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政治部分)

必修一专题四、专题五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的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建立发展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③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

(2)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

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

(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①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

奇冤案)。

②“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

1、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方针;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982年,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1998年,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一国两制”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③“一国两制”的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实践: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

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1992年)

⑤汪辜会谈(1993年)

⑥胡连会见---60年后再握手(2005年)

第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屈辱外交,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残余,取缔特权,奠定新型关系基础。

③“一边倒”---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使新中国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④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年

②内容: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①时间:1955年

②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过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3)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②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

(2)主要史实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

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结束长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接受在台湾问题上的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

③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3、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③意义: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

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②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

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001年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

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现代史(经济部分)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②人民政权的巩固;③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二是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

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国际形势严峻,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③苏联工业化的影响。(5)工业化的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一五计划经济指标顺利完成的原因:①一五计划的制定符合实际;

②全国人民巨大的建设热情;③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④苏联的援助;

(6)“一五计划”的意义

①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

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

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高中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线索内容总结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 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 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一 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 (1949~ 1956)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3)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一根两基”) 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三大方针:“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 苏联等17个国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 准则;②1954年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1、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2、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 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相继建 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 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 文化新局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 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 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 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 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 存。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1956~ 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 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3、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成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农村“纠左”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思想文化: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理论。 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 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极“左”思潮泛滥。“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 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 子受到伤害,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2、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 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世 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文化大革命 时期 (1966~ 1976) 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民主 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70年代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功: 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 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 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 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 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 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 时期 (1976~) 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民主制度建设 上,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 层民主得到推广。 外交事业的新突破:大力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1年成 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和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 权,“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 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1984年后,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 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 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正式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7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初级阶段理论。 1992南方谈话,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中共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 的科学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1997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把 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一、总述 1、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可以分为建立巩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1956—1966年)、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 2、性质:社会主义国家。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其发展方向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发展阶段: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8年——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二、基本情况 1、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1949——1956) 主要任务:建立并巩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事件:召开一届政协,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开国大典成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通过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以它为指导进行一五建设(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和“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万隆会议)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事件:中共八大(良好开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体现冒进思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原因、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时间、性质、影响);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中日建交;籼型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1973年、袁隆平) 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年——今) 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对内改革(目的、实质、措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作用);对外开放(目的、格局及其特点、作用);民主与法制建设(颁布一系列法律文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形成;“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863计划;恢复高考制度;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社会保障体系 三、启示和结论: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启示 1、国家独立是发展的前提,制度的建立是发展的保障 2、好的决议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清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二):1956

第十一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二) 十年探索与文革挫折(1956年底——1976年) ◆考纲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 ◆授课提纲: 1.特征: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特别是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中,有思想上“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基本特征是曲折中前进。 2.政治: 1956—1966年的十年探索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在曲折中求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①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②中共八大;但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民主法治受到严重践踏。 3.经济: 前十年的探索期间,①八大”的正确方针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③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十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受到沉重打击,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凭票供应,需要进一步解决温饱问题。 4.思想文化: 前十年曲折发展期间,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促进文学艺术发展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③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挫折,文化思想专制。科技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5.外交方面: 前十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敌视、封锁、包围中国;中苏断交,社会主义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 考情分析 专题概述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核心知识聚焦 核心知识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 知识结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有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一、题型题量 1、单选题(20个,20分) 2、多选题(10个,20分) 3、简答题(3 个,30分) 4、论述题(2 个,30分) 二、简答与论述题目复习重点 1、简答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①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②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生活极度恶化,农民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④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一方面,他们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②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开辟道路,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 分配方案: (1)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2)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 意义: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5、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基本摧毁了清王朝所依赖的武装力量八旗和绿营。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②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英勇的斗争。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⑤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6、简答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④戊戌维新运动具有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 7、简答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①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③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④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202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精选3篇)

202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精选3篇) 范文一: 202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3年的高考历史科目将涵盖以下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中,重点内容包括: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策和措施;汉朝的政治制度、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著名人物;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繁荣;北宋和南宋的政治、经济特点。 二、世界古代文明 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古埃及的社会、政治、文化特点;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化;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包括: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及影响;鸦片战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进程。 四、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

信息时代的特点。 五、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包括: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六、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和平发展;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战争;联合国及国际合作的重要事件;国际关系中的新兴大国和地缘政治。 以上是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的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考生们能够充分了解和准备,取得理想的成绩。 范文二: 202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3年的高考历史科目将涵盖以下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 重点内容包括: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秦朝的统一政策和措施;汉朝的政治制度、科技及农业发展;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著名人物;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繁荣;宋朝的政治、文化特点。 二、世界古代文明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高考整理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高考整理 中国现代史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 之一。了解中国现代史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备考高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它的发生标 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转折。 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各类革命活动从全国各地蔓延。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了清政府垮台,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 命的成功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这场运动在知识分子中引发了巨大的反思和探索,对中国社会带来了 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呼吁废除封建思想和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个人自由。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 胡适、鲁迅等。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如杂志、报纸、演讲等,传播新 思想,引导社会进步。 三、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爆发于1919年的重要思想与文化运动。这场运

动以反对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为主题,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五四运动最初是由北京的学生发起的,后来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 和知识青年的支持。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五四 运动通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表达了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追求 民主和自由的呼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一次重要合作。它的 发生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经历了三次合作。其中最成功的一次 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的目标是统一全国,打 击北洋政府。 北伐战争在1926年爆发,由宋庆龄、汪精卫等人领导。它通过 多次战役,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进一步胜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五、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在二战期间与日本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 中国的现代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抗日战争于1937年爆发,由中国国民政府领导。这场战争持续 了八年,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苦难。抗日战争是对侵略者的坚 决反抗,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开始。 抗日战争为中国打开了反法西斯的战线,亦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现代中国的政治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二)两个重要机构和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954年宪法确立A.合作基础:中国与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合作, 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历史 B.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合作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 明确的规定 B.设立: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3),宁夏(1958.10) 西藏(1965)C.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文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2.文革期间:各项制度遭到破坏,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新时期的发展: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颁布了 1982 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了 《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 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3)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1.理论形成:最早提出:20 世纪50 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和 平解决”台湾问题;酝酿:1981 年“九条方针” 形成:80 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宪法:1982 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使这一 制度有了法律保证成为方针:1984 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为 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政治部分) 必修一专题四、专题五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的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建立发展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③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 (2)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 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 (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①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 奇冤案)。 ②“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 1、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方针;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第一编、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选择题 1、北李南陈是指:李大钊、陈独秀。 2、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骨遗骸。 3、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是《民国日报》,时间为1917年11月10日。 二、名词解释 五四运动 三、简答题及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主义的三次论战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3五四运动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新发展 一、名词解释 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二七惨案 二、选择题 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总统府。 2公开组织工人运动的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成立于上海。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三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 黄埔军校与1924年5月5日开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二、名词解释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五卅惨案省港罢工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北京政变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演变。 2、试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第四章、北伐战争 一、选择题 1、北伐战争中同吴军作的;两次关键性战役是:汀泗桥战役与贺胜战役 二、名词解释 京汉铁路大罢工西山会议派汉口一三惨案九江事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 1、试述北伐战争是历史根源、战前国内形势、北伐的对象以及经过,并分析北伐迅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第五章、武汉国民政府 一、选择题 1、一二四沪三广州,五大武昌靠口。惟独六大莫斯科,七大延安与北京。

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

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 中国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袤的土地上孕育 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时,掌握中国历史的重 要知识点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帮助学生 全面了解和复习这些内容。 1.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旨在 推翻内外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这一阶段 主要包括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 社会主义革命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 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事件。 2.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涵盖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 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国的西方列强侵略、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同时,还要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 3.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指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到近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 期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之际的统一与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重点了解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 4.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拥有世界上独特的文化 和思想体系。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 面的内容至关重要。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对中 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等。 5.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 泛的交流和影响。重点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包括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明清时期与西方 列强的接触等。 总结: 通过对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的了解,可以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 备战高考。同时,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排版方式可根据需要进 行调整和修改。)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在新高考的历史考试中,掌握并理解历史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本文将对新高考历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古代历史知识点 1.远古人类和早期文明: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形态和重要代表; 2.古代东方文明:主要涉及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3.古代中国文明: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历史演变,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近代历史知识点 1.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探讨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和艺术的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对全球交流和贸易的推动; 2.近代世界历史:内容涉及到近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 3.近代中国历史: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当代历史知识点

1.二战和冷战:主要涉及二战爆发的原因、战争进程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还有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峙和核冲突等; 2.中国现代史:主要包括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要阶段; 3.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探讨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和中国的外交政策。 四、历史研究方法与史学史 1.历史研究方法:包括古代文献分析、田野调查、考古学等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史学史:介绍史学的发展历程,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的历史学家。 通过以上的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相信大家对新高考历史科目的备考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要注重对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希望大家在备考历史科目时,能够高效地利用时间,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随着高考的临近,历史考试也成为了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之一。历史的知识点繁多,考生需要认真学习并进行总结,不仅要掌控基础知识,更需要解决历史题目时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会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广大考生进行复习。 一、三大思潮 1. 以“民主”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西方的民主 思潮。 2. 以“平等”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的社会主义 思潮。 3. 以“自由和民族独立”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 的民族主义思潮。 二、中国近代史政治流派 1. 同盟会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反对 清朝政府。 2. 洪、张、黄、陈等四大派系:洪门代表孙文,章炳麟、黄兴、陈天华代表,主张“平均地权”。 3. 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主要是代表人物孙中山 与左派、右派的矛盾。

4. 国共两党的组织架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毛泽东,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国民党领导人为蒋介石,主张全面国家建设,在政治上较为保守。 5. 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抗日游击队和部队合并成为人民解放军。 三、中国现代史经济思潮 1. 清末民初的经济思潮:代表人物陈宝箴,主张“资本论”。 2. 五四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胡适,主张“自由主义”。 3. 五卅运动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罗隆基,主张“国家经济管理”。 4. 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宋子文,主张“国家资本主义”。 5. 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思想:主要是代表人物毛泽东在农业、工业、人民公社形式下的经济建设思想。 4、中国现代史文化思潮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潮:代表人物鲁迅,主张“民主力量”。 2.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思潮:代表人物何香凝、朱光潜,主张“抗战道德”。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潮:代表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主张“文化大革命”。

《中国现代史》高考历史问题分析涉及的常用知识点

《中国现代史》高考历史问题分析涉及的常用知识点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国民经济曲折发展并取得瞩目成就,计划经济的建立以及向市场经济过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日益成为世界性大国地位;科教文艺事业曲折发展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相对的半封闭社会逐步推进改革开放并融入全球化潮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一、政治 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中国初期一切变化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到完善发展(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以及各种政治制度特点。改革开放后完成拨乱反正工作。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真正地实行了当家作主。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国局面逐步形成。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任何时期任何法律制度建设都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需要) 3、始终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中国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世界舞台、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到改革开放外交政策;从结盟到不结盟政策变化,从革命外交到国家利益外交)。 二、经济 1、建国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通过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确立。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从中共八大到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再到八字方针的提出)。文革时期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使经济有所恢复。 3、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和完善。不断融入全球化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奇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城市改革调动了劳动者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和城市面貌(注意两者改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沿边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工业化伴随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一五计划开始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推动城市化发展,但我国城市化水平仍低于世界水平。 6、重视民生建设,从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到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向全面建设奔小康社会迈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思想文化科技教育 1、思想不断解放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共13个考点) 撰稿人孙安秀 【考点1】新中国成立(八下2-4页)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 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大会 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 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 地点:天安门广场 内容:①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插图) ②举行盛大阅兵式 ③举行盛大群众游行。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 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 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 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 背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西南各省以后,全国大陆只剩下西藏没解放。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方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注意: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考点2】: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八下12页) 背景(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2)农民翻身成为 土地的主人。(3)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 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下20页) 时间:1954年9月 制定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

综合提升三+中国现代史+讲义---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提升三中国现代史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点 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024山东联考]下图为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 了》。该年画描绘的是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反映了(B)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人民群众参政热情高涨 解析由年画的名称《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和时间“1953年”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先选举各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年画反映的就是选举出来的代表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这体现出随着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选出自己满意的人当代表,去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故选B项;社会主义民主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后, A、C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