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举例)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2、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力的合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②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

①通过演示实验的结果,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

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②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大。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把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多次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选取某一标度,利用0.5 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L/0.5N,即可求出。(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

巩固训练:

①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大小一定时,合力与它们的夹角有什么关系,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自行设定F1和F2的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0°,60°,90°,

150°,180°时合力F的大小,学生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 (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与F大的方向一致) Fmin ≤ F合≤Fmax ( 0°≤θ≤ 180°)

总结:①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

(5)板书:

1、概念:合力

力的合成

共点力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说课稿2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

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理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

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力的合成说课稿3

一、教材的分析

1、教学目标和要求

《力的合成》一课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高中必修本(必修1)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

由以上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让学生知道试验的结论,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提高探索研究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3、教材重点和难点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学生思维断层,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另外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不容易理解,所以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关于教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针对此因素本节课应选择实验法进行教学,这是教材内容和认识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和方法,画出两个分力的图示,合力的图示,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有效地为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服务。

三、对教学过程的够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引出新课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能否出现一个力效果与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新课。(二)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多种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接着让学生按学生实验的装置仔细做实验,要求实验尽量准确.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

(1)例题解析

本节教材的例题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作图法直观、简单,但不够精确.计算法精确,但比较麻烦.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也要作平行四边形,只不过作平行四边形时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不用太严格.因此,正确地作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讲解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行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他们熟悉的标量运算规律来想问题。如合力大于分力,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

对此可以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F 和F 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夹角 = ,,, , 时的合力F的大小。此时学生会发现: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甚至等于某一个分力,并且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学生发现这规律后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可以用模拟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具或相应的计算机来证明,同时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3)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提示与指导,让学生正确规范地操作实验以减少误差。(水平使用弹簧时要从新调零,在拉弹簧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木板平面水平,弹簧的深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千万不要硬凑数据而使实验十全十美毫无误差。)

2、在教学过程中作图要规范,分力、合力的作用点相同,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适当,虚线、实线要分清.(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作图细节还没自己的概念,所以老师的作图是他们最好的模范)

3、注意调控课堂节奏,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手慌脚乱实验无法进行。

4、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力的合成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

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力的合成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

(一)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在高中已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等效替换、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

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由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最好是教室内存在的和生活中常见的,比如灯棍、风扇、自行车的结构等。以此完成重点内容“等效替换”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学生完成初中所学二力合成内容后,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通过亲身探究,完成探索过程。解决重点内容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读数: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3、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问题:

①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O呢?

②为什么要作力的图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图?

③为了尽量减小实验中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④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猜测存在的关系。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5、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通过过程探究,动画播放和练习,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

6、问题扩展

取一较大质量砝码,用细棉线提起,学生讨论用一根线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

教师: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不如一根线呢?

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学生预测:分组完成计算

力F1=60N,力F2=60N。当两个力的方向夹角为0°、60°、90°、120°、180°时,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出二力合成的合力范围并完成探讨:合力和分力间存在什么关系。回扣现象解释。

教师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加深印象例

3、求下面几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范围

(1)、F1=8N、F2=10N(2)、F1=2N、F2=10N(3)、F1=10N、F2=10N

7、引申: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想象: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多个力的合力如何求出?。学生讨论的出,教师再次展示课件以加深印象。

8、共点力。简单给出即可,不做重点解释。

共点力分析,指出高中研究范围和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范围

9、学生交流,小结

10、作业

《力的合成》说课稿(阳红秀)(1)[1]

《力的合成》说课稿 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阳红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宜宾县高场职业中学的参赛选手阳红秀。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我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胡炳元、文春帆总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电工电子类)》《力的合成》是第一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的内容,其地位体现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第一节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石。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的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知识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刚接触到矢量,数学向量知识滞后,对矢量的运算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缺乏生活经验、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长度、时间、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由于职高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上有自卑感、意志力较薄弱,自控力不强等这就特别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15、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上已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和逻辑思维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上已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如图示法,计算法,三角函数知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说教学目标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认识 (一)总体认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基本性质的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同时,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他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对“力的合成”教材本身的认识 1、从本节课教学目标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①知识内容目标:a)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b)掌握力的合成。 c)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②物理思想方法培养目标: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交流电有效值。 ③能力目标: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④德育目标: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从该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①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是合力产生的加速度,动量定理的冲量是合外力的冲量,动能定理中的功是合外力做的功,物理平衡的平衡条件是合外力为零,所有这些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都是以力的为基础的。设想把力的合成这一节去掉,整个力学还能进行下去吗? ②分解和正交分配是利用等效代替的思想解决问题,但这离不开平行四边形定则,更重要的是正交分配的归宿是为了求合力。 ③本教材还可以为以后理解运动合成、场的叠加奠定基础。 ④力学之所以难,就在于矢量太多(中学物理中一共10个,力学有8个),善于并掌握好矢量的计算,是突破力学难点的一个关键问题。 3、从教材大纲和考试说明来看: 这部分教材都定格B层次要求,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例如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高考内容都有这方面的考查。这是命题者对该节内容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4、从教材重点、难点来看: 因为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教材的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所以,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5、教材编者意图是: 力的概念与三种常见的力的之后就安排了力的合成,这是高中物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2)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之一 (3)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 (4)为以后理解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奠定基础 2、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力的合成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种工具。 二、本节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难点:在等效的基础上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实验器材比较简单,适合学生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得到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准备有: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计算得出的,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的实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等效替代”的方法。 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 析验证、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合作、交流、互助的意义,体验 成功的喜悦。 2、在应用力的合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实例的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法学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教法:以实验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 学法: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事例: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也可以由一个人提。 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共同提起重约200N一水桶;然后让一位同学自己提起这一桶水。 思考:两次提水的过程,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学生施加的力是否相同?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等效思想。)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一个力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请举例。 学生思考列举实例:用两条绳和一条绳吊着白炽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等。 通过列举多个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效果相同的涵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新课教学 1、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问:如何进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 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本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要多了解实际,深刻的体会矢量的合成法则的等效性,以 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教学准备

力的合成说课稿

第六章第二节力的合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六章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之后,学习的力的合成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合力与分力以及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力和牛顿第一定律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定义,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些有关合力和分力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联系。我校初二学生共分三个班,其中2个住校班1个走读班,2 个住校班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基本功较好,走读班因为学习时间少了一点,所以成绩稍差。今天我上的是住校班1班,根据具体学情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 ⑴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 ⑵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⑶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的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至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研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想; ⑵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和难点 ⑴学习重点: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⑵学习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课时安排

力的合成说课稿

§3.4《力的合成》说课稿 张秀华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力的合成》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I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的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知识在高中物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从力的作用效果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过程与方法: ⑴体会等效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 ⑵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⑶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 难点:探究过程的设计,利用实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他们之间遵循的运算规律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目标的达成之间的矛盾 这节课既要给学生大量探究的时间,教师又要引导学生,使探究的过程自然而又合理,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目标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就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的合成9篇 力的合成 1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

交流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 教学方法 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 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 (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 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 (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 (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 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举例)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2、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力的合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②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 ①通过演示实验的结果,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 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 2.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2.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基本知识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等于零. (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思考判断 (1)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3)物体由静止释放,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交流 (1)一张纸片下落和该纸片揉成团下落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为什么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提示】 (1)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造成二者下落快慢不同. (2)由于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对金属片和羽毛均没有空气阻力,它们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及运动规律 1.基本知识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计算中,g取 9.8_m/s2或g=10_m/s2. (4)运动规律 ①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基本公式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gt2.) 2.思考判断 (1)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

力的合成 说课稿 教案

力的合成 【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安排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承前”表现在前面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不同性质的力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可以对不同的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进行分析;“启后”表现在力的合成是“矢量运算”,为后继学习物体(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做好知识储备。可见,《力的合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等效的方法。本节课从合力和分力概念的提出入手,师生一起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讨论,找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即“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实验过程中得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合力与力的合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已经初步涉及。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但是高中物理新接触的知识,“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的代数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难以想象;“矢量运算”涉及的几何和代数等数学方法,对学生一提出较高要求,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社会价值。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一、对教材的认识 (一)总体认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基本性质的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同时,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他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对“力的合成”教材本身的认识 1、从本节课教学目标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①知识内容目标:a)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b)掌握力的合成。 c)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②物理思想方法培养目标: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交流电有效值。 ③能力目标: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④德育目标: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从该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①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是合力产生的加速度,动量定理的冲量是合外力的冲量,动能定理中的功是合外力做的功,物理平衡的平衡条件是合外力为零,所有这些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都是以力的为基础的。设想把力的合成这一节去掉,整个力学还能进行下去吗? ②分解和正交分配是利用等效代替的思想解决问题,但这离不开平行四边形定则,更重要的是正交分配的归宿是为了求合力。 ③本教材还可以为以后理解运动合成、场的叠加奠定基础。 ④力学之所以难,就在于矢量太多(中学物理中一共10个,力学有8个),善于并掌握好矢量的计算,是突破力学难点的一个关键问题。 3、从教材大纲和考试说明来看: 这部分教材都定格B层次要求,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例如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高考内容都有这方面的考查。这是对该节内容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4、从教材重点、难点来看: 因为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教材的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所以,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5、教材编者意图是: 力的概念与三种常见的力的之后就安排了力的合成,这是高中物

《力的合成》说课稿完美版

《力的合成》说课稿 贵池第八中学刘永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一、说教材 这是高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的内容,前三节介绍了力的基本知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几种常见的力,本节开始介绍力的运算,这是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为之后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打基础。因此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同时这也是高中物理第一个“实验”模块,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花大部分时间进行分组实验,由学生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学生 这是高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运量,他们已经习惯代数运算,即使之前的位移、加速度,也是由直接计算得出,对这种全新的运算法则不容易接受。因此采取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思想。 另外,“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经常运用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而言同样是个新的物理思想,学生往往需要很久才能熟练运用,可通过多个实例,反复讲解,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因此,在等效的基础上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说三维目标 1、理解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它们间的等效替代关系;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与计算法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认识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由于教师主要是引导,故采取启发式教学: 合力与分力能够等效替换——找合力——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3、由于存在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紧凑,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学生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概念讲解(5分钟)、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定则(25分钟)、通过题目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10分钟)。 【概念讲解】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等效替代”思想,举出大量生活中的例子,给他们最直观的感受,从这些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代替几个力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由此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得出它们间的等效替换关系,理解合力并不是物体多受的一个力。同时,举生活中的例子,也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具体例子如下:上课时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节省时间。 1、两个小孩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也可以提起这桶水。 2、两人一起走路,甲手上拿个包,对乙说:“咱们一起拿吧”。乙回应:“咱们俩可以拿起这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Ⅰ 一、对教材的认识 (一)总体认识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的第五节,是学生在初中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内容。等效观点、力的合成等内容,学生都感到别扭。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无从谈起。如果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掌握不好,后续课程中的合成、电场磁场的叠加就不能得心应手。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上好这节课决定了高中物理是开门红,还是开门黑。 (二)对“力的合成”教材本身的认识 1、从本节课教学目标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①知识内容目标:a)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b)掌握力的合成。 c )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②物理思想方法培养目标: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交流电有效值。 ③能力目标: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④德育目标: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从该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①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是合力产生的加速度,动量定理的冲量是合外力的冲量,动能定理中的功是合外力做的功,物理平衡的平衡条件是合外力为零,所有这些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都是以力的为基础的。设想把力的合成这一节去掉,整个力学还能进行下去吗? ②分解和正交分配是利用等效代替的思想解决问题,但这离不开平行四边形定则,更重要的是正交分配的归宿是为了求合力。 ③本教材还可以为以后理解运动合成、场的叠加奠定基础。 ④力学之所以难,就在于矢量太多(中学物理中一共10个,力学有8个),善于并掌握好矢量的计算,是突破力学难点的一个关键问题。 3、从教材大纲和考试说明来看: 这部分教材都定格B层次要求,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例如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高考内容都有这方面的考查。这是命题者对该节内容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4、从教材重点、难点来看: 因为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教材的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所以,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5、教材编者意图是: 力的概念与三种常见的力的之后就安排了力的合成,这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第一个崭新内容。各种教材无论怎样改革,都没改变这一点,这就是编者要丛学习兴趣上,从时间安排上,强调力的合成的工具和基础地位,显示了编者要搬开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个拦路虎的决心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粤教版必修一《力的合成与分解》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一《力的合成与分解》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材中的一节内容,属于力学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本节课是必修一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2.如何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并成一个力。在力 的合成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 •向量:力可以表示为向量,向量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向量的加法规则:力的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2.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在力的分解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 •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一个力按照特定规则分解为两个分力; •三角形法则:将一个力按照特定规则分解为多个分力。 3. 基本公式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存在一些基本公式: •力的合成公式:$F = \\sqrt{{F_1}^2 + {F_2}^2 + 2F_1F_2\\cos{\\theta}}$ •力的分解公式:$F_x = F\\cos{\\theta}$,$F_y = F\\sin{\\theta}$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与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图片,可以引起学生 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可以简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理论讲解 在理论讲解环节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力的合成与 分解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示意图的展示和具体示例的演算,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步骤和技巧。同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4《力的合成》说课稿(人教版)

《力的合成》说课稿 (说课时间:10-15分钟) 1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位置、内容、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真正吃透教材。 3说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数据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等学法,让学生深人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4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下面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一:活动导入 在上课之初,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再请两位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学生们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力的说课稿(精选10篇)

力的说课稿(精选10篇) 力的说课稿第1篇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性质的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计算普遍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时也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等效代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力的合成与分解这部分中,教科书通过多个实例分析说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与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的,一个力与多个力与作用效果相同的多个力之间是可以相互代替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例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交流电的有效值的定义”等,都要用到等效代换的方法。 二、课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代换的物理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他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学生思维断层,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难点。我会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一个事实:由于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物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

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