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5.3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3

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是块是非之地,自公元1世纪以来,先后有哪些帝国统治过该地区( )

①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

③奥斯曼帝国④唐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世纪以来,先后有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过中东地区。

【答案】 A

2.1948年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意大利

【解析】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答案】 B

3.1948年5月,在以色列建国之际,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媒体打出了“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进地中海!”的标题,随即爆发了( )

A.越南战争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朝鲜战争 D.巴勒斯坦战争

【解析】1948年根据联合国决议以色列国成立,这引起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

【答案】 D

4.第一次中东战争并没有实现阿拉伯国家的愿望,主要表现在( )

A.美苏等国在中东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力量

B.以色列占领的土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C.以色列仍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D.在巴勒斯坦没有建立起阿拉伯国家

【答案】 B

5.在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也是矛盾特别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了哪些宗教( )

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犹太教、佛教、天主教

D.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解析】本题考查中东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被称为“三教圣地”,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

【答案】 D

6.在下列事件中,联合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是( )

①朝鲜战争②雅尔塔体系确立③纽伦堡审判④巴勒斯坦分治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B

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允诺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建国,后又在“贝尔福宣言”中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B.支持落后地区的民族主义

C.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D.为了削弱奥斯曼帝国的势力

【答案】 C

8.苏伊士运河战争和巴勒斯坦战争的主要不同在于( )

A.以色列遭到失败

B.埃及取得胜利

C.涉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民族矛盾

D.西方大国直接参战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英法直接参战。

【答案】 D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中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解析】通过图片中的战争地点,可判断出这是第二次中东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影响在于削弱了英法两国在中东的影响,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场前台。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0.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中东问题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这里的“新”是指( ) A.英法与埃及的矛盾激化

B.英法与美国的矛盾激化

C.美苏之间的冷战加剧

D.美苏等大国的插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法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迅速瓦解,美苏大国开始介入。A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B不符合史实,C和中东地区没有联系,冷战主要是在欧洲地区,故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并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

——“贝尔福宣言”(1917年)

材料二 1.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尽快结束,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2.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本计划第三部分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应于委任统治国武装部队撤退完毕后两个月在巴勒斯坦成立,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摘自《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关于巴勒斯坦

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1947年11月29日)

(1)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实际上是英国实行的什么政策?一战后列强在此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与前者有何不同?其实质是什么?

(2)二战后关于中东地区又有何决定?该决定有何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两个文件为切入点,考查中东问题。第(1)问主要通过“贝尔福宣言”了解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政策及实质。第(2)问考查二战后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通过对内容的了解可知: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其影响主要导致了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战争。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分而治之”政策。委任统治。更具隐蔽性。殖民统治。

(2)决定: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影响: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很快导致了巴勒斯坦战争。

(3)一战期间英国殖民势力衰退,企图以此加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二战后美苏排挤英国在此地区的势力,迫于压力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

12.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并撤出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犹太独立国和耶路撒冷国家特别政权……

规定阿拉伯、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的边界。……犹太国面积14 000平方公里,阿拉伯国11 000平方公里(分三块,有走廊联结)。

耶路撒冷市建立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巴

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概括上述材料的基本内容。

(2)上述决议内容得到实施的是哪些?

(3)上述决议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什么战争?结果如何?你认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的原因何在?

【解析】本题是对联合国大会1947年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考查。第(1)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决议带来的影响。

【答案】(1)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巴勒斯坦国、犹太国和联合国管理的耶路撒冷特别政权。

(2)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建立犹太独立国。

(3)发生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大片原定划分给阿拉伯人的土地,但

阿拉伯人的独立国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原因:历史的渊源;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大国的干涉。

13.阅读下列材料:

阿拉伯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日至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说: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

请回答:

(1)上述声明发表的背景是什么?这一声明的发表导致了什么后果?

(2)联系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中东问题的核心所在。你对此有何认识?

【答案】(1)背景: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后果: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的焦点,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矛盾激化,导致双方战争不断。

(2)核心:巴勒斯坦问题。认识:长期的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战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卢沟桥烽火》课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

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新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发展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2)简况 ①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重创日军,歼敌两万人。 ②敌后战场:消耗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3)意义 ①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②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2.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1)起因:为控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亚。 (2)概况 ①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军速胜企图没有得逞。 ②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3)败因 ①意:准备充分,装备先进。 ②埃:军队装备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③英法:对意侵略采取纵容政策。 [知识点拨] 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姑息纵容的政策,它们打算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这使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西班牙内战

1.背景 (1)西班牙于1931年成立共和国。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打击了保守势力。 2.爆发:1936年7月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将军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势力的态度 (1)德、意向叛军提供装备,并派出军队直接参战。 (2)苏联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 (3)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开赴西班牙。 4.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5.结果:1939年,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误区警示] 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 (1)法西斯国家力量壮大,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加剧。 (2)法西斯国家共同利益的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过程 (1)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3)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3.影响:初步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知识点拨] 法西斯势力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而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疯狂地对外扩张却麻木不仁,对其采取了纵容姑息的态度,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的联合。 主题一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和西班牙内战 1.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编版

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品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5.教学方法

2021人教版选修3《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3《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word教案 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了解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了解埃塞俄比亚军民对意大利入侵的抗击;简述西班牙内战的通过;了解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感受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入侵所作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精神。 重点: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 难点:埃塞俄比亚抗击入侵意大利战争的缘故;西班牙内战的性质 本节课要紧通过问探究、问题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摸索、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把握历史学习的差不多方法,使学生能差不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止后,只经历了短暂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灾难的深潭。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国、日本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进行了疯狂的入侵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入侵。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靠近。由此导入新

课。 【讲授新课】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一)中国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几次反对日本的入侵?(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从局部抗战进展到全面抗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提问: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抗战,最终进展为全面抗战的缘故要紧缘故是什么?(一方面是中日民族矛盾的显现并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是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局部抗战开始;到1937年卢沟桥抗战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吞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在松沪会战“三个月灭亡中国”妄图被粉碎后,抗战进入到持久战。中国军民坚苦卓绝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奉献。 (二)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意大利占据埃塞俄比亚,不仅能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了,还能够操纵英法从红海到印度洋的航道,加强其在地中海东部的实力。因此,墨索里尼上台后,处心积虑地预备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从北、东、南三路入侵,妄图一举侵占埃塞俄比亚全境。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使意大利法西斯速胜的妄图没有得逞。 1936年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的缘故是什么?(意大利的疯狂攻势;意埃实 力对比悬殊、西方大国的纵容。) 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开展并为屈服,坚持开展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41年,在英军配合下,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把意大利入侵者赶出国土,光复祖国。 二、西班牙内战 (一)德意干涉 西班牙共和国于1931年成立。由共产党和各左派政党、左派团体参加的西班牙人民阵线在1936年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如:开释政治犯,解散反动组织,实行部分土地改革等。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西班牙共和国在各阶层人民支持下、接连打败叛军,叛军陷入逆境。 1936年8月,德意法西斯决定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公然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德意法西斯把大批坦克、飞机、武器、弹药送给叛军;随后又直截了当把法西斯军队和军舰开往西班牙,同叛军一起进攻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由于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入侵的民族战争。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目的是:第一,支持西班牙法西斯势力建立法西斯政权,以便在以后的战争中使西班牙倒向德意一边,使德意处于有利地位。第二,进行军事试验,检验自己的军事实力。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措施,纵容了法西斯入侵西班牙。 (二)国际纵队 对西班牙内战,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援助西班牙人民;苏联给予西班牙人民的斗争以积极的道义声援和物质支持;中国、苏联、法国、加拿大等53国的共产党员

5.2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5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自主检测】 1、扩词 伪()()()控()()() 仰()()()妄()()()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王老师的咽.(yān yàn) 喉出了毛病,吃饭时咽.(yān yàn)东西很困难。 ⑵王处.(chǔ chù)长今天宣布了对于屡次违反纪律的职工的处.(chǔ chù)理决定。 3、摘录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⑴ 感受: ⑵ 感受: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_________________,接着 _________________,妄图_________________。 ⑵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是因为。 ⑶卢沟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_______________序幕,从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篇课文有许多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能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九·一八事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huǎnɡhuànɡ)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xuèxiě)四溅。在硝烟和火光

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⑴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⑵“顷刻间”表示时间______,在短文中还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替换。 ⑶仿写成语。 例:狼狈而逃(一个成语中有两种动物)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⑷这段话中用了一系列动词,如“举起、 _______ 、 ______ 、砍去”,这些 词语体现了中国守军奋勇抗击的英雄形象。 【自能拓展】 1、把下列爱国诗句补充完整。 ⑴待重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飞)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匹夫有责!(顾炎武) ⑶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2、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交锋多次。查阅资料,了解下列着名的战役, 并填一填。 等第_______ 日期_______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练习题

选修三第五单元“局部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几次有关中东问题的战争,给中东国家带来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解决争端必须依靠武力B.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C.解决争端应当妥协退让D.和平谈判是解决争端最好方式 2、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规定:①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活动②以北纬38度线作为 军事分界线③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3、(2009天津文综历史11)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 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4、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它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不能体现海湾战争这一 特点的是A.多国部队普遍应用电子干扰、压制和制导技术,电子战大展宏图B.高技术兵器和装备大大提高了多国部队准确、快速反应能力 C.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 D.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 5.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的关键因素是()A.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的决议B.宣布武装援助韩国 C.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D.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6.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朝鲜战争进入边谈边打、打打停停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有①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占有人数优势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士气高涨③美军占有技术装备上的明显优势④美军士气低落,无力大规模反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们在电视上不厌其烦的看到连篇累牍地报道巴以冲突,他们冲突中最重要的分歧是 A、与美国关系问题 B、耶路撒冷问题 C、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D、宗教冲突问题 8、促成以色列建国的因素有:①“贝尔福宣言”②联合国大会的决议③美苏等大国的支 持④阿拉伯国家的默许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9、第二次中东战争产生的最大国际影响是: A、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B、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 C、极大的提高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声誉 D、美苏两国开始介入中东的角逐 10、当代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时埃及总统是 A、纳赛尔 B、穆巴拉克 C、蒙巴顿 D、穆沙拉夫 11、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中东走上和平进程的道路 D、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12、关于“以色列撤出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土地,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地区各 国和平”的原则出自下列那项协议: A、“戴维营协议” B、“奥斯陆协议” C、“以土地换和平” D、《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 13、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习题:3.2《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Word版含答案

3.2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佛朗哥法西斯政府 B.消灭西班牙共和政府 C.打击以共产国际为核心的民主力量 D.控制战略位置重要的西班牙 【解析】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殖民地的联系,即控制西班牙这一重要战略地区。 【答案】 D 2.二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进行勾结的主要前提是() A.三国之间不存在矛盾 B.都要求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 C.都把苏联当作首要敌人 D.三国都退出国联 【解析】德、意、日三国在侵略过程中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所以三国之间也存在矛盾。三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有着一个共同的利益就是要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 【答案】 B 3.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相继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B.都没有得到国际援助 C.法西斯势力较早实现了联合 D.力量相对弱小 【解析】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成为法西斯势力的帮凶。反法西斯国家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力量相对薄弱,但并非没有得到国际援助,如西班牙内战期间,西班牙人民就得到了苏联及国际纵队的援助。1937年法西斯国家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同盟,极大地扩展了法西斯侵略势力。 【答案】 B 4.20世纪30年代,下列国家的国内斗争中最能反映出当时国际政治势力之间矛盾和斗争的是() A.中国B.埃塞俄比亚 C.捷克斯洛伐克D.西班牙 【解析】西班牙内战中,德意法西斯势力公开武装干涉,苏联和国际进步人士给予了热情支援,西方大国纵容侵略,因而最能反映当时国际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答案】 D 5.下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它反映了() A.美国操纵日本控制中国的意图 B.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 C.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 D.中国被列强共同瓜分的局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从图中的英文“CHINA”以

喀什地区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同步练习C卷

喀什地区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同步练习C卷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65分) 1. (6分) (2017六上·安顺期末) 给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磅礴________(bó bé)尘埃________(āi ái)滥________用(1àn luàn)慰藉________(jì jiè)馋________嘴(chán cán)谋________生(móu mò) 2. (17分) (2019三下·枣庄期中) 看拼音写词语 yé________山lǐng________dǒu yá________云舒juǎn________ lù________边bīn shè________厅táng________花xiān yàn________ 远tiào________yǎng________望敬lǐ________mèng________夫子诗gē________jué________句文zhāng________不xiǔ________piān________ 3. (4分)给下列划线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察冀狗刨耍水推搡 4. (2分)下面的球应该投进哪个篮子里。 ________ __ ______ 5. (4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一会儿有,一会儿无。形容隐隐约约的。________ ②比喻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________

③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________ ④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势巨大。________ 6. (4分)找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 ①________炉灶锅铲沙发铝锅漏勺 ②________饭碗菜碟汤盆饭菜汤勺 ③________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摇控汽车 ④________牙刷抹布扫帚拖把洒水壶 7. (12分)辨字组词。 蔚________ 弋________ 茵________ 属________ 晰________ 祈________慰________ 戈________ 恩________ 嘱________ 蜥________ 沂________ 8. (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①我喜欢的是桂花。________ ②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________ ③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________ 9. (6分)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优雅——________ 轻快——________ 著名——________ 精彩——________ 健壮——________ 舒缓——________ 10. (10分) (2019二上·镇原期中) 照样子,写一写。 (1)例:很多很多 很________很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 (2)例:绿一(草绿)(翠绿) 白—________、________ 黄—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练习-第3单元 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三单元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它反映了( ) A.美国操纵日本控制中国的意图 B.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 C.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 D.中国被列强共同瓜分的局势 解析:选B 从图中的英文“CHINA”以及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来判断,本题应当选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其后不断蚕食关内领土,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A、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干时间.故选B项. 2.1940年日本天皇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队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B.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的主要军事力量 D.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解析:选C A、B、D三项虽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和作用,但与题干材料的观点不符.故选C项. 3.墨索里尼曾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材料意在说明( )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 B.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 C.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D.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解析:选C 墨索里尼的话从侧面说明了国联对意大利的侵略采取了放纵的政策,这才助长了墨索里尼的胆量.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是导致意大利侵略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 4.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

《卢沟桥烽火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张雪静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为揭露日军的狼子野心作下铺垫。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第二、三自然段讲述了日军蓄谋已久,挑起战端;第四、五自然段讲述中国军队誓死不让寸土的顽强抵抗。第六至八自然段写在中国共产党号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纵观全文,围绕“卢沟桥烽火”重点引导读者感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的烽火”——“中国军队点燃抗击侵略的烽火”——“日军大举进攻蔓延战争的烽火”——“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抗日的爱国烽火熊熊燃烧”等几方面内容,从而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讴歌中华儿女顽强抵抗外辱的爱国精神。 文章浓缩了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所述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意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那段史实,唤起心灵体验,感悟文本,产生共鸣。 本文为主题单元的开篇,其知识引领、主题感悟均为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前瞻阅读、借助网络进行有效预习的能力;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小组交流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张力,能很好地将文本信息、教师提供信息、自我搜集信息融汇成个性化的感悟; 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史实知之甚少,仅限于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信息,有基本的爱国意识、情感,但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历史意义了解不够,对抗日精神感受不够深入。 (三)教学环境分析

人教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复习教案

选修3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 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1953.7) ⑴朝鲜内战的爆发:①时间:1950.6.25;②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①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战场形势变化: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⑶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①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②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③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④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⑤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知识题

抗日战争测试题 1、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C )。 A、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B、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C、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129师某部突袭了日寇飞机场,击毁敌机24架,这次战斗被称为( C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夜袭阳明堡 3、八路军359旅由( B )率领开进陕北南泥湾,开展大生产。 A、徐海东 B、王震 C、谭震林 4、“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奋起抗日的是( C )。 A、东北抗日联军B、八路军C、东北抗日义勇军; 5、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 A ),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 A、《塘沽协定》 B、《秦土协定》 C、《何梅协定》 6、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 C ),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后,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福建事变 B、两广事变 C 、西安事变 7、抗日战争的爆发,使( C )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A、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 C、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8、( C )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9、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必须归还中国的文件是( C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10、“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骑兵团”组建后,首任团长是( B )。A、马思贞 B、马思义 C、马智宽 11、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 C )。 A、中国战场最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牵制 12、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打的第一次大胜仗是( B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万家岭大捷 13、( B )在抗战中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经济支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永宁县 B、盐池县 C、宁朔县 14、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是( B )。 A、进攻上海 B、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C、威逼南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教案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扮演角色、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他们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课笔记

第五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城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 (2)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有利于直接民主的产生 (3)经济基础:发达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使得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主要原因) (4)思想条件: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5)物质保障:奴隶的辛勤劳动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6)改革推动: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推动 (7)外部影响:希腊吸收了古代埃及文明和亚非文明 2、古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1)地理环境的特征: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 (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直接民主产生。 ②经济上:使得古希腊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 ③思想上:使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平等互利理念盛行,形成希腊民族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海洋文明+工商业经济基础中国文明起源:大河文明+农耕经济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有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3、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及其影响 (1)城邦的建立: (2)城邦地域范围: (3)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城邦的含义: (5)城邦的影响: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594年)——奠基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平民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5点(见书本P23) (3)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4)梭伦改革的特点:折中、中庸、具有不彻底性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确立 (1)内容:5点(见书本P23和P24)(注意陶片放逐法的评价) (2)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3、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顶峰) (1)内容:6点(祥见书本P24)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③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 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⑤伯利克里(目的)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⑥(目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2)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品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教学教材

《卢沟桥烽火》课文 原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