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凤绿色公路实施方案设计改

太凤绿色公路实施方案设计改
太凤绿色公路实施方案设计改

省级高速公路太凤线

太白至凤县(陕甘界)公路TF-S1段建设绿色公路工程实施方案

陕西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零一七年二月

1 项目概况 (1)

1.1 项目背景 (1)

1.2 工程概况 (2)

1.3 项目特点 (2)

1.4 拟打造绿色公路的亮点 (2)

1.4.1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创新 (3)

1.4.2因地制宜,设置绿色声屏障 (3)

1.4.3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特点,打造慢行系统 (3)

1.4.4充分利用弃渣场、立交环岛等场地 (3)

1.4.5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工地信息化建设 (3)

2 建设绿色公路的目标 (4)

2.1 总体目标 (4)

2.2 实施内容 (4)

3 建设绿色公路工程 (5)

3.1 绿色设计 (5)

3.1.1 合理利用通道资源、完善区域路网功能 (5)

3.1.2 科学选线、优化指标 (5)

3.1.3合理控制填挖,统筹土方调配 (6)

3.1.4逐段优化设计,严格保护土地资源 (7)

3.1.5分专业细化设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7)

3.1.6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积极应用节能新技术 (8)

3.1.7加强绿色收费站建设,拓展公路旅游功能 (9)

3.2 绿色施工 (11)

3.2.1统筹布置,节约资源 (11)

3.2.2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11)

3.2.3 环境保护 (12)

3.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4)

3.2.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4)

3.2.6节能与能源利用 (14)

3.2.7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14)

3.2.8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14)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拟建项目是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的太(白)凤(县)线。太凤线起自太

白县,途径田坝、

凤县,止于陕甘

界,连接了国家高

速公路银昆线和

甘肃两当县杨店

(陕甘界)至徽县

高速公路,并间接

连接了十天线,承

担着国家高速公

路联络线的功能,

是沟通陕甘两省

的交通运输大通道,也是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通支撑。目前,十天线已建成通车,银昆线宝鸡至坪坎公路和甘肃两当县城至徽县公路正在建设,杨店至两当县城段拟与本项目同步实施。

项目所在的宝鸡市是陕西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与物资集散地、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也是我国西部三大经济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本项目连接的太白县和凤县位于宝鸡市南部陕甘两省交汇处,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秀丽,拥有秦岭主峰太白山、嘉陵江古栈道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陕西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区。该区域在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方面潜力较大,但受自然条件和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制约,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

现有太(白)凤(县)公路标准较低,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受多道山梁分割,越岭路段线形弯曲、起伏较大,技术指标低,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差,受冬季冰雪影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

本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改善宝鸡南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增加省际间的高速公路衔接,增强公路运输的应急保障能力,构建西安、宝鸡等中东部地区通往陇南及九寨沟的便捷通道,对于完善陕西省高速公路网、实现陕甘两省的沟通协作、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工程概况

本项目路线起自太白县西侧咀头镇阳坡庄,沿红岩河向西,穿过白云梁后沿西河设线,经靖口镇进入凤县境内,经平木镇、田坝,穿过夫子岭后进入东沟,顺沟下行至安河寺后沿安河向西设线,经河口镇、国安寺至凤州镇转向西南,经岳家岩、凤县北后平行于316国道设线,在草店设隧道进入红崖河,沿河东岸设线至陕甘交界处的尤家坪村北。根据招标范围,全线分两个勘察设计合同段,包括TF-S1合同段和 TF-S2合同段。

TF-S1合同段路线起于太白县城西侧,沿红沿河南侧坡地向西南设线,以隧道穿越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山梁,沿红沿河继续向西,设白云驿隧道穿越山梁后至靖口镇,沿黄牛河经凤县平木镇设隧道穿越庙儿岭至田坝,与银昆高速相接,再向西北与TF-S2合同段顺接。

TF-S1合同段主线建设里程31.16里,主要工程有:特大桥5476米/2座,大桥4418米/10座,桥梁全长9894米,占路线总长的30.4%;特长隧道7850米/2座,中隧道1538米/2座,短隧道270米/1座,隧道全长9658米,占路线总长31%;设互通式立交2处,分别位于平木镇及田坝镇;设通道7处;设主线及匝道收费站2处,分别位于起点连接线和平木立交;设停车区、养护工区、隧道管理站各1处。

1.3 项目特点

TF-S1合同段是我省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招标,隧道施工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高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从项目所经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工程规模情况,大体可以将本项目划分为“两隧一川道”三个区段;第一区段自项目起点至王家山特大桥终点(桩号K14+093),路线长度14.09公里,位于太白境内,属于秦岭中、低山区,主要控制性工程为白云驿特长隧道和王家山特大桥;第二区段自

K14+093至YK24+928庙儿岭隧道进口,路线长度10.84公里,路线顺黄牛河川道布设,路基工程主要集中在本区段,主要控制性工程为平木立交和K14+950~K15+180段深挖路基;第三区段自庙儿岭隧道进口至路线终点(桩号K31+155),位于凤县境内,属于秦岭中、低山区,主要控制性工程为庙儿岭特长隧道和田坝枢纽立交。

1.4拟打造绿色公路的亮点

1.4.1 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创新

本项目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中首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模式,结合本项目打造我省绿色典型示范公路的要求,探索、研究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在绿色公路建设过程中的优势,总结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管理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加强设计与施工的沟通交流,最大限度的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可操作性,努力实现人力、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优化资源配置,完成太凤高速建设绿色公路的总体目标。

1.4.2 因地制宜,设置绿色声屏障

在环境敏感点设置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绿色声屏障,材料选用绿色环保材料。

1.4.3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特点,打造慢行系统

结合太白县西部慢城的特点,在收费站出口合适的位置设置旅游服务站,房车宿营地及自行车租赁设施,打造慢行系统,充分发挥当地旅游特色。

1.4.4充分利用弃渣场、立交环岛等场地

利用隧道弃渣场、立交环岛等场地,设置旅游标志,作为旅游宿营场所,必要时可作为直升飞机停机坪,提高综合运输服务和公路综合应急能力。

1.4.5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工地信息化建设

将信息化充分应用于整个施工过程,打造智慧工地。在隧道内隐蔽工程工序验收、农民工工资管理、隧道施工人员管理等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减少技术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2 建设绿色公路的目标

2.1 总体目标

围绕本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建设绿色公路的现实需求,以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范围内“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总目标,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把绿色公路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贯穿到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寿命周期全过程,减少能源消耗、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碳排放,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把太凤高速公路打造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耐久、服务智能、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绿色低碳高速公路。

2.2 实施内容

结合太凤高速公路的自身特点及建设绿色公路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本项目从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绿色公路建设。

表2.2-1 太凤高速公路建设绿色公路实施内容

3 建设绿色公路工程

3.1 绿色设计

3.1.1 合理利用通道资源,完善区域路网功能

施工图路线布设时尽量减少同走廊带内国道G244、G342、省道S212和地方路的干扰,同时预留了国省道和地方道路改扩建的空间。设置平木互通式立交(A 型单喇叭)、田坝枢纽互通式立交(双B型喇叭)及连接线,使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有效合理衔接,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作用,促进宝鸡南部与关中地区的联系,为宝鸡经济依托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突破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撑,为G85银昆高速,G7011十天高速公路提供了迂回路线,有利于提升高速公路的应急保障能力。同时,也将与连霍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与武九高速公路对接,构建西安、宝鸡等中东部地区通往陇南及九寨沟方向陆上便捷通道,增加通往甘肃的省际通道,进一步密切陕西与甘肃间的联系,有利于强化省际的经济互补与协作,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圈发展。

3.1.2科学选线,优化指标

本项目位于秦岭中山区,山势陡峻、地形复杂,滑坡、崩塌、断裂带等不良地质分布较广,桥隧比例较高、工程规模较大,路线设计中坚持“安全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生态选线”、“环保选线”、“经济选线”,合理采用平、纵面技术指标,保证指标均衡连续,合理确定路线位置,减少拆迁、减少占用良田、正确处理路线与不良地质之间关系等,在确保工程安全及车辆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工程节约,降低工程造价。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详勘阶段的地质调绘和勘察结果,对庙儿岭隧道轴线作了较大范围的改移,避让了F13断裂带范围,消除了潜在的施工风险。

二、本项目位于中山地形,海拔较高且冬季易结冰,考虑特大桥段大货车行车安全,施工图对纵面进行了优化,将该段桥梁段最大纵坡由初设的 4.0%降低至3.5%,调整后纵坡为典型长大纵坡(3.06%/5.355公里),超《公路几何设计细则》对平均纵坡值与坡长推荐极限值(3.0%/4.5公里),为保证大货车行车安全,施工图考虑在K14+100处设置自救车道。

三、根据详测结果和地形地质条件,对白云驿隧道出口引线段(K9+000~K 10+500)路线平面线位进行了优化,避免了两段总长200米的挖方高边坡。

3.1.3合理控制填挖,统筹土方调配

本项目隧道长度占整个路线长度的31%,隧道弃渣数量较多,为最大限度减小弃渣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充分发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势,在结合工期安排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隧道弃渣进行充分利用。一是在施工图土方调配设计时,路基填料主要考虑利用隧道弃渣及路基挖余方,不再外借填料;二是通过合理的分标段划分,对隧道弃渣及路基挖余方进行充分的纵向调配利用;三是经过综合比选并充分认证,将庙儿岭隧道与阳山隧道间的桥梁改为以高填路基型式通过,该处高填路基利用隧道弃渣14.1万方;四是结合高边坡工点设计,在K14+950~K15+180段右侧和K23+310~K23+580段左侧两处高边坡通过增加平台宽度的方法增加挖余方用以填筑路基,取消线外取土场1处。五是对左右线间距较近的路基,中间带采用隧道弃渣进行填筑,表层覆土植树绿化,美化路容。本项目共计利用隧道弃渣95.5万方,利用率46%,基本达到一般项目的2倍。

3.1.4逐段优化设计,严格保护土地资源

本项目区域内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较少,在外业勘察时详细调查当地土地情况,内业设计时将土地占用情况作为路线走廊方案选择和优化的重要指标,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区,重点对K12+000~K13+000、K20+000~K21+000等段落进行了优化,K12+000~K13+000 段将初步设计线位向石沟河北侧平移77米,将前后特大桥连通,避免了长度95米、最大边坡高度45.8米的挖方高边坡,避免了拆迁房屋与改移眉凤公路,同时增大了与眉凤公路交角,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减少与地方路的干扰;K20+000~K21+000段将初步设计线位向黄牛河河谷中心平移,避免了大量的房屋拆迁与土地分割。

弃土场荒沟造地,本项目共设计弃土场7处,其中一处为备用,弃土场占用土地均为荒沟,弃土后坡面绿化,顶部整平返耕,6处弃土场总共造地约300亩。

3.1.5分专业细化设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本项目沿线植被茂密,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破

坏、最强力度的恢复的设计理念。在进行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取时,充分考虑地形要素,尽量降低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路基防护设计时始终坚持以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植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使得工程建设能够较好地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在路基排水设计时,采用“拦、截、排”等多层次排水措施,本项目沿线有二级水源保护区,设计时首先考虑尽量避绕,无法避绕的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保证方案可靠可行,在环境敏感点和跨越及伴行Ⅱ类水体的桥梁、路基外侧选择适宜位置设置露天式一体化雨水径流处理设备。全线共设置容量300立方米处理池(三级污水处理)62处,对桥梁、路面排水集中收集、处理净化,达到环保要求后才能排出;在桥梁设计时,为了减少对山体的开挖,红岩河、石沟河段的桥梁部分墩台采用了高低桩设计,为了降低对河道的影响,黄牛河段的桥梁采用全幅双柱式桥墩设计;在隧道设计时尽可能做到“早进晚出”、“零”开挖进洞,在地质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削竹式等有利于保护环境、便于恢复原有地貌洞门形式,韩家山隧道、关山隧道、庙儿岭隧道的进口及阳山隧道的出口均采用了削竹式洞门设计。

3.1.6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积极应用节能新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建设智慧绿色平安交通中的引领作用,本项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及应用节能新技术。

一、在各收费站加强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ETC)建设,扩大ETC覆盖范围,加快车道通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二、在各收费站设置先进的车流量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各收费站的交通流进行统计分析,为收费站内部管理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三、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以田坝枢纽立交与白云驿隧道为切入点,推进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全过程的应用。

四、根据现行规范和隧道平纵条件进行照明亮度计算,优化光源功率,采用新型节能光源LED灯代替高压钠灯,对LED灯技术进行优化升级,采用分级调光,数字调光等技术,缓解LED灯具光衰现象严重的问题;设计中合理选取参数、重视配光设计、重视洞内装饰与照明综合设计;对中、短隧道有条件时可考虑采用风能、太阳能等环保供电形式。太阳能不仅是可再生能源,而且可以免费使用,

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太阳能的运用具有节能、方便、环保等优点。太阳能运用于隧道照明中,不仅可以达到隧道照明的要求,而且可以节省电能,真正实现绿色能源的运用,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五、隧道采用节能型通风方式——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充分利用车辆行驶形成的活塞风。其次,射流风机选用大直径、高效率型,并采用远程自动控制方式,根据污染物浓度水平自动控制射流风机的开启台数,以满足各种运营工况下的通风需求,合理节约风机能耗。

六、各隧道变配电所低压无功功率补偿采用就地与集中相结合方式,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系统的电能损耗。动力、照明配电系统根据负荷性质、用途分回路供电,并根据隧道用电负荷大小和供电电缆长度,合理确定电缆截面,减少线路损耗。同时选用非晶合金节能型变压器,合理确定变压器容量,使变压器高效运行,降低空载损耗,提高电能质量。施工图均给出了设计参数,实施时依此选定节能型品牌产品。

七、机电监控设备中大型可变信息标志均选用节电型;对隧道污染物浓度、亮度、交通量进行检测,为通风、照明控制提供实时数据;隧道机电设备尽量选用底层智能可控型,实现机电系统的远程集中控制,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舒适、安全的行驶环境。

八、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单体建筑通过采用节能墙体材料,如粉煤灰加水泥砌块作为填充墙,外墙保温板为聚氨脂板(厚度90毫米);门窗采用双层真空玻璃窗(6玻璃厚度+12A铝隔条+6玻璃厚度)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室内能耗;通过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采用节水型便器,节水型龙头等;考虑LED节能灯对人体有些不确定因素,室内部分采用、室外灯具均安装LED节能灯。沥青拌和楼通常采用燃料油作为燃料,这具有以下弊端:一是燃料油燃烧不够充分,产生的油烟除了对环境有污染外,还会造成燃烧装置、除尘布袋等的污染,缩短使用寿命,清洗维护极不方便;二是燃料油中的杂质含量较高,热值含量不稳定,隐形耗费较大。

3.1.7 加强绿色收费站建设,拓展公路旅游功能

本项目各收费站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拟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宿舍楼采用太

阳能供应热水。收费站内采用中水回用系统,本系统生活污水经中水设备处理后可用于浇洒绿化、冲洗道路、汽车、厕所等。

太白县作为著名西部慢城,避暑圣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与当地政府及旅游部门积极沟通,在太白收费站出口合适的位置设置旅游服务站,自行车租赁设施等,打造太白县的旅游特色。

本项目共设置弃土场7处,其中一处为备用,位于K2+000右侧的弃土场距离眉太公路约200米,沟口较为宽敞,距离太白收费站约3公里,交通便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与太白县政府沟通,引入资本,将弃土场打造成具有慢城特色房车宿营地,进一步带动整个区域内旅游的发展。

3.2 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作为公路建设工程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公路工程施工期间的具体体现,本项目将从统筹布置、加强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智慧工地八个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绿色施工的内容。

3.2.1统筹布置、节约资源

总承包段共计31公里,结合项目特点和资源配置,将全线划分为6个施工分部,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每个分部都可以为一个独立的施工标度;作为一种新的建管模式,充分发挥总承包的优势,尽大可能的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体现了绿色公路的理念;全线共设置梁场4个,减少梁场2个;集中设置1处小构件预制场,减少5个,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的安排,可以将施工人员、机械进行综合调配,节约资源。

3.2.2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由总承包项目经理部成立绿色施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项目部项目经理、设计经理、施工经理、总工程师、安全负责人及各分部项目经理组成,在太凤项目管理处绿色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本合同段内绿色施工方案的实施。

总承包项目经理部与各分部签订施工合同时,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的环境保护要求,明确各分部的环境保护责任,各分部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将“绿色施工方案”作为一个专题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并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绿色施工方案”中的要求,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工作,同时监督管辖范围内劳务队伍和各分包单位予以实施。

绿色施工领导小组将按月度对各个分部绿色施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先进分部予以表扬,对绿色施工方案落实不到位的分部提出批评并限期整改。

3.2.3 环境保护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沿线生态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等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保护。本项目公路沿线典型土地类型为农用地(水田、旱地、经济林)、灌木林及林地,其表层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养分含量较高,地表腐殖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工程建设占用耕地时,应保存好表面的熟化土,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用于耕作土或绿化用种植土。同时,在清表过程中将表土视为资源进行收集和利用,用于公路建设中其他临时用地的复耕复垦、公路沿线的劣地改良以及公路沿线边坡植被恢复等生态恢复工程中,将会有效减缓因公路建设造成的沿线土地资源减少的不良影响,还可大大减少绿化工程中外购绿化用土的资金投入。

表土剥离后集中堆存

二、声环境保护。施工期间,特别是对于靠近村镇的路段进行施工时应注意尽量降低施工噪音,禁止强噪声施工机械进行夜间施工作业,杜绝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劳动卫生标准控制施工机械操作人员连续作业时间,并加强个人降噪防护措施。在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点进行调查和预测,并结合施工图设计,因地制宜设置声屏障、隔音墙等设施进行降噪。

三、水环境保护。本项目沿线有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本项目施工期间对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预制场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

为了加强对沿线水环境的保护,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1)在进行施工组织时将桥梁桩基础工程安排在枯水期进行施工;(2)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及各分部均设置了污水收集沉淀池,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入池,经过过滤、沉淀、净化达标后方可排出;(3)对于预制场及拌合站的生产废水,均通过排水沟进行收集,汇入沉淀池,经过沉淀后进行循环利用或用于洒水降尘,沉淀池定期进行人工清理。

四、空气环境保护。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为施工扬尘,对此各施工分部均设置了污染车辆冲洗区,配置沉淀池和高压水枪,及时对手污染车辆进行冲洗,保持进出施工现场车辆清洁。施工现场所有砼拌合楼的水泥罐的顶部均安装了除尘设备,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对空气环境产生污染。

3.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将重点从钢材、混凝土、模板等方面进行控制,通过安排材料采购的合理化、可循环材料的多次利用化以及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等方面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选用合适的材料运输工具、装卸方法,防止材料损坏和遗洒及避免材料的二次搬运。

二、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的下料方案,钢筋及钢构件制作前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三、使用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时应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四、全面实施标准化施工。本项目在第四分部设置标准化小型构件预制场,集中预制全线小构件。

五、推广使用高性能防腐蚀混凝土,提高工程耐久性,减少资源消耗。

3.2.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措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一、施工现场所有的梁板预制场均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喷淋养生,智能机器人可根据需求设置喷淋的速度,确保梁板养生的效果,喷淋养生用水经预制场排水沟排入沉淀池,沉淀后用水泵抽到高位水箱再进行循环利用。

二、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均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三、加强检查,避免跑、冒、滴漏和常流水现象。

四、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提高员工节水意识。

3.2.6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措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一、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凿岩台车等,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工作面,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二、积极推进沥青拌和楼“油改气”,即用天然气取代燃料油、柴油等作为燃料,液化天然气具有热值含量高,单位成本低,燃烧充分等特点,沥青拌和楼在启用“油改气”技术后,能节约燃料成本,降低废气排放,减少燃烧装置损坏,也不会对除尘布袋产生污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施工期能耗监测与管理,实施重点耗能设备用能管理制度,推进建设与运营能耗在线监测与管理。在隧道供配电系统均配置电力监控系统,对隧道供配电设施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对用电量较大的负载进行重点监控。

四、按照永临结合的原则,做好供电线路规划建设。重点解决特长隧道(或隧道群)等工程施工用电,减少自行发电量,降低工程投资。

3.2.7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措施达到节约用地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目标。

一、做好施工便道和地方道路的衔接,能永临结合的尽量一次修建。

二、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及第一分部、第三分部的项目部驻地均采用租赁的方式,租用当地闲置的空房进行生活办公,避免额外征地。

3.2.8全面推行工地信息化建设

项目拟建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辅助系统(计量支付、合同管理、形象进度、视频会议、电子沙盘等)和工程质量及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桥梁、隧道等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情况的有效控制及实验数据、隧道监控量测数据、高边坡安全监测数据的同步传输,完成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费用等各方面的有效管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