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人教版)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人教版)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人教版)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

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

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六、学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还有山西煤炭开发矿难屡屡发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结”黑幕,更是当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都可以开展讨论。

七、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网上下载的有关山西煤炭开发的新闻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用2课时

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一、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

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①分布广②煤种全③质量优

④开采易

3.(在指导学生阅读图3.1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

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02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触动最大?(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学生阅读教材50页资料,有条件的播放有关“西气东输”和“西电东输”的影视片。

[课堂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

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

A.京包线

B.包兰线

C.太焦线

D.同蒲线

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4.读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2)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而且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2)石油、天然气、核能

第二课时

(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引出本节课)[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请同学们读图3.7。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指导学生阅读图3.8,让同学们讨论山西省三类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可以看出,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间有所上升,但在1995~2000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原料工业始终在增加,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加工工业1985~1995年间比重下降,到2000年几乎停滞不前。这说明山西省虽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还是限于初级加工阶段,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山西省只是一个能源大省,并不是一个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山西省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资料)《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的山西经济》(山西日报1999年11月25日)

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屡屡发生的矿难,以及背后隐藏的“官煤勾结”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新闻报道,教师在课前应该专门搜集一些,或者让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自己去搜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其中,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山西本身就缺水,在采煤和使用煤的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大量引用黄河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黄河下游缺水更加严重。

学生阅读54页“山西安太堡煤矿生态环境建设”,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山西省目前已经摸索出来的部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讨,其他地区还有哪些成功做法可以在这里实施。

[教师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煤业

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引黄入晋工程,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是()

(2)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

(3)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答案:1.C2.C3.B4.(1)万家寨(2)D(3)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课后反思]

教学预测和教学反馈

1.教学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环境保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反馈:基本达到预测的效果,根据板书归纳内容,强调其他自然资源和煤炭资源利用相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学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能源开发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3.课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也积极热烈,有些学生甚至争辩得相当激烈,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一个是明显感到课时紧;第二个是班级人数多,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第三个是当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矿难频发”,“官煤勾结”等,个别学生的观点有些过激,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C)起施行。 年10月1 日年10月28日 年4月1 日年1 月1 日 2.我国“十一五”末单位必须下降(B )。 % % % %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D),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 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 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 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D),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 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 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D),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 B. 实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 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D.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 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C)的消费方式。 A. 清洁型 B. 循环型 C. 节约型 D. 环保型 7.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D)的能源发展战略。 A. 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 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 .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节能降耗案例

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红河州节能降耗案例 概况 **州是云南省重要的能源生产地州,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州。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生产消耗呈现快速攀升之势,2008年全州综合能源消费量上升至903.2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了23.6%。为完成省政府对我州下达的能耗下降目标,**州审时度势,以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的理念,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转变,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驾齐驱、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攀升之路。 做法 痛下决心,坚决淘汰高能耗生产 2007年,建筑行业进入鼎盛时期,建材市场水泥供不应求,正值这个水泥生产日进千金的时候,**国资水泥公司毅然作出决定,关闭两条湿法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24万吨,面对公司职工断财路说法的压力,公司负责人这样解释:只有今天不断创新、公司才有明天。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州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做好节能降耗这篇大文章。更何况**州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很多厂建成投产于建国初期,且属于高能耗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运作,这些当年为**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难适应现代工业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痛下决心,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加大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促使企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效率,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2008年7月,小**发电厂又按要求关闭了6台1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并爆破拆除了4座冷却塔,提前完成了小火电淘汰任务。据初步测算,仅小**电厂淘汰6台10万千瓦机组,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州共淘汰各类落后产能,火电60万千瓦、水泥49万吨、黄磷0.6万吨、铁合金7000千伏安。 主动出击,引导全社会参与技术节能 自从用上政府免费提供的节能灯后,我家一个月的用电量就比以前减少80多度,光电费就节约了近40元。看完电费结算单后,个旧市和平社区的鲁大妈乐呵呵地算起了自家的经济账。近年来,**州通过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加强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促进节能技术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2008年,全州推广应用节能灯50多万只,合计功率4250千瓦,代替21250千瓦的白炽灯,年可节电达2482万千瓦时,相当于3050吨标准煤,节能效果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对部分县市客运资源进行整合,如个旧蒙自班线由83辆19座整合为43辆30座金龙客车,一年就节油33.5万升;在客车更新方面,认真落实安全、节能要求,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中级以上客车比重提高到了62%;大型、重型运输车比重提高到了24.5%。四是建设绿色环保通道,推广绿色节能照明隧道4处,使用太阳能能警示灯、信号灯和路灯等。2008年我州农村国债沼气项目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项目区建池户每年可增收节支2968元,全州新建9720户沼气池每年可增收节支2884万元;二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每年可减少薪柴消耗4.7万多吨,相当于保住薪炭林9万亩,保土2.49万吨,蓄水1.97万吨;三是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08年底,全州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18277个。

论商品、自然资源和环境

《商品学基础》课程论文论商品、自然资源和环境 姓名王磊 班级11物流管理 学号1113121047

摘要:随着商品生产和消费规模的迅速扩大,自然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和消除商品生产和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评价商品质量和发展商品品种的重要条件之一,成为当代商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品生产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商品与自然资源和环境 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环境,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活动更是离不开人类所处的各种环境。由于商品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存在着两面性,所以,在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商品与环境的关系,使商品既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又能切实关注商品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降低商品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人类社会所依存的各种环境。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和接受。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已经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二、商品生产和消费带来的资源危机 (一)森林面子迅速减少 森林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供应者之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还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的作用。森林还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能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初期,整个世界约有2/3的陆地被森林覆盖,面积达76亿公顷。多年来这一数字在不断减少。一旦低于世界总面积的30%的生态警戒线,全球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可能,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全人类。 (二)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的基础。据统计,人类所需食物能量的98%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土地上生长的作物和牧草。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加快,修建新城镇和各种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另外,土地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的一大世界灾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期地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结果非但没有是耕地扩大,反而造成了水土流失,加速了沙漠面积的扩大。 (三)水资源危机 地球上的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公里,其中96.5%是海水。用以维持地球上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公共机构节能示范案例--北京交通大学

公共机构节能示范案例--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推行“教育节能”和“节能教育” --北京交通大学节约型示范单位建设案例 案例摘要: 北京交通大学把节能贯彻于学校的教育体系,运用现代通信与控制技术,构建校园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教育节能”和“节能教育”的有机融合。北京交通大学将节能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教育、示范教育、实践教育等加强对在校学生节能教育和宣传。三年来实施了建筑物围护结构改造、教室照明系统、空调智能节电系统、电梯能量回馈系统、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等三十多项节能改造项目,广泛运用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提高建筑物和运行设备的能效水平。建设了涵盖校园全部能源消费因素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统,将节能监控平台、供暖自动控制、三维地下管网、教室智能监控、图书馆智能节电控制、无负压供水智能控制、智能安防系统、自动报修平台等进行系统集成,实现了用能情况在线监控和实时分析,预测能耗变化趋势,优化调度和管控,实现了高校节能管理智能化。2015 年按照 GB/T 23331的要求,学校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2011 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在建筑面积、用能设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耗总量年均下降1047吨标准煤,节约用水5.4万吨,平均节能率 6.49%,节水率 4.46%。每年间接减少排放二氧化硫 23.2吨、氮氧化物 22.0吨、烟尘 13.5吨。北京交通大学发挥教育机构

的特点,把节能工作融入到教育之中,实现能源消费的可视化、系统化管控,其节能实践对全面、系统提升高校节能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现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在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全日制学生24742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47人,在职教职工2961人。 二、案例具体实施情况介绍 1、全面加强节能管理 一是健全机构。成立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学校能源使用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副校长任组长。下设3个专门机构:能源管理办公室,设专职管理和技术队伍,负责推进校园节能的具体工作;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负责低碳技术与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开发低碳技术与经济的课程及相关教材;新能源研究所和新能源学院,负责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广有关的科研、教育工作;各学院和二级单位设能源管理员。节能管理、教育和研发的团队中,共有专、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7人、能源管理师2人、教师及工作人员90余人。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和禁止目录(2021年本)

附件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和禁止目录 (2021年本) 一、限制类 1.新增围填海项目(国家重大项目除外)。 2.新增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国家重大项目和公益事业除外)。 3.以下项目不得占用耕地,亦不得通过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应等变相占用耕地: (1)机动车交易市场、家具城、建材城等大型商业设施项目。 (2)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 (3)大套型住宅项目(指单套住房建筑面积超过144平方米的住宅项目)。 (4)赛车场项目。 (5)公墓项目。 (6)机动车训练场项目。 (7)以河流、湿地、湖泊治理等为名,开展的挖田造湖、挖湖造景项目(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手续的项目除外)。 (8)在城市建设中建设的人造湿地公园、人造水利景观项目(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

许可手续的项目除外)。 (9)以城乡绿化建设等名义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土地用途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的项目除外)。 4.住宅项目 (1)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下列标准:单宗土地住宅用地面积小城市和重点镇7公顷,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及以上20公顷。 (2)容积率不得低于以下标准:1.0(含1.0)(牧区、林区居民定居、抗震安居房等政策性、保障性住房除外)。 5.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限制类的扩建、改建项目,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规定的产能条件或要求采取措施改造升级。 二、禁止类 1.党政机关、团体(含国有事业单位、参照执行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新建、改扩建培训中心(基地)和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项目。 2.毁林、毁草、毁坏湿地的开垦项目。 3.历史遗留围填海用于开发房地产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休闲娱乐项目以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项目。 4.在无居民海岛进行房地产开发、采石、挖砂、采伐林木以及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节约能源法试题及答案

节约能源法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 D 起施行。 A、 1998年1月1日 B、 2007年10月28日 C、 2008年1月1日 D、 2008年4月1日 2、《节约能源法》所称能源,是指 A 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A、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 B、太阳能、风能 C、煤炭、水电、核能 D、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 D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D ,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 D 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6、国务院 D 主管全国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A、国家能源局 B、国家环境保护部 C、工业信息化部 D、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 7、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 A 报告节能工作。 A、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 B、人民代表大会 C、常务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 8、国家实行 D ,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A、节能目标责任制 B、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节能管理责任制 D、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9、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C 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A、用能审查 B、用能核准 C、节能评估和审查 D、单位产品耗能限额标准

杨紫烜《经济法》复习笔记(第二十五章 能源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2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能源与能源法:概念、地位和作用 能源法概述能源法经济观:概念、意义、构成 能源法体系:概念、特点、构成和联系节能工作管理体制节能监管制度用能单位一般性管理制度工业节能管理制度 节约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制度 交通运输节能管理制度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 节能激励措施 煤炭法概述:概念、调整对象煤炭法 煤炭行业规划煤炭管理法律制度煤炭生产许可制度 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煤炭经营管理制度 煤矿矿区保护制度 概念 能源 法律 制度

电力法电力建设与电网管理制度 电力管理法律制度供电营业许可制度 电价与电费的规定 农村电力建设和农业用电制度 电力设备保护制度和电力监管制度 概念 可再生能源法总量目标制度 法律制度技术标准制度 并网发电审批和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度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激励制度 【重点难点归纳】 一、能源法概述 1.能源与能源法的概念 (1)能源和能源问题 ①能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提供能量的物质包括能源资源和能源产品。 ②能源资源,是指未经劳动过滤的赋存于自然状态下的能源。能源产品是经过劳动过滤并符合人类需要的能源。提供能量的物质运动,即物质本身的作功,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等非燃料能源。 (2)能源法 ①能源法的概念

实质意义的能源法,指关于能源合理开发、加工转换、储运、供应、贸易、利用及其规制,保证能源安全、有效、持续供给的能源法律规范的总称。形式意义的能源法,指能源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各种形式。 ②能源法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法作为独立的法的部门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作用在于: a.能源问题的解决需要能源法。 b.能源物质利益关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过程性特点及其调整方法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能源法对其进行完整、系统和全过程的调整。 c.能源法已为各国普遍采用,使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制合理化、有序化,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制度空间。 d.能源法及其制度已同其他法律及其制度结合成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2.能源法经济观 (1)能源法经济观的概念、意义和构成 ①能源法经济观的概念 能源法经济观是指一系列从经济角度分析、研究能源法思想与精神的理论和观念。 ②能源法经济观的意义 a.使能源法公正、正义、科学的属性建立在需求与供给、成本与绩效、最大化、效率、均衡等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b.使能源法规范和制度都可以在经济上找到答案,使能源法的分析不再是空洞抽象的逻辑演绎,而是丰富具体的制度分析、制度比较和实证考察; c.使能源法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和对现行制度的诊断与评价成为富有经济成效的理性活动;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法制案例分析

法制:案例一、某建筑陶瓷有限公司违规开工建设违反强制性节能目标建设90万平方米固定投资项目案 违规建设,你如何处理这件事?为什么?答:建议公司立即停止建设,拟定改造实施方案,在整改期限内完成改造。因为:1、节能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明确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和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强制性节能标准”是指具有法律强制性必须执行的节能标准,包括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用能设备和产品能效标准等。2、本案中,该建筑陶瓷有限公司违规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明显违反了节能法第十五条的规定。3、节能法第六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或者将该项目投入生产、使用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止生产、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4、本案中,该建筑陶瓷有限公司违规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目标项目,明显违反了《节约能源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应当立即停止建设,在限期改造期限内完成改造;若限期内经改造达到要求,则可以继续建设;若限期内经改造未达到要求,则A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关闭。 案例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变压器案不同意。因为(如题中企业不提反诉5、8可以不要) 1、根据国家公布的淘汰机电产品目录,型号为S7-30/10~S7-1600/10的变压器属于国家明令淘汰型变压器。 2、节能法第十七条规定:“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3、该玻璃制品企业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变压器违反了节能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4、节能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5、虽然《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但根据相关法理,《节约能源法》与《行政处罚法》相比,属于特别法律切施行时间晚,所以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后法优于前法的规则,在行政处罚这一事项适用法律时,应优先适用《节约能源法》。 6、本案中,A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某玻璃品企业使用的型号为S7-800/10、S7-315/10的变压器为国家明令淘汰型的变压器,事实认定清楚,依据节能法第十七条和第七十一条对其作出责令停止使用,没收两台淘汰型变压器的处罚是正确的。 7、用能单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生产工艺既浪费了能源,又增加了人力、维修费用,不利于自身的良性发展,最后还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用能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淘汰设备、生产工艺淘汰制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淘汰计划,逐步进行淘汰。 8、如果对A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提起行政诉讼,将面临败诉的不利后果。所以对企业领导的建议不应予以支持。 案例三、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案答:市节能主管部门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与某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按要求整改的做法是正确的。1、水泥与火电、粗钢、焦炭、铁合金、平板玻璃、电解铝、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黄磷等产品一样,属于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节能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2、节能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生产单位,应当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生产单位,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治理。”这就是说,能耗限额标准时强制性的节能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最低标准。3、如果生产单位超过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那么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治理。生产单位如果逾期仍达不到要求将承担什么法律后果?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4、本案中,某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泥单耗指标高于A省制定的能耗限额标准,应当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使其产品单耗指标达到能耗限额标准。 案例四、违规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案答:1、节能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应当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该条规定了公共机构实施采购时的优先采购义务和禁止性义务。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不仅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公共机构的直接能源消耗,也有利于节能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节能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据此,某单位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机构,应履行节能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禁止采购义务。2、节能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未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予通报。”3、在本案中,某单位所采购的2台锅炉为国家淘汰目录所列的设备,属于典型的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单位,其采购行为违反了节能法的规定,应当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也就是当地财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罚款。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法条中“可以并处罚款”指的是可以给予警告同时处以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C)起施行。 年10月1日年10月28日 年4月1日年1月1日 2.我国“十一五”末单位必须下降(B )。 % % % %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D),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D),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 D),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 B.实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D.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C)的消费方式。 A.清洁型 B.循环型 C.节约型 D.环保型 7.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D)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低碳节能典型案例

二(1)班《节能环保低碳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低碳生活”也逐渐为全球所关注。所以召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 目的: 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活动,将低碳、环保等理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连接,旨在倡导学生懂得节约,提高环保意识。同学们通过讨论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热门”话题,呼吁环保意识应贯穿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从点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准备: 一)教师准备: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 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为教育作好充分准备工作。 二)学生准备:查找关于低碳生活的资料。 三)教室布置:教室前面黑板中间位置写班会主题,旁边配以 图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引入主题 1、欣赏音乐《地球,你好吗?》 教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教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 2、自由谈谈“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现象,了解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3、为什么称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吸热、隔热(吸热,它把从太阳吸收来的热量反射到地球上,但是,它有隔热的特性,它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阻挡地表的热量发散到外层空间,所以,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4、了解:2010 年中国地球日主题“低碳生活” 教师:在2010年4月22日即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中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二、了解何谓“低碳” “低碳生活” 及在“低碳生活”中的做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① 低碳( low carbon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 氧化碳为主)排放。②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 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 教师: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减少碳排放。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低碳世博”知多少

高中地理必修三2.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 2.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并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文字和图表材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总结其开发优势条件和需要治理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措施。 3.学会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首先,我们先欣赏一组赏心悦目的图片……这些图片正是田纳西河经过治理之后的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田纳西河流域在治理之前呢,并不是这般的美景如画,大家想知道他以前是什么样子吗?(学生自由发挥) 大家首先看到的这幅图片从颜色上就可以看出不同来,这是一幅黑白照片,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图片可以看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前后对比,引入本节课。 【板书】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想了解一个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就要了解这个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条件,那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1.什么是流域 流域的概念就是由分水线(岭)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我们平常所称的流域一般指地面集水区。分水岭也很好理解,看到这幅图,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和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我在高一(12)班和高一(13)班教授这节内容。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 1

地理必修3知识点汇总

必修3(区域地理)考点 注意:区域地理复习时一定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图,做到图文对照。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关于区域的一些概念: (1)区域是地球不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气候区、地形区、工农业区等。○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有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选择题或判断题) 2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4.现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的地位日渐下降原因? 答:(1)随着工商业、交通的发展,○1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2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加之土质粘重,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附]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1)人均耕地多;(2)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3)肥沃的黑土. 5.我国最大的粮仓是东北,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棉花产区为新疆南部,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7.遥感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信息数据的获取)。 ⑴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响图像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⑵利用遥感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 8.全球定为系统简称(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为系统。(1)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全球定位系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3)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4)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地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程(海拔)。(5)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地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为你服务。(信息数据的获取) 10.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1)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和运用评价。并对区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交通、人口、经济等进行精确的分析。对自然环境进行评估等(管理、分析和应用)[选择、判断题]。 11.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促进。遥感主要用于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12.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后,有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3、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14.荒漠化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1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答:(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及高大山系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渡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016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培训案例分析题

2016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远程培训案例分析题 1 (共1题,共9分) 海洋馆售票处排着长长的购票队伍。一位女售票员在接待两位外地男游客,向他们介绍购票相关问题,因而售票暂缓。后面一位女游客等得不耐烦了,挤到售票口:“你这是卖票还是在谈情说爱?”后面的游客也不分清红皂白地起哄。面对这种情景,这位女售票员谦和地说:“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接着她简要地向游客解释了原因。听完,大家都安静下来,女游客心平气和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售票工作又正常地进行了。 46 B 47 B 48 B 49 C 50 A 51 A 52 B 46.女售票员轻松地化解了游客的不满。从这可以看出她(B)。 A.职业化程度比较高,智商比情商高 B.职业化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化解危机的能力 C.职业化程度比较高,领导能力很强 D.职业化程度比较高,情商比智商高 47.情形一中女售票员和游客的沟通方式属于(B)。 A.书面语言沟通 B.口头语言沟通 C.身体语言沟通 D.副语言沟通 48.下列关于女售票员和游客沟通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双输 B.双赢 C.一赢一输 D.没有结果 案例分析题 2 (共1题,共11分)

有一个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便讨论起来如何分这个橙子。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从上面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们各自得到的东西却未物尽其用。这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场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达到最大化。 试想,两个孩子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许会有多个方案和情况出现。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个孩子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然而,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情况,恰恰有一个孩子既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这时,如何能创造价值就非常重要了。 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其实,他的牙齿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星期就不让他吃糖了。 另一个孩子想了一想,很快就答应了。他刚刚从父母那儿要了五块钱,准备买糖还债。这次他可以用这五块钱去打游戏,才不在乎这酸溜溜的橙子汁呢。 请认真阅读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 49.有很多情况需要通过沟通使别人接受某个方案或就某些目标同别人进行商讨,这些沟通的方式都属于广泛意义上的(C) A.交流 B.合作 C.谈判 D.协商 50.两个孩子用棒棒糖交换橙子的结果是一种(A )的结果 A.双赢 B.欠棒棒糖的孩子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