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文字精炼,毫不雕琢。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

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借助多媒体运用音频、图示、图片、文字等材料,由浅入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拓展、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选择性点评学生的发言,调控教学进程,保证教学目标完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体会作品清幽的意境,培养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知识。并借助多媒体直观画面、文字材料,领悟文章语言凝炼之美、结构美、意境美,体会作者愉悦自豪的情感。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体会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山川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赏析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难点是品析作品意境美,体会作者忘情山水,期与谢公比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片,播放音乐)。

教师口述:万里神州,山川如画。泰山之雄峻,某某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嵋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登山临水,寻幽探胜。迁客骚人、布衣隐士,他们以不同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游览名胜,书写情怀,并往往记录于文字。于是,便有了历代的山水诗文。我国的山水文始于东晋,盛于唐明,它们如一幅幅瑰丽的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山水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怀。

[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美丽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介绍山水小品文的历史让学生整体了解文化传承。]

2.理解课文,整体掌握。

(1)走近作者(幻灯片显示作者介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华阳陶隐居集》等。时人称“山中宰相”。

(2)题目解析

[设计意图:学生走近作者更能体会文章融入的情感,使用多媒体技术迅速、醒目。] (3)朗读指导:请一位同学示X朗读,教师点拨。

(教师播放朗读课件,幻灯片示X:字音、节奏。学生听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听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请几位同学朗读,后齐读。

(4)积累字词

请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圈出你认为不懂或重要的字词,同学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幻灯片显示重点字词提问并解释)。

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5)翻译文章

设置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的意思,要求优美、流畅。

自主学习,点名发言,每人译一句,教师适时点评。[

(幻灯片示X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6)朗读课文

3. 品读美点,体会情感

(1)语言美:四字骈句,整齐精炼,清丽生动。

(2)结构美: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设置问题(幻灯片显示):

①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中间部分)

②写景的句子按什么顺序写的?试从视角、时间的角度来分析。(有,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③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首尾呼应、抒发感慨)

师生讨论后,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多媒体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适时展示成果,大大节省课堂时间,有利于增加课程容量、增强教学丰富性。]

(3)意境美

设置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柔媚亮丽、清秀绝尘,也有人说它的意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幻灯片显示意境美四方面):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分组竞答,教师点拨。后出示幻灯片总结。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究问题的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合理应用多媒体,有效整合课程资源,能达到提升课堂效益的目的。]

(4)情感美

设置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哪些句子特别流露作者的情感?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点评后板书)

总结: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3)背诵全文:结合画面,背诵诗句。

4.拓展迁移,学习方法。

类比联读:请你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多媒体显示《记承天寺夜游》,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意图:多媒体技术可以快捷地展示大量文字信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5. 布置作业

2.说说《与朱元思书》一文写景的特色及作者的情感。

参考网址:

附文:《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Iu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景美愉悦自豪

融情于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文字精炼,毫不雕琢。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 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借助多媒体运用音频、图示、图片、文字等材料,由浅入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拓展、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选择性点评学生的发言,调控教学进程,保证教学目标完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体会作品清幽的意境,培养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知识。并借助多媒体直观画面、文字材料,领悟文章语言凝炼之美、结构美、意境美,体会作者愉悦自豪的情感。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体会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山川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教学重、难点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一、教材把握: 二、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

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 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 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 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 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 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 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情感目标:3、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 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今天我们品读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解题 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读法:答/谢中书/书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美文美读 1.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如“颓” tuí“与”念yù。 2.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来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 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 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 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 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 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 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 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 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 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答谢中 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

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导学案_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词语;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背诵《三峡》引出三峡风光迷人,导入学生旅游所见美景, 进而引入新课《答谢中书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三、朗读感知: 1.解题并认识作者。“答”和后一个“书”是什么意思? 2.诵读乐学。 学生自由读书。 学生示范读文,师生评点。 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男女生竞读课文,促进竞争。 加难度,朗读去标点的课文,促使其读出文意。 3.背诵竞学。 四、探究发现: 1.掌握重点词语,指出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消散)②夕日欲颓(坠落)③沉鳞(鱼)竞(争着)跃 ④未复(再)有能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其奇者 2.导问探学:出示四个问题,男女生分组讨论。 ①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②所写景物有何特征?③写景的方法是什么?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是哪句话?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①景物有高山、流水、石壁、树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鱼。②景物特点:山高、水清、石壁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很美。 ③总写分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视角:仰视——俯视——平视。④最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实是欲界之嫌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情感:自豪、陶醉。对于康乐公的钦佩和羡慕,对于普通大众不能欣赏美景而惋惜、遗憾。 五、穿越千年: 学生模拟陶弘景和谢中书两人写信的情景对话。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 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1)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 竞跃:争着跳跃;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课答谢中书书 教案

初中__二___年级__语文___学科教案 执教人 李威课 型新 授 教案 类型自 主 主 备 人 李 威 集备日期 合 作 释 疑 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使用日期主管人二、明确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课题第27课答谢中书书研讨意见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1、解题: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即书信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2、作家和作品介绍: 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重点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3、作品背景: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语言,体验归隐情趣。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教具自制PPT 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学过程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明标自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学《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点拨拓展(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达 标 训 练 一、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四季②早 晨③坠 落④潜游在 水中的鱼⑤ 考虑、想 到⑥参与, 这里指欣赏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①四时 ..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二.课文理解题。 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3、文中的静景是:_____ ,文中的动景是:_____。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4、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 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 明确赏析: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 书 设 计 答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谢仰视高峰入云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中写四季常景俯视清流见底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书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书日夕变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怀 六、拓展迁移:堂堂清 天天清 三、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对偶 (2)对偶,借代从中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清的对象 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教后感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7

2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水平。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升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以前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所以,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来说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独运,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感知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沉着心态。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独运,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作者链接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抚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3 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词语疑难,疏通文意。 3、自学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答谢中书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1.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写的?共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抓住了“美”字,描写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景物。这些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顺序: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王小英)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米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 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6)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鹏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之:的美:美景 古来:自古以来共:都 高峰:高耸的山峰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林 四时:四季俱:都 备:长久存在晓雾:早晨的雾 将:将要歇:消散乱:此起彼伏欲:要 欲界: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 处境界,即指人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人教版中学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秋季学期第单元课答谢中书书两课时优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 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 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 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 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 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 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

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 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 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 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 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1《答谢中书书》

1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品悟文中所绘山水景物之美。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恬淡豁达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品悟文中所绘山水景物之美。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联想,体会作者发现的美,寄寓的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般清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雄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般秀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弘景的这篇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文:(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 2.题解: 师:谁能读一读标题?(抽一名学生读标题,抽一生点评正确与否,老师引导断句)题目中有两个“书”,他们分别的含义是?这题目应该怎么理解呢?抽同学们解读。 师:所以题目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应该这样读:答/谢中书/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出示PPT) 请大家看注释1作者简介 出示PPT:陶弘景---山中宰相 陶弘景为何被称为山中宰相呢?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咀嚼课文,品美景、悟美情。 (一)初读课文,体会音韵之美 师:同学们,这篇清新秀丽的山水美文,不美美的诵读一番,岂不遗憾,现在咱们就来读读课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师:大家读的很认真,但有几个词个别同学读的不够准确。出示PPT字音解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优美的文章不仅仅要求读准字音,还要读出韵律节奏之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根据音节、意义断句,并标上朗读重音。 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呢?有请那位同学。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展示,谁来点评一下呢? 师:点评的不错,文章的前几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哦,都是四字句。而且形式对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骈句,节拍多为二二式。 师:后两句的句式和前面的一样吗?哦,不一样,后面的句式比较自由,长短不一,灵活多变,我们叫它散句,我们可以依据词语句子的意义来划分。谁能来疏通一下句子的文意呢?请你来。 师点拨:很好,理解的很正确。 师:所以按照意义来划分最后一句,应该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感受文章音韵之美。山川之美,起。 (二)再读课文,品悟绘景之美 师:山川之美,美在山,攀上山顶,俯瞰足下,云雾缭绕,似朵朵出水芙蓉。山川之美,美在水,水虽无言,然非无声。那潺潺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山川之美,美在画面,美在意境。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文章的美景美境。 老师设计了一个话题:我发现了文章()之美,你看(你听、你想、你说、你画)那(),请听我读:() 师示范:我发现了文章中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仰视云山一体,俯看河水青碧,峰,形奇俊俏;云,高入天际。山俊俏,水明丽,山伟岸,水柔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请听我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一句声音高亢,清流一句声音稍低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