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讲义

体育概论讲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概论讲义

引论

一、体育概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二、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三、体育概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

四、体育概论的特点

五、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体育是什么

•第一节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国外古代体育的概念

古希腊的无明确而完整的“体育概念”在文献中涉及体育内容的记述随处可见,生活重要,但最基本术语不过几个。竞技产生于原始社会末,公元前10C 广泛使用。体操产生在前6-前5C。古希腊的体操同今天体育在概念上是很接近的

古中国绚丽多姿,有别欧洲,各体育活动间缺乏内在的社会联系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有机统一体或理论与方法的体系,未出现一个可概括体育活动的概念或

•二、近现代欧美国家的“体育”的概念

•异族统治,罗马帝国中世纪的黑暗,体育远不如古希腊繁盛,文艺复兴时才重放异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确立,近代体育也随近代体育的确立而发展,体育术语产生,德国社会体育先驱杨先生对体育术语进行系统整理。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最早从教育角度提出。继教育学上的体育概念产生后欧洲出现fhysical culture一词,广义体育概念。

•18C中叶后欧出现多种体育概念,每一个都标志体育实践和理论向前发展,几个同类概念有长期并存和昏庸的历史。1919年美教育界展开关于体育目标的广泛讨论。体操与体育划清界。

•三、中国的“体育”概念

•西方输入后,中国使用的体育概念有:体操;体育。A关于体操一词的传入和使用:洋务运动后期传入,新式学堂最早设置体操科实际就是体育课。戊戌变法时体操普遍使用,清末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确立体操作为必修课;关于体育一词的传入和使用:直接来源日本,戊戌变法时引进的。

第二节有关“体育”定义的综述

•一、国外对体育的界定

•(一)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发育的教育

•(二)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体育是开发人类运动潜能的活动与制度的总称

•二、国内对体育的界定

•(一)狭义的体育------身体教育

•(二)广义的体育------体育是社会文化活动第三节体育与其他身体活动形式的关系•一、体育与劳动的关系

•(一)体育与劳动的联系

•(二)体育与劳动的区别

•二、体育与军事的关系

•(一)体育与军事的联系

•(二)体育与军事的区别

•三、体育与医疗卫生活动的关系

•(一)体育与医疗卫生活动的联系•(二)体育与医疗卫生活动的区别

•四、体育与其他身体艺术

•(一)体育与舞蹈的的联系

•(二)体育与舞蹈的区别

第四节体育的建构

•一、体育建构的原则

•(一)历史性原则

•(二)普遍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逻辑性原则

•二、什么是体育

•(一)人们认知体育的历史

•(二)人们认知体育的现状

•(三)体育的定义

第一章小结

第二章体育的产生

•第一节体育产生的动因

•一、余力论

•二、巫术论

•三、劳动论

•四、游戏论

•五、模仿论

•六、需要论

第二节体育产生的内部动因

•一、人的生存需要

•二、人的健康需要

•三、人的精神需要

•四、人的休闲娱乐需要

第三节体育产生的过程与条件

•一、原始体育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一)身体活动萌芽时期

•(二)身体练习形成时期

•(三)竞技赛会产生时期

•二、体育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二)人类必须具备较为复杂的生产手段•(三)人类必须举杯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第四节体育运动项目产生的方式和特点•一、体育运动项目产生的方式

•(一)演变

•(二)模仿

•(三)借用

•(四)设计

•二、体育运动项目产生的特点

•(一)体育运动项目的地域特点•(二)体育运动项目的时代特点

第二章小结

第三章体育的运行

•第一节体育运行的结构

•一、体育运行的主体结构

•(一)个体行动单位

•(二)群体行动单位(广义社会组织)•(三)政府行动单位(行政组织)•二、体育运行的客体结构

•(一)个体模式

•(二)群体模式

•(三)政府模式

•三、体育运行的过程结构

•(一)体育运行的目标要素

•(二)体育运行的资源要素

•(三)体育运行的规范要素

第二节体育运行机制

•一、体育运行机制概述

•(一)体育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二)体育运行机制的基本分类•1.按体育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分类• 2.按体育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分类• 3.按体育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分类• 4.按体育运行机制的结构层次分类•(三)体育运行机制的重要功能

•二、体育运行的动力机制•(一)动力源

•(二)动力结构

•1.外围结构

•2.内在结构

•3.动力过程

•三、体育运行的实现机制•(一)机构结构的选择

•(二)体育利益的整合

•(三)体育成员的激励

•四、体育运行的调节机制•(一)调节对象

•(二)调节手段

•(三)调节过程

第三节体育运行的条件

•一、自然环境条件

•二、经济条件

•三、政治条件

•四、文化心理条件

•五、国际生存条件

第四节体育运行的评价

•一、体育运行的一般状态

•二、体育运行评价的作用

•1.目标定向

•2.激励促进

•3.失范矫正

•三、体育运行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操作性原则

•四、体育运行的评价的步骤

•1.评价目标的设立

•2.评价标准的规范

•3.评价过程的实施

•4.评价内容的总结

第三章小结

第四章体育的功能

•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

•一、体育功能的概念

•二、体育功能的特点

•特殊性、客观性、主观性、流变性、工具性

第二节体育作用于个体的功能

•一、强身健体

•(一)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造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二)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三)改善人体内脏器官构造,提高内脏的机能

•(四)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增加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六)调节人的心理,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二、人格塑造功能

•(一)强健体格,奠定发展基石

•(二)提高道德水准

•(三)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健全人格

•三、休闲娱乐功能

•(一)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特点

•1.技术、技能、体能要求较低

•2.休闲娱乐目标多样

•3.参与的灵活性

•(二)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作用

•1.增进健康

•2.娱乐与享受

•3.减压与宣泄

•4.促进休闲经济

•(三)体育休闲价值与意义

•四、人际交流功能

•(一)人际交往概说

•(二)体育人际交流功能的具体表现

•1.促进人际交往中健康心理的形成

•2.促进人际交往中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3.促进人际交往中良好合作与竞争精神的形成第三节体育作用于社会的功能

•一、体育的教育功能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促进人的社会化

•(三)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体育的政治功能

•(一)提高国家和民族威望的手段

•(二)服务于国家外交

•(三)促进国内政治一体化

•三、体育的经济功能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促进消费,拓展经济增长点

•(三)体育赛事经营的主要内容

•电视转播权、赞助与广告、门票及其他•四、体育的文化功能

•(一)满足人类精神需要

•(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聚合、凝结功能

•(五)美学价值

第四章小结

第五章体育的分类

•第一节体育分类概述

•一、体育分类的意义

•二、体育分类的原则

•体育本质逻辑学

•三、体育分类的局限

第二节学校体育概述

•一、学校体育的定义

•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三、学校体育的特点

•(一)基础性与普及性

•(二)导向性与超前性

•(三)开放性与发展性

第三节大众体育概述

•一、大众体育的定义

•二、大众体育的目的任务

•三、大众体育的特征

•(一)参加对象的广泛性

•(二)活动时间的业余性

•(三)活动内容的娱乐性

•(四)目的的多样性与活动功效的复合性

•(五)形式的灵活性与松散性、组织管理的复杂性

第四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竞技体育的目的任务

•三、竞技体育的特征

•(一)竞争性

•(二)规范性

•(三)公平性

•(四)公开性

•(五)功利性

•(六)不确定性

•(七)娱乐性

第五节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学校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早操和课间操、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

•二、大众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

•三、竞技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

•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四、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联系

•(一)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联系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三)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第五章小结

第六章体育的方法

•第一节体育方法概述

•一、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从理论上抱我显示、时间上改造现实,而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二、体育方法

•体育方法,就是指为实现体育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途径的总和。

•三、体育方法的分类

•从宏观的角度,分类:

•身体锻炼法

•体育教学法

•运动训练法

第二节体育锻炼概述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二、体育锻炼的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持之以恒的原则

•全面锻炼原则

•针对性原则

•三、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四、老年人体育锻炼

第三节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身心发展原则

•技能为主原则

•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

•终身体育原则

•全面效益原则

•三、体育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的确定•(一)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二)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四、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

第四节运动训练

•一、运动训练的概念

•二、运动训练的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

•适宜符合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

•实施恢复原则

•三、运动训练过程中基本问题概述•(一)运动负荷问题

•运动负荷的定义、人体体质定义、运动负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运动负荷阈•(二)运动训练的过程

•运动训练初期、高水平运动训练

•(三)停训问题

第五节运动竞赛

•一、运动竞赛的概念

•二、运动竞赛的价值

•(一)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

•促进人类和平、更新传统观念、服务政治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

•(二)运动竞赛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竞赛是体育的轴心和杠杆

•运动竞赛是是实现体育价值的主要途径

•运动竞赛是构成体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竞赛是运动训练成果转化的通道

•不同类型体育中的运动竞赛

•三、运动竞赛的其他问题

•(一)竞赛组织

•(二)竞技状态

•客观环境的影响

•运动员生活方式的影响

•训练及教练员的因素影响

第六章小结

第七章体育的体制

•第一节体育体制概述

•一、体育体制的概念

•体育体制,就是指国家关于体育事业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二、体育体制的基本构成

•机构设置体育管理的职能、权限的划分相关的管理制度

•三、体育体制与社会体制的关系

•(一)经济体制对体育体制的影响

•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体育的投入机制

•经济运行方式决定体育的组织模式

•经济生产性质决定体育的运行模式

•(二)政治体制对体育体制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体育运行权利结构

•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体育运行机构

•(三)文化体制对体育体制的影响

•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决定体育发展方向的选择

•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体育发展任务的选择

•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途径

•(四)体育体制对社会体制的影响

•四、体育体制对体育发展的意义

•(一)体育体制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二)体育体制对体育运行权力做出了制度安排

•(三)体育体制对体育资源的分配确定了基本原则

•(四)体育体制对体育事业发展路径做出了选择

第二节体育体制的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

•二、社会主导型体育体制

•三、政府市场结合型体育体制

第三节我国现代体育体制的演进

•一、我国现代体育体制萌生时期

•(一)清朝末年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可划分为形成、调整、强化三个不同的阶段•三、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体制

第四节我国体育体制的构成

•一、我国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

•政府社会

•体育体制的基本类型: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结合型•二、体育组织的职能及权力划分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行业体育协会

•三、体育的相关制度法规

•四、“举国体制”

•(一)“举国体制”的基本构成

•(二)“举国体制”的成因

•(三)“举国体制”的主要特点

•强调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实行计划管理

•坚持组织实施一体化

•政府投入为主

•政府(职能部门)管办结合

•参见《体育原理》P199关于举国体制的部分

•一、对举国体制的历史评价

•特点:政府行使全部的体育管理职权

•国家承担全部的体育经济义务

•行政手段是主要的体育管理手段

•由此可见,举国体制对中国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说,举国体制有利于将有限的体育资源高度集中起来,实现较为单一的目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运动的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举国体制的弊端

•1.导致了大众体育与竞技运动不协调发展的态势

•2.难以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发展机制,体育管理效益差

•3.体育管理主体单一化,影响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4.体育管理过程中法治化程度低,制约了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三、也说“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一)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作为高水平竞技运动基础的不来靠性

•(二)“群众体育是普及、竞技体育是提高”的弊端

•(三)我国竞技运动要有自我的普及和提高

•两者的紧密结合:

•更新观念,在学校和社会普及竞技运动教育和科学

•树立“学校竞技”的概念,走普通学校和运动学校共同培养后备力量的路子•四、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向

•1 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2 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

•3 体育产业初具规模

•4 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四、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向——大众体育与竞技运动双轨制

•竞技运动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国际趋势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已成为我过体育工作基本方针

•体育改革走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第五节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

•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动因

•(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二)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变化

•体育体制运行过程中矛盾的凸现

•二、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以市场经济为目标

•三、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20世纪 8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

•要点、成果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改革

•要点、成果

•(三)新时期体育体制改革的思路

•四、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的体育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

•自上而下,加快协会实体化进程

•大力推进“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认真总结职业化体育的经验教训,稳步推进职业化体育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障体制

第七章小结

第八章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体育与体育科学

•一、体育科学的概念

•二、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体育科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体育科学的学科性质

•二、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类对体育科学的早期认识

•二、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

•三、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

•(一)体育科学利用现代科技不断自我更新与完善•(二)体育科学发展中呈现出分化与高度综合并存的趋势•(三)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四)体育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助力于体育实践•四、我国体育科学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0—1966)

•(二)停滞阶段(1966—1976)

•(三)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至今)

第四节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

•一、体育科学体系概述

•二、体育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体育科学学科体系

第五节体育科学研究概述

•体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简介

•(一)确定选题

•(二)建立假设

•(三)确定研究方法

•(四)制订研究计划

•(五)搜集研究材料

•(六)整理分析材料

•(七)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第八章小结

第九章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国际体育概述

•第二节国际体育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社会:国际体育的发轫与传播•(一)国际体育交流的地域局限•(二)国际体育交流内容的单一•(三)国际体育交流形式的单向•(四)古代奥运会是交流亮点

•二、近现代社会:国际体育的兴起与扩散•(一)国际体育的欧洲中心化

•(二)国际体育传播的多元化

•(三)国际体育组织与规则的创立•(四)国际体育赛事逐步兴起

第三节国际体育的当代发展

•一、国际体育中心的多极化

•二、国际体育内容的多元化

•三、国际体育规则的统一化

•四、国际体育管理的专门化

•五、国际体育运行的产业化

第四节国际体育的未来趋势

•一、国际体育和谐化的主题确立•(一)国际体育将确立人自身和谐的主题•(二)国际体育将确立社会和谐的主题•二、国际体育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一)体育形态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二)体育资源国际化的进程加速•(三)体育活动同质化的进程加速•(四)体育管理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三、国际体育科学化的态势显现

•(一)国际体育竞赛的科学化

•(二)国际体育管理、训练的科学化

•(三)国际体育研究的科学化

•四、国际体育多元化的趋势所向

•(一)国际体育的未来问题

•(二)东方体育的价值显现

•(三)多元体育的未来图景

第九章小结

•本章对过集体与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进行了简要概述;并认真梳理了国际体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古代、近代两个阶段进行了总结;对国际体育的当代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思考;最后,预测了过国际体育的未来趋势,强调了多元体育文化共生的图景。

体育概论笔记

体育概论 讲师:王善坤

1.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简答题) 答:1.引进与移植阶段 2.探索与总结 3.挫折与停顿阶段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体育之研究》,毛泽东认为”体育的真义“就是”强筋骨“的意思,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填空题) 3.1961年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体育理论》讲义,1963年出版了中等体育学校《体育理论》讲义。(填空题) 4.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简答题) 答: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体育概论的研究范畴确定为9大方面:(1)体育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的价值与体育目的(3)体育过程与规律(4)体育途径(5)体育手段与方法(6)体育科学(7)体育文化(8)体育体质(9)体育发展趋势

5.体育概论的研究具体有哪些特点?(简答题) 答:(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 (4)应用性 (5)创新性 6.体育概论的学科定位是什么?(简答题) 答:(1)体育概论与体育学。与体育学相比,体育概论研究的问题具体些,研究的层次在体育学之下。 (2)体育概论与体育哲学 (3)体育概论与体育理论。一般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群众体育这4大块内容。 (4)体育概论与社会学 7.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简答题) 答:(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8.体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方法与要求是什么?(简答题) 答:(1)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3)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9.学习和理解体育概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简答题) 答:(1)学习、研究体育概论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学习体育概论有利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 (3)学习体育概论有利于提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要更准确表达对体育的见解及研究成果,就必须研究清晰 规范的体育概念 10.近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是什么?(简答题) 答:1762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1712-1778)的名著《爱弥尔》。 1793年,德国顾兹姆茨出版《青年的体操》,使用了”身体的教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运动“这样一个概念。 1876年,日本的近藤镇三首创,3月在《文部省杂志》第6号上使用了”体育“这个词。 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身体的教育“是近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体育概论讲义

体育概论讲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概论讲义 引论 一、体育概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二、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三、体育概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 四、体育概论的特点 五、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体育是什么 •第一节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国外古代体育的概念 古希腊的无明确而完整的“体育概念”在文献中涉及体育内容的记述随处可见,生活重要,但最基本术语不过几个。竞技产生于原始社会末,公元前10C 广泛使用。体操产生在前6-前5C。古希腊的体操同今天体育在概念上是很接近的 古中国绚丽多姿,有别欧洲,各体育活动间缺乏内在的社会联系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有机统一体或理论与方法的体系,未出现一个可概括体育活动的概念或 •二、近现代欧美国家的“体育”的概念 •异族统治,罗马帝国中世纪的黑暗,体育远不如古希腊繁盛,文艺复兴时才重放异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确立,近代体育也随近代体育的确立而发展,体育术语产生,德国社会体育先驱杨先生对体育术语进行系统整理。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最早从教育角度提出。继教育学上的体育概念产生后欧洲出现fhysical culture一词,广义体育概念。 •18C中叶后欧出现多种体育概念,每一个都标志体育实践和理论向前发展,几个同类概念有长期并存和昏庸的历史。1919年美教育界展开关于体育目标的广泛讨论。体操与体育划清界。 •三、中国的“体育”概念 •西方输入后,中国使用的体育概念有:体操;体育。A关于体操一词的传入和使用:洋务运动后期传入,新式学堂最早设置体操科实际就是体育课。戊戌变法时体操普遍使用,清末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确立体操作为必修课;关于体育一词的传入和使用:直接来源日本,戊戌变法时引进的。 第二节有关“体育”定义的综述 •一、国外对体育的界定 •(一)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发育的教育 •(二)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体育是开发人类运动潜能的活动与制度的总称 •二、国内对体育的界定

贵州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贵州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考试范围 0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哲学编)恩格斯人民出版社;《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2章)列宁人民出版社;《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022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大学本科通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02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大学通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024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大学通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025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大学通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026刑法学《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027民法学《民法》郭明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02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姜明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029商法学《商法》范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030中外文论1.《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北京大学出版社 031汉语基础1.《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 ;2.《语言学概论》胡明扬语文出版社;3.《现代汉语》胡裕树高等教育出版社 032文献学基础1.《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古籍出版社 033古代文论《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一、二册)郭绍虞、王文胜上海古籍出版社 03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读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严家炎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增订本)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035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陈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36中学语文教学论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钢、蒋红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37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38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 039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周玉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年苏州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2021年苏州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 院 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政 治 与 公 共管理学院初试 哲学概论 1、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1版。 中西哲学史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 版社。 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05年。 2、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大出版社,2003年版。 中西政治思想 史 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教出版社,06年。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东吴苏大考研网链接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319299058.html,/ 苏大考研辅导班链接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9299058.html,/news/details.aspx?id=4886 苏大考研真题答案链接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319299058.html,/kaoyan/ 管理学基础 1、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刘刚等译,《管理学》(第十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公共管理学1、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复试哲学基础理论 与前沿问题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人民出版社。 2、孙 正聿,《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 版。 政治学理论与 实践综合 1、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版。 2、乔耀章著,《政府理论续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 版。 管理学和物流 管理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等著,孙健敏译,《管理 学》(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2、胡运权主编,《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公共管理原著 与方法 1、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六版),中山大学出 版社2018年版。

体育原理概述

第一章引论 【内容提要】 1.本章就体育原理的研究对象、科学定位、研究目的与意义、发展概况等方面作了介绍。 一、体育原理概述 (一)体育原理的概念、特点和研究范畴 1.体育原理的概念: 原理:通常是指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体育原理:是从宏观上 ....及其一般规律 ....的学科。 ..、基本特征 ...研究体育的本质 2.体育原理的研究特点: (1)宏观性与普遍性: 体育原理是从整体上探讨体育的一般性问题、揭示体育一般规律。体育原理在体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概括性和抽象性: 体育原理是人类已.有体育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是对体育实践的高度概括。 (3)综合性: 体育原理本属于人文学科,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 ..............,具有综合性 (4)应用性: 任何理论都必须紧密联系实践、指导实践 .........,否则这种理论将会失去意义。 (5)创新性: 体育原理要保持他的应用性,发挥它的生命力 .......,就必须坚持创新的精神去审视体育。 3.体育原理的研究范畴 本书从10大方面阐述体育原理: (1)体育的概念本质 事务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先有概念,然后在对概念的把握和概念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出事物的本质,体育的概念和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 (2)体育的价值与目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其体育目的都是不同的,这显然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体育目的应该与体育价值联系起来。 (3)体育过程与规律 体育作为一个过程,其结构需要从体育的本质特点去阐明,只有这样,体育过程与竞技运动、健身、娱乐等相关过程的本质关系才能说得清楚;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根据体育的本质、体育目的、体育

体育俱乐部体育概论教案

体育俱乐部体育概论教案 教案标题:体育俱乐部体育概论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体育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理解。 2. 提供综合性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文化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体能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 1. 体育概论的定义和内容。 2. 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3. 了解不同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 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概论的兴趣。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文化意识。 3. 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的体育训练方案。 教学准备: 1. 讲义、教材和多媒体设备。 2. 体育器材和场地。

3. 体育概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介绍体育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目标,引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思考。 授课:(30分钟) 1. 体育概论的定义和内容。 a. 体育概论的概念解释和目标。 b. 体育概论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2. 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a. 介绍一些常见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等)。 b. 分析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能要求。 3. 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a. 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分析体育项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作用。 讨论和实践:(4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讨论该项目的特点、技巧和训练方法等。

2. 实践活动:根据具体体育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如基本动作训练、战术训练等。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并鼓励学生继续参与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和课程学习。 拓展延伸: 提供更多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和案例,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和俱乐部的活动,深化对体育概论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兴趣参与。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修建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多数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实际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流传,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按照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资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讲义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 2011年12月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健康——每个人的追求 一、健康的含义 1、1948 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 -------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 2、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了一个与健康三维观的健康定义、即个体只有身 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等五个方面都健康(也称健康五要素,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状态。目前,也常用完美一词来替代健康。 二、健康的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志: ①精力充沛, 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 态度积极, 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 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 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力 ⑥体重适当, 体态匀称, 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 反应敏锐, 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 无缺损, 无疼痛, 牙龈颜色正常, 无出血 ⑨头发光洁, 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弹性, 走路轻松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 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 1)“五快”(机体健康) 2)“三良好”(精神健康) “五快”是指: ①吃得快。进餐时, 有良好的食欲, 不挑剔食物, 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②便得快。一旦有便意, 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 而且感觉良好 ③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 且睡得好, 醒后头脑清醒, 精神饱满 ④说得快。思维敏捷, 口齿伶俐 ⑤走得快。行走自如, 步履轻盈 “三良好”是指: ①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 性格温和; 意志坚强, 感情丰富; 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②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 具有较好自控能力, 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三、健康的三大状态 1、根据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将健康分为三个状态,MDI健康评估的满分为100分通过世界性普查,得出的结果是: •第一状态:85分以上(健康状态); •第二状态:70分以下(疾病状态); 第三状态:70-85分之间 (亚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过渡状态,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 全世界的普查结果显示,健康评估分值在85分以上的第一状态人约为5-8%,70分以下病患者约为20%,第三状态者则为70%以上。 (1)第一状态:即健康状态,1948年WHO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一般认为经过临床全面系统检查证实没有疾病,主观又没有虚弱感觉与不适症状,精力充沛,工作、学

体育概论(知识讲座)

一、体育概论学科的开展概况 〔一〕引进与移植阶段: 〔二〕探索与总结阶段 1961年出版了?体育理论讲义? 〔三〕挫折与总结阶段 “文化大革命〞停滞状态,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四〕开展与丰富阶段 二、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学科定位 〔一〕研究对象: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本质,根本特征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范畴:①体育的概念与本质; ②体育的价值与体育目的;③体育过程与规律;④体育途径;⑤体育手段与方法; ⑥体育科学;⑦体育文化;⑧体育体制;⑨体育开展趋势 〔三〕学科定位:体育概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开展一般规律以及其中的认识和方法论问题的学科。 体育概念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根本形式和手段以促进人身心健康开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的的一种的社会文化活动。 三、体育概念的分类 1、按体育实施场所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2、按体育参与者的年龄分为: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 3、按体育参与者的职业分为:农民体育、工人体育、军人体育、知识分子体育等 4、按体育开展的年代分为: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当代体育 5、按体育属性分为: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 一、体育本质的概念 体育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身体运动而作用于人本身,促进人自身完善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 二、构成体育的根本要素:〔补充内容〕 1、人:是体育的物质前提和最终归宿 2、运动:是体育的手段和表现形式 3、目的:使人和运动发生联系成为体育 三、体育的多种属性与体育本质 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 四: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开展水平的标志〔补充内容〕 国家的体质和健康状况;群众体育普及的程度〔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等〕;体育科学研究的成就和水平;体育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和最好成绩等。 一、体育功能的概念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二、体育功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简略介绍〕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 《体育概论》考研复习大纲、习题及答案

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辅导 《体育概论》考研复习大纲、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说明 一、本课程达到的目的、任务 体育概论是一门以体育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性理论学科。是体育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教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体育的本质、功能、目的、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概要地介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形成对体育系统各要素的基本认识,并能够运用课程中介绍的体育基本理论对体育现象进行相对合理的解释。该课程是形成正确体育观念和提高体育理论素养必须途径。 二、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 (二)本课程主要阐述体育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对国外体育特征与发展作了概要介绍。在学习中应坚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教学时参考。 三、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流于哲学教条式的学习。 (二)课后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现实教育实践及各种教育现象,学生应认真思考。 第二部分复习大纲 引论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体育概论学科的属性、研究对象。 (二)了解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轨迹及体育概论学科的研究特点。 二、基本知识点、重点及难点 (一)体育概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体育概论的方法与要求。 (三)体育概论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四)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 三、本章阅读文献 鲍冠文:《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09.12.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在括号内打“√”或“×”) 1、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日本按照“完善人体”的体育目标设计了健身运动处方。(√) 2、1762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的名著《李弥王》。(×) 3、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自身的良好影响。(×) 4、体育目的是规定体育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5、身体运动是体育手段的核心手段。(√) 6、北欧国家在1938年成立了国际性的体育学会。(×) 7、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 8、体育体制由机制、制度构成。(×) 9、终身化是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10、人们的体育需求是确定体育目的依据之一。(√) 11、英国利兹大学的摩根和亚当逊在1957年创设了一套科学的健身方法——巡回锻炼。(√) 12、德国顾兹姆茨于1793年出版了《青年的体操》。(√) 13、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自身具有的良好作用。(×) 14、体育目的是一种客观结果。(×) 15、运动技术的综合性特征是运动节奏。(√) 16、德国在1912年成立了运动医学学会。(√) 17、体育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 18、体育体制的构成包括制度、机构、机制。(×) 19、社会化是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20、社会发展水平是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之一。(√) 2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体联秘书长安德鲁斯进一步阐明了体育与运动竞技、身体娱乐之间的关系。(√) 22、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是19世纪末从美国引进的。(×)

23、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自身的效能。(×) 24、体育目的是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5、运动技术的基本结构包括技术基础和技术细节。(√) 26、法国于1941年成立了运动医学协会。(×) 27、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 28、体育体制由机构、职能、制度构成。(√) 29、全球化是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30、体育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是确定体育目的依据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写在横`线内) 1、毛泽东在早期曾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B。 A、《体育研究》 B、《体育之研究》 C、《体育的研究》 2、体育的结构质功能包括 A 。 A、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B、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C、健身功能,文化功能。 3、运动技术以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划分可分为 A 。 A、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综合性特征; B、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综合性特征; C、运动学特征、时空特征、综合性特征。 4、1793年德国学者古茨姆茨出版了 B 。 A、《体操原理》 B、《青年体操》 C、《体育学》 5、体育功能分为下列三层次 B 。 A、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社会质功能; B、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系统质功能; C、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体育质功能。 6、1961年我国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 A 讲义。 A、《体育理论》 B、《体育原理》 C、《体育概论》 7、体育的自然质功能是指 B 。 A、健心功能; B、健身功能; C、娱乐功能

首体考研复试—体育概论讲义

体育概论--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笔记 绪论 1、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体育概论常用的科研方法——情报资料搜集和文献资料综述法、整理和研究资料的方法。 第一章体育与体育科学 1、确定体育术语时考虑三条原则 (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力争与国际用语相一致 2、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 (1)、竞技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它总包含着身体的努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2)、竞技运动的竞赛具有国际性 (3)、竞技运动的竞赛结果被社会乃至世界所承认 (4)、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往往代表一个组织或团体 (5)、竞技运动活动的目的是讲究功利的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6、身体锻炼——指以健身、医治、卫生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7、身体娱乐——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8、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 9、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点 (1)、它们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都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2)、三者都要求全面发展身体,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三者的过程中都有教育和教学的因素 (4)、在内容和手段上,有许多三者共用的 10、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目的、主要形式方法都各有不相同。 11、怎样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 (1)、国民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2)、群众体育普及的程度 (3)、体育科学研究的成就和水平

上海体育学院考研《体育概论》《教育学内部讲义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概论》《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本文档一共36页,望君抓住机会,好好复习,一次考过)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概论解析 考试大纲: 《体育运动概论》: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与体制;中外体育简史;东西方体育比较;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考试解析: 这只是基础,考试以课本为主,每年必考课后题一到两题。 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与体制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化的一部分。 体育的功能: 第一健身功能-体育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功能,其作用为促进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最本质特点,其他大部分功能的基础。 第二娱乐功能-在余暇时间里通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即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有满足了情感,使人精神愉悦。 第三教育功能-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体育的各种形式中,其作用为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学院体育中的作用最明显。 第四竞技功能-体育的竞技功能体现于体育的各种形式中,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领域中变现最为明显。 第五经济功能-.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并成为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中。

第六文化功能-美育教育、信息功能、交往功能。 体育目的: 体育目的-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体制:是体育工作的组织制度,是实现体育事业目标的组织保证,具体指体育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形态、权限划分和权力运行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中外体育简史 第一.外国体育简史 1.古代体育 1.1斯巴达体育 斯巴达式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 斯巴达体育特点,斯巴达社会的状况(北方多利亚人-只有9000户人家却统治了250000人民)决定了这是一个尚武的国家,他一战争需要为出发点,着利于增强体力以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绝对服从的军人。 1.2雅典体育 雅典地处希腊东南部的阿提卡霸道,公元前8世纪形成奴隶制城邦,自公元前594年索伦改革后,推行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高度发展,成为了繁荣强大的城邦国家。雅典是全希腊教育和体育最发达最先进的城邦,发达的经济和较高的文化,要求和雅典公民即使军人,又是社会活动家,所以雅典教育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雅典人进行身体练习不仅找艳遇军事准备,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体育一 .社区体育一 .体育游戏一 .体育科学一 .体育手段一 .运动节奏一 .体育锻炼一 .体育教学一 .运动训练一 .体育概论一 .体育竞赛一 .体育文化一 .竞技体育一 .体育过程一 .体育的异化一 .举国体制一 .运动技术一 .技术关键一 .奥林匹克精神一 .身体运动节奏一 .身体运动轨迹一 .奥林匹克主义一 二、填空 .如果从参加者的年龄来对体育概念进行分类、可以将体育分为( )、青少年体育、( )等。 .“体育”一词是世纪世纪、()年代,在( )出现的。 .如果按照体育发展的年代来划分,可将体育分为( )、近代体育、( )、当代体育等。 .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有( )、体操、舞蹈、竟技运动项目、( ) 活动和我国传统武术、气功等。.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分为( )、停滞阶段、和( )等三个主要阶段。 .在中国“体育”一词是世纪末从()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 .如果从实施体育的场所来划分,可将体育分为( )、学校体育、( ) 等。 .按照人体运动环节分类,可以把身体运动分为()、下肢运动、头颈运动、腹 背运动、()等。 .体育是以( )为手段促进( )的文化活动。 .体育体制的特点体现在( )、稳定性、和( )等三个方面。 .身体姿势包括(),动作过程中的姿势和()。 .适应能力包括对外界环境的( ) 和对疾病的( )。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竞技活动。 .过程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方法、()、体育环境、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等。 . <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研究( ),基本特征及其( ) 的学科。 .体育概念的三个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 相致惯原则,( )原则。 .根据体育工作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 )、体育锻炼、( ) 和运 动竞赛。 三、选择题 .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 ) 、年、年、年、年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 中央官学 由朝廷直接办理 的学校 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 清的国子监等 地方官学 按行政区域在地 方设臵的学校 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 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臵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三大类

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 综合复习三大类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四川师大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四川师大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四川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 本文系统介绍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四川师大的教育硕士考研难度不大,院校招生量较大,2015年四川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241人,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四川师大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333教育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 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两类:(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2)经馆是对成年人的教育,主要学习儒家的经学著作。 汉代经馆常用的教学方法“转相传授”,类似于西方的“导生制”,时间上早了1600多年。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之名始出现于唐朝,宋朝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末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 书院作为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院的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开展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