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颈椎病

经方治疗颈椎病
经方治疗颈椎病

经方治疗颈椎病验案举隅*

颈椎病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功能锻炼等,其中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笔者本着“有是证便用是药,有是证便用是方”的原则,运用经方治疗颈椎病每获良效。现介绍病案3则。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李某,男性,38岁,干部。2010年1月10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头晕1年余。患者于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颈项部不适,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颈椎CT 三维重建显示: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MRA显示:右侧椎动脉相对狭窄。在某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给予针灸、理疗等,颈项部不适得到缓解,而头晕、视物旋转等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曾给予静滴丹参酮、口服西比灵等疗效欠佳。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头部转动时头晕加重;伴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失眠,每晚可入睡3~5h,全身乏力;伴小便不利,大便干结,2~3d1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肝胆郁热,热扰心神。拟以清肝利胆,镇静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9g,党参15g,茯苓15g,桂枝6g,大黄10g,珍珠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20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1个月未复发。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主治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本案患者患病1年余,病情反复发作,造成患者情绪低落,肝气郁结,肝气乘脾则不思饮食;而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邪上扰清窍则头晕,热扰心神则失眠,侵犯肠胃则大便干结;热邪灼津则为痰,故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象;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热扰心神,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方中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珍珠母、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茯苓既合珍珠母、龙骨、牡蛎安神,又与半夏相配健脾化湿,以绝生痰之源;桂枝通达郁阳;大黄泻热通便。诸药合用,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2柴胡桂枝汤案王某,女性,32岁,职员。2010年2月5日就诊。主诉:颈项部疼痛1个月。患者于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及小指尤甚,在某医院曾按颈椎病诊治,给予针灸、理疗,疗效不甚满意。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查体:颈5、6棘突旁有压痛,右上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症见: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及小指尤甚,夜间加重,伴口苦,咽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太少合病型颈椎病。拟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12g,桂枝15g,白芍3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30g,全蝎6g,蜈蚣1条,生姜10g,大枣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10剂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按: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该方适用于太阳表证未解,邪犯少阳的太阳少阳合病。本案患者颈项部疼痛,颈项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所过之处;无名指及小指麻木,而无名指及小指分别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所过之处;口苦、咽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为少阳病之症;故辨证为太少合病。给予柴胡桂枝汤加味,方中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甘草7味药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5味药属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全蝎、蜈蚣通经活络、止痛;诸药合用,和解少阳、调合营卫、通经止痛。3真武汤案张某,女性,60岁,退休职工。2009年11月8日就诊。主诉:头晕2年余。患者于2年前因劳累过度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到某医

院诊治。头颅CT未见异常,给予静滴丹参酮、培他啶注射液后症状缓解。从此,患者每逢劳累过度而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治,随来我院。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颈椎MRA显示:左侧椎动脉偏细。症见:头晕,如坐舟船,伴颈项部发紧,背部发凉;伴嗜睡、四肢沉重;大便溏泄,每日3~4次,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微细。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眩晕阳虚水泛。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味:制附子10g,炒白术15g,茯苓30g,炒白芍15g,生、干姜各15g。每日1剂,水煎早中晚各服300mL。7剂后,头晕、背部发凉稍微减轻;改制附子30g,干姜30g,7剂后,头晕、背部发凉、嗜睡、四肢沉重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连服30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按: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第82、316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主治阳虚水泛证。本案患者“背部发凉、嗜睡、小便清长、脉微细”与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基本吻合,表现为阳虚之象。阳气虚弱,不能制水,水邪泛滥,水邪上犯清窍则头晕;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为水饮之症;故中医辨证为阳虚水泛证,给予真武汤加味。方中附子辛甘性热,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白术苦温燥湿,健脾利水;茯苓淡渗利水,与白术共奏健脾利水,使水邪从小便去;生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干姜既助附子温脾阳又可降低附子的毒性;芍药活血脉、利小便、柔肝止痛,又可制约附、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4体会颈椎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眩晕”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风寒湿入侵;治疗上采用益气补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除湿。随着电脑的普及、久坐、少运动、工作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等各种原因,颈椎病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反而气血不亏,肝肾充足,多表现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方法相应的发生变化,比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拟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而治愈;柴胡桂枝汤案拟和解少阳,调合营卫,通经止痛而取效;真武汤案拟温阳利水而获效。可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和灵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中医的核心;“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是中医的航标。

经方治疗颈椎病

经方治疗颈椎病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经方治疗颈椎病验案举隅* 颈椎病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功能锻炼等,其中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笔者本着“有是证便用是药,有是证便用是方”的原则,运用经方治疗颈椎病每获良效。现介绍病案3则。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李某,男性,38岁,干部。2010年1月10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头晕1年余。患者于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颈项部不适,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MRA显示:右侧椎动脉相对狭窄。在某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给予针灸、理疗等,颈项部不适得到缓解,而头晕、视物旋转等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曾给予静滴丹参酮、口服西比灵等疗效欠佳。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头部转动时头晕加重;伴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失眠,每晚可入睡3~5h,全身乏力;伴小便不利,大便干结,2~3d1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肝胆郁热,热扰心神。拟以清肝利胆,镇静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9g,党参15g,茯苓15g,桂枝6g,大黄10g,珍珠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20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1个月未复发。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主治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本案患者患病1年余,病情反复发作,造成患者情绪低落,肝气郁结,肝气乘脾则不思饮食;而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邪上扰清窍则头晕,热扰心神则失眠,侵犯肠胃则大便干结;热邪灼津则为痰,故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象;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热扰心神,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方中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珍珠母、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茯苓既合珍珠母、龙骨、牡蛎安神,又与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发表时间:2012-12-25T16:48:0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张著海周毅[导读] 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 张著海周毅(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贵州德江 565200)【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方法 20例患者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例(85%),显效3例(15%)。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关键词】跟痛症小针刀中药热敷临床观察 跟痛症是跟骨周围疼痛的总称,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我科对2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0岁,45岁以上10例;病程最短半年,病程最长4年。 1.2诊断标准 1.2.1定义:由慢性劳损引起的以跟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症的疾患,临床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体重者。 1.2.2病史: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1.2.3症状:足跟部疼痛,局部无明显肿胀和轻度肿胀,疼痛可沿跟骨向前扩散到足底,晨起后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久行复又加重,重者可出现跛行。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数个压痛点。 1.2.4体格检查: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至数个压痛点。 1.2.5X线检查: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形成。 2 治疗方法 2.1小针刀:患者俯卧位,寻找压痛最明显点标记为针刀进针点。行常规消毒,局部以2%的利多卡因2ml麻醉后,以纵轴方向为刀口方向进针刀,刀口达骨面时,调节针刀方向90°。铲剥几次后出针刀。再以敷贴或创可贴敷盖针孔。 2.2中药热敷:术前及术后第二天给予中药热敷。中药组方: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细辛30g、透骨草30g、川椒20g、桂枝20g、川芎20g、苏木20g。以上诸药放入预置布袋里,系好袋口,放入蒸锅里,另加入100ml白醋,蒸煮后,连袋取出,将患侧足跟置于药袋上热敷30分钟以上。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消失,1年内没有复发;②好转: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减轻,1年内没有加重;③无效:进行3次以上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未见缓解。 3.2 疗效结果:20例跟痛症患者中,痊愈17例,达85%;显效3例,达15%,疗程最短的行1次针刀,疗程最长的行2次针刀(其中隔两天行针刀1次)。 3.3 典型病例:吴××,女性,52岁,务农,左足跟反复疼痛伴行走跛行3月。查体:跟骨跖面压痛明显,呈条索样。行X线检查示:左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诊断为左跟痛症。患者予以中药热敷30分钟后,嘱患者俯卧位,于跟骨跖面压痛明显行局部麻醉后,行针刀铲剥。次日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消失。嘱患者于家中自行以中药热敷数日,15天后随访:无疼痛症状,行走正常。 4 体会 临床上对跟痛症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等软组织受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节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软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形成骨刺。骨刺表面的不光滑,常成锯齿样,牵拉其局部纤维、足底筋膜,而引起疼痛。笔者在临床上以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确切,见效快,费用低、痛苦少、安全度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彭太平,主编.中医骨伤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26. [2]韦丹等,主编.小针刀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

伤寒有感之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因为两侧

针刀治疗颈椎病一次见效

针刀治疗颈椎病一次见效 【简介】周** 女49岁 【主诉】 左上肢及背部疼痛伴手部窜麻二年余,一年以来麻痛加重。 患者多年以来一直从事会计工作,不仅长期俯案计算,而且常要加班加点,更是十分疲劳。 二年前,无任何诱因逐渐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僵硬,活动不灵,并伴有背部和肩部疼痛,时有手部窜麻感。自己认为是劳累所致,未予重视。一段时间紧张工作后,感到原有症状明显加重。除颈部和背部疼痛增加以外,向上肢和手部的窜麻感十分明显,中指尤著。转头时更加突出。同时,伴耳鸣和视力下降。由于失眠而不能坚持工作,遂去就诊。 经几个月的理疗,推拿,牵引和服药等治疗均无效果,听说针刀微创手术治疗有效,故来就诊。来诊时患者精神不振,表情痛苦,面容憔悴,行动迟缓。 【检查所见】 颈部活动轻度受限,项部下半有轻微压痛,左背部压痛明显。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右(+);椎间管挤压试验左(++)右(+);Hoffmonn Sign左(-)右(-);左手背和上肢均有痛觉过敏。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 X线摄影所见:正位片见C4-5棘突向左偏歪,侧位片见C5-6椎间隙狭窄,并有双凸影及C3-7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临床诊断】 颈椎病(C4-5、C5-6旋转移位伴有C5-6椎间隙狭窄) 【治疗经过】 定点于C4-5、C5-6、C6-7三排(即棘间1点、左右关节突关节各1点)、肩胛 提肌左1点,冈上肌左1点,冈下肌左2点,菱形肌左1点。 局麻后行针刀松解术,术中经过良好。 因病情重,给予20%甘露醇250ml,每日一次,30分钟内静脉滴入,共3日。

同时,每日颈椎悬吊平衡牵引一次,每次20分钟。当行垂直位牵引时,上肢疼痛难忍,调整倾斜角度为前屈20°疼痛立刻缓解。 两天后,病人来时诉说,疼痛确有缓解。但左背疼痛,左肱骨外上髁疼痛,夜间较重,当即给予治疗。定点于左菱形肌3点,左外上髁1点。其他治疗继续进行。 六天后复诊诉说,左臂疼痛大减,疼痛时间变短,只是有时疼痛感,程度也减轻。 【检查】 左冈上肌、菱形肌及双肱骨外上髁压痛、左腕指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原有类风湿因子阳性)。 X线摄片见,双斜位左C5-6-7椎间孔小,右C5-6椎间孔比左侧更小。 【继续治疗】 定点于左冈上肌2点,左冈下肌2点,左菱形肌3点(下段),双肱骨外上髁各4点。术后未予其他治疗。 【一周复诊】 诉左手示指和中指发麻,前臂外侧还有疼痛,左外上髁和背部有轻度压痛。 【继续治疗】 再予针刀微创手术治疗,定点于C3-4、C4-5、C5-63排,左冈上肌2点,右冈上肌1点。 在做C4-5、C5-6棘间点时左臂桡侧至拇指有窜麻感,故术后给予20%甘露醇250ml 每日一次,共3天。 【次日诊诉】 疼痛基本消失,只有左母指有轻度疼痛。病人精神十分良好,已经没有病态的感觉。病人基本痊愈。 【后复查】 自诉颈、肩背及手疼痛麻木均早已消失。 大约在术后二个月时,先是中指麻木消失,后示指亦无麻木感。 近日发现左桡骨茎突处有时有刺痛感,极轻微,右尺骨鹰嘴处肿起,稍疼。遂在桡骨茎突和鹰嘴处给予治疗。

小针刀疗法概述

小针刀疗法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音“缠”)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 1 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2 疗法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3 具体内容 准备针具 小针刀多为自行制作,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 小针刀在应用前必须高压灭菌、或经酒精浸泡消毒。

针灸体质辨证治疗颈椎病130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7526367.html, 针灸体质辨证治疗颈椎病130例 作者:许嘉鹏李育红李绍芬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7期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体质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颈椎病患者采 用针灸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取穴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三个疗程治疗,治愈94例,显效30例,好转6例。结论:针灸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取穴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灸疗法;体质辨证;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53-0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参差不齐。笔者采用针灸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针灸门诊就诊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1] 的颈椎病患者130例,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颈椎X片或CT、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男性49例,女性8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4.3±5.6)岁; 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平均病程(5.53±3.15)年。病因分型:混合型60例,颈型20 例,神经根型23例,脊髓型5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神经型6例,食管压迫型1例;应用黄煌教授体质辨证[2] 理论对本组病例进行体质辨证分型:柴胡体质19例,黄芪体质28例, 麻黄体质18例,桂枝体质16例,半夏体质13例,大黄体质5例,阳热体质5例,阴寒体质[3] 15例,葛根体质10例,人参体质[4] 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取穴患者取舒适体位,针刺选穴:颈2—胸4夹脊穴(每次根据病变部位双侧 选3穴),如病变或疼痛在上颈段,则取上颈段夹脊穴,在下颈部及上胸椎部则取下颈及上胸部夹脊穴;其余则根据疼痛部位取穴:如颈部疼痛者取颈夹脊穴及局部腧穴为主;兼上肢疼痛、麻木的加取上肢穴(如:肩髃、曲池、后溪穴等);头痛、头晕的加风池、头维、百会等。 1.2.2 体质辨证取穴根据体质不同加取穴位:柴胡体质加太冲、外关;黄芪体质加足三 里、关元、三阴交;麻黄体质加合谷、大椎;桂枝体质加足三里、三阴交;半夏体质加丰隆、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56例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56例 刘 敏 党建军 陕西省中医医院(710003) 王 雁 陕西省肿瘤医院(710061) 摘 要:目的:探索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针灸及点按风池、肩中俞、肩井、大杼、天宗等穴,结合颈椎牵拉旋转治疗颈椎病56例。结果:总有效率96. 4%。提示: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明显的缓解症状作用。 主题词:颈椎病 针灸疗法 颈椎病 按摩疗法(中医) 风池 肩中俞 医案 自1998年5月以来,运用针灸、推拿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人56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56例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在20~75岁;病程3d~10年,平均3年;全部病例通过X线片、CT或M R I确诊,其中颈型20例,神经根型10例,椎动脉型13例,交感型10例,脊髓型3例。 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风池、肩中俞、肩井、大杼、天宗、风门,手法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 in,中间行针3次,以加强刺激,隔日1次,5次为1疗程。推拿取坐位,先用滚法及揉法松解颈肩部肌肉左右各3m in,用拿法提坚颈部两侧肌肉2m in,用提弹法提弹双侧斜方肌约1m in,然后用双手拇指按压双侧风池(其余四指抱其头),用一指禅按法按压肩井、肩中俞、大杼、风门、天宗穴各1m in;最后用一肘托下颌,另一手用虎口处顶于枕骨粗隆,拇指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向上牵引,并用托下颌的肘向后屈伸头颅,并在牵引下旋转头部,颈部手法放松1m in。手法治疗隔日1次与针灸治疗交替进行牵引,针灸或推拿治疗后改用仰卧位,四头带牵引,牵引角度根据X线片及病人体征而定,一般为平卧位向前有15~20°成角,重量3~5Kg,每d1次。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证诊疗效标准》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56例病人经1~3个疗程治疗,治愈36例,好转1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 4%,具体各型治疗结果见下附表。 附表 各种治疗结果表(例) 分型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有效率(%) 颈型201550100 神经根型10820100 椎动脉型1357192.3 交感型10730100 脊髓型311166.7 合计563618296.4 中经络,但由内风引发者亦不少见。从中医理论分类:多为脾气虚弱、湿邪阻络,或气虚血瘀、或气血双虚,经脉不通。在治疗上、根据局部与全身情况辨证论治,治则:应益气活血,健脾除湿通络为主,主方中取百会者,以补中益气升阳,风池穴属胆经与督脉通,入络于脑,与肝经互表里,其脉行于前额,与阳白、四白、太阳、攒竹等穴相伍为治疗本病主要穴。取太阳能活血明目通络,攒竹(透睛明),后者属足太阳,足阳明之会。配穴取足三里为阳明合穴、三阴交属脾经,两者互为表里,脾主肌肉。能健脾和胃荣养肌肉,同名经相通,故上肢亦可配合谷穴。以上诸穴相伍,共奏补中益气,健脾,活血荣肌通络之功效。在治疗中配合应用了电针刺激眼眶周围腧穴,兴奋了受损眼神经及麻痹眼肌的肌张力,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及局部营养状况,使受损的眼神经和麻痹的眼肌得到修复、恢复,眼球运动复常,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等随之消失。从临床观察、针刺、电针、拔罐等综合治疗对脑瘤、糖尿病、免疫疾病、神经肌肉营养失调等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收稿2002209215;修回2002211223)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主要简介 针刀疗法又称小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针刀疗法所采用的针刀是一种融合中医针灸用针与手术刀功能的新型医疗器械,外观具有针和刀的双重特性。基本形状与针灸类似而略粗,前端针尖部位为一扁平刀刃,宽0.8毫米。针刀既可以像针灸用针一样刺进体内达到针灸的效果,又能在体内起到切割,剥离,松解等手术刀功能。 针刀疗法有适应症 针刀疗法在临床上主要针对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椎病、颈肩痛、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症等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腱鞘炎、跟骨痛/网球肘、各种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因扭挫伤、骨伤、挤压伤、肌肉注射、手术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长久性疼痛;此外,对风湿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痉挛性脑瘫、青少年O型腿(罗圈腿)、X型腿、臀肌挛缩、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刀疗法特点 前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部长的对针刀的评语,将针刀疗法的特点归纳为四个字:简(单)、便(利)、廉(价)、(灵)验,生动地体现了针刀疗法的特色及优点。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与针灸相似,不流血、恢复快、无疤痕、无后遗症,立竿见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 利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1、颈椎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首先我们需要对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疾病的总称。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多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及继发性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有头晕,重者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见眩晕,猝倒;有的患者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脚麻木,行走时有踏棉花的感觉。

《伤寒杂病论》经方在颈肩腰腿痛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伤寒杂病论》经方在颈肩腰腿痛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黄满玉1高书图2郭艳幸2赵涵正3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 洛阳471002 3.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摘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伤寒杂病论》经方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本文就《伤寒杂病论》经方在颈肩腰腿痛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伤寒杂病论》;经方;痹证;颈椎病;腰腿痛;综述

@@[1] 石印玉,谢可永.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伤骨 科[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 - 353. @@[3] 田心义.《伤寒杂病论》方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J].湖 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24 -25. @@[4]郭永红,龙军.经方治疗脊椎病经验[J].中国现代药物 学应用,2008,2(9):58 -59. @@[5] 范春兰.苓桂术甘汤在中医骨伤科中的应用举隅[J].江 西中医药,2011,42(9):51 -52.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 204. @@[7] 周刚,王庆国.从《金匮要略》历节病的辨治探讨类风湿 性关节炎的治疗思路[J].山西中医,2007,23(1):1 -3.@@[8]王恒照,王艳.《伤寒杂病论》腰痛证治特色研讨[J].甘 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1-4. @@[9] 张晓军.张仲景治疗痹证思想初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2012,31(3):5-7. 2013-02-162013-04-19

针灸加推拿治疗颈椎病

针灸加推拿治疗颈椎病 发表时间:2015-03-18T16:22:37.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张宏强 [导读] 颈椎病可对颈部的神经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进而使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甚至是头晕头痛、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 张宏强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中医医院 652200)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推拿配合针灸方式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不同时间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给予单纯针灸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50.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针灸同时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279-02 颈椎病指的是患者的颈椎间盘因增生或者退行性改变等导致的颈椎骨质增生与间盘突出的情况[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修改方案)》[2]中的相关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肩周炎、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脱出以及存在明显耳性眩晕的患者;合并显著的脊髓受压症状的患者;经影像学手段检查异常,但未见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无法坚持治疗的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的不同时间随机分组,每组均为4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在26岁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4.4)岁。病程在10d到1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1±2.2)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在2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9±4.2)岁。病程在7d到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2±2.3)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针灸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使得针灸的穴位完全暴露。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临床分型等选择不同的针灸穴位。交感神经型患者取穴百会穴、内关穴、风池穴、合谷穴和大椎穴;神经根型患者取穴曲池穴、肩井穴、外关穴、颈夹脊、合谷穴;脊髓型患者取穴风池穴、颈夹脊、昆仑穴、环跳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椎动脉型取穴风池穴、颈夹脊与百会穴;颈型患者取穴风池穴、颈夹脊穴、天柱穴和后溪穴、肩井穴;对所灸穴位进行局部消毒后,针灸并留针30min。每天一次。根据病情确定压痛点,放血,抽吸淤血。 1.2.2观察组针灸同时配合推拿治疗 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推拿配合治疗。患者取坐位或者卧位,将头颈部向前伸,将按摩部位完全暴露,以拇指揉拨风府到大椎段,理筋通络,并对压痛位置进行反复按捏,缓解疼痛;以掌根按摩在颈椎第一到七椎双侧,至肌肉温热松弛,采用定点旋转复位的手法,以肘关节托下颌牵引(同时以拇指固定颈椎棘突),至颈椎关节处于紧张状态下,寸力旋转,双侧轮流进行,每天30min。 1.3 疗效评价标准[3] 以患者的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经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曲情况完全正常为痊愈;以患者的自觉症状消失数量在2~3个之间,颈曲明显好转为显效,;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经影像学诊断可见颈曲有一定改善的情况为有效;以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50.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病可对颈部的神经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进而使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甚至是头晕头痛、感觉障碍等临床症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 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

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的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效果评价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8-06-06T16:07:56.7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翟战锋 [导读]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以及疼痛情况可被显著改善,效果卓越,值得推广。 利辛县中医院安徽亳州 236700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颈椎病由针灸推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接收于我院的170例颈椎病病人被分为2组(每组85例,依据随机分组法),针刺联合推拿的措施被用于治疗组的治疗上,而对照组仅被给予推拿的措施,另外,2组均被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的措施(如牵引和静脉滴注血管扩张药)。对比其疗效。结果:在治疗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以及疼痛情况可被显著改善,效果卓越,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疗效 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类疾病,颈椎病多以针灸的方式去治疗,该方法有着相对成熟的理论作为依据,但不稳定的颈椎仅采用针刺治疗无法让病人恢复[1]。因此将针刺和推拿相结合的措施应用于该类患者的治疗上且取得了卓越成效,且结果被阐述于下文中。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8月-2018年1月接收于我院的70例颈椎病病人被分为2组(每组85例,依据随机分组法),入选标准:(1)具有慢性的劳损或者是外伤的病史。(2)所有患者均经X线、CT和磁共振方面被确诊。(3)患者脊椎未见有炎症性病理变化;(4)所有患者脊椎未出现骨折以及黄軔带为出现增厚现象;其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8.6±3.8)岁),类型:颈型46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各有14例,另有20例患者为交感神经型。对照组年龄最小1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70.9±4.1)岁),类型:颈型与神经根型各有44例,椎动脉型16例,另有20例患者为交感神经型。2组基础性资料差异性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式 对照组仅被给予推拿的措施,而针刺联合推拿的措施被用于治疗组的治疗上,除此之外,2组均被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的措施(如牵引和静脉滴注血管扩张药)。 1.2.1针刺方式 通过影像学将病变位置以及其情况检查出来后,让患者保持坐立姿势,首先与患者沟通让其保持放松,之后在其颈夹脊穴、风池穴(两侧)和天柱穴的皮肤周围采取常规的消毒措施,将提前准备好的30号毫针(1.5寸)于颈夹脊穴直刺约1寸,于患者风池穴斜刺1.2寸左右(约倾斜15度),在天柱穴以直刺的方式进针0.6寸左右。操作时为避免对延髓造成损伤,不要过于向内上方过深进针。经过半小时的针刺治疗后将针拔出,随后再对患者采取推拿的措施进行治疗。 1.2.2推拿方式 让患者保持坐姿,推拿医师站于患者身后对其颈部和项部两侧进行推拿(拇指手法以推、揉为主,三指以拿捏为主),待推拿至患者肌肉完全放松后再以双手对其进行牵引1-2min,之后进行旋转复位,治疗一个疗程(10d,1d/次)。 1.2.3其他辅助方式 (1)牵引治疗:依据笔者数年经验得出对该类患者实施牵引治疗应该辩证治疗,对于神经根型和交感神经型2个类型的患者实施牵引治疗常收效颇佳,而除此之外的颈椎病类型应慎用,以防止加重病人的疼痛。(2)静脉滴注血管扩张药:对于椎动脉型的患者的治疗,采用静滴血管扩张药可将患者脑部的血氧供给改善从而能将治疗效果大大提升。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9.0被用来本次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和计量资料(t值检验)的描述形式分别为[n(%)]和(x±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检验水准α被设定为0.05。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7%、78.82%。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度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方面的病变多与患者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及长期保持某些动作有关,其常见的病变类型有3种(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该病会诱发患者肩部及上肢出现严重的疼痛感[2]。考虑到该病的复杂性以及反复发作的特性,在对患者实施针刺推拿的措施时若配合牵引治疗,可使患者的病症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尤其对于椎动脉出现压迫的患者,给予其血管扩张药物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其脑部血氧供应[3]。 针刺能使患者椎枕肌肉群得到放松的同时还能缓解损伤血管与神经根。同时,对患者的颈夹脊穴、风池穴(两侧)和天柱穴等穴进行针刺可使病变组织保持较好的血液微循环,这对于机体快速吸收炎性物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针刺的刺激可促使机体分泌类吗啡样物质进而使患者疼痛阈值也能得到提高[4]。同时推拿的措施应用到该病的治疗上可起到活筋疏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其对于患者颈部肌

经方治疗颈椎病

经方治疗颈椎病验案举隅* 颈椎病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功能锻炼等,其中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笔者本着“有是证便用是药,有是证便用是方”的原则,运用经方治疗颈椎病每获良效。现介绍病案3则。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李某,男性,38岁,干部。2010年1月10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头晕1年余。患者于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颈项部不适,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MRA显示:右侧椎动脉相对狭窄。在某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给予针灸、理疗等,颈项部不适得到缓解,而头晕、视物旋转等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曾给予静滴丹参酮、口服西比灵等疗效欠佳。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头部转动时头晕加重;伴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失眠,每晚可入睡3~5h,全身乏力;伴小便不利,大便干结,2~3d1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肝胆郁热,热扰心神。拟以清肝利胆,镇静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9g,党参15g,茯苓15g,桂枝6g,大黄10g,珍珠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20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1个月未复发。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主治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本案患者患病1年余,病情反复发作,造成患者情绪低落,肝气郁结,肝气乘脾则不思饮食;而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邪上扰清窍则头晕,热扰心神则失眠,侵犯肠胃则大便干结;热邪灼津则为痰,故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象;中医辨证为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精选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

颈椎病和腰腰椎病中医辨证

肩背痛总括 [原文]通气太阳肩背痛羌独蒿草蔓防芎 气滞加木陈香附气虚升柴参芪同 血虚当归白芍药血瘀姜黄五灵红 风加灵仙湿二术研送白丸治痰凝 [提要]阐述太阳肩背痛及其兼证的治疗。 [白话解]太阳肩背痛可用通气防风散治疗,其药物组成为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如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陈皮,香附;如兼气虚者,可加当归,白芍。若兼血瘀者,加姜黄,五灵脂,红花。如风邪日久者,加威灵仙;若湿滞经络者,加苍术,白术。如因风痰凝滞经络者,用青州白丸子(卷次三十九)研末送吞。 [按语]肩背痛的成因不一,以风寒湿三气袭入足太阳经的居多,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文献中关于痹证的论述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留连于筋骨,则痛病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除此之外,仲景治疗历节病、太阳风湿、湿痹的许多处方,如甘草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风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肩背痛若属风重的肩背牵强面痛,湿重的痛时麻木面沉重,寒重的痛势较甚若兼见气郁风湿阻络者,其痛常固定在一处,治宜理气行滞;如兼气虚的,其痛时止时作,治宜补益气阳;血虚夹风的,其痛夜间较而时发时止,治宜养血祛风;倘因血瘀者,其痛多发于夜间而痛无休止,治宜活血祛瘀;风邪久郁而致肩背牵强作痛者,治宜通络祛风;湿滞经络者,肩背麻木,治宜健脾通络;因风寒阻滞经络而痛者,多伴见呕吐痰涎,眩晕等症状,治宜祛风化痰。中医治疗肩背痛,除内服方剂以外,还可结合外治疗法,如外用药剂的外敷或涂搽,以及针灸、推拿等。太阳经肩背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冈上肌腱炎、及部分颈椎病等骨关节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效颇佳,可采用内服消炎镇痛药和活血通络中药,结合在病变局部施以推拿等手法治疗。患者自身也需积极配合,进行上肢的练功锻炼,以加快恢复活动功能。 通气防风汤: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 方中以羌活发散太阳经风湿,配以独活,祛风胜湿之力尤佳,独活长于祛下焦风湿。二活合用能散周身风湿,利关节,止痹通。藁本、蔓荆子、川芎此三物皆性善上行,

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发表时间:2012-03-20T10:52:41.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肖绪斌[导读]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 肖绪斌(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吉林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58-02 【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治疗方法利用小针刀在局部压痛点、进行剥离来治疗足跟痛。结果治疗72例,优良率达到90.7%。结论小针刀治疗足跟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针刀足跟痛疗效观察 足跟痛在临床病症中极为常见,原因可同多种长期疾患积累导致,以跖腱膜炎、跟骨骨刺最为常见。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骨周围的慢性劳损,是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部位的骨刺形成,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骨科临床上治疗方法多,但效果不明显。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采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72例,治疗效果显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在针对的是足底跟骨结节前内下方处的疼痛治疗结果的心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72例患者资料中,男患者占40例,女患者占32例;年龄25-65岁,平均41岁;右侧21例,左侧44例,双侧7例;DR拍片提示有跟骨骨刺者52例;72例均经药物治疗、手法推拿、电针、痛点封闭治疗无明显效果后采用小针刀治疗。 2 治疗方法 患者采取俯卧位,使患侧踝关节前方垫高,足跟朝上,使局部稳定。常规局部麻醉后进行消毒、铺孔巾,术者应在骨刺的尖端即痛点处理针刀。刀口线与足纵轴垂直,针体与足跟底平面呈60度-80度,进针刀的深度,应达到骨刺尖端或跟骨底骨端即可,进行横向切开剥离3-4次,也可左右铲割后出针,将针孔用无菌敷料包扎,单手使患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向足背推顶足弓部紧张的跖腱端和长韧带,此动作反复进行3次。针刀治疗局部创口出血较少,局部组织损伤较小,无菌处置后,可以创贴外敷,术后可正常下地活动。三日内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症治疗。 3 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完全消失,行走和负重时偶有疼痛。显效:疼痛消失,过度行走和负重稍有疼痛。无效:疼痛未缓解。本报告72例,1次小针刀治疗者29例,2-3次43例,其中疗效显著者43例,效果一般者27例,无效2例。在7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随访中,58例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好,远期观察1年以上的患者,活动行走时,无疼痛,可走远路。14例患者有轻微的疼痛,负重时疼痛加重,随访后,嘱患者可以继续进行小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机制:小针刀治疗可以使粘连的组织、痉挛得到松解,减少病灶的压迫,消除无菌性炎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小针刀治疗通过,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拿手法,可以松解局部组织缓解痉孪,治疗效果明显。小针刀治疗联合局部痛点消炎,及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可以得到吸收,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症状得到缓解。联合手法的使用,可以减轻小针刀手术时局部的疼痛,减少患者的紧张与恐惧感。 4 讨论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过去认为跟骨痛的病因是跟骨及周围组织的劳损,非感染性炎症及退行性改变所致,在人体处于长时间站立体位,可以导致足跟部局部组织瘀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大量积聚,致使局部组织代谢降低,组织水肿引起疼痛。导致足跟痛的病因很多,包括全身性疾病,其中一种原因是足跟部脂肪垫痉挛,弹力纤维逐渐减少;另一种原因是由于跟骨结节前内侧面的跖腱端反复受到足趾背伸产生的牵张拉力,反复出现的损伤和伴随年龄的增长致使跖腱端的起始点造成损伤,甚至于出现跟骨结节前内侧面牵拉性骨刺,受压而引起足跟痛。大多数足跟疼痛病人经用适当的足跟垫,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或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症状可缓解。但针对于顽固性病例,现进行小针刀治疗,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跖腱端,及跟骨骨刺周围的软组织得到松解,进行操作时去除病因应注意针刀的来回剥动幅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厘米左右,剥动幅度过大则易引起局部血肿反而加剧疼痛。进行针刀治疗时应在无菌操作局麻下进行,其创面损伤小、疗效好。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养活病人的经济负担。 足跟痛在中医属于“痹证”,多由寒湿外袭,肾虚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使不通则痛。足跟部的解剖部位特殊,传统毫针治疗效果不好,现代小针刀针径粗,针感较强,传感快,加上运用痛点局部治疗的方法,进行打通经络,去除瘀阴,则通则不痛。足跟痛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属于跟骨骨刺,筋膜炎等病症所致。利用上针刀治疗使粘连处得到松解,解除病理因素。小针刀松解的同时,已使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增加血速,使新陈代谢加强,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与吸收,减轻疼痛。治疗后叮嘱患者跺脚跟,局部热敷,防止复发。小针刀松解术可以改善足部跟骨内的血液循环,促使炎症吸收、消散,去除病症。 本研究示小针刀治疗对足跟病患者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效果满意。笔者体会,在临床操作时应仔细寻找压痛点、硬结,触摸其范围、方向和层次,精确定位是针刀治疗的关键。在操作时小针刀进针宜快速进入皮下,然后分层次突破,仔细感受刀下的硬度,触及到硬结,应有条理,仔细进行剥离,松解并根据患者的感觉调整进针的方向和层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 小针刀治疗是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手术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对局部组织病灶通过切割、分离,将跖筋膜起点处的坚硬部分进行切断,缓解其张力,松解了韧带和筋膜的孪缩和粘连,解除了局部压迫使疼痛得到缓解。联合使用对激素活血药物局部进行封闭,消除了局部的无菌炎症从而使疼痛得到缓解。小针刀疗法简易、损伤小、安全快速,便于临床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