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重点

宋元时期大都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宋词元曲。

难点

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漕运和都市街景的图片)

教师: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都有哪些呢?这时期的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师: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繁华的大都市

教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1/3;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110万。

学生: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以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为例,来了解一下宋代都市的繁华。

2.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的繁华

教师:(出示北宋的大相国寺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归纳)①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②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③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3.娱乐商业尽在瓦子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南宋《梦粱录》中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所谓勾栏,意思是在瓦舍中由不同的专业艺人用栏杆等物组成的带棚的一种演出场所.

材料二元初《武林旧事》中记载临安有瓦舍23处,仅北瓦内勾栏就有23座。

问题:(1)宋代最热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什么地方?它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什么?

(2)瓦子里都有哪些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1)瓦子,勾栏.

(2)娱乐活动有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蹴鞠;商业活动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材料二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坊区街道开满店铺,甚至在宫城和寺庙附近,也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夜市尤其著名.

材料三如下表.

问题:(1)结合材料,联系前几课所学知识,请你说一说瓦子在宋代盛行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

达的表现有哪些?

(3)瓦子和勾栏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1)①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商业的发展,取消了影响商业发展的一系列限制政策,从而使宋代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3)市民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丰富。

教师:(总结)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

4.杂剧

教师:(展示图片)

元杂剧陶俑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2)杂剧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3)杂剧演出的场所有哪些?

(4)杂剧形成于什么时期?兴盛于哪一区域?其发展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

(1)杂剧。

(2)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3)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4)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5.宋代的节日

教师:宋代有哪些节日,这些节日今天还有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

(1)哪些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

(2)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3)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1)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

重视。

(2)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3)略。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词

教师: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请阅读课本,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找出下列问题:

(1)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特点?

(2)词有怎样的发展演变?很多宋词都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学生:(回答)(1)唐中期以来,随着音乐的发达,原来盛行的五言诗或七言诗,要谱入乐曲,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乐曲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词。

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源于诗,具有诗的一般特点,但又有别于诗,有它自身的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常用的词牌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诗的创作可以说成写诗、作诗,而词的创作称为填词,

必须依词谱的相关规定(句式、字数、押韵的位置、对仗位置、平仄规定等)去“填”上适当的字,而不是随意地去写。(2)兴起于唐代,繁盛于宋代,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很多宋词中都体现了关心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的主题.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师:宋代三大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一个怅然贬谪之痛,一个醉心金石之娱,一个常怀家国之恨,文品、才情之高下优劣难断一二、莫分伯仲,但无一例外都寄情于文、钟爱于景,从而神态各异、情趣各异。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请同学们阅读这些词,体会并说说他们各自的词风。

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学生1:苏轼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学生2: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游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生3: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三人的风格有所不同?

学生: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及经历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辛弃疾生活时代的社会形势,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联系李清照的

早年经历和中年以后的流亡经历,放到当时政治形势大背景下,探讨词人词风变化与政治形势的关系。)

教师:(出示表格总结)

词人生活

时代

风格情怀

苏轼北宋词风豪迈而飘逸;报

国情怀

李清照两宋

之交

词风委婉、细腻、清

秀;忧患情怀

辛弃疾南宋

豪放词风、词境雄奇

阔大;报国情怀

教师:(过渡)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唐诗宋词并称双绝,成为一代文学之胜,那元朝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下一目内容。

2.元曲

教师:(展示元杂剧图片)

教师: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教师: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教师: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教师: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师:(展示漫画《司马光砸缸》),哪位同学来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并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资治通鉴》

教师: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教师:(介绍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态度非常严谨的事例,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教师:司马光编撰的这本书为什么取名《资治通鉴》呢?你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吗?《资治通鉴》为何在北宋时期出现呢?

学生:(讨论)北宋王朝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

四、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师:(展示材料一引导学生分析并感悟宋朝经济的繁荣程度)

材料一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采都丽,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衢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荣发达景象。

教师:(展示材料二,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宽松的政治形势推动了诗词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宋太祖曾立下“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因此,宋代文人敢于议政,也敢于犯颜直谏。即使触怒皇帝,

也没有杀头灭九族的危险,更没有当众廷杖的肉体折磨和人格侮辱,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为了吸引和笼络人才,宋朝向文人学子敞开了科举这条阳光大道,录取的名额不仅多,而且不重谱牒、不重乡贯、门第,甚至有意创造条件,让孤寒之家的子弟脱颖而出。通过读书、科举获取地位、声望、财产,成为一条捷径和正途。

教师:(展示材料三,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以生活为素材,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

材料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教师: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一是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二是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提高,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本课向我们展示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面貌,介绍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阐释了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错误!错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重点 宋元时期大都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宋词元曲。 难点 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漕运和都市街景的图片) 教师: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都有哪些呢?这时期的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师: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繁华的大都市 教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1/3;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110万。 学生: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课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过程: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的建立和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

胤就是宋太祖。北宋按先南后北的顺序,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1)派文官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监督知州;(2)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步形成。(弊端:武将地位、待遇不高,受多方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政权的建立】背景:唐末汉人避乱,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统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 1.课标解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元朝都市生活以及元曲”主要出于“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宋元时期的历史面貌。) 2.知识梳理 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八课: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本单元时序与主题并行,从时序的先后关系看,第6课、第7课、第8课、第10课、第11课以政治演变为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长期割裂局面,重建了统一国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上述文字描绘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宋元时期有很多大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结合题干信息,故选D。 2.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这些著名的大都市不包括 ( ) A.北宋的开封 B.南宋的临安 C.元朝的大都 D.西夏的兴庆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繁华的都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元时期,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3.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中写道: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下列关 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瓦子是城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D叙述错误。 4.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面貌和时代特征。下图主要反映了宋代 ( ) A.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B.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C.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杂剧演员 6.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抢答宋元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案提示:杂剧。 7.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答案提示:春节(宋代叫元旦)。还有元宵节、中秋节等。 8.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1.经典展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阅读教材,完成下表的填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可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绘制的场景,来让学生体会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 2.宋词和元曲也是本课的重点。在学习宋词与杰出的词人时也可以用图表的方式进行归纳,具体参考如下: 词人生活年代代表作品风格特点 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两宋之交《声声慢》《如梦令》委婉、细腻、清秀 辛弃疾南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 风格豪放,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3.从瓦子看城市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宋朝瓦子的出现是城市繁荣的结果。瓦子本身是一个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因而瓦子的出现,是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瓦子的存在,不仅增添了城市的生气,还促进了城市商业的进一步繁荣,从这一点来看,瓦子的出现还是商业繁荣的一个因素。 4.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让学生朗诵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作品,从中体会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状况,以及南宋的抗金斗争。还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体会到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 1.读图感知法: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形象地感知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展现了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走进这幅全景式的社会风俗画卷,能够形象地感知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在赏析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出如下探究性问题:“《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出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住宅?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宋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不同?他们出行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通过赏析,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2.诗词赏析法:在学习“繁华的都市生活”一目时,可以选用一些宋代表现节日习俗的诗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如出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宋代的哪一节日,进而提出如下问题:“请你根据诗人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 梳理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北宋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开封。(黄袍加身,杯 酒释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兵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①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 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 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 政权建国时间民族杰出首领(建立 者) 都城 与宋重大 事件

辽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临潢府澶渊之盟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宋辽关系:战(澶州之战)----------------和(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 宋夏关系:战(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和(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金12世纪初期女真族阿骨打(金太祖)会宁--中都宋金议和南宋1127年汉族赵构临安 宋金关系:战(岳飞抗金)----------------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1、辽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意 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1)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 担.(2)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长时间和平稳定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长远 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 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 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3、如何评价岳飞?岳飞是抗金英雄,金在进攻南宋的战争中烧杀抢掠,对北 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社会稳 定,有利于南宋社会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岳飞得到了人民的尊 敬。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民族融合,友好往来,共同发展(“和”) 5、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a、为躲避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主要原因)。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政府重视扶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 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 (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

合;回族开始形成。 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6、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什么: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有弊。女真族建立金朝,灭辽和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最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民族战争曾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完成,民族交融进步加强,国家基本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文化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在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梳理知识,借助地图使学生直观掌握复杂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宋元时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关系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的史实。 难点:理清本单元经济重心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结果,民族关系发展的史实。 【教学方法】归纳法、图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 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定位分析 1.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哪些表现?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力兴修水利、农作物的播种区域扩大及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方面,杭州、成都、广州的商业十分发达,有些南方政权的商业贸易收入或为主要的财政来源。 2.如何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并立”与“分立”有什么区别?“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并立”和“分立”的确是有区别的。“分立”的含义中有一种分化、分离的倾向,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段的历史情况相符;而且,虽然有隋唐的统一,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我们当然不能操之过急,说这个时期已经是统一,或者用“朝着统一进步”这样的表述方式作为学习主题的题目,用“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 “并立”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相互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在边界设立交易场所,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交融,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3.怎样从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这个“发展”其实是表示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大批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朝大都的都市生活,了解它们的文化娱乐情况。 ②列举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史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宋朝诗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及其成就。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右面铜镜上的人们在做什么?这说明当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1.都市:北宋时的________、南宋时的________、元朝时的___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市民: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娱乐场所 (1)瓦子: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2)勾栏: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戏剧表演: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5.传统节日:春节、________节、________节、端午节等。 二、宋词和元曲

上面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关汉卿的画像,他写的悲剧《窦娥冤》流传至今,你知道这部悲剧讲的是什么吗? 1.宋词 (1)地位: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代表 ①苏轼:________文学家,词风豪迈而飘逸。 ②____________: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③辛弃疾:________人,词风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元曲 (1)分类:元曲包括________、杂剧和南戏等。 (2)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3)代表 ①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元曲四大家”:关汉卿、________、郑光祖、白朴。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__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共13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与司马迁的________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预习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城市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 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 A. 诗、杂剧 B. 乐府、散曲 C. 词、散曲 D. 杂剧、散曲 【答案】D 2.下列有关宋词的叙述,不确切的一部() A. 是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 B. 是一种新体诗歌,汉朝时已经出现 C. 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D. 经过五带到两宋,获得极大发展 【答案】B 3.下列反映宋朝电视剧中出现以下场景,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夜市有小吃 B. “瓦肆”上演《红楼梦》 C. 百姓中秋赏月 D. 朋友一起饮茶喝酒 【答案】B 4.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了市民文化生活的繁荣。以下体育活动中,宋代市民不能参与的是()A. 相扑 B. 蹴鞠 C. 跆拳道 D. 水上运动 【答案】C 5.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 A. 城 B. 市 C. 坊 D. 瓦舍

6.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A.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 【答案】C 7.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 宋朝城市经济生活开放的特点表现在( ) A. 娱乐生活丰富 B. 使用交子购买物品 C. 出现夜市等 D. 传统节日丰富 【答案】C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下列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这个朝代的文学主流是?() A. 唐朝;诗 B. 宋朝;词 C. 元朝;曲 D. 明朝;小说 【答案】B 9.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 士大夫的提倡 B. 达官贵人的提倡 C.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D. 农民的需要 【答案】C 10.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 集市 B. 瓦子 C. 勾栏 D. 邸店 【答案】B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 (一)北宋(960年——1127年) 1、北宋的建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时间:960年 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 2、北宋的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 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 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2) 措施: 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 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 重文轻武的影响: 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 时间:1127年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 2.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3.知道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4.理解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后,完成知识填空和自学检测,并记录好你的疑惑) 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传统节日:宋朝时,、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2 宋词和元曲 4

(2):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 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 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 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 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元曲 (1)特点:元曲包括、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著名杂剧家 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 ②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郑光祖、白朴、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知识点3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6.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7.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知识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