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

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
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

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我觉得一百年间取得的成绩、几代话剧人付出的努力固然需要大力肯定,但是对于当下中国话剧现状,我们更需要反思,确有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需要我们追问,需要我们讨论。一,我个人对当代戏剧发展状况的整体看法。

在我看来,当代话剧正在陷入一个困境之中,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戏剧文学创作出现了停滞,出现了滑坡,特别是我们的原创戏剧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当代话剧越来越多样化,话剧演出看上去越来越活跃,话剧剧坛越来越热闹暄嚣,媒体炒作也很凶,各种评奖赛事也评出了许多获奖剧目,但总的看近二十年间真正演得开、留得住、传得下去的一流水准的剧目不多,特别是优秀原创剧目匮乏,这充分反映了戏剧文学,特别是原创戏剧文学的现状。

这种情况与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的话剧比较就能看出其

严重性。七十年代末社会问题剧时期,话剧演出不缺少剧本。八十年代是探索戏剧兴盛时期,同样不缺少剧本。这两个时期都有大量原创剧本问世,剧本创作和剧团生产供求关系上基本是平衡的,《狗儿爷涅磐》、《商殃》、《天下第一楼》等

艺术水准是很高的。

近些年有一个“现象”越来越突出:——大量院团都被优秀剧

本匮乏所困扰,都在为找不到优秀的、高质量的原创剧本苦恼,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戏剧缺少优秀剧本,非现实主义戏剧,实验的,娱乐的戏剧也同样缺少优秀的戏剧文本。

伴随这一现象出现的另一现象是:——重排,搬演,改编的剧目在国内话剧演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剧院、很多导演由于手上没有优秀的原创戏剧文本,只能不停地搬演外国名剧,复排名家经典和改编一些当代小说,这固然有剧院团发展策略上的考虑,但也是“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如果我们拉一个近年来各主要院团上演剧目的大名单就会

发现这种情况有多么严重!北京人艺这几年每年演出都很多,但所上演的剧目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外国戏和复排老舍、曹禺、郭沫若的名剧,国家话剧院近年来演出的剧目也是以排外国戏剧文本为主。

我并不反对剧院、导演选择非原创剧目排演。非原创剧目是戏剧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些人走上话剧创作的道路,都受到了大量中外经典名剧的影响。那些经典名剧在我们心里种上了话剧的“种子”,使我们无怨无悔地爱上了话剧艺术。

我也不反对改编各种各样的小说。优秀的小说历来都是戏剧创作演出的重要资源,文学界的很多优秀作家在创作理念、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上是走在戏剧界前面的。他们的很

多作品转换成戏剧,无疑能使我们的戏剧得到滋养和丰富。但是,只有经典、只有名剧、缺少原创的中国话剧是有严重残缺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戏剧也经常搬演经典名剧,但总会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原创剧目。

缺少原创剧目表明我们原创能力的下降和退化,表明戏剧界对正在运行的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人性境遇和异常丰富的当代人内心生活的关注力下降,表达欲下降,表现力下降,表明戏剧缺失了本应有的极重要的品质。说我们的戏剧“无能”了、“不作为”了有些严重,但说戏剧“低能”了、“缺少作为”并不过份。

我认为:——当代话剧中戏剧文学的“缺席”状态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它实际上已经成了影响和制约中国当代话剧发展的巨大“瓶颈”和“软肋”。

目前,国内话剧界总的看不乏优秀导演、优秀演员和优秀舞美设计师,但他们如果得不到优秀的剧本便成了“做无米之炊”的“巧妇”,成了“装璜能手”。

当代戏剧形成多元发展、多种戏剧并存的格局并不容易,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多元化既是和世界戏剧接轨的,也是观众期待以久的。但目前看,多元化的话剧格局中各个“元”的戏剧都面临一个如何取得突破如何往前走的问题。

而中国当代话剧若想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有赖于戏剧文学的突破。

我感觉——当代戏剧文学目前处于一种“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窘迫境地。

我所谓“上不去”是指我们当下的戏剧文学尚不能进入世界一流戏剧文本的层面,不能达到世界一流文本的水平,很多剧本多是在“上不去”的层面徘徊。

中国话剧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坦率地说,中国戏剧在戏剧文本方面优秀的,有长久生命力,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戏剧文本不是太多了,而是很少,除了曹禺,老舍几位戏剧大家外,除了《雷雨》《日出》《原野》《茶馆》等有数的十几部名剧外,过得硬叫得响的剧作和剧作家相当有限。我们的当代话剧一直没有出现象《推销员之死》《萨勒姆女巫》《哗变》《贵妇还乡》这类高水准的优秀剧作。最近几年陆续看到了一些和我们同时代的外国剧作家创作的最新文本,如《纪念碑》《青春禁忌游戏》《哥本哈根》《怀疑》等,看到它们达到的水准,作为一个编剧真是有些坐不住——我们的剧作在深切表现人性,深度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反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和人家相比是有着明显差距的。

我所谓“下不来”是指我们的剧作家(包括我本人在内)已经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容易“小富即安”了,不能下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不能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最深层去体察人心人性人情,浮在表面的越来越多,满足于小的成功,满足于用已有的创作才华、创作经验闭门造车。不少原创剧作

都嫌小家子气,单薄、肤浅、急功近利,不深刻不厚实,里边缺少真东西缺少深度,缺少结结实实的人生,缺少强有力的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生命体验,不能真正打动人心震撼人心,不能征服导演和演员,更不能征服台下的观众。

这种“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状态,可以说是典型的“瓶颈”

状态。

当代戏剧文学的困境与剧作家队伍分化严重,老化严重,人员锐减,心态浮躁有重大关系。

剧本是人写的。拥有优秀的剧作家才有可能拥有优秀的戏剧文本。而当下中国话剧正处于优秀剧作家严重匮乏的时刻。戏剧编剧队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代戏剧界曾经有过一支很强大的编剧阵容,除老一辈剧作家外,北方出现了李龙云,高行健,刘树纲,苏叔阳,郭启宏,中英杰,王培公,刘锦云,何冀平,孟冰,杨利民,郝国枕,李杰,车连滨等一批很有实力的编剧,南方有沙叶新,宗福先,马中骏,姚远,沈虹光等一批人。这批剧作家书写了中国八十年代话剧的历史。而九十年代以后这批剧作家老的老,走的走,退的退,散的散,留在剧坛坚持创作的已经不多了,其中一部分有相当写作水准的编剧转向影视剧创作,也有一部分剧作家退出了搁笔了,或因步入老年创作能力有所下降,而这二十年间及时补充进编剧队伍里的年轻剧作家很少,优

秀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话剧编剧队伍的现状是就那十几条“枪”十几个人,新生代编剧作为一个“群体”没有及时涌现出来,加之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创作者创作心态普遍浮躁,一心多用,文本创作质量普遍不高。我是九十年代开始写剧本的,对自已的创作一直都不满意。

剧本写作是各种文样式中最难的,培养一个剧作家通常要很长时间。而且现代戏剧越来越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形式感,注重对观众的深切了解和强有力的舞台掌控力,这些都对当今剧作家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优秀的剧作家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足够丰富的生活储备和足够深厚的艺术修养,需要很多很多东西。国内新老编剧都存在一个如何突破自已提升自已的问题。

——我觉得现在真是到了必须正视中国话剧编剧队伍现状

的时侯了。

二,当代戏剧文学缺少了什么?

以上是我个人对当代戏剧文学现状的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焦虑,一种期许。

下面我想说说对当代戏剧文学更深一层的焦虑和期许。

每年中国话剧界都会有很多创作和演出,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原创剧目,也就是说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原创剧本出现。我个人看得不全,但其中比较主要的剧作家的有代表性的剧本都认真学习过,这些原创作品总是让我无法满足。

我觉得当代原创戏剧文学缺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在我看来这种缺失是十分让人忧虑的。中国当代话剧要想发展必须找回这些缺失的东西。

首先,我觉得,当代原创戏剧文学从整体上看缺少深切而真挚的人文情怀,缺少强有力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是我这些年感受最深的,也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戏剧是“人学”,是用戏剧的方式关注人,表现人的艺术,它要通过对人性的深切体察,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有力的表达,在剧埸里唤起公众对生命、对生活,对人性的重新体验。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戏剧存在的价值首先就在于他的“人学深度”,而人道主义、人文关怀是戏剧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在精神,是戏剧产生“人学深度”的重要原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例外,能不能以深刻的人道主义、深挚的人文关怀去感受你所处的时代,洞察人性的种种真相种种变幻,进行有“人学深度”的表达,是对戏剧的一块“试金石”。莎士比亚他们是这样做的,奥尼尔,阿瑟密勒,贝克特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国,曹禺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戏剧流派、各种各样的创作方法,但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丢失的。一旦丢失戏剧就成了空壳,成了各种形式手段的杂耍和小玩闹。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戏剧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具有什么样

的价值首先要看这个。一出戏能不能留存下来,能不能经受时间和观众的考验与认可也看这个。

当前国内戏剧原创最薄弱的最欠缺的我认为首先是这个。不少原创剧作在经营故事、建构情节、寻找特定表达形式、使用各种现代舞台手段上多有可取之处,加上导演,舞美,演员等部门的强力合作和大笔投入,演出往往不乏光彩。但它们常常经不起咀嚼经不起深究,主要是它的“人学”含量不足,我们感受不到内在的人学力量,感受不到艺术家对人的独特发现和独特思考、对人性的深层体验。

其次,当代原创话剧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愈来愈薄弱,现实主义戏剧,或者往大了说现实主义戏剧精神,自九十年代以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冷落和忽视。

这些年,各种各样的戏剧多起来了,以现实主义名义和方法创作的戏剧也不少,但其中“伪现实主义”,低水平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少,真正的有深度的现实主义戏剧反日渐式微,对时代生活有高度概括力和深刻表现力,充满思想力度和情感真诚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已成为“稀有品”,千呼万唤不出来,很是令人忧虑。

在一个多样化的戏剧格局中,现实主义戏剧可以不占据主流位置,也不应“唯我独尊,一花独放”,但他不应该边缘化,不应该自惭形秽,相反他应该在坚持坚守中不断深化不断具有开放性具有兼容并蓄的能力,应该努力使自已更强大。

话剧已历百年,这一百间年曹禺、老舍等老一辈戏剧家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雷雨》《日出》《原野》《茶馆》等没有一部不是现实主义的力作,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准,他们为中国当代戏剧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在他们的现实主义戏剧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戏剧的力量,感受到了曹禺、老舍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对人性的深度体察和解剖,对生命的关爱与悲悯,对中国人情感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复杂微妙的律动的精细刻划。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变数,但仍然有许多优秀作品优秀作家受到了曹禺、老舍们创立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滋养和哺育,《小井胡同》《狗儿爷涅磐》《天下第一楼》等许多优秀的当代剧作里我们总是能看到这种影响,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后来的优秀剧作家都是从曹禺,老舍的戏剧中长出来的“果实”。

文化发展既要扬弃要创新,也要承接,中国当代戏剧文化更应该如此。今天的中国话剧非常迫切的一个历史任务就是需要建立起自已的现实主义戏剧传承链条。中国话剧越是走向多元化,这个链条越不应该断裂,不应该出现空白和盲点。当今中国话剧需要有一批人沿着曹禺、老舍等现实主义大师的路继续前行。

在这方面,当下的现实主义创作明显是乏力的,沉闷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曹禺、老舍的戏剧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正

在退化和削弱,也在被质疑被垢病。

西方戏剧近一百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大量非现实主义的、反传统的戏剧,但是有两点我觉得不应忽视:一是象贝克特、法奈斯库这些做反传统戏剧的戏剧家,他们其实都是在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高度发展之后出现的。他们在戏剧形态上,理念上是反叛的,但他们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对人性的审视和考查其实是与现实主义戏剧一脉相承气韵相通的。二是现实主义戏剧在西方一直没有消亡没有没落,只不过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阿瑟密勒等一大批当代戏剧家做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戏剧,而且是较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前进了的现实主义戏剧。

在我看来,中国话剧放弃或怀疑现实主义戏剧是“不智”的,

等于自残自怆。中国的现实主义做大做强了,也会滋养和反哺非现实主义戏剧,有助于戏剧的整体发展。从观众角度看,有一部分观众乐于接受新戏剧,但人数更多的普通公众仍然愿意欣赏现实主义的戏剧。我们有理由把中国的现实主义做下去,做得更好。

以我个人的体会——现实主义戏剧其实并不好做,特别是要做好做到家尤其难。它是那种硬桥硬马要真功夫的戏剧,是那种耍不得小聪明玩不得小花样的戏剧,创作者要有结结实实的人生体验,结结实实的思想和情感和过得硬的编创能力,同时它一样需要勇气需要甘于寂寞,需要面对种种挑剔责难,

需要很多很多。

第三点,我认为当代原创话剧严重匮乏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和表达。

这些年,我经常去社会底层人中间采访,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我写的一些戏都是从他们的生活中打捞出来的。我个人感觉: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占我们社会多数的人群的生活非常之丰富,那些工人,那些农民,那些农民工,那些占社会大多数的小人物,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有写头,但是我们的戏剧真诚地关注他们、深刻地表现他们太不够了——他们近乎“缺席”状态。

我们的戏剧所呈现的当代生活变得越来越狭窄了、越来越浅表了。不是说我们戏里看不到当下生活,是我们戏剧里的当下生活被弱化了,最真实的最值得表现的东西常常被我们戏剧人“躲闪”过去了,绕道而行了!很多戏剧人不愿或不敢关注和表达最真实的中国社会现实,我们变得胆怯了,变得没有勇气和力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条,但问题是:当戏剧中少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和表达,它就会变得苍白,变得软弱,变得残缺。

八十年代起我们就提戏剧危机、不景气,有过很多文章很多讨论。我看重要原因之一是观众在戏剧中看不到他们曾经拥有过、经历过的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性情状,真实的生命

境迂,他们就会不满足,不过瘾,就会疏离戏剧。

——仍然把话题回到曹禺和老舍,他们逃离他们所处的当时的社会生活吗?他们笔下那些经典的舞台形象都是现实人

生的写照,都是当下生活的真切呈现。

我以为,当代中国话剧需要输入许多鲜活的血液,其中最不可缺少的血液是对现实人生,对当下生活更强有力地精神关怀和深切的体验以及最有力的表达。——一味顾左右而言他,在现实人生面前玩花活玩假招子,绝不是戏剧的“正途”。

第四,当代剧作家的创作心态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警惕剧作家“匠人化”。

最后想说说我的另一个感受:——我身边有许多写剧本的朋友,我也认识许多外地的剧作家,大家多是一边写舞台剧一边忙于接活挣钱忙于生计,电视剧稿费优厚,不少其他写作省心省力来钱快,现在真正下到民间,下到生活里的越来越少了,浮在生活之上,飘在各种笔会各种策划会各种电视剧组里的越来越多了。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个很现实、很讲究实在的社会,剧作家也是活生生的社会中的人,需要生活得好需要养家糊口需要衣食饱暖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另一方面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也使得很多作家创作心境、创作状态大受影响。——我个人也经常为此所煎熬,所诱惑。我切身的体会是,一旦完全陷入其中,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浮

躁,越来越不能踏踏实实做话剧,越来越没有精力和时间,没有良好的、纯粹的心态向生活深处走,向艺术深处走。

今天的舞台剧编剧已经越来越难做了,领导,剧院,导演,专家,观众都对戏剧文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待,要求剧作家予以满足;今天的戏剧已不同于二十年前乃至文革前的戏剧,编剧除应对上述各方面的需要外还要有多方面的能力。而剧作家最危险的一件事是他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被“掏空”,他必须不断地补充和储备生活,占有那些更鲜活更

难把握的生活,同时还必须思考所占有的生活,还要下功夫研究现代戏剧对戏剧文本提出的新要求,要研究戏剧的种种变数,进入具体写作时要寻找最独特的戏剧情境、戏剧人物和戏剧形式等等。

——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剧作家的创作心态如何已变得非常关键。没生活可以补充,没技巧可以学习,能力不足可以提高,但没有一颗艺术家的心灵,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心境,就非常容易满足手上掌握的这点编剧技巧写作技术,就会沦为到处出卖手艺的“匠人”,艺术家应有的对社会、对艺术的

良知、责任感、感受力和思想力就会随着“匠人化”程度的加

剧而丧失,这是极其可怕的一件事。

中国戏剧要发展要突破,中国戏剧文学要发展要突破,没有救世主,没有谁可以指望,只能靠我们自已一点点去打拼去苦斗去全身心投入。当今中国剧坛需要有一大批心怀梦想的、

有志于中国戏剧发展,对中国戏剧充满激情、执着奋斗的编剧,必须“放下”和“舍得”一些东西,必须坚守一些东西,大家可能做的戏剧各不相同,但应该成为同道,共同努力做出中国最好的戏剧文本来。这样导演、舞美设计、演员才能在文本搭建的平台上有更大的作为做出各种各样的好戏,观众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满足,中国戏剧才能越来越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期许。真诚地希望中国话剧的明天越来越好,中国戏剧文学的明天越来越好。

《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汉末士人的精神困境《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它上承乐府诗歌,下启建安文学。刘勰称其“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马茂元先生认为“它所反映的只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诗中内容可以互相印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失意士子与留守家中思妇的悲哀愁情,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以马茂元为代表的学者们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解读,正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本文着眼于诗歌内容的分析,以此来窥探当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极端黑暗压抑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内容浸透着当时士人特有的感情体验,是饱经苦难的士人们对自己人生离愁别绪、失意落寞、人生无常际遇的低吟浅唱,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汉末叶下层士子境遇的哀歌。具体来说,《古诗十九首》中表现感情如下: (一)人生短暂的苦恼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这几句,永恒与短暂的对比,不断冲击诗人们的内心,体现出忧患人生匆匆的意识。又如《驱车上东门》中,将人生比作被太阳一照就会消失的晨露和寄宿的旅客,感叹寿命不能像金石那样坚固牢靠,即使是圣贤也无法打破岁月轮回而长生不老。诗人感慨生命短暂,面对短暂的生命,诗人出于安全考虑不能“服食求神仙”,于是开始追求现实享乐。

这种享乐是诗人不愿人生虚度自然而真实的选择,但这种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伪装,是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迷茫。 (二)仕途无望的悲苦心态 西汉以来,儒家的积极入世观念深入士人之心,但在东汉末叶的社会环境下“独善其身”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这种仕途无望的悲凉感在《回车驾言迈》中体现得最明显。诗人在旅途中见到事物变迁后,发出了时光飞逝,应当努力建功立业的感叹。人生短暂,只有荣禄和声名才能永存,因此自警自励努力建立功业以谋取不朽的荣名,但是理想与黑暗社会政治严重冲突,他没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机会,一切不过是个幻想的泡影,士人的自我勉励之中饱含的是仕途无望的无尽忧伤。 (三)无法排遣的忧愁 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不了,诗人开始用宴饮游乐、纵情声色作为他们的失意人生的新寄托。如《东城高且长》开篇四句,诗人描述的景象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悲凉。自己的生活竟然是如此重复乏味,人的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衰草一般,秋天就走向生命的尽头。诗人开始惊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由此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新的审视和思考,得出早些排除烦扰,及时行乐的结论。苦闷时代人性备受压抑,产生了因关注的转移而臆想出的美好愿景,这种愿景实质上是种无法实现的虚幻的愿望。当诗人从这样的自我麻醉中醒来,只会因那个苦闷时代所无法摆脱的“怀苦心”、“伤局促”而倍觉凄凉和痛苦。所谓及时行乐,实际上是无乐可言的,并不能使他们真正快乐。

2016考研英语一大作文模板:正反面话题 考研英语一大作文为图画作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构思行文。从图片所反映的主题类型来看,一般分为正面话题和负面话题。本文就来谈一下如何备考2016考研英语一的有关正面话题的大作文。 根据作文要求,作文中考生需要描图、阐释图片内涵、作出评论。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该如何写文章。第一段是开头段,我们需要描图,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句宏观描述图画。第二句写该图片反应的主题,可以用二十个单词的爆发力句型谈该现象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第三句说这种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第一段主要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图片的主题酌情添加或是删减句子。下面的模板仅供大家参考。 【正面话题】 (1)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picture,(描述图画).(2)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s(图画重点信息).(3)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s symbolic meaning subtly conveyed should be given deep consideration. 第二自然段重点论述主题,第一句可以用一个有爆发力的主题句阐释主题的重要性。第二句谈这个现象的永恒的社会意义,可以用一个排比句说明只要有这个现象就可以让我们不断征服挑战和竞争,并最后走向成功。第三句可以是具体的例子,谈根据一项调查表明,这个积极的现象对人有利。第四句可以从反面谈如果没有这个积极现象,人们生活就忧闷,有挫折感,无前进动力,前途渺茫。第五句作总结,谈只有这个现象才能让我们成为社会的成功者。 (1)As is symbolically depicted/shown in the set of drawings, the fact that(重复上面的图画信息) profoundly indicates that 主题 is momentous (重要的) and fundamental to any one who undertakes great deeds. (2)Undoubtedly, it is 主题 that keeps us continually doing something valuable and admirable in spite of difficulties, that makes us still full of energy to face the coming challenges and competition and that offers us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 (3) According to a survey made by China Daily, 与主题相关的好的后果.(4)If 不这样的话, we will live a dull and depressing life or even feel loss of hope about the future. (5)Only by 主题 can you put your capacities into full play and can you be the winner in the society。 第三段为结束段落,总结全文内容并提出建议。首句可以说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无论做难事还是容易事,都要这个积极现象。第二个句子谈建议让它变的更好。第三个句子谈让

“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议 摘要 “三重一大”制度指的是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实行“三重一大”制度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加强领导班子监督的重要途径,对加强党内民主与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三重一大”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对制度内涵的理解不深入。有些单位对实行“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人将“三重一大”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单纯的集体决策行为,即将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资金使用交归集体讨论,而没有认识到“三重一大”制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

于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公开性、科学性、制度性,在于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筑牢反腐防线的重要保障。 (二)对具体事项的界定不清晰。有些单位领导班子对于哪些具体事项属于“三重一大”范畴还不能准确区分到位,对需要集体决策的内容、范围、权限、项目安排、资金的性质和数量以及重要岗位的界定等不够明确和清楚。因此,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规定的会议成效也将打“折扣”。一些可以不上会研究由个人决定的事情却上了会,挤占决策层的时间精力,降低了决策效率,也为推卸责任提供了借口。 (三)出台制度内容的操作性不高。一是部分单位对“三重一大”制度内容只做了原则性、概括性、粗线条界定,细化、量化不够,“三重一大”事项范围不明确。二是个别单位对决策形式、程序、规则以及决议的方式执行不严,议事规程的缺乏规范性文件作为指导,导致操作过程中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三是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过程中,乡镇站在全镇的角度制定了相应的意见和办法,同时也需要各村级组织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和细则,但实际调查却发现,村级组织制定的“三重一大”相关规章制度基本是照抄、照搬上一级规章制度,缺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本级实施规范,使制度成了“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形式化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8053395.html, 精神困境的突围 作者:夏雨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 摘要:导演李安认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故事,这是对人的精 神困境在极限境遇中的探索,同时在这个故事中还放置了现实与宗教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精神困境宗教 少年pi的故事是一个探讨精神困境和宗教信仰的故事。 导演李安在关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采访中保持着他一贯的冷静和儒雅,微笑总是 这么迷人而平和。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一个喜欢阅读的导演总是能在故事的平凡之中看见不平凡,在微弱之中看见花火,在阅尽春色之后看见秋的坚韧和寒热。这是一个少年劫后重生的现代寓言,这个寓言和现实生存困境无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有机会和一只老虎在一艘漂流的船上共度227个日夜。这是一个关乎精神困境的寓言。李安说这是一个面对自己内心的故事,我们在纷繁错落的枝枝节节之中如何安置自己,如何向自己敞开心灵。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存在,这跟227天的漂流有关,也似乎无关。 在pi所遭遇的困境里,现实与宗教的争论一直击打着pi的神经。关于宗教的讨论对笔者构成一个极大的诱惑,因为笔者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伊犁多民族聚集地生活会遇见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他们虔诚的信仰之姿常常影响到我,笔者甚至还与回族邻居专门探讨过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 下面笔者从精神困境及宗教两方面入手,展开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影片及原著的分 析讨论。 一 何为精神困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对何为“处境”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处境”就是“一 种现实,不仅是自然规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义的现实,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具体现实,它对我的实存意味着或者有利和或者有害,或者是机会或者是限制,那么这种现实就叫做处境”。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对“处境”和“精神困境” 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处境有内外两个方面,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人所处在的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人心理上的某种情调。这种情调在人身上每时每刻都有,仿佛是某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东西,人永远也摆脱不了某一情调的纠缠。”[1]换言之,人的精神上的处境就是所谓的精神困境。哲学家萨特对精神困境做过更加形象的说明:精神困境就如悬崖,我们走在悬崖边,并不苦恼,害怕掉下悬崖才是我们真正的苦恼。如果用“死亡”作为精神困境的象征物,那么死亡本身并不令人苦恼,真正令人苦恼的是如何避免死亡。

一、图画作文 1.写作攻略 图画作文是较难的题型之一,近几年考研英语写作试题均为图画题型,因此考生应该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类题一般要求考生仔细看图,根据题目要求写成自己的作文。实际上,图画作文也可以当作三段式的提纲作文来写。第一段用来描述图画并揭示其寓意(寓意一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可以),第二段分析原因,最后一段发表评论或提出建议,其中第二、三段应该是写作的重点。面对此类题型,考生应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再动笔。具体写作要点: (1) 仔细研究作文指令,弄清楚作文的要求,是否有标题?是否有提纲?然后从题目中找出中心词,分析修饰词,准确地抓住题目的中心思想。 (2)认真解读图画,因为图画是作文的信息基础。考生应对图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尤其要注意图画中人或物(人与物)的体貌表情特征和背景,确定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的主要关系,以便正确掌握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3)如果图画以系列形式(既两幅以上)出现,考生除需掌握每一幅图画的信息外,还应该对图画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所理解,在整体上把握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4)面对图画作文,考生应该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用生动恰当的言辞抒发自己对图画的所思、所想、所感。 (5)注意图画作文中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非常重要,通常十分清楚地提供一些写作要点,考生在看说明时要看清主、谓、宾,正确理解说明的意义。 (6)草拟提纲,合理组织材料。根据图画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段落发展方式。如图画式作文写作多要求进行描写图画。对于漫画式写作,漫画描写本身并不重要,但文章的寓意却要力求准确,不要拖泥带水。 (7)系统且突出地展开段落。展开段落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最好能围绕每一段的主题句进行。 (8)检查与修改。考生应重点检查图画内容是否准确地被表达出来,题目所给提示是否完整地反映在文章之中。如果存在与画面不相符的内容,或未能完全涵盖题目所给提示,考生应对文章做出相应修订。 2.必背模版句型 As is described in the picture... 这幅图描述了…… The purpose of the picture is to show us that... 这幅图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展示…… We can deduce form this picture that...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推断…… The picture indicates / conveys the meaning that 这幅图指出/传达……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come to realize...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 Now it is commonly held that... but I doubt whether... 现在大家都普遍认为……,但我怀疑……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 we can see cle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和……的关系。 No wonder most see the problem of... as that of ... rather than that of... 难怪大多数人把……看成……的问题,而不是……的问题。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2018考研英语(一)大作文真题范文及译文 2018考研英语(一)大作文是让考生描写关于一位同学选择课程的图画,并且对背后的含义进行解读。针对本题,文都考研教学研究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提供参考范文一篇如下: 【题目】 52.Directions: Write an essay of 160-200 words based on the picture below. In your essay, you should 1)describe the picture briefly 2)interpret the meaning, and 3)give your comments. Write your answer neatly on the ANSWER SHEET.(20 points) 2018考研英语(一)大作文真题范文及译文: 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graph that sitting in front of a computer, a student is selecting the curriculum, taking numerous el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ing the innovation, the freshness of knowledge and the level of difficulty as well as the scoring, the qualified rate and burden of assignment. The caption says: The course selecting is on the way,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well-rounded consideration while making a choice. We can deduce from the portrayal that well-rounded contemplating, a significant quality,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capability bringing about positive influence toward different aspects of our lives. It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中国精神读本》“原题 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名师解题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由材料+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这个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任务部分是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

当代人精神困境成因何在? 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曾经感动过无数国人,他说:人,应当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事实上正是我们无法诗意的栖息才被感动。当下的中国正在加速,我们都在被加速,精神被抽空,繁忙是常态。在全民大谈经济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何玲先生曾在《科教前沿》2009年6月(上旬刊)发表文章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加强、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类欲望的延伸,大学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象牙塔”,越来越多的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然而在这一社会潮流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的又有几个?在走出象牙塔后,大学是否还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如金耀基先生语:大学今最流行的形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的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在这种情况下的大学已非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了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了。在这种过程中,中国的大学精神走进了多种矛盾充斥的困境。 大学生早已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身为一名大学生,我在这里想要浅谈一下我所观察到的大学生的心理困境。以恋爱问题为例,很多大学生在恋爱时会产生一些心理困境,难以言表,从而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很大的困扰。究其原因,首先是由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所引发并形成的恋爱低龄化、公开化、高速度进展和恋爱的多元化所致。我们年龄尚小,涉世尚浅,对一个人缺乏深入了解,正确判断评价的能力,过于情感外露,盲目地一扫传统的以含蓄深沉为美地恋爱方式;年少冲动,情爱易受性生理与性心理控制。其次,大学生心目里的完美爱情与现实差距较大,难免产生无以名状的失落。最后,恋爱成功与否受

新时代·新青年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

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新青年首先应该有着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遵从旧社会所提倡的孱弱书生形象。其实陈先生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是有警示意义的。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线上,很早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负担,让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身负重压,生活重心只有学习,忽视了锻炼,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小小年纪就老态龙钟,活力不足。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的青年,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些本应该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们现在的形象是:架着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身体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教育里本来就应该包含体育和锻炼,不能让素质教育仅仅成为口号。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旧青年的头脑里延续的是做官发财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先生对于做官发财这种腐朽思想的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这种腐败堕落陈旧的思想,必须有真实新鲜的信仰。只有这样的青年才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青年,所谓的新主要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精神,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才会建立起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大血性青年身上,他用

2011年考研英语一大作文范文 分类:考研英语| 标签:大作文 2011-01-15 17:19阅读(3929)评论(0)编辑删除 英语一大作文 Directions: Write an essay of 160 –20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rawing. In your essay, you should 1) describe the drawing 2) explain its meaning 3) give your comments You should write neatly on ANSWER SHEET 2. (20 points) 旅程之“余”

范文: As is shown in this picture, two friends are taking sightseeing by boat while a man is paddling for them. As these two tourists are happily eating some snacks, they discard the waste into the river casually. Not far away from them we can see the river is teamed with all kinds of garbage, including food basket, food packaging, bottles, lunch-box and watermelon peel. What a disgusting and depressing scene! This picture gives emphasis on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citizens’ manners in s cenic spots. Over these years, Chines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greatly improved, allowing 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to take their own adventures outside. But just as apparent as people’s desire to go out for touring is their ignorance of their obligation to protect natural beauty. The garbage littered everywhere, the stains of spitting and chewing gums on the floor, the names carved on some statues and some other uncivil behavior, not only damage the natural surroundings, cause inconvenience and disco mfort to other tourists, but also degrade China’s image as a nation.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civil manners in attractions is in no sense an act of one’s own, it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o our whole nation. In my opinion, to eliminate bad manners in places of interest, first laws and regulations must be set up and firmly implemented. In addition, a nation-wide campaign must be launched to enhanc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while taking a tour and to give them some tips on improving their behaviors, such as bringing a garbage bag along with them and spiting in the tissue paper, etc. “社会公德”范文 《2011作文预测讲义》的41页是“推荐信”和31页乱涉及扔香蕉皮行为等社会公德的范文“美丽不是表面的”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邢云文 ①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 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时代 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的 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 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 时代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5-0053-02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求真务实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还在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之“真”,“务”中华民族解放道路之“实”,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经验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段话是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求真务实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时代风气,成为我们这 ? 3 5 ? 《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 科学社会主义 ①〔收稿日期〕2007-07-20 〔作者简介〕邢云文(1969-),男,山西榆次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哲学。

成都传媒集团关于“三重一大”决策 制度执行情况的报告 市国资委: 收到贵委纪委《关于开展2011年反腐倡廉工作调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集团高度重视,按照《通知》要求,集团监察审计室对集团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集团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主要做法 去年,市国资委下发《成都市市属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后,集团高度重视,从强化学习培训、完善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等方面深入推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设,并刚性实施。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升思想认识。一是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方式,认真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相关通知等文件,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其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通过学习,集团党委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对规范集团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推动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召开专题培训会,对集团总部各部门负责人,各单位分管领导及办公室、人力资

源、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传达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详细解读集团制定的《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试行)》。专题培训会对集团总部及各单位管理人员领会、把握、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决策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集团“三重一大”决策主体、决策内容和决策方式。集团按照市国资委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全面梳理集团各项制度基础上,制定了《成都传媒集团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集团党委会(董事会)、办公会是集团的决策主体;涉及“三重一大”的决策事项必须提交集团党委会(董事会)或办公会研究决定,两会在充分论证、酝酿的基础上,按照民主讨论、集体研究的方式进行决策。二是严格划分决策主体的职责范围。集团先后修订了《中共成都传媒集团委员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定》、《成都传媒集团办公会会议制度》等制度,对集团党委会(董事会)、集团办公会决策权限和决策范围作了严格划分,对涉及集团“三重一大”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集团党委会(董事会)或办公会严格依照其职责和权限范围进行决策,有效规避了交叉决策、错位决策等问题。三是完善决策机制,规避决策风险。为规避决策风险,避免因信息不全面造成决策失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考研英语大作文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3年考研英语大作文模板 中大作文的要求是内容切题、表达清楚、文字连贯、句式多变和语言 规范。下面我们来看看成功经历过的网友推荐的作文模板: Having captured our attention,the picture vividly betrays the fact that [描述图片内容]. Simple as it is,the drawing set us sinking in awfully. Accordingly,what this far-reaching picture depicts witnesse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society:[图片 所反映的现实(寓意)].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its symbolic message that [主旨句子],has gone beyond the picture itself. Why do we lay much emphasis upon thisSeveral points analyzed below might equip us with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e head for. For one thing,[第一个理由]. For another,[第二个理由]. And above all,[第三个理由(这个理由可以写可以不写)]. Consequently,no issue stands as critical to [A内容] as [B内容]. {说明:no issue stands as critical to A as B. 再没有比B对A更 为关键的了。} Judging from what has been argued above,we have come to recognize that the harms arising from [写图片反映出的问题] has been,like the pandora's box,the crippling force of [写对什么的 阻碍力].{说明:like the pandora's box 比喻一系列恶果之源} 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