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

中央官学

由朝廷直接办理

的学校

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

清的国子监等

地方官学

按行政区域在地

方设臵的学校

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

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臵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两类:(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2)经馆是对成年人的教育,主要学习儒家的经学著作。

汉代经馆常用的教学方法‚转相传授‛,类似于西方的‚导生制‛,时间上早了1600多年。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之名始出现于唐朝,宋朝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末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

书院作为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院的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开展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4);课程设臵较为简约,学生可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选学有关内容;(5)师生关系融洽。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书‛与‚数‛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六艺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中国封建时代,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诗》、《书》、《礼》、《易》和《春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汉武帝建立太学后,五经便被确认味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

‚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由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编撰。元朝皇庆二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立于洛阳鸿都门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它的教育内容是诗、赋、书画。

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学人才,学校培养的人,必须经过选士制度的考核、选拔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形式。

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确立于西汉,它是由地方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考察和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策问,根据其成绩授以不同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政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人才选拔权从地方官转移到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中正官手中,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巩固。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历时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优点:(1)重视士人的学识和才干,平民及其子弟也能参加,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2)将选士和育才紧密结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3)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使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扩

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4)在世界范围内,采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吏,中国的科举制是首创。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所设立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1)外国语学堂;(2)军事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1905年又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有三部:(1)癸卯学制;(2)壬子 癸丑学制;(3)壬戌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该学制实行‚五四五‛制,即小学堂五四分段,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5年一贯制。癸卯学制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以日本教育为媒介,全面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促进了我国新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封建教育制度的最终解体。癸卯学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

壬子 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制订。该学制实行‚四三四‛制,即小学四三分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一贯制。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由北洋政府颁布。该学制小学采取‚四二‛制,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教学2年;初中采取‚三三‛制,即初中高中各3年。壬戌学制是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成熟的学制,它是以美国学制为主要蓝本,结合本国国情创造的。其特点有:(1)富有灵活性和弹性;(2)根据儿童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3)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4)加强职业教育。

清政府于1905年12月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最高长官为尚书,首任为荣庆,内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始于1904年,名为学务处或学校司。1906年4月,清政府规定各省设提学使司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关。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该学制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1953年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该学制体现了:(1)‚学校向工农‛的方针;(2)‚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3)重视成人教育的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3)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4)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普通教育方面,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同样要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把奴隶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武士,还要成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商人和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雅典教育教育除了重视体育、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智育和美育。在西方社会,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以农民—军人教育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共和后期的古罗马教育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会学校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体分为: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两者总称‚七艺‛。

西欧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形式:骑士教育(主要)和宫廷学校(不普遍)。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教育内容为‚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轻视文化知识学习。

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和行会学校。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并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性学校,是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设立的。主要类型有: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和私立学校等。

行会学校又称基尔特学校,是由新兴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行会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由行会艺徒制发展而成。

19世纪后西方近代教育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重视,公共教育的建立;(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强;(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国家干预教育,最初发生在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补助金‛法,拨款资助发展初等教育,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干预教育的先河。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既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也为普及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大机器生产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就决定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实科教育的发展。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规定了义务教育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为:(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

为应对全民教育的挑战,国家采取的措施有:(1)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2)扩大基础教育的范围;(3)普及初等教育;(4)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5)有效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等。 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发展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且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它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也是教育与外部其他因素的整合,是多元的、立体的整合;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它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基础是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要求:(1)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2)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1)做到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2)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成果突出表现为:(1)教育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断普及和深化;(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4)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5)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6)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7)教育结构结构越来越丰富。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主张教育就是为了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后人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是希腊学园的创始者,《理想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既是改变人性的手段,又是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规定统一学制;(2)强调早期教育。主张胎教,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主张让儿童在做游戏、学唱歌、听故事中受教育;(3)主张德、智、体、美和谐的教育;(4)提倡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代表作为《政治学》,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但反对女子受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2)第二阶段:从7岁到14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接受和谐的教育,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3)第三阶段:从14岁到21岁,以智力教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拉伯雷、蒙田等,他们的主要思想有:(1)提倡以人为中心:(2)要求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的意义;(3)强调人的价值,歌颂人的伟大,要求维护‚人的尊严‛;(4)提倡人的‚自由意志‛,重视发展人的个性。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有:(1)培养生气勃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2)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学校;(3)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4)主张扩大学习内容,增加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5)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个别差异,采用直观教具,发挥学习积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被称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根据‚统觉‛学说,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经他的学生莱因发展为五阶段: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赫尔巴特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教育理论要点:(1)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2)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3)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最清楚明白、最全面的宣言‛,是教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他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主张在学校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把‚学而优‛作为入仕的必备条件。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道德规范)和‚仁‛(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孔子的教学主导思想是‚学而知之‛,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以致用‛。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学记》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记》主张尊师,认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后人才会爱学好学(‚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有关大学教育的一篇专论,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对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步骤等重要问题作了论述,被称为‚我国第一本较系统的德育原理教科书‛,提出了道德教育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条为修己,后三条为治人;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治人又必须以修己为前提;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皆以修身为本‛。

《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称为我国‚家训之祖‛,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应抓住时机及早进行教育,越早越好,主张应实施胎教;(2)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应当严与慈相结合,反对溺爱和放任;(3)对子女应一律平等,切忌偏宠;(4)儿童语言学习时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5)重视道德教育,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采用‚风化‛的方式。

《师说》是中国古代阐述教师问题的名篇,作者韩愈,《师说》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简明扼要地概括教师的三项职责,即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解除疑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2)提出以‚道‛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清末,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其特点为:(1)以日本教育理论书籍为主要载体,以译书为主要方式,以留学生和来华日本教习为主要力量;(2)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主体;(3)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由日本文学士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是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理论著作。

辛亥革命之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教育以美国教育为学习蓝本,尤以20世纪20年代为高潮。

受邀来华讲学、访问的美国教育学专家有: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史专家孟禄、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道尔顿制创始者柏克赫司特、设计教学法倡导者克伯屈、文纳特卡制创始人华虚朋等。

陶行知、陈鹤琴在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同时,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在学习外国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国情这一重大问题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国初期,我国在教育上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该书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学教科书,力图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929年庄泽宣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认为新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的优点,能改良中国人的恶根性‛。

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

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即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

社会形态与相应的教育特征

会形态

教育特征

原始社会

教育没有阶级性,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

奴隶社会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开始分化。

封建社会

学校教育等级森严,注重思想控制,教育内容长期保持不变。随着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扩大和增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资本主义社会

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

社会主义社会

倡导教育平等化和教育机会均等,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强调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

经济的发展会引发教育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比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类别和比例;高等教育的层次、招生比例和数量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以扩大规模为主要任务,需培养大量技术工人,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向

集约型,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形成一定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课程的门类需要不断增减,课程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经济发展决定了多种教育形式的产生,决定了先进手段在教育中运用的质与量。

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根据经济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改善管理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体制高度集中统一,不能充分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分级管理、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新的招生和毕业分配体制等应运而生。

教育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以运用的中介和桥梁。

教育并不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经济价值不过是教育的一个侧面,不能妄加夸大。

二、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国家有效控制教育的途径:1通过国家所颁布的政策和法令;2通过规定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并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3通过拨放教育经费;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各种读物的发行;4通过任免和派遣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政治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为实现教育目的应进行什么样的政治、道德的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有着积极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3)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

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的需要,培养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本阶级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是实现、巩固既有政治制度的关键。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力图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规范,从而实现个人的政治社会化。(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政治制度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广泛交流,在学生中时常可能滋生新的政治观念,有时会逐渐演化为政治行为,推动社会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从而使政治制度得到发展。(如‚五四运动‛)

教育民主化产生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并在人民大众争取政治上的民主与解放的斗争中得到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所有国家、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教育民主化应包括两个方面:(1)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2)把教育改造成民主的教育。

教育民主化要求使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

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2)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3)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民主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不断扩大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范围,使人们能沿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前进。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程度的基本标准之一。其含义包括四方面:(1)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三、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文化提供了教育内容。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对教育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狭义的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影响,我国的教育传统特色为:(1)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2)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3)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等。

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其教育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崇尚实际。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文化传递和发展的手段。

在我国古代,在当时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学校教育不选择作为形而下者的技术文化,而选择文史文化作为正式的教育内容。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3)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持续与文化发展的始终,包含着三项基本内容:(1)为生存所必需的活动训练;(2)使社会成员接受为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规则和仪式;(3)促使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并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它具有鲜明的特点:(1)社会组织文化的一种表现;(2)整合性较强;(3)多层面、多类型。

四、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1)科学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2)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各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直接地增加了教育者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从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

在当代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直接地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通过教育,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与劳动对象结合起来,从而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径。

科学的体制化有两条主要途径:(1)在学校中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席;(2)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

由于学校,特别是大学具有气氛宽松、便于传播科技知识的优点,一批专门的科学教席开始在大学中得到设立,科学首先在学校中找到体制化的母体,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建制‛。

五、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于80年代,在90年代被广泛接受。

1972年,以米都斯为首的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布兰特拉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并把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迈向新世纪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其两个基本观点:(1)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2)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1)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国一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中教育的指标具体为三类:(1)压力指标(主要表现为就学人口比例、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2)状态指标(主要表现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男女入学比例差异);(3)响应指标(主要表现为用于教育的开支占GDP的比例)。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是支持科学、技术、立法和生产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进步的关键。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通过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争取社会成员的理解;(2)通过解释和宣传,改变人们对于环境与发展的态度,使保护生存环境、争取长期发展成为人们共同的取向;(3)培养善待环境的道德观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4)培养人们评估和处理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5)培养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行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态度和价值观、技能、知识和行动四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1)启发性原则;(2)参与性原则;(3)渗透性原则;(4)批判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式:(1)参与式学习;(2)探究式学习;(3)合作式学习;(4)提供交流的机会;(5)直接体验,进行实践;(6)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材料。

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发展

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结底,是看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较之其他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能起到主导作用。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3)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个体的发展包括许多层面,社会发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个体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担负改造社会的职责的过程)。

教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因此,教育的影响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性。

在一定意义上,学校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纯化‛。

教育较之其他的环境因素更能提高系统化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可以根据个人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设计,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某些技能,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受教育个体在人格、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经过教师的因材施教,个体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个性才可能得到张扬。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教育制约着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后有智感、道德感等。(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量变,当发展由量变成为质变时,便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青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阶段性。 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表现为:(1)不同的年龄阶段中,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和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如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

教育工作应注意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掌握每一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不能任意地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教育工作要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表现为:(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2)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3)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此阶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岁前的语言;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5岁的数数与简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特征。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是:(1)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2)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的两种交往模式;(3)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是:(1)在入学教育时,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2)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建,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3)获得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4)发展初步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己、对人、对集体的积极态度;(5)培养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等。

3.少年期、青年初期与中学教育

少年期学生半成熟、半幼稚。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片面性和主观性。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开始出现辨证思维。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意志的坚强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初中教育阶段的任务:(1)加强青春期教育;(2)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3)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和自由探究的空间;(4)教会学生学会择友与交往,学会自我防卫和保护自己。

高中教育阶段的任务:(1)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用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精神;(2)注意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3)全面设计学校生活,让学生身心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 目的计划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 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定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藏:修。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

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 (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判)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 中央官学 由朝廷直接办理 的学校 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 清的国子监等 地方官学 按行政区域在地 方设臵的学校 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 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臵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总结了50条教育学知识点,希翼能够帮助大伙儿!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咨询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要紧思想有:“别揠苗助长”、“别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示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咨询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办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进展》把学生的“普通进展”作为教学的动身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要紧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觉法的教学办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日子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紧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通了儒家思想。(敏试教育) 11.遗传素养对人的身心进展别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同意环境妨碍别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一般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 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 教育。 2、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3、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 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 考试的依据。 10、 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 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 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 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 律的科学。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 (1)“性相近,习相远也”; (2)“有教无类”;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6、1632年,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7、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一书,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人们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派”。 8、美国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9、克鲁普斯卡妮1017年出版《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10、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影响较大的一本结构完善的教育理论著作,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11、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性有哪些?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02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节知识必考重点笔记(超强)

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节知识必考重点笔记(超强) 第一章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开展: 教育制度的开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

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开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开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开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要点整理归纳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复习要点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 1—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是国家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取得的证书,并且也是教师职业生涯晋升的必要条件,因此,考取教师资格证已经成为了众多教师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教育学这门科目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分享一些教育学复习资料,希望对教师资格证考生有所帮助。 一、《教育学常识考点手册》 《教育学常识考点手册》是一本由有名的教育学家著作的辅助教材,适用于教育学常识考试。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方法、教育学的历史、教育行政、教育改革、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本书的考点整理得相当详细,还配有讲解、题型解析和考生备考提示等,堪称教育学常识的经典辅导资料。 二、《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是一本比较全面的教育学入门教材。在教育学知识结构、教育学基本理论、学校教育组织、学生发展与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改革等方面涵盖丰富,适用于教育学全科考试

和教育学常识考试。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清晰,思路明晰,条理清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动的实例,很适合考生们整理复习内容。 三、各类在线辅导课程 现在的教育产品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各样的在线辅导课程也随之而来,教育学的复习课程也不例外。各个教育大厂家虽然品质良好,但是收费也相当高昂,未来宝教育、得易教育这类在线教育学习平台,不仅价格比较实惠,而且也提供了检验教师资格证备考成果的模拟考试,是不错的选择。 四、自主制作笔记 无论是因为时间紧迫还是没有特别喜欢的教育学辅导资料,或者可能自己锁定考试范围之外,单纯的来看教材并不容易让人记住知识重点,建议考生自主制作教育学笔记并贴在墙上。通过读完知识点之后归纳整理出来的笔记,会让人更容易掌握复杂的教育学常识,也更容易巩固知识点。

2011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1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即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育与经济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 社会形态与相应的教育特征 教育没有阶级性,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开始分化。 学校教育等级森严,注重思想控制,教育内容长期保持不变。随着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扩大和增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 倡导教育平等化和教育机会均等,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强调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 经济的发展会引发教育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比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类别和比例;高等教育的层次、招生比例和数量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以扩大规模为主要任务,需培养大量技术工人,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形成一定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课程的门类需要不断增减,课程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经济发展决定了多种教育形式的产生,决定了先进手段在教育中运用的质与量。 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根据经济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改善管理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体制高度集中统一,不能充分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分级管理、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新的招生和毕业分配体制等应运而生。 教育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以运用的中介和桥梁。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着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着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教育法规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规概论》知识要点 第一章 教育法规的特征: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其内容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 教育法规的功能:具有指引作用,具有评价作用,具有教育作用,具有保障作用。 ΔΔΔ教育法规的渊源 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在法理学上,惯称教育“法律渊源”“或教育法规“形式渊源”。 我国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主要有以下5种: (一)宪法 (二)教育法律:(2种形式) 1.教育基本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三)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其名称有三种:即条例、规定和办法。 (四)教育行政规章:又可以具体分为1部门教育规章:由国务院教育厅行政部门制定(即教育部)2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即政府)。(五)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 教育法律规范三要素: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民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义务性规范的数量较多。 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的干涉”、“有...的自由”。 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参与者、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客体(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内容(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 教育政策的特征:目的性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权威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控制功能。 教育体制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育人事政策、课程与教育教育政策、学制政策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 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2.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3.中共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共同做出的决议、决定4.中共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5.中央和地方各级教务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3.拟定教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内容封闭。教育方法机械。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 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 东方 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

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发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个基本素质上面。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是什么?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的功能。它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 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讲义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一)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的主体:学校教师,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利托迩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希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局限: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判定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本身。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及其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国学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主要观点: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目的性没有严密的计划性; (2)没有阶级性,教育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示范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教育和原始礼仪中分离。 (7)男女有别,根源分工。 (8)教育水平低,专业性和集中性不强。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紧密联系。 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古代中国 (1)唐虞以前:五帝之大学,“成均”,乐教,董仲舒《春秋繁露》,古代学校的萌芽。 (2)夏代:《孟子》,“庠序学校”。“庠”:养老,教育下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序”:教射场所,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场所。“校”:养马驯马,军事训练。 (3)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发展比较完备,“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学体系格局。“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4)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一大批教育思想家产生。儒(孔孟荀子礼记)道(老庄)墨(墨霍)法(商鞅韩非)与教育关系最密切。儒墨显学。 (5)秦朝:文化专制,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法家统治。维护统一和君主专制。 (6)汉代:规范化和定型化。官学和私学空爱情你发展。书写工具帛和纸出现。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学制系统初具规模。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封建社会管办学校制度提供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是私塾疏远的历史根源。 (7)魏晋: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九品中正制”,“严士庶之别”。士族享有受教育和优先选官的特权。“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8)隋唐:科举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 (9)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为诗书礼义春秋和五经,特别是大中论孟。 (10)明代:八股文取士。 (11)清朝:光绪31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二)古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寺院学府。 四个等级:僧侣祭司,最高等级,最好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农工商业;首陀罗种姓,最低等级。 教育内容:《吠陀》。唯一教师:僧侣。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专研教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复习材料(上)

教育学 一绪论 填空单选多选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 2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 教育现象是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它是复杂多样的 4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5 教育学的任务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等问题,为教育工 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6 教育学的性质: 教育学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科学(一个分支),一方面从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里汲取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对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7 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是哲学的具体应用. 8 教育学的社会性说明: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教育问题的研究. 9 现代教育学在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际上的依据. 10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1 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 12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3 教育学产生的条件:①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②产生了文字;③教育经验逐渐丰富;④越来越需要对教育工作进行研究. 简答论述 简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 答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产生的条件是:①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②产生了文字,③教育经验逐渐丰富,④越来越需要对教育工作进行研究. 教育学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 萌芽阶段 特点:仅作为教育思想散见于各种哲学,政治的著作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理论. 代表人物:孔子代表理论:《论语》 (1)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个性差异先天差别不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仁”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仁爱.----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主张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代表人物: 墨翟(墨子) 代表理论:“兼爱”,“非攻” 代表人物:战国末期孟子弟子乐正克代表理论:《学记》《学记》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1) 《学记》解释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2) 《学记》主张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3)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道然后尊严”的教师观. (4) 教学方面,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 指出解决为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6) 提出: 不凌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 代表人物:韩愈代表理论: 《师说》 代表人物:朱熹代表理论: 《语录》 代表人物:颜元代表理论: 《存学篇》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理论:《理想国》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代表理论: 《政治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三章-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三章-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结构[单选题]1.实施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江南博哥)典型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单选题]2.(),是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时期,废除由群众推荐上大学的制度,恢复入学文化考试。 A.1977-1985年 B.1985-1992年 C.1992-2000年 D.2000年至今 [单选题]3.高等学校劳动人事制度包括()。 A.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 B.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C.选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D.选聘制度和分配制度 [单选题]4.()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格局和模式的总称。 A.高等教育体制 B.高等教育结构 C.高等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功能 [单选题]5.关于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说法错误的是()。 A.只存在单一投资主体,即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 B.政府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而且也是办学者和管理者 C.这种模式只能出现在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如前苏联 D.政府和高校之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的关系 [单选题]6.实施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曰本 [单选题]7.法国高等教育的地方管理机构是()。 A.地方政府 B.地方教育部门 C.大学区

D.教育督查 [单选题]8.关于全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说法错误的是()。 A.权力分散既可以是向地方政府分散,也可以是向高等教育部门分散 B.高等教育的分权体制多出现于实行高度自治的分权的国家,如德国、英国 C.社会广泛参与是分权制的一个典型特征 D.分权制管理方式一般具有宏观指导、服务和监督的性质 [单选题]9.实施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单选题]10.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的国家是()。 A.英国、德国、日本 B.英国、法国、日本 C.美国、德国、英国 D.日本、法国、意大利 [单选题]11.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是()。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管理体制 B.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级管理体制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三级管理体制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二级管理体制 [单选题]12.()是管理高等教育事务的有关机关设置、职权划分与运行机制及相关制度的总称。 A.高等教育体制 B.高等教育结构 C.高等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单选题]1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实行的是()。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管理体制,以中心城市统筹为主 B.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级管理体制,以省级统筹为主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级管理体制,以国务院统筹为主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二级管理体制,以省级统筹为主 [单选题]1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是()。 A.—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C.政府、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三主体”办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A复习资料 绪论 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简答题: 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 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二)教育要素的关系: 1、教师是中介; 2、教育影响桥梁; 3、学生是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 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p26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四、教育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 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 1、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四部分:教育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第二章教师 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一、理解学生:二、与学生和谐相处: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 四、教育的期待: 第二部分:教师的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