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双学士学位论文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姓名:李真

网院学号: 14011110119

双学位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方意

完成日期: 2016.8.9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姓名:李真

网院学号: 14011110119

双学位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方意

完成日期: 2016.8.9

内容摘要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有时甚至成为金融危机导火索。我国银行业经过多年实践创新,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下降,但仍存在许多风险隐患,尤其是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不良贷款又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目前状况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成为我国银行业刻不容缓的任务,对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2008年—2015年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并进行了结构、地区分析等,在现状的基础上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监管、银行自身和贷款企业四个角度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

ABSTRACT

Non-performing loans not only affect the safety, mo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bank's operation, and sometimes even become the fu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years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e total sum and ratio of non-performing loan have dropped dramaticall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hidden troubles, and since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non-performing loans and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has presented as a "double up" trend. So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blem loans and research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non-performing loans become the urgent task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this essay, first of all,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non-performing loans from 2008 to 2015 and carrying out structure as well as region analyze. The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non-performing loans from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commercial bank itself and loan enterprise perspective.

KEY WORDS:merchant bank brand marke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2

(一)总体情况概述.................................

(二)2009—2015年发展趋势.............................

(三)不良资产的结构分析......................

(四)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五)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带来的启示......................三、总体情况概述........................................

(一)2009—2015年发展趋势....................

(二)不良资产的结构分析....................

(三)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四)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带来的启示....................

四、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外部监管...................

(三)商业银行自身...................

(四)贷款企业.................................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

不良贷款,即指借款人没有按照约定的协议或者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借款人没有能力按照约定的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本金和利息而形成的贷款。不良贷款实质上是一种损失或成本,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盈利性。一般上若借款人超过约定期限三个月仍未归还本息,即可被认为形成了不良贷款。

我国从2002年起实行以美国为代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按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被称为不良贷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概述

无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良贷款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我国的监管当局综合考虑了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规定为8%。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我国在1999年成立了长城、华融、信达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这五大商业银行已经存在的不良贷款进行了收购和处置,成功降低了这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近10%,提高了其资产质量,为日后的股份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1999年到2003年仅仅四年的时间里,我国监管当局釆取各种强硬有效的措施使不良贷款率从40%左右下降到将近20%。接下来,在2003年我国更是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银监会,负责对各大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进行更加系统严格的调查管理和监督。2007年银监会为了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求我国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中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等风险监管指标。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03年的20%左右又持续下降到8%以下的水平,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达到了我国监管不良贷款率警戒线的要求。但是面对新一轮更加动荡的经济形势,我国的不良贷款仍然存在着许多隐患和问题。在英国脱欧、南海争端、美国财政问题

等全球市场风险的压力和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要想保持银行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行,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控制不良贷款率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2009—2015年发展趋势

如图1、图2所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72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

图1 2009—2015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

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同时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负债总额为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图2 2009—2015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总量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好转到又恶化的过程,不良贷款总量和比率均呈现从“双降”到“双升”的走势。从2009年到2012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保持了连续4年的“双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不良贷款问题的好转说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剥离,尤其是在2008年从中国农业银行剥离出了高达8157亿元的不良资产,国内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率从6.17%猛跌到2.42%。

第二,中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始采用通过增加贷款存量的方式来使不良贷款率的衡量指标的分母变大,从而达到稀释不良贷款的目的,成功使得不良贷款率迅速下跌到2%以下。但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新增加的贷款存量的作用,所以其实有很大的隐忧,其中聚集了大量风险缓冲。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良贷款率从降到升的转折点是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反弹的,尤其是2014年趋势更为明显,其上半年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相比于年初增加了1024亿元,而2014年全年的新增贷款才只有993亿元。2014 年以来,我国进入新一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爆发期,不良贷款规模激增,不良率显著上升。商业银行大幅提高贷款减值准备金以应对风险,导致利润遭挤压。尽管如此,拨备覆盖率仍然持续降低。2014 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入爆发期。2009-2013 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规模为4822 亿元,处于历史低位。2014

年以来不良贷款规模大幅增长,截至2015 年9 月末,余额高达1.19 万亿元,较2013 年末增加5942 亿元。同时,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由2011 年的1%攀升至2015 年9 月末的1.59%。

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谓全面爆发。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2014年末的8426亿元新增4318亿元,增幅达到51.25%。不良贷款率1.67%,同比上涨0.42个百分点,环比三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银监会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可以看到,直到2016上半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并且没有回落的倾向。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相较于一季度末的1.75%攀升0.0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创近七年新高。不良贷款规模也呈现上升态势。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两万亿元。

本文认为不良贷款总量以及不良贷款率二者上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扭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目前GDP增长速度变慢,且出现了房地产的价格回落、投资回报低等情况,这将会使得银行收紧其贷款发放,从而加剧银行体系的波动,不良贷款率上升。第二,国内商业银行在对自身的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缺陷,以及企业之间互相进行担保来融资的行为也将使得不良贷款额居高不下。第三,不良贷款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这导致2011年前几年中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二者持续下降所积累的风险缓冲开始显露。

(三)不良资产的结构分析

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从整个信贷资产结构看,正常类贷款69万亿元,占比94.9%,关注类贷款2.6 万亿元,占比3.6%。从不良贷款结构看,次级类贷款5301亿元,次级贷款率0.73%,可疑类贷款4377亿元,可疑贷款率0.6%,损失类贷款1241亿元,损失贷款率0.17%。

图3 2015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信贷资产及不良资产结构

图4 2015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2015年业绩显示,各家银行利润增速全面下滑,不良贷款则持续攀升。国有五大行中,农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39%,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1.43%、1.58%、1.51%,分别较上年末增加0.85、0.37、0.25、0.39、0.26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新增净额看,2015年,工、农、中、建、交分别新增不良贷款550亿元、878.97亿元、304.03亿元、528.09亿元、131.89亿元(五大行累计增加2393亿元) 。由此,2015年末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95亿元、农行2129亿元、中行1309亿元、建行1660亿元、交行562.06亿元。

从不良贷款区域结构看,中行和交行并未在2015年报中公布按区域划分的不良贷款结构。从工行、农行和建行来看,长三角、西部以及环渤海地区依然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尤其是农行,除了东北和境外地区,农行其他地区不良率均

突破2%,西部地区甚至达到3.23%,占到其不良贷款余额三成。

对于长三角、西部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增速明显,工行在年报中称,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违约增加所致;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加除受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影响外还因煤炭等价格下跌影响,资源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出现贷款违约。

(四)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在较低水平。虽然从数据看,我国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加速上升势头,截至今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更是上升到了1.81%的短期高位,但是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我国目前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整体风险可控。从数据看,2014年,我国银行不良率仅高于加拿大、韩国、沙特处在第四的较低位置。从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国家看,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经济体2014年的不良率分别为1.98%、1.93%、2.65%,均高于中国;除上述国家外,其他各大洲代表国家的不良率均超过了2%,俄罗斯、意大利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更是达到了6.73%和17.26的高位。

图5 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对比情况

(五)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带来的启示

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率指标是对实体经济状况做出的延迟反应,当实体经

济生存环境变差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一段时间的抵抗后会在贷款逾期上进行体现,因此,可将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作为预判实体经济生存环境的指标。当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时,很多企业已经陷入囹圄之地,接下来更大范围爆发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从近三年不良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上升,这时金融机构就需要提高警惕,全面深入分析风险可能潜伏的行业和区域,在授信政策上提前做出调整,一定程度上避免接下来风险大量爆发时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保障经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三、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任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及上下波动变化原因都是复杂的,收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借款人的行为,还有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考虑到当前国际上的形势以及国内的经济环境,更加深入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以及增长的原因,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业银行减少现有的不良贷款,并且防范不良贷款的进一步产生。

(一)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包括扩张、衰退、收缩、复苏四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银行生存的外在环境即为宏观经济环境,所以银行也存在上述周期变化的趋势。当大经济环境比较繁荣时,借款企业一般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大其生产能力,而且企业的预期收益率一般较高,财务状况良好,减少了贷款的坏账率,在这种情况银行的信贷政策会随之变得宽松,这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扩大规模的能力从而增加盈利能力,使得不良贷款进一步降低。反之当经济下滑时,企业经营的难度增大,收到国民经济,市场利率和国际汇率波动的影响,进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会大幅度波动,这些都是使得借款企业经营状况变差的不利因素,使其盈利能力下降,造成财务状况恶化,资金周转困难,继而导致信贷资产的质量下降,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于不良贷款增加银行会缩减其贷款规模,这又会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的周转压力甚至造成其资金链断裂,从而形成更多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形成和增加奖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此时银行通常会采取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弥补损失,维持正常运转。而根据金融的逆向选择理论可知,一般风险越高的企业更可能冒险选择贷款利率高的贷款,从而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提升,陷入了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同时,各种不良贷款率也会受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比如当政府为了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时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社会的有效需

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大于求造成积压,进而使得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可能性大大上升,不良贷款率也随之上升。从银行的抵押贷款方面来看,抵押物的价值会随经济衰退而降低,导致原本价值相等的抵押物现在不足以偿还本息,进而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经济扩张则出现相反现象。

(二)外部监管

金融行业的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发展也起着一定约束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降低风险等方面的监管担负着重要责任。但是由于我国监管体制的实践经验不足以及潜在缺陷,中国人民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相对不足,具体来说,我国在1993年才意识到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到1995年才有了实质措施。在199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下的分支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这种设置使得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能时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严重干扰,具体表现在要求人民银行对本地区银行放宽信贷管理等。商业银行自身也以多种形式组建了许多金融机构,使商业银行在监督控制这些这些机构的各种违规甚至犯法行为时,难以公正的进行管理和制裁。此外由于缺乏经验,商业银行下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界定、分配不清,导致职能的重复以及遗漏,监管效率低下。商业银行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要求不够严格,日常监管不够及时,对风险监管力度不够的现象。外部监管无力使得金融机构对内部的各种贷款管理问题不能及时纠正,造成不良贷款不断产生且得不到化解,问题日趋严重。但是随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及积极探索的努力,中央银行以及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体系的监管系统已经逐渐完善,采取了全方面的监管政策。

传统上,处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核销的方式。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可以从账面直接予以核销。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国资委、财政、税收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开展。以中国银行为例,2015年共计核销不良贷款452亿元,但是核销完上述不良贷款后的不良贷款余额仍超过1300亿元。

综合过去的情况来看,处理不良贷款最为快捷的途径还是向包括华融、东方、长城以及信达在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始于1998-1999年期间的商业银行大规模处理不良贷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但是此方法,目前难以大规模开展。这主要是在没有中央注资的前提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承接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此外,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普遍较低,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做这部分业务的积极

性也不是很高。国务院此前已经公开表态,支持商业银行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不良贷款。而市场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便是资产证券化。

所谓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特定不良贷款的组合,以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打包向投资人出售。商业银行可以提早收回现金流,改善流动性,同时将不良贷款从表内予以注销,改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表现。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在考虑采取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果说,包括核销、转让或者资产证券化都是解决的不良贷款存量问题的话,近期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商业银行债转股,可以被理解为着手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量问题。

毫无疑问,如果将目前还在正常或者关注类贷款中列报的部分贷款以债转股的方式予以处置,那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将显著受限。这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提升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当前整体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自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以及上升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风险控制意识淡薄,而这属于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期间银行无须自身承担经营,而是充当了国家专业银行的责任,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属于国家政府直接控制。进行改革开放后,商业银行才开始独立经营,由于其经历了一段长时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依仗国家为其提供的绿色通道,跟独立运营的企业有着本质区别,造成不良贷款源源不断的产生。不良贷款是银行粗放式贷款的催生结果。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资质审查不严格,贷款风险意识不强,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银行重贷轻管,或重贷轻收。另外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常造成贷款决策失误甚至贷款被骗,还有一些甚至向企业发放“人情贷款”,从而造成不良贷款。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分为三块: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控制。第一,在贷前控制方面,在给借款企业发放贷款之前,商业银行的执行部门有没有对借款人、贷款企业的信誉状况、经营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都会对将来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是否能够准确、及时的判断出贷款可能出现无法偿还的可能性且根据可能性大小做出预警和弥补措施,也会对贷款前的风险控制产生影响。第二,在贷中控制方面,

商业银行对已发放贷款的进一步追踪调查,对内部的信贷资产质量考核体系。第三,在贷后控制方面,对已发放贷款后期的控制以及监督其偿还的可能性,对潜在风险的化解能力对不良贷款的发生也有着重要影响。

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潜在风险。一般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会出现下种问题:(1)信息不对称。贷款代理人作为银行的经营者与贷款企业的委托人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一般认为委托人是掌握信息劣势一方,代理人是掌握信息优势那一方。这就存在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对委托人隐瞒真实情况,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潜在风险。(2)目标函数不对成。贷款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对代理人而言,其行为动机是多元的,从而决定了行为目标的多元化,可能以其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出不利于银行效益的决策行为。(3)责任不对称。对于代理人的绩效评估考察是根据银行存贷、款量的增加而进行的,因此对其而言常常会为获取更高的贷款量和选择忽略贷款的质量,造成了较大的潜在信用风险。如果代理人做出与委托人利益相违背的决策,将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形成实质的不良贷款,且所有风险全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代理人所承担责任相对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要比其他银行更加复杂,时间也更长,导致总行对组织机构下层的分行监督约束能力不够,使得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较其他银行更高。

此外另一个商业银行自身影响因素是其盈利能力。目前商业银行利益大部分来源于其进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而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构成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闲置资金并发放贷款给企业来获取利润,不良贷款率的大小实质上表示了商业银行所发放贷款的质量,也就是说银行的盈利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同时,盈利能力越高的商业银行其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对风险的偿付能力越高,所以这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反之不良贷款率较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总资产对商业银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银行的实力大小,以及运用相关资源盈利的能力,但是二者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越大其不良贷款率不一定就越低。当银行把资产规模扩张当成唯一目的而不重视风险管理时,信贷资产增加反而会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但是当银行在增加资产规模的同时也重视风险管理控制,那么信贷资产的增加会引起不良贷款率的下降。

(四)贷款企业

贷款企业作为信贷资金运动的直接主体,贷款流入的直接对象,对不良贷款率也有着重大影响。

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整体上反映了其经营情况,代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一般来说,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创造利润和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强,所以还款能力也较高,发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盈利能力较弱,造成还款能力低下,发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一家企业的风险程度大小受到其所处行业发展环境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是受其自身内部风险水平的影响,而内部风险大小同样影响着发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银行由于考虑风险补偿,会想风险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行更高的利率,但是风险信用等级较低的这类企业所投资的多是低收益的项目,很难偿付银行的高额利息,所以会促使他们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这部分企业信贷资产的质量,也大大增加了不良贷款产生的潜在风险。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僵尸企业”,意思是内部结构存在着问题的大型企业,产能过剩,而不少银行的贷款经营与之息息相关。实际上,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源于地方政府出于保证就业等考虑,经常大力维系长期亏损企业的生存。而对于银行来说,出于对产生不良贷款的担忧,也往往会向僵尸企业持续放贷。

具体原因在于,银行给企业的每一笔贷款都会作为资产存在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一旦企业的还款出了问题,对应的贷款就要被记录为不良贷款。按规定,每一笔不良贷款都需要银行拿出一部分资本金作为风险准备金。这样一来,银行的自有资本就会减少,资本充足率就会下降。有时候,一笔严重的不良贷款就相当于地方分行一个季度的利润。规模再大一些的不良贷款,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银行会在企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企业提供一笔资金。一般来说,只要企业能正常还本付息,这笔贷款就算是正常贷款。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存在大量的此类僵尸企业,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特点有关。企业若想扩大规模,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向银行进行融资,而融资需要抵押物。在中国的现实经营环境下,抵押物通常是房地产或机器设备等“重资产”。这样,一方面导致拥有房地产等抵押物的企业容易获得融资,另一方面导致往往具有“轻资产”特征的创新企业很难获得融资。

同时,由于企业续存才能持续还贷,此类企业往往不易破产。清理此类企业通常需要兼并重组,而兼并重组又依赖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达程度还不高,这就造成僵尸企业缺少兼并重组渠道。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结合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在银行风险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摘要:对如何完善和发展内蒙古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的内部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竞争的挑战。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赛尔协议》新框架的需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要。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主要方式,从全局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股市引发货币危机、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下面仅就如何构建商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评估体系谈谈自己的一点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浅见,仅供交流和探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关键字:内蒙古商业银行 一、引言次系统性银行危机。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世纪初,全球有70年代末到2193自20 世纪年美国利率风暴年美国股市崩盘、1994尤其90年代以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如19872007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特别是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之大,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2008对全它们不仅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还危机到一国的经济稳定,史无前例。近年随着巴林银行和雷曼兄弟的倒闭让人们愈加的认识到银行球经济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二、我国商业银行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银行机构主要使用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的分析仍然是以单一投资项目、贷款和证券为主,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尚属空白,更没有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衡量采用专家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大多采用专家制度。但专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引起重视。如专门信用分析人员不足、实施效果很不稳定、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等。 (二)信用风险评估中定量分析不够。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尽管已经使用了一些定量分析方法,但仍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以企业信用评级为例,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财务指标分析(总分值达三十分以上),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忽视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如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预期状况仅占1分,这样得出的评级结果更多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信用状况,而未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质量。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的信息。再从国内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度测量方法看,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贷款风险度涉及因素的选择和风险系数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贷款风险度是否受到或仅受到企业信用等级、贷款方式的影响,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抵押、担保贷款风险系数确定的依据是这意味着贷款方式与贷款风险度并无直接关系。, 率无直接线性关系 什么?这些问题由于未得到解决,导致了贷款风险度的测量并不能真正反映贷款信用风险水平。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度的测量关注的是某一笔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没有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测定。一笔贷款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贡献度,即边际信用风险为多少?各笔贷款之间的风险度相关性如何?这些问题在贷款风险度的测量方法中都没有加以解决。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评估报告 样本

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评估报告一、申请企业基本情况

xxxx有限公司所提供的上述公司基本资料经审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开户许可证、贷款卡、股东身份及对应出资额度均为真实、合法有效,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该公司具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和向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担保资格。 二、企业背景情况分析 2.1、经营业务内容、经营历史、股权结构变更历史、行业特点前景等情况说明: 2.2、企业所在行业情况的简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和市场状况分析 3.1、主要经营产品、主要市场分布及销售渠道分析 3.2、主要上下游客户供销情况及结算方式分析 3.3、信用状况分析(企业信用、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信用分析) 3.4、融资及结算情况说明分析 四、企业基本素质、核心竞争力分析 4.1、企业长远规划及发展目标 4.2、企业管理层构成及主要领导情况 4.3、股东对企业支持及关联企业情况 4.4、产品核心竞争力分析 五、企业财务情况分析 5.1.、近三年及当期资产负债状况

资产负债比较表初步分析: 1、应收账款结构账龄分析及可回收性了解 注:比例结构分析 2、其他应收款 3、当月存货分类 注:比例结构分析 4、当月固定资产分类

注:抵押部分及抵押额应在备注中说明 附表:房屋建筑物、自制大型设备办权属证及抵押情况 5、应付账款结构账龄分析 注:比例结构分析 6、短、长期借款及应付票据明细

7、其他应付款 8、或有负债: 目前公司有无对外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负债;已决诉讼无法收回的货款是否已做核销处理 9、关联方及其交易 5.2企业收入及利润状况分析 5.3、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方法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途径 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进程,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异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根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由此提出有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不仅要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要创新,而且要把控制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作为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核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率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等传统手段,效果不很明显,不足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的不良贷款这一“痼疾”,不仅在于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用定量化的系统思想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抑制增量贷款中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 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

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 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金融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挑战信贷风险成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如何有效地防范银行的信贷风险已成为世界金融行业和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全面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提出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体系预警体系信贷管理 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而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如何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规避和

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国内银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建立一套实用性较强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信贷预警模型及警管理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规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导致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如图1所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性原因例如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信贷管理与防范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与偿债的约束机制的执行不严格经营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等造成了信贷风险;(2)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没有对信贷风险准确全面的评估导致风险防控滞后;(3)信贷营销理念偏差盲目相信企业集团增大了信贷风险忧患;许多商业银行争抢大集团客户对企业集团盲目跟进对其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了信贷条件和监控从成都市信贷统计数据看前10户商业银行贷款在全市各项贷款中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走高的态势末为28.4% 末31.5% 末为41.3%说明了各行的贷款投向高度集中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隐患(4)对国家经济产业及行业政策研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7747813.html,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冯倩楠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管理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关系到 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最后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商业银行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两方面含义: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和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行业银行由于管、经营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的违约行为,如不能按时支付给储户利息和本金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由于借款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出现违约行为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既有客户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客户方面,根据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数据,由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大部分商业银行倾向于将贷款借贷给国有企业,但是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大客户的国有企业,由于权责利不明晰,很大一部分企业缺乏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吴敬琏就曾指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仍不明晰,生产经营者的待遇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多大关系,这使得生产经营者才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待遇与业绩脱钩也导致经营者很少关心企业信用,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目前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主要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相应机构,而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虽然一些银行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无成功经验。从目前商业银行出现的商业信贷风险数据来看,银行内部员工与信贷客户相互勾结,以隐瞒的方式骗取商业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究其原因,银行监管缺失,使得银行员工能游离于总行和分行制度控制之外,既能骗取贷款还能避免受到惩罚,给银行商业信贷带来风险,对银行经营造成影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案例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案例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 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年度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 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2012年4月28日,A银行就该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价格、受让方资格条件、交易保证金、交易价款支付方式、转让交易价款处置等事宜向A总行报送请示。2012年5月11日,A总行批准同意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对外公开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并规定了该笔债权挂牌交易价格及下浮幅度。 三是尝试新方式;公开透明债权转让程序。根据A总行批复要求。2012年6月7日,A银行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在挂牌过程中,A银行按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公示时间,对不良贷款债权信息、买受人受让条件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等情况进行公开披露。按照A总行批复文件要求,以2012年6月8日该笔不良贷款本金、利息及产生的全部费用合计数为依据,第一次挂牌转让价格确定为3200万元,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先后依次20%、10%两次降价,挂牌价调整为2350万元,最终只有一家意向受让方进行受让登记。并交纳了挂牌价格30%的保证金。2012年7月26日,A银行与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2012年10月31日,A银行向受让人交割与该案债权有关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抵押他项权证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债权转让事宜通知B公司。至此,A银行完成全部债权转让程序,B公司不良贷款本息合计3200万元,该行垫付的诉讼费、拍卖费、评估费、债权转让交易佣金、交易手续费、交易鉴证手续费共计46.48万元、律师费47万元。本息及可计量费用成本共计3293.48万元,债权最终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1900万元后,实际应收未收利息损失943.48万元。 四是反映新成果,及时报备债权转让事项。按照《天津银监局转发<关于商业银行向社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附件13: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评估 1、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1)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 (2)适当的政策、程序和限额。 (3)全面、及时的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风险。 (4)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5)全面的内部控制。 2、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有效性负主要责任,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战略确定风险偏好,并确保银行各项限额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 3、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具备全面风险管理所需的知识和管理经验,熟悉主要业务条线特别是新业务领域的运营情况和主要风险,确保风险政策和控制措施有效落实。 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充分了解风险计量、风险加总的主要假设和局限性,确保管理决策信息充分可靠。 4、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持续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 并要求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报告风险集中和违反风险限额等事项。 5、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清晰确定业务部门和风险

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和报告路线,并确保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6、商业银行应当完善与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及流程,针对主要风险设定风险限额,确保限额与资本水平、资产、收益及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风险政策、流程和限额应确保实现以下目标: (1)完善全行层面和单个业务条线层面的风险管理功能,确保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信贷、投资、交易、证券化、表外等重要业务的风险。 (2)确保风险管理流程能够充分识别主要风险暴露的经济实质, 包括声誉风险和估值不确定性等。 (3)确保各层次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清晰界定银行各业务 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 (4)确保清晰的报告职责和报告线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掌握违反内部头寸限额情况,并根据设定程序采取措施。 (5)确保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业务开办前,应召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业务条线等部门对新业务、新产品进行评估,以确保银行事先具备足够的风险管控能力。 (6)建立定期评估和更新机制,确保风险政策、流程和限额的合理性。 7、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与全面风险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支持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计量和全行风险加总。 (2)识别全行范围的集中度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的构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金融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挑战信贷风险成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如何有效地防范银行的信贷风险已成为世界金融行业和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全面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提出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体系预警体系信贷管理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而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如何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国内银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建

立一套实用性较强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信贷预警模型及警管理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规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导致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如图1所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性原因例如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信贷管理与防范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与偿债的约束机制的执行不严格经营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等造成了信贷风险;(2)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没有对信贷风险准确全面的评估导致风险防控滞后;(3)信贷营销理念偏差盲目相信企业集团增大了信贷风险忧患;许多商业银行争抢大集团客户对企业集团盲目跟进对其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了信贷条件和监控从成都市信贷统计数据看前10户商业银行贷款在全市各项贷款中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走高的态势2005年末为28.4%2006年末31.5%2007年末为41.3%说明了各行的贷款投向高度集中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隐患(4)对国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合规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合规 一、巴塞尔委员会划分了八大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 中,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的一种可能性。1.相似概念:信贷风险(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利益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狭义上的信用风险。 2.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信用风险包含信贷风险,还包括其他表内、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等等。(二)操作风险: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 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四类: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 相似概念:操作性风险:仅包括由人员因素,亦即由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和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尽管操作性风险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高、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型,但我们不能将操作性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 (三)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 险。 市场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市场风险发生时,往往涉及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金融动荡或严重损失,因此,市场风险往往又被为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一般不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分散和回避,因此市场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与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负债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过去的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的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五)法律风险: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国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法律的内在缺陷、商业银行基于错误的法律理解或法律适用而实施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的不当法律执行等因素导致商业银行遭受诉讼的可能性。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能力。 (六)国家风险: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 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凡是跨国境的信贷,不论其接受信贷的对象为该国政府、私人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家风险,因而国险比主权风险或政治风险的概念更宽。国家风险包括主权风险和非主权风险。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储蓄存款 和商业银行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什么是储蓄存款? (1)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还有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进行储蓄存款的目的: 有上学、购房买车、养老或者是为了资金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取利息。 (4)存款利息 ①存款利息是指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③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④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

比率。 存款基准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 (5)储蓄存款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①活期储蓄: A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B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②定期储蓄: A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B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c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6)储蓄存款作为投资的基本特征:流动性强、收益低、风险较低。 (7)正确认识储蓄存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储蓄存款适量增长,可以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还有利于培养公民个人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但是,储蓄存款增长过快,则弊大于利,因为消费过

农商银行年度合规风险评估报告

**农商银行**年度合规风险评估报告 **年,**农商银行以加快业务发展为主题,以落实各项制度为基础,以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为重点,全行业务运行稳健,各项业务经营情况呈良性发展态势。现将我行**年度合规风险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对 **个支行。共有员工**人,其中在岗**人、内退**人、退休**人、劳务派遣**人、工勤人员**人、实习生**人。各岗位能做到互相补充与监督,整体风险控制机制基本健全,风险控制能力较好。 二、主要业务指标 (一)各项存款。截止**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 **亿

元,较年初净增**亿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 **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农商(合)银行机构第一位。 (二)各项贷款。**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 **亿元,较年初净增**亿元,增幅** %,高于全市平均增幅 **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市农商(合)银行机构第三位。存贷占比为**%。 (三)到期贷款。**月末,全行**年当年到期贷款总额** 类行社,风险水平测评步入全省一流水平。①2005年以来新放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以下,不良贷款总比率控制在**%以下;②到期贷款收回率达到**%;③贷款向下迁徒率控制在**%以内;④贷款分类偏离度控制在**%指标内。 (八)尽职合规目标基本实现。一是尽职调查质量明显提高,违规问题明显减少,单项产品调查时限有效压缩;二是尽职审查

合规率达到**%,审查时限**%达标;三是限制性条款落实面达到**%;四是核准上帐执行面达到**%;五是贷后管理履职到位及贷后检查合规率达到**%;六是当年外部监管问题库整改率达到**%。 三、主要风险指标分析评价 (一)盈利能力分析。 , 逾期90天以上贷款总额为**万元,与不良贷款差额为**万元,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优于目标值**个百分点。 全行全部关联客户集中度为**%,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单一行业贷款集中度为**%,均控制在目标值内。本行最大十家农户贷款余额**万元、占资本净额的**%,占全部贷款余额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以前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水准,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很多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国建设银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国农业银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国银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计84533.7421345.72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增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思考 摘要:现在,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对商业银 行经营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继而了解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关注操作风险。1994年信孚银行因员工对衍生交易的说明不清楚而导致客户不断进行投诉,最后使得该行损失了1.57亿美元;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李森,在未经总部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衍生品交易,并在亏损后隐瞒实际交易情况,最终造成了9.27亿英镑的损失。 随着类似事件不断被爆出,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的监管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经济损失”的定义。同时对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设计了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开始确立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迟,大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看的比较重要,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涉案金额2599万元;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向某企业发放的3年期共计15亿元的贷款中,存在不合内部管理程序和借款人使用贷款违规,使得银行损失4个亿;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副行长内外勾结票据诈骗,带来损失4.325亿元。操作风险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逐渐重视这一风险,并与2005年3月22日和2007年6月1日由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是我吗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不成熟。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放在风险管理的首位,对操作风险有所忽略,许多管理者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这首先在银行管理理念中就造成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银行的高管人员由于轮换和任职年限的原因, 每一任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思路,不能使银行管理文化连续发展。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把操作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2.操作风险的数据缺乏。 在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又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特别关注,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往往会隐瞒一些损失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使监管者很难真

高一政治《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知识点汇总

高一政治《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知识 点汇总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什么是储蓄存款? (1)含义: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还有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进行储蓄存款的目的: 有上学、购房买车、养老或者是为了资金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取利息。 (4)存款利息 ①存款利息是指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③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④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存款基准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 (5)储蓄存款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①活期储蓄: A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B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②定期储蓄: A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B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c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6)储蓄存款作为投资的基本特征:流动性强、收益低、风险较低。 (7)正确认识储蓄存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储蓄存款适量增长,可以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还有利于培养公民个人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但是,储蓄存款增长过快,则弊大于利,因为消费过低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人民

农商银行合规风险评估报告

农商银行合规风险 评估报告

**农商银行**年度合规风险评估报告 **年,**农商银行以加快业务发展为主题,以落实各项制度为基础,以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为重点,全行业务运行稳健,各项业务经营情况呈良性发展态势。现将我行**年度合规风险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行经过人员调整、机构整合,全面完成了管理重构,各项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经过开展案件防控、不规范经营整治、风险排查及风险经理派驻制等活动,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经过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劳动用工制度、与政府合作机制等,使体制机制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全行对各部门职责,员工岗位职责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规范;对全行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清理,流程银行工作正有序进行。 当前本行组织架构基本清晰,董事会下设提名与薪酬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全行部门、营业网点协同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截止**年**月底,**农商银行下设*个部门、**个中心、**个支行。共有员工**人,其中在岗**人、内退**人、退休**人、劳务派遣**人、工勤人员**人、实习生**人。各岗位能做到互相补充与监督,整体风险控制机制基本健全,风险控制能力较好。

二、主要业务指标 (一)各项存款。截止**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较年初净增**亿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农商(合)银行机构第一位。 (二)各项贷款。**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净增**亿元,增幅** %,高于全市平均增幅**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市农商(合)银行机构第三位。存贷占比为**%。 (三)到期贷款。**月末,全行**年当年到期贷款总额**亿元,到期未收回贷款余额**亿元,收回到期贷款**亿元,当年到期贷款综合收回率**%。 (四)控新降旧。**月末,全行不良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下降**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较年初下降了**个百分点,累计清收已置换、核销表外不良贷款**万元。 (五)经营效益。**月末,全行各项收入**万元,其中实现利息收入**万元,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各项支出**万元,实现账面盈余 23400万元,同比增盈 2647万元。 (六)电子银行。全行累计福卡发行**张,其中当年新发行**张;新增网银客户**户;新增签约短信银行客户**户;新增手机银行客户**户;新增卡乐付终端**户;新增电话银行**户。 (七)风险管理目标基本达标。省联社信贷等级评价步入二类行社,风险水平测评步入全省一流水平。① 以来新放贷款不良

人员因素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

金融风险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按照金融风险的驱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类型。这其中操作风险由于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和强大的破坏性在近几年越来越被关注。比如2005年轰动中国金融圈的“高山案”还恍若在眼前,仅时隔一年有余,黑龙江中行双鸭山分行四马路支行96张汇票被盗,涉案金额9.146亿元,又再一次震惊了全国。近几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频发的金融案件,充分显示出我国人员因素所存在的巨大漏洞。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以及其中最主要的风险——人员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可以按其产生的因素又分为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风险。在这四种风险中人员风险是最主要的,也是发生最频繁的。人员风险具体包括:操作失误,内外勾结,越权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才的流失。这些风险都是与人员息息相关的。据统计,在中国出现的金融案件中,人员因素所引起的占了绝大多数。并且人员因素引起的案件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高级管理人员犯法,二是基层人员的内外勾结作大案。所以影响银行操作风险的因素当中最主要的是人员因素。 二、人员型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对操作风险认识不清,防范意识薄弱 操作风险,仅从字面看,容易将其理解成操作中的或是操作性的风险,这就大大缩小了操作风险的内容,就很难防范操作性风险以外的风险,特别是外部性的突发事件。一些人认为操作风险涉及到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很难用模型来计量,特别是像人员风险,涉及到人,就更难预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少员工态度不端正,防范风险意识差,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更有甚者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认为是审计、监管部门的事,与自己的业务无关。这些内部员工风险意识薄弱,给商业银行的资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二)内部控制建设落后 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