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能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但是,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认识和实践中,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国民经济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一、必须在实践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现阶段的宏观调控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其特点是新旧体制两种因素并存,由于这些特点,以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认识和行为有偏差。在宏观调控的主体方面,政府不断调整其职能,以力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但是在调控行为上缺乏约束力,科学论证不足,调控行为责权脱节,缺乏风险意识,职能错位,政府对企业行为仍过多干预。这些使调控主体的行为仍带有一定的计划国家管理经济色彩。在宏观调控客体方面,国有企业负盈机制已大大强化,但负亏机制建立不足,资产存量结构僵化,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竞争力弱,市场意识不足。可见,调控主体与调控客体观念上存在问题,是导致现阶段宏观调控出现某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必须在理论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管理,其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已经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经是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这种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生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的,它要求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但由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模湖性和较大的盲目性,常导致宏观总量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必须介入经济增长过程,主动、合理地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上的不足,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必须在调控对象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控制的对象是微观经济,即由国家计划控制企业再生产过程即产、供、销的各个环节。这样,国家不仅负责再生产的物质补偿,而且全包了企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使得计划经济与企业自负盈亏对立起来。而市场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及其构成要素。总供给是生产要素的供给的收入之和;总需求是用于消费、投资、政府的支出和出口费用之和,要使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就要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宏观调控从保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着眼,不干涉企业具体的生"沈卫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理论探讨.

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根据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我们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必须充分注意下列几点。一是充分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间接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管理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是直接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政府利用市场,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综合运用种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间接调控。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手段。即政府通过制定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来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调节投

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社会各集团、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金融货币政策手段。即政府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政策手段。即政府应用各种经济手段来调整产业结构,调节社会供给总量及其结构。')(收入分配政策手段。即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分配结构政策、企业收入分配和个人分配政策等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进行调控,以控制社会总需求,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述经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充分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在本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作是一种依靠行政命令和思想发动来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行为必然有明显的强制性、单向性和无偿性,不具有民事行为的协商性、双向性和有偿性。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是赋予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的平等权利,依靠生产者对自己利益的关心来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具有突出的民事法律性。市场经济必然使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染上它所具有的色彩,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实质,即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在市场体制下,政府行为在本质上应当和民事行为一样具有民事性。这种民事性体现在,宏观经济调控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或其代表来协商确定提供这种服务的具体内容和质量、数量要求,并协商确定支付的数量和具体形式。只有这样构造和规范宏观调控行为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才能真正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从而充分发挥市场体制的优越性。

三是充分注意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和力度。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弱化国家的直接管理行为是必要的。但是,如前所言,市场经济具有充分调动社会经济潜力,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也有不稳定、不协调的负作用。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和力度进行适时调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朱镕基总理在有关“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说:“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注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成功实现‘软着陆’。在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掌握经济发展的命脉,趋利避害,务使宏观调控的政策和力度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综上所述,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顺利完成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管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过渡的战略性任务

---jier1228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 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 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21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 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 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 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 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 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 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 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21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21年4月 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 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 加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21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 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 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21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2021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狭义货币供应

财政学知识点

8.财政补贴使用过度的消极效应 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 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9.财政收入与政府收入的异同点 财政部门是专门为政府理财的一种职能部门,政府的所有收入应统一由财政部门加以管理。 所以,财政收入(Fiscal Revenue)和政府收入(Government Revenue)在内涵上和外延上应是等同的。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的许多收入都未纳入财政收入的管理范围,因此,我国的财政收入是一种规范的、却不完全的政府收入。 10.税收的本质 1.税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或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税收征税的主体是国家3.税收征税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4.税收缴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者货币 5.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11.税收负担——税收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集中的一部分GDP。在GDP一定的条件下,国家税收增加与民间部门可支配收入相互消长。因此,GDP在政府与民间部门之间有一个最优分割点,而最优宏观税收负担率(以下简称最优税率)就是其具体体现。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财政职能的实现问题。宏观税收负担率如果过低,政府可供支配的收入过少,就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如果宏观税收负担率过高,民间部门可供支配的收入过少,不能有效满足私人需要,而且往往通过影响民间部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使以后的产出减少,进而最终减少税收收入。 12在市场经济下,最优税率的确定,应考虑: (1)必须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得到补偿。(2)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费用得到满足。(3)必须保证政府行使职能的最低物质需要。 13.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可以通过劳动与闲暇的来进行分析。人们对两者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个人的偏好,工资率的高低,其他收入水平的高低,此外还有政府的征税因素。 课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课税可以使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应﹚,也可能使劳动供给减少﹙替代效应﹚,这主要取决于税收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 14.试比较斯密与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答:瓦格纳的课税原则要比斯密的课税原则完善得多。首先,与斯密的消极财政原则不同,瓦格纳的财政原则要求税收收入既要充分,而且要根据收入体系、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富有弹性。其次,瓦格纳首先明确提出以国民经济作为课税原则,要求政府在课税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税本,培植税源。15、我国房产税的税率是怎样规定的? 答:现行房产税税制规定,其税率采用比例税率。由于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形式,所以,房产税的税率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房产原值一次扣除10%~30%后的余值计征的,税率为1.2%;另一种是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 16、公债发行规模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公债的发行规模,也就是每年发行的数额,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宏观经济环境、预算收支差额、公债还本付息、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 17、什么是公债代际负担?研究公债代际负担的意义何在? 答:由于有些公债的偿还期较长,使用效益又低,政府会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和举借长期债务的方式,把偿债时间向后推移,让下一代人来承担还债的责任,这样也就会产生公债负担的代际转移问题。 讨论公债的公债代际负担问题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谨慎发行和谨慎使用公债。政府的投资行为不会像私人投资行为那样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可用资金(预算)的制约;二是收益率(效用)的制约。政府的公债是可以利用其权力筹集的其所需的资金,如果人们缺乏购买公债的热情,政府可以提高公债利率作为手段,以吸引公债的购买者。当还本付息时,政府无需研究公债使用的实际效果,只要向人们征税即可,容易造成公债使用的浪费。 1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定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19、试从实现财政职能的角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的划分。根据公共产品的收益面来划分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权是效率的基本要求。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全省地方公共产品应由省级政府提供,以此推类,直至乡级地方公共产品由乡级政府提供为止 (2)收入分配职能的划分。政府在社会公平方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保证居民的基本生存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个相对的概念,保证全国最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应该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关系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因此也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3)经济稳定职能的划分。经济稳定职能以中央政府为主的解释,主要是以统一性和流动性来说明的。首先,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由中央政府控制。这些手段是不为地方政府所具备的。其次,流动性会使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失败。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支出的比重越大,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越大。而且一旦地方政府总体上经常出现盈余,将成为中央政府弥补预算赤字的来源。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 论 一、判断题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 市场经济国家。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 经济法学体系。 A A.正确 B.错误 4. 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 B A.正确 B.错误 5. 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 要方法。A A.正确 B.错误 6. 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 称。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 是( C )。 A.自然法典 B.公有法典 C.谢尔曼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C )。 A. 比较方法 B.系统方法 C. 哲学方法 D.统计方法 三、多选题 9.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ABCD )。 A.价值论 B.运行论 C.本体论 D.规范论 10.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ABCD )。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 B A.正确 B.错误 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 代法。 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A A.正确 B.错误 4.经济法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 代性。 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A A.正确 B.错误 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 A A.正确 B.错误 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 法。 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 C )。 A.经济性 B.规制性 C.现代性 D.强制性 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B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 英国 3. 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 )。 A.《谢尔曼法》 B.《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4.经济法发展特点之一是(C )。 A.从常态法到病态法 C. 从边缘法到基础法 D.从趋同走向差异 三、多选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通常包括(ABCD )。 A.垄断 B.信息偏在 C.公共物品 D.外部效应 第二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 一、判断题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律和法规组成的整体。B 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B A.正确 B.错误 3.市场规制法比宏观调控法产生更 早。A A.正确 B.错误 4.CEPA 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A A. 正确 B. 错误 5.经济法能够被行政法与民法所替 代。B A. 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之法,其宗旨是确立和规范国家干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化。A A. 正确 B.错误 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经济法就没有民(商)法的意思自治。 A A. 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不属于经济法主要渊源的是(D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2.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摘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有效方式,就其配置效果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出不可比拟的光彩。然而也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残酷和经济人追求利益的动机,使市场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盲目,滞后等缺陷,难免出现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市场机制价值规律资源配置调节作用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市场调节即由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使资源得到配置。 价值规律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价格,同种商品的价格也会经常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与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偏离价值,但不会无限度的偏高或偏低,因为价值规律的存在,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偏离始终是有限度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而且价格的波动与变化也能够调节商品的供求,商品的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实现。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会上涨到价值上,而当其供给过于需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也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在市场机制下,市场调节表现为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并对社会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调节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作用)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 一般来说,市场机制下价值规律的重大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的配置,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价值规律的调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波动,这种缺陷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市场调节的弊端 1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自发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易导致哪里有更高的利润,资源就往哪里配置,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和秩序的混乱以及资源的浪费。 2.盲目性——生产与投资的盲目导致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中生产经营者对市场前景判断不能够准确,也无法控制经济的变化趋势,因此决策总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3.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给生产经营者的决策带来影响,从而导致生产的挫败。 市场调节的自身缺陷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只有人为调控经济态势,才能弥补市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 要手段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一是税收(主要是属于“直接税”的若干税种);二是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主要是政府救济、扶贫、补贴、社会保障、实施义务教育等等)。 一税收 1、完善现有税收征管体系。一方面,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保障、以其它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对个人收入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 2、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除了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外,在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将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问题的工作重点。 3、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财产税就是包括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针对财产的税种。财产税是对社会财富存量的调节,是所得税的有益补充。 4、适时开征新税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诸如遗产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在征收上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适当的时候开征新税种。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5、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除对烟、酒、珠宝制品和小汽车等产品继续征税外,还应当对其他的高档商品征收相应的消费税。通过一种价格歧视的方式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6、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收入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7、调整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完善税制结构。建立国地税完善的税制结构入手,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低收入阶层的流转税负担,缩小贫富差距。 二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 1、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调整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社会统筹,使之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包括各类企业的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农村,逐步建立以家庭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模式,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口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教育关键是要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状况,增加其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强其就业和收入竞争力。从源头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机会把握能力和收入获取能力,从根本上体现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 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 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 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房地产调控的财政金融政策

房地产调控的财政金融政策之我见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作为中国经济火车的火车头——外贸受到巨大的打击,出口量不断下降,楼市在一波高峰后,房价居高不下,在全球房产市场全面崩溃之际,国内楼市的观望气氛浓烈。此时中国的经济情况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外贸萎靡,内需不振。在全球经济低沉的情况下,靠外贸拉动经济显然已是不可能。这个时候国家出台了四万亿拉动内需的方案。同时信贷开始放松,资金开始源源不断流向社会。如何在短时间内拉动内需,单纯靠政府的基础建设,显然不够,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宗商品的拉动。此时,作为民众一辈子的最大投资点——住房,在拉动内需中表现的强劲就凸现出来。上半年外贸继续下滑四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房地产拉动内需增长九个百分点。内需的强劲让中国的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黑影。 信贷放松,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楼市,房产商、炒房客、置业者再度活跃起来,三股势力一起搅动房产行业,带来销售持续攀升、房价日益看涨、地王频出,炒的全国大部分城市楼市再度出现泡沫警告。当房价一旦过高,超出民众承受能力,势必引起观望气氛,过高的房价也将危害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因此从八月开始,全国一线城市的楼盘成交量持续下跌。而与此同时,二次信贷的收紧也影响投资客的炒作。几乎所有媒体都开始制造舆论,楼市拐点即将生成,舆论的导向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不知道大家注意没,这个时候一股势力正悄悄的离开楼市,这就是外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热钱。在外资大量出逃的情形下,国企开始在各地疯狂拿地,争夺地王,引起附近楼盘拿地价再度攀升。 一、财政政策因素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占我国财政预算收入的90%以上。我国主体税种为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其中增值税占财政收入三成之多。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增值税75%归中央,25%归地方,企业所得税60%归中央,40%归地方,营业税100%归地方政府,所以目前财政收入格局是,中央财力比较集中,省级相对比较宽裕,地市级财力存在困难,县级以下政府财力除东部发达地区外,普遍比较困难。最近几年,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县乡政府得以维持基本运转,但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重要考点:《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练习卷(带答案)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1.经济学中的蜘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产量过剩或不足。该模型的上述假定主要反映出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B.市场调节具有竞争性 C.市场调节具有开放性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2.“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支持此规定的经济理由有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④商品的有用性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3.当谈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时,一位经济学家曾说:“政府一直试图代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想当上帝,但对政府来说,那是不合时宜的角色。”该观点强调 A.计划要与市场相分离 B.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C.政府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D.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4.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是房价上涨的诱因。因此,国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推向市场,而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因为 A.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B.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调节要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D.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5.长期以来,农产品信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经营分散,导致农产品滞销,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某地政府推出“互联网+扶贫”的新模式,即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脱贫。该模式有可能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①整合地区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财政金融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财政金融学》 作业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2)2(1)3(3)4(1)5(2) 6(2)7(1)8(2)9(3)10(2) 11(2)12(2)13(2)14(1)15(3) 16(2)17(2)18(3)19(2)20(2) 21(3)22(1)23(1)24(2)25(2) 26(2)27(2)28(2)29(2)30(2) 31(1)32(2)33(1)34(1)35(2) 36(1)37(2)38(1)39(2)40(3) 41(1)42(1) 2、简答题 1.财政的一般职能是:①优化资源配置。②公平收入分配。③稳定社会经济。④解决效率与公平。 2.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②产权收益。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财政收入的意义是:筹集财政资金。 4.能从财力上保证国家主要职能作用的发挥。筹集建设资金。 5.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财力保证。①能调节社会各阶层、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②能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别。 6.奴隶制财政的特点是:①国家的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收入不分。②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王室土地收入。③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活动。④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劳役和实物。 8.生产决定财政是因为:①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②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③经济增长决定财政分配规模和增长速度。④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 9.财政对生产的制约表现为:①财政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②财政投资规模制约生产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③财政分配制约生产结构。 10.税收的作用是:①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②是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杠杆③是实现国家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1.税率形式包括:①比例税率②定额税③累进税率。 12.筹集财政收入的原则是: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②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③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13.财政支出形式有:①财政无偿拨款,包括:政权机关、行政管理机关事来费拨款、社会救济、福利等拨款、国有企业亏损拨款。(2分)财政性信贷,包括对部分基建投资的拨改货、对农业支出的有偿形式。 14.我国国家预算体系是与我国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的划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保证各级政权在履行其职能时都拥有所需要的财力,原则上凡一级政权、都应相应地建立一级独立的预算。 15.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包括:①地方财政部门经营的预算外资金。②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政治高考作业 一、考点介绍: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 (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5.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

财政学题目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一、填空题 1、宏观财政政策通常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应采取() A.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 B.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 C.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 D.收支相等的平衡政策 2、能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的政策效应叫() A. 内在稳定器 B. 乘数效应 C. 奖抑效应 D. 货币效应 3、扩张性财政政策可通过以下方式达到() A. 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 B. 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 C. 只能减少政府支出 D. 只能增加税收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指的是() A.扩大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B.减少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C.扩大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D.减少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5、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内容是()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6、B为边际消费倾向,那么税收乘数是()。 A.1/(1-b) B.-b/(1-b) C.1 D.b/(1-b) 三、多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的三大目标包括()。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际收支平衡 D、100%的就业率 E、鼓励出口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有() A.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B.增加税收 C.扩大国债发行 D.增加财政结余 E.实行赤字预算 3、为了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应该()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财政补贴 D.减少财政补贴 E.增加财政支出 4、各国中央银行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 D.利率 E.货款规模控制 5、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支调节可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财政支出 B. 削减税收 C. 减少财政支出 D. 增加税收 E. 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削减税收 四、判断题 1、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财政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

宏观调控法习题答案.docx

宏观调控法练习题 一、判断题 1.财政法是调整国家财政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执行财政政策和规范财政行为的有 效保障。(对) 2.省一级的地方政府不能(改为“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措部门建设资金。(错) 3.政府采购当事人是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包括采购人、供 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等。(对) 4.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 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对) 5.纳税主体包括居民和企业(改为非居民)。(错) 6.税目与计税依据属于税法中的实体法要素之一。(对) 7.纳税地点是税法中的实体(改为程序)法要素之一。(错) 8.根据《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外汇管理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行(应改为“国务院外 汇管理部门及其分支机构”)。(错) 9.中央银行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工商企业和(删去该红字部分)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 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错) 10.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对) 二、单选题 1.财政活动起源于国家意志下的分配活动,我国目前财政调控职能是(B)。 A. 中性财政 B.公共财政 C.计划财政 D. 家计财政 2.下列关于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原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 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B.即便有的乡、民族乡等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也应当强制必须设立预算 C.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D.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3.税法特有的调整方式不包括(C)。 A. 设定法定税率 B.设定税收重课措施 C.设定惩罚性税率 D.设定税收优惠措施 4.我国增值税的税率分为基本税率、低税率和零税率。其基本税率为(B)。 A.25 % B.16% C.10% D.6 % 5.我国的货币发行权属于(A)。 A. 国家 B.国务院 C.中国人民银行 D. 财政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