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

(foreset ecology)

(50学时)

一、前言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面向林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它包括森林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部分。授课50学时,实习一周。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森林生态学全面论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群落结构、森林发生发展、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基本问题。它包括了普通生态学中的主要内容,把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森林培育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是揭示森林本质,认识森林规律,培育森林事业的一门重要科学。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森林内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森林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控制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和有效提高生物生产量,充分发挥森林多种用途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该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是必须的和不可缺少的。没有良好的森林生态学基础,对于进一步学习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林业相关的课程都是不利的,森林生态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布的规律和理论。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定评价等。培养学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观点,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为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体现重点、难点、知识点三点教学法,并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相关的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四、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教材:李景文主编.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主要参考书目:E.P. 澳德姆,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基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王义弘李俊清王政权. 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0 金明仕著文剑平等译. 森林生态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祝庭成植物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李博主编. 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学时50 学分3。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森林与生物圈(2学时)

第三章森林的环境(4学时)

第四章光与温度因子(4学时)

第五章大气与水分因子(4 学时)

第六章地形与土壤因子(4学时)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6学时)

第八章森林群落(8学时)

第九章森林演替(6学时)

第十章森林分布(4学时)

第十一章森林生态系统(6学时)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

2、要点:

第一节森林生态学概念和发展

1.森林生态学的概念

2.森林生态学的产生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森林生态学的内容和研究方向

1.森林生态学的内容

2.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森林与生物圈(2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掌握森林的基本功能与作用,掌握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念。

2、要点:

第一节生物圈和森林

第二节生物圈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森林的环境(5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环境变化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理解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掌握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

2、要点

第一节环境与气候

1、有关环境的概念

2、环境因子相互作用

3、气候环境

第四章光与温度因子(4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研究光与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二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机制,掌握有关概念。了解光的性质与变化;掌握森林的光照与树种的耐阴性;掌握如何鉴别树种的耐阴性;掌握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2、要点

第一节太阳辐射与光

1、光的性质与变化

2、光对树木的重要作用

3、森林的光照和树种的耐阴性

4、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二节温度因子

1、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

2、温度与树种分布

3、植物的温度适应性分类

第五章大气与水分因子(3 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大气与水分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掌握森林与水分平衡的关系。

2、要点

第一节大气因子及其变化

1、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2、风对树木的影响以及森林的防风作用

第二节水分因子

1、水分对森林的作用

2、森林对水分的作用

3、气候图

第六章地形与土壤因子(4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地形因子与土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的意义和机理,掌握其中的有关概念。了解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掌握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影响;掌握森林死地被物及其林木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

2、要点

第一节地形因子

1、地形及其对森林的影响

2、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

第二节土壤因子

1、植物的无机元素与利用

2、森林死地被物和林木根系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6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种群的生活的对策和数量变动特征,掌握种群的定义、概念和竞争排除法则、生态位和种群分布格局;掌握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2、要点

第一节种群的一般特征

1、有关种群的一些概念

2、种群的一般特征

3、种群结构特征

第二节种群时空结构

第三节种群动态

1、种群生活史对策

2、种群扩散

3、单种群增长模型

第八章森林群落(8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森林群落的定义及其具备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具有的数量特征和重要值计算;掌握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掌握生活型及其分类;掌握成层现象,了解构筑型。

2、要点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种类组成

3、群落种类组成的的表述

第二节群落的形态结构

1、群落的外貌特征

2、树木的构筑型

第九章森林演替(4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森林演替的概念;掌握进展和逆行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掌握演替的原因及理想模式;掌握演替的过程和演替机制;了解水生演替掌握旱生演替序列;

2、要点

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

1、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

2、森林演替的原因和理想模式

3、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

第二节顶极理论

1、有关顶极的概念

2、森林演替的实例

第十章森林分布(3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生物地理分布,掌握中国森林分布的主要几种类型;理解并掌握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要点

第一节森林生物地理概念

1、生物地理学

2、岛屿生物地理

第二节世界森林分布

1、森林生物类群

2、世界主要森林植被

第三节中国主要森林植被

2、针叶林

2、阔叶林

第四节我国森林分布规律

1、森林分布的水平分布

2、垂直地带性

第十一章森林生态系统

1、目的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由哪些组份组成;掌握生态系统的各个过程;了解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

2、要点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系统

第二节生态系统组分及结构

1、生态系统成分

2. 环境组分

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Food web)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

1、生态系统的物种流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6、生态系统的资源分解

第四节生态系统功能

第五节生态平衡及调控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改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结构 3、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4、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5、生命表 6、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共生的基本类型:偏利共生、互利共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树种的耐阴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更具树种耐阴的程度,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阴树种和中性树种。 影响耐阴性的因素:树种(或遗传性)、生理状态(或年龄)和生境条件有关。 低温危害:1、寒害2、冻害3、冻拔4、冻裂5、生理干旱 高温危害:1、皮烧2、根颈灼烧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分为: 1、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环境中森林以及森林中生物的学科。它既关注森林的物理结构,也关注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种群结构,涉及林业、水文学、植物学、物等多科学领域。森林生态学框架是一个普遍的生态学理论,它涉及了多个生态学专业领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课程,从而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森林的正常和受损状况。 森林是本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在空气清洁、水土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对全球气候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维持地表温度,调节湿度和降水量,以及空气质量,促进碳循环,有效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时,森林也是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保护区,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及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森林的健康状况,森林的健康状况又与森林的组成,森林结构,森林功能,森林表征特征(植物种类,植物群落,植物群体,植物群落),以及森林的植物群落演替等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森林生态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森林的健康状况,更准确的预测森林的发展趋势,并依据此制定更好的森林管理策略。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森林结

构、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性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森林生态学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森林的生态服务,提高森林的利用效果,并根据森林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总之,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关于森林环境和生物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它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森林生态学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森林的正常和受损状况,更准确的预测森林未来发展趋势,提高森林生态服务的利用率,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森林管理策略。因此,森林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加以发展和研究。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森林在物种组成、构造和过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的学科。它与野生动物保护、水土保持和森林资源规划及管理等都有较大的关系。森林生态学涉及到对森林群落、森林生态学系统到森林生态学过程的研究。森林生态学不仅关注森林的结构和功能,也关注森林的过程,如森林成长、养分循环等过程。 森林生态学是一种以研究森林植被和森林群落结构的复杂的的 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系统作为内容的学科。从宏观上讲,它主要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开发方式,也可以说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它从细节上讲,研究森林个体、植物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研究的森林复杂性是无序的、动态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森林生态学也是应用性学科,因为它能为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知识支持。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森林植被的分类、森林的分布及其动态过程、森林群落的某种功能、森林生态学系统到森林生态学过程的研究等方面。 从森林植被的分类来看,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和特征。比如森林植被的数量、组成、类型和演替等,以及风俗、昆虫植物、树种类、树种生长时期、乔木和灌木类型、冠幅和林分等特征。从森林的分布及其动态过程来看,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森林的演替、林分的生态分类、森林的衰退、复热、林分的种群变化等。森林生态学还要研究不同林分的植被多样性结构、组成和

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分析林分中的植物、动物和其它生态系统组成。 从森林生态学系统到森林生态学过程的研究来看,森林生态学着重研究土壤、气候、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这些要素之间的景观生态学过程。森林生态学要研究的还有森林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养分的循环、物种的进化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资源的运用等。 森林生态学的课程设置覆盖从森林的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学、植物地理学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从森林植被的植物学、病理学、地理学到森林动物学、昆虫学、森林衰退等方面。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多面向的学科,它为我们研究森林群落、森林生态学系统以及森林生态学过程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林业管理和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有效的维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概述: 1、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森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方法 2、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 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山有枢、险有榆”。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随着林业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到了本世 2 0年代,便把营林学基础从森林学中分出来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即森林生态学。60年代以后,才集中研究生物群落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即生态系统( Ecosystem )的研究。70年代又逐步形成生态科学的一个新领域 - 系统生态学( System ecology),森林生态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群落结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都采用静态描述;对群落的演替变化,如群落的建立、发育、成熟、消失规律,加速、延缓或改变自然演替的途径等则采用动态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对森林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它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全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森林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组成。生物群落是指一个森林区域内所包含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环境是指森林内的环境元素,包括非生物元素如土壤、水和光照等,以及生物元素如微生物、地衣、真菌等。 森林中的生物群落非常复杂,有很多层次,从地面上的草本植物到高大的树木和树冠,再到森林底层的土壤和岩石。不同层次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现象相互影响。同样,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如气温、光照、土壤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复杂,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等。 二、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植物组成与结构、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生态位和生态分布、环境因子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循环和森林管理等方面。

1.植物组成与结构 森林中的植物群落是复杂的,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对生物群落的整体生态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森林内的植物组成和结构,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植物的生理生态学 森林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是探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的生命状况。它涉及到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对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生态位和生态分布 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各个生物种群的存在空间和生存条件,它是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生态分布也是不同种群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影响力和竞争能力。森林生态学研究不同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和生态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森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环境因子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非常多,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昆虫、病原体等。其中每一个因素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森林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十分重要。

森林生态学-李俊清

一、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什么是森林?什么是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2.森林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经营? 3.生态学的主要分支有哪些?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有哪些? 生态学主要分支: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主要科学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格局问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问题、植被恢复问题、中性理论和宏观生态学问题、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问题。 探讨森林动态规律,森林对区域环境的屏障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机理。 4.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观察、试验、模拟 5.森林与人类、林业、生态学有什么关系?森林生态学在我国一些重要的生态林 业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森林环境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因子?如何进行分类?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 分类:按环境的主体(人或生物)、人类的影响程度(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等进行分类。 2.什么是森林环境?它的特点有哪些? 森林环境:把森林中的林木及其他森林植物和动物作为研究主体,是指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之外的森林生物与无机环境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性和发挥独特作用的地域空间。 特点: 3.什么是生态因子?如何分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特征及作用方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人为因子。 4.什么是生态环境?什么是生境?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环境。 5.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a.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 一、水平地带性 (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 (1)热带雨林: 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 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 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有的板根可达数米,增强了对巨大树冠的支持力量。(3)攀援根:像常春藤、络石、凌霄等植物的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生出不定根。这些根顶端扁平,有的成为吸盘状,以固着在其他树干、石山或墙壁表面,而攀援上升,有攀援吸附作用,故称攀援根。(4)附生根:在热带森林中,像兰科、天南星科植物生有附生根。附贴在木本植物的树皮上,并从树皮缝隙内吸收蓄存的水分,这种根的外表形成根被,由多层厚壁死细胞组成,可以贮存雨水、露水供内部组织用,干旱时根被失水而为空气所充满。附生根内部的细胞往往含有叶绿素,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5)呼吸根:分布于沼泽地区或海岸低处的一些植物;例如水龙、红树、落羽松等。在它们的根系中,有一部分根向上生长,露出地面,成为呼吸根。呼吸根外有呼吸孔,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通气和贮存气体,以适应土壤中缺气的情况,维持植物的正常生活。还有海桑、水龙等植物。 关于茎花现象产生的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是原始的性状,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

森林生态学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 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 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 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 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标题: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物种共存、群落演替等。 2、熟悉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了解各生物类群的特征和作用。 3、掌握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4、掌握森林生态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如样方调查、物种识别、生物量测定、生产力评估等。 5、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活动。 三、课程内容 1、基本概念和理论: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物种共存、群落演替等。 2、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森林植物区系、森林群落结构、林木生长与发育。 3、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光合作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 4、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森林演替、干扰与恢复、气候变化与森林动态。 5、实践技能培训:样方调查、物种识别、生物量测定、生产力评估等。 四、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课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 2、实验教学: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野外实习: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实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 (foreset ecology) (50学时) 一、前言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面向林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它包括森林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部分。授课50学时,实习一周。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森林生态学全面论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群落结构、森林发生发展、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基本问题。它包括了普通生态学中的主要内容,把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森林培育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是揭示森林本质,认识森林规律,培育森林事业的一门重要科学。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森林内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森林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控制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和有效提高生物生产量,充分发挥森林多种用途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该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是必须的和不可缺少的。没有良好的森林生态学基础,对于进一步学习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林业相关的课程都是不利的,森林生态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布的规律和理论。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定评价等。培养学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观点,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为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体现重点、难点、知识点三点教学法,并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相关的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四、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教材:李景文主编.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主要参考书目:E.P. 澳德姆,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基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森林生态学

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2、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解释。 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 3、生态规划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有哪些,具有哪些特点?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生态规划的理论是:(1)整体优化理论;(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生态平衡原理;(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1)自然干扰(2)人为干扰 3、空间异质性 4、岛屿效应 5.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6、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 (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森林生态学课程标准

森林生态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森林生态学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课程编码:101600 学时:32+18=50学时 学分:2.5学分 适应专业:林业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林业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群平台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林业及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等就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以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和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以激励教师投入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以培养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社会及行业对林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根据学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上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及技能性。按照职业核心能力要求,通过模块化教学,将职业技能按照有利于实践性教学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充分利用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加逼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确保实现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础课程,符合专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为学生在林业行业就业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最终促进学生就业及个人职业发展。

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林业技术专业所覆盖各职业岗位必需的气象、土壤和森林生态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满足林业类专业各岗位对森林生态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熟悉森林的基本知识,认识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了解森林生态因子的调控途径与措施,掌握森林生态因子的观测方法与技能,更好地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 课程目标包括: 1.能够根据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阐述森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光、热、水、气等)的相互关系,提出林业生产中防御自然灾害的途径和措施; 2.能够阐释森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结构特征,生长发育和演替等基本规律; 3.掌握应用标准地、样方等对植物群落、类型进行调查的方法,能够应用调查结果对植物群落进行评估; 4.正确地对森林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进行观察,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交换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作用和意义。 三、课程内容及标准 以林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林业各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每个模块重点从知识、技能与素质方面确立教学标准,列表如下: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 (英文):Forest Ecology 课程编号:14241001 课程学分:3.5 课程总学时:5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

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树种的耐荫性及其影响因素,光周期现象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温度的空间变化与树种分布;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森林在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中的作用;森林土壤的肥力及其维持;大气及其存在问题与森林的关系;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生物防火。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2学时) 一、生态因子作用规律(1学时)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时) 习题要点:森林环境,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类型。 第二节森林植物与太阳光照(2学时) 一、光对森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及其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1学时) 二、树种的耐荫性(0.5学时) 三、光周期现象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0.5学时) 习题要点: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光能利用率,森林植物的耐荫性。第三节森林植物与温度(2学时) 一、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0.5学时) 二、温度与树种分布(0.5学时)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裸地 (一)裸地概念和类型 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 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因此,在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在生态方面,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 发育盛期:到了发育盛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对比较一致,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它群落。其次,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层次分化。在生态方面,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比较典型。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4)植物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生态耐受性:可塑性如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可通过对不同 器官的投入不同,以适应着生的环境;又如同种植物即使年龄、遗传相同,个体大小、花大小、种子产量等都有差异。生态耐受性如前面提到的耐旱植物、耐火植物 (5)植物的生殖方式复杂多样植物的性别表现方式 性别表现性别类型说明 一株上具有雌雄同花的花朵一株上既有雄花也 雌雄同花雌雄同株有雌花 雄株全株只有雄花 植物单株的性别表现雌株全株只有雌花 雄花两性花同株一株上既有雄花也有两性花 雌花两性花同株一株上既有雌花也有两性花 雌雄花两性花同株一株上上具有雄花、雌花和两性花 两性花或雌雄同花种群中只有两性花植株 雌雄同株种群中只有雌雄同株的植株 单型雄花两性花同株种群中只有雄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 植物种群的性别表 xm 雌花两性花同株种群中只有雌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杂性同株种群中只有雌花雌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 现雌雄异株种群中既有雌株也有雄株 多型 雄花两性花异株种群中有雄株和两性花植株 雌花两性花异株种群中有雌株和两性花植株 雄雌花两性花异株种群中有雌株、雄株和两性花植株 三、种群的统计特征 (一)种群和大小(population size)和密度(Density) 1种群大小:一个种群所包含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种群大小 2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有粗密度(crude density)、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 sity )和饱和密度之分。 粗密度即通常说的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生态密度指种群实际占据的面积(或空 间)的个体数(举例说明);饱和密度(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之分。 (二)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的分布和配置情况。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仅反映了种群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尖系,以及它们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般用年龄金字塔的形式来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如果用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来表示(图示)

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 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问答题 1.根据尺度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生态因子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和人为因子。

森林生态学教案

森林生态学教案LT

等;按栖息地类型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按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分支学科分为:数学、化学、生理、经济、进化生态学等;按生态学应用的门类分为: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按研究方法分为:理论生态学、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等。 3、分支学科:生态学的各个分支分别研究不同的生物学组织水平。 个体生态学:对个体生物或某一物种的生活史以及它们对其环境的反应进行研究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对同类生物群(单物种种群)的多度、分布、生产力或动态进行研究的学科。 群落生态学:对不同生物种形成的某一自然集合的某些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学:同时研究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有关学科。 (二)研究方法: 1、野外观察和定位站 2、实验方法 3、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 (三)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经典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时

期。其分界线是20世纪60年代。 1、经典生态学 经典生态学经历了建立前期和成长期两个阶段。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是生态学的萌芽期;20世纪初生态学有了蓬勃发展;20世纪30-50年代生态学已日趋成熟。2现代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向宏观发展的趋势,二是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生态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三是新兴的分支学科不断出现,四是分子生态学的兴起是生态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应用生态学的发展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特色。 (四)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1、森林生态学的概念: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内容: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的各树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群落生态——研究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森林生态学(书)

绪论 一、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及研究动向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两项基本原则上。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构成森林生物群落的各树种之间、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旨在阐明森林中各树种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包括环境对树种的塑造作用,树木个体和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过程,森林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以及森林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使营林工作者基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决定因素。森林生态学可概括为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森林生态系统四大部分。 个体生态主要是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其中,重点研究环境因子中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生物等因子的生态意义,对树木的作用,以及树木对这些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同时还要研究森林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和改造作用。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着重研究种群的数量及数量动态、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式、种群内个体间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生态是研究群落的形成、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仅要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而且还要研究森林群落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由一种类型演变为另一种类型的原因和规律性,并提供识别和鉴定森林群落类型和立地条件类型的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是把森林群落和其生态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着重研究生态系统内各成分间在其所处环境中彼此相互依赖和因果关系,以及各个成分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森林生态学的理论来自生产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生产实践。事实上,如果将生态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就能获得成功。反之,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就会事与愿违,不仅效率低,还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森林生态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树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控制和调整树木与环境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树木的生态适应性,使其能最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提高对环境条件的利用率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并应用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理论,揭示森林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和发展规律,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因环境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内在规律,发挥森林群落的生产潜力和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二、森林生态学的历史与发展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与植物生态学的发展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生态学的一门分支科学——植物生态学的诞生,是以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于1895年发表的《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后改名为《植物生态学》(1909),与德国波恩大学辛柏尔于1898年出版的《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两部被公认为生态学的经典著作为标志,并为植物生态学奠定了生态、生理和进化三个发展方向。 20世纪上半叶是植物生态学巩固与继承发展的时代,继瓦尔明一辛柏尔之后,在生理生态与群落生态方面出现了大量著作,如克里门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1907),《植被的结构与发展》(1904),坦斯利的《英国的植被》(1911)和波恩斯关于植物耐荫性的研究等。本世纪3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植被研究已达到兴盛时期,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以英国坦斯利和美国克里门茨为代表的英美学派,以法国勃朗一勃朗盖为代表的法瑞学派等等。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生态学的发展。到60年代,植物生态学已发展为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4个不同水平上,论述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使植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兴的时期。 属于森林生态范畴的最早论著要算德国学者赫耶尔于1852年发表的《树木对光和遮荫的反应》,其系统地论述了林木耐荫性的理论。本世纪初叶,俄国林学家莫洛作寒于1904年发表了《林分类型及其在林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