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列夫·托尔斯泰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俄国伟大作家,不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我国久销不衰,他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更是让人耳熟能详。这位高寿的文学大师终生只有一次婚姻,然而就是这次婚姻,让他尝到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托尔斯泰1828年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的托尔斯泰伯爵家族,他家不但属于俄国上层地主家族,他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声名显赫的沃尔康斯基公爵家族,这个家族的贵族伊·姆·加洛文有一个女儿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曾祖母,另一个女儿则是托尔斯泰母亲的曾祖母,因此,“普希金成了托尔斯泰四服内的表舅”。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与莫斯科一位名医的女儿,18岁的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并一同回到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村,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婚后,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极力想对丈夫的事业有所帮助,她关心的是,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让托尔斯泰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他那浩繁的文学创作。她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托尔斯泰的全部草稿由她一个誊写,托尔斯泰在1863年写道:“她是我的一个认真的助手。”

1863年2月,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写信给莫斯科的亲属们,提到她丈夫“开始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按研究者的推测,这就是“未来的《战争与和平》最初的一些草稿。”

同年10月,托尔斯泰写信给自己的女亲戚,信中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以至我全部的精神力量是这样的自由,这样适合于创作。我现在正是在创作……我现在用我的全部精力从事我的创作,我在写作和构思的是我从来还没曾写作和构思过的东西。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我是幸福而安详的,在任何人面前我不保守秘密,也没有什么愿望,除开一点:让一切都进行得正常。”

1869年,经过7年艰苦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问世,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有15种不同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书中人物接近600个,至今仅保留在作家档案库里的手稿就有5200多页。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他自己承认,“这本书的写作”他“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把一切“想写和应该写的东西”都写进书里面的希望,他丧失了好多次,又重新获得了好多次。如果没有一位开明、耐劳的妻子,托尔斯泰根本不可能历经曲折,完成这部巨著。

1870年2月,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的初稿。1870年3月底,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象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围。”她还记下了托尔斯泰的一些话,诸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他喜爱“家庭的思想”,它不同于《战争与和平》,那里面,他所喜爱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有11种不同开头的巨著同样人物众多,总共超过150多人。“在每一位成

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妻子”,可见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也不例外。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俄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托尔斯泰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和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的婚姻也不会由幸福变成不幸。

1882年,托尔斯泰的8个孩子逐渐长大,他关心孩子们受教育的事,举家迁往莫斯科。他不仅根据众多来访者的谈话去熟悉莫斯科,还参加了莫斯科的平民调查。他把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发表在《莫斯科调查》(1882)一文中。后来又根据他对人民生活的印象,发表了他第一篇篇幅很大的论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在论文中谈到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加深和尖锐化,公开警告那些“压迫人民的阶级”,“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1899年写成的长篇杰作《复活》,是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他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敬仰,同时也引起俄国统治集团的极度恐慌。因他“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下它”,反动当局不敢用公开的严厉镇压对付托尔斯泰,就决定从精神上摧毁这位伟大的作家。1901年俄国最高教会机关宣布托尔斯泰为“邪教徒和叛教者”,并开除了他的教籍。他的敌人不时给他寄信来,责备他说,他虽然揭露了贵族,自己却仍然住在贵族庄园里,他们把这些话公开在报纸和杂志上。他被责备为伪善,说他宣传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托尔斯泰生命中最后10年写的日记和书信反映了他沉重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他想把属于他的土地转交给农民,他想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由任何想出版它们的人来出。但他全家既反对让出土地所有权,也反对让出他作品的版权,他很难跟家里人生活在一起,雅斯纳雅·波良纳村那种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成了他的一种负担。

他第一次离家出走是还没有搬到莫斯科的1881年夏天,但是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怜爱使他去而复返。后来,类似这样的离家出走,他还有过几次。

但是这种被托尔斯泰准确地称为“同床异梦”的生活不能永远地持续下去。他最后终于忍受不了了,1910年10月,年过八旬的托尔斯泰在一个暗沉沉的秋夜永远离开了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秘密出走途中因病逝世。

其实,当今国内外也有一些与托尔斯泰的爱情经历相似的夫妻,如有的因政治歧而分开,有的因支持不同的球队或明星而不和,而更多的则是在处理一些小事情上,因夫妻间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影响夫妻感情,结果一段令人十分向往的爱情婚姻戛然而止。托尔斯泰从幸福的婚姻发展到不幸福的婚姻告诉我们:再幸福的爱情婚姻,也要注意保持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用共同的观念、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努力去发展和经营爱情婚姻,幸福之路走到头了,面临的就是不幸。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 梅凡 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其生活的天地狭小。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比如刘氏、李氏等。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

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 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对女主人公的婚姻雪上加霜。在婚姻悲剧中,受伤的总是女子。加之当时社会所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都不健全。男子一人可娶几个老婆,女子终身则只能嫁一个丈夫。女子与丈夫氓由于对婚姻有着不同的认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旦女子认定一个丈夫后,便从一而终,把感情看成生命的全部;而男子则不同,他只不过把感情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男子在外面寻花问柳都有可能。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健全,不能有效的保护女子婚姻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人不淑,她的婚姻必然是悲剧的。 (三)朝三暮四的男子也是导致女主人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氓》中的男主人氓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婚前,他们是有着真挚的感情基础。“总

古诗词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诗句整理合集

古诗词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诗句整理合集 经典名句: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各类诗词: 1、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几景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摸鱼儿》 4、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删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淋铃》 7、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天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逝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荫。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春宵》 9、别音容两渺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10、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曾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父台。十六君远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 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 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二、两人的爱情观、追求爱情和追求结果的方式不同 首先从爱情观方面谈,安娜和沃伦斯基追求的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美好爱情,而爱玛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与单纯的爱情,其中还夹杂着肉欲、物欲和背叛。在爱情观上爱玛就是不纯洁的。 其次在从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来谈 安娜:内心热情被压抑——婚外恋——闹离婚——公然站走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地更多的是出安娜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爱玛:内心欲望,不甘平庸——私通、偷情——准备私奔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其内心欲望的发泄。 再次从追求爱情的结果来看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幸福婚姻有公式 男大五最佳

幸福婚姻有公式男大五最佳 For many, a successful marriage can be put down to attraction, devotion, patience –and true love. But one group of statisticians begs to differ. They have developed a distinctly unromantic formula to predict how compatible a couple are based on their ages, education and previous divorces. The experts claim their theory can tell in advance that some couples are up to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o end up getting divorced than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couples with the best chance are those where a woman with a superior education marries a man who is five or more years older than herself. Neither should be a divorcee. By comparison, a marriage where a woman partners an equally poorly educated male divorcee who is five or more years her junior is up to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o fail. The study is good news for David Cameron, 43, and wife Samantha, 38. Meanwhile,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48, and wife Michelle, 45, may have only a three-year difference in age but have been married for 17 years. But the study may not be welcomed by Michael Douglas, 65, and his 40-year-old wife Catherine Zeta-Jones – the research suggests a marriage is more likely to fail if only one partner has been previously divorced, and Douglas was married once before. Academics including Dr Emmanuel Fragnière of the University of Bath studied interviews with 1,534 Swiss couples who were either married or in a serious relationship. Five years later they followed up 1,074 of the couples to see which had separated.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about their age, education, nationality and previous relationships, they found the factors that many of those who broke up had in common. Psychologists then analysed the importance of each factor to build up profiles of an ideal marriage and a nightmare couple. With age, they found that if the wife is five or more years older than her husband, they are more than three times as likely to divorce than if they were the same age.

女人嫁给有钱人的秘密-简单3招让你找到富二代男朋友

真实讲述:我嫁给有钱人的全过程 今天跟曾经混的不错同事聚会,时隔4、5年现在她们还是领着死工资,而我曾经却用了不到1年就彻底改变了,大家都知道我嫁给了有钱人,但他们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如何嫁给了有钱人?有很多比我漂亮的的姐妹问我,怎么认识富豪,怎么结实富豪的,这个我也不想什么掖着藏着,直接告诉大家吧。 有钱的男人会娶什么样的老婆,非常漂亮的女人?非常懂得发嗲的女人?这些都不是。他们寻找一种能走进他们心里的女人。我自认为我长的不是太优秀, 而我身边的富人圈子,说实话他们老婆也不是非常漂亮。 大家都知道有钱男人身边不缺女人,更不缺漂亮女人。但如何认识有钱人, 通过什么途径结实有钱人,如何让他爱上你,让他娶你过上幸福日子是最重要的。切记千万不要去什么相亲,婚介中心之类的,真正有钱的人会把时间浪费到相亲网站吗,不会!!!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圈子,私密的方式认识身边或朋友介绍的女人,这样对于他们更直接,更真实。 你见过王思聪去婚介网去发布征婚信息吗,他根本不需要发布,真正的有钱人不缺女人,而伪装的有钱人倒是会去那些相亲,婚姻网站之类的。 如何走进富人的圈子,随着这几年老公带我在这么多圈子里,我认识越来越多企业家,年轻富二代,没结婚的90后、80后,甚至70后还没结婚的也有很多,我发现了这些单身有钱人,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爱情价值观,也有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秘密,触动他们心灵的敏感点,他们才会彻底迷上你,我想把我成功的

方法,教给更多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姐妹,就像曾经的姐妹把这个秘密告诉我一样。 我会教你如何认识富二代,教你如何装饰自己,怎么巧妙跟有钱人互动,1年内顺利成就你的婚姻,从打工小妹翻身做女富豪。其实走进富人的圈子,绝对拼的不是颜值或整容,好看的女人太多了,他们不缺女人,告诉你一四一秘密九七九嫁给七四六五有钱人的真正方法,前面十位数连起来是我的企鹅裘球,告诉你嫁给有钱人的真正方法,这些有钱人的弱点在哪里?他们的感情软肋在哪里? 一旦你触碰到了,很快你会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对你爱的死去活来,离不开你。在我这里可能会颠覆你的曾经所有的认识和观念,因为你将要走进真正富人的圈子。 最令我自豪的是,当我把嫁进豪门经过告诉身边姐妹,并指导姐妹怎么认识有钱人的时候,没想到她不到半年,就成功嫁给了一个美籍华人,出国移民到了美国,这方法这是太绝了,不禁让我想教给更多姐妹,现在她们都有了2个可爱的孩子了,老公也特别疼爱它,去年夏天我们相聚在美国芝加哥,谈天说地,回 忆曾经一起努力走过的日子,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闲暇的时候跟姐妹们全世界各地旅游享受富婆生活,爽呆了,只因为我们不甘平庸一生。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列夫·托尔斯泰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俄国伟大作家,不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我国久销不衰,他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更是让人耳熟能详。这位高寿的文学大师终生只有一次婚姻,然而就是这次婚姻,让他尝到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托尔斯泰1828年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的托尔斯泰伯爵家族,他家不但属于俄国上层地主家族,他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声名显赫的沃尔康斯基公爵家族,这个家族的贵族伊·姆·加洛文有一个女儿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曾祖母,另一个女儿则是托尔斯泰母亲的曾祖母,因此,“普希金成了托尔斯泰四服内的表舅”。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与莫斯科一位名医的女儿,18岁的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并一同回到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村,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婚后,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极力想对丈夫的事业有所帮助,她关心的是,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让托尔斯泰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他那浩繁的文学创作。她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托尔斯泰的全部草稿由她一个誊写,托尔斯泰在1863年写道:“她是我的一个认真的助手。” 1863年2月,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写信给莫斯科的亲属们,提到她丈夫“开始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按研究者的推测,这就是“未来的《战争与和平》最初的一些草稿。” 同年10月,托尔斯泰写信给自己的女亲戚,信中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以至我全部的精神力量是这样的自由,这样适合于创作。我现在正是在创作……我现在用我的全部精力从事我的创作,我在写作和构思的是我从来还没曾写作和构思过的东西。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我是幸福而安详的,在任何人面前我不保守秘密,也没有什么愿望,除开一点:让一切都进行得正常。” 1869年,经过7年艰苦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问世,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有15种不同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书中人物接近600个,至今仅保留在作家档案库里的手稿就有5200多页。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他自己承认,“这本书的写作”他“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把一切“想写和应该写的东西”都写进书里面的希望,他丧失了好多次,又重新获得了好多次。如果没有一位开明、耐劳的妻子,托尔斯泰根本不可能历经曲折,完成这部巨著。 1870年2月,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的初稿。1870年3月底,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象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围。”她还记下了托尔斯泰的一些话,诸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他喜爱“家庭的思想”,它不同于《战争与和平》,那里面,他所喜爱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有11种不同开头的巨著同样人物众多,总共超过150多人。“在每一位成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是如何酿成的? 俗话说: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古典名著,那些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身边总有美女相伴。如:项羽与虞姬、周瑜与小乔、范蠡与西施、郭靖与黄蓉、乔峰与阿紫等等。这些风流倜傥、器宇轩昂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赢得那些超凡脱俗、绝代佳人的芬心,最后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婚姻美满,给世人留下非凡不俗的才情佳话。圣经中也有不少才子佳人,如:亚伯拉罕与撒拉。亚伯拉罕是信心伟人,而撒拉却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八十几岁都还有人在打她的主意。才子配佳人本是合宜之事,是绝配。但并非只局限于他们的外貌与才华,也包括他们的自身修养、品格、内涵也应该在同一层面。这样的才子佳人,才能成为让人羡慕、敬仰的美丽爱情。 18世纪也有一位才子,他领导了英国的大复兴,并创立了卫理公会。他打破当时圣公会的传统在外面露天布道,吸引了许许多多人归主,他就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这位拥有雄辩的口才,与思维敏捷的才子,成为英国成千上万爱主的姊妹暗中倾慕的对象,她们渴望有福分能够成为他的贤内助,能在属灵事工上辅助他。但是约翰·卫斯理的婚姻却成为了18世纪鲜为人知的悲剧。在他的一生中,这是最为沉重的一项打击。 约翰·卫斯理曾经遇到过二个心仪的女孩,第一位是美丽动人、温柔文静的苏菲·赫琪(Sohy Hopkey);而第二位是丧偶的葛丽丝·莫瑞(Grace Murray),她不仅是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爱的女人,更是一位善于管理,工作能力强的贤内助。这两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卫斯理太过拖延,对待感情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后对方都由爱成恨,下嫁他人。由于这些失恋的经历,使得约翰·卫斯理一度软弱过。 5年后,经人介绍约翰·卫斯理认识一位商人的遗孀玛丽·花雪莉(Molly Vaveille)。这次,约翰·卫斯理一反常态,匆促地向玛丽·花雪莉求婚。或许,害怕自己的优柔寡断再次失败。于是,在没有征询家人的看法下,突然在伦敦铸造厂的布道会宣布他的婚讯。1751年2月8日,约翰·卫斯理仓促间娶了玛丽·卫斯理为妻。婚后,玛丽·卫斯理终于原形毕露。她的性格是狠毒的、势力的、俗气的、狂傲的。她喋喋不休,气势汹汹,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泼妇。约翰·卫斯理在结婚之后,尽管千方百计地迁就玛丽·卫斯理,但是她却变本加厉,越来越邪恶和泼辣。有一次他在爱尔兰的北部领一个聚会。讲完道,当约翰·卫斯理拖着疲乏的身体退回寝室时,竟然在寝室内受到玛丽·卫斯理的扭打。结果约翰·卫斯理躺在地上,因玛丽·卫斯理揪着他的头发在地上拖行,在她手里还握着一把连根拔起的头发。 到了1776年,玛丽·卫斯理竟然遗弃了约翰·卫斯理。多年来,她到处散布谣言,用尽一切办法,要中伤约翰·卫斯理。可是老年的约翰·卫斯理,像一座大山,屹立不动。他已成为当代一位声誉日隆的人物,他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英国人,更广泛地为人所认识。他的不愉快和不美满的婚姻,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主的忠诚。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1、幸福的婚姻结局都是一样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幸的婚姻结局也只有两种,要么忍要么滚! 2、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散发着一股地牢般的霉气。作者:张方宇出处:张方宇的腾讯微博 3、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 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作者:海灵格出处: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 4、婚姻是自己的,就如同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一样,别人无从参与,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婚姻却有各自的不幸。作者:唐欣恬出处:裸婚 5、我是胸无大志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待在龙城教一辈子书然后照

顾三叔三婶小叔当然还有你爸你妈等你和郑南音都远走他乡并且婚姻不幸的时候帮你们支撑好这个大本营好让你们随时回来养精蓄锐再战江湖西决凛冽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爱上西决。(注;西决不仅是小说的名字,这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6、命运不允许女性太过逸乐满足,总设法叫她们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环境欠佳,数来数去,总有不顺心的事,从一双漂亮但轧脚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缘无份,一生都很少真正开怀。作者:亦舒出处:吻所有女孩 7、有那么厉害的婆婆,什么样的丈夫都补偿不了。嫁人的时候,眼睛睁得要大,不幸碰到一把声音可以退贼的伯母,都还是抱独身主义算了,谁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作者:亦舒出处:她比烟花还寂寞 8、只要是走进了婚姻,你们就是天底下最最平等的人。别只看到自己家庭条件好,别自以为自己工作好,别只看到自己收入比妻子或丈夫高,别自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嫁了你是你赚到了……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视自己为妻子或丈夫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因妻子或丈夫对你的付出而内心感激,这才是夫妻相处之道。 这是我想对我的孩子说的话。 但愿婚姻的不幸,不要再落到你的身上。 9、婚姻成功的秘诀之一,或许就是不将爱情当成全部。爱情担负不起女人所有的重托,得之,生活多一分绚烂;失之,人生不至塌

爱情婚姻家庭需要2个人相互努力,共同成长

爱情婚姻家庭需要2个人相互努力,共同成长 我和汪某人认识快10年,恋爱7年,婚龄2年,目前育有一女。 我俩婚前吵架比较多,很多时候感觉根本沟通不了,最后一次吵得特别厉害。当时我就知道这一架吵完要么分手要么结婚了!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结婚了,而且婚前我们基本把婚后可能要吵的架吵的差不多了,婚后也吵不起来了!其实回头想想有的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吵,但是年少轻狂啊!我们最后能走到一起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兴趣爱好 汪某人喜欢踢足球看足球,我呢,在他去踢球的时候只要有空就陪他去,在现场看着他踢球,老实说其实我也看不懂,哈哈哈……不过我可以戴上耳机听音乐放松自己,可以静静想事情;他如果看球赛呢,我就会做下功课,比如哪个队和哪个对比赛,然后有时间就和他一起看,没时间就会问他比赛结婚如何,谁进的球等等。 我呢比较喜欢去‘附庸风雅’的地方玩耍,汪某人基本都是很支持而且每次把我送过去。我爱看电影,每次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只要他时间安排的过来他都会约我去看。 2.工作方面 我俩从刚开始工作,创业,遇到各种挫折,相互指责(其实大部分都是我在指责他),到相互认可,相互鼓励,到并肩同行,一路走来,回头看看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不易。 3.生活方面 我喜欢吃汪某人烧的菜,他只要公司不忙都会去我公司接我然后买菜做饭(我工作6年多,汪某人上下班接送我6年多,默默点个赞)。 他不喜欢拣菜洗菜这些琐事,而我就喜欢做这些。所以我们家基本上都是我拣菜洗菜切菜配菜,然后喊他烧一下。打扫卫生我们也是一起做,他干重的,我做轻的。其实我挺享受这样的过程的,我觉得夫妻就应该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卫生,一起散步……这样多幸福啊! 我们结婚时间并不长久,所以目前也没有太多好的经验可分享,我真心希望,若干年后,我和汪某人耄耋之年,我还有机会把我们的故事分享给后代…… 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在一起长长久久……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

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托尔斯泰夫妇交

幸福婚姻要素

一、一个成功的人,他们往往具备以下素质: 1. 诚实、正直、有教养 2. 有很好的社交能力 3. 有良好的思想观念 4. 配偶的支持 5. 努力的坚持工作 二、幸福的价值观。幸福来自于平衡,只有家庭和谐,事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也就是家庭第一,事业第二。人若想幸福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2.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 三、影响婚姻的因素 1. 忠诚 2. 责任。 一个公司的CEO,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有一天,他的妻子出车祸,成了一个植物人。他就不再工作,天天去陪他的妻子,照顾他的妻子。董事长找到CEO去和他谈,董事长说以公司的名义找几个保姆来全天的照顾妻子,这样CEO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顾及公司的工作。CEO非常反对,董事长说:“她是一个植物人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就算你天天的照顾她,她也不知道你是谁了,一个保姆和你的照顾是没有分别的”。但CEO说了一句:“当她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要知道她是谁。” 3. 体贴 婚姻是两个不同生活背景、两个家庭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就需要双方能接受对方的优点的同时更要接受对方的缺点。 如何来体贴,需要三个方面:理解、关怀、推崇。 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面子”而活,一个女人一辈子是为了“情”而活。如果能了解这个,推崇也就不再难了。 4. 能干 一个女人需要经济独立。自力、自强。有一句说很好“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男的肩膀”。姐妹们,记住这句话吧。 女人要记住不能以命令的口气来命令你的老公。男人要相信女人的适应性,不要教你的老婆来做事情,时间久了,她会形成一种依赖性。 5. 给对方全力支持 四、婚姻是有需求的,男女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据世界权威人士统计,男女各有五大需要,而且这五个需求也有是层次关系的。 男士的五大需求: 第一位:性满足。 第二位:玩到一块 这一需要体现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比如老公说,今天想去钓鱼,妻子就要马上穿上运动鞋,拿起鱼杆出发。如果妻子能陪老公玩所有他喜欢的项目的话,那他还会再去找其他的玩伴吗?就算去找,他也会想到家里的妻子的。 第三位:老婆具有吸引力。 男人是用视觉到恋爱和生活的,女人却是用自己的听觉和感觉来恋爱和生活的。 现在好多女人,都是早上老公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化好妆,穿好漂亮的衣服出门了。晚上等老公回到家的时候,妻子却已卸好妆,穿着自己邋遢的睡衣在屋里看电视了。这样的丈夫很可怜,看不到妻子最漂亮的一面,当丈夫的朋友对他说“你的老婆很漂亮呀”,丈夫会很诧异,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见过妻子漂亮的一面。所以说,很多女性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内衣,商场里内衣专柜的高档睡衣,从几十的到几万的都有。为什么会有价位这么高的内衣呢?穿在外衣里面,谁也看不到,为什么还那么贵呢?希望姐妹们想想这个问题。 第四位:相夫教子。

论《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不幸的家庭大致相同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曹大赞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俄国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里,封建法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和侵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托尔斯泰面对着、思索着这场社会变革,企图通过家庭关系来展示这场变革及其影响。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①社会制度和时代的变化打破了也重新组建着所有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自然是受影响和反映都最明显的关系。就家庭关系来看,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集中地描写了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一家暂时的幸福。 “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②的俄国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等进步思想的启发和哺育下,从旧的伦理道德中(主要是家庭关系中)产生了新的爱情观。但由于人们对爱情认识的肤浅,粗陋和追求时的一路狂奔使这种爱情观进入了一种轻浮而又极其危险的境地。 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以及安娜的爱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她出生于贵族家庭,长大以后按照贵族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 ..).了官运亨通的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③,从而完成了他...........(.卖给 们政治基础上的结合。这种婚姻制度基础导致了家庭关系的主体——由夫妻双方的疏远和感情的荒原。安娜的不幸便是这种由感情上的疏远变成的灵魂与灵魂间的对峙造成的,当然也与他们本身无心折除情感障碍有关。 也就是说,这个家庭不是爱的产物,也不是爱之巢。 家庭幸福是靠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所获得的。而作为丈夫的卡列宁在外形上有安娜所深恶痛绝的感情缺陷:“撑住圆礼帽边缘的大耳朵”、“嘴上惯常的嘲笑”、“尖细的声音”、“慢慢的腔调”、“微驼的背”、“走路蹒跚,摆动屁股”、“冷冰冰而严厉的目光”以及“扳手指的恶习”……④ 安娜和卡列宁之间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卡列宁每从部里回来,“照例”没有时间到房里去看安娜,而是却接待来访者。最难以接受的是卡列宁“认为博览群书是他的责任”,“他在政治、哲学、神学方面产生各种疑问进行探索”⑤,居然还要求议会通过他的什么什么议案……如此如此,不可救药。 卡列宁不是一个好丈夫,但也不至于“官厅机器”。根据文献和安娜的话,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下的一个可怕的“官厅机器”⑥。人,总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人,他必须为了更好地生存努力,包括完善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卡列宁只是想为俄国社会做点什么,他认为他为国家尽他的微薄力量是他的天职。他的法案是为了要“从政治、行政、经济、人种、物质和宗教等方面调查非俄罗斯人的情况”⑦,而不是提倡其他黑暗的反动的什么法案。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需要维护和促进她进步、发展的人,我们不能因此把卡列宁当作“官厅机器”。照此类推,可能许多英雄、模范都难逃“官厅机器”的头衔。 诚然,卡列宁对安娜精神生活的淡漠是可以指责和“诟骂”的,这种淡漠造成的闺中 ①引自《安娜·卡列尼娜》第1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引自《安娜·卡列尼娜》“序”第1页。 ③引自《安娜·卡列尼娜》“序”第2页。 ④引自《安娜·卡列尼娜》93—97页。 ⑤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01页。 ⑥引自《托尔斯泰评传》326页。

_红楼梦_中的婚姻爱情悲剧解析

2011.7下半月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评析 · 白俊奎陈景云等 《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悲剧解析 黎水生 一、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 我个人觉得古代婚姻会走向悲剧是因为男权。古代带到现今的制度是重男轻女,为什么呢?从很大一个角度来说是因为宗法制,分封制,世袭制所造成的,皇上有后宫佳丽三千,但很多人想做皇上并不是因为后宫,古代男子多数注重权利,那么在这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上,就造就了很多爱情悲剧。 二、《红楼梦》中的爱情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 自由恋爱的爱情是日久生情,而如果包办婚姻中也有爱情的话,就只能是一见钟情。 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加上一个薛宝钗还有后来的史湘云。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地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 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 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是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在《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也反映出了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 三、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可解脱性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和安排时,就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天神。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际遇,认为天意在支配着命运。《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完全地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世界,只好把它归 结为天意和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他们的经济根本无法独立,整日在里吟诗作词,不食人间烟火,悠闲自得。离开了贾府,宝黛几乎连怎么生存下去都会成为至大难题。宝黛甚至还幻想着家长会为他们指婚,消极得等待贾母的包办婚姻制度成全他们的爱情。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的倚赖还是很深的,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让爱情悲剧雪上加霜。 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可解脱性,根源还是与封建势力的冲突。天意让他们相爱,命运却没有让他们降临在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国度里。整个贾府,上至视两玉为宝的贾母,下至奴才,没有人赞成他们的恋情,为他们主持公道。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恋爱自由不被允许,更是古板老套的封建制度就注定了这场不是大团圆结局的爱情。 四、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故事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