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何瀚文

2015.02.25

一、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

的偏见。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

白虎崇拜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现今

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民歌

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他们语言丰富:父亲称为爹(读“的”),母亲称为“奶子”,岳父、岳母称作老丈(读“灶”)、老丈母等。

“毛古斯”舞

“毛古斯”,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用来纪念先辈辛勤创业的舞蹈。风格,古朴、别致。每逢过年节都要跳这种舞蹈。跳“毛古斯”舞,一般需要十五六人,为首的叫“拔步长”,其他为小辈儿孙,用来组成一个家庭。所有成员浑身都用稻草、茅草、树叶等包扎,头上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等。演至《接

亲》时,要把稻草的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观看者会为其真实的演出所赞叹。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西兰卡普”又叫做“打花铺盖”,由于它拥有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人民列入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姑娘们在十一、二岁便要开始学习彩织,她们的嫁妆中必须有自己所织的打花铺盖。所以,姑娘们在婚前必须话费大量时间来精心制作打花铺盖。

西兰卡普主要以深色为经线,多彩的粗丝、棉、毛绒等线为纬线,来进行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种类繁多。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

二、几何图案,多为单八勾、双八勾等。

三、文字图案,如福、寿、喜等。

现今,作为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品,西兰卡普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着土家族的风采!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应知趣走开,

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个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

薅草锣鼓

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剧

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8、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

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2、板凳龙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庆节日亦有之。

三、土家族婚俗

土家人婚嫁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哭嫁、穿离娘鞋、抢床(坐床)。在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有“背婚”习俗,新娘要由亲属背到男方;在改土归流后,新娘被背到大门后,改坐轿或者步行。

土家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拦门礼。在男女结婚时,男方要请一位总管率领迎亲队伍去迎亲,女方请一总管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进行对歌或对白。若男方嬴了,便搬开桌子让开大门;不过男方总管输了的话,可就得从桌子下面爬过去了。

新郎、新娘在拜堂后,双方要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彼此互不相让,直至新娘的盖头被揭开。

新娘婚后第三日内要回娘家,俗称“回门”。

四、土家族宗教

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逢年节大祭祖先,初一、十五小

祭。土家族用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食物祭祖。农历六月六日要祭拜土王,村村寨寨均要将猪头、果品等食物放在设立的摆手堂。十月朔日用宰鸡鸭设筵宴客,用以祭冬。除此,土家族还要敬五谷神、土地神、豕官神、灶神等,在修建房屋时要用酒肉和一只大公鸡祭祀鲁班。

五、土家族习俗

好客、待人热情、耿直、朴实、大方、诚恳是土家族最迷人的地方。用“一语相投,倾心相交。”来描述土家族人最合适不过了。每逢客至,热天有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有开水团馓,晚上必留宿留餐。不上细肉、不用小酒杯请客,只有炒大块肉,喝大碗酒才能表示尊敬和主人的大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男女合作,终岁勤劳不休”、勤俭节约等是土家族的传统美德,土家族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品性。

六、土家族禁忌

土家族是多神信仰种族,曾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部分族人信仰道教、佛教。因为土家族信鬼神者众多,禁忌也就不少,大部分都和鬼神有关,主要内容大体分为:

忌言。每逢喜庆、出门、节日、和行船等时忌讳不吉利的语言。

忌行。如在腊月二十九,妇女不准做针线活,不准洗衣,避免与人吵架。过年吃饭不准泡汤,免遭来年大水,冲垮田坎等。

日常忌事。禁在孕妇家里随意动土、钉钉子、搬床铺,怕惊动胎儿坠胎;禁坐大门坎,说是欺主;不准客人同闺女开玩笑和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准未婚青年男女吃猪蹄叉,说吃了找不到对象等等。

七、分析总结

首先,时代的变迁促使土家族内部新旧习俗发生变更。“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生产、传承及演变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的改变也会导致文化的变迁。”时代变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引起文化的变迁,如土家族有年关熬糖传统习俗,那是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粮食没有太多剩余,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拿出一点来制作甜食享用,以示庆贺。同时,那时以小农经济为主,市场不发达,糖很难在市场上买到,要得到这种食品就必须自家熬制,于是土家族新年熬糖的习俗就形成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产相对丰富,人们不再认为玉米糖是佳肴了。即使特别喜爱,也可随时到市场上购买,完全用不着自己费工费时熬制了,所以,这一习俗就悄然消失了。再如传统初一至初三忌讳妇女探亲,那是因为当时妇

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在新年妇女探亲是不吉利的。然而如今,妇女的社会价值日益得到肯定,她们的人格日益得到尊重,因此这一禁忌也早已成为的历史了。

其次,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成了土家族习俗的变迁衰落。民族间的长期交流融合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会产生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到魏后期逐步散失了本民族特征,被汉族融合,成为了汉族的来源之一;清政府批准入关后,“内地之民多趋之,村落边属,烟火相望”,“商贾辐辏,至绍兴之酒.昆腔之戏,莫不纷至”;古高丽的中国化等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传统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和落后的交通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民族间的交流甚少。正是在这种较为隔绝的地域空间里,各民族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表现出鲜明的习俗特征。然而在现代开放的地域内,日益畅通的交

通和信息打破了各民族间封闭的格局,这使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间物资和信息自由流通。长期的信息交流和物资通货使得土家族人民日益接受了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部分习俗;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到现代都市生活习俗的熏染,他们日益抛弃了土家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讲土家话、穿土家衣、唱土家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现代旅游的冲击下,许多土家习俗逐渐被商品化和格式化,造成传统文化失真、失落。.那么,在与汉民族的习俗交互中为什么是以土家族接受汉习俗为主呢?这就有一个文化同化的方向问题。文化转移的规律是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主文化同化亚文化。由于我国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又最为广泛,所以汉文化是核心文化,汉习俗有着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影响力。因之,土家族习俗自然地向汉习俗靠拢了。当然,也并非所有习俗所有文化都是汉族在同化少数民族,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习俗融入了汉习俗里,这里论述的只是主次问题而不是有无问题。

再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土家族习俗变迁衰落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状况,现代通讯的发展,使遥隔千里的人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所以土家族居民传统以烧香祭祖以求亲人平安的做法就显得多余了;电视网络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对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都应接不暇,就对赶乡社失去了兴趣,当然就更不愿看的社戏了。所以这些民间文化习俗失去了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也正是由于科技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瓦解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所以较为薄弱和辐射力较小的少数民族习俗很

难站稳脚跟,习俗架空现象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落后的文化意识和不合理的习俗开发加速了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土家族长期的文化封闭致使民族文化意识较为

落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手忙脚乱,难以自我定位。其次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加批判,迷信盲从,以至邯郸学步,不仅没有吸收到他民族的精华,反而丢失了自己的习俗特征;缺乏科学依据和无计划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致使土家族传统习俗失真甚至失落,如由于一味追求华丽的表现形式,土家族一些民间弹唱艺术,地方歌舞演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某些民族文化种类,如史诗、叙事诗的演唱、故事会,因群众文化心理的变化和欣赏趣味的转移,一度没有了听众。

九、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正负影响

第一,文化架空现象出现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变革的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小编为你整理了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习俗民歌 土家族,这个居住在我国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织绣艺术作为妇女传统工艺,尤以“西兰卡普”闻名于世,爱唱山歌,热情好客的民族,其自身的文化真可谓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一谈起土家族的山歌,就不得不提被宋祖英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土家族山歌的代表作——《龙船调》,其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带有民族方言特色的歌词展现了土家儿女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土家族山歌的种类五花八门而各具特色。哭嫁歌作为其中文化内涵深厚的代表,也每每被搬上各地土家族旅游景点的舞台作为彰显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代表作演出。说起哭嫁歌,就得追根溯源分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的表现 说起这哭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社会上形成了“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的风气,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岸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常以泪洗面。而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嫁本该是高兴的事情,新娘该是笑容满面的迎接它的到来,可土家姑娘却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会“哭”,便可从这几个方面解读。一是伤感离别,思念亲人:新娘通过哭嫁来表示自己对父母养育以及亲友陪伴的感激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离开父母远嫁他方,平日不曾给与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再现,回顾往事,新娘喜从悲中来,用哭起来表达自己的这份不舍与感恩。二是为改变了身份而忧虑自身的前途,婚嫁的盛行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了媳妇,这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改变,一方面让新娘为告别女儿角色而不舍往日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新娘为即将履行的媳妇职责而充满恐惧,在这双重忧愁下,土家姑娘选择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三是借“哭”来埋怨婚姻,诅咒媒人。正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才把自己送进了婚姻的火坑,新娘在“哭”中痛快淋漓的借歌曲嘲讽谩骂媒人,同时也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或是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婚姻生活的新娘把一切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埋怨婚姻的不自主,不仅唱出了内心的反抗之声,更是道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四是对男女地位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本文是关于习惯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x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1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

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我们土家族的节日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介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哭嫁歌词

贵州沿河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词岩上砍柴丁对丁,花钱花米是今天!太阳出来背过湾,半夜还在路上跑!洋荷叶子青友青,怪你冤女命不真! 2、哭母亲的哭话是这样的: 隔河望去蓼子丁,蓼子开花绿阴阳!罗打三天惊天地,冤女还在伤心处!好吃不过红椿甜,冤女还在娘面前!洋山竹子节节细,难喊别人一声爹,从此别了一声娘!哭媒人的哭话是这样的: 高山顶上栽核桃,砍它下来搭座桥!从过路桥桥不越,媒人过路欲断桥船不行!水不起浪媒不狠,女不放你来坐在我的老人火铺阁,喊我老人那句话来说。 你来坐在我的老人板凳边, 问我老人分不分!我的老人说我年纪小,媒人眼睛几眺眺!我的老人说我年纪细,媒人嘴巴几团团! 《哭娘一一八月歌》阳沟后头栽苦桃 这根苦桃根不牢这根苦头要翻根 你的怨女还等三个时候要开声 蘭木搭起五层楼 五层楼上乌鸦叫 这对乌鸦叫不叫不明 喊你冤女不慌行 春风吹到一朵云 回头不见我老人 堂屋中间闹腾腾 外面来的是别人 不是人家大户来 管是人家小户来 小户人家人家来了穿衣轿 穿衣轿散散心

远望一乌云 近望上灰尘 大户人家来的夫子讲礼仪 小户人家他家夫子来了八面财 八面神仙下凡来 正月生我随娘子 盘我养大孝到你 我把爹娘孝到底 二月生我是儿女 盘我长大把恩还 三月生我儿成对 老老小小来相会四月生我儿成双我在家中凑成双五月生我人之初送我上学去读书六月生我儿进屋送我上学就去读爹妈后来享幸福七月生我儿命好送我上学就去考爹妈福气快来了八月生我命不归盘儿养大孝到你多儿多女往外追九月生我无独女几天几夜操劳你十月生我遭苦罪一生只把儿女为苦生苦死为我几姊妹落泥谷子秧子深半夜起来看小星小星还在天上走父母还在路上哼半岩有根十三藤人人说你养空人养了空人一只胯舍得谷子打发我 高山顶上莲二朵多生兄弟少生我兄弟是棵摇钱树冤女是个花钱人天上大星对小星天上星子排队排大风吹我嫂嫂来清早起来穿衣裳穿起衣裳走路忙过弯过拐湿衣裳过河过水打湿鞋这回人户不该来风吹牡花像对烛前面修起竹枝路后头修起转角楼不是姐姐夸奖你是你爹娘修的起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天上星子排队排大风吹我嫂嫂来清早起来穿衣裳穿起衣裳走路忙过弯过拐湿衣裳过河过水打湿 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4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永寿县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

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姓名杨墙境学号20120832825 专业历史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10 月29 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3) 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4) 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4) 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5) 五、结论 (5) 六、致谢 (6) 七、参考文献 (6)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杨墙境 指导老师:谢进东 摘要:本文就土家族婚俗哭嫁的沿袭演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今哭嫁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反映土家族极具独特的民族民俗。哭嫁,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出嫁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哭话内容,出嫁前半个月开声哭(开始哭),寨子上新婚女性和未婚姑娘均陪同在新娘身边,共同探讨和研究哭话内容,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喜。解放后,哭嫁习俗渐渐消失,今天我我们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现在,哭嫁仅在边远僻偏的山寨被流传下来,但这原本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却成了这些所谓“新娘”们的赚钱方式,变得更加功利化…… 关键字:土家族婚俗演变哭嫁功利化 引言: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 寨还有此习俗。而且逐渐趋于功利化……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哭嫁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人类历史上几种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恩施民俗文化

恩施州民俗文化 一、恩施民歌 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 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 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 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 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 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二、土家民族舞蹈 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物 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 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 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一一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岀。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 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三、土家风俗、节日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岀嫁的女儿, 端午节一一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生的庆典——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岀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爱的庆典―― 哭嫁土家族女儿岀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死的庆典―― 跳丧详细介绍见土家民族舞蹈中(撒尔嗬) 四、土家饮食文化 土腊肉一一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合渣一一最为着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酢辣椒一一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利川柏杨——豆腐干恩施――地牯牛 近四年已考过内容:08 年:家乡的桥;09年实践:写民歌、讲故事、谈习俗;10 年实践:旅游景区、广 告词、导游词、建议;11 年作文《家乡的名片》,说明文阅读“桥隧博物馆-宜万铁路”。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 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文化安徽 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 二,称四大红媒。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 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 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 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选择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恩施州劳动模范的决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恩施州劳动模范的 决定 【法规类别】奖惩 【发布部门】恩施(原名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3.04.24 【实施日期】2013.04.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恩施州劳动模范的决定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及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伟大实践,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基层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为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进一步激发全州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州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徐永进等101名同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名单附后)。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我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继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州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学习他们胸怀大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奋力拼搏、勇于创

新、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的科学态度,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3年4月24日 恩施州劳动模范名单 徐永进恩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 吴楚银湖北宜恒茶油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金必友恩施市白杨坪乡熊家岩初级中学校长 吴际庆恩施市旅游局行管科科长 邓元武恩施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人 吴蒙蒙(女)恩施市太阳河乡山这边山野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小英(女)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袁进恩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尹应雄恩施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陈勇杰恩施市盛家坝乡石门坝村党支部书记 贺宗奎恩施市看守所所长 魏登朝恩施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人 彭娟(女)中国移动湖北公

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乡风民俗调查报告

乡风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xx年1月26日 地点: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

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

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

土家族哭嫁风俗探源

土家族哭嫁风俗探源 摘要: 作为56个民族中国的一员,土家族虽然人不多,但是却保留了相当大部分的文化遗产。生活在一个土家族聚居区内的我,对于土家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其中最让外界也最让旅游者好奇的当属哭嫁。哭嫁,是土家族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哭嫁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别有韵味的土家族婚俗。土家族的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本文就土家族哭嫁的婚俗,进一步探讨这一习俗的由来。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土司婚俗 正文: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大多数人只了解上面所提到的哭嫁缘由,事实上土家族的哭嫁还体现了土家姑娘的孝道以及对男性在土家族家庭中地位的羡慕,是一种临别时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哭嫁歌中的一大主题

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摘要:土家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经过代代传承,成为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家族一些独特的风俗文化出现失真失落现象,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开发土家族有意义的传统风俗文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目录 一.绪论 (3) 1.1土家族历史 (3) 1.2土家族文化 (3) 1.2.3跳丧舞 (4) 二.土家族婚嫁风俗 (5) 三.土家族宗教风俗 (5) 四.土家族风俗禁忌 (6) 五.土家族风俗文化调查研究 (6) 六.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9) 七.对土家族传统风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9) 八.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一.绪论 1.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秦朝至隋朝时期,土家族的发展被称为郡县制时期,到唐宋时期被称为羁縻州县制时期,发展到元明时,被称为土司制时代,一直到清朝初期,又被重新定义为改土归流时期。 土家族在历史上曾一度存在于人们的偏见中,这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等分不开,在人们对他们的称谓上可见一斑,如“白虎夷”“巴郡蛮”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土家族没有确定族称,一直到大批汉族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人们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种族,才有了土家族这个称谓。并于1956年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土家族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在中国56个民族中,土家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两千多年前出现于湘西、鄂西一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土家族用其独特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1.2土家族文化 1.2.1白虎崇拜 众所周知,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传,很早以前,土家族五姓部落首领巴务被推举为酋长,即廪君,他带领部落成员到达盐阳杀死了凶残的盐水女神,拯救了人民,让人们得以安居乐业,深受人们爱戴。后来,廪君死后,其灵魂化作白虎升天,从此,人们奉白虎为祖神,世世代代尊敬供奉。土家族中的男方结婚时,要在正堂大方桌上铺上虎毯,象征着祭祀祖先以及对白虎的尊崇。 图腾是原始民族的标志,是被神化的祖先,土家族的图腾就是白虎。在土家族人的心中,白虎是神圣不可战胜的,是力量与勇猛的象征,这种信仰通过代代的口传心授,以不容质疑的形式渗透于土家族的每一代人,每一个领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思维及心理定势,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发展及文化的形成方面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白虎崇拜作为一种信仰,成为维系土家族内部团结的

土家族哭嫁歌

《哭别爹娘歌》 我的爹,我的娘,后园柑子颗颗黄,我和爹娘的日子不久长。板栗球球开了口,我和爹娘的日子不长久。后园的斑鸠在叫了,贵气的日子没有了。我的爹,我的娘,你们吃了人家的肉硬了心,硬起心肠将女儿赶出门。女儿年轻骨头嫩,女儿万事不知情,女儿头发冒长齐,女儿牙齿冒生根,怎好离娘出远门。 这些歌词结构严谨,节奏明快,哭唱起来如泣如诉,凄凄切切,生动感人,令伴嫁旁听者伤心落泪。 《别姊妹歌》 山上竹叶青又青,姊姊妹妹恩情深。板栗开花吊成它,姊妹分手眼泪落。今夜姊妹陪伴我,明早花轿抬过堂。姊妹几时再相会,天高路远望断肠。 这些语言通俗易懂,朴实大方,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真是扣人心弦,令人感叹动情。 如果说哭别歌是一杯令人难以下咽的苦酒,令人伤怀时,那么过礼“上头”和“上轿”等歌词则是诙谐幽默、情意缠绵的对歌对哭的艺术表现。 《过礼歌》 板栗开花十三球,命人如人禁了头。满头一禁有人求,十人姑娘九个愁。青丝头发两边分,背时媒人起歹心。花言巧语哄爹娘,爹娘被她打动心。媒人讲话爹娘服,一心多讨酒和肉。贵女送人成贱女,爹娘莫想女儿福。柑子开花抽嫩苔,我哭脸把着笑脸开。爹娘放口才三天,过礼东西送了来。 生动的比喻,辛辣的讽刺,道出了少女对媒人的怨恨。 《上头歌》 嫂呆,我的嫂,平时你待妹果子好,今天你为何狠心了,上头插花成贱人,要扯头挽髻我冒答应。妹呀妹,我的妹,平时我俩姐妹亲又亲,今天妹妹成贵人,你的散发稀眉嫂来扯,美貌如花做新人。嫂呀,我的嫂,生成的发角自然圆,生成的眉毛自然弯,我散发稀眉在娘家是贵女,上头之后嫁到婆家不知下贱到哪一天。妹呀,我的妹,你十根眉毛扯九根,你十分脾气要改九分,哪有女儿在爹娘面前坐一世,上头之后才能贵人。 一个怨,一个劝,诙谐风趣,情意缠绵。既为怨嫁的妹妹伤心落泪,又为劝嫁的嫂嫂能言善辩聪明才智所感动。真是一曲深沉明快的绝唱。 《上轿歌》 走出房门口,脚踩五升斗。哥嫂好狠心,背妹忙忙往外走。河边站的是亲友,我把爹娘丢后头。手拿筷子十二双,双双筷子丢回头。左边丢得是爹和娘,右边丢得是亲和友。十二双筷子丢完毕,水打烂船难回头。哥背妹到轿门口,满堂姐妹泪双流。我今一去成了他家人,难舍难分又难丢。哥把妹背到花轿门,轿内妹妹哭得成泪人。花轿抬去妹的身,一心只挂牵后头人。花轿一抬离家门,爹妈莫要挂牵我这贱人。脚脚走得是生路,眼眼看得是生人。我的爹耶!我的妈耶!你女实在是不愿为人。我的哥耶!我的嫂耶!叫妹怎么不伤心。 真诚的表白,爽直地袒露,歌词情真意切。唱来婉转凄切,如泣如诉,动人肺腑,铁石心肠之人也感动得伤心落泪。款款数语尽有如此的魅力,这就是土家族哭嫁歌的独有艺术意境。 《骂媒人歌》 妈呀,妈!板栗开花吊线线,背时媒人想鞋穿。穿我的鞋堵门板,死到阴间受熬煎…… 语言简洁明快,锋利如刺,咒骂咬牙节齿,愁怨伤心之处一目了然,使媒人听到坐立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