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概论

先秦儒学概论
先秦儒学概论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子生长于重礼之鲁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春秋时代,周礼在多数国家都被淡忘,惟在鲁国被小心地保存。鲁国并有一班称作“儒”的人士将其作为重大学问在讲习。时人曾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在重礼信儒的鲁国,产生了维护周礼、一生为周礼复魂的孔子。

孔子之身世

孔子先人为宋国贵族,后避难至鲁,遂为鲁国人。孔子父亲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公元前551年,孔纥与晚年续娶颜氏女生孔子。孔子生而叔梁纥死。孔子其家现已微为庶人,家境贫苦。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孔子好学知礼

孔子幼而好礼,长而好学,遂深知周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世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中年,以知礼闻名。有弟子来学。

孔子往齐

孔子年三十五,鲁昭公讨伐季氏,季氏与孟氏、叔氏三家合力攻昭公。昭公师败,出奔齐。鲁乱,孔子适齐。孔子谓季氏:“八佾

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孔子不得志于齐而返鲁。

孔子不仕讲学

鲁自大夫以下皆僭。三桓僭于公室,而其家臣亦僭于三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世家》

孔子出仕

定公八年,阳虎欲废三桓之嫡,更立其庶孽其所素善者。三桓被迫作困兽斗,阳虎兵竟屡败。定公九年,阳虎逃奔齐。孔子门人孟懿子在驱除阳虎中有大功,且季孙氏感念孔子不附阳虎。定公亦十分欣赏孔子。孔子出仕,为中都宰,继而为司空,继而为大司寇。夹谷之会

定公十年,孔子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认为孔子知礼而无勇,欲以莱兵逼迫周公以遂其志。不料“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孔子,早就设有武备,并直斥齐人此举。齐侯气沮,遣退莱兵。将盟,齐人在盟书上添写道:“齐师出境而(鲁)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立即命人揖对,齐若不返鲁汶阳之田,而责鲁

人供应,也照样受神惩罚。后来齐归还鲁汶阳之田。

堕三都

定公十三年,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三都。“三都”是指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孟孙氏的成邑。费邑、郈邑都是家臣叛变的根据地。“堕三都”一方面可以消除家臣据邑作乱,一方面亦可以削弱三桓。费邑已成为季氏的心腹大患,郈邑亦有家臣据之作乱,而成邑却无叛乱之虞。故郈、费先后被堕,而成邑却最终未堕成功。

孔子见疏

孔子复礼主张损害三桓利益,堕都之后,三桓不再礼敬孔子。孔子不见用于鲁,遂离开鲁国。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孟子·告子下》)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领着一班弟子,离开鲁国,希望在他国能够得君行道。此后十多年里,孔子畏于匡,逐乎宋,困于陈蔡之间。不独遇不到一个明君,并有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孔子终不能行其道于当世。

孔子于卫——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孔子畏于匡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世家》)

孔子逐乎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困于陈蔡之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孔子失意之慨叹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下达。知我者其天乎!”

隐者之讥与夫子之心迹孔子周游在外,时遇隐者,致讽谕规惜之意。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击磬于卫,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尔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榖不分,孰為夫子!”……止子路宿,……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年老返鲁

孔子在外颠沛流离十余年,所遇各国君主都不愿行孔子之道。孔子最终也对出仕行道不抱太大希望。孔子已年老,思归故里。并以教育后学以求仁道行于将来为愿。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

孔子与教育

孔子在政治事业上失败了,但在教育事业上,则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留下了绝大的影响。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之先河,是中国教育史的里程碑。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材:诗书礼乐

孔子教学的内容是贵族子弟所习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而天下乱臣贼子惧。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我者亦以《春秋》。”(《世家》)

学以成德,成君子

孔门讲学绝不仅是传授技艺以供人谋食谋利,而是教人成德成才,成为君子。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子曰:“古者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之卒

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卒,享年七十三。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汝何来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委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

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而卒。《世家》附:孔子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称赏的弟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闵子骞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子路仲由,字子路。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

勇过我,无所取材”。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善为说辞。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昔者孔子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孟子·滕文公上)

曾子曾参,字子舆。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参也鲁。(《先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无答案)新人教版

盐城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 倨.傲笑容可掬.矩.形白驹.过隙 B. 凋敝.纵横捭.阖裨.益劈.山开路 C. 垮.塌胯.下之辱挎.包纨绔.膏粱 D. 匍.匐风尘仆.仆蒲.草璞.玉浑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分) A. 可以说,各省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公共文化资源日趋丰裕,源自中国 艺术节的推动是一个重要原因。 B. 如果思索一下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 在过去2500多年里的变化非常之小。 C. 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接近10亿,近年来,有关手机辐射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 关注,许多相关新闻见诸于媒体。 D. 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 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3. 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不超过20个字。(4分)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央视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后,反响强烈。大会参赛者为初中生,成人体验团也同步听写。但成人体验团听写“熨帖”的正确率仅为10%,听写“癞蛤蟆”的正确率也只有30%。一些成年观众随节目自我检测,结果很“汗颜”。大会导演组透露,第一份预测题测试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正确率为40%;测试初二学生,正确率达80%。 (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不超过20字。(2分)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惟公字天球,姓程氏。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第3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1200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 Mar.2001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 陈延庆 (聊城师院马列部中国哲学所,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儒学;理学;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1-0013-04 From Conf ucianism B efore Q 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h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HEN Y an 2qing (Chinese Philo 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Leninism Department ,Liaoche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Abstract :In my opini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 ong and Ming Dynasty is also the histo 2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先秦儒家的民族观——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例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史海钩沉)先秦儒家的民族观——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例 摘要:先秦时期在我国北方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在与中原华夏族交往的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发表了关于包括北方民族在内的一系列民族看法和主张,初步奠定了儒家民族观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先秦时期北方民族儒家民族观 一、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1]先秦时期,在我国就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华夏族在先秦时期又被称作诸夏。据《尔雅·释语》:“夏,大也”。[2]《尚书正义》释“华夏”一词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3] “诸夏”之外的民族,则被称为“戎夷蛮狄”。 传说时代最早的民族族称是夏、夷、蛮、狄、戎。其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为狄,西北方的为戎。他们的族称涉及时代最早的见于《史记》有关尧舜的记载,如“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等等。[4] 在夏朝时,关于北方和西方民族的关系记载很少。《竹书纪年》在后相和后泄时,提到畎夷,云:“帝癸即位,畎夷入于岐以叛。”《路史》云“癸不务德……于是犬戎侵岐居之。”[5]《路史》说的犬戎,就是《竹书纪年》的畎夷。《尚书·夏书》、《史记·夏本纪》也有相关记载,说明与夏朝同时存在的民族称北方(包括西北和东北)有畎夷、皮服岛夷等民族,这从游牧民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分布可以证明。

商时北方游牧民族成了威胁中原的重要力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了狄、戎等字。商时,在商的北方和西北方,甲骨文记有土方、鬼方、邛方、御方和狄之称,如己酉卜,宾贞,鬼方易无祸,五月。[6]“鬼方距商朝更远,游动在今陕北、内蒙及其以北的辽阔地区,是强盗的游牧部落”。[7]商周时期,李家崖农牧文化其主人被认为是商周的鬼方,还可能与西周的猃狁有关。[8]文献记有商时的北方民族有薰育、猃狁、鬼方、犬戎、畎夷、狄(翟)等称。 周时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也有很多记载。周人的祖先就曾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据《史记》记载,公刘时还在不窋所居住的地方“犬戎之间”。后来,因受薰育或北狄南下的压力,迫使周祖从“戎狄之间”迁居岐山下周原。《吕氏春秋》云:“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 [9]至周王朝时对北方民族的记载更多,《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西方曰戎,被发皮衣,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10]《竹书纪年》云:“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入侵。……二十一年虢公帅师北伐犬戎,败遁。”《史记》云:“周避犬戎乱,东徙雒邑。”[11] 春秋时期,北方民族的主要称谓有戎和狄。戎又分别称为戎、北戎、山戎;狄又分别称为狄、赤狄、白狄、长狄。《左传》从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起,明确的将北方民族统称为狄。在此之前,称北方民族为戎、北戎、山戎;在此之后,称狄、赤狄、白狄、长狄。戎狄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华夏族交往的各少数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对华夏族最重大的威胁。《左传》宣公十五年曾历数了伯宗所举的狄之五罪,其一便是嗜酒,《左传》中还记载有魏绛的一段话,“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外土可贾矣。”[12]这说明当时的戎狄部族基本上是以游牧为生的,重视财物,轻视土地。《春秋》云:“僖公三十有二年(公元前628年)秋,卫人及狄盟。”杜预注云:“不地者,就狄庐帐盟。”孔颖达疏云:“狄俗逐水草,无城郭宫室,故云就庐帐盟”,[13]反映了北方游

先秦儒家哲学第9讲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先秦儒家哲學 第九講 《孟子.盡心上》解讀: 善,信,美,大,聖,神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九講《孟子.盡心上》解讀:善,信,美,大,聖,神 指定閱讀: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下.16) 孟子說:「所謂仁德,說的就是人。人與仁德合在一起說,就是人生正道。」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ㄒㄧㄡˋ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盡心 下.24) 孟子說:「口對於美味,眼睛對於美色,耳朵對於好聽的聲音,鼻子對於香味,四肢對於安逸,都是出於本性的要求,但是能否得到要看命運,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本性。仁德對於父子關係,義行對於君臣關係,守禮對於賓主關係,明智對於賢者,聖人對於天道,都是屬於人的命運,但是其中也有本性的根據,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命運。」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盡 心下.25) 浩生不害問說:「樂正子是怎麼樣的人?」孟子說:「是個行善的人,是個真誠的人。」浩生不害說:「什麼叫善?什麼叫真?」孟子說:「值得喜愛的行為,叫做善;自己確實做到,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完完全全做到善,並且發出光輝照耀別人,叫做大;發出光輝並且產生變化群眾的力量,叫做聖;聖到人們無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樂正子是在善與真二者之中,而在美、大、聖、神四者之下的人。」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 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盡心下.33) 孟子說:「堯、舜的作為出於本性,商湯、周武王經由修身而回復本性。動作容貌與應對進退都合乎禮儀,那是德行的最高表現。為死者悲哀哭泣,不是做給生者看的。實踐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謀求官職。言語一定信實,不是藉此端正

浅谈王维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浅谈王维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发布:yglww 浏览:168次 序言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格调高雅,动静相形,意境幽远;参禅悟理,空寂之境;受到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儒家文化在盛唐时期是十分著名的,然而王维又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当中,所以王维的诗歌创作便不可避免的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浅谈王维诗歌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一、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选题的目的 论文攥写的目的主要是对唐代杰出诗人王维的诗歌和儒家文化进行探讨研究,浅析儒家文化对王维诗歌的创作影响以及儒家文化的存在价值。王维生就于儒家文化初具模型的时代,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为主,他的诗渗禅意,流动空灵。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由于王维的天性以及王维的精神世界,直接就与儒家文化交相辉映,所以我在这里要着重的分析王维性格中的儒家文化的因素,从而折射出在诗人的世界里儒家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力。 2、研究的意义 王维的诗作在群星灿烂名篇辈出的盛唐时代独具风采。然而,诗人是文化的产物,在儒、释、道合流的盛唐之世,诗人无可避免地要同时受到三教的浸染,只是程度有深浅之分罢了。本文是想要通过对王维与儒家文化的探索,反映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希望通过诗人王维的内心精神世界以及王维的诗歌所阐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来进一步证实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凝聚力。从而从儒家文化在唐代人的影响来研究在当代人中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和它存在的价值和它带来的现实意义。 二、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思想渊源 (一)王维思想的主流是儒家 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渴望着用自己的力量来报效祖国,征战沙场,这在他的边塞诗和政治诗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又保持着积极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她的山水田园诗里就可以看出他悠然、恬静的生活状态,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王维深受儒、道、禅的影响,三教在其思想中简直有着让人难分彼此的交融。王维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是以儒为体,庄禅为用。王维思想整体构成的丰富性,表现出三教混为一谈的多元整合和融会交复,这种有意无意的混淆,交相渗透,互为阐释,形成了他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形成了以儒学为本的命运意志和生命精神。 唐代的儒学是先秦儒学的发展,而在唐代这些食人中王维无疑是独具一格的,他可以说是那一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同时,王维的许多诗歌中也体现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如重情和渴望建功立业、济世图强,这都是儒家经典文献明文倡导的思想主张。此外,他的一些诗歌中的怨刺内容则继承了"诗可以怨"的儒家诗教说。王维终生都以儒家处世方式行事,所以说他的思想和本质都是里儒家。 (二)王维的思想和行为更接近孔子

3-1-2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1-2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答案] D [解析]西汉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等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2.(2010·广州)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 C.“克己复礼”的主张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孔子希望主张“克己复礼”即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而材料中季氏作为大夫却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违背了周礼,进而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的怒吼。 3.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

往来”的人是() A.孔子B.荀子 C.庄子D.墨子 [答案] C [解析]“乘物游心”出于《庄子》,“乘物”与“游心”是两个词,“乘物”指万物皆平等,此为“老庄”核心思想之一,“游心”指如若能达到“乘物”境界,即可以悠然忘我、神游物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指精神在天地万物之间无拘无束的漫游。 4.(2011·衡水质检)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答案] B [解析]儒家强调“仁”,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A项正确。老子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权威来维系统治,D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所以B项不正确。 5.(2011·广东深圳检测)“董仲舒……开启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先秦儒家哲学新

先秦儒家哲学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4)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5)名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

略论先秦儒家的山水美学观

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GU I Z HOU UN I VERSI TY OF TECHNOLOGY(Soc i a l Sc i e nce Edi t i on)(B i m ont hl y) Vo.l10No.6 Dec.2008 略论先秦儒家的山水美学观 闵 军 (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自然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8)06-0127-03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孔子之前,人们对自然美的丰富感受1进入到艺术作品之中。 诗经 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即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自然在经过人的实践的 人化 的基础上,已成为能够在情感心理上感染人的、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了。 诗经 中对各种草木鸟兽的描写,虽然大多是作为形象的譬喻而出现的,但其中也包含了人们对这些自然物的美的感受的萌芽。 诗经 硕人 一诗对女性形体美的描绘,更是充分地说明人的自然形体本身已成为人们所欣赏的美的对象,不带有任何神秘的色彩了。 孔子在 论语 中并没有明确地谈到自然美的问题,但从他所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说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材料中,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其对于山水自然的一些看法。 论语 雍也 中有孔子的这么一段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寿。 清人刘宝楠 论语正义 释之曰: 知者乐水者,乐谓爱好,言知者性好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不知已止也。仁者乐山者,言仁者之性好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者,言知者常务进,故动。仁者静者,言仁者本无贪欲,故静。知者乐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乐也。仁者寿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老也。 这里,孔子的话本来是从 君子 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 知者 与 仁者 所具有的各有侧重的品质特征。他认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只是为了以此来说明 知者 和 仁者 的不同特征。但在他的这种说法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人们的精神品质不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也就不同,二是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形式结构的缘故。 知者 之所以 乐水 ,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 动 的特点,而 知者不惑 ( 论语 子罕 ),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 动 的特点。 仁者 之所以 乐山 ,是因为长育万物的山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 静 的特点,而 仁者不忧 ( 论语 子罕 ),宽厚得众,稳健沉着,同样具有 静 的特点。这里,实际上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1]孔子在 论语 中还说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论语 为政 )、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 子罕 )等语,同样是从人的伦理道德观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做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不论山、水、北斗、松柏抑或是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 君子 所 乐 。这种 乐 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也就是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愉悦,亦即审美。 从历史上看,孔子这种审美观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实际上源于 诗经 中的 比兴 。在 诗经 中,我们已能看到不少用自然物来比拟、赞颂人的精神品质的作品。如 诗 卫风 淇奥 :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 这里以 金 、 锡 比 君子 的纯粹美好,以 圭 、 璋 比质地纯洁美好,正是刘勰所谓: 金锡以喻明德,圭璋以譬秀民。 ( 文心雕龙 比兴篇 )其他如 鲁颂 閟宫 :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周颂 天作 : 天作高山,大王荒 收稿日期:2008-04-10 作者简介:闵 军(1964-),男,贵州人,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优秀的文化开始逐渐融于世界华化的长河中,中文优秀的文化也日益被全世界人所接受,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仁爱”、“爱民”、“忠恕”、“中正”、“忠孝”、“内省”,思想日益影响后代人的言行举止,因而一所所孔子学校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说明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教化作用非常大。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流派。孔子的思想并没有用书直接记录下来,而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与事迹记录下来著成一本书《论语》。孔子逝世后,儒家学派开始分化。《韩非子?显学》谓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回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在理论上对对儒学贡献较大的是以孟轲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首的“孙氏之儒”。 因为古代儒家的思想是以孔孟的儒家的思想占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所以这里的先秦思想文化主要是讲孔孟之道,孔孟的思想。 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孔子和孟子的儒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思想分别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

一、儒家思想对当今政治的影响 儒家产生的时代,社会正处于强烈的变革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原有的经济秩序被打破,与之相应的,西周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也开始崩溃,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控制,整个社会陷入了所谓的“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各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兼并战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儒家对此感到不满和忧患,抱着救世的目的,决定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恢复“天下有道”的正常的秩序。 在儒家看来,当今社会的失范的根本原因是人心不古,抛弃了西周初“敬得保民”的传统,导致社会制度的崩溃,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重提“敬得保民”的思想,重建礼乐制度,于是他们就秉承西周初的文武周公之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反对刑杀;为政要从修身做起;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选贤任能,使能者在其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建立以工农联盟的基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谋福利。从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实行分土地,大力发展经济,实行五年计划建设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办试点,以深圳为窗口,实行改革开放,很快让中国沿海富起来。到了21世纪,又实行“三农”政策以及社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者也都纷纷就人性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儒家人性论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先秦是各种性论并起而纷纭无定说的时代;前汉则是性有善有恶论占优势的时代;后汉至唐是性三品论占势的时代;北宋至明中叶是性两元论占势的时代;明末至清是性一元论占势的时代。”笔者在此文中,仅是浅析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观。 一 什么是人性?先秦儒家各派对人性的界定是否一致? 在这两个问题上,笔者较为认同西南师范大学廖其发教授的观点。他指出,古代儒家各派所持观点虽有所异,但对一个命题都是认同的,即“生之谓性。”并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即人性是天然的、自有的东西、特征、特性或资质,即人的天赋素质或天生资质。廖其发教授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借鉴甄别了古今学者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中国古人对‘人性’本义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分歧,但其抽象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其所代表的认识对象是基本同一的,中国古代人性论所要争论的问题也是基本同一的。” 中国古人何以会提出人性论并有如此持久而激烈的纷争?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还是其他怎样,到底目的何在? 对于这一问题,张岱年与廖其发两先生都持有相类的看法。张岱年指出,“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较为相似地,廖其发也指出,“关于‘人性’的讨论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哲学、伦理、法律、宗教等领域的基本问题,但主要还是教育哲学的问题。”笔者以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总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就是说,他们所阐述的思想与教育观点都是深深建立在其对人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二 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者有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笔者就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儒学大家的人性观。 孔子对于人性言之不多,论语中关于人性的表述共有两处。一是“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对于天道的理解,孔子明确指出天即道德之天,是道德的最终依据。而人性,则是由天命来赋予人的。 论语中的第二处提及性是在:“性相近,习相远也”。笔者对此处出现的性有如下理解:此处的性是否可以理解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道德是相近、平等的,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还有,笔者认为其实孔子真正在此处更多关注

读冯友兰《哲学简史》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

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为主宰,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先秦儒学的精神,首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_商国君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 商国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 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 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荀子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认 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其理论认识和社 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孔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5)0420059205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欲治理社会必先认识人了解人,欲认识人必先认识人性了解人性。如何认识人性?人性是否可变、假如不可变该如何应对、可变又如何进行适度调控?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一直是困惑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头痛问题,因而成为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依旧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仍然处在持续探索之中。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剧烈激荡变动时期,人欲横流,善恶毕现,诸子百家纷纷从社会治乱的实际需求,反思和探索人性,以期为社会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为人性的探索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对后世产生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以“仁学”为核心,“仁学”实即“人学”。他一生以“矫弊救时”为己任,追求以“周礼”为楷模的“和谐社会”,在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社会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将人性高度概括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阳货》)。孔子这里所说的“性”与“习”,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他对人 性普遍性的认识,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析言之,“性”指人所固有的,也就是所谓人的自然属性;“习”是指人后天的具体行为实践,也就是所谓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相近”,即“基本相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相远”,即“迥然有别”。由此可见,他也是类乎立足于我们今人理解和采用的方式,试图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分析人性问题的,只是表述的语言形式有古今差异,内容实质是基本相同的。孔子这种考察分析人性的思路与方式是应该首肯的,也是符合人性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实际的。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则可以说明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没有本质差别,人人都具有相应的欲求既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这种认识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因宗法制度而形成的等级性。因为人既然“性相近”,那么,通过人为方式故意制造人类彼此之间的不平等,则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透过对此的认识,也从人性角度显现了孔子对人类平等精神观念和社会实践运行的宏观追求。孔子重视“习相远”,则明确意味和昭示人性可以改变,包括收稿日期:2005203212 作者简介:商国君(1954— ),男,吉林双辽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思想文化研究。? 95?2005年第4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模板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着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

第一章 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讲解

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集结 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 第二节儒学课本的编纂 第三节战国时期经典的传授 第四节“秦火”与儒经的完缺问题 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 一、“六经”说与“六艺”说的出现 1.六经 ●后世把首出的儒家经典称之为“六经”。 ●其次序,依照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是:《诗》、《书》、《礼》、《易》、《春秋》。 ●依古文经学家的观点,则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孔子时代尚未见到有关“六经”的说法。 ●“六经”之说,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 2.“六艺”说 ●从历史文献中考查,汉代一般都把“六经”称作“六艺”,如《史记》的《伯 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中都可见到,如《滑稽列传》: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正义]曰:言《六艺》之文虽异,《礼》节《乐》和,导民立政,天下平 定,其归一揆。至于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 ●其后,刘歆在《七略》中著录“六经”经籍,也称之为“六艺略”,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完全袭用其名。 ●“六艺”就是“六经”更早的名称,只不过“六艺”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 二、孔子以前的“六艺”教育 (一)《周礼》系统 ●《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 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六乐:六种乐舞,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3)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射穿箭靶而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一连射出许多箭,第一只箭已经射中箭靶,而后面的箭的箭头则依次 射中前面的箭尾,箭箭相连,形成一条直线;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而应站在国君身后一尺的位置, 也就是让君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穿靶心,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