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欣赏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欣赏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在1717-1723年的黄金时期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他生活如意,爱情幸文章来源于https://www.360docs.net/doc/f816855560.html,/article-4526-1.html福,因此作品也颇丰富。除大提琴组曲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上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还有不少奏鸣曲、帕蒂塔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等。我们把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世俗性的器乐作品大大超过了宗教性的声乐作品:

2、复调音乐与民间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

3、创作技巧的手法大胆扩展。这种创作内容和技术之问的扩张,实质上是巴赫精神世界发展的结果。

作品更强调人类感情的深入描绘,组曲是巴赫非常喜欢使用的音乐体裁,它是一种器乐套曲形式,是由民间的、宫廷的舞蹈音乐集合而成,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非常盛行。德国古典组曲的基本形式由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基格(Gigue)四首舞曲组成。它们自成一体,又各具特点:

1、阿勒曼德(Allemande)是16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中速、四拍子、复调形式的器乐曲,常用弱起拍,性格庄重,二段体曲式,在德国古典组曲中作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另外,在德国和瑞士的南部还流行着另一种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种活泼的三拍子舞曲。

2、库朗特(Courante)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17世纪,后逐渐成为复调性的器乐曲。该舞曲分为法兰西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一种速度较快,用3/2和6/4拍,以附点节奏、弱起拍、长音符结束为特点;后一种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泼流畅;通常两种方式混用。库朗特舞曲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

3、萨拉班德(Sarabande)源自南美,是16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舞曲。它缓慢而庄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拍与第三拍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萨拉班德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

4、基格(Gigue)是英格兰的民间舞曲,急速活泼,用6/8和12/8拍。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指的是结束剧场演出的活泼性的歌舞节目;18世纪时成为古组曲中的最后部分。

此外,作曲家们还经常会在阿勒曼德之前加上前奏曲(Prelude),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加入嘉禾舞曲(Gavtte)、布雷舞曲(Bourree)、波兰舞曲(Polonaise)等。

有时在组曲前冠以前奏曲或托卡塔,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插进小步舞曲(Menuet)、布列(Bourree)、加敖特(Gavotte)等等舞曲。除了前奏曲,所有的舞曲结构都是二部曲式。我们在演奏组曲时,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性的练习曲,要充分考虑到巴赫在写作作品时的时代与舞曲的具体风格特点。

二、怎样在演奏中把握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首》这部作品的原始版本上没有表情记号和速度记号,这可以看出巴赫是有意给予演奏者一个二度创作的表现空间。因此,一百多年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演绎模式。

在具体演奏时,怎样才能把握巴赫的风格呢?矛盾是很多的。例如:在大提琴组曲中,关于使用顿弓和跳弓的问题。有些演奏者认为:在巴赫时代只使用弯弓,不熟悉直弓,我们今天演奏应该避免使用顿弓和跳弓,否则会导致风格走样。电有认为:时代前进了,乐器和演奏技术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展,简单的模仿古典形式是不正确的,而真正的模仿古典形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出演奏巴赫的作品关键在于把握作品的精神,而不局限与当时的某些表现手法。

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条件,电应该根据今天的时代精神去理解和演奏好巴赫的作品。西班牙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就非常重视“直觉感受”,不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他在大提琴组曲的教学中常常告诫学生,不要机械的托音符,而要表达巴赫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他认为巴赫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动而鲜明的特点。他自己在演奏时,无论是库朗特、小步舞曲、布列、加散特、基格都有栩栩如生的舞曲形象。他十分强调从一个舞曲向另一个舞曲的过渡变化。他认为必要时,从不讳忌跳弓和顿弓的使用。再如:强调巴赫的音乐不一定都要用庄严肃穆的基调来演绎。

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米沙一麦斯基说:“对于这部作品,我感觉通常人们总是把巴赫作为一个圣人——当然,巴赫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圣贤之一,但我相信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还不仅仅如此——18世纪的人们也像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拥有许多感情,巴赫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一生养育了20个孩子,我相信他也喜欢佳肴和美酒。如果人们谴责我演奏的巴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我认为那是对我的赞赏。”

精彩纷呈的演绎正如西方现代音乐美学大师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哲学释义学的基本特征》中提出的“视界融合”的新境界中所说——历史上的艺术作品的作者与现今的理解者各自有各自对意义的判断,各自有各自的“视界”,历史上的视界已摆在那里,而现今的理解者的视界既受自身历史性的局限,但又具有一种非封闭的开放性和变动性。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应该要求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去追求作品的那个历史的视界。相反,应该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岂术作品中所体现

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达到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整个理论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即人对对象的理解中包含着自我理解。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我们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是不同的。但是从古至今,艺术家们对人性的探索,对美的创造的执着追求却从没改变。作为演奏者,要演奏好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既要准确的体现巴赫作品的时代特征,又要充分的表现演奏者的精神个性,两者郁是不可偏废的。只有用心去探寻、体验,才能在与巴赫的共鸣中跳出一段属于自己的舞蹈。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乐评吧。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周末赖在床上,灰蒙蒙的阳光还是不留情面穿透了淡色窗帘,突然想听点巴赫,随手翻出斯塔克的巴赫的大六,这是他晚年录制的一版,醇厚的大提琴伴着春日的阳光。 斯塔克晚年的大六速度较65年的水星(Mercury)来的慢。水星版的录音较晚年版的录音偏冷,也快。当然细节也较丰富,这二版录音我都有。在这里斯塔克的演绎是那种稍暖,犹如君子之交淡似水的意思。整体的演奏旋律起伏不大有些慢乐章,前奏曲和萨拉班德的整体处理的甚至有些“支离破碎”内在的分句短促,不够连贯。快速的舞曲乐章也没有那种欢快或者很强的律动,不知道是技巧下降还是为了深度研磨挖掘营造出的效果。这个版本不似法系富尼埃和让德隆的“温文尔雅”,也没有卡萨尔斯的博爱般浓郁的人文精神,总体风格依旧延续60年代版的冷,不过比那版稍暖,第六号组曲D大调晚年版本竟然比水星版多出9分多。这种暖的感觉恐怕是因为速度的处理和慢乐章分句内在的不连贯导致的。 在来说说老罗(Rostropovich)的大六, 这个EMI公司的录音上

市之后不久就被评为三星,带不带花忘了。老罗的演绎就和斯塔克处于两个极端,老罗的大六乐句旋律起伏强烈,充盈着冲突的张力和对比,短句气息连贯,处处浸透着斯拉夫民族的热情洋溢,甚至可以听到老罗演奏时候随着乐句急促的呼吸声,有些乐句带有压迫感或者窒息感,随着旋律和节奏心潮律动起伏。有些乐句甚至是比较较劲的,一个浪漫主义风格的巴洛克作品演绎,甚至有这样的评价,说有点像老罗醉酒之后的演绎。比较Bohemian式的演绎。色彩斑斓恣肆….. 斯塔克的大六感觉是演奏家与大提琴在君子般的娓娓交谈,语气平缓,但不缺少长辈的威严。水星版的封面是现存大六版本中本人看着最舒服的一帧 老罗的版本有点像是激情肆意的波细米亚艺术家与大提琴疯狂的鱼水之欢,时而高山时而低谷时而缠绵私语时而黯然神伤。呼吸急促大汉淋漓….心潮彭湃后气息平顺…. 巴赫的大六不愧是一部经典的大提琴作品,就我看来,斯塔克和老罗占据着二个极端,各有媚惑之处,不能总是君子淡淡,也不能总是情感肆意汪洋。喜欢哪个还是按自己的心情和好恶来选择吧。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这是我古典的入门唱片,虽得之偶然,甚幸也。 “bach其实就在那里,没有过分的情感”,在我看来也许是对此片最好的褒扬。 如果说人生有高潮与低谷,那么低谷犹如在冥河中裸泳,高潮好似在云中漫步。何以鉴别,如认为大无甚为欢乐,此刻应当身处逆境,

大提琴音乐欣赏

大提琴音乐欣赏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在管弦乐曲中大提琴声部经常演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它也是非常为人们所喜爱的独奏乐器。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次中音谱号或高音谱号。 发展历史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Viola de gamba)的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乐器特色 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代表人物:马友友 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内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马友友紧凑的音乐会行程,包括与全球知名乐团协奏演出、个人独奏会及室内乐等。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为他带来不同灵感,合作过的音乐家包括艾克斯、巴伦波因、爱森巴哈、潘蜜拉-法兰克、柯汉(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麦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欧康纳、彼德-塞尔金、史坦、史托兹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借着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意距离。为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 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尔(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纳(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卢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谭盾、约翰-威廉斯等。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马友友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马友友最主要演奏乐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 1733,这是一把在威尼斯组装的大提琴,要价250万美元,拥有270年以上的历史,暱称为Petunia,马友友曾有一次将它遗留在纽

凄婉绝美大提琴曲殇版

凄婉绝美大提琴曲殇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经典收藏版这首《殇》低沉回旋、孤寂、苍白、虚弱、呻吟,有着无尽的悲哀,很多电视电影里都选用过。来自台湾的陈冠蒲就曾翻唱过,并作为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头曲——太多。最经典就是被作为电影《倩女幽魂》中的插曲,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震撼于它的哀和死,与影片情节完美融合,也成就了这部影片。这首《殇》是来自英国的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的作品,她十一岁时就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她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终年42岁。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她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可见杜普蕾是用生命来演奏她的作品的。感伤的旋律,柔柔轻拨是心痛的驿动,是心愁的缓泻,大提琴是弓弦乐器中的低音乐器,它的音色具有人声的歌唱美,,大提琴的高音区开朗、壮丽,有如男高音的气质,中音区丰满、坚实,低音区是浑厚、深沉,特别喜欢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更震撼于它的哀和愁,大提琴-乐器中的美男子。在零星清脆的竖琴伴奏下,大提琴如泣如诉感伤的旋律令人唏嘘,弥漫的哀怨、凄婉的倾诉,感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欢离合了。这就是大提琴的魅力所在,坚强而不息。就好像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路一样,哪怕跪着也要走完. 杜普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她对古典乐的贡献不可磨灭,她的一生还被拍成电影《狂恋大提琴》,另外还有她的专题纪录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按照巴赫一生活动的地点,魏玛,克腾和莱比锡,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还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等等作品。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第一位为巴赫写传记的作者福克尔在1802年写道:巴赫的时代,在教堂里演奏一件独奏乐器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过,这些小提琴独奏作品是否为教堂使用是很有疑问的。巴赫在克藤宫廷期间没有为教堂服务的责任。同时,在他周围也没有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巴赫自己是一位技艺颇可观的小提琴家,但在乐器上示范他写的这些难得要命的作品恐怕未必称职。这样看来,巴赫写作这些作品缺乏直接的动因。不过我们不应该忘记,巴赫曾经为键盘乐写下了大量的练习用乐曲,包括平均率。那么,巴赫为什么不可以为优秀的小提琴家写下迈向新的艺术台阶的作品呢?? 1720年,巴赫完成了这6首独奏乐曲的手稿。有80年之久,它们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专业人员之间私下交流。1798年,在一本名为《小提琴的艺术》的曲集中,第一次发表了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赏析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赏析 最初听大提琴,是从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开始的。那个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拉扬合作的录音原版盒带是我最 早的音乐收藏之一。虽然早就知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但想象无(钢琴)伴奏的大提琴独奏,一定是很单调的。所以多年中几乎听遍了所有古典协奏曲,也听了不少巴赫作品,但从未听过它们。后来听了罗氏和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才想起该试试巴赫的无伴奏组曲。这一听不得了,由《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在我心中营造的崇高的巴赫形象,简直就变得“无比伟大”了,也变得更加亲切了。巴赫在这套作品中,用平常的舞曲体裁,通过大提琴深遂的琴声,象一位历经世事沧桑而又智睿非凡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他生活的故事和理念…… 我听音乐和吃饭一样,很有点偏食。知道好吃的,多吃。没吃过的,不太愿意去品尝。至今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标准的古典音乐曲目,我仍未“品尝”过。而自己听过喜欢的作品,很多都有不同演奏版本收藏,有的多达十个以上。这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我至今收藏了三代大师的演奏:卡萨尔斯,富尼埃,和罗斯特罗波维奇。

不敢在这里多说,也说不出多少各个演绎的特点。但毫无疑问,三位大师的录音都是他们各自一生在大提琴演奏中辉煌成就的总结。但正如很多唱片评论家所指出的,没有哪一位演奏家能解读出这套作品中每部组曲的各个方面的全 部内涵。而就器乐作品的“演绎”再创作而言,演奏家在这套作品中总能发掘出无限的新意。以我浅见,在这方面,很难找到另外一部器乐作品能与之相比了。 仅从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从他们下弓的第一个音符,就能感受到三位大师的对作品的非常不同的处理。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这段仅两分多钟的乐曲,三人演奏的速度却大不相同。富尼埃最慢,用了近3分钟(2'50),罗斯特罗波维奇最快,刚2分钟多一点(2'04),卡萨尔斯的界于其中(2'28)。由此可以窥见各位大师的解读是多么的不同。不过,切不可以为这就概括了他们在这套作品中风格。事实上,就最直接能感受到的演奏速度而言,全部六首组曲,卡萨尔斯的演奏最快,近130分钟,富尼埃比他慢了近10分钟,而老罗最慢,比富尼埃的多用了近10分钟。在第六组曲的阿莱蒙德中,更能听到他们完全不同的演绎。老罗最慢(10'31),简直将她奏成了一只悲歌似的。而富尼埃最快(5'43),几乎快了一倍,他在这里只是在对你尽情歌唱,

库朗特舞曲论文:对巴赫大提琴六首无伴奏组曲之库朗特舞曲的理解和分析

库朗特舞曲论文:对巴赫大提琴六首无伴奏组曲之库朗特舞曲的理解和分析 【中文摘要】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启发了听众和表演者近300年。这部宏伟的作品值得我们去不断深入分析研究学习探索。写这篇论文之前,本人在读研究生期间被学校派往法国学习一年,在法 国期间,笔者特别对库朗特舞曲的体会特点进行了一些归纳和分析, 在这里试图把它论述出来。库朗特舞曲,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应强调对节奏和旋律的详细调查。在研究这部作品中使用包括的基本分析技巧有——功能和特点分析,和声分析,旋律分析。 【英文摘要】Johann Sebastian Bach’s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have inspired listeners and performers for almost 300 years. Such magnificent work deserves thoroug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Before this study, the author have been sent to take a Master’s programme in France for a year, during which the author had specic research on the Courantes. This work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a fashion focusing on the rhythmic and melodic analysis of small aspects. The main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s function analysis,... 【关键词】库朗特舞曲大提琴组曲巴赫 【英文关键词】Courantes Cello Suites Bach 【目录】对巴赫大提琴六首无伴奏组曲之库朗特舞曲的理解和分

大提琴_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五课大提琴 曲堤中学李冬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通过乐器造型的分割重组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思路。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和个性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艺术共性与联系,体验求新求变的创作乐趣,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欣赏乐器的美,从乐器的形状中找到美感,再用分解构成的手法创作出新的美术作品来,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难点: 点线面创作要素的构成,抽象绘画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如何从乐器造型中发现美、概括取舍,以线为骨、以色为魂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新奇的视觉形象。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色卡纸、水性笔、乐器 学具:卡纸、剪刀、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倾听大提琴旋律之美)

播放且欣赏作品《天鹅》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 师总结:“大提琴”,引出课题并且展示在大屏幕上。 二、制作抽象拼贴画 (一)讲述大提琴的结构特点: (展示欣赏大提琴和局部图片) 师:同学们,图片上是意大利著名的制琴师安东.史特拉底瓦里图在1737年制作的大提琴,几百年来,大提琴的造型未做任何修改,这足以证明大提琴的造型之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它有一些什么特征?它的造型美在哪里? 生: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师出示大屏幕: 1.整体感受:外形:对称如葫芦,器乐中的“美男子”。 音色:浑厚丰满,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2.造型元素:直线与曲线结合,顶部是点线面的结合。 3.色彩:赭红色——沉着、古朴、怀旧 黑色——稳重、深沉 师总结:点线面色的组合。 (二)活动一:“分割组合” 1.欣赏毕加索作品《吉他》 师:演奏家用琴弹奏出动人的旋律,而有些绘画大师也借用乐器的造型以独特的形式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吉他》。

大提琴曲《缠绵往事》分析

【音乐欣赏】大提琴曲 《缠绵往事》 Jacqueline du Pre 杰奎琳·杜普蕾 演奏的惊世遗作 手动换页

夜已经沉睡 柔柔的琴弦在缓缓地诉说勾起我悠悠的曾经时光那是一份珍藏心底 总想回忆又生怕触及的暖暖的隐隐的疼 思绪如烟似雾乘风而来随风而逝 其实我也知道很多的开始在它的开始就注定了结局但我不明白 我用丝丝柔肠编织的梦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忧伤岁月在我额头无情地流淌 你依稀的身影 如同天边的星星 在我的脑海里飘移 清晰了又模糊模糊了再清晰每个昼夜不知道有多少个轮回往事缱绻缠绵 好似没有伴侣的咖啡 在那淡淡的苦涩的尽头 燃烧的是烈烈的甘醇 原以为短暂的缠绵早已被尘封哪知道她经不起丝毫的触碰. 诗歌《缠绵往事》

这首诗如泣如诉缠缠绵绵地解读了大提琴曲《缠绵往事》的内涵。然而,我始终认为,再好的诗歌也解释不清音乐的本质和内涵。https://www.360docs.net/doc/f816855560.html,/viewthread.php?tid=5888618 我一直认为,音乐她只属于旋律,永远也不属于歌词。歌词再好也解释不清音乐的真谛。尽管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诗歌是有字的音乐,而音乐是无字的诗歌。因此,我认为诗歌和歌词与音乐总有一段神秘看的见又挨得很近距离和尺度。而诗歌与歌词又总有一种想贴近音符的感觉。 《缠绵往事》这首的大提琴曲是谁作的我也不清楚。据说这首大提琴曲就隐藏在神秘园的第四辑中,它的别名叫《静默之声》。这首大提琴曲我听了无数次,每次听,心里总有一种神秘的幻觉和深邃的意境。那舒缓而绵长的琴音一直在耳畔萦绕,听着这种缠绵的旋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蔚蓝的大海,在海风温柔的吹动下,波浪缓慢而悠长地推向岸边,向人们的心灵深处涌动。 我坐在沙发上,在暗淡紫红的灯光下,头靠沙发闭着双眼,静

罗斯特罗波维奇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 提琴组曲》 俄罗斯着名音乐家穆斯基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192X327—2007_427)逝世两周年纪念 罗斯特罗波维奇 诠释的巴赫 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文l张志羽 《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 留给后人的一部伟大的杰作,但它险些 被历史的尘埃埋没.万幸的是,在这部 作品遗失150年后的1889年,年仅14岁的 卡萨尔斯偶然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 它,并尽毕生之力潜心研究不辍,将其 流传后世.卡萨尔斯也因此成为了后人 景仰的”大提琴之父”. 卡萨尔斯偶得的巴赫《6首无伴奏 大提琴组曲》,是一部庞大的作品,每 一 首都由前奏曲与6首古舞曲组成.这 份素面朝天的乐谱,是由巴赫的第二任 妻子安娜手抄完成的,谱面上没有任何 速度表情以及演奏提示的记号.因此, 使这些沉默的音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就成了卡萨尔斯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卡萨尔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拒绝将这 部作品出版问世,是因为他每天演奏都 能体会出新的涵义,而不断地调整着自 己的演奏技法.自卡萨尔斯之后,几乎 每一位大提琴演奏家都秉承了这种意 志,尽毕生之力对这部作品做出自己的 诠释.正像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有多 少大提琴家就有多少巴赫的《6首无伴 奏大提琴组曲》”,足见这部作品内涵 的深奥与丰富. 现今,我们能听到的巴赫《6首无伴 奏大提琴组曲》的演奏版本不乏卡萨尔 斯,罗斯特罗波维奇,托特里埃,马友

友,杜普蕾,梅斯基,王健等人的版本. 而聆听之后,你会发现,这部作品以其 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演奏者,又由 于它深刻的内涵而使每个演奏版本各有千秋,比如卡萨尔斯浓郁的怀旧韵味, 托特里埃富于浪漫色彩的优美演绎,马 友友激情灵动的舞蹈性,王健那种坚如 磐石的均衡感,令人称奇的是,每个演 奏者都会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这部作品 多姿多彩的音乐形象.那么,罗斯特罗 支维奇演奏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是琴组曲》,与众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 当罗斯特罗波维奇谈到诠释这首 作的感受时说,他15岁开始学习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几十年后才是了第2首和第5首,63岁时才录完了全6首.这是因为这部作品里有着太深 的内涵.后来的他到欧洲旅行,有幸 ]L到了历史上最着名的大提琴大师卡 尔斯,并亲耳聆听了他对巴赫《6首无 #奏大提琴组曲》的诠释.从那时起他 月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这部作品,靠单 电的模仿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对作品 々本质和灵魂有所感悟.他认为这部作 品表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了解这一 点是非常必要的.在罗斯特罗波维奇看来,这6首乐曲就像是一个人对人生的 思考,第一首运用明亮的大调式,像是 表现一个人的青年时代:第二首转入小调,具有感伤与内省的意味;然后调性 逐步推进,在各组曲中展开;最后到第6 首转入了阳光普照的大调式,好像具有 交响曲一样的气势.不言而喻,罗斯特 罗波维奇演奏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突出特点表现在,通过 对作品调式结构的阐释,表现出喜悦, 哀愁,光明,暗淡等等人类共通的情感 与色彩. 仔细聆听之后你会发现,罗斯特罗 波维奇的演奏雍容大气,不在细枝末节 的精雕细琢,而在于作品的总体的调式 与情感色彩的变化的掌握.不随意的改 变节奏或添加重音,而在于把握调性发 展大的层次与变化,每一个乐句,每一

大提琴

大提琴 大提琴是近代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在管弦乐曲中大提琴声部经常演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它是甚为人们喜爱的独奏乐器。作为独奏乐器来说,它的地位仅次于钢琴与小提琴。 大提琴是由古代的膝琴演变而来的,自16世纪以来即流行于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乐器的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来。经过许多年的实践与改革才算告一段落。现代大提琴高约48英寸,具有深厚动人的音色。 大提琴四根弦的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乐谱通常用低音谱表,在较高音区有时用中音谱表。它的奏法与中、小提琴不同,是夹在两腿之间演奏。大提琴的第一根a 弦发音华丽有力,富于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较朦胧,第三、四弦(G、C)低沉响亮,能够承受乐队的非常沉重的音响。它的发音原理虽然与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区与小提琴迥然不同,在高音区时能用姆指把位演奏。至于演奏技巧,由于它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与琴弦长短等方面与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各有难易。 自17世纪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写了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以来,陆续有人为大提琴创作乐曲。18世纪时,维瓦尔第、塔尔蒂尼和莱奥等作曲家模仿小提琴协奏曲为大提琴写了不少协奏曲,后在英国、奥地利与法国等地相继出现意大利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及其他乐曲。 至于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作曲大师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及柴科夫斯基等写了大量大提琴独奏曲、协奏曲与有大提琴声部的室内乐,使这一乐器的性能与技巧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博克尼尼协奏曲、海顿的D大调与C大调协奏曲、勃拉姆斯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谱写的a小调协奏曲、舒曼的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圣桑的协奏曲等。 其他如拉洛、埃尔加、柯达伊、兴德米特等近、现代作曲家亦写了许多优秀的大提琴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音乐课欣赏大提琴《天鹅》教案

卡米尔·圣-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音乐家和民族乐派杰出的代表人物。 这首我们熟悉并为之感动的优雅、温柔的大提琴曲,它出自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第十三首。 圣桑采用了以两架钢琴为大提琴伴奏的演奏形式,这首乐曲是G大调,全曲分三部分。这是整个组曲中唯一的一首抒情乐曲,后来成为大提琴独奏名曲。钢琴表示清澈的湖水,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旋律,描写天鹅高贵优雅的神情。 它不仅是一首大家所熟悉的脍灸入口的名曲,也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唯一允许在他生前叫人演出的乐曲,被视作圣桑的代表作品,这首大提琴曲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甚至被改编为芭蕾舞《天鹅之死》。 该曲是由G大调、6/4拍子、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式。 乐曲一开始,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天鹅以高贵优雅的神情,安详浮游的情景。 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型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 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琴音表现出天鹅游荡于水面时,水面波动、天鹅高雅悠闲。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在这乐曲里,如果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钢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美丽的天鹅公主在湖水里载沉载浮,期待着王子的到来。 在西方,有一种传说,天鹅临死之前,必唱一首动人的歌,这首曲子也有这种意境。它让我常常想起英国诗人、著名的意象派大师弗林特的名作《天鹅》,其中的两句——“天鹅游入我忧伤的漆黑深处,衔着一朵白玫瑰般的火焰。”这是一种印象深刻的、难忘的忧伤。弗林特《天鹅》在百合花的荫影下,在金雀花和紫丁香倾泻在水面的金色、蓝色和紫色下,鱼影颤动。在又绿又冷的草叶上,天鹅的脖子彷佛显出涟漪荡漾似的银色,天鹅嘴里彷佛是暗淡的铜色,朝着黝黑的水深处,在那一座座拱门下,天鹅缓慢地游动。天鹅游入那座黑色的拱廊,天鹅游入我忧伤的漆黑深处,衔着一朵白玫瑰般的火焰。 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课共三首描写天鹅的乐曲。第一首:选自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由法国作曲家圣—桑作曲的大提琴独奏《天鹅》;第二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四小天鹅舞曲》;第三首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场景音乐《天鹅》。重点欣赏第一首。这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涟涟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用两架钢琴伴奏表现清澈明丽、波光粼粼的湖面。 、教学目标:通过三首“天鹅”音乐的欣赏,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来感受同一主题却不同性格、形象、意境的三首乐曲,提升音乐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创造美,从而获得感受与鉴赏、表演、创造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调动多种感官感受、理解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天鹅》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提琴、天鹅头饰若干、水彩笔、画画纸、检测表格四张。 二、精选教法让学生想学 高尔基说过:“在听赏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听)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了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借助动觉,展示听觉体验”的方法。动包含了:动口回答问题、动脑想像意境形象、动体态模仿天鹅舞、动手描出天鹅画,最终使学生动情(表现在上课的兴趣及对天鹅乐曲的喜爱),这是使学生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因此,本堂课我精选了以下教学方法: 、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多渠道调动学生的多个感知通道参与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并获得独特感受与见解。 具体教法有: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律动法、描述法、绘画法共七种。 三、暗授学法让学生会学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用听、想、看、说、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 、用画、舞、颂等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各自对《天鹅》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的画一幅《天鹅》画,能舞的跳一段《天鹅》舞,能写的写一首《天鹅》颂,并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 经典收藏版

凄婉绝美的大提琴曲《殇》,经典收藏版 这首《殇》低沉回旋、孤寂、苍白、虚弱、呻吟,有着无尽的悲哀,很多电视电影里都选用过。来自台湾的陈冠蒲就曾翻唱过,并作为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头曲——太多。最经典就是被作为电影《倩女幽魂》中的插曲,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震撼于它的哀和死,与影片情节完美融合,也成就了这部影片。这首《殇》是来自英国的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DuPre)的作品,她十一岁时就嬴得theSuggia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她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终年42岁。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她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可见杜普蕾是用生命来演奏她的作品的。 感伤的旋律,柔柔轻拨是心痛的驿动,是心愁的缓泻,大提琴是弓弦乐器中的低音乐器,它的音色具有人声的歌唱美,,大提琴的高音区开朗、壮丽,有如男高音的气质,中音区丰满、坚实,低音区是浑厚、深沉,特别喜欢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更震撼于它的哀和愁,大提琴-乐器中的美男子。在零星清脆的竖琴伴奏下,大提琴如泣如诉感伤的旋律令人唏嘘,弥漫的哀怨、凄婉的倾诉,感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欢离合了。这就是大提琴的魅力所在,坚强而不息。就好像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路一样,哪怕跪着也要走完.杜普蕾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她对古典乐的贡献不可磨灭,她的一生还被拍成电影《狂恋大提琴》,另外还有她的专题纪录片《WhoWasJacqulineduPre?》,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杜普蕾一生中

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 狂恋大提琴之杜普蕾纪录片 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配音乐奖,全片的音乐均由杰奎琳·杜普雷这位早逝而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家的录音配成,其中尤其是她在片中发现她的姐夫又悄悄去和她姐姐杰珂亲热时她在客厅拉的音乐,如暴风骤雨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的内心。就象匈牙利大提琴家斯塔克第一次听到杰奎琳·杜普雷的演奏时说:“象她这样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大提琴里去演奏,恐怕根本活不长。” 《狂恋大提琴》:凝结在电影内外的泪珠 听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托特利埃1961年的版本,惊诧于这位学院派音乐家对巴赫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的演绎,蓦地想起他那位风格与之截然不同的学生杰奎琳·杜普蕾,不禁哑然失笑,不知当初托特利埃初见形体夸张狂放、有着火山迸裂般激情的杜普蕾时,有没有惊掉下巴。在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中,我没有找到托特利埃的身影,倒是看见了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俄罗斯着名大提琴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电影中的杜普蕾对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痛恨大提琴,因为它令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罗斯特罗波维奇面无表情,杜普蕾苦笑着黯然离去,电影外的我,早已张口结舌。在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宝库中,大提琴的曲目很少,除了一些奏鸣曲与独奏曲目外,协奏曲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下载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下载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大提琴演奏家们最钟爱的曲目。因为由大提琴担任主要演奏乐器的曲目相比小提琴、钢琴等要少得多,所以几乎所有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都演奏过这六首组曲。然而它的难度、深度,却又几乎耗尽了历代大提琴演奏家们毕生的心血。有的演奏家曾经反复灌录它的唱片,而且每次都有所变化、发展。有的演奏家甚至要到晚年才开始录制它。 前奏曲”(Prelude)这套组曲的结构比较特殊。六首组曲中,每一组都由一首“ 和五首不同节奏、风格的“舞曲”组成。其中第一、二、三、五首“舞曲”没有变化,依次是“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库朗舞曲”(Courante)、“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吉格舞曲”(Gigue)。第四首“舞曲”在第一、二组曲中是“小步舞曲”(Menuet),在第三、四组曲中是“柏雷舞曲”(Bourr,e),在第五、六组曲中是“嘉禾舞曲”(Gavotte)。这些“舞曲”都是巴洛克时代盛行的舞蹈音乐,各自有其特殊的节拍要求。不过巴赫在这里只是借用它们的节奏,组曲本身并不是为舞蹈伴奏而写的。 历来演奏这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名家甚多。比如在1890年发现巴赫此曲的手稿并首次演奏它们,让这样美妙的音乐免于被历史遗忘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匈牙利著名大提琴家斯塔克(Janos Starker,1924,),苏联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等。这里提供下载的是马友友演奏的版本。相比而言,马友友的版本比较明快、甜美。没有太复杂的情绪和技巧,适合普通音乐爱好者们欣赏。 罗斯特洛波维奇曾经用这样的词语概括这六首组曲:第一组:“明亮”;第 悲伤而强烈”;第三组:“辉煌”;第四组:“庄严而不透明”;第五二组:“

《大提琴》教案

《大提琴》教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一、导入 播放大提琴独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使学生进入一个提琴音乐的氛围,欣赏两分钟。 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大提琴演奏曲后,有什么感受?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有哪些? 同学们回答后实行总结: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特别人性和自然,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 大提琴的四根琴弦,具有四种特点。第一根琴弦a弦,发音华丽,富于歌唱性;第二根弦d 弦,音色朦胧;第三、第四根弦,G弦C音色低沉响亮。所以,大提琴是近代管弦乐队不可少的次中音和低音乐器。 二、欣赏分析大提琴的构造和造型 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欣赏大提琴的造型。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大提琴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1)造型华丽高贵,大方适度,色彩漂亮雅致。 (2)具有优美的曲线和弧面,造型显得柔美。 (3)有粗细的直线,直线的琴杆和琴弦,使提琴的造型柔中有刚。 (4)大提琴的比例感很适当,点、线、面均衡,显得造型完美,素有乐器中的美男子之称。 三、解构艺术造型的特点 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打破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例如:1994年中国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其中一个国外的美术大师现场表演艺术创作R帐跫野鸦计淘诘厣希髦盅丈愕乖诨忌希缓竽闷鹨话哑恋拇筇崆伲吒呔俟范ィ芰ο虻孤筒实幕荚蚁氯ァG儆ι椋筒史山Γ疑约诱恚桓毕执囊帐踝髌范偈辈恕Lㄏ乱黄净逗簦饩褪抢梅纸夤钩傻囊帐踉煨驮斫写醋鞯摹?BR>解构艺术造型,其特点就是打破陈规,不受原有形象

的束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种造型手法,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能够产生偶然性和新奇感。 实行解构艺术造型训练,能够启发智慧,激发人的潜能,使艺术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受训练的学生思想解放和更加敏捷,会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意。 四、利用电脑展示解构艺术造型的作品 1.利用大提琴的造型,实行分解构成。 图:《提琴时代》《花的旋律》 2.利用圆号的造型,实行分解构成。 图《圆号新形象》《提琴与圆号》 3.利用蝴蝶的造型,实行分解构成。 图:《蝴蝶新组合造型》 4.利用鱼的造型,实行分解构成。 图:《多条鱼组合构成》 5.利用大提琴、圆号、蝴蝶、鱼的造型实行综合分解构成。 图:《自然交响乐》《圆号梦想曲》《一起为鱼儿伴奏》《大提琴时代的士高》 课堂练习 利用大提琴、圆号、鱼、蝴蝶的图案,实行分解构成练习。 (每位学生发一份图案资料,学生利用资料剪贴、拼接实行造型练习) 要求 一、分割的形状不能太碎,要尽可能保持大提琴、圆号、鱼、蝴蝶造型的特点。 二、重新组合构成画面时,注意构图的均衡、大小、轻重感,点线面有机的结合。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赏析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赏析 一、巴赫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诞生在巴洛克的大时代背景中。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教堂和宫廷中创作的: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这一时期,他对管风琴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钻研了意大利的弦乐音乐。1717-1723年,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创作了大量器乐及室内乐作品,成为他新风格的形成期。此时期的作品有:《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平均率钢琴曲集》等。1723-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任职,创作了大量宗教及世俗康塔塔、三部宗教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如《狩猎康塔塔》、《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在巴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潜心完成了《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为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赫是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巴赫全面地继承吸取了前辈和同辈大师的创作技巧,融会贯通地加以发展和创新,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内容严肃深刻,技术完美创新,形式丰富多样,将复调创作推向了顶峰。对此.贝多芬曾评价“巴赫是大海”。 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 在巴赫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对小提琴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那就是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巴赫在其中融人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小提琴的音响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现出宏大富丽的音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同时巴赫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音乐思想内涵在这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美学诉求与哲理思辨,使其具有重大的训练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至今,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不仅作为世界上各大音乐院校小提琴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国际国内小提琴大赛中检验选手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必备曲目。

欣赏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在1717-1723年的黄金时期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他生活如意,爱情幸文章来源于https://www.360docs.net/doc/f816855560.html,/article-4526-1.html福,因此作品也颇丰富。除大提琴组曲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上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还有不少奏鸣曲、帕蒂塔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等。我们把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世俗性的器乐作品大大超过了宗教性的声乐作品: 2、复调音乐与民间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 3、创作技巧的手法大胆扩展。这种创作内容和技术之问的扩张,实质上是巴赫精神世界发展的结果。 作品更强调人类感情的深入描绘,组曲是巴赫非常喜欢使用的音乐体裁,它是一种器乐套曲形式,是由民间的、宫廷的舞蹈音乐集合而成,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非常盛行。德国古典组曲的基本形式由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基格(Gigue)四首舞曲组成。它们自成一体,又各具特点: 1、阿勒曼德(Allemande)是16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中速、四拍子、复调形式的器乐曲,常用弱起拍,性格庄重,二段体曲式,在德国古典组曲中作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另外,在德国和瑞士的南部还流行着另一种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种活泼的三拍子舞曲。 2、库朗特(Courante)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17世纪,后逐渐成为复调性的器乐曲。该舞曲分为法兰西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一种速度较快,用3/2和6/4拍,以附点节奏、弱起拍、长音符结束为特点;后一种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泼流畅;通常两种方式混用。库朗特舞曲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 3、萨拉班德(Sarabande)源自南美,是16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舞曲。它缓慢而庄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拍与第三拍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萨拉班德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巴哈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专辑曲目: Disc 1 Sonata No. 1, BWV 1001, in G Minor/g-moll/sol mineur g小调第一奏鸣曲,BWV 1001 1 Adagio 柔板 4:42 2 Fugue: Allegro 赋格曲:快板 4:41 3 Siciliano 西西里舞曲 4:05 4 Presto 急板 3:24 Sonata No. 2, BWV 1003, in A Minor/a-moll/la mineur a小调第二奏鸣曲,BWV 1003 5 Grave 壮板 3:37 6 Fugue 赋格曲 5:59 7 Andante 行板 5:38 8 Allegro 快板 5:15 Sonata No. 3, BWV 1005, in C/C-dur/ut majeur C大调第三奏鸣曲,BWV 1005 9 Adagio 柔板 3:50 10 Fugue: Alla breve 赋格曲:每小节二拍 8:40 11 Largo 广板 2:37 12 Allegro assai 极快板 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