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刘翠豹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方剂组成

黄芪四两生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二、立方依据

王清任以“补阳还五”为方剂名称,与其提出的“元气”理论密切相关。他形象地将人一身之元气设定为“十分”或“十成”的整数,若平均横向分配,则左右各有“五分”;若平均纵向分配,则上下各有“五分”。在生理状况下,元气充达全身无处不到,人“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而在病理情况下,元气稍有亏虚,即可导致人体机能减退。当其亏虚程度较轻时,因难以察觉而易于造成人的疏忽;当其持续出现亏虚并达到一定限度时,诸多疾病就会因此而发生了。王氏认为,这一限度为人体全部元气(十分)之一半(五分),是“半身无气”的结局。因元气亏虚如此之甚,治疗决不可墨守“病属于虚,宜治以缓”的常规方法,而应抓住时机以峻补立法,迅速应用大补元气的方法使周身元气得以恢复。所以,所谓“补阳还五”实际上就是补足人身“十分”元气之意。

三、方解

从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即可看出,该方“不在逐瘀以活血,重在补气以活血”。方中以重剂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以起痿废;伍以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等活血通络以疗不仁。方中药物以气运血,气血互用,气足血活,元气复来,用药比例及配伍方法十分科学。

四、药理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水煎液能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明显抗凝血及抗体内血栓形成作用,对脑血管有显著扩张作用,能持久增加脑血流量,明显降低脑血管阻力,加速损伤脑组织的修复,对脑水肿及并发的脑功能紊乱有一定纠正作用,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肯定。同时,还有一定的温和降压作用。

五、临床应用体会

1、要正确把握临床适应症,做到方随证出,药性相符。补阳还五汤主要应用对象为辨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的中风后遗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具体操作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应在中风恢复初期,即脑水肿症状解除,病情相对稳定时使用。一般为病后两周左右。②近期血压基本正常,或虽见血压偏高,但辨证不属肝阳上亢及风、痰、热、瘀等实证者。③患侧麻木不遂,健侧亦见麻木无力者。④患侧肢体水肿,下肢尤甚者。⑤常自觉头轻脚重,似晕非晕,下肢沉重

如捆绑重物,动则尤甚者。⑥兼证或见卫阳不固之畏风自汗,或见脾胃气虚之纳呆便艰,或见心肺不足之心悸胸闷,或见气血两亏之面苍不华者。⑦舌紫而胖或舌淡而胖,舌边或见齿痕,舌面或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淡紫粗长怒张,舌苔白或苔白而腻者。

⑧脉缓大或涩弱,或患侧脉弦大,健侧脉弦缓或沉弦者。

2、关于黄芪的用量。方中君药黄芪的用量要适宜,要突出补气活血的治疗特点,用量宜大但不应太过,应考虑到连续累积的治疗过程,同时结合患者气虚的程度及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权衡用之。在一般情况下,黄芪的用量应控制在30~60克之间。如气亏程度较甚,同时又无其它禁忌症时,可逐渐增加剂量至60克以上,但连续用量不宜超过120克。这是因为用量过少,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会贻误良机,丧失使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若连续超剂量使用,则可因患者病后无力运化而导致气机壅滞,轻则影响患者正常的食欲,重者可导致湿热内生,痰浊壅滞,反而会分化治疗的主攻方向,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同样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3、要辨证的看待和应用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中,辨属气虚血瘀者的占30%~40%,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并不适合补气活血,尤其是峻补元气之法治疗,所以补阳还五汤虽为中风半身不遂所设,切不可不加辨证盲目地应用。还有一种现象是,多年来好多医生认为高血压即辨属肝阳上亢型,认为黄芪有升压作用,所以也不敢用补阳还五汤,这也是不正确的。只要是

辨属气虚血瘀的中风后遗症,不管血压高低,均可大胆使用补阳还五汤。

4、应用拓展。中医有句话叫“异病同治”,补阳还五汤不但可用治中风偏瘫,还可用治小儿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症、格林-巴利综合症、慢性肾炎及冠心病等诸多疾病,只要辨证准确,时机适宜,使用得当,均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 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 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 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 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 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9g,桃仁、红花、白芥子各10g,葛根30g。若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枸杞子、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 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 之妙。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 活络 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 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8:56.9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孙玉蓉 [导读]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湖南省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a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运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效果 中风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脑卒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与日攀升,同时该疾病治疗中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致残率却在不断升高,而导致致残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疗遗留的后遗症而引发的。因此,本文就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时间:2016年2月-2016年12月,研究样本:82例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21,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1.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23,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6.5±1.6)岁。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1.2治疗措施 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具体方法为:选取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地仓、太阳、风池、四白、攒竹、鱼腰等穴位,进针深度根据具体穴位的位置而定,进针后留针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1]。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补阳还五汤基础方为:黄芪50g,灯盏花(取消,我院无)、豨签草各30g,赤芍、当归、葛根、红花、丹参各15g,鸡血藤、地龙、水蛭、桃仁各10g。患者若为上肢偏瘫可增加桑枝30g以及桂枝15g;气虚患者增加白术15g以及边条(改白)参10g;下肢无力患者增加桑寄生30g以及鹿角胶15g;手脚肿胀患者增加薏苡仁30g以及防己15g;口眼歪斜患者增加僵蚕、钩藤、白附子各15g;口舌不利患者增加白(改石)菖蒲以及郁金各15g;小便失禁者增加山萸肉15g、益智仁、桑螵蛸各10g、肉桂6g;肢体麻木患者增加橘红10g、胆南星以及半夏各15g。温水煎服,每日三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2]。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无效,痊愈为患者后遗症消失,身体恢复良好;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可进行正常的生活;无效为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20.0,用()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情况差异不显著,即P>0.05,治疗后观察组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即P<0.05,具体分析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为80.49%(33/42),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2。 3.讨论 中风的发生在中医上认为主要与心、肝、脾、肺、肾以及经络、血脉运行失调有关,但是从西医的角度来讲,中风主要是由于血浆粘稠度增高,进而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相互凝聚,造成血流速度减缓,最终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破坏大脑中枢的功能,最终引发口齿不清、患侧流涎、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3]。

补阳还五汤

方剂学为论治提供了规范,我们如何来掌握这门学问,更好的来指导临床论治呢?《方剂学》教材至今已改版七次,其所教所学真正融入到临床确很难,现实中能够真正应用方剂学理论来指导论治的成份又有多少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学习,达到学而致用的。本人不揣陋见,愿将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公诸同道,以求高明指正。 1、背诵方歌 中医学习讲究基本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诵记功夫。西医是理性思维,中医是悟性思维,但中医的悟性思维一定是在博学强记大量的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过去中医学徒一定先从背诵开始(或经典、或汤头、或《药性赋》……),历代但凡有成就的医家莫不如此,这是通往中医名家的必经之路。 方剂学首先要求背诵的就是方歌,过去称为汤头。若论其必要性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剂理论的基础;二是临证之时的方便之门。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想若能“熟记汤头三百首,不会看病也会开方”了吧。如果一个临床医生连方歌都不能记下来,很难谈得上应用好该方剂,论治也就无从谈起,临证只能是经验方了。除非你是方剂大家,熟知方剂内核,取其精髓,信手拈来,随证组方。现在某些中医院校已经将背诵方歌列为首要的地位,先进行背诵一定方歌的笔试,考试及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方剂学的考试。可见,背诵方歌已经引起重视,这也是学好方剂学、进而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太极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拳种,已然普及。作为健身之术,习练者众。初学者师傅一定让你背拳谱,记住套路,先不要计较太极拳打得如何?然后给你强调基本的动作。如果你是太极拳的门外汉,看见初学者连贯的动作,你还以为是久习者呢。若做比喻的话,方歌就相当于太极拳的套路,只有熟记方歌,才有机会进一步理解方剂的内涵。 究竟方歌如何背诵呢?今人编撰各类方歌的书籍很多,不乏精品,但亦有趣味类方歌书籍出版。此类方歌配以图文,最大特点就是易记,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记住整个方剂组成。例如:麻黄汤的组成,趣味方歌可以这样描述:“干妈贵姓?”。这里“干”指甘草、“妈”指麻黄、“贵”指桂枝、“姓”指杏仁。好处是容易瞬间记住,不足的是一段时间如果不用就很难判别里面的指代是什么?“干”是干姜还是甘草?最大的遗憾仅仅是简单记住了方剂的组成,而缺乏方剂的内涵。 当今初学中医者恰恰对此类歌括却情有独钟,趋之若鹜。原因是当今院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也就还给老师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分。所以选择短平快的记忆方法,这种趣味记忆法能够有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过去的师徒传承教育的目的,通俗的简单的讲就是学一门手艺,出徒后独立临证,靠真正的临床疗效赢得市场。所以学为所用,当然要学习适合未来临证的基础知识,并且学而不忘,终生受用。 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国度,各行各类人才的选拔均以考试为准,隋唐以降至今不变。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最会教化的国家,明清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将各类知识编成歌诀的形式,便于民间流传用于教化民众。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广为流传,曾是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九)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一)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二)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三)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宛医院——神经科) 一.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 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F.SAH恢复期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二. 脑外伤⑴慢性硬膜下血肿(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⑶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三.脑缺氧⑴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补阳还五汤⑵.CO中毒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脑动脉硬化⑴.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五.坐骨神经痛:补阳还五汤+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加减: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98%有效六. 神经衰弱⑴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七. 小儿麻痹症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加减: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 B.上肢瘫+桑枝 C.下肢瘫+牛膝. 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使用半年,痊愈。八. 其它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补阳还五汤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⑽.癫痫补阳还五汤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2009-07-08T15:06:13.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泽扬(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医院广东潮州 521 [导读]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78-02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补阳还五汤妙用

补阳还五汤在神经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妙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骨伤科口锁堂副主任医师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之气,气率血行,瘀去络通;以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的当归为臣药,化瘀而不伤血;配以活血祛瘀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引气入血,气血相溶,气率血行,使瘀去血行血生;再配以通经活络的地龙以增强瘀去络通之功。本方的特点是:补气药味少而量大,活血药味多而量少,具有补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之妙功。 运用 1 脑卒中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卒中主要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卒中后遗症主要是偏瘫、失语、智障、二便失禁。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以一药两用,一帖药前两煎口服,第三煎用于浸泡手足,内外同用,以增强疗效。脑卒中后遗症若伴有高血压病,可在基础方中加钩藤15g,羚羊角15g;便秘者加石决明12g,肉苁蓉15g。 2 外伤性偏瘫(脑或脊髓损伤后遗症)不论是脑部外伤还是脊髓外伤所致的偏瘫,都可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而且疗效可靠。上肢瘫加桑枝12g;下肢瘫加牛膝15g;智障加石菖蒲30g,远志15g;小便不利加泽泻9g;记忆力减退加益智仁30g,仙灵脾30g。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_百度文库(精)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 学)田时雨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宣富 1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 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 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 1 注:▲通常用量,单位为克。

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 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 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3.1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3.2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3.3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3.4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3.5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3.6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3.7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8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加味补阳还五汤

心动过缓病人除了正常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于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同样很重要。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的护理和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病人日常生活中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保健,比如麻附细辛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温通复脉汤、加减炙甘草汤等等。对于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效果。 相信患者只要做好了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相信心动过缓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加味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6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淫羊藿(15g)、桃仁(9g)、红花(9g)、桂枝(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补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冠心病心绞痛(气虚阳衰,血瘀痰阻型),症状为心前区隐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乏力、舌黯淡、苔白、脉弦缓。 【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为气虚阳虚,标为血瘀寒凝痰阻。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气血运行缓慢,终致气滞血瘀。阳虚则寒、湿、痰不化,闭阻心络。故治疗当用补气温阳为主以治其本,化瘀通络为辅以治其标。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以行气血;桂枝温通心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地龙化痰通络;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有大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甚为合拍。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成。加味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能扩张冠脉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川芎及当归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地龙有降压作用。桂枝有镇痛,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淫羊藿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少气懒言,心胸隐痛,神疲乏力严重者,加党参30g;伴形寒肢冷,舌体胖淡,喜热饮者,加制附子9g,薤白6g伴胸胁胀闷、嗳气,脉弦者加香附、枳壳各9g;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龙齿各15g;胸痛严重者,加川三七(研末分2次冲服)、檀香各6g。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中风是当前特别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会造成残疾,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所以很多得中风了人,就想了解一下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药方,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治疗中风的药方,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相信你通过选择后,就能使得自己中风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药方详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中医辩证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列在瘫痿之后的方剂,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气,并助诸药之力;配以当归活血祛瘀而不伤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诸药合用共凑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证,取得较好的疗效。 1、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症见半身不遂,口舌偏斜,语言蹇涩,舌质淡暗,脉缓弦。脑CT:正常或梗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100g,地龙15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鸡血藤50g。水蛭5g,蛰虫15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如有血压偏高可加牛膝、杜仲、桑寄生、钩藤。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血小板功能维持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比例平衡。缺血性中风可引起大量自由基释放,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结构的改变,导致脑细胞死亡,故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有利于缺血性中风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黄芪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体内类自由基损害防御物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黄芪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功能,黄芪还具有增强细胞生命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当归具有抗血管痉挛和收缩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激活作用;川芎所含生物碱川芎嗪对血栓素A2样物质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桃仁、红花、赤芍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及促进血栓溶解等。 2、胸痹: 症见心胸隐痛,痛有定处,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气短,易汗,动则加重,或伴下肢浮肿,纳呆,少尿,舌淡稍暗,苔薄白而润,脉虚缓。为心气虚无力鼓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118例中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2%和84.7%,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9.13±4.14)和(12.87±5.21),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5.33±6.23)和(15.15±6.87)(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脉能有效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状态,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标签:补阳还五汤;脑卒中;脑神经功能缺损;基础治疗 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急症,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以生黄芪为君药,能大补元气,使得脉络通畅;当归有活血祛瘀而不伤血之功用,赤芍、川芎、地龙也能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1]。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2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风患者118例,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辨证者;年龄35~80岁;发病在72h之内;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和不能合作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或影响功能恢复的骨关节病者;周围神经病变致肢体瘫痪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其中男70例,女48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6.33±3.12)岁;病程最短6h,最长70h,平均为(34.02±6.13)h;发病部位:基底节区70例,脑叶40例,小脑5例,脑干3例;合并疾病:高血压21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合并疾病与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采用降脂(立普妥10mg/日)、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mg/日)、改善脑血流循环(尼莫地平20mg/日)、改善脑细胞及神经营养药物(胞二磷胆碱10mg/日)等治疗,同时给予对症降血压、血糖与改善冠心病治疗。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方:黄芪60克、当归6克、赤芍5克、桃仁3克、红花3克、川芎3克、地龙3克,由我院药剂科统一制备提供,水煎剂为100ml/包,适当加热后口服。两组治疗周期都为4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