物体A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A物体的质量为m,那么A物体与墙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等于() A.μmg B.mg C.F D.μF 11、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他们所受的摩擦力分别为F 上和F下,则() A.F 上 向上,F 下 向下,F 上 =F 下 B.F 上 向下,F 下 向上,F 上 >F 下 C.F 上 向上,F 下 向上,F 上 =F 下 D.F 上 向上,F 下 向下,F 上 >F 下 12、(多选)用水平力F把一铁块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当F增大时() A.墙对铁块的支持力增大B.墙对铁块的摩擦力增大 C.墙对铁块的摩擦力不变D.墙与铁块间的摩擦力减小 13、如图2-2-8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 b=5N、F 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 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 大小,则() A.F1=5N,F2=0,F3=5N B.F1=5N,F2=5N,F3=0 C.F1=0,F2=5N,F3=5N D.F1=0,F2=10N,F3=5N 14、如图2-2-2示,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率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 A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A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同 B.甲、乙两图中A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 C.甲、乙两图中A均不受摩擦力 D.甲图中A不受摩擦力,乙图中A受摩擦力,方向与F相同 二、填空题 15、用弹簧秤沿水平方向拉一重为4N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运动时,弹簧秤读数为1.0N,则木块与 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当弹簧秤读数增至1.6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 F c F b 图2-2-8 a b c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节力的合成 第二节力的分解 二. 教学目标 1. 明确共点力、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合力与其分力在作用效果上满足等效替代关系; 2. 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3. 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明确正交分解含义并学会正交分解; 4. 了解各种力的分解方法以及解的情况; 5. 明确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辩证关系。 细解知识点 一、共点力 作用于同一物体且作用线能够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称之为共点力。 二、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相同的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形变或是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代换的关系。下图中,物体在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力 F1、F2共同作用下也能处于静止状态,即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力F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于是F是F1、F2的合力;F1、F2是力F的分力,从作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换。即,对于下图而言,可以认为没有F1、F2作用,而是有力F作用,替换后,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2)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三角形定则与多边形定则 4、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总结 (1)两个分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同向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为两力之和,方向同两力方向。 (2)两个分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反向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为两力之差,方向与较大分力方向相同。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随分力间角度大小的不同,分力可能小于合力,也可能等于合力或大于合力。 (4)两个分力的大小保持不变,当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大时,合力变小。当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小时,合力变大。 (5)合力的取值范围 F1 F2 ≥ F ≥ |F1?DF2| 5、多力合成 求解三个或三个以上共点力的合力时,可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此合力与第三个力的总合力,依次类推,直到求完为止,求多力合力时,与求解的顺序无关。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静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难点,它与传送带、板块模型等知识的综合考察又是高考的 重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静摩擦力知识点 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 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 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听得懂 高中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听讲,把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用心来听,熟记高中物理概念 定义,这是“知其然”,老师讲解的过程就是“知其所以然”,听懂,才会运用。 记牢固 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定义、定律、结论等,不要把这些看成可记可不记的知识,轻视了,高中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运用就会受阻,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就会因概念不清而 丢分,掌握三基本:基本概念清、基本规律熟、基本方法会,这些都是要记住的范畴。只有这样,高中生学习物理才会得心应手,各种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会运用 会运用才是提高成绩的根本,就是对概念、公式等要掌握灵活,活学活用,不是死记 硬背,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公式的运用也是做到灵活多变,以达到正确 解题的目的。比如对于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什么是动量、为什么动量会守恒这些动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受力分析专题

学习意义: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是学好力学的关键,因此,学会受力分析对学好高中物理至关重要,同学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学习目标: 1、 再次理解力的相互性,明确受力物体、施力物体; 2、 正确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并作出力的示意图。 受力分析的概念: 找出研究对象所受的所有力,并作出各个力的示意图。 受力分析的方法; 1、 先画已知力和重力(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 再找弹力(方法:围绕研究对象,看有哪些物体或面与研究对象接触,再判断这些接触面 或接触点是否发生形变,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弹簧的弹力); 3、 最后考虑摩擦力(凡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有摩擦力)。 例题精讲: 分析物体A 、B 的受力情况: 如何防止“多力”、“少力”“重复力”! 1、 防止多力:找每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如果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存在,则这个力就存在,反之, 则不存在。 2、 防止少力:严格按照“受力分析的方法”的步骤按顺序分析,不要跳跃。 3、 防止重复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 注:不要把“受力分析”变成“施力分析”,就是不能把研究对象对别的物体的力当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 G N T G 1N 1f 2N 2f B G F B N B f A G A N A f 'B N 'B f

练习检测: 1、分析下图中A 物体的受力情况。 2、分析下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接触面均粗糙。 (A 静止,A 质量大于B 的质量) 图1-5 v v ) (1v ) (2

(A、B一起匀速向右运动) 7、分析下列物体所受的力。 图1 图1- 图1- 图1-4 B A ) (0 2 ) (19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摩擦力 知识点归纳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巩固练习 1.关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推出的μ=F F 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F越大,μ越大 B.动摩擦因数μ与正压力F N成反比,F N越大,μ越小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经典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经典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3.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触面均不光滑. (1)在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水平面上的物体 (2)在力 F 作用下行使 在路面上的小车 V (3)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运动的物体 F>G V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A.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1)A 静止在竖直墙面v (2)A 沿竖直墙面下滑 (4)静止在竖直墙上的物体A (5)在拉力F 作用下静 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3)静止在竖直墙上的物体A (6)静止的杆,竖直墙 面光滑

4.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5.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开始向右起动 6.分析下列物体的受力:(均静止) 7.如图所示,各图中,物体总重力为G ,请分析砖与墙及砖与砖的各接触面间是否有摩擦力存在如有大小是多少 8.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直角劈M 上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若m 在其上匀速下 α B A B A (光滑小球) A B α 向上运输 向下运输 向左运输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 B A F F B A (2)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 (3)三物体仍静 止 (4)物体A、B静止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力的分解(resolution of a force) 将一个力化作等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力。分解的依据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见静力学公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

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 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

高中物理必修一受力分析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受力分析总结

物体受力分析 一: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之一,因此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受力分析的有关知识、力的判据、受力分析步骤以及受力分析时的注意事项有一定的理解。 二: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直观地表示一个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通常用来表示力的作用点,一般将物体所受各力都看作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共点力。 2、在画图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有时并不需要精确画出力的大小,只要把力的方向画正确,并大概画出力的大小即可,这样的力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例题1 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矩形物块Q,如图所示,在P、Q均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

的是 物块Q受3个力 小球P受4个力 若O点下移,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 若O点上移,绳子的拉力将变小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受力分析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对P和Q受力分析可知,P受重力、绳子拉力、Q对P的弹力、Q对P的摩擦力,Q受重力、墙壁的弹力、P对Q 的弹力、P对Q的摩擦力,因此选项A错误,B正确;分析Q的受力可知,若O点下移,Q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重力不变,选项C错误;对P受力分析可知若O点上移,绳子的拉力将变小,选项D正确;所以答案选BD。 分析: 1、确定研究对象,即据题意弄清我们需要对哪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场力(如电场力,磁场力等)。 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殊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总结注意 受力分析的方法 1、研究表明物体(对象)会受到力的作用(通常同时会受到多个力的作用)。 2、受力分析就是要我们准确地分析出物体(对象)所受的力,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受力图)表示出来。 3、隔离法:在分析被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时,要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各力什么性质的力,力的大小,方向怎样,并将它们一一画在受力图上,这种分析的方法叫隔离法。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专题训练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2、如图所示,重力G=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的,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 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 A、2N,水平向左 B、2N,水平向右 C、10N,水平向左 D、12N,水平向右

3、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拉力F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的作用。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条件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F增大时,f也随之增大 B、当F增大时,f保持不变 C、F与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F与f合力为零 4、木块 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 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 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 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在与水平面成θ的推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滑行,已知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

3.5力的分解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难点: 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的确定。 主要内容: 一、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 知识用计算法。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 【例一】在倾角θ=30o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 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 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 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专题 一、典型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二、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2)在力F 作用下静止水 平面上的物体球 F V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球 (4)在力F 作用下行使在路面上小车 F V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接触面光滑) A V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A V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A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斜面上的物体A F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6)沿传送带匀速上滑的物块A A b c a m 1 m 2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 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 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P 环的支持力N 和细绳上的拉力T 的变化情况是( ) A .N 不变,T 变大 B .N 不变,T 变小 C .N 变大,T 变大 D .N 变大,T 变小 【解析】隔离法:设PQ 与OA 的夹角为α,对P 有: mg +Tsinα=N 对Q 有:Tsinα=mg 所以 N=2mg , T=mg/sinα 故N 不变,T 变大.答案为B 整体法:选P 、Q 整体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直接可得N=2mg ,再选P 或Q 中任一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可求出T=mg/sinα 【点评】为使解答简便,选取研究对象时,一般优先考虑整体,若不能解答,再隔离考虑. 【例3】如图所示,设A 重10N ,B 重20N ,A 、B 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0.1,B 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为0.2.问:(1)至少 对B 向左施多大的力,才能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2)若 A 、 B 间μ1=0.4,B 与地间μ2=0.l ,则F 多大才能产生相对 滑动? 【解析】(1)设A 、B 恰好滑动,则B 对地也要恰好滑动,选A 、B 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由平衡条件得: F=f B +2T 选A 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有 T=f A f A =0.1×10=1N f B =0.2×30=6N F=8N 。 (2)同理F=11N 。 【例5】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间,有质量均为m 的四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 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左边木板对第一块砖,第二块砖对第三块砖的摩擦力分别为 A .4mg 、2mg B .2mg 、0 C .2mg 、mg D .4mg 、mg 【解析】设左、右木板对砖摩擦力为f1,第 3块砖对第2块砖摩擦为f2,则对四块砖作整体有:2f1=4mg ,∴ f1=2mg 。 A B F T T f B A T f A A O B P Q A B F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类型总结

1.以下研究对象均为单个静止物体。 一圆球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光滑球静止在两夹板之间 球被光滑夹板夹在中间 用斜向上的力拉物块 物块A静止在斜面上 用水平力F将物块A顶在竖直墙面上 用斜向上的力F将物块A顶在竖直墙面上 用垂直于斜面的力F将物块顶在斜面上 物块A浮在水面上 物块A静止在半球面上。 均匀棒静止在半圆形槽内 用三根细线将一重物吊起,分析结点O 的受力。 用竖直细线将小球吊起,搁在斜面上。 小球静止在光滑的斜面上,线倾斜。 均匀棒搁在光滑的半圆开圆柱 上 竖直细绳将均匀杆一端吊起。 倾斜绳将均匀杆一端吊起。 圆木静止在光滑槽上,O1是圆木的几何中 心,O2是圆木的重心。 光滑球靠在墙上 圆柱静止在两根木棍搭成的斜面上 光滑大圆环上用弹簧系着一个小环 光滑滑轮静止在绳上,分析与滑轮直接 相互作用的那部分绳的受力情况。 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小球,放在光滑 斜面上。 匀速转动的传送带上,物块A被竖直 挡板挡住。 两根细线分别固定在轻杆的一端,另一端分与 墙和重物相连,分析结点A的受力情况。 用竖直向上力F拉静止在斜面上的物 块,所受摩擦力可能为: A、沿斜面向上 B、沿斜面向下 C、不受摩擦力 D、都有可能 静止玻璃管内,用水银柱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 塞受力。 以下研究对象均为静止的多个物体,请以每一个物体、整体 为研究对象进行隔离、整体受力分析。 用力F竖直向下压物块A 用水平力F拉物块A 用水平力F拉物块B 用等大的水平力F分别拉物块A和B 用等大的水平力F分别拉物块A和B。 用水平力F拉物块A,未拉动。 用水平力F拉物块B,未拉动。 用等大的水平力F拉物块A、B。 用等大的水平力F拉物块A、C。 用等大的水平力F拉物块B、C。 用等大的水平力F拉A、B。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归纳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 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 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二、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 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 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 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 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 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 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 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 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 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 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 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 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 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 6.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 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 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7.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例如所研究的物体是A,那么只能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而不能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 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例如: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面上,现用以水平恒力F推物 体A,A、B两物体一块运动。B物体只受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1,A物体对它的推力N2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而不存在推力F,不 能认为F通过物体A传递给了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