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译无论何时,我们一旦使用"合理的"(rational)这样一种说法,也就在合理性和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我们的知识具有命题结构:意见可以用陈述的形式准确地

表达出来。我想把这样一种知识概念当作我的前提,并且不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因为合理

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

识的占有。语言可以把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具有一定目的的行为所表现的则是一种能

力,一种潜在的知识;当然,这样一种"知道如何"(Know-How)是完全可以转化成"知道

为何"(Know-That)的【15】。我们如果想从语法上找到能够和谓词"合理的"相应的主

语,就会遇到两个主要的选择对象。掌握知识的人以及体现知识的符号表达、语言行为和

非语言行为、交往行为和非交往行为等,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男人和女

人、儿童和成人、部长和售票员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说鱼、丁香花、山脉、道

路或椅子

等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道歉、迟到、外科手术、宣战、修理、建筑设计或会议作出的

决议等是"不合理的",但不能说暴风雨、事故、中奖或生病等是"不合理的"。那么,人在

一定的情境下行为举止"合乎理性",究竟有何意义呢;也就是说,人的表现"合乎理性"究

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不可信的,因而对它加以批判。从知识与理性之间的紧密关系可

以推测,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体现的知识的可信性。我们来看两个范例,一个是

A为了交往和表达具体意见而采用的断言(Behauptung),另一个则是B为了实现一定的目

的而采取的涉世目的行为。二者所体现的知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二者都是处于尝试之中

,都有可能失败。两种表达,即交往行为和目的行为,都可以加以批判检验。听众可以对

A所提出的断言的真实性提出疑义;观众则会对B的行为结果提出疑问。在这两种情况下,

批判都涉及到一种要求,行为主体必然会把这种要求和他的表达联系起来,只要它们具有

断言或目的行为意向。A如果不为他所断定的陈述"p" 提出真实性要求,并且使人认识到

,他确信必要时可以对他的陈述加以论证,那么,他就不会提出什么断言;同样,B如果

不认为他所打算的行为大有希望,并且使人认识到,他确信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他

所选择的手段加以证明,那么,他就不会去实施任何目的行为,也就是说,他根本就不想

通过目的行为实现任何目标。

A要求其陈述具有真实性,B则要求其行为意图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要求他实现行为意

图所依据的行为规则具有现实性(Wirksamkeit)。所谓现实性,是指要求在一定的情况

下选择一定的手段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行为的现实性与行为意图和行为规则所包含的一定

的预计的真实性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真实性所指涉的是事态在世界中的实际存在(

样态);而现实性指的则是实际存在的事态得以表现出来的涉世手段。A通过要求和客观

世界中的实在发生联系;B则凭着其目的行为和客观世界中的应在发生关联。这样,它们

就在其符号表达中提出了可以批判和辩护,亦即可以论证的要求。表达的合理性

可以用意

义内涵、有效性条件以及必要时可以用来支持其有效性、陈述的真实性或行为准则的现实

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加以衡量。

至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可以通过批判和论证加以还原。如果

或只要一种表达所体现的是可以证伪的知识,并因而和客观世界建立起一种联系,一种实

际的联系,而且可以从客观上加以判断,那么,这种表达的合理性前提也就得到了满足。

一个判断的客观依据是超越主体的有效性要求,这种要求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或接受者,

和对于永远都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是这样的

要求。所以,对于断言和目的行为而言,它们所提出的命题的真实性要求或有效性要求越

是能够更好地得到证明,它们就越是具有合理性。与此相应,我们把"合理的"一词用作那

些尤其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听到这些表达的人们所支配的宾词。

当然,把一种表达的合理性还原为可批判性,这样做在两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方面

,这样的概述过于抽象,因为它未能揭示出许多重要的差别(1);另一方面,这样认为

又过于狭隘,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合理的"一词,不仅仅涉及到正确的表达或错误的表达、

有效的表达或无效的表达。交往实践内部的合理性具有广泛的意义。它关系到不同的论证

形式,用反思手段坚持交往行为的可能性也各不相同(2);由于有效性要求的话语兑现

观念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我将用较长的篇幅来附带讨论论证理论(3

)。

(1)、可以批判检验的行为和论断

首先,我还是坚持狭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合理性概念;狭义认识论认为,合理性概念所

涉及到的只是对所描述知识的具体应用。这种合理性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

我们如果把目的行为从非交往的角度对命题知识的运用作为出发点,就会作出一种有

利于认知-工具理性(kognitiv-instrumentelle Rationalitaet)概念的预断;这种理性概念被经验主义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烙印,具有丰富的自我论断的内

涵,而且

,通过对偶然的周围世界环境的深入占有和积极适应,这种自我论断还能够取得成功。反

之,我们如果从言语行为对命题知识的交往运用出发,就会作出有利于另一种和古代逻各

斯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理性概念的预断【16】。这种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 Rationalitaet)概念的内涵最终可以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

一种核心经验,其中,不同的参与者克服掉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同时,为

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aet)【17】。

我们不妨假设,意见"p"所反映的是A和B拥有的相同的知识水平。但是,(作为众多

参与者之一),A参与到了一个交往过程当中,并提出了论断"p",而B(作为独一无二的

行为者),则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意见"p",选择了他认为能够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A和B

用不同的方法使用同样的知识。一方面,表达的实际关系和论证能力足以促使交往参与者

就世界中的存在达成沟通。言语者为了陈述"p"而提出一种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

对此听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予以拒绝,从而构成了表达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行为规则的

实际关系和论证能力为成功的介入世界提供了可能。行为者为他的所作所为作出了一种内

部具有"p"真实性的规划,从而使得具体情境下的既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而这一点构成

了行为的合理性。如果言语者满足了达到以言行事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至少和一

位其他的交往参与者就世界中的存在达成共识,那么,论断才称得上是合理的;同样,如

果行为者满足了为了成功介入世界的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么,目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失败,即预定的共识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未能实现。即便在失败

的情况下,一种表达的合理性也能得到证明--失败的原因是可以解释清楚的【18】。

沿着上述两条路线,我们可以从命题知识概念和客观世界概念出发,对合理性加以分

析;但是,这两种情况对命题知识的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工具占有就是交往沟通表现

为合理性的内在终极目的(Telos)。它们的分析层面不同,分析的途径也有所差异。

我想对上述两种立场扼要加以阐述。为了简单起见,我把第一种立场称为"实在论立

场"(realistische Position),它从作为客观存在的总体性的世界的本体论前提出发

,试图在此基础上对理性行为的条件加以解释(a)。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现象学立场

"(phaenomenologische Position),它从先验角度进入这问题,并且对具有理性潜能的

行为者本身必须把客观世界当作前提这样一个问题加以反思(b)。

(a)、实在论者可能仅限于分析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确立和实现目标所必须满足的

条件。根据这种模式,理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效果来介入客观世界

。马克斯〃布莱克(Max Black)指出,一种行为要想多少具有合理性(reasonable),并且能够得到客观评判(dianoetic appraisal),就必须满足以下几种条件:

1、只有受到当事人实际控制或潜在控制的行为,才适合于作出客观评判;

2、只有具有某种永恒目标的行为,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

3、客观评判关系到当事人及其对目标的选择;

4、只有在具备了关于意义有效性的局部知识之后,合理的评判才是恰当的;

5,客观评判可以说一直都是以理性为依据的。【19】

如果我们从目的行为,亦即从能够解决问题的行为入手【20】,对合理性概念加以阐

释,那么,由此派生出来的"合理的"一词也就一目了然了。我们有时候说一种刺激起来的

行为具有"合理性",有时候说一种状态发生改变的制度具有"合理性"。这些反应可以解释

为对问题的解决,但忽略了观察者为目的行为所设定的观察反应内在的合目的性(

Zweckmaessigkeit),并且把这种目的行为当作是一个具有判断能力、而且运用命题知识

的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有机体在内在或外在刺激下所作出的行为反应,以及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在周围世界

的感应下所发生的状态变化,尽管可以说成是准行为(Quasihandlung),也就是说,主

体的行为能力在其中似乎表现了出来【21】。但是,我们在这里还只能从一种转换的意义

上来谈论合理性。因为合理的表达所要求的论证能力意味着,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在适当

的情况下自身应当能够提供论证理由。

(b)、现象学家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把具有一定目的或能够解决问题的行为当作入口

。也就是说,现象学家没有简单地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前提出发,而是把这个本体论前提

当作问题,加以追问:对于交往共同体的成员而言,客观世界构成同一性的前提究竟有哪

些。世界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对于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

而言,它永远都是同一个世界。抽象的世界概念是交往行为的主体相互之间就世界中已经

存在或应当存在的一切达成共识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这种交往实践(kommunikative

Praxis),交往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明确了他们共同的生活语境,即主体间共同分享的生活

世界。生活世界的界限是由所有的解释确立起来的,而这些解释被生活世界中的成员当作

了背景知识。所以,要想解释清楚合理性概念,现象学家就必须对通过交往达成共识的前

提条件加以研究;现象学家必须对梅尔文〃波尔纳(Melvin Pollner)针对舒茨(A.Schuetz)所提出的"世俗理性"(mundane reasoning)概念加以研究:"一个共同体把定量的世界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这个世界和其他一切一样要么已经

被认识,要么可以被认识。它为共同体准备了追问的有效依据,其中的一个典型问题是:

"怎么出现的,别人看到了,难道你没有看到?""【22】。

根据这种模式,合理的表达具有行为特征;这些行为充满了意义,在其所处的语境中

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使行为者和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发生了关系。符号表达的有效性前提涉

及到的是交往共同体当中主体相互之间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识。对于这种生活世界关系而言

,任何一种异议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挑战:

"对世俗学者而言,存在着某种公共世界(生活世界)这一设想并不具有论断的功能

。可实际上,这并非无稽之谈。相反,它是作为对诸种关系进行详尽阐述而发挥作用的,

这些关系存在于维持这个世界(客观世界)的可感知实践团体中的原则之中。……在世俗

人群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团体,它认为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从思想结构上看,是有能

力进行实践的;人们可以用语言"真实地"阐述自己的实践,并且可以采用公认的、适当的

表达方式。这个团体预设了实践(或至少对某些实践)的一致性。在缺乏相互联

下,世俗学者对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分析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缺乏相互联系的情况就

是在强制人们相信这个或那个条件,从而获得事实上并不存在而在预想中却存在的一致性

。例如,某种世俗的解释可能是通过检验某人是否具有真正实践能力后产生的。如此一来

,"错觉"、"妄想"、"偏见"、"幻觉"、"幻听"、"意识错乱"等现象都是由于人们采用错误

的或不适当的方法观察世界而造成的,正如候选人在进行缺乏相互联系的辩解一般。这些

解释的那种具有启发意义的特征是可以纠正其他世俗学者的错误观点的。不过他们不是讨

论世界的主体间性,而是研讨对世界进行实践和加以阐述的适当方式"【23】。

从现象学原理当中推导出来的这个比较全面的交往理性概念,和从实在论原理中当中

推导出来的认知-工具理性概念可以说是相互配合,相互统一。因为,分散利用和操纵事

物及事件的能力,与主体相互就事物和事件达成共识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

皮亚杰(J.Piaget)选择了社会合作(gesellschaftliche Kooperation)的组合模式,以此通过交往行为来协调众多主体介入客观世界的行为【24】。只有当人

从描述知识的独断运用当中推理出来的认知-工具理性,同交往理性隔离开来-- 这样做在

经验研究传统中是十分普遍的--,才会出现能力(Zurechnungsfaehigkeit)与自律(

Autonomie)之间的对立。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合理行事。如果用他们有目的干预的结果

对其合理性加以衡量,那么,他们就完全可以在认知-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之间进行选择

,并对周围世界中的(一些)前提条件加以控制。但是,如果用沟通过程的达成来对其

合理性加以衡量,那么,就不能仅仅依赖这些能力。在交往行为关系当中,如果谁作为交

往共同体的成员,能把主体间所首肯的有效性要求当作其行为准则,谁就称得上是有能力

的。不同的能力概念可以和不同的自律概念相对应。认知-工具理性的标准越高,偶然的

周围世界对目的行为主体的自我捍卫的限制也就越低。在交往共同体内部,高标准的交往

理性为行为与通过达成共识来调停行为冲突之间的顺利协同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只要

这些行为冲突可以还原为严格意义上的认识矛盾)。

只要我们从断言表达(konstative ?u?erung)入手,对交往理性概念加以阐述,上

述括号中补充的限制条件就必不可少。波尔钠也把"世俗理性"限制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出

现不一致的地方【25】。但是,人的理性显然不仅仅表现为就事实达成共识的能力和有效

的行为能力。

(2)、可以批判检验的表达范围

经过论证的断言和行之有效的行为的确是合理性的标志。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

主体,如果他们尽可能地不被事实和目的-手段-关系所迷惑,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是合乎理

性的。但是,显然还有其他类型的表达,能够获得充分的理由,尽管它们与真实性要求或

有效性要求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在交往关系中,我们说不仅那些提出断言,并且在面对批

评的时候能够通过指出相应的自明性而对其断言加以证明的人是合乎理性的,我们也称那

些遵守现有规范,并且在面对批评的时候能够通过合法的行为期待对具体的情境加以解释

,而对其行为进行辩解的人是合乎理性的。此外,我们甚至还把那些坦率地表达

情感或情绪,并且放弃秘密、供认行为等的人叫作合乎理性之人,他们在面对批评的时候

,会对诸如此类的体验加以明确,为此,他们从中吸取实践经验,以便日后在行为举止中

加以捍卫。

和断言的言语行为相类似,规范调节的行为(normregulierte Handlungen)以及具

有表现力的自我表述行为(expressive Selbstdarstellungen)也具有丰富的表达特征,这些表达在其语境中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和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相联系。除了具

有实际关联之外,它们还和规范及经验之间有着一种联系。行为者提出的要求是:其行为

和一种得到合法承认的规范语境之间有着关联,而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或者,其特有的体

验的充分表达是真实的。和断言的言语行为相类似,这些表达同样也可能出错。可以批判

检验的有效性要求获得主体间认可的可能性,同样也构成了其合理性的一个部分。但是,

规范调节的行为或具有表现力的自我表达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针对的不是实际存在的

事态,而是规范的或然有效性,以及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凭着这些主观体验,

法同客观世界发生关系,而只能和共同的社会世界或独自的主观世界建立起联系。这里,

我只想暂时指出,存在着一种交往行为,它们有着另一些不同的世界关联以及另一些不同

的有效性要求,这就使得它们和断言性的表达截然有别。

和其他行为要求命题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样,表达也要求规范具有正确性(Richtigkeit)和主体具有真诚性(Wahrhaftigkeit);果真如此,这样的表达已经满足

了合理性的核心前提,即可以论证和可以检验。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没有明确要求的表达

,亦即评价性的表达(evaluative Aeusserungen),这类表达既没有说出出一种私人情感或个人欲求,也没有要求一种规范定性,也就是说,和一种一般的行为期

待保持一致。但是,这种评价性的表达是有其充分的存在理由的:行为者在面对批评的时

候,可以诉诸价值判断对其度假愿望、热爱秋景、拒绝武力或嫉妒同伴等加以澄清。价值

标准既没有获得主体间认可的规范的普遍性,也决不纯粹是私人的。对于文化共同体或语

言共同体的成员解释其欲求所使用的价值标准,我们总还是可以区分出合理的与

。诺曼(R.Norman)用下列例子对此予以说明:

"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想得到一杯饮料是不合理的,因为要想得到必须提出进一步的理

由。但如果为了享用其美味而要求得到一杯饮料,那就是合理的,因为把想要得到的东西

描述成"为了享用美味",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理由,所以,想要得到是合理的"【26】。

只要行为者对诸如刺激的、诱人的、陌生的、可怕的、可恶的等谓词的使用,能够使

其生活世界当中的其他成员认识到他们对于相同语境所作出的各自的反应,那么,这些行

为者的行为就是合理的。反之,如果他们过于随意使用价值标准,致使他们无法再去信赖

任何一种文化观,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乖僻的。这些私人评价中可能会有一些创见。但

是,它们表现在正统的表达当中,比如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亦即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

相反,乖僻的表达却具有僵硬的模式;依靠诗意语言的表现力或创造力,是无法揭开其内

涵的;它具有一种纯粹的私人特征。这类表达的范围从无伤大雅的怪癖,如喜欢烂苹果

的气味,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对公开场合的恐惧反应。谁如果用充满"诱惑"、"堕落"、

"欺诈"等色彩的词,来比喻对腐烂苹果的本能反应,或者用诸如"麻木"、"沉重"、"失望

"等空洞的词,来形容对公开场合的痛苦反应,那么,他在大多数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就会

显得不可理喻。援引文化价值是不足以替这些怪异反应作辩护的。这些极端的例子仅仅证

明,对可以用价值判断表达出来的愿望和情感的支持和感受,与原因和论据之间有着一种

内在联系。谁的立场和评价如果过于具有私人色彩,从而使得它们依靠价值标准无法得到

澄清和证实,那么,他的行为就会缺乏合理性。

」槟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规范调节的行?、具有表现力的自我陈述行为?及评

价性的表达行为对断言言语行为加以了补充,使之成为一种交往实践,在生活世界背景上

,其特征表现为共识的达成、维持与更新,而且,这种共识是建立在主体相互之间对可以

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认可基础上的。这种交往实践内在的合理性表现为,通过

成的共识最终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衡量交往实践参与者的合理性标准在于,他们是否能

够在具体的情况下对其表达加以证明。因此,日常交往实践内在的合理性把论证实践当作

可以诉诸的权威,一旦日常经验无法再去把握歧异,而且,也不应当由权力直接或间接干

预来加以决定,这种权威就使得利用其他手段把交往行为继续下去成为可能。所以,我认

为,交往理性概念涉及到的是普遍有效性要求尚未明确的整体关系,因而只有一种论证理

论才能对它作出恰当的解释。

我们所说的论证(Argumentation)是一种言语类型,在论证过程中,参与者把有争

议的有效性要求提出来,并尝试用论据对它们加以兑现或检验。一个论据包含着种种与疑

难表达的有效性要求有整体关系的理由。一个论据的"力度"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充足的理

由;此外,这种"力度"还取决于论据能否使话语的参与者信服,也就是说,能否促使话语

的参与者接受各自的有效性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根据具有言语能

能力的主体在可能的情况下作为论证的参与者的所作所为来衡量其合理性:"每一个参与论证的人都显示出要么具有合理性,要么缺乏合理性,而且依靠的是在

面对要求时提出赞成或反对理由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如果他"正面论据",那么,他不是想

承认那些理由的重要性,就是试图对它们作出回应,不管如何,他都是用一种"合理的"方

式对待它们。相反,如果他"对论据臵若罔闻",那么,他不是反对对方的理由,就是想用

武断的意见来回应它们,无论如何,他都没有用"合理的方式"对待它们"【27】。

就行为具有合理性的个人而言,合理表达的论证力度取决于他们是否作好了充分的准

备,来接受批评,一旦需要便正式参与论证。

合理的表达由于可以批判,因而也能够得到改进:如果能够鉴别出我们所犯的错误,

我们就可以纠正失败的尝试。论证概念和学习(Lernen)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习过

程中,论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一个人在认知-工具领域中表达出言之有据

的意见,并且行为也很有效,那么,我们就说他是合乎理性的;只是,如果他不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

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 1.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 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

实验3 类的定义、对象的建立与使用

实验报告_实验3 类的定义、对象的建立与使用(学 生学号_姓名) 实验目的: 1、理解C++中class与struct的区别; 2、掌握类的定义以及成员函数的定义方法; 3、掌握对象的定义和对象成员的访问方式; 4、熟悉this指针的基本用法。 实验内容 二、((基础题)请按照下列要求定义一个Clock时钟类,并创建对象,再调用相应方法: 程序代码: //日期类的应用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Clock // 定义日期类 { public: // 定义公有成员函数 void setTime(int h, int m, int s); void showTime(); private: // 定义私有数据成员 int hour; int minute;

int second; }; // 类定义体的结束 //类实现部分 void Clock::setTime(int h, int m, int s) { hour = h; minute = m; second = s; } void Clock::showTime() { cout << "设置时间为" << hour <<":"<< minute <<":"<< second << endl; } int main() { Clock now; now.setTime(8,30, 0); now.showTime(); return 0; } 三、(基础题)请按要求,编写程序(请将类的定义、成员函数的实现、类的使用分开): rect.h代码: #include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10届小学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徐德媛 一、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概念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通常称专心。其实注意是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认识有各种水平,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等。而不论哪种水平的认识,又总是有选择性的。但选择性的高低程度有不同,当选择性的程度很高时,就是注意。例如,儿童在听故事、看动画片时,会聚精会神,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力。 注意是在各种认识活动里都能够表现的一种状态。但它本身不是一种可以离开认识活动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无意注意则是自发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儿童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家长应当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儿童出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二、学前儿童注意力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都在发展,但以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新颖、具体形象、变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引起儿童的注意,当然这两种注意始终交替起主导作用。特别是通过游戏活动,在向儿童不断明确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2、由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向注意抽象的事物发展 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大部分都直接表现在具体活动和内容的掌握上,有专家指出学前期的儿童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儿童为什么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往往要困难一些。 3、儿童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听到感兴趣的话题或看到感兴趣的事物时,会引起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反之,那些不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物,儿童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此外,因为性别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预防和制止盗窃、抢劫、爆炸等治安事件的活动。它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定义,也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业务范围。 第一节介绍了我们面对的危险(威胁),分为三个大类:自然灾害、系统失效和人的非主观故意造成的事故、人的主观故意(恶意)造成的事件。事件又可分为恐怖活动和治安事件,传统的安全防范就是针对治安事件的,或者说是为局部的、微观的生命财产的保护。可以安防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产生于此。同时、我们强调安全技术的共性,其实、安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许多基本的、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就构成了各种行业的安全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技术研究和学习时,应该跳出上述范围的界限。 安全防范主要是针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根据具体的安全需求,有不同的形式,可以由人力来完成,也可以采用各种物理设施、技术设备和系统来实现,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来实现防范的目的。安全防范可以是单次的、临时的行动,它需要一定技术支持和保障,也可能是长期运行的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系统作为基础。 通常、根据实现防范的基本手段,安全防范分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种形式。 1、人防是一个最古老、最基本的防范手段 我国治安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治安联防、群防群治、社区的综合管理及安全教育等。在当前强调技术防范、加强技防系统建设的形势下,坚持这些有益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保安业向社会提供各种有偿的服务主要还是人防方面的,但它也不是单纯的提供人力的服务,也要借助和依靠必要的技术装备和系统。比如运钞业务除提供人员外,还需要专用车辆、人员防护和武器等,运钞的过程要有定位、通信及监控系统作保障。单纯人力的防范已不能适应当前治安形势的要求,没有人防的系统也不会是一个完善的安全系统。 2、物防是安防体系的基础 采用适当的物理设施来提高系统整体的防范水平,是安全防范系统必须考虑的。所谓物防是指相对永久的固定设施和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的设置和设备。物防可以说是技术防范系统的基础条件和有机的组成部分。目前、小区的封闭化管理、加强建筑本身和周界设施的防冲击能力都是物防的新的形式。其实、物防设施很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包括它的设计(墙体结构与抗冲击的关系等)。许多物防设施与技防设施结合在在一起(保险柜),或成为技防的一部份(出入系统的锁定机构)。 物防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有效、经济的加固措施,对于可以相对准确预测的危险(防范目标),通过稳定(相对固定)的设施和手段是最合理的防范。如门、墙、锁、柜等,都有预先切断入侵信道,或增加系统抗冲击(机械力破坏)的能力。 3、技防成为安防系统核心是科技强警的必然 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来构筑安全防范系统是当前安全防范的一个主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上升的安全需求和治安形势的要求(高技术犯罪、发案率上升)。安防系统在不同历

类的定义和对象的创建

实验二类的定义和对象的创建 实验目的 1、学习定义类和使用类 2、学习创建的对象和使用对象 实验内容 1、定义一个Student类。其中定义有“学号”“姓名”“班级”“性别”“年龄”等属性,定 义一个无参数的构造器和至少一个有参数的构造器,定义“获得学号”“获得姓名”“获得班级”“获得性别”“获得年龄”“修改年龄”等方法。另外定义一个方法: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把Student类的对象的所有属性信息组合成一个字符串,并检验这个功能的程序体现。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学号; private String 姓名; private String 班级; private char 性别; private int 年龄; public Student(int a, String b, String c, char d, int e) { 学号= a; 姓名= b; 班级= c; 性别= d; 年龄= e; } public Strudent() { this(0, "张三" ,"软件0901" ,'男', 19); } public int get学号() { return 学号; } public String get姓名() { return 姓名; } public String get班级() { return 班级; } public char get性别() { return 性别; } public int get年龄()

{ return 年龄; } public void set学号(int a) { 学号=a; } public void set姓名(String a ) { 姓名=a; } public void set班级(String a) { 班级= a; } public void set性别( char a) { 性别= a ; } public void set年龄(int a) { 年龄= a;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该学生的学号为"+ 学号+ " 姓名为"+姓名+" 班级为"+班级+ " 性别为" +性别+ " 年龄为" +年龄"; } } 2、编程实现圆类,其中包括计算圆周长和面积的方法,并测试方法的正确性。 public class Yuan { private double X, Y, R; public Yuan(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 { X=a; Y=b; R=c; } public double MianJi() { return 3.1416*R*R; } public double ZhouChang() { return 2*3.1416*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Yuan s=new Yuan(2,3,4); System.out.println("该圆的面积是"+ s.MianJi()); System.out.println("该圆的周长是"+ s.ZhouChang()); } }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王兆宇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1-8班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几个比较典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在不构成冲突和矛盾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联系起来,在内容上进行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当主要突出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内化作用、包含内容体系三方面,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赋予新的活的元素,即强调生命,强调主体人,培养自由、全面、生命自觉的人。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主体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与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阶段。 建国前,主要使用“政治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国后,对这一术语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最近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最早由刘少奇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使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提法出现在此时。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决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是现在学校中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的主要关键”。 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以政治挂帅,“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术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性工作内容增多,“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并于1984年在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学科全称“思想政治教育学”。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标准术语。 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得以最终确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操作上的深入。要指出的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演变而来,但后者含义更广。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系统,表明它与党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更侧重和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和科学理论的建设方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侧重的是它的学科和理论意义。

小学生注意力现状分析报告

小学生注意力现状分析 (2010-10-21 17:43:27) 转载▼ 分类:转载类 标签: 杂谈 我们鼓励教师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课堂中真实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交流讨论,提炼出我们的课题: 1、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在上课和听课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上有这样几种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我来……” 当老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气起来,失去倾听的兴趣;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地事;也有些同学当他们回答了某一问题,得到老师的奖励以后,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了;有时课堂上讨论的“热闹非凡”的学生多,认真倾听的学生少,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 2、交流反思,提炼问题。 在研讨交流自己最关注的现象中,结合听课随机拍到的照片,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注意力集中的多是优等生,好说小话、好做小动作、好望呆的多是学困生。同一个班的学生刚入学,学校提供了同样的师资,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科学生的“贫富”差距之大超出其它学科,注意力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我们将问题提炼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注意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 3、寻找依据,界定问题 注意力重要吗?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

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管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是在课堂实践上,都比较关注表达,忽视了对学生注意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言说多于倾听,对相互间的发言,学生彼此很少倾听。可是现行教材未专门设立使注意力集中的练习。特别是数学课堂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注意力技能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是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后果甚重。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用声音来传播、保留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注意力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信息交流途径。 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是: 注意:就是用心地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和主要意义。 注意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数学课堂上学生注意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三通过,一培养两提高”的目标: 1、通过家校协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中注意力习惯 2、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提高注意能力 3、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教研模式,提高数学教师的研究水平。 至此,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7年8月)学习阶段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基于以上三个目的,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课标和课堂“注意力”有关的文章,每星期周四下午课题例会,要求老师认真听,详细记。并定期写出心得体会。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要求老师们能够熟读背诵,并进行卷面测试,以夯实我们的理论研究基础,厚积薄发,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理论基石。

安全的基本概念

安全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事故、事故隐患? 2.什么是危险(风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3.什么是安全、本质安全? 4.什么是安全生产管理? 5.什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 1.什么是事故、事故隐患、危险(风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事故 ●《现代汉语词典》:“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国际劳工组织对职业事故定义:“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定义:“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 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事故隐患 ●隐患就是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 他人安全利益的因素,它是一种潜藏着的因素,“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 而“患”字则体现了不好的状况。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 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危险(风险) 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 性的结合给出。 即:R = f(F,C) 式中: 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 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这是客观存在的) ?重大危险源 ?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企业一般 称重大风险源) ?《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 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

C中类与类定义及具体使用方法

C中类与类定义及具体 使用方法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类模板 类模板也称为类属类或类生成类,是为类定义的一种模式,它使类中的一些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的参数或返回值可以取任意的数据类型。类模颁布是一个具体的类,它代表着一族类,是这一族类的统一模式。使用类模板就是要将它实例化为具体的类。 定义类模板的一般形式为: template class类名 { //…… } 其中,template是声明类模板的关键字;template后面的尖括号不能省略;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是类模板中参数化的类型名,当实例化类模板时,它将由一个具体的类型来代替。 定义类模板时,可以声明多个类型参数标识符,各标识符之间用逗号分开。 类定义中,凡要采用标准数据类型的数据成员、成员函数的参数或返回类型的前面都要加上类型标识符。 如果类中的成员函数要在类的声明之外定义,则它必须是模板函数。其定义形式为: template 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类名<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函数名(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形参1,……,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形参n) { 函数体 } 模板类 将类模板的模板参数实例化后生成的具体的类,就是模板类。由类模板生成模板类的一般形式为:

类名<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对象名1,对象名2,…,对象名n; 这里的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对应的是对象实际需要的数据类型。 应用举例 例函数模板的声明和模板函数的生成的例。 #include<> template//声明模板函数,T为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voidswap(T&x,T&y)//定义模板函数 { Tz;//变量z可取任意数据类型及模板参数类型T z=y; y=x; x=z; } voidmain() { intm=1,n=5; doublea=,b=; cout<<”m=”<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 《政治的概念》是施密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全书中,施密特从国家、世界和人性等角度出发建构政治的概念,并提出政治概念的核心是划分敌友。本文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施密特的政治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全书的开篇,施密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的命题。紧接着他叙述了一个关于国家的通常说法:“国家是在封闭的疆域内,一个有组织的人群拥有的政治状态。”随后,他指出,这只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国家的定义。因为在此所关注的乃是政治的本质,所以这样一个定义尚未得到保证。于是,施密特开始从国家的角度建构政治的概念。在他看来,国家是政治统一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拥有国内和平与领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国干涉的政治统一体,以民族、主权和领土为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于是,施密特提出自己对民族、主权和领土等基本要素的看法。 关于民族,施密特认为,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无论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还是就其历史形象而言,国家均是一个由民族构成的特殊状态。关于主权,施密特认为,国家是主权统一体。在他看来,国家作为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是最高的、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统一体。国家作为决定性的具有权威的最高政治统一体意味着它拥有主权。因此,从本质来看,国家乃是主权统一体。关于领土,施密特认为,国家是确立了领土边界的政治统一体。 随后,施密特提出: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他认为,“朋友与敌人这对概念必须在其具体的生存意义上来理解”,并进而把政治的核心归结为“区分敌与友,并以此二者为前提”。因此,要理解以划分敌友为核心的政治概念的必要性,就必须从维护国家统一体生存的高度,从国家统一体生存所涉及的内外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就外部而言,国家统一体的生存意味着民族自身的安全、独立与自主。因此,

注意力一

注意力一 介绍 注意力研究在历史性、理论性以及应用性上都体现出其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心理学奠基人詹姆斯.威廉曾在他的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原则》上花费了一整章去阐述注意力(1890)。兴趣注意力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在人文主义时期第一个世纪的前半个世纪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注意力被视为一个不能直接测量的精神调解变量被错误的摈弃也因此被看作是科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事情。然而,尽管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还是有少数有关注意力转换的经典研究如《杰西德著作》(1927)和《科莱克著作》(1947)出版。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正如在下一章讨论的那样兴趣注意力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因此到目前为止兴趣注意力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上来看注意力的理论重要性。第一,作为人类信息处理上三大主要限制之一(另外两大限制是存储记忆和反应速度),注意力处理能力研究是它自身的根本利益:我们一次能做多少任务呢?我们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呢?在视野上我们又能够把注意力部署的有多宽呢?第二,注意力属性的研究是研究其他心理学现象的基础:注意力对于保持信息的短时记忆和将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必须要重视注意力。注意力又是影响决策和感知处理 的一种潜在的至关重要的成分。

注意力的应用重要性显然也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上述记忆,学习,决策的领域全部都扩展成现实问题,比如目击证人的证词,培训,选择和展示设计等,因此在这些问题下的有关注意力的成分也都自然的按比例放大。但是注意力挑战和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实验室中:分心司机的危险,为了对大量数据的理解分析而导致的注意力的超负载,在电子工作中对注意力极速转换的要求,假警报捕获注意力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们的行为都是相近的例子。 注意力的种类 注意力有着不同的种类包含很广泛的现象。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奠基人—蒂奇纳尔(1908,p.265)在介绍有关注意力的篇章中曾写道“注意力已被运用到心理学的历史中去表示不同的事情”,并且专门用一个段落去陈列注意力在这些不同的事情表示的不同的意思。在当代的书中包含数个可以运用在高速驾驶的情景下被阐释的注意力种类。面对多种干扰的情况下,司机在驾驶任务中首先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然后在没有任何犯错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因此,注意力集中可以被应用到一个任务或一个特殊渠道或者是环境信息资源中。然而,司机们不仅仅只是执行一项任务,他们经常会面临多种选择。例如,保持车道和查看地图。这种情况下,注意力是被定义在一个总的水平上的选择性注意力,例如选择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或者在一般水平上选择性注意被视觉扫描所代替,正如从一个地方看向另一个地方。选择性注意的内在概念是一种注意力转换的思想,也

安全技术的定义

安全技术主要包括: 1、分析造成各种事故的原因; 2、研究防止各种事故的办法; 3、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4、研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安全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很多,例如,在电气设备和机械传动部位设置安全保护装置;在压力容器上设置保险装置;用辅助设备减轻繁重劳动或危险操作;为高空和水下作业设置防护装置等等。 编辑本段 一、安全技术的概念 所谓安全技术,就是指企业在组织进行生产过程中,为防止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在某些作业环境中存在对劳动者安全与健康不利的因素,或者因设备和工具不完善,工艺过程。劳动组织和操作方法存在缺陷,可能引起各种伤亡事故。为了预防这些事故及消除其它一些有碍健康的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设备、人身安全。所以这些措施,综合统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紧密相联。如果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有了改变,就必须重新研究是否可能出现新的安全问题,进而采取新的措施,消除新的不安全因素。 一般地讲,通过技术改造,采取更完善的更安全的操作方法,消除危险的工艺过程,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警示装置,为安全

而采用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为安全而设置的一切防护措施和防护用品等,都是安全技术所研究的范畴。通过分析各种事故的原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去消除各种不安全、不卫生因素,消除对职工安全健康构成威胁的事故隐患,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就是安全技术的任务。 二、安全技术分类 安全技术作为生产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已深入到各行业的生产中和各专业的技术中。一般有如下两种分类方法。 按产业性质分,有矿山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机械制造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交通运输安全技术、轻工安全技术和纺织技术等。 按机电设备的生产工艺特点分,有机械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起重吊运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焊接作业安全技术、金属冶炼及热加工安全技术、企业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锅炉安全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等。 在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技术管理中,上述两种分类并没有截然的界线,如化工安全技术主要涉及的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而防火防爆技术又不局限于化工行业。除了上述列出的类型,安全技术还有许多学科。 三、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安全。即便是人的本身发生不安全行为而违章作业,或者由于个别部件发生了故障,都会因为安全的可靠性作用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研制在各种生产环境下能确保安全的装置。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安全技术措施的奋斗方向,是安全技术首选的

最新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精品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观?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开政治生活。作为公民的素质就含有政治观。那么,政治概念是如何界定呢? 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我想在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经济、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政治现象从其产生时起,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无不对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同,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政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我在1980年曾发表了《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史的考察》一文。(原载〈政治与政治学〉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又重新刊载)。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对西方、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学对象问题做了简要的考察。当时文章虽然还比较粗略,但也基本能反映其大体情况。还可以作为今天我们研究政治学对象问题的参考。不过,这篇文章只是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入手,指出无论西方、中国,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对政治的理解有何差异,但都是以国家问题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然而该文对什么是政治的问题并未具体论及。这里,我想仅就我对政治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science一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在W.C. 丹皮尔所着《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持续的注意力

持续的注意力 ?来自:童牧晨玄的工作坊 ?2010-11-22发布 ?2010-11-23上榜 前段时间我面璧思过,发现自己读书还是不够系统。虽然比一般人也许好一些,但有时还是没抑制住自己的兴趣,突然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就抄起书来看了,而没有仔细考虑现在有没有精力和时间。我原来觉得,在学的每样科目只要隔两三天能复习一次就可以了,比如你同时学语文数学英语,一天学一样,三天一个回合。但实际上,这样学用来应付本科考试的要求可能还可以,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来说,远远不够。 从理论上看,似乎一个人只要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复习,就能够同时掌握足够多的科目。但这种看法忽视了很多问题,艾宾浩斯当时研究时选用的是无意义的音节,比如asww, cfhhj等,而记忆成功的标准即是能够顺利地回忆起这些单词,注意到这些单词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而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深度学习就意味着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你面对是一个互相交缠的学科架构。你也许还能"记得"三天前学的知识点,但即使如此,这些知识因为隔了三天被激活的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你不会那么顺利地将旧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联系起来。 举个极端的例子吧,拿一篇文章,每天让你看一段,然后隔了三天之后让你复习之前看的段落,之后再看下一段。到最后一天你也把整篇文章看完了,甚至可能对对文章的细节掌握得很清楚,但你对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如一口气看完的人,更不用说复习时浪费的时间了。 话说回来,没人能够不停地学习直到把一本书学完,我们的时间有限,也都需要休息,况且睡眠本身就是学习和记忆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密度不够高的学习会使学习的效果大大降低。故持续的注意力是精通任何学科的关键。这背后的原因是生理层面的,《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这本书介绍了大脑的可塑性:学习不但会改变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还会改变整个头脑的架构,甚至改变基因的表达。而掌握一门学科的本质正是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书中提到每个神经系统都有一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在这段时间内其可塑性是最高的。当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启动一段特定的神经元连结时,这些神经元会释放一种叫BDNF的物质,来加强这段神经元连结。BDNF会激活下橄榄核(nucleus basalis),这是大脑中让我们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部分,一旦它被开启,我们就能集中注意力,并让吸收的信息改变我们的神经结构。而一旦神经元连结已得到加强,这时为了使其稳定,大脑的可塑性就会被关闭。因此,只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打开并保持大脑的可塑性。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每天都花至少一段大块时间(至少1个小时)才能真正精深地学好一样东西。如果是隔了很久的时间进行简单地复习,你的旧有神经元连结没有被充分地激活,这时学习这一领域的新的知识,也难以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深刻的连结。 事实上,每天都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只是最低的要求。在《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中Cajal提到:"大脑的极化(cerebral polarization)或持久的注意力(sustained concentration)--即稳固地将我们所有的能力投入到一个研究对象中,为期数月甚至数年...... 这种大脑的极化会使我们有精细的判断,提升我们的分析力...."。 这种大脑的极化使我们的思考更为有效得多,因为我们的头脑已经完全被所学的东西所重塑了,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专家的技能在外行看起来有些神乎其神。在《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中也提到,新生的老鼠大脑对应听觉的部分是没有区分化的,其皮层只有两大区域,一半对高音有反应,另一半对低音有反应。而当在老鼠的"关键期"不断播放高C的声音,在一段时间后,只有一小部分的神经元会对高C起选择性的反应。同样的事情发生在D, E, F调上。在经过训练后,原来的两大区域变成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对不同的音调起反应。这时大脑已被区分化了。在中还提到一个实验,证明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时,实际上需要花费的脑力更少(以大脑皮层被激活的程度算)。这是因为头脑的极化和注意力的集中使我们的头脑变成了一个过滤器,所有其他频道不相关的信息都被过滤了,精神只集中于当前最相关的信息上。 因此,除非大脑被重塑和极化,否则学习总是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而要达到深度的学习,长时间持续地极中注意力是唯一的方法。前面已经说了,按我个人的经验,至少每天要投入1个小时的学习,这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也要求你系统、持续地学习。如果你学得太多、太杂,对每个领域又缺乏一定时间的专精,那么不管多少年过去,你也许什么精深的内容也学不到手。

安全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安全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一)安全标准的定义 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立起来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标准和标准化从一开始就来源于人们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且一直服务于这种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标准化法》条文解释,“标准”的含义是:对重复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简单地说,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目前,这种规定最终表现为一种文件)。如古代,我国陕西省咸阳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四川省成都市发现的三星堆,从出土的青铜面具、人像、玉环等文物来看,选材、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不仅反复地、大量地出现,而且已具备技术上相当的一致性,这种统一的一致性要求其实就是标准。重复投入、重复生产、重复加工、重复出现的产品和事物才需要标准。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征,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标准对象就是重复性概念和重复性事物。标准的本质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单一的产品或者单一的需求不需要标准,对同一需求的重复和无限延伸才需要标准。 依据上述解释,安全标准的含义是:在生产工作场所或者领域,为改善劳动条件和设施,规范生产作业行为,保护劳动者免受各种伤害,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作业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简单地说,标准化是为了在—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即标准化是—项活动,一个过程。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二)安全标准的作用 1.安全标准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讲,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国家法律、国务院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标准、规章、规程和规范性文件等所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标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技术性法律规定的作用。标准是法律的延伸。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技术性规定,通常体现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与国外的技术法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现行法律法规也就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六条,把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期什么样的作用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吧阶级 斗争作为社会发展 的唯一动力,否认 社会基本矛盾再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种抹杀阶级矛 盾,否认阶级斗 争,认为在阶级社 会,离开阶级斗争 社会也可以发展 3和平与发展两大 主题之间是什么样 的关系 A世界和平是促进 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是 保持世界和平的重 要基础 B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正 确途径是顺应时代 潮流和各国人民的 意愿,因势利导,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C和平与发展的核 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4国家有那些职能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 职能和对外职能。 其中对内职能有: 政治职能,经济职 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有:A维 护国家的主权和领 土完整,防止和抵 御外来的侵略和颠 覆B根据本国的利 益调整与其他国家 的关系,进行国际 间的交流,参与国 际经济政治事务 5如何理解我国的 政体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是 指我国人民按照民 主集中制的原则, 选举代表组成全国 及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作为国家的 权力机关,行使人 民当家做主的权 利,统一领导国家 事务和管理国家, 社会的政治制度。 6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那些特征 A实践概念的科学 规定和实践观点的 确立,是实现哲学 上伟大变革的关 键。他区别于其他 一切哲学的最根本 的理论特征是实践 性,他还具有创新

实验6 类的定义与使用--练习

实验6 类的定义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类的定义与使用 1)掌握类的概念、定义格式、类与结构的关系、类的成员属性和类的封装性; 2)掌握类对象的定义; 3)理解类的成员的访问控制的含义,公有、私有和保护成员的区别; 4)掌握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含义与作用、定义方式和实现,能够根据要求正确定义和重载构造函数。能够根据给定的要求定义类并实现类的成员函数; 二、实验原理介绍 通过建立类及对象,用类的成员函数和对象访问类的成员; 利用建立类的构造函数,完成类的成员的初始化工作; 三、实验设备介绍 软件需求: Visual C++ 6.0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声明一个CPU类,包含等级(rank)、频率(frequency)、电压(voltage)等属性,有两个公有成员函数run、stop。其中rank为枚举类型,声明为enum CPU_Rank { p1=1,p2,p3,p4,p5,p6,p7},frequency为单位是MHz的整形数,voltage为浮点型的电压值。观察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调用顺序。 2、声明一个简单的Computer类,有数据成员芯片(cpu)、内存(ram)、光驱(cdrom)等等,有两个公有成员函数run、stop。cpu为CPU类的一个对象,ram为RAM类的一个对象,cdrom为CDROM类的一个对象,声明并实现这个类。 3、(选做)设计一个用于人事管理的People(人员)类。考虑到通用性,这里只抽象出所有类型人员都具有的属性:number(编号)、sex(性别)、birthday(出生日期)、id(身份证号)等等。其中“出生日期”声明为一个“日期”类内嵌子对象。用成员函数实现对人员信息的录入和显示。要求包括: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拷贝构造函数、内联成员函数。组合。 思考题 1、注意类的定义; 2、类的成员函数的访问方式; 五、注意事项和要求 要求学生要提前准备实验的内容 实验完成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