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

1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的开篇之作,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全文共有13段,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隆重和热闹。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大人、小孩子在琳琅满目的灯笼、对联摊档前选购的情景;第二幅对应的是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大人、小孩在预备年货的情景;第三幅描绘的是孩子们提着各式花灯,燃放各种花炮闹元宵的情景。三幅图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阅读训

练要求为“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训练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选编《北京的春节》,意图一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15个生字,读准词语“正月、店铺、分外”,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传统的节日——春节,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还历历在目。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是在哪里过的春节?又是怎么过春节的?

2.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不同的地方过春节,有的在广州,有的在老家,尽管过春节的习俗有些相同,也有很多不同,但热闹快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的春节,一起感受那京味“”十足的春节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孩子刚过完春节返校,还沉浸在年的热闹和喜庆中。“年是怎么过的”这个话题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检测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重点指导读准词语“正月”、“店铺”、“分外”;指导“戚”的书写笔顺和部首。

3.交流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简单的问题同学间互助启发理解,重点问题随教学推进顺势解决。

4.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顺势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浓墨重彩描写的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教学时从预习的基础上入手,便于以学定教。六年级的字词教学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可完全忽略不计,加强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是课标的要求。所以,在初读阶段,了解学情,进行适当的生字词教学和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为全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三、品读语言,感悟年味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想想老舍先生是怎么写出这些日子的热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一会儿和大家分享。预设教学生成点:

(一)体会色味双美的腊八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

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二)体会喜庆团圆的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三)体会悠闲、快乐的正月初一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出初一的悠闲、快乐。

(四)体会红火美丽的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口语表达:学习课文的“俗白”表达,结合文本内容,尝试以导游身份,向未到过北京的旅客介绍“元宵”。

(五)感情朗读

1.回读全文,寻找自己感觉“年”味最浓的段落,多读几遍。

2.个别学生展示朗读,引导学生评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圈画、批注、交流,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读中评年的热闹和味道,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以达到品读美文的效果。】

四、详略对比,领悟表达

1.指着板书:回忆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交流懂得: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内容详写,其他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描写春节习俗的材料,并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体会:老舍爷爷在课文里写的“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斯妤写的详细;同样写春节习俗,舒乙则重点介绍了“祭灶”和“食品”。明白春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此环节为了突破重难点,从课文的表达出发,对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进行了密切的整合,让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明白春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为下面的读写结合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老舍先生为了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会:

(1)文中有不少段落用上总起句,起到统领本段的作用,更能

突出北京春节的特点。

(2)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表达。

(3)引用俗语,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

(4)语言朴实自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2.小练笔:搜集整理自己身边的春节习俗,以“xx的春节真是个______的节日呀!”为开头,注意用上学到的方法。

3.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积累四字词语。

(2)积累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设计意图:总结是深化的重要环节,能促进学生对这一篇课文的写法进行梳理,抓住重点,巩固记忆知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以“春节”为主题进行延伸,搜集整理自己身边的春节习俗,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开放性地积累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以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力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六、板书设计

2腊八粥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画面,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叙写了“等粥”的画面,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是第20-21自然段,写了“喝粥”的画面,正面着墨并不多,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选编本文,意图一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二是阅读时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文配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八儿看到粥时的惊异,母子其乐融融,场面温馨,为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可爱形象提供了依据。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4.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清课文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难点: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腊八粥的有关习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中,我们知道老北京人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在老舍爷爷的眼里,“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你们对“腊八”和腊八粥,和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汇报。

2.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师生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看看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描写腊八粥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这里我让学生交流有关腊八和腊八粥的资料,既落实了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又增进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感知、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自学为主,重点提示:“匙”字是多音字,本课当小勺讲,另一个读音是轻声shi,组词为“钥匙”;指导正确书写生字“腻”。

2.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文章的主人公是——八儿。课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课件出示课后题2)

3.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八儿等粥,哪几个自然段写八儿喝粥?

指名汇报,顺势板书:2-19自然段等粥,20-21自然段喝粥。

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总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4.质疑:(指着板书)沈从文的《腊八粥》, 真正写八儿吃粥的只有2句,而吃粥前的文字等粥却长达18自然段,1000多字?为什么

作者要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只有仔细研读了课文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也是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部分。本课课后题2刚好指引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这一资源。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质疑引起学生对作者独具匠心写法的思考,直接了当切入单元要求,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2.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找出有关句子和重点词语,读一读,画一画,思考,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词语进行交流、朗读感悟。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谁都喜欢吃腊八粥。同时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

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读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个人展示读,齐读,尝试背诵积累。

4.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你能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吗?(自由练笔,交流汇报,激励点评。)【设计意图: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选文的“凤头”,以反问、排比等手法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写得极妙,值得好好品味研读。学生背诵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完成课后的小练笔,仿中有创,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走进八儿,感悟急切

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让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抓语言、行为表情的描写,感悟八儿等粥的急切。

1.理清脉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给八儿等粥的过程拟小标题。

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盼腊八粥、分腊八粥、猜腊八粥和看腊八粥)

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 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 也是看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猜、看) 为了这腊八粥, 谁来读这一句?

生: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三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班读,指导读出八儿又喜又急的心情。)

2.盼粥:细节的精确味

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 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到第八自然段, 边读边体会。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要点如下:

抓住“进进出出”,“眼睛可急红了”,“‘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等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品出八儿盼粥的煎熬与期待,品出八儿撒娇、着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极不心甘的心情。

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

3.分粥:性格的传神味

(1)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无奈之下,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聊以解馋了。他是怎么分粥的?指名回答。

(2)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一个动作, 一段对话, 甚至是一个眼神, 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八儿分粥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八儿?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

(3)分角色演绎对话,指导读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淘气。

4.猜粥、看粥:复沓的形式味

(1)八儿啊, 人很矮, 他还没有灶头高, 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师生齐答)这一段主要是八儿的什么描写?——心理(板书:心理) 那么, 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八儿是这样猜想的,读—读。

课件出示: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

(2)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 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的馋呢?

引导学生角色置换,自己就是八儿,一边读一边加上神态、动作等表现八儿猜粥时的馋样儿。

(3)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看的结果是?指名说。

课件出示: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4)八儿猜对了吗?男女生对比对一读,男生读猜粥的句子,女生读看粥的句子。

课件左右分别列出猜粥和看粥的句子: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

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5)除了颜色,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 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 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 同

桌之间商量一下我们再来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这看似重复的话语, 实则用意颇深, 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

5.吃粥:留白的含蓄味

(1)腊八粥终于熬好了, 可以喝啦! (板书:喝) 谁来读——

生:“夜饭桌边, 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2)关于八儿喝腊八粥的这个场景, 作者用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和前面等腊八粥的场景相比,聊聊数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略写喝粥,详写等粥,不落窠臼。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留白, 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绝妙拿捏,给读者留下悬念, 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3)想象写话:我们想象一下八儿喝腊八粥的样子,他的动作、神态是怎么样的呢?写一写吧。学生练习写话,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进行研究探讨,通过自主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圈画批注,交流汇报,角色置换,感情朗读,读写结合

等方式体会人物内心,人物形象及表达特点。在内容探究上突出重点,体现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三者的有机融合。】

五、领悟主旨,感受乡愁

1.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 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 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 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怎样的妈妈?全班交流看法。预设生成:

八儿:淘气、可爱、活泼天真、贪吃……

妈妈:对八儿的宠爱

2.从这篇文章当中,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 你还能读到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孥孥、松劲”等乡音中感受家乡的味道,母子的对话中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完全开放的,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主旨。学生在充分阅读、感悟后,由评价人物形象入手,从字里行间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

六、总结,阅读延伸

同学们, 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 来到北京谋生, 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 都时时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 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生长, 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 他对故土这份深深的眷恋, 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

而又质朴, 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 那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 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 也流露在字里行间。课后, 请同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 比较一下, 同样的腊八粥, 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腊八粥,既进一步了解了有关的民俗文化,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中的一篇课文。《寒食》是唐代韩翃写的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十五夜望月》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编排本组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六年级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画面入诗歌之情境,结合古代文化背景体会诗之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会写“宫、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情感。

4.积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寒食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古诗

(1)同学们,有关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积累了哪些,它们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指名说)

(2)课件出示有关的古诗:《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乞巧》,学生齐诵。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首描写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齐读课题:《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描写传统佳节的古诗学生已有不少积累,通过温习背诵这些学生熟悉的古诗,挖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他们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出示诗题,作者姓名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 1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的开篇之作,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全文共有13段,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隆重和热闹。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大人、小孩子在琳琅满目的灯笼、对联摊档前选购的情景;第二幅对应的是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大人、小孩在预备年货的情景;第三幅描绘的是孩子们提着各式花灯,燃放各种花炮闹元宵的情景。三幅图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阅读训

练要求为“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训练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选编《北京的春节》,意图一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15个生字,读准词语“正月、店铺、分外”,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 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 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 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 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 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 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 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 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 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 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 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 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 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 逛天桥和听戏。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教学设计:2.腊八粥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2腊八粥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画面,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叙写了“等粥”的画面,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是第20-21自然段,写了“喝粥”的画面,正面着墨并不多,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选编本文,意图一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二是阅读时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文配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八儿看到粥时的惊异,母子其乐融融,场面温馨,为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可爱形象提供了依据。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等9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4.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清课文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难点: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腊八粥的有关习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中,我们知道老北京人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在老舍爷爷的眼里,“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你们对“腊八”和腊八粥,和还有哪些了解?学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5分钟) 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

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 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11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3、范读、领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太好的地方,教师进行范读。让读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附板书共两套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通过自学、合学、展学,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通过阅读链接资料、联系实际,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随着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突出背景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可以先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1.2记忆力迅速增强六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搜集有关的图片和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块一创设情景共话春节 1.播放本地大年三十放烟火的情景,让学生聊聊: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现在,我们就跟随着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

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4.简介老舍和春节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京味儿”语言 1.自主读课文,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字词句 (1)多音字空竹店铺间断正月分外白云观万象更新 (2)轻声词饺子栗子风筝亲戚骆驼 (3)出示句子一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①指名读句子正音 ②说说这里的“杂拌儿”、“零七碎八儿”、“玩意儿”指的是什么?(出示杂拌儿、蜜饯和空竹图片) ③这几个词语和我们平时遇到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儿化音,带着浓浓的京味儿),用上这些京味儿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京味儿是北京特色,这样描写也是为了突出北京过年时的特色食品与玩意儿。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④文中还有带有这样京味儿的词语或句子,再去找找。 预设:一擦黑儿摆摊儿 齐读这些带京味儿的词语 (4)出示句子二 腊七腊八,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理解“闲在”意思,完成语文作业本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单元核心目标】 1.在活动体验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厘清课文内容的主次,思考文章详略安排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详略得当。 【单元任务群目标】

【单元任务群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课前解析】 关注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 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 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 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关注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 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 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在中国人的心 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 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 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 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

部编小语六下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部编小语六下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一、单元整体构思 (一)确定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北京的春节》叙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一些习俗,《腊八粥》则详细讲述了北方人春节习俗中熬腊八粥的场景,《古诗三首》分别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中秋节和七夕节的有关习俗,《藏戏》一文介绍了藏戏这一传统文化的起源和艺术特色。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做到““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一是通过课内阅读,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基本习俗,了解熬腊八粥的场景和过程,了解藏戏的起源与形成,学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春节等民间习俗的了解和民族特色的认识。二是整理和诵读有关中华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在诵读中丰富古诗积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和文化之美。三是通过调查和了解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以及家乡民俗,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感受中华传统节日和家乡风俗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二)选择阅读文本 教材在《北京的春节》后编排了“阅读链接”,目的是拓展同题阅读。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实施教学时,还可选择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肖复兴的“《花边饺》、冰心的“《腊八粥》等课外篇目作为本单元学习的补充阅读文本,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把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篇目中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诗词作为本单元学习的拓展阅读文本。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反思及同步练习(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 1.学会本课的“醋、饺”等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特点——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习课文有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1.有关春节的图片音频或视频。 2.有关春节的诗歌、童谣。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2.唤起情感:儿歌中的“年”就是春节,那北京的春节是一幅怎样的热闹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吧!(板书课题:1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师范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初旬饺子翡翠米醋眨眼燃放 小贩元旦栗子鞭炮熬夜榛子 摆摊轿车封起来逛庙会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万象更新灯火通宵张灯结彩 (3)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4)学生提出难读词语,教师归类讲解。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板书: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三、再读课文,了解习俗 (一)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天结束?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2.细读课文,找到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左边,风俗习惯填在右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北京的春节 人教部编版

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随着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去体味京味儿十足的春节;跟着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学生通过讲述家乡风俗、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诵读古诗名篇,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1北京的春节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万不得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1.读写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年饭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导语:春节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是祭祀怀亲的日子,更是尽情狂欢的日子。在春节里,所有中国人民都沉浸在热闹、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争相置办年货、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拜大年……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2.播放童谣,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预设: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听童谣能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大致情况,再结合自己印象中过春节的经历,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3.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北京的春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龙须沟》《茶馆》等。他创作勤奋,共创作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2020春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3.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4.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5.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2.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北京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感受作者俗白风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3.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难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刚过完春节不久,来,我们来分享一下过春节的感受。(交流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初步渗透“文眼”意识。)

(二)想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走进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检查预习: 1.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二)把握文眼。 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那么,北京春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同学把我们带进老北京的春节,我们一边听读一边用心感受,找出文中反映北京春节特点的一个句子。 (三)质疑导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时间词,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各有什么活动?是按怎样的顺序 介绍的?(板书:春节前:腊八--腊月二十三;过春节: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结束:正月十九。)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 (五)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不同,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 (六)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指导难读的语句。 三、学习“春节前的准备”,渗透学习方法。 (一)自读课文1至6自然段,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精品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干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编排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本单元重点: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在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二、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三、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课时安排:1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掌握15个字和35个词语的写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交流作者信息。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正月掺和”等字词。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腊八那天,北京人会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让我想起了我家人也会在腊八这天煮腊八粥,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品尝着热腾腾的粥,一边聊着天。这种温馨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二)除夕: 除夕夜,北京人会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烟火。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每年除夕夜都会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做年菜。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电视联欢晚会,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这种欢聚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三)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北京人会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每年元宵节都会和家人一起去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那些五彩缤纷的花灯和热闹非凡的花炮让我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喜庆。

2023年部编版六年下语文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下语文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大单元教学设计一、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34个生字和“热情”“自傲”等3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长歌行》。 3.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4.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组织选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篇略读课文《藏戏》,《语文园地一》中编排了汉乐府中的《长歌行》。这些课文体裁各异,有散文,有小说,有古诗,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本单元的习作是“家乡的风俗”,紧密地结合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体现了从阅读到表达的有序过渡。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从小孩子八儿的视角写出来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简练、充满童趣,在人物对话中感受到腊八粥扑面而来的香气和甜蜜和家庭生活的温馨。《古诗三首》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述了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则借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抒发诗人的忧思。《藏戏》通过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的介绍等让读者对藏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023年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小学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语 文 科 教 案 执教者: 2023年春 第一单元

【单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第一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单元中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不论是现代文还是诗文都呈现出汉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以及藏戏等少数民族风俗,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坚持以融合为基本的教学主张,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展开设计。 学生在这一单元中接触到《古诗三首》,散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以及说明文《藏戏》体裁和题材都不同的课文。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这些语文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被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要引领学生在阅读时要分清主次,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的,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谋篇的,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结构图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发现详略分配,思考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在比较、关联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掌握详写的方法。本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重点要引领学生多方搜集资料、梳理资料、汇总和加工资料。同时,鼓励学生重点叙写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藏戏》来帮助学生布局谋篇,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是对于分清文章主次,文章详略得当的再次认识,让学生充分的回味这一语文要素。 【学习目标】 【核心目标】 1.在活动体验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厘清课文内容的主次,思考文章详略安排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详略得当。 【常规目标】 1.会写34个生字,会写38个词语,能够正确理解“万象更新守岁张灯结彩”等词语的意思。 2.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老舍的京味儿语言),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4.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