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绪论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反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及其各自的作用

a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结构,并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

b效应器:产生反应的结构;

c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

d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将感受器和效应器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

C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体液调节:A.定义: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B.特点: 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 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成

A 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在体实验:麻醉在状态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暴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例如胸内负压的测定、大脑皮层运动机能的定位。

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蛙心离体灌流、小肠离体运动描记。

以上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要求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B 特点:

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在体内的活动情况。

慢性实验:

A、定义: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例如假饲实验

B、特点:

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哪些?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节(上面有)

3.自身调节A.定义: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B.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刺激:凡能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称为刺激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指活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将会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这种电位的变化过程就叫做动作电位。

形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可大体看作两部分:峰电位和后电位

2.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时期:

a.绝对不应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趋于零.

b.相对不应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开始恢复,但低于正常水平。

c.超常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水平。

d.低常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

3.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取决于K+平衡电位。

4、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由此可见,动作电位产生是细胞膜对Na+、K+通道先后开放的结果,

动作电位的峰电位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5. 肌丝滑行理论

6. 兴奋-收缩偶联:1.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终末池对Ca 2+释放和再聚积。

第二章 血液

1.红细胞比容:

溶血:红细胞置在低渗溶液中因过度吸水膨胀而破裂,释放血红蛋白的现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1h 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由下表可得: 1.初按因子发现顺序,统一用罗马数字命名 2. 除了IV 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3.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

4.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其中因子II,VII,IX,X 合成,都必须有维生素K 存在。 2.细胞外液的四种表现形式:血浆 5% 组织液10-15% 淋巴液 脑脊液 3.一氧化碳和亚硝酸盐的中毒机理:

4.白细胞的分类:有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组成。淋巴细胞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5.血液凝固的过程: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凝胶状态(凝固状态)的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

第三章 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 定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特点 收缩时间短,舒张时间长; 心房和心室有一个共同舒张期;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常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异位节律: 由潜在起搏点起搏而产生的心脏节律

房室延搁:定义:房室交界处的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形成了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生理意义:使心室收缩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或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反映心脏机能状态的一个指标。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微循环:1.定义: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功能: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淋巴循环:在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少部分(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然后经淋巴系统进入大静脉,称为淋巴循环。

生理意义:1.将部分组织液和从毛细血管漏出的血浆蛋白重新运回血液。 2.对脂肪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3.具有

防御作用。

2.心脏泵血的整个过程(心室的活动过程)

3.影响组织液滤过的因素有哪些?有效滤过压的组成?

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毛细血管血压(Pc)—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组织液的静水压(Pt)+组织液胶体

渗透压(Cot)

4.心肌细胞的特点:

(一)兴奋性: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

2.与收缩活动关系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二)自律性: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

根据心肌细胞有无自律性分成两大类:

1.普通细胞(也叫非自律细胞):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无自律性,兴奋受自律细胞的制约。

2.自律细胞:定义: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构成:心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及其分支。

(三)传导性:1.定义:指心肌细胞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细胞膜向外传播的特性。

2.特点:A 和神经细胞相同,局部电流形式B 能够借助闰盘细胞迅速传递到其他心肌细胞,从而使整个心脏形成一个功能合胞体。

(四)收缩性:1.收缩形式上,它有两个特点:A.“全或无”式的收缩B.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2.收缩机理只是Ca2+的来源与骨骼肌不同。

正由于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主要依赖于胞外的Ca2+,故胞外的Ca2+浓度较低时,心肌细胞虽能够兴奋,却不发生收缩,这一现象“兴奋收缩脱耦联”。

第四章呼吸

1. 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呼吸膜、胸内压、通气/血流比值、Hb的氧容量、Hb的氧含量、Hb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

2.呼吸膜的组成

3.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

4.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及与大气压的关系

5.胸内压的形成

6. 氧的化学结合有什么样的特点

7.血液中CO2化学结合形式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吸收: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激素:由消化道粘膜下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肽。

作用:A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B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C 营养作用。

胃排空: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蠕动冲:在小肠还常可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蠕动冲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大肠。

逆蠕动:与蠕动的方向相反(从后向前)推动食糜。发生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逆蠕动延长了食糜在小肠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2.消化方式的分类

A 机械消化:又称物理消化,通过咀嚼和消化管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不断向后段消化管推移的过程。口腔内消化。

B 化学消化:利用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胃和小肠。

C 微生物消化:又称为生物学消化,通过微生物产生各种酶,使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过程。反刍动物的瘤胃和单胃动物的大肠。

3.胃液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成分: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约为0.8-1.5。胃液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水、Na+等。

1.盐酸:由胃腺的壁细胞所分泌。

盐酸解离的,游离酸;绝大多数与蛋白质结合,结合酸。二者合称为总酸。

作用:胃酸的作用

a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了必要的酸性环境。

b 使蛋白质变性,有助于消化。

c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d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e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合成: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细胞内。

激活:胃蛋白酶原可以被胃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所激活。

作用:将蛋白质分解成胨,产生少量的多肽或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

3.粘液和碳酸氢盐

A 粘液: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它具有润滑作用,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

B 碳酸氢盐: 胃内HCO3-主要是由表面粘液细胞所分泌的,仅有少量的HCO3-是从组织间液渗入胃内的。

C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a 能有效地阻挡H+的逆向弥散,保护了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b 粘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还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分解蛋白质的作用。

4.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作用: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4、胃酸的形成过程

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6.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物(HCO3-,Cl- ,K+,Na+,Ca2+,)、有机物(各种消化酶)。

a.碳酸氢盐: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的。

HCO3-的主要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宜的pH环境。

b 蛋白水解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这三种酶都是内切酶。此外还有外切酶羧肽酶A和羧肽酶B;

这些酶都是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酸、胰蛋白酶和组织液的作用下可以被激活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当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则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c 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胆酸盐+辅脂酶

甘油三酯7.5-8.5 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此外,胰液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和磷脂酶A2,它们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卵磷脂。

d 胰淀粉酶: 一种α-淀粉酶

胰淀粉酶

淀粉 6.7-7.0 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

7.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胆汁在脂肪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1.胆汁的成分与作用

A成分:胆汁是一种具有苦味的有色粘样液体,由水分、无机盐(钠、钾、钙等)、胆汁酸、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卵磷脂等。

胆汁酸:由胆固醇通过肝细胞转化而来的,

游离型: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

结合型:能和甘氨酸、牛磺酸结合,水溶性大

结合型胆汁酸再与盐离子(Na+,K+ )结合形成胆酸盐

胆色素: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

胆固醇:脂类分解的中间产物,不溶于水;

B 胆汁作用(主要是胆酸盐作用)

a 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形成微滴,从而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b 胆酸盐是脂肪酶的辅酶,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c 为胰脂肪酶提供适宜的pH ;

d 胆盐还可以将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带到小肠上皮细胞,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e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8.为什么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主要部位?

1.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完善的物质转运条件 。

3.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将食物消化成适于吸收小分子物质。

4.停留时间长。 9.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状况 (一)水分的吸收

通过被动转运进入粘膜上皮细胞的,动力是渗透压差。Na2SO4,MgSO4具有轻泻的作用。 (二)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正常情况下,肠内容中95%-99%的钠都被吸收。Na+吸收通过主动转运方式:靠细胞的底侧膜上的钠泵将Na+转运到细胞间隙,同时将细胞外K+转运到细胞内,它为葡萄糖、氨基酸和水的吸收提供动力;小肠对Na+重吸收使 CI-顺电化学梯度而被吸收。 2.钙的吸收

钙主要在小肠前段被吸收;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A 维生素D 供应;

B 机体对钙的需要有关;

C 食物中钙含量有关;

D 钙离子只有在溶解状态下才能被吸收。

E 钙吸收要求一定的钙磷比。

F 脂肪食物对钙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钙的吸收主要是通过主动转运完成的。 3.铁的吸收

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影响铁的吸收因素:

A 铁离子的化合价和存在状态:Fe2+只有溶解状态下才容易被吸收;

B 维生素

C 促进铁的吸收,C 盐酸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 D,与机体对铁的需要有关; (三)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氨基酸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载体和钠离子参与,经血液途径被吸收。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了二肽和三肽的转运系统。 (四)糖的吸收

糖类可被小肠上皮粘膜迅速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已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则很慢。 在已糖中,半乳糖和葡萄糖 〉果糖 〉甘露糖。单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主动过程,它吸收与蛋白质相似。

第七章 排泄系统

1.排泄:生理学上将代谢终产物、摄入过多或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

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小分子溶质,从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中转移到肾小囊的过程。

重吸收作用:滤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又被吸收回肾毛细血管的过程。 2.机体向外排泄途径有哪些?

1.呼吸器官:排出CO2和少量的水

2.消化器官:排出肝脏代谢物;肠粘膜分泌无机盐,经肠腔随粪便排出。

3.皮肤:通过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氨、少量的尿素和氯化钠等

4.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代谢产物(含氮化合物的代谢产物、脂肪代谢产生的非挥发性酸的盐),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3.肾单位的组成

5.滤过膜的组成

①内层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比较薄;有许多小孔;血浆蛋白可以滤过。

②中间层是基膜:比较厚;由水合凝胶构成微纤维网结构;水和部分溶质可以通过。

③外层是肾小囊脏层细胞:足细胞;带负电糖蛋白;根据带电性质进行选择。

6.有效滤过压的组成

7.Na+、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形式(即转运形式)

Na+主动运输(泵运输);水渗透作用;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同Na+协同运输(主动运输)

8.H+、K+和NH4+分泌过程中交换的物质

1.H+分泌—吸收Na+

2.K+分泌—吸收Na+

3.NH4+分泌——吸收Na+:

第八章神经系统

1.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受体:位于突触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受体,能识别特定递质并与之结合,从而实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传递。

兴奋的总和:

感受器:机体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装置。

脊髓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动物称脊髓动物。

脊休克:脊髓与脑横断后动物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叫做脊髓反射。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元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种。

1. 单线式: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出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连接。

2.辐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称为辐射原则

3.聚合:同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此称为聚合原则。

4.链锁状与环状

链锁状: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加大了作用范围。

环状: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一方面可能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回返的抑制反馈,在时间上使活性及时终止。

3、.受体的分类、引起的效应及各种受体相应的阻断剂

a 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包括

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这类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引起副交感效应。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

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使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还能和烟碱结合,称为烟碱型受体(2个亚型)。N1被箭毒和六烃季铵阻断,N2被箭毒和十烃季铵阻断。

b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的受体。分布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包括:

α受体(α1,α2;主要是α1受体):产生的效应是平滑肌兴奋(小肠平滑肌除外),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断剂。

β受体(β1,β2;主要是β2受体):产生的效应主要是抑制性(心肌细胞除外);心得安是β受体阻断剂。

4.反射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A 单向传播

B 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递时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

C 总和

D 兴奋节律的改变

E 后发放: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

F 局限化与扩散

G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5.产生感觉的结构基础:感受器、感觉传入路径和大脑皮层。

6.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的分类

A 特异投射系统246

由丘脑接替核发出的纤维,以点对点的方式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称为特异投射系统。主要机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神经冲动。

B 非特异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指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作用普遍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动物的醒觉。

7.屈肌反射:在脊髓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可使肢体脱离伤害,具有保护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同侧肢体屈曲反射同时,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具有维持身体重心的作用。

骚扒反射:当刺激脊动物的腹部皮肤,可引起后肢一系列的有节奏的骚扒反射。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感受器是同一块肌肉中肌梭。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这些腱反射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同一肌肉肌纤维。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比较肌紧张腱反射

不同点:多突触反射单突触联系

效应器是肌肉内效应器是肌肉内

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收缩较快肌纤维成分。

相同点:感受器都是肌梭

第九章内分泌

1.内分泌系统:是由机体各种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

统。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体液传递而发挥作用

2.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性质

1.含氮激素:肽类和蛋白质激素胺类激素

2、脂类激素:固醇(甾zai体)激素类固醇激素脂肪酸衍生物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信使作用:当它作用于靶细胞时,只需要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或抑制靶细胞内原有生理生化过程。

2.相对特异性:每种激素只作用于各自相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这称为特异性。

3.高效性:虽然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但其作用显著。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4.激素作用的机制(两类不同激素各自的作用机理)

含氮激素有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①激素作为第一信使,它可与靶细胞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通过G 蛋白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②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促使ATP转变为cAMP;

③cAMP作为第二信使,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PKA)激活,催化细胞内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从而引起靶细胞各种生理生化反应;④cAMP发挥完作用后,被PDE降解。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因类固醇激素的分子小、呈脂溶性,因此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进入细胞之后,经过两个步骤影响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故称为基因表达学说,或称为二步作用原理。

1.激素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生构型变化,从而使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内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

2.与核内受体相互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从而激发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5.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A 调节物质代谢

a 糖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b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

c 脂肪代谢: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作用不同,

四肢脂肪促进分解;腹、面、肩、背促进脂肪合成“向中性肥胖”

B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引起血中ACTH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可以减少因应激刺激引起的一些物质,减少它们的不良作用,对提高机体抗伤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能引起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6.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保钠排钾作用。醛固酮是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激素,它促进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和排出钾。

7.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A 对糖代谢的调节促进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糖异生,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B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促进肝合成脂肪酸,使脂肪细胞合成少量的脂肪酸;减少脂肪的分解。

C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促进蛋白质合成过程;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

8.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还可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

高级动物生理学复习提纲(2017)

高级动物生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3、脑肠肽: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双重分布的多肽,例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等多肽。 4、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或胸膜腔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5、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6、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7、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对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但激素既不增加能量,也不增添成分,仅起“信使”作用。 8、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现通气的动力。 9、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 10、胃肠激素: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分泌的多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11、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其间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无气体存在。 12、去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13、横桥周期:肌丝滑行的机制是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解离、复位、再结合的反复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动物生理学考试重点复习进程

动物生理学考试安排 一、选择题(20分,1分/题) 二、填空题(20分,1分/题) 三、名词解释(20分,2分/题) 四、简答题(30分,7题选6题,5分/题) 五、分析题(10分,共1题) 重点(第一份) 一、绪论 名词解释: 异化作用、同化作用、适应性、内环境、稳态、负反馈、正反馈、前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2、简述动物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分析论述题: 1、动物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体内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二、细胞 名词解释: 简单扩散、异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出胞作用、受体、细胞凋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阀刺激 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 2、试比较单纯扩散与异化扩散的区别 3、什么是兴奋性?其周期性变化如何? 4、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5、简述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和肌肉收缩舒张的原理 6、什么是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在兴奋传导中有何意义? 7、简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 分析论述题: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原理? 2、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3、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中高度却可因刺激强度不同而变化,请分析说明。 三、血液 名词解释: 溶血、血液凝固、纤溶、血型 简答题: 1、血液有何生理功能?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的关系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3、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分析论述题: 1、机体剧烈运动和处于缺O2环境中时,血液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原因? 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四、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心动周期、心力储备、期前收缩、代偿间歇、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简答题: 1、简述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2、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 4、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 5、简述等容收缩期特点 6、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 7、简述心肌细胞为什么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8、急性失血(占全身血量10%左右)时,机体可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 分析论述题: 1、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各有何变化? 2、正常情况下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哪些? 3、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及其机理。 五、呼吸 名词解释: 外呼吸、内呼吸、余气量、每分通气量、氧离曲线、肺牵张反射、生理无效腔、潮气量简答题: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哪些生理作用? 2、胸腔负内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3、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4、何为通气/血流比值?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缺氧比CO2潴留更明显? 分析论述题: 1、试述氧离曲线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试述动脉血中PCO2升高、PO2分压降低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3、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4、血中CO2增多、缺O2对呼吸的影响,其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六、消化吸收代谢 名词解释: 胃排空、反刍、移行性收缩群、吸收、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简答题: 1、何谓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它与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有何关系? 2、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正反馈就是指反馈信息对起。 2反射弧就是由 , , , ,与五个部分组成。 3体液包括与。 4反射活动包括与两大类。 5体液调节得特点就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 6自身调节得特点就是:调节作用较 ,对刺激得敏感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种实验中,何种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管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2.维持机体稳态得重要途径就是:( ) 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 2稳态 3反馈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得最基本得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 适应性:指机体得功能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变化并能保持自身生存得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 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强变弱。 自身调节:即不依赖于神经与体液调节,由机体器官、组织与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得适应性反应。 体液调节:指机体依赖某些化学信息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对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得功能进行调节得方式;主要参与对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得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回得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加强得调节方式(系一个不可逆得生理调节过程)。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回得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减弱得调节方式(系一个可逆得调节过程)。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控制信息加强作用 2、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4、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5、持久 6、局限较小 二、选择题 1、A 2、B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迅速产生特殊生物电反应得组织被称作可兴奋组织。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3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得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节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得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得调节,这一过程称之为反馈。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受控部分得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得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增强作用者称正反馈,与此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减弱作用者,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静息电位就是外流形成得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 电位绝对值称超极化。 2.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 ,使终板膜 主要对得通透性增加。 3.骨骼肌收缩时,胞浆内得钙离子升高,其主要来源于。 4.横桥具有ATP酶得作用,当它与蛋白结合后才被激活。 5.骨骼肌收缩与舒张过程中,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得升高主要就是 由于钙离子由中释放,而钙离子浓度得降低,主要就是由于肌浆网结构中活动得结果。 6.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得极化状态恢复得过程称为。 7.肌肉收缩就是肌丝向肌丝滑行得结果。 8.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得中介物质就是。 9.钠离子泵就是一种酶,它能分ATP解释出能量以形成 与维持细胞内外得正常分布状态。 10.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开放时,可允许与 同时通过,结果造成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11.第二信使物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细胞功能:一就是通过 直接激活各种 ,引起磷酸化反应,二就是提高胞浆中浓度。 12.如果化学信号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膜内得促速G 蛋白(Gs), 则Gs与GTP得复合物可以增强得活性,后者可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动物生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报考动物学类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XX大学动物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生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生理的一般原理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细胞的电位变化、细胞电信号传递的功能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与味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与血液循环 血液的生理机能与组成特性、体液免疫系统、心脏的生理活动、血管的生理活动、血液循环的调节 第六章呼吸生理

呼吸道的结构与呼吸运动、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消化吸收的调节、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与调节、摄食的调节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及影响因素、体温调节 第九章排泄系统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渗透调节的其他器官、排尿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内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脑垂体的生理机能、甲状腺的功能、肾上腺的功能、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雌性动物的生殖机能、受精、妊娠与生殖控制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各章节内容的有机联系;从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角度认识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医学和应用动物学领域的一般生产实践问题。 四、试卷结构 (一) 基本概念:占总分 20%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 1)研究内容:生理学就是研究活得有机体生命过程与功能得科学。 2)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得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得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得功能—-—--—器官生理学。 C。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得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得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得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 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与慢性实验。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得产生与发展: 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得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得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得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得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3、生命活动得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得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得易变性与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得环境变化、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得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得反应,以调节机体得生理机能、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局部性体液调节(旁分泌):组织细胞所产生得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从而改变附近得组织细胞活动。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且不十分灵敏。 神经-体液调节:机体中大多数内分泌腺都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得控制,使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得一环,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通路中得效应器。 4、机体稳态得反馈调节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11

第十一章生殖 选择题 1 睾酮的化学性质是 A 固醇类 B 类固醇 C 胺类 D 肽类 E 蛋白质 2 睾酮由睾丸的下列哪种细胞分泌 A 间质细胞 B 支持细胞 C 精原细胞 D 精母细胞 E 精子 3 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睾酮的激素是 A FSH B TSH C ACTH D LH E GnRH 4 雄激素结合蛋白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A 肝细胞 B 睾丸间质细胞 C 睾丸支持细胞 D 睾丸生精细胞E睾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 随尿排出的睾酮代谢产物主要是 A 双氢睾酮 B 脱氢异雄酮 C 雄烯二酮 D 17-羟类固醇 E 17-氧类固醇 6 抑制素的化学性质是 A 肽类 B 类固醇 C 糖蛋白 D 胺类 E 蛋白质 7 抑制素由睾丸的哪种细胞分泌的 A 间质细胞 B 支持细胞C精原细胞D 精母细胞E 精子 8 抑制素对下列哪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A LH B TSH C FSH D PRL E GH 9 能促进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的激素是 A LH B ACTH C TSH D ADH E FSH 10 雌二醇的化学性质是 A 胺类 B 肽类 C 类固醇 D 固醇类E蛋白质 11 下列哪一种激素能在排卵前一天左右诱发排卵所必需的LH峰 A 雌二醇B孕酮C 促卵泡激素D 抑制素E 雌三醇 12 尿中排出的雌三醇是下列哪一种激素的代谢产物 A 皮质醇 B 雌二醇 C 睾酮 D 孕酮 E 孕二醇 13 孕酮的化学性质是 A 蛋白质 B 肽类 C 胺类 D 类固醇E固醇类 14 下列有关孕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 B 促进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C 子宫发育 D 促进并维持女性特征E促进子宫收缩 15 育龄期女子基础体温的双相变化是有下列哪种激素的作用 A 雌激素 B 孕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LH E FSH 16 月经正常的妇女,其月经黄体能维持几天 A 3-5天 B 5-7天 C 7-9天 D 9-11天 E 12-15天 17 尿中排出的孕二醇是下列哪种激素的代谢产物 A 皮质醇 B 雌二醇 C 雌三醇 D 雄酮E孕酮 18 女性月经周期诱发排卵最重要的激素是 A FSH B GH C PRL D LH E GnRH 19 女性月经周期中,月经来潮是由于血中 A E2浓度下降,P浓度升高 B E2浓度升高,P浓度下降 C E2和P浓度均不变 D FSH和LH浓度均下降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95023B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扩展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16 课程周学时:3 课程总学分:0.5 开设实验项目数:5 适用专业:生物检测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和生化实验中心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验目的 《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本科专业拓展课程《动物生理学》的实验部分,是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理现象或效应,可加深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任务 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与意识,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三)实验要求 主要以活体动物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取急性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主要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等实验技术设计动物生理学的实验内容,用以验证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大部分实验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统计以

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方 法。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一、目的要求 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观察并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特点;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尼氏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的形态结构;识别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 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各种血涂片; 三、观察内容 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的切片 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切片 3. 变移上皮切片 4. 复层扁平上皮切片 5.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的切片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绪论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反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及其各自的作用 a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结构,并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 b效应器:产生反应的结构; c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 d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将感受器和效应器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 C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体液调节:A.定义: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B.特点: 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 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成 A 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在体实验:麻醉在状态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暴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例如胸内负压的测定、大脑皮层运动机能的定位。 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蛙心离体灌流、小肠离体运动描记。 以上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要求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B 特点: 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在体内的活动情况。 慢性实验: A、定义: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例如假饲实验 B、特点: 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动物生理学复习答案完整版

动物生理学复习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2.稳态(homeostasis) 3.刺激(stimulus) 4.兴奋性(excitability) 5.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6.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7.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二、问答题 1. 体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2. 简述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3. 试述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4. 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2.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 gated ion channel) 3. 兴奋性(excitability) 4.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5.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6. 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7. 兴奋-收缩藕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二、问答题 1. 试述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 3. 试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4. 简述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5. 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6.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014年河北工程大学824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4年河北工程大学824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090500畜牧学 一、考试性质 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河北工程大学为招收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型)而设置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业务课程考试科目,属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 1、动物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泌尿、神经系统、内分泌等部分。 2、动物生物化学:生命的化学特征、蛋白质、核酸、酶、糖类代谢、生物氧化、脂类代谢、含氮小分子的代谢、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的调控。 三、评价目标 1.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2.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3.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弄清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4.能够掌握动物体内物质代谢,能量转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生理机能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了解生命活动的化学基础,增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通过实验掌握一些常规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动物生理学为75 分;动物生物化学75分)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动物生理学 50%,生物化学 50%。 4.试卷结构及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 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动物生理学为15 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15 小题) 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8 分,共48 分(动物生理学为3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3小题) 实验题 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动物生理学为1 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1 小题) 分析论述题 4 小题,每小题13 分,共52 分(动物生理学为2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2小题) 五、考试内容要点 动物生理学部分 1.动物生理学概述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绪论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第一章、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如:二氧化碳、氧气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主动转运分类: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 主要内容: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 主要内容: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横桥周期。 3.骨胳肌收缩的机械特性: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理解和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重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难点:横桥周期,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第六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学时 主要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器官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去大脑僵直。 3.脑的高级功能:脑电图,学习和记忆。 教学要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掌握脊髓及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牵张反射。 难点:去大脑僵直。 第七章感觉器官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和感受器电位,适应。 2.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和调节,视网膜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3.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基底膜的频率分析,毛细胞的换能,微音器电位。 教学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换能机制。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杆和视锥系统的特点,暗适应,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难点:视色素的感光机制,听毛细胞的感音机制。 第八章血液 2学时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测树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按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为了让考生比较详细地了解掌握有关考试的内容及信息、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测树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 二、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1.基本测树因子与测定工具 2.树干形状与一般求积式 3.伐倒木的近似求积式与区分求积式 4.形数与形率 5.单株立木材积的测定 6.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 掌握树干形状的基本理论,伐倒木区分求积式,形数与形率,理解立木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枝条、树皮及薪材的测定。 第二章林分调查 1.林分调查因子 2.标准地调查 熟练掌握地位级、地位指数、平均直径、平均高、郁闭度、疏密度等调查因子,及标准地调查方法,理解出材级、树种组成、权属等基本概念。 第三章林分结构 1.林分直径结构

2.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3.林分树高结构 4.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 重点掌握林分直径结构规律及其拟合法,理解林分树高结构规律,了解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 第四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1.立地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2.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的编制 3.林分密度和林分生长 4.单木竞争指标 5.林分密度控制 掌握立地质量及其评价方法、地位级表与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理解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了解单木竞争指标的概念。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1.标准木法 2.材积表法 3.3P样木法 4.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 5.目测法 本章是比较重要的考核内容,要重点掌握。特别是标准木法、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测算林分蓄积量。理解目测法的依据,掌握目测的基本技能。 第六章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 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 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关系: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 1被动转运: 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以载体为中心: 载体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它能再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想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回复到原来的构像,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以通道为中心: 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央带有亲水孔道的膜蛋白。 特点:速度快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动物普通病教学大纲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普通病》课程教学大纲 前言部分 一、课程代码:110331121 二、课程类别:专业课 三、课程性质: 《动物普通病》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四、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畜牧业及其疾病防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动物普通病诊治的理论、观点,系统掌握动物普通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技术,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治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畜牧兽医工作。 五、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生应掌握临床常用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常见内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动物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常见手术的施行方法和动物常见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临床表现,培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和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的能力,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动物内、外科疾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学时分配参考表: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通过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考核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中技能考核占20% ,课堂提问、出勤、作业和平时测验占20% 。 八、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以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以及养殖学、营养饲料等先行课程为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中兽医等课程的衔接与协调。 九、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李国江.动物普通病.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 1、郭定宗.兽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倪有煌,李毓义.家畜内科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威廉.雷布汉.奶牛疾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主体部分 理论教学: 第一章治疗技术 一、学习目的 了解动物的输液及特殊疗法。掌握几种常用的治疗技术,如投药法、注射法、穿刺法、冲洗法、物理疗法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投药法 (一)灌角及药瓶投药法:包括应用范围、用具、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片剂、丸剂、舔剂投药法:包括应用、用具和方法。 (三)胃管投药法:包括应用用具、方法、胃管插入食道的判断、注意事项及药物误投入肺的表现与抢救措施。 (四)饲料饮水及气雾给药法:包括拌料给药、饮水及气雾给药。 第二节注射法 (一)皮下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肌肉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静脉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腹腔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瓣胃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皱胃注射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乳房注入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穿刺法 (一)瘤胃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马骡盲肠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腹腔穿刺法:包括应用、用具、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考 试大纲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生物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 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 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生物学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 用范围。 2.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生物学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点,如年龄特点、整体知识水 平、能力水平等。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答案

. 答案 一、名词解释: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文档Word

.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 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 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跨膜内流和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K 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37文档Wor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