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学教案

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学教案
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学教案

第四节中国的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我国冬夏季气温 .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以及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1课时

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第2课时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

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

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

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

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

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 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我国降水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解决措施?

空间:

时间:

措施:

5、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3.2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解析

天气与气候 卧龙山街道中学陆琳英 【课程标准】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齐读) 江汉春风起,冰雪昨夜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以上诗句的描述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板书课题,出示复习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有哪些知识要点吗?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要求:1、根据课本及提纲(助学中的自主建构)课前自主复习基础知识。 2、快速抢答,夯实基础。 【闭卷自查】 第一节: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2)掌握59页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 2、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计算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 海洋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 高温中心___________,低温中心_________、等温线密集处温差__、等温线稀疏处温差_____。 天 气与气 候 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 世界气 候 及其分 降水的变 化 气温的变化 天气与生活

湘教版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P60-63。内容包括“气温” 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两部分,是气候最基本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 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课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气温和学会测量气温,首先媒体播报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引出气温,采取“小小气象学家”自主探究法,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以及气温的时间变化。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采用“激情引趣一—自主合作一一点拨释疑一一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采取 《探索?发现》的推理、图文结合分析、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的方法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等温线概念和特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找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温的测定;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Grade 7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 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 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word 教案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顺降水(1) 课改实验区 韩英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顺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第一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摸索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势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加深经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把握的技能是能够依照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那个练习,能够利用课堂时刻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 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顺降水变化规律。 (3) 了解引起世界气温顺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回忆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利用世界要紧都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顺 降水的差异; (3) 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顺降水分布图, 分析气候的阻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说明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顺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阻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项目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

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

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 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 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 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 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 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 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 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 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 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 第一课时:世界气温 (一)、导入新课(2分钟) 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 (二)、自学问题 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 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 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 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 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 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 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 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 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 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

天气温和降水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 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 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 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 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 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 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 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 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 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 C,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一淮河这条我 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2-3节 气温和降水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复习课(气温和降水) 教学重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新授课讲过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新授课讲过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①展示广州和哈尔滨截然不同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可能会说是“气候”,教师可以引导复习“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其中影响了哈尔滨和广州景观差异的主要是“气温的差异”。) 板书:气温 ②展示“干旱缺水”的图片景观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景观照片,请同学们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能顺利的说出“降水的差异”。) 板书:降水 2、(师:)今天我们就复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以及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对应内容。 3、过渡:我们要知道气温,需要什么工具呢?(温度计),大家都知道是温度计,那你有没有见过温度计,又会不会“看”温度计呢?是否会读数? 4、展示:“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请同学读数并计算日平均气温。 (组织学生完成任务)

5、过渡:昨天我查了下常州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但是最近比较忙,都没有听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很久没有听到标准的天气播报了,你能模仿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吗? 6、展示:“我做小小预报员” (学生播报,注意温度的符号读作“摄氏度”) 7、(师:)我刚才注意到今天是“3℃~14℃”,为什么有两个温度呢? (生:)一个是最低气温,一个是最高气温。——计算“日较差” (师:)那么你知道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吗?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这个图是表示气温的,叫做? (生:)气温曲线图 学生回答问题(选择题) 板书:日变化 8、过渡:这幅图展示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我们叫它“日变化”,还有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叫“年变化”,你能用我刚才的方法读出气温的年变化吗? (学生做题①~④并回答) 9、(师:)请问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一年气温的变化都是类似这样呢? (学生回答从三个角度展开:南北半球的气温差异;温度带的差异;海陆的差异) 在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复习温度带的知识,并顺带结合生活实际:夏天去海边;冬天用手摸井水是暖暖的感觉。 板书:年变化 10、世界各地冷热不同,因此气温的分布也有差异,我们用什么图来表示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呢?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时---- 气温。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观看图片,五一出游,选择合适的衣服?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12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计划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 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能力目标: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 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2、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3、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4、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5、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 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1.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 2.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 3.辨认、绘制常见的天气符号。复习,回答 问题 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 引入新课: 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 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 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是最为频繁,影响也是 最大的,比如说每一天从早晨高傍晚我们都 可以感受到气温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听讲联系生活引起学生探 索的欲望

习一下气温 讲授新课 讲述: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的单 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设问:那么气温是如何测定出来的呢?请 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的活动--测定气温,然 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什么? 2.如何观测气温? (强调一天测量气温的次数与每次测量的读 数时间) 活动:在阅读完课本62页的活动--测定 气温后,完成活动中的计算题 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 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把 这些数值累计起来又可以算出月最高气温、 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 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 和多年平均气温。 提问:同学们算一下课本62页活动中这一 天的日较差?(补充:日较差是指一天当中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讲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看看什么是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月较差?年较 差? 月平均气温是指一月内日平均气温的 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是指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 平均值 月较差是指一月内日最高气温与日最 低气温的差值 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月最高气温与月最 低气温的差值 过渡: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 仔细听讲 齐读--气 温的测定 让学生主 动举手回 答老师提 出的问题 动脑、动手 计算 仔细听讲 快速计算 出答案 仔细听讲、 深刻理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思考能力 锻炼学生的胆识与勇 气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给学生补充课本上没 有讲到的知识,扩大学 生知识面,以免考试的 时候遇到相关知识点 不会做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 上课题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P6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等温线、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气温分布成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懂得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讲述]人们常说,农民是看天吃饭的,这个“天”在地理中指的是气候,而气候是由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因此气温和降水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只讲气温这一部分,降水的内容留在下节课学习。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气温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8页,阅读探索活动材料的“异样”的春节,思考广州和哈尔滨在气温上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概念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教师讲述]同样是春节,我们可以看到左图的广州,春暖花开,生机盎然;而右图的哈尔滨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很明显,两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广州气温比哈尔滨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纬度位置的不同,广州在我国南方,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 [教师讲述] 对。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个气温的规律,仅考虑纬度的因素,气温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的,也就是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我国的行政地图可以看出,广州的纬度明显比哈尔滨要低,因此,冬季广州的气温比哈尔滨的要高,也就出现了“异样”的春节这一情景。 [教师讲述] 好,既然大家对气温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气温的变化。气温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