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期末论文 大众传媒的文化认同性

西方文论 期末论文  大众传媒的文化认同性
西方文论 期末论文  大众传媒的文化认同性

大众传媒的文化认同性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沃霍尔[1]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083 史颍 31号

[摘要] 本文以波普主义艺术家沃霍尔为文化原型,探讨了“沃霍尔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认为,沃霍尔的艺术创作与接受凸现了认同性、传媒、性、政治、时尚等社会构建性质,通过再现与强化由占主导地位的性别、政治和时尚的规范所确立的界限,激励人们对个体存在与文化现状的逻辑关系进行自省。探讨构成“沃霍尔现象”的语码和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把握沃霍尔艺术多重性解释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沃霍尔时尚认同性大众传媒后现代性

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捧的偶像沃霍尔而备受瞩目,同时由于他作品中强烈的颠覆性,使之成为人们沸沸扬扬争论的焦点。他化腐朽为神奇,令流行文化的低俗产品点石成金,并使世界同意:易拉罐与广告值得一画。在沃霍尔的艺术视界里,玛丽莲·梦露、杰奎琳·肯尼迪、毛泽东以及其本人的形象在丝网印刷的反复转化下产生一种奇异的张力与感伤,使冷冰冰的大众媒体形象变成具有真正精英认可的艺术珍品。他的哲学是:“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阅读他的人生哲学,会使人生发出这样的感叹:“阅读它,我发现自己对消费时代种种人性的可能,对于时尚、购物、金钱、媒体、性等等的感知,仍处于前消费时代。”

然而,对于沃霍尔反面的批评也从来不绝如缕。对于批评者而言,沃霍尔的艺术是对媒体粗俗的复制与再现,是精英文化对商业主义恬不知耻的屈服,是媒体文化中平庸的消费主义猖獗的一个缩影,他将精英艺术的品味引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沃霍尔现象”是一种真正的矛盾交织点,要想客观地阐释他的艺术与艺术价值,就必须对这种矛盾加以叙述和评价。

一、时尚、媒介与认同性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沃霍尔现象”的重要性在于他的艺术行为揭示了当代世界中时尚认同性的本质、功能等主要特征,时尚为构建认同性提供了程序与素材。显然,在沃霍尔这里,时尚与他的艺术价值是一致的,其目的就是“引人注目”,作为意义视觉符号的时尚即沃霍尔艺术的标识——波普主义的标签。

必须加以澄清的是,波普主义之前的艺术也热衷于时尚主题,如宫廷古典主义艺术、印象派绘画乃至马蒂斯的野兽主义等等,也都从某种层面反映了时尚的世俗活力,但尚不足以传达时尚性背后的现代大众意识,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并不具有普世性的精英时尚趣

味,同时在艺术上侧重于展示手绘风格的创造性及题材的意义。而这些,在沃霍尔这里没有丝毫意义,沃霍尔的时尚观反映了大众文化的滥觞背景与肆虐现实。与精英文化永远处于对立性的大众文化历来不登大雅之堂,因为大众文化“单凭它那无所不在的影迹,它那让人难以言尽的数量,就已经足以威胁‘高雅文化’的生机。”

沃霍尔与大众文化的渊源也有着深刻的人文背景。从其艺术经历来看,艺术家的沃霍尔实际上是由那个天才的设计师蜕变过来,1952年(24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并逐渐成为着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奠定了他的作品的商业化与时尚性倾向。1954年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和1957年他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20世纪的60年代,他开始以日常物品为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与生活现状,将美钞、罐头、垃圾、明星、化妆品、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一步一步地摧毁了传统艺术观念中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摇滚歌星们蓄着长发,不修边幅,他们影响了发式、时装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他们偶尔的反叛态度则助长了社会性的反抗情绪,就如当时鲍勃·迪伦所声称的那样:“这就是处于变化中的时代”,或者说变化就“像风一样吹来”。这些对于一举成名的沃霍尔来说,也造就了一种艺术家的认同感,从此他的灵感之源势不可竭,他所涉猎的时尚符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符号性,进而成为可以多重解读、极为复杂的文化文本。无论是司空见惯的金宝牌汤罐头、香蕉,还是经典偶像玛丽莲·梦露、迈克尔·杰克逊,形成了一股席卷一时的波普主义艺术运动,我们有理由认为,沃霍尔的性别困惑与时尚认同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交错的权利运作力量,他通过时尚和传播转化为一种意义的编码与译码活动,要求时尚的追逐者必须有理解时尚符号意义的能力,进而使受众能够欣赏其附载的艺术趣味。一部艺术品只是对那些拥有文化能力的人来说才会是有意义的和有趣的。” 因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时尚的生产与复制就是品味的生产与复制,就是识别品味的主观信仰的生产和繁殖,将时尚看作为某种文化的负载正是沃霍尔艺术策略的成功之处。

二、媒体制造与“沃霍尔现象”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媒介与生产模式的关系反映而来意识形态的面目,大众媒介将社会把社会现象再现,来传达价值观与期许时,也就把意识形态转化为有利于流行意识的这种概念,而这样一个结构则更进一步为社会其它制度与组织所中介。大众媒介的研究已经指出,文化形式造成的效果,没有不经过媒介的传达:从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等电子媒介,一直到报纸、海报、招贴,都在市民社会条件下发挥着强大的功能。沃霍尔似乎清楚地看到,媒体文化提供了一种强劲的文化时尚的源头,提供人们外表、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榜样,而所有这些同样也能纳入艺术的表达范畴。

有足够理由说明波普主义艺术滋生的土壤是基于大众文化的滥觞,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兰·斯威伍德认为,大众文化理论方法论上的取向强调的是消费而非生产,混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他指出:“因为流行文化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就生产这个层次而言,它只是商品的另一种形式,在个人与社会世界之间,起了中介作用。”

藉由消解个性,与大众同化,而取得社会性的人格;因为舍下了个人,才能让自己与社会声息相同。在信息化社会,媒介对大众的影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影响的缺席就是力量的缺席,现实和历史成为视觉隐喻支配的文本。经追随瓦格纳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德布雷就认为前苏联东欧的抛锚与其说是思想的贫困,还不如说是影像的缺席;与其说是辩证法的枯竭,不如说是人性形象认同的消耗殆尽。具体说来,就是苏联东欧自己的梦工厂文化已经落伍,不足以颉颃好莱坞、肥皂剧、电视广告,面对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入侵不能生产出新的节目和节奏,影像的力量和商品的力量一样重要。[10]

我想,人类是唯一知道如何占据比他们实际体积更大空间的物种,因为有了媒体,你可以轻松休息。”[11]西村宏智形象地将媒体与沃霍尔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间挂满镜子的房间,究竟何者反应了何者,无从得悉。沃霍尔不存在任何一处,但同时又无处不在。这种“不在”与“遍在”就是沃霍尔的特征。[12]

或许,沃霍尔是想把商业美术的机械式流程导入纯艺术的领域。而沃霍尔要将商业美术最末的人性情感都加以去除,成为完全的机械式,这样才能纯然通向艺术的形式法则,尽管这已经与传统背道而驰,但却在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机械般无情感的人格,戴着无表情的假面具跳舞,正是沃霍尔之所以成为沃霍尔的根本因素。因此,市民社会中的商业与传媒的运作趋势来观察,波普主义是一个势必继续发展的经济过程的组成部分。

三、“沃霍尔现象”的后现代性

沃霍尔成名于1962年,那也是社会学家布尔斯庭出版《幻影的年代》一书的时候。布尔斯庭认为,影像比现实更具现实性,复制之物比原件更能卓越地描述媒体社会的状况。但是他又提到:“就我们的经验,一而再地做同义的重复——即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语言或影像持续做不必要的重复,使我们苦恼的,不是肉体上的病痛,而是一种‘空虚感’。” 虚幻感的滋生意味着实体性的丧失。与杜尚强调艺术本质的“虚薄”不同的是,沃霍尔相信艺术传达现状尤其重要,尽管是无表情的投射,毕竟也是一种揭示。

如果说传统的艺术趋向于精英群的孤芳自赏,那么,沃霍尔的艺术却是对大众开放的,这不仅是他大胆地在绘画中使用各种时尚的图像符号,还在于他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同时,沃霍尔一生皆以杜尚为偶像。他收藏了杜尚着名的小便池现成品艺术,他也曾穿着女装打扮成杜尚的样子拍下照片。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对沃霍尔的启发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更强调观念对现成物品的对艺术表征的直接干预,后者则通过选择媒体的宠物图

像来揭示图绘的种种可能性。不过,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最本质性的类似则在于,他们都植根于强烈的时代虚幻感,倘若说杜尚的叩问是对艺术本质所提出的质疑的话,那么沃霍尔则利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对同一性的社会学批判。

由此我们认识到,沃霍尔纷至沓来的艺术因子中的复制与重复性,其立足点非但不是传统的美学视角,甚至是将之放置于最尖锐的对立面。沃霍尔现象意味着,在一种消费驱动的社会里,认同性是通过形象、时尚和媒体所构建的。认同性根本不像过去许多现代理论中被渲染的诘屈聱牙,尽管在海德格尔那里,自我独立性和果断重复构成了本真的自我性和认同性,但是,对沃霍尔与后现代的认同性建构而言,恰恰是大众形象与时尚符号的同一性加深了个体对现实的理解与认知,就艺术家自身的价值确立来看,捕捉到大众的属性也就意味着自我的实现。

而且,对沃霍尔来说,时尚、媒体与认同性是无法同自己的审美实践相分开的。与早年富有创意的设计广告相比较,艺术创作也无非是将历史的智慧无限制地复制而已。沃霍尔现象是由某种创意性、制作媒体形象和时尚认同性的美学观所塑造的,这一文化将艺术、政治和日常生活组织降格为形象的游戏,进而激发人们在认同中寻求新的立场。

即使从波普主义艺术内部来看,沃霍尔作品中的观念因素与所有观念艺术一样,是与杜尚、凯奇、博伊斯一路继承而来的前卫理念,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语境、博伊斯的历史前卫艺术理想的差距是,沃霍尔标志着后前卫主义艺术的真正胜利。前者作品的意义不再是作品本身,全然是一种观念的暗示,而沃霍尔的作品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观念性,更在于它在撕碎传统绘画优雅高贵的面膜的同时,又拓展了架上绘画的容纳空间。

正如西村宏智所言:“适时、适所,这正是沃霍尔成功的坚实理由。”[13] 艺术领域全然是战略家角色的沃霍尔,他敏锐地觉察身处的时代有什么需求,于是呼应需求并呈现于众。他的实践与一种矫枉过正的审美观相联系,而且直到今天,沃霍尔的追随者们还在继续跨越既定的允许界限,颠覆和跃出现成物和艺术中的诸种限定。从这一意义上说,被公认为波普主义祭酒的沃霍尔身上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观。

[参考文献]

[1]陈丹青:《消费时代的自由和诚实》,《沃霍尔的哲学》,卢慈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坎贝尔:《求新的渴望》,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3][4][5]沃霍尔:《沃霍尔的哲学》,卢慈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6]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0页

[7][8]转引自西村宏智:《沃霍尔的1960年代——空虚美学与同一性批判》,《艺术家》,第404期,第301页

[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10] Regis Debray,1991,《Coura de mediologie generale》,Paris,Gallimard,p.191

[11] 沃霍尔:《沃霍尔的哲学》,卢慈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12] 见西村宏智:《沃霍尔的1960年代——空虚美学与同一性批判》,《艺术家》,第404期,第303页

[13] 西村宏智:《沃霍尔的1960年代——空虚美学与同一性批判》,《艺术家》,第404期,第296页

中美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论文

淮阴工学院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语任课老师:余洪虹 姓名: 植云 班级: 艺术1093 学号: 1092202325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以食表意,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美国的饮食则是吃什么就是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美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点也要继承,本文着重从中美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此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它也是祖国丰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大杂居为主,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后来一直演变,直到现代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团团圆圆一直是中国人的愿望,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家人都是吃一桌菜,并且大多数家庭是以圆桌为主,一家人围在一起,表示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中国人的饮食很讲究色、香、味原则,三者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因为主食的单一性,所以,只有在菜上面花功夫,因此,中国的菜大都比较注重口味,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fa2668976.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 西方古代文论概述 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诗学》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对《诗学》的评价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

西方文论小论文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说过:“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都是现时代的设计师”。而贬损他的人,将他斥为冲进人类文明花园的“一头野猪”,性泛滥的鼓动者,认为他的精神分析学完全忽视了人性中高级的和道德的方面。而事实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本身具有明显的局限和不足,但他成功的揭开了千百年来困惑人类的许多精神奥秘。在20世纪人类文化的版图上,弗洛伊德毫无疑问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同样,《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非因为因为它表现了“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人类逃避即将来临的不幸时毫无结果的努力之间的冲突”,也非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而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对象指向父亲,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向我们显示出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俄狄浦斯的命运有可能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潜意识欲望中具有已被压抑了的师傅扑母的本能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绝不会意识到这点,这不仅

微观经济学期末论文

微观经济学期末论文 浅谈价格歧视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对价格歧视的概念、分类及其福利效果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并以餐饮业、电力和民航业为例考察了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最后,从社会福利重新分配的角度阐述了价格歧视不仅可以使得厂商获利最多,而且可以使部分社会福利分配更加公平。 关键词:价格歧视福利分析

【案例】麦当劳经常以某种形式发放优惠券,例如,在麦当劳的网站上发放,顾客只要打印这张优惠券,就可以凭券到麦当劳以7-8折不等的优惠价格享受某种套餐。或者把优惠券夹在麦当劳的宣传报纸里,顾客只要看这张报纸就会得到优惠券,或者在路边免费发放。等等,事实上,不仅仅是麦当劳,许多餐厅也有类似的优惠券。 那么,为什么要发放优惠券呢? 一种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量。但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降价呢?可见,这个解释不对。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倒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 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无论是谁都是要付出代价(成本)的。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那么我们就从价格歧视的一般性理论来探讨一下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价格歧视情况。 一、价格歧视的概念及其实现的三个条件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时间:2014-05-23 来源:未知作者:8029 点击: 8875 次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石投资副总经理王玲:迎来更可靠的5000点 我们对2016年股市充满了信心,牛市将再现。不仅如此,曾经给人们带来伤痛的5000点,或许会再次被突破,只是这次,我们迎来的可能是更加牢靠的5000点,而不是危机四伏的5000点。 首先,2016年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整体来说经济会有一个企稳复苏的迹象;其次,资金面和政策面。目前政府还是把股市像10年前的房市一样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资本市场强有力支持,种种中央的信号表明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2016年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建议围绕供给侧改革或者十三五掘金,其中梳理三条主线,就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消费。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2016年结构化明显 整个的市场风险已经得到相当的释放,从机会上来讲,支持市场的一些重要基本面的因素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前瞻性的看,2016年可能这个市场将会表现出愈益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为系统性的机会,短期内不大可能再发生,市场将更多的表现出这种慢牛行情的可能性更大。 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 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因为利率在降低,对收益率优良的资产越来越稀缺,2016年股市仍然是一个平衡,区间在3000点到4000点。从布局来看,2016年要关注新股热和并购热,行业方面,新兴产业的市值我们认为2020年会超越传统产业,其中看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美丽产业。 菁英时代副总裁罗志鹏:2016年市场更为理性

管理学基础论文

从阿迪达斯和耐克看管理当中决策的重要性 摘要: 运动品牌当中的两大巨头阿迪达斯和耐克,它们的品牌能够屹立几十年不倒,并且在众多运动品牌当中脱颖而出,这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是分不开的;而相对而言,阿迪达斯比耐克拥有更久的历史和更丰富的客户资源,而耐克这一品牌相对于阿迪达斯算得上是新新品牌,但是现在耐克的影响力丝毫不比阿迪达斯弱,这与领导者在两个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决策组织环境管理创新企业文化 案例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长跑爱好者只有一种合适的鞋可供选择:阿迪达斯。阿迪达斯是德国的一家公司,是为竞技运动员生产轻型跑鞋的先驱。在1976 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田径赛中有82%的获奖者穿的是阿迪达斯牌运动鞋。阿迪达斯的优势在于试验。它试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生产更结实和更轻便的鞋。它采用袋鼠皮绷紧鞋边。四钉跑鞋和竞赛鞋采用的是尼龙鞋底和可更换鞋钉。高质量、创新性和产品多样化,使阿迪达斯在20世纪70年代中支配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20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的健康运动使阿迪达斯公司感到吃惊。瞬间成百万以前不好运动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成长最快的健康运动细分市场是慢跑。 据估计,到1980年有2500万——3000万美国人加入了慢跑运动,还有1000人是为了休闲而穿跑鞋。尽管如此,为了保护其在竞技市场中的统治地位,阿迪达斯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慢跑市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竞争者,如美洲狮、布鲁克斯、新布兰斯、和虎牌。但有一家公司比其余更富有进取性和创新性,那就是耐克。耐克的大突破出自1975年的“夹心饼干鞋底”方案。它的鞋底上的橡胶钉使之比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鞋更富有弹性,夹心饼干鞋底的流行及旅游鞋市场的快速膨胀,使耐克公司1976年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美元。而在1972年仅为200万美元,自此耐克公司的销售额飞速上升。今天,耐克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5亿美元,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占有运动鞋市场的26%的份额。 耐克公司的成功源于它强调的两点:一是研究和技术改进;二是风格式样的多样化。公司安排并且成立相应的小组,大约100名雇员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从事一些研究和开发活动包括人体运动高速摄影分析,对300个运动员进行的试穿测验,以及对新的和改进的和材料的不断的实验和研究。 到20世纪80年代初慢跑运动达到高峰时,阿迪达斯已成了市场中的“落伍者”。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多的创新品,更多的品种,并且成功地扩展到了其他运动市场。例如,耐克公司的产品已经统治了篮球和年轻人市场,运动鞋已进入了时装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降到了可怜的4%。

西方文论论文

An Incomplete Man: An Analysis of Mr. Hooper i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with Freudian Personality Structure Content 1 Introduction 2 Brief Introduction to Freud`s Id, Ego and Superego 3 Severe Id-repression of Mr. Hooper 4 The Disorder of Mr. Hooper`s Ego 5 The Overwhelming Success of Mr. Hooper`s Superego 6 Conclusion

1 Introduction Nathaniel Hawthorn i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novel and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romantic novelist during the 19th America. One of his central focus is the completeness of human being.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completeness of Mr. Hooper i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with Freudian Personality Structure: id, ego and superego, aiming at digging out the nature deep in Mr. Hooper`s consciousness. Critics explain this short novels, especially its main character priest Hooper, from various levels and perspectives. For instance, feminists regard Mr. Hooper as a Sexual Escapist, just like Elmer in Birthmark and Brown in Young Goodman Brown. Some think that Mr. Hooper is arrogant; some regard Mr. Hooper as a demon. In Shang Xiaojin`s Nathaniel Hawthorne Selected Readings and Critical Inthrodu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r.Hooper has, just like Nathaniel Hawthorne, a sober awareness about human being`s crime, and wants to call forth people`s perception of crime, aiming at purifying human being`s soul and perfecting human being`s moral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Mr. Hooper has certain doubt about moral superiority, and is caught in egoism, like Ethan Brand---one of Nathaniel Hawthorne`s fictional character, so that the chain, connecting human being`s friendship and affection is cut off. In one w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r. Hooper is various. Samuel

管理经济学(一)论文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2-2013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13.3)《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学习中心:河南安阳奥鹏学习中心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高建学号:成绩: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 2、供求规律与价格预测研究 3 4 5 6 7 8 9 广 1 2、 3 3〕……。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 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论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摘要】生活中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什么关系呢?在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中给出了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也举了例子证明,但是没有做出充分的研究,本文用数学知识严格论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从数学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了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解释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关系的经济问题,得出一般性关系结论,反过来我们又可以用这个结论来做出合理正确的经济决策,获得最大利润。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总收益;生活应用 一、 1 通常, 记为Ed 2 3 4 |Ed|<1 1 2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长期看弹性大,短期看弹性小。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由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以总结出以下的规律: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 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谦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是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①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由于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②中国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1)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姿的图解”,(3)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比起世界上目前流行的任何其他方式都要好得多。”(4)此外,悲剧大多取材于史诗,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为满足观众的感伤癖专门挑选那些灾祸来写,悲剧诗人的罪过正在于此。因此,对于史诗,柏拉图认为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符合理性,受理想国欢迎,而悲剧则不然,完全不被理想国所接受。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弱的人。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写成《诗学》为诗人辩护,这在当时是非同凡响的。亚里士多德追溯悲剧的起源,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分析了悲剧的成分要素,总结了创作悲剧的经验得失,确立了审美标准,他的悲剧理论可以说确立了两千年来悲剧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悲剧的定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观照(以曹禺的《雷雨》为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5)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学作品《雷雨》,从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两方面展开进一步阐述。 (一)悲剧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6)这些家族都是

论中美文化差异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从历史地理、传统思想、认知系统、文字等方面分析了中关文化差异的成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论文目录 一、论文摘要,论文关键词。 二、轮中美文化的差异正文。中美文化差异现象。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致谢词。 四、参考文献。

论中美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 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

《管理学基础》客观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客观题复习(2012.11)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A.计划B.组织 C.领导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 C.西蒙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 C.预防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D.管理技能 二、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 )。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课程标准

《西方文论》课程标准 说明: 1课程性质 《西方文论》是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 2教学目的 通过《西方文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与由来,理解并掌握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具备相应的文艺理论知识和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应用文艺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取长补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和其他专业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 《西方文论》的教学内容包括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中世纪文艺理论、文艺复兴至启蒙时期文艺理论、德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19世纪文艺理论、唯意志论文艺理论、早期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精神分析与原型批评文艺理论、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文艺阐释学与接受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共十三章内容。 4总学时 40学时。 5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讨论为辅的方法。 内容: 导论(1学时) 要求和说明 导论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西方文论的发展线索、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3学时) 1.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3.古罗马时代的文艺思想 思考题: 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柏拉图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柏拉图的灵感说。 2.亚里士多德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3.“卡塔西斯”是什么意思;贺拉斯的文艺原则;郎吉弩斯关于崇高的来源。

第二章中世纪文艺理论(3学时) 1.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文艺观。 2.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文艺观。 3.基督教文艺思想的分野与但丁的文艺观。 思考题: 1.普罗提诺的美学观点是什么;奥古斯丁对美的本质是如何理解的;理解奥古斯丁关于审美主体的看法。 2.了解阿奎那对美与善的理解;了解厄里根那的“小宇宙”理论;了解阿拉伯尔的唯情论。 3.了解但丁的文艺思想。 第三章文艺复兴至启蒙时期的文艺理论(2学时) 1.文艺复兴文艺理论。 2.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3.启蒙运动文艺理论。 思考题: 1.了解文艺复兴文艺理论对古希腊罗马文论的继承与创新。 2.了解达·芬奇诗画比较的文艺理论。 3.理解卡斯特尔维屈罗《<诗学>诠释》的诗学思想。 4.了解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思想。 5.了解莱辛《拉奥孔》关于诗画的界限。 第四章德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4学时) 1.康德的文艺思想。 2.黑格尔的文艺思想。 3.歌德与席勒的文艺思想。 思考题: 1.理解康德的审美思想;理解康德的游戏说;了解康德的天才观;了解康德关于艺术的分类。 2.理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了解黑格尔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理想性格论”;了解黑格尔的悲剧观。 3.了解歌德的文艺观;了解席勒的文艺观。 第五章19世纪文艺理论(2学时) 1.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2.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3.实证主义文艺理论。 思考题: 1.掌握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掌握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2.掌握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巴尔扎克的文学观;理解别林斯基的典型说和形象思维理论;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的命题。 第六章唯意志论文艺理论(1学时) 1.叔本华的文艺思想。 2.尼采的文艺思想。

经济学百年期末论文

《经济学百年》读书笔记 本学期学习了经济学百年这门选修课,经过一学期的网上学习虽说没有学懂这门课程的精髓,但是对于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以及一些名人的经济思想也是略有了解。作为本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讲述我从《经济学百年》这门课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思想的历史演变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前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 前经济学时期又称为经济学知识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源自经济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经验和直觉以及对各种经济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并逐步形成观念,但大多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范式,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不过,这一时期的经济观念已经触及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经济学开始于古希腊。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如分工、价值效用作出专门分析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他们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自由科学丧失了研究资源与机会,但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同样在价格、私人产权、慈善业的经济效应、管制等问题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这一时期包括重农学派、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穆勒的经济学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学侧重对价值论的分析和研究: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可以创造财富,其他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都不会创造财富或者价值;斯密则认为重农

学派的这种观点在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中已不适宜,他提出经济价值的形成在于劳动,因而就产生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斯密之后,萨伊和李嘉图进一步巩固了劳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的范式逻辑基本内容有:萨伊定律、供给分析、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的两分法以及货币数量论等。到了穆勒时期,古典经济学就走到了尽头。 1870年的“边际革命”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也使得经济学研究范式由古典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化。这次革命的核心内容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 客观价值论,强调增量分析。同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逐渐从对人和物的关系方面向如何配置资源以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方面转化。最后,注重运用“苦乐”原理来寻求心理因素影响下的经济规律。 新古典学派是“边际革命”的完成者,主要包括边际效用学派和数理学派。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巨著《经济学原理》完成了对其研究的集成,瓦尔拉斯利用微分方程组理论,从数学上证明了市场机制的一般均衡(即市场机制的完美性和可以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特性)。 新古典学派以力学等物理学方法为模式,坚持逻辑分析和经验实证研究,强调命题的可证实性和可观察性,把经济学看成一个归纳与演绎系统和公理体系,以自利和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利用微分(边际)方法,实证研究了个人的消费行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需求、供给与价格弹性等,建立了实证化、逻辑化、公理化、系统化的新古典(微观)的经济学理论,结束了古典经济学的前科学阶段(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