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付潇莹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06

授课人:付潇莹

授课班级:初三(2)班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广州外国语学校

语文科组

付潇莹

【课标分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教材改版后,《湖心亭看雪》从八年级上册换到了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所选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从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作业,对本文的字音、文意做了

梳理。《湖心亭看雪》的文言知识把握起来相对简单,学生凭借两年多的文言文积累,能够自主完成。本堂课只需回顾旧知,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跟随老师引导,重点品景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美读课文,了解背景,积累“绝、拏、强、更、痴”等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赏读雪后奇景,通过细读文本体味白描手法营造景物氛围的妙处。

情感目标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借助文本和资料理解前朝遗少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赏读雪后奇景,通过细读文本体味白描手法营造景物氛围的妙处。

【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授课人:付潇莹

授课班级:初三(2)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西湖雪景视频导入。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借助先进的航拍技术,一起来感受一下西湖雪景吧。

欣赏视频,

初步感受雪

后西湖的美。

营造情境,破解南方学生对雪的疏离感,使其对雾凇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一、赏读雪后奇景

一派

的西湖雪景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闭眼听读想象。

2.你感受到一派怎样的西湖雪景?请画出相关写雪句子,给出一个形容词(或者是短语)。

3.在学生赏读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同时屏显最主要的三个写景句子。

预设:寂静、渺茫、冷清、孤独……

4.对比感受白描手法的特点和妙处。

特点: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文中白描妙处:描绘出一片空灵、干净的雪景;以天地之苍茫凸显人的渺小;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1.学生闭

眼听读想

象。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发

言、朗读。

4.对比感受。

1.教师在古筝曲

调的气氛中朗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让学生在集中

的听觉中感受意

境。

2.给一个主问题

让学生讨论,尽量减少限制,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3.指导朗读,让学

生在读的过程中

感受自然之美。

4.通过对比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中白

描手法的妙处。

二、品评人物

形象

一个

的看雪之人

1.文中哪一个字用来评价张岱再适合不过?

2.第一段哪些细节体现了张岱的“痴”?

追问:除了“痴”还能不能用别的词来形容

他?

3.张岱和金陵客“似”还“不似”?

似:赏雪的雅兴相似;湖心遇知音的喜悦相

似……

不似:独往与结伴;看雪与煮酒;淡喜与大喜……

1.细读第一段,品读张岱的“痴

行”。

2.小组讨

论,张岱和

金陵客是否

相似。

1.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读出张岱雪夜独行的“痴行”是因为对西湖一片美景的“痴心”。

2.通过讨论“似”与“不似”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授课人:付潇莹

授课班级:初三(2)班

三、解读

精神内涵

一片

的看雪之情

1.引导学生关注“崇祯五年”、“金陵客”的隐晦含义。

2.提供张岱《自为墓志铭》、《陶庵梦忆》节选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情感。

乡土之情、故国之思

沧桑之感、兴亡之叹

3.“梦”的内涵解读。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现实中难以达成,求而不得的一切在梦里都能实现,所以人们爱做梦。

屏显关于梦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琵琶行》

所以梦境越热闹,越繁华,现实就越冷清、越落寞。于是千万个梦醒来之后都化做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哎!”

4.雪痴张岱的冰雪之气。

所以张岱藏入深山,陶醉在他的梦中不愿醒来,他用诗文构筑起一个冰雪世界,这个世界冻住了前朝的月,龙山的雪,凝成了代表张岱个人人格的冰雪之气。

屏显张岱写雪诗文: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三潭印月》

坚此澹泊心,而厉冰霜气。《节妇篇为

徐太君赋》

多君笔有秋霜气,一卷裁成冰雪文。《读查伊璜三说》冰雪之气的内涵:淡然雅致、遗世独立。

5.你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思考“崇祯五年”、“金陵客”的隐晦含义。

2.分析材料,解读文中所含深切情感。

3.拓展研讨“梦”的内涵。

4.深入探究张岱的冰雪之气。

5.对比研读其他写雪诗句的不同情感。

1.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而自主解读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3.拓展研讨,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度。

4.丰富资料,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面了解作者。

5.对比研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养成对比阅读的思维习惯。

授课人:付潇莹

授课班级:初三(2)班

【板书设计】

课堂

小结

教师朗读个人随笔《煮雪》

附原文:

我将那一亭西湖雪捧起,

放入紫砂的瓮中,

熬煮。

加点,

金山的戏,

龙山的灯,

再点些张东谷的好酒。

最后,

煮成陶庵的梦。

就让我一饮而尽吧,

然后醉在瓮中不再醒来!

——乙亥年于君雅楼

注:取材于《陶庵梦忆》中《湖心亭看雪》《金山夜戏》、《龙山放灯》、《张东谷好酒》等篇目。

结语:在这淡淡忧伤的音乐声中,让我们记住那一片美丽苍茫的西湖(板书“湖”),那一座寂寞成点的湖心亭(板书“亭”),那一颗孤独忧伤、纯粹诗意、卓然不群的心(板书“心”)。

听读感受

让学生通过欣赏

老师习作从而激发写作热情。

课后

延伸

1.选读《陶庵梦忆》,感受前朝遗少张岱所描写的明朝浮世绘。

2.阅读论文《论张岱诗文中冰雪意象的美学意蕴》,作者杨诏棋,资源见班级Q群。

自主阅读

拓展学生知识面,储备作文素材,培养思维深度。

湖心亭看

寂静

浩渺

迷蒙

清冷

孤独

悲伤

乡土之情、故国之思

沧桑之感、兴亡之叹

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张丽霞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38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情怀。结合本单元学习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 1、赏奇景 2、话奇人。 3、悟奇情 [教学难点] 悟奇情,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词语: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这一组词语是它们和谁之间的故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我们心口一颗朱砂痣,手心的一颗夜明珠,她美成了诗、美成了词、美成了画,美成了我们心中的一种向往,那么,雪舞西湖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奇景呢?让我们跟随张岱,走进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这节课,老师邀请同学们,我们一起完成三件事,出示学习目标: 1、赏奇景 2、话奇人。 3、悟奇情 二、赏读课文

(一)赏奇景。 有人说,《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幅名画,历代的名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比如当代著名散 文家梁衡的评价: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中的这幅画,老师用散文诗的格式来展示,我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诵,让我们循着优美的声音在脑海中勾勒这幅画。 这是散文诗,同学们,文言的表达更精彩,你们一定要爱上文言文,因为他们言简意赅,却又奇妙无穷。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幅画,怎么欣赏呢?老师有简单的提示: 色彩之奇 量词之奇 视角之奇 三“与”之奇 …… (可说可画)

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付潇莹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06

授课人:付潇莹 授课班级:初三(2)班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广州外国语学校 语文科组 付潇莹 【课标分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教材改版后,《湖心亭看雪》从八年级上册换到了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所选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从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作业,对本文的字音、文意做了

梳理。《湖心亭看雪》的文言知识把握起来相对简单,学生凭借两年多的文言文积累,能够自主完成。本堂课只需回顾旧知,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跟随老师引导,重点品景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美读课文,了解背景,积累“绝、拏、强、更、痴”等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赏读雪后奇景,通过细读文本体味白描手法营造景物氛围的妙处。 情感目标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借助文本和资料理解前朝遗少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赏读雪后奇景,通过细读文本体味白描手法营造景物氛围的妙处。 【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授课人:付潇莹

授课班级:初三(2)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一、西湖雪景视频导入。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借助先进的航拍技术,一起来感受一下西湖雪景吧。 欣赏视频, 初步感受雪 后西湖的美。 营造情境,破解南方学生对雪的疏离感,使其对雾凇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一、赏读雪后奇景 一派 的西湖雪景

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杨燕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杨燕 【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学习白描等写作手法。 2.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白描等写作手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知人论文,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广播教学系统、网络测试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电子文档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窗外已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初夏,今天让我们借助多媒体设备,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旅行,穿越回300多年前冰天雪地中的杭州西湖,跟随张岱前往《湖心亭看雪》。 二、学习目标 1.美读课文,学习白描等写作手法。

2.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并做注音和停顿的标注。(1)提问学生后,明确易错字读音:崇祯.(zhēn) 余拏.(ná)一小舟 毳.(cuì)衣 雾凇沆砀..(hàng dàng) 与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 (2)提问学生后,明确易错朗读节奏: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2.自由读,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提问学生后,明确重点字词解释:湖中人鸟声俱绝.. 都消失了 雾凇.. 沆砀.. 冰花 周围弥漫着白汽 是日更定..矣 晚上八时左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还有 上下一.白 全,都 与余舟一芥. 一(叶)

3.齐声读,带着对字词的理解巩固字音和断句。 4.打开网址https://ks.wjx.top/jq/39307763.aspx,完成“检测1”;随后明确答案,重点讲解得分率较低的题目。 四、美读景色 1.第一段重在写景,突出了大雪更定后西湖的什么特点? 明确:静、冷、白、美…… 2.为突出这些特点,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听觉的角度、白描手法、巧用量词等。 3.什么是“白描”? 明确: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雪后西湖从天到水、从远及近、从大到小、从景及人的景象,三言两语勾勒出一幅水墨山水画。 4.将“痕、点、芥、粒”这四个量词,分别换成“道、座、艘、个”好不好? 明确:不好。换后的四个词都略显凝重,相比之下,原

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田海学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19

1 湖心亭看雪 河北省武安市紫旭中学 田海学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品味文章语句与白描写景的精妙。 3.感悟雪中赏景的情感。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语句与白描写景的精妙。。 学习难点:感悟雪中赏景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由西湖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光潋滟晴方好”,导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西湖美景之冬雪。 二、一读课文,读准确。 生字:拏 毳 凇

沆 砀 三、二读课文,读节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四、三读课文,读困惑 1、文中出现“一”的句子,含义一样吗? 2、文中除了“一”出现的频率高之外,还有哪个字出现的频率高?你能说一下原因吗? 3、文中为什么用不合乎常理的量词? 4、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四读课文,读出层次 1、找出记叙的语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找出描写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试着读出不同的层次来。 六、五读课文,读出情感 资料助读: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17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夜月登此,阒(qù)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阒寂:形容寂静无声。 ——张岱《西湖梦寻》 学生找出:“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之句。 表达的情感:作者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_5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以文为本,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现语文味。 2、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主动去体悟自然人文的审美情趣。 3、以“导——读——疏——品——悟”为设计轴心,关注不同学生的接受差异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丰富精致的图片与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审美氛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熟读成诵。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感悟“痴”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与作者的清高自赏情怀。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更易进入文本营造的氛围。] 二、出示目标,学生朗读。 三、初读正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明确字音和节奏。 毳( )衣、雾凇( )沆( )砀( )、更( )定、更( )有此人、强( )饮节奏:一童子/ 烧酒/炉正沸 四、再读通文意: 1.一生朗读,其余听读,感知文意。 2.翻译全文,标记有疑处。(读、圈、辨、释) 3.当堂检测,强调重点: (1)毳凇;(2)大雪三日客此;(3)余舟一芥;

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张青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0

细描白描绘美景,雪起雪落悟情怀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杭六中 张青 学习目标: 1.赏雪景,学写法。 2.品意境,悟情怀。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体悟作者情怀。 四、教学内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峻青的《第一场雪》、吴淞的《江南的雪》,柳已青的《明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赏雪景,知写法

: (1) 速读峻青的《第一场雪》,吴淞的《江南的雪》,画出直接描写雪景的句子,用心赏析,你更喜欢哪些描写雪景的句子?读出来,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交流. 师:这些描写或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这是一种描写方法叫工笔细描, 屏幕显示: 工笔细描: 这种用工整细腻的笔触,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着意刻画,入微地再现事物特征的写法叫做工笔细描法。 这种写法一般较多地运用比喻、反复、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2)出声朗读《湖心亭看雪》, ①勾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②分析一下写景的方法 比较: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对比以上三篇文章,说说在写景手法上,《湖心亭看雪》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明确白猫手法的写作特点:: 1.语言简练 2.抓住特征 (三)品意境,悟情怀: 要求: 再读《湖心亭看雪》,用 “我从文中 词(句),读出了 ”说话。 示范: 我从文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中读出了作者张岱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因为作者写本文时明朝早已覆灭,可张岱开篇以明朝计年,可以看出对故国的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明王朝灭亡后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多媒体出示) 孤舟一寒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