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1840年,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的践踏。中国近代历史由此开端。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就讲述了中国近代被侵略及反帝反侵略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是一段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历史。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逼迫请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通商口岸及出让各种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之后,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赔款巨额,中国完全沦为了双半社会。在这本书中,作者详尽得对比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国情,对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做出了分析。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确定了资产阶级统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也进入高速发展中,军事和科技实力强大,而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长年的闭关锁国已经导致中国非常落后,自然抵不上外国的先进武器。林则徐禁烟后,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惊动国人的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不屈反抗的抗争史。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清政府懦弱无能地妥协了,但是中华人民没有妥协。他们自发得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著名的有第一次自发得反抗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太平天国运动及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作者这里花了2个章节着重介绍了义和团,分析了义和团产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民族危机严重,并阐述了它发展、壮大、高峰和惨痛的结局。义和团之所以不能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扶清灭洋的口号虽然具有爱国性,但是它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而且具有笼统的排外性。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莫过于辛亥革命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卖国本质暴露无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运而生。孙中山于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至此,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政体。其后虽然不乏复辟,但民主共和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政体,这种思想也因为辛亥革命深入人心。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介绍也不乏笔墨,他详细得讲述了革命的整个经过,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到起义的开始,到孙中山拱手让权。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孙中山要把大总统的位置交给袁世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革命派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攫取了清政府的大权,并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孙中山为了争取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赞成共和,被迫答应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退位后,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共和政体名存实亡.20世纪初西方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民政府派出了军队支持协约国,1919年,协约国获胜,中国作为战胜方确没有获得一点利益,而是仍旧被宰割,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愤怒的人民爆发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书就结束了。

近代中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民主,作了不少斗争。继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打到军阀,共产党人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开始了28年不间断的斗争。但是本书讲到54运动就停止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很多,而作者只从近代中国的开端讲到五四运动,因为这段历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国面临生存的竞争和挑战,在走社会主义之前,中国的社会所经历的不同社会性质与可行性。这本书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折射出一个观点,那便是: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趋势。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胡绳,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

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案(解析)

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③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⑦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应用物理学(2)班 2012326690041 舒炳锋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三个方面述评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可供各种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的大众史学读物。 引言:读史明智,以故为鉴能使我们少犯错误,读历史,品读风云人物。 关键词:爱国救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五四运动 正文: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两种化,引起了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带有致命的弱点,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也就很明显的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当时社会和国民素质还不足以推行资本主义,这其中需要一个类似君主立宪的过渡阶段,而那时的中国不得不处

五四运动的过程-作文

五四运动的过程 年月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 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月-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月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 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月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 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月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 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

天安门。 月日上午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 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 下午时,北京学生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 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 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国公使。 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 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年月日)下午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 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时分左右怒烧其宅。 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人。 月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1)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材料的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形式和内容”“近代意义”,此处的“近代”的内容,应指近代使用机器动力的军舰。据此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北洋海军所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故选A项。 2.“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D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三项。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选D 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由材料中提到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可知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故选D。 4.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选C 清帝退位意味着清朝的结束,故C项正确。清帝退位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但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D项。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作者:胡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印刷时间:1998年3月1日 版次:2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胡绳的观点是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即使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往往总是被地主阶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产生两极分化,引起了农民的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弱点是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

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六)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作业】

热点押题(六) 一、选择题 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重庆调研)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解析:选B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包括《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解析:选A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中的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

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

作文-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

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天安门。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综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一、单项选择题 1.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俄国十月革命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2.1919 ~ 1949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1919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4.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地位的是( ) A. 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苏联 5.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官僚垄断经济 C.封建经济 D.半封建经济 6.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力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是:() A.小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8.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开始于() A.金融业 B.商业 C.工商业 D.农业9.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哪些列强互相争夺的对象?() A.徳意日 B.美英法 C.美英日 D.俄意日 1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是() A.地主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1919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对手不再是古代的“蛮夷之邦”,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方面,统治中国的是腐朽、专制、已经趋向没落的封建王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实行清初开始制定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一种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将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为广州一口;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公行制度,由清政府认可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外商的交易对象;制订一系列管理、防范外国人的章程,对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作了严格规定。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最初有防范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的目的,但决非历史的偶然。在经济上,它是封闭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地产物,封建自然经济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对外贸易的观念和动力。在政治上,它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民族狭隘性。他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在文化上,闭关政策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传统“夏夷观”,它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排拒外来事物,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逐渐加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卫作用。但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抗中,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板块押题练(六)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Word版含解析

热点押题(六) 、选择题 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 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 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2. (2018重庆调研)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A ?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 ?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 ?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解析:选B 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包括《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 《I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佃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佃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 ?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 ?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解析:选A 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 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中的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 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4. (2018宿州一模)在1860?佃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3-1-3简述“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巴黎和会的史实,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自学课本,总结并说出“五四”运动的进展,知道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明确“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进展 2.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2.采用探究教学法及讲授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分析与拓展思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设疑:同学们,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这幅图 是纪念什么历史事件吗?你知道这一历史事件 吗? 思考并回答:“五四” 运动以及对五四运 动的初级了解 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有利于老师把握 学情 新课教学(30分钟)一、五四背景介绍 1.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五四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三个历史镜头将带领大家回到五四前期的中国, 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历史镜头归纳当时的社会事 件及当时中国民众可能的反映 历史镜头一: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德国、日本 学生根据要求在看 过三个历史镜头后 归纳三个历史背景 及中国民众可能的 反映 在学生回答民众可 通过历史资料的展示 及民众可能的反映, 让学生融入真实历史 亲历者的前后反映的 对比既对学生回答的 验证,又是让学生深

教师补充说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胡适:“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了一个政治运动,所以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 问:胡适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反映“五四”还有什么影响?此外,你觉得“五四”运动还有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及结合本节课所了解的情况加以回答 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胡适的评价,让学生思考得出“五四”运动的其他影响,给学生以后面知识的延伸性 动的评价,引申出五四运动的其他影响,为后面的知识做出相应的铺垫 五、板书设计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是道光年间起,活跃了14个年头的反清农民革命组织,而这个组织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般以失败告终。 书中写道,“历史实践证明,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把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革命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以及启示性和借鉴性。 太平天国的最早的组织者同时也是领导者之一——洪秀全误打误撞竟成了基督教“忠诚的教徒”。而1847年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却拒绝给他施“洗礼”,认为“以彼对于圣经之知识无多也。” 由此可见,洪秀全缺少对基督教系统、深入的认识和学校,而是借由基督教这一契机打开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帷幕。以书中所述,“洪秀全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带来的基督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必然性的历史通过这个偶然的事件而实现了。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 古老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洪秀全则是“这部‘天书’中着重论述的只有上帝是“独一真神”而一切偶像都应废弃这一点受到他特别注意。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撤除学塾中的孔子牌位。” 这便是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开头——虚假而愚昧的信仰。自认为上帝次子,是天赐的神圣使命,从这一角度出发不仅经不起推敲,同时也和封建思想如出一辙——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天赋之权。 次之,参加太平天国武装起义的群众主要的是各地的贫农、雇农。而中心领导人中,书中写道,“杨、肖利用了闭塞的山区本来流行的鬼神附体的巫术的形式,和洪秀全的梦魂上天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他们之所以能在群众中建立威信,并不是因为他们利用巫术的形式,而是因为他们假借“天父”“天兄”的名义所说的话常常是在重要的关头,起着稳定人心,指明方向,打击敌人的作用。” 换而言之,主体力量是缺乏知识水平力量的贫困农民;领导者拥有一定领导能力,却仍然是靠坑蒙拐骗的乌合之众。胡绳先生写道,“当革命形势出现的时候,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成为勇敢的先锋。但同时,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他们既是农民革命中的勇敢分子,又往往成为革命中的不坚定分子;既给农民革命涂上了绚烂的色彩,又成为败坏农民革命并使农民革命终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主体力量有一定缺失的情况下,领导力量也没起到矫正指导的效果,又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大失败因素。 第三则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通病”——“农民革命能够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的。造反的农民在意识形态上也摆脱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毒害。”也就是“农民阶级没有彻底独立的世界观。” 许多参与革命的普通农民会从封建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匪”,是“贼”。而这一认知使得这一组织容易被“招安”,被“收买”,被“劝降”,从而从内部分崩离析。 第四,腐败。即便洪秀全曾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但是太平天国依旧走了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老路——大兴土木,豪华奢侈,骄奢淫欲。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

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