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合文化

中国的和合文化

1.引言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断追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及状态。

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和合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2. 和合文化

“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的最初含义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治理国家的方式。《国语》、《管子》、《墨子》都提出过“和合”范畴。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渗透于各个时期的各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1)和实生物

“和”怎么生物?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作为阴阳本体之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这是老子哲学的形上学的追究。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和合是新生事物或新质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和合而生,是不同质的因素、要素的多元和合,正因为其不同质,甚至完全相对待因素、要素,才会产生交感、交合作用,

才能产生新质事物。假如是同质、同一因素,自身就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即使相交合,也不会产生新质事物,不能构成新生事物之所以生的原因。之所以说“和实生物”,是因为虽有诸多异质因素、要素,若不和合,亦不能产生新质事物,唯有和合,才能产生新质事物,所以和合是产生新质事物的原因。所以,这里反映了“诸方面、诸要素的协调配合,相辅相成”,“事物内部诸要素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的辨证法则,也具有“鼓励从各个不同角度、侧面提出各种不同、冲突意见,而后加以融合”的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和实生物”的和合思想,便开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样性、包容性的和谐思维方式。

2)贵和持中

中国和合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就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而言,中国农业的活动,是与天时地利、风霜雨雪等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人们生活、活动方式不是从外部去征服自然,而是探索天地自然的内在活动的规律性、时节性,以便知天命而用之。人们的生活、活动方式,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认识、把握、适应、利用自然,因而孕育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所谓天人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卦》)的精神,就是天人和合。天地自然本身的和合,与人自身的和合相互一致、统一,构成天人整体的和合。这便是“仁民爱物”、“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都不偏执.不偏激,不走极端。中庸就是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孔子中庸观的要义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也就是主张执中以致和,无过无不及,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中庸,并不是反对竞争。儒家既主张和为贵,也不排斥竞争。和是有原则地和,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和是目的,竞争是手段,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需要人和,人和更有利于竞争。

3)和合故谐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原则,“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墨子·间诂》)家庭内若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互相使坏,推及天下百姓,亦互相亏害,国家就会离散灭亡。和合使家庭、社会群体凝聚,形成整体结构。和合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墨子·间诂》)君臣、诸臣之间都能和合,国家才会富强。和合是家庭、社会的聚合剂。若“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天下就会大乱。虽然父子有怨恶、兄弟有怨仇,但父子仍然是父子,兄弟仍然是兄弟,是可以通过和合,从而消除怨恶和怨仇的。

4)保合太和

《易传》是对于《易经》的解释。《易传》认为,乾坤是万物的资始资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这里“太和”,即和合。“太和”朱熹注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周易·本义》),亦有合和与和合之意。合是相对立两要素的和合,“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集解》)。阴阳对待两性的结合、和合,而阳刚阴柔各有本体,用来体认天地的创造万物与会通隐藏的、明显的万物属性。《易传》把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看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和合体,这个和合体是通过阴阳、刚柔这一对待统一范畴来建构的,并在阴阳刚柔的对待中来追求均衡、和谐和流变。“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集解》)。宇宙万物的化生是天地阴阳交感的和谐,社会的和平是圣人感化人心,使人心获得和谐、平衡。宇宙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相通的。

5)和合成乐

在荀子看来,和合是音乐根本精神的体现。“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荀子·新注》)音乐形式所表现的是蕴涵于这种形式之中的一种永恒不变的内容,这就是和合。其实,和合既是音乐形式的外在呈现,亦是音乐内涵的精蕴。和合贯通于音乐的内外。和合犹如社会中礼所体现永恒不可易的根本原则一样,这里“和”与“理”相对应,具有形上学的品性。虽然和与礼有区别,但是礼亦以和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荀子·新注》)。审察礼仪制度而不和谐、和合,就不成其为礼,因而礼这种形式或现象,必须以和谐、和合为标准,来审察一切。这样,和合便具有一种超越性和形上性。

3.结束语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的形而上学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以“和为贵”的理想处世论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人世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论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使中华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一、中华和合文化 “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已故文化巨匠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

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儒家的和谐观。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

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合文化代表着一种理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 周围的世界。和合文化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与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中 和不仅体现了对和谐、平衡、和睦的崇尚,而且还涉及宇宙、伦理、宗教等方面,具有深 远的思想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和合文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在中国文化中深入根植,并在 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影响。从那时起,和合文化已影响 着几代中国人,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了许多和合文化元素。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暇无人花落去”的诗歌,表达了对清闲和平原野的憧憬,以及对和谐自然、人生的细腻 感受,是和合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首诗概括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它表达了一种平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精神,让读者产生深思。 和合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合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天 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性的美德和社会的和谐。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实践,例如, 黄河文明及其后的封建社会。在此期间,中国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慈爱、互助和自我约束的 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和合文化也对中国画、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画追求和谐的平衡美,强 调富有情趣和个性化。中国园林建筑同样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造型、构造和空间感。艺术是传达人类与周围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合文化在中国艺术中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全球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深远。它鼓 励人们寻求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发掘人与环境之间的共存方式。由于和合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对人类思想进步和价值体 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和合文化是一种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它给予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多元化 的价值。中和思想开启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和建筑之路,对广大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随着中国赴世界舞台的不断走近,和合文化已然进一步使世界 了解中国,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它的影响力将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大和深化。

和合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和合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摘要: 一、和合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和合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和合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3.和合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二、和合文化的现代意义 1.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石 2.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撑 三、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 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和合文化的现实践行与未来发展 1.深入挖掘和合文化资源 2.加强和合文化研究与传播 3.创新和合文化应用场景 正文: 一、和合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和合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富含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古代先哲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和合文化强调和谐、协作、共生的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2.和合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和合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渊源,儒家、道家、佛教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包含了和合文化的元素。如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的“因缘和合”等,都是和合文化的体现。 3.和合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和合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人民的认同与赞誉。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深受和合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合文化传统。 二、和合文化的现代意义 1.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石 在新时代背景下,和合文化为社会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合作,这是和合文化的核心要义。 2.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和合文化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融合,有助于消除文明隔阂,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撑 和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导。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籍着丰赡内涵,累积着深厚底蕴,其中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由。“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孔子的后人子思则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数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总结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使“和合”思想由人伦自然范畴走向意识形态层面。历宋代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诠释,经明代王阳明、李贽等士大夫阐扬,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发挥,“和合”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备。 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在价值体系中逐步攀升,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标尺,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

关于和合文化的资料

关于和合文化的资料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 独特的思想性格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和合文化的定义、特征、历史渊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定义 和合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协调、融合、互为 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即通过彼此间的调和、平衡和融合来达到和 谐稳定的状态。一般认为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二、特征 和合文化具有多元性、容忍性、包容性、互惠性和平衡性等特征,其 中最为重要的是多元性和平衡性。多元性是指和合文化可以包容多种 文化元素,融合不同的思想、信仰、民族等,从而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平衡性则表现在和合文化中对于阴阳、天地、人伦等方面的追求上,强调物极必反、正中有邪、顺天应时等理念,体现出一种平衡、妥协、微妙而又复杂的状态。 三、历史渊源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周代的《周易》中,就有“和为贵”这一思想,认为处世之道在于和谐平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合思想逐渐成为了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儒、道、释三教的学说中。比如儒 学中提出的“仁爱容物”、“明辨是非”等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还有佛教所倡导的“舍己为人”、“求同存异”等思想,

都体现了和合文化的内涵。 四、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非同寻常的困难和挑战正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新型的思想方式和文化取向。在这个背景下,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和合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和包容,更能够与人类的平衡、和谐和精神富足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的共同宝藏。 总之,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元性、平衡性等特征,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意义。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和合文化源远流长, 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对中国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对中国和合文 化及其影响进行浅析。 一、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 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理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和合文化强调人 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在和合文化中,和谐包 含了许多维度,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等。 和合文化强调的是以和谐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状态。 和合文化的内涵还包括了一种辩证的思想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强调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辩证的思想方 式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和合文化的 重要体现。 中国和合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的思想观念中,也体现在中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中。 和合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合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团结、和 谐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合文化使中国人更加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友好的关系。在家 庭中,和合文化促使家庭成员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在社会中,和合文化使人们更加注重 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倡导着一种互助互利的伦理观念。在国际关系中,和合文化使中国 人更加注重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倡导的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中国和合文化 的当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和合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和合文化使我们 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社会和谐。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和合文化能 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和合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世界中,各国之间的合作 和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合作已成为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合文化使中国人更 加注重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倡导一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国 际间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发展。 和合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人们注重保持社会和谐,尊重他人,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这种理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具体的体现。中国人通常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以表达对家庭的尊重和对亲情的珍视。中国人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人们经常共同努力,相互帮助,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合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对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之间的平衡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和合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注重包容和谦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和合文化教导人们要宽容待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价值观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政治层面,中国倡导实现多边主义和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在社会层面,中国人民重视社会和谐与安定,提倡公平正义和互利共赢,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和合文化的影响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体系。 和合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合文化激励了中国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中国一直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合文化使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合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让中国人注重社会和谐、尊重他人,形成了包容和谦和的价值观体系。和合文化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更加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和合文化的案例

和合文化的案例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平稳定和个人的内心平静。下面将列举一些和合文化的案例,以展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1. 传统婚礼:和合文化在传统婚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郎新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家庭和睦,亲友和睦相处,展示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婚礼中的各个环节,如拜堂、敬茶、交杯酒等,都强调了亲戚朋友之间的和睦相处。 2. 学校教育:和合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3. 企业管理:和合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强调团队的和谐发展。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福利和关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 4. 政府治理:和合文化在政府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注重民生福祉,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5. 社会公德:和合文化倡导公德心和道德修养。人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在公共场所,人们遵守秩序,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6. 家庭教育:和合文化对于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和道德,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7. 环境保护:和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行为,人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 艺术表现:和合文化在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追求和谐的美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9. 文学作品:和合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展示了和合文化的精髓。 10. 社区建设:和合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注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鼓励居民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社区还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一、中华和合文化 “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已故文化巨匠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 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儒家的和谐观。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 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启示

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启示 中国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最早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尚未联用。到春秋时期,二字得以联用并举,孔子、老子、墨子都提出了各自对和合的不同看法,因此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所谓和指的就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的是结合、融合、合作。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补互济达到统一、和谐,简言之就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谐。 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各方利益,减少社会摩擦,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合文化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思想,我不能一一列述,举例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和合,生态平衡,天人和一;人与社会,人与人和合,群我和谐;人自身和合,形神合一,身心平衡;国家与国家和合,以邻为善,和平共处。 一、人与自然和合,生态平衡,天人和一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农业国家,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合。孟子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要取物有限、顺天择时。恩格斯也曾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近年的天气状况不断恶化,雾霾、沙尘威胁着我们生存的环境,构建生态和合,我们做的真的不够。让我们爱护自然,让自然保护我们。 二、人与社会,人与人和合,群我和谐

中国的和合文化

中国的与合文化 1、引言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与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就在于“与合”二字。“与”、“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与金文。与合,就词义本身而言,“与”,指与谐、与平、祥与;“合”就是结合、合作、融合。“与合”就是实现“与谐”的途径,“与谐”就是“与合”的理想实现,也就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断追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及状态。 与合理念就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与合亦就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就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就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与合”。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与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与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2、与合文化 “与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与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与合的最初含义就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治理国家的方式。《国语》、《管子》、《墨子》都提出过“与合”范畴。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与”(《老子》),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与。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与为贵。”把与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她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与”或“与合”的论述。“与合”就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与认同的人文精神,它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渗透于各个时期的各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就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1)与实生物 “与”怎么生物?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与。”(《老子》)。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就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与。与作为阴阳本体之道,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与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这就是老子哲学的形上学的追究。 “夫与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她平她谓之与,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与合就是新生事物或新质事物产生的原因。“与实生物,同则不继” 认为天下万物都就是由与合而生,就是不同质的因素、要素的多元与合,正因为其不同质,甚至完全相对待因素、要素,才会产生交感、交合作用,才能产生新质事物。假如就是同质、同一因素,自身就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即使相交合,也不会产生

中国和合文化 (1)

其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和谐的设想,如儒家的“天下为公”理论、“大同之世”理论,道家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论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社会和谐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人际关系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着力要解决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部分内容的现代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重视道德教化、纲常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强调道德自觉与追求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而孔子的仁礼学说,孟子的性善主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修身立德的金玉良言显然具有其普遍长久的价值和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治之世”等等。在老、庄这些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样被充分地解构,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样,在道家看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并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不和谐的根源,是自我意识造就了自身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但道家的和谐观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借鉴。 一、中华和合文化 “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已故文化巨匠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和谐。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和谐观、和谐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独有的文化,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中华元典文化贵在参天地之道,赞化育之功。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提及“和谐”的数不胜数,众多的关于“和谐”的论述其源头何在呢?即以“和谐”一语而论,“和”最初是指嘉禾之和、和声之和、和羹之和。“谐”,典籍多训“和”。《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汉书•礼乐志》中有“八音克谐”之语。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天宝年间,诗人X继途经XX,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 《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XX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X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XX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2010年,寒山寺在XX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寒山艺术会社移址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年又发行了《和合祖庭》报,这些都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您也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在您看来,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 秋爽法师:作为历史文化名寺,寒山寺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其主体文化是佛教文化,核心则是和合文化,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千百年来守护和供奉寒山、拾得的寒山寺已成为和合祖庭。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范文5篇)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 《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苏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