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工艺流程

化学镀所需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852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控温搅拌;增力电动搅拌机。

化学镀工艺流程:机械粗化→化学除油→水洗→化学粗化→水洗→敏化→水洗→活化→水洗→解胶→水洗→化学镀→水洗→干燥→镀层后处理。

1化学镀预处理

机械粗化:用机械法或化学方法对工件表面进行处理(机械磨损或化学腐蚀),从而在工件表面得到一种微观粗糙的结构,使之由憎水性变为亲水性,以提高镀层与制件表面之间结合力的一种非导电材料化学镀前处理工艺。

1.1 化学除油

镀件材料在存放、运输过程中难免沾有油污,为保证预处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除油处理,去除其表面污物,增加基体表面的亲水性,以确保基体表面能均匀的进行金属表面活化。化学除油试剂分有机除油剂和碱性除油剂两种;有机除油剂为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一般用于无机基体如鳞片状石墨、膨胀石墨、碳纤维等除油;碱性除油剂的配方为:NaOH:80g/l,Na2CO3(无水):15g/l,Na3PO4:30g/l,洗洁精:5ml/l,用于有机基体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除油;无论使用哪种除油试剂,作用时都需要进行充分搅拌。

1.2 化学粗化

化学粗化的目的是利用强氧化性试剂的氧化侵蚀作用改变基体表面微观形状,使基体表面形成微孔或刻蚀沟槽,并除去表面其它杂质,提高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增强基体和镀层金属的结合力,以保证镀层有良好的附着力。粗化是影响镀层附着力大小的很关键的工序,若粗化效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序的活化和化学镀效果。化学粗化试剂的配方为:CrO3:40g/l,浓

H2SO4:35g/l,浓H3PO4(85%):5g/l。化学粗化的本质是对基体表面的轻度腐蚀作用;因此,有机基体采用此处理过程,无机基体因不能被粗化液腐蚀而不需此处理。

1.3 敏化

敏化处理是使粗化后的有机基体(或除油后的无机基体)表面吸附一层具有还原性的二价锡离子Sn2+,以便在随后的活化处理时,将银或钯离子由金属离子还原为具有催化性能的银或钯原子。敏化液配方为:SnCl2·2H2O:20g/l,浓HCl:40ml/l,少量锡粒;加入锡粒的目的是防止二价锡离子的氧化。

1.4 活化

活化处理是化学镀预处理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 活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序的施镀效果。化学镀镀前预处理的其它各个工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优化活化效果,以保证催化剂在镀件表面附着的均匀性和选择性,从而决定化学镀层与镀件基体的结合力以及镀层本身的连续性。活化处理的目的是使活化液中的钯离子Pd2+或银离子Ag+离子被镀件基体表面的Sn2+离子还原成金属钯或银微粒并紧附于基体表面,形成均匀催化结晶中心的贵金属层, 使化学镀能自发进行。目前,普遍采用的活化液有银氨活化液和胶体钯活化液两种;化学镀铜比较容易,用银即能催化;化学镀钴、化学镀镍较困难,用银不能催化,必须使用催

化性强的贵金属如钯、铂等催化。银氨活化液配方为:AgNO3:20g/l,浓NH3·H2O:适量。胶体钯活化液本质上是不易溶于水的氯化钯被过量的氯离子络合所形成的水溶性[PdCl4]2- 络离子溶液;胶体钯活化液配方为:SnCl2·2H2O:100g/l,浓HCl:400ml/l,Na2SnO3·3H2O:14g/l,PdCl2:2g/l,浓HCl:200ml/l;胶体钯活化液对化学镀铜、镍和钴等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而且溶液比较稳定,可以反复使用。

1.5 解胶

镀件基体经过胶体钯活化后,表面吸附的是以钯原子为核心的胶团,为使金属钯能起催化作用,需要将吸附在钯原子周围的二价锡胶体层去除以显露出活性钯位置,即进行解胶处理。解胶处理一般采用体积浓度100mL/L的盐酸在40~45℃处理0.5~1min,或用20~25g/L的醋酸钠溶液常温下处理10min。

2 化学镀

化学镀镀液一般由主盐、还原剂、络合剂、缓冲剂组成;对某些特殊材料的镀件施镀时镀液中还需要添加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添加剂。主盐与还原剂是获得镀层的直接来源, 主盐提供镀层金属离子,还原剂提供还原主盐离子所需要的电子。

①主盐。主盐即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盐。一般情况下,主盐含量低时沉积速度慢、生产效率较低;主盐含量高时沉积速度快,但含量过大时反应速度过快,易导致表面沉积的金属层粗糙,且镀液易发生自分解现象。

②还原剂。还原剂是提供电子以还原主盐离子的试剂。在酸性镀镍液中采用的还原剂主要为次磷酸盐,此时得到磷合金;用硼氢化钠、胺基硼烷等硼化物作还原剂时可得硼合金;用肼作还原剂,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金属镀层。正常情况下,次磷酸钠的加人量与主盐存在下列关系ρ(Ni2+)/ρ(H2PO2-)=0.3~1.0。还原剂含量增大时,其还原能力增强,使得溶液的反应速度加快;但是含量过高则易使溶液发生自分解,难于控制,获得的镀层外观也不理想。

③络合剂。络合剂的作用是通过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来降低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从而防止镀液因金属离子的水解而产生自然分解,提高镀液的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络合剂含量增加将使金属沉积速率变慢,因此需要调整较适宜的络合剂浓度。化学镀常用的络合剂有柠檬酸、乳酸、苹果酸、丙酸、甘氨酸、琥珀酸、焦磷酸盐、柠檬酸盐、氨基乙酸等。一般碱性化学镀镍溶液使用的络合剂有焦磷酸盐、柠檬酸盐和铵盐等;采用柠檬酸钠和氯化铵作为络合剂,其添加量为镍盐总量的 1.5倍左右。碱性化学镀铜溶液一般采用酒石酸钾钠作为络合剂,生成[Cu(C4H4O6)3]4-络合离子,阻止了铜离子在介质中生成Cu (OH)2沉淀及Cu (OH)2在镀层中的夹杂,从而保持镀液稳定,提高镀层质量。

④缓冲剂。缓冲剂的作用是维持镀液的pH 值,防止化学镀过程中由于大量析氢所引起的pH 值下降。

⑤稳定剂。稳定剂的作用是提高镀液的稳定性,防止镀液在受到污染、存在有催化活性的固体颗粒、装载量过大或过小、pH 值过高等异常情况下发生自发分解反应而失效。稳定剂加入量不能过大,否则镀液将产生中毒现象失去活性,导致反应无法进行,因此需要控制镀液中稳定剂的含量在最佳添加量范围。

常用的稳定剂有重金属离子,如Pb2+,Bi2+,Pd2+,Cd2+等;含氧酸盐和有机酸衍生物,如钼酸盐,六内亚甲基四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等;硫脲;KIO3。一般对酸性化学镀镍溶液Pd2+作为稳定剂时,其添加量为每升只有几毫克,而碱性化学镀镍中它的添加量较大。

⑥表面活性剂。粉末、颗粒、纤维状的镀件材料单体质量差异较大,加人到化学镀溶液中后,轻质的漂浮于镀液表面,较重的沉降于底层,即使充分搅拌也难以充分分散于镀液中,影响施镀效果;需要在镀液中添加适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人表面活性剂可提高镀液对基体的浸润效果,使粉末、颗粒、纤维状镀件很好地分散于镀液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悬浮液。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粉末、颗粒、纤维状镀件表面上金属镀层的性能。表面活性剂含量过高时生产成本较高,且会产生较大的泡沫,较大的泡沫会吸附粉末、颗粒、纤维状的镀件材料导致化学镀难以进行,尚需再适当加人消泡剂。表面活性剂含量过低则会影响其在粉体表面的吸附,达不到充分浸润的效果,导致镀件表面活化程度降低,使金属难以沉积在镀件表面;一般情况下,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为镀液总质量的0.1~0.15%为宜。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6501净洗剂、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脂肪酸盐,十二烷基脂肪酸盐+ 醋酸钠,AES,TX-9和TX-10等。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混合比例对粉末、颗粒、纤维状的镀件材料表面化学镀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2.1化学镀铜

化学镀铜液采用硫酸铜作主盐,以甲醛为还原剂,EDTA二钠盐和酒石酸钾钠组成的双络合剂体系,稳定剂主要由亚铁氢化钾和α,α′ -联吡啶组成;该体系具有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操作温度宽、成本低等特点。化学镀铜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镀液配方为KNaC4H4O6·4H2O:40g/l,NaOH:9g/l,Na2CO3:42g/l,CuSO4·5H2O:14g/l,NiCl2:4g/l,HCHO(37%):53ml/l;pH=12~13(NaOH 溶液调节);温度为(60±2) ℃;装载量为6.7~10dm2 / L;搅拌方式为电磁搅拌。镀覆完毕抽虑,用去离子水清洗,在真空干燥箱中烘干。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镀覆速度快,镀层性能好;配方的作用原理是铜离子与甲醛的氧化还原反应: Cu2+ + 2HCHO + 4OH-+2HCOO-+除主反应外,还发生副反应: 2HCHO+OH-- 2Cu2+ + HCHO + 5OH---

2.2 化学镀镍

化学镀镍溶液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在酸性镀液中生成的是高磷非磁性镀层(酸性条件下的化学镀镍温度一般为85~95℃),而在碱性镀液中生成的是低磷磁性镀层,适合用于吸波材料。碱性化学镀镍溶液具有非常好的均镀能力,镀层结合力高。优化后的碱性化学镀镍镀液的配方为: NiSO4²7H2O:20g/l,NaH2PO2²H2O:30g/l,Na3C6H5O7²2H2O:10g/l,NH4Cl:30g/l;pH值:8.5~9.5(浓氨水调节)。配方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镍离子与次亚磷酸根离子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Ni2+ + H2PO2- + H2O -+ 3H+ + Ni↓ H2PO2-+

-部分次亚磷酸根离子被氢原子还原成磷夹杂在镀层中: H2PO2--

2.3 化学镀钴

碱性化学镀钴镀液配方为:CoCl2²6H2O:7g/l,NaH2PO2²H2O:9g/l,Na3C6H5O7²2H20:90g/l,NH4Cl:45g/l;pH值:7.7~8.4(浓氨水调节),温度75℃。碱性化学镀钴的作用原理与碱性化学镀镍类似。墨结合良好。表面形貌的观察:日立S-450型电子扫描显微镜; X射线能谱仪成分成分图6 是X 射线能谱分析图, 表面金属层分析:D/MAX-3C型,X- Ray衍射仪; 为了确定化学镀银层是否完整,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空心微珠金属化表层,结果见图1.对照标准图谱,可以确定各衍射峰值正好为纯金属单质银的特征峰值.测试结果表明,微珠表面包覆了完整的金属银层,铜被完全包覆。 X射线衍射仪晶体结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镀层Ni 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与单质镍相似。图7 是X射线衍射分析图。从图7 可以看出,产物的衍射图与单质镍的标准谱图(04 - 0850) 十分相似,在2θ为44140°、51112°、76118°出现3 个衍射峰,它们分别是Ni (111) 面、Ni (200) 面、Ni (220) 面的峰,说明镀层Ni 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表4 为相应的元素分析结果(扣除金) ;表4 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镀层中Ni的摩尔分数达到9812174 % ,说明包覆比较完整;但还出现了Si 、K、Ca 的小峰,这是由于电子束射入的深度为镀层表面1μm以下,有些地方镀层较薄,所以能谱图上出现了载体- 空心玻璃微球所含有的元素。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的方法观察粉末试样的截面(图4) ,可知镀层与基体的界面存在锯齿状的铜碳过渡层,结合良好,铜碳界面相溶性得到改善。表征量:微珠涂层电磁屏蔽效能测试:测试标准SJ 20524-1995;涂层吸波效能测试:测试标准SJ20155-92.

4 化学镀工艺参数对镀层的影响

影响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镀液组成及镀液pH值、镀覆温度等,当改变主盐、还原剂的浓度以及温度、装载量时,化学镀镀层外观、镀速和镀液稳定性将发生较大变化。

4.1镀液pH 值

镀液pH 值是最重要的反应控制条件;pH 值过低还原剂还原能力不强, 金属沉积速度慢;但过分提高pH值会加速还原剂的自然分解,副反应增多, 产生金属的氢氧化物沉淀变浑浊,缩镀液使用寿命,也会减缓金属沉积速度。镀液pH 值可用氢氧化钠、盐酸或者浓氨水调节。

4.2 镀覆温度

温度是影响镀速的重要工艺参数。化学镀Cu 的适宜温度为15℃~35℃, 过低反应变慢, 过高会使镀液的稳定性下降.实验表明,因此应严格控制温度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对沉积速度影响很大,温度愈高,沉积速度愈快。但温度大于30℃时,镀液会发生自分解;温度过低时化学镀几乎不能进行。温度过高会大大降低镀液稳定性,尤其当加热不均匀、温度变化大且pH 值偏高时更为严重,故施镀过程中要求强力搅拌。温度低于80 ℃时,随着温度的增加,镀层厚度和沉积速率均增加;但温度超过80 ℃时,镀液稳定性下降,开始自分解,有单质铜析出,按镀层厚度计算的镀速便减小。若温度波动过大,将影响碳粉与镀层的结合强度。温度的影响:碱性化学镀镍由于配方不同,温度高低也不一样,要根据被镀材料类型选取工作温度。对石墨粉末而言,溶液温度升高确实能提高反应速度和沉积速度,但是,由于石墨粉末和碳纤维粒径小,质量轻,反应速度高会使其漂在溶液表面,造成单分子颗粒表面镍沉积不均匀现象,因此,

本实验温度不能过高。经过多次对比试验,确定温度应控制在不大于40℃,使反应能较缓慢地进行。

4.3 搅拌间歇时间、搅拌

石墨粉末非常细,颗粒只有5一20 um,因此,搅拌速度过小时,它易在溶液表面聚集成团,不易分散,影响单分子镀覆效果;搅拌速度过大,虽然可以使材料充分分散于溶液中,但同样会影响镍的沉积,而且还会加速镀液的自然分解,因此,搅拌速度一般控制在350一400 r/min o 实验表明,若搅拌时间间歇太长,则碳粉易结块和粘在槽底;若搅拌时间间歇太短,则碳粉与镀层结合不好,铜易从碳粉表面脱落,同时导致镀层致密性下降。本实验搅拌时间间歇以5分钟为宜。施镀时,采用电磁搅拌方式,搅拌速度控制在200一300 r/min o3 设计了一套较为简单的化学镀设备,该装置改变了传统化学镀的搅拌方式,使陶瓷颗粒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悬浮状态. 改善了传统搅拌方式引起的氢气难以逸出、颗粒长时间与槽底部接触,容易在槽底沉积镍层,降低镀液稳定性差等问题.

4.4 镀件基体装载量

粉末、颗粒、纤维状镀件基体进行化学镀时,镀件添加于镀液中的装载量必须严格控制。装载量小生产效率低,过低的装载量还易导致镀液自分解。随着镀件装载量的升高,施镀面积增大,镀液负担加重,反应趋缓;添加量过大时,不但易造成单分子镀覆效果低,还会加速镀液的自然分解。因此,一般其添加量控制在质量15~20g/L(或体积6.7~10dm2 /L)范围内为宜。

4.5 镀件单体粒径

粉末、颗粒、纤维状镀件基体较大的比表面积使镀液不稳定,不同粒度镀件所导致的镀液不稳定性程度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粒度镀件的镀覆反应温度也相应变化。一般而言,镀件粒度越细则其比表面积越大,导致镀液越不稳定,镀液分解温度越低,则施镀温度也就相应越低。在同一温度下,镀件具有的巨大比表面能使镀液的自催化反应的驱动力增大,化学反应更易发生,因而其镀速也因液固界面面积增大而加快;镀件粒度越细,镀速越快,但镀层色泽差;镀件粒度下降,还会造成镀层覆盖率(95%左右,无镀层为 2 %~5 %左右,镀层厚度为2. 5~3μm。)下降;镀层磷含量随pH值增大而降低。

镀液的配制:

化学镀镍液的配制必须严格按照如下的原则进行,否则极易引起镀液分解。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

(1)化学镀镍溶液必须用蒸馏水,配制溶液时注意不能将主盐或还原剂的溶液混合,避免分解;

(2)分别称量好各药剂质量, 包括镍盐、还原剂、络合剂、缓冲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

(3) 将镍盐溶解在一定的去蒸馏水中,通过水浴加热,不断搅拌,加速镍盐在水中溶解速度;

(4) 将络合剂及除还原剂外其他添加剂溶解于适量水,待完全溶解后,在搅拌条件下与主盐溶液混合;

(5) 将另配制的还原剂溶液在搅拌条件下倒入含有主盐及络合剂溶液的烧杯中。混合完成后总液体量控制在配制溶液总体积的3/4左右;

(6 ) 用浓氨水及H2SO4(10wt%)作为镀液pH值调整剂,先用浓氨水调整,如果过量,再加入H2SO4溶液降低 pH值;

(7) 用去离子水稀释至计算体积;配制镀液的过程中应注意: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溶液的配制,特别应当注意硫酸镍溶液与次亚磷酸溶液不能直接混合,否则就不能得到性能合格的镀液。不能将pH值调整剂的氨水溶液加入到不含络合剂、仅含有还原剂的镍盐溶液中,不仅要生成镍的氢氧化物,而且会还原出镍的颗粒状沉淀。在配制过程中一定要搅拌,即使己经预先将各种药品完全溶解,在进行混合时,若不进行充分搅拌也会生成肉眼难以发现的镍的化合物。在进行pH值调整时除了应在剧烈搅拌下进行外,药品的加入还应缓慢少量地进行,不可加入太快,否则会使局部pH值过高,容易产生氢氧化镍沉淀。

1.3 基本原理

目前,化学镀Ni-P合金有五种沉积机理,即原子氢理论、电化学理论、氢化物传输理论、羟基-镍离子配位理论及统一理论。

1.3.1 原子氢理论

原子氢理论由G.Gutzeit在前人(Brenner和Riddell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子氢理论认为真正的还原物质为被吸附的原子态氢,并不是H2PO2-,与Ni2+直接作用的正是被吸附的原子态氢,还原剂H2PO2-是活性氢的来源;H2PO2-不仅提供活性氢原子,它还分解形成H2PO3-和金属磷,同时释放出氢气。目前,原子氢理论普遍被人们接受,这种理论在不排斥反应过程的氧化还原特征前提下,较好的解释了镍-磷的共沉积过程。

原子氢理论的具体过程表示如下:还原剂H2PO2-在催化及加热条件下水解放出原子氢[H]

H2PO2-+H2O→HPO3-+H++2[H]

初生态氢原子被吸附在催化金属表面上而使其活化,使镀液中的镍离子还原,在催化金属表面上沉积金属镍。

Ni2++2[H]→Ni+2H+

在催化金属表面的初生态原子氢使次亚磷酸根还原成磷;同时,由于催化作用使次亚磷酸根分解,形成亚磷酸和分子态氢。

H2PO2-+[H]→H2O+OH-+P

该理论还认为:在催化、加热条件下,次磷酸根离子H2PO2-也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磷的沉积。

3H2PO2-→H2PO3-+H2O+2OH-+P

原子氢理论认为:镍磷化学镀过程中氢气的析出既可以是次磷酸根离子H2PO2- 的水解而产生,也可以是原子氢相互结合的过程。

H2PO2-+H2O→H2PO3-+H2

2[H]→H2

上述所有的化学反应在Ni沉积的过程中均同时发生,单个反应速度则取决于镀液的组成、使用周期、温度、pH值等条件。

1.3.2 电化学理论

在原子氢机理提出后不久,1959年W.gachu电子还原机理,其反应表述如下:

H2PO2-+H2O→H2PO3-+2H++2e

Ni2++2e→Ni

H2PO2-+2H++e→P+2H2O

2H++2e→H2↑

上述过程可以解释为:在酸性溶液中,次磷酸根与水反应产生电子和氢离子H+,产生的电子再使镍离子还原成金属镍;同时电子也使少量的磷得到还原;氢离子与电子结合并释放出氢气。电子还原机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在镍沉积的同时就磷和氢气共析以及镍离子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等问题。

1.3.3 氢化物传输理论

此理论是由P. Hersch 提出并由Lukes加以改进。根据Lukes的理论,H分解不放出原子态氢,而是放出还原性更强的氢化物离子(氢的负离子),H2PO2-只是H-的供体,镍离子被H-离子还原;同时作为H-的氢最初是在次磷酸根内与磷相连的。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磷的共沉积。反应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H2PO2-+H2O→H2PO3-+H++H-

Ni2++2H-→Ni+H2↑

H2PO2-+H++H-→P+2H2O+1/2H2↑

H++H-→H2↑

在碱性镀液中

H2PO2-+OH-→H2PO3-+H-

Ni2++2H-→Ni+H2↑

H 2PO 2-+6H -+2H 2O→2P+5H 2+8OH -

1.3.4 羟基一镍离子配位理论 此机理于1968年由Cavallotti 和Salvage 提出,后为Rand 所支持。本机理认为 H 2PO 2-真正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其要点是认为金属镍离子Ni 2+水解后形成了 NiOH -ad 。 其反应过程具体如下:

①水在催化活性表面离解 ②羟基-镍离子配位形成羟基-镍离子配位体与H 2PO 2-反应生成NiOH -ad 吸附 在催化活性表面,并进一步被还原为金属镍,上述过程中析出的氢原子反应析 出氢气。在镍催化活性表面,镍与H 2PO 2-直接反应析出磷并与镍共沉积形成镍 磷合金

Ni cat +H 2PO 2-+→NiOH -ad+2P↓+3OH -

此外,H 2PO 2-还可以与水直接反应释放出氢气 H 2PO 2-+H 2O→H 2PO 3-+H 2↑

总反应式可以描述为

Ni 2++H 2PO 2-+H 2O→Ni↓+

此机理于1968年由Cavallotti 和Salvage 提出,后为Randin 和Hinterman 所支持。本机理认为H 2PO 2-真正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其要点是认为金属镍离子Ni 2+水解后形成了NIOH +ad 。其反应过程具体如下:水在催化活性表面离解 H 2O→H ++OH - 羟基一镍离子配位形成 Ni(H 2O)62++2OH -→oh

oh aq Ni )( +6H 2O 羟基一镍离子配位体与H 2PO 2-反应生成NiOH +ad 吸附在催化活性表面,并进一步被还原为金属镍

oh

oh aq Ni )(+H 2PO 2-→NiOH +ad +H 2PO 3-+H NiOH +ad +H 2PO 2-→Ni+H 2PO 3-+H

H+H→H 2↑

在镍催化活性表面,镍与H 2PO 2-直接反应析出磷并与镍共沉积形成镍磷合金(下 标pat 表示催化镍表面,ad 表示吸附)

Ni pat +2H 2PO 2-→NiOH +ad +2P+3OH -

此外,H 2PO 2-还可以与水直接反应释放出氢气

H2PO2-+H2O→H2PO3-+H2↑

总反应式可以描述为

Ni2++4H2PO2-+H2O→Ni+3H2PO3-+P+H++3/2H2↑

由此得到反应过程中Ni2+/H2PO2-的摩尔比为1/4,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羟基一镍离子配位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镍磷镀层的层状结构现象。与原子氢理论不同,该机理认为镀层中磷含量的波动是由于相应反应的交替出现造成的。

统一机理

在进行了氢的同位素跟踪试验后,1981年VandenMeerakker认为镍磷化学镀中还原剂的第一步反应均为脱氢反应。对于以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的还原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脱氢:H2PO2-→·H2PO2-+H

氧化:H2PO2-+OH-→H2PO3-+e

再结合:H+H→H2↑

氧化:H+OH-→H2O+e

金属析氢:Ni2++2e→Ni

析氢:H2O+e→H2+2OH-

磷析出:mNiL22++H2PO2-+(2m+1)e→Ni m P+2mL+2OH-

式中L表示络合物

vandenMeerakker机理的第一步是还原剂脱氢,这个氢既可以被氧化放出电子使金属离子还原,也可以相互复合而析出,从而解释了早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用于解释所有还原剂的氧化过程,有人称其为统一机理。虽然化学镀镍机理己经有许多人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但尚不能完全满意地解释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研究工作尚有待进一步深入。

1.4 化学镀铜的溶液组成

化学镀铜液的组成对镀铜层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化学镀铜液的基本组成为:铜盐、还原剂、络合剂和添加剂等。铜盐:铜盐是镀液中二价铜的供给源。理论上所有的可溶性铜盐如包括CuSO4•5H2O、CuCl2、Cu(NO3)2、Cu(CH3COO)2等均可作为主盐,目前最常采用的铜盐为硫酸铜。化学镀铜溶液中铜盐的含量越高,镀速越快;但是当其含量继续增加达到某一定值后,镀速变化不再明显。铜盐浓度对于镀层性能的影响较小,然而铜盐中的杂质可能对镀层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化学镀铜溶液中铜盐的纯度要求较高。还原剂:选择合适的还原剂是化学镀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甲醛价格低廉且所得镀层中铜的相对含量较高,因而成为传统化学镀铜工艺常用的还原。然而以甲醛为还原剂的化学镀反应需要在较高的pH值下进行,由于碱的腐蚀作用

而对基体有一定限制,且施镀过程中存在有毒的甲醛蒸汽挥发及镀液稳定性较低等问题,因而到了 80 年代后期,美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限制空气中的甲醛含量。传统化学镀铜工艺受到冲击,导致了直接电镀铜技术在PCB行业中被成功开发和应用。由于直接电镀本身也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如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边缘效应显著、难于实施高纵横比的通孔金属化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化学镀的方法,并积极寻求新的还原剂。目前开发的甲醛的替代物有乙醛酸、次磷酸钠、Co(II)、Fe(II)、二甲基胺硼烷(DMAB)等。其中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具有镀层性能好、与基体结合力好且能降低环境污染等优点,但沉积速率较低且乙醛酸价格较高。以DMAB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能够在较低的pH 值下反应、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气体且具有稳定的沉铜速率,但其缺点是原料价格昂贵且沉积层含有硼导致镀层电阻率上升。以低价金属盐(如Co2+、Fe2+)为还原剂的优点是镀液pH值较低。在弱酸性或中性环境下,可以避免在高pH值的情况下对镀件造成腐蚀,但操作温度较高。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体系的工艺参数范围很大,镀液寿命长,稳定性高,能自行限制镀层,且无有害的甲醛蒸汽,有可能成为化学镀铜的发展方向。不足之处是镀层中因含有少量的镍导致电阻率有所上升。

络合剂:络合剂是化学镀液中的关键成分。络合剂一方面可使铜离子的极化增大,使所得的镀层结晶细致光亮,另一方面可使镀液稳定,防止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Cu(OH)2沉淀。酒石酸是最早使用的络合剂,特别适合于室温和低沉积速率时使用,也较易进行污水处理,但沉积速率低、镀液稳定性低且镀层韧性差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络合剂,是因为该体系的镀铜液稳定性高、镀速快、镀层质量好。但是,由于EDTA较强的络合能力,废液中少许残余的有毒重金属离子难以分离清除,因而许多国家限制使用该物质。然而,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直到今天用得最多的络合剂仍然是EDTA类物质。另外,EDTA为络合剂的化学镀铜体系工作温度较高。K. Kondo等人研究了以三乙醇胺(TEA)作络合剂的化学镀铜, 以一定比例配成的工作液有很高的镀速和稳定性,他们发现,在络合剂用量与沉积速率关系图中,当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用量超过一定值时,镀速会急剧减小,虽然EDTA的用量对镀速的影响不大,但其速率要比三乙醇胺小很多。Lin曾经对EDTA和TEA作复合络合剂的化学镀铜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认为,EDTA对甲醛的阳极氧化基本没有影响;EDTA的络合能力比TEA的络合能力强得多,溶液中主要是生成Cu2+与EDTA的络合物,但有关TEA对阴极极化的影响未能做出较明确的结论,此外也没有就复合络合剂与单一络合剂镀液体系的极化性能进行比较。而董超等的研究发现,EDTA能抑制甲醛的氧化。谷新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TEA的存在对甲醛的阳极氧化有阻滞作用,对铜离子的阴极还原则是在一定浓度内促进,过量则起阻碍作用。柠檬酸盐为络合剂的化学镀铜体系具有成本低、废水容易处理且镀层性能好等优点,但镀液容易使基体表面钝化,且随着pH值的升高表面钝化加快。目前化学镀铜所使用的络合剂正向着混合络合剂的方向发展。

添加剂:添加剂包括加速剂、稳定剂、光亮剂、表面活性剂等。常见的添加剂类型有吡啶类(如2,2ˊ-联吡啶、2,2ˊ-联二喹啉)、杂五元环(如吡咯、1,2,4-苯并三唑)、杂六元环(烟酸、三嗪)、硫脲类(硫脲、红胺酸)、氰化物(氰化钠、亚铁氰化钾)等。在镀液中适量加入添加剂,可提高沉铜速率,

还可以改善镀层性能。但是添加剂对沉铜速率的影响与其种类、浓度以及镀液中配合剂的性能有关。例如,在酒石酸盐溶液中,加入 2,2ˊ-联吡啶、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氰化钾等化合物,由于它们在金属表面具有吸附作用,占据了活性表面,故随着添加剂浓度的提高沉铜速率逐渐降低,直至反应完全停止。Daniel Vitkavage研究了EDTA镀液中氰化钠或硫基苯并噻唑(MBT)对沉铜过程的影响,发现镀液中加入氰化钠后,阴极反应的电流-电势曲线的形状和电流强度都受到影响。在给定电势下,氰化钠的加入可导致电流密度的减小,并且随着加入量的增加,氰化钠对阴极反应的抑制程度增强。当5mg/L的氰化钠加入后,阴极反应的抑制程度不再受到搅拌速度的影响。向镀液中加入0.02~1.7mg/L范围内的MBT后,对阴极反应的电流-电势曲线影响程度较小,但对搅拌速度的作用比较敏感。同时加入NaCN和MBT时,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变得相当复杂,对阴极反应也起抑制作用。其他添加剂:镀液中除了可以加入影响镀速、镀层性能的添加剂外,还有提高镀液稳定性的稳定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光亮剂等。金属离子加入镀液也会对镀速有影响。化学镀铜溶液的稳定性是获得厚镀层、提高镀层质量的保证。氰化物(亚铁氰化钾、镍氰化钾)、2,2ˊ-联吡啶、2,2ˊ-联二喹啉、2,9-二甲基-1,10-二氮杂菲、菲啶、偶氮染料等可以作为稳定剂。界面活性剂可以用来降低表面张力,加快析出的H2脱离表面,提高镀液的稳定性,改善镀层性能。化学镀铜中界面活性剂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非离子型界面活性剂,如聚乙二醇-1000、聚氧乙烯衍生物等;另一类是阴离子界面活性剂,如脂肪酸磺化物,其作用大致等同与表面活性剂。

1.6 再活化剂的作用机理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是添加再活化剂硫酸镍,而再活化剂Ni2+的作用机理国内外文献却鲜有报道。据文献记载,金属对次磷酸盐阳极氧化的催化活性如下:Au>Ni>Pd>Co>Pt>Cu。由此可知,在沉积的铜表面次磷酸盐的催化氧化能力很弱,需添加少量的再活化剂Ni2+(或Co2+,Pd2+)催化次磷酸盐的氧化,使化学镀铜反应保持自催化沉积。镀液中Ni2+/ Cu2+摩尔比例太小,化学镀的沉积速率会随时间逐渐减小,最终因没有可以补给的催化活性中心而停止;Ni2+/ Cu2+摩尔比例太大,镀液稳定性降低,镀层Ni含量较高且镀层表观颜色偏银白色,电导率下降;故确定适当的Ni2+/ Cu2+摩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以甲醛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中,甲醛在碱性溶液中以亚甲基二醇的形式存在,

HCHO+H2O→CH2(OH)2

这种化合物是一种弱酸,容易分解,或与OH-反应生成亚甲基二醇离子:

CH2(OH)2→CH2(OH)O-+H+

CH2(OH)2+OH-→CH2(OH)O-+H2O

亚甲基二醇离子可以参加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如Cu、Ag、Pd、Au、Pt、Rh)表面的电化学反应:

CH2(OH)O-→CH(OH)O-ads+H ads( 1-31)

CH(OH)O-ads+ OH-→HCOO-+H2O+e

其中(1-31)是甲醛在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的催化下离解出氢原子,这种氢原子可以在不同的金属表面发生不同的反应:

H ads+ OH-→H2O+e-(Pt、Pd、Rh)

H ads+ H ads→H2(Cu、Ag、Au)

从而甲醛的总反应为:

HCHO+3OH-→HCOO-+2H2O+2e- (1-35)

2HCHO+4OH-→2HCOO-+2H2O+H2↑+2e- (1-36)

在Pt、Pd、Rh上的反应为(1-35),而在Cu上的反应为(1-36)

而以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其作用机理不用于甲醛,较为复杂。现有的研究工作表明:镍离子对次磷酸钠的阳极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故镍离子作为再活化剂在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的研究。

滚镀镍工艺流程

滚镀镍工艺流程 滚镀镍是一种将镍金属镀于其他金属表面的表面处理方法,常用于钢材、铜材、铝合金等材料的表面保护和提升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下面将详细介绍滚镀镍的工艺流程。 一、表面处理 在滚镀镍之前,首先要对金属基材进行表面处理,以确保滚镀镍能够与基材良好结合并形成均匀的镀层。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 1. 机械处理 机械处理主要通过抛光、打磨、喷砂等方式,将金属基材表面的氧化物、污垢等杂质去除,从而提高金属表面的光洁度和粗糙度。同时,机械处理还能改善金属表面的附着力,有助于镀层的结合。 2. 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主要是通过酸洗、碱洗、钝化等方法,清洁金属基材表面,去除氧化皮和其他脏污,增强金属表面的活性,以便于镀层的形成和附着。常用的化学处理剂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二、镀液配制 镀液的配制是滚镀镍工艺的核心内容,其成分和配比直接影响到镀层的质量和性能。通常,滚镀镍的镀液由镍盐、酸性剂、络合剂和助剂等多种成分组成。

1. 镍盐 镍盐是镀液中最主要的成分,一般选择硫酸镍、氯化镍或硝酸镍作为镀液中的镍源。不同的镍盐选择会对镀层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2. 酸性剂 酸性剂是镀液中的重要辅助成分,常用的酸性剂有硫酸、硝酸等。酸性剂的作用是维持镀液的酸碱度,促进镀液中的镍离子释放和还原作用。 3. 络合剂 络合剂能够形成络合物与金属离子配位,稳定镀液的镍离子浓度和PH值,提高镀液的镀速和均匀性。常用的络合剂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等。 4. 助剂 助剂可以改善镀液的流变性能和附着力,调节镀层的成分和结构,常用的助剂有湿润剂、胶体剂等。 三、镀层形成 镀液配制好后,将金属基材放入镀槽中,进行电化学镀镍的过程。电镀中,通过外加电压,金属基材表面会产生镀层反应,将镍离子还原成金属镍并导电。在电解过程中,金属基材表面会逐渐形成均匀、致密的镀层。 四、后处理 在滚镀镍工艺完成后,还需要对镀层进行后处理,以提高镀层

化学镀镍工艺

化学镀镍工艺 化学镀镍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镍的保护层,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抗磨损性能和外观美观度。本文将介绍化学镀镍的工艺流程、原理和应用领域。 一、化学镀镍的工艺流程 化学镀镍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前处理、电镀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1. 前处理 前处理是为了保证镀层的质量和附着力,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清洗:将待镀件浸泡在碱性或酸性清洗液中,去除表面的油污、氧化物和其他杂质。 (2)酸洗:使用酸性溶液,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和锈蚀物,提高镀层的附着力。 (3)活化:使用酸性或碱性活化液,去除酸洗产生的氢氧化物,为镀镍做好准备。 2. 电镀 电镀是化学镀镍的核心步骤,主要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待镀件表面。电镀过程中,需要控制电流密度、温度和镀液成分等因素,以获得理想的镀层性能。化学镀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电解镀镍:将待镀件作为阴极,将镍盐溶液作为阳极,施加电流,使镍离子在待镀件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

(2)化学还原镀镍:利用化学反应将镍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待镀件表面,无需外加电流。 3. 后处理 后处理是为了提高镀层的质量和外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酸洗:将镀层浸泡在酸性溶液中,去除表面的氢氧化物和杂质。(2)抛光:使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提高镀层的光亮度和平整度。(3)清洗:将镀件浸泡在清水中,去除残留的酸洗液和其他杂质。(4)干燥:将镀件进行烘干,确保镀层完全干燥。 二、化学镀镍的原理 化学镀镍的原理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待镀件表面。在电镀过程中,镍离子在电解液中发生还原反应,得到金属镍,并沉积在待镀件表面。镀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控制电镀时间来调节。 化学镀镍的镀液主要由镍盐、镉盐和其他添加剂组成。镀液中的镍离子和镉离子通过电解反应分别还原成金属镍和金属镉,镀液中的添加剂可以调节镀层的成分、结构和性能。 三、化学镀镍的应用领域 化学镀镍广泛应用于装饰、防腐和电子等领域。具体应用包括: 1. 装饰:化学镀镍可以提供金属表面的光亮度和平整度,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质量,常用于制作首饰、钟表、厨具等。

典型的铝及铝合金化学镀镍的工艺

一、典型的铝及铝合金化学镀镍的工艺 铝零件除油浸蚀第一次浸锌硝酸退除第二次浸锌化学镀镍 二制程说明 1)除油 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与酸碱都能剧烈反应,因此相比钢铁基体铝的除油溶液碱性不能太强,以免对铝基体产生过度的腐蚀。因此除油的配方中氢氧化钠的含量一般较低,以磷酸钠、硅酸钠和碳酸钠为主。 除油液中的硅酸钠对铝很好的作用,即使除油液温度较高,除油时间较长,铝的腐蚀也很小,因此可以用于零件精度较高的除油,但是含硅酸盐的碱液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否则,残留的硅酸盐在浸蚀时遇酸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难以去除的硅酸膜,造成镀层结合力不强,除油最好先用热水清洗、再用冷水,而且应尽快清洗。在除油的过程中,切忘高温碱液因增发而干结在零件上,从而导致零件腐蚀。 2)浸蚀 浸蚀是前处理中重要的工序。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去除铝表面的缺陷,并从铝合金表面去除各种合金元素和杂质,形成均匀的铝表面,为后一道工序提供良好的底材。铝合金中含有铜、镁、硅、锰和锌等合金元素。如果不能去除干净,在这些合金成份上不能直接化学镀镍,容易产生结合力不强或针孔。 浸蚀可以用碱浸蚀或酸浸湿。用酸浸蚀对铝的腐蚀小,不仅不可保证表面的光洁度,而且由于合金元素去除较彻底,所达的结合里较高。 酸性浸蚀的腐蚀远低于碱性浸蚀,由于合金的腐蚀一般驶电化学腐蚀,合金元素与铝元素基体形成原电池,浸蚀发生在合金元素的周围,当浸蚀严重时容易产生毛细孔洞,这种空洞进入的溶液很难清洗,当溶液进入化学镍溶液时,空洞中的脏污会慢慢溢出,轻则造成镀层粗糙,重则引发针孔起泡。对于有些合金采取碱性浸蚀的效果更好。另外对于表面光洁较差或者经加工车削后有螺纹的零件,碱性浸蚀有助于去除化学镍难以完整覆盖的毛刺和锐边。此外,碱性浸蚀有助于在氧化严重的铸件上获得更薄、更均匀的去除氧化膜的新鲜表面。 3)第一次浸锌 化学镀镍时,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膜大约有5~20um,不去除它就很难形成很的镀层。就氧化层本身来说,去除并不困难,问题是在去除氧化膜后的表面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会迅速形成氧化膜,浸锌的目的一方面是去除这层氧化膜,另一方面是去除氧化膜的同时再铝的表面形成锌的置换层,起阻挡作用,使去除了氧化膜的表面与大气隔绝,免受氧化。浸锌溶液多为强碱溶液,是将氧化锌溶解在浓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生成锌酸钠: 2NaOH+ZnO==Na2ZnO2+H2O 当铝零件浸入这一零件时,表面的氧化层会被强碱溶解 Al2O3+2OH-==2AlO2-+H2O 暴露出来的铝会与锌酸钠反应,发生如下置换反应: 2Al+3ZnO22-+2H2O==3Zn+2AlO2-+4OH- 浸锌溶液的配合中加入少量的金属盐,是为了与置换了的锌产生合金化作用,改变锌层的晶体学结构,获得细小的晶粒。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锌层与各种铝合金的结合力。 浸锌在室温下进行,第一次浸锌一般为30~50s。浸锌以后,原来白色的表面被一层均匀的灰色锌层所代替。 硝酸退除 第一次浸锌获得的锌层一般比较粗糙,覆盖不完全,而且浸锌时对基体的腐蚀可能又使合金加杂物暴露出来。为了得到较均匀的浸锌层,一般要用体积比为1:1的硝酸退出,进行第二次浸锌。 5)第二次浸锌 经过硝酸退除,进一步纯化了铝的基体,露出更均匀的富铝表面。第二次浸锌就可以获得更好更薄更均匀更致密的浸锌层。第二次浸锌层如果发现色泽不均匀或色斑,需要重新退除,再浸锌。第二次浸锌与第一次相同,也可以是同一缸,但浸锌的时间更短,一般15~20s。 浸锌后的锌酸盐溶液是碱性很强的溶液,对铝有相当强的腐蚀作用。浸锌的时候首先溶解掉铝表面的氧化膜,进而又腐蚀晶界处和合金元素周围的容易形成如浸蚀一节所述的毛细孔洞,成为镀层与基体结合的隐患。因此,浸锌与除油、浸蚀一样,十分之一不使铝基体产生腐蚀。 为了避免出现腐蚀,对于像计算机那样的表面质量要求很高,镀层不允许出现缺陷的场合,可以采用酸性浸锌法来替代碱性浸锌,酸性浸锌与前述的酸性浸蚀一样,对铝基体的腐蚀要小的多,也用两次浸锌,但第一次浸锌退除不用硝酸,而用氧化性弱酸容液,因为硝酸盐带入会沾污酸性浸锌溶液,造成结合力问题,第二次浸锌的时间也比第一次浸锌的时间要短,但两次浸锌的时间都比相应得碱性锌酸盐浸锌的长,而对铝的浸蚀仍很小。这样的处理使形成毛细腐蚀孔的几率大大减小,针对和镀层起瘤的基本消除。

化学镀镍工艺流程(最新)

1、基本步骤 脱脂→水洗→中和→水洗→微蚀→水洗→预浸→钯活化→吹气搅拌水洗→无电镍→热水洗→ 无电金→回收水洗→后处理水洗→干燥 2、无电镍 A. 一般无电镍分为“置换式”与“自我催化”式其配方极多,但不论何者仍以高温镀层质量较佳 B. 一般常用镍盐为氯化镍(Nickel Chloride) C. 一般常用还原剂有次磷酸盐类(Hypophosphite)/甲醛(Formaldehyde)/联氨 (Hydrazine)/硼氩化合物(Borohydride)/硼氢化合物(Amine Borane) D. 螯合剂以柠檬酸盐(Citrate)最常见。 E. 槽液酸碱度需调整控制,传统使用氨水(Amonia),也有配方使用三乙醇氨(Triethanol Amine),除可调整PH及比氨水在高温下稳定,同时具有与柠檬酸钠结合共为镍金属螯合剂,使镍可顺利有效地沉积于镀件上。 F. 选用次磷二氢钠除了可降低污染问题,其所含磷对镀层质量也有极大影率。 G. 此为化学镍槽其中一种配方。 配方特性分析: a. PH值影响:PH低于8会有混浊现像发生,PH高于10会有分解发生,对磷含量及沉积速率及磷含量并无明显影响。 b.温度影响:温度影响析出速率很大,低于70°C反应缓慢,高于95°C 速率快而无法控制.90°C最佳。 c.组成浓度中柠檬酸钠含量高,螯合剂浓度提高,沉积速率随之下降,磷含量则随螯合剂浓度增加而升高,三乙醇氨系统磷含量甚至可高到15.5%上下。 d.还原剂次磷酸二氢钠浓度增加沉积速率随之增加,但超过0.37M后槽液有分解现像,因此其浓度不可过高,过高反而有害。磷含量则和还原剂间没有明确关系,因此一般浓度控制在O.1M左右较洽当。

镀镍工艺流程

镀镍工艺流程 镀镍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提高金属的防腐蚀性能、耐磨性和外观质量。下面就是一种常见的镀镍工艺流程。 首先,准备工作。将待镀件进行清洗和去油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常用的清洗剂包括碱性清洗剂和酸性清洗剂。清洗剂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和腐蚀剂,可以有效地去除污物和油脂。 接下来,进行酸洗。酸洗是为了除去待镀件表面的氧化物、锈蚀物和其他金属表面不良物质。一般使用稀硫酸或稀盐酸来进行酸洗处理。在酸洗过程中,待镀件要经过酸洗槽,不断地循环酸洗溶液,以保证全面的酸洗效果。 然后进行电化学镀镍。电化学镀镍是将镍阳极溶液中的镍离子通过电解沉积到待镀件的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镍层。在电解槽中,将待镀件作为阴极,镍片作为阳极,通过外加电流的作用,将镍离子还原成金属镍,从而完成镀镍过程。镀镍过程中还需要添加一些镀镍剂和缓冲剂,以调节镀液的酸碱度和镀液中存在的金属离子的浓度。 镀镍时间根据待镀件的要求而定,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镀镍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一般为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在电化学镀镍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电流密度和工艺参数,以确保镀层的均匀度和质量。 最后,进行收尾工作。将镀好的镍件从电解槽中取出,进行冲

洗和除焊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残留电解液和焊渣。然后进行干燥处理,以防止镀层表面出现水迹和污点。最后,进行包装和质量检验,确保镀层的质量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镀镍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准备工作、清洗和去油、酸洗、电化学镀镍和收尾工作。这个工艺流程可以在金属待镀件的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镍层,提高金属的耐磨性和防腐蚀性能,同时也能改善金属的外观质量。镀镍工艺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可以应用于各种金属制品的加工制造过程中。

化学镀工艺流程

化学镀所需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852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控温搅拌;增力电动搅拌机。 化学镀工艺流程:机械粗化→化学除油→水洗→化学粗化→水洗→敏化→水洗→活化→水洗→解胶→水洗→化学镀→水洗→干燥→镀层后处理。 1化学镀预处理 机械粗化:用机械法或化学方法对工件表面进行处理(机械磨损或化学腐蚀),从而在工件表面得到一种微观粗糙的结构,使之由憎水性变为亲水性,以提高镀层与制件表面之间结合力的一种非导电材料化学镀前处理工艺。 1.1 化学除油 镀件材料在存放、运输过程中难免沾有油污,为保证预处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除油处理,去除其表面污物,增加基体表面的亲水性,以确保基体表面能均匀的进行金属表面活化。化学除油试剂分有机除油剂和碱性除油剂两种;有机除油剂为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一般用于无机基体如鳞片状石墨、膨胀石墨、 CO3(无水):15g/l,N碳纤维等除油;碱性除油剂的配方为:NaOH:80g/l,Na 2 a PO4:30g/l,洗洁精:5ml/l,用于有机基体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3 等除油;无论使用哪种除油试剂,作用时都需要进行充分搅拌。 1.2 化学粗化 化学粗化的目的是利用强氧化性试剂的氧化侵蚀作用改变基体表面微观形状,使基体表面形成微孔或刻蚀沟槽,并除去表面其它杂质,提高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增强基体和镀层金属的结合力,以保证镀层有良好的附着力。粗化是影响镀层附着力大小的很关键的工序,若粗化效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序的活化和化学镀效果。化学粗化试剂的配方为:CrO3:40g/l,浓H2SO :35g/l,浓H3PO4(85%):5g/l。化学粗化的本质是对基体表面的轻度腐蚀作4 用;因此,有机基体采用此处理过程,无机基体因不能被粗化液腐蚀而不需此处理。 1.3 敏化 敏化处理是使粗化后的有机基体(或除油后的无机基体)表面吸附一层具有还原性的二价锡离子Sn2+,以便在随后的活化处理时,将银或钯离子由金属离子还原为具有催化性能的银或钯原子。敏化液配方为:SnCl2·2H2O:20g/l,浓HC l:40ml/l,少量锡粒;加入锡粒的目的是防止二价锡离子的氧化。 1.4 活化 活化处理是化学镀预处理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 活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序的施镀效果。化学镀镀前预处理的其它各个工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优化活化效果,以保证催化剂在镀件表面附着的均匀性和选择性,从而决定化学镀层与镀件基体的结合力以及镀层本身的连续性。活化处理的目的是使活化液中的钯离子Pd2+或银离子Ag+离子被镀件基体表面的Sn2+离子还原成金属钯或银微粒并紧附于基体表面,形成均匀催化结晶中心的贵金属层, 使化学镀能自发进行。目前,普遍采用的活化液有银氨活化液和胶体钯活化液两种;化学镀铜比较容易,用银即能催化;化学镀钴、化学镀镍较困难,用银不能催化,必须使用催化性强的贵金属如钯、铂等催化。银氨活化液配方为:AgNO3:20g/l,浓NH3·H2

化学镀工艺流程详解

化学镀工艺流程 化学镀是一种在无电流通过的情况下,金属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还原剂的作用下通过可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具有催化表面(催化剂一般为钯、银等贵金属离子)的镀件上还原成金属,从而在镀件表面上获得金属沉积层的过程,也称自催化镀或无电镀。化学镀最突出的优点是无论镀件多么复杂,只要溶液能深入的地方即可获得厚度均匀的镀层,且很容易控制镀层厚度。与电镀相比,化学镀具有镀层厚度均匀、针孔少、不需直流电源设备、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但化学镀镀层质量不很好,厚度上不去,且可镀的品种不多,故主要用于不适于电镀的特殊场合。 近年来,化学镀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种非金属纤维、微球、微粉等粉体材料上施镀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用化学镀方法可以在非金属纤维、微球、微粉镀件表面获得完整的非常薄而均匀的金属或合金层,而且镀层厚度可根据需要确定。这种金属化了的非金属纤维、微球、微粉镀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作为填料混入塑料时能获得较好的防静电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有可能部分取代金属粉用于电磁波吸收或电磁屏蔽材料。美国国际斯坦福研究所采用在高聚物基体上化学镀铜来研制红外吸收材料。毛倩瑾等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对空心微珠进行表面金属化改性研究,发现改性后的空心微珠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可用于微波吸收材料、轻质磁性材料等领域。 化学镀所需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852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控温搅拌;增力电动搅拌机。化学镀工艺流程:机械粗化→化学除油→水洗→化学粗化→水洗→敏化→水洗→活化→水洗→解胶→水洗→化学镀→水洗→干燥→镀层后处理。 1化学镀预处理 需进行化学镀的镀件一般不溶于水或者难溶于水。化学镀工艺的关键在于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使镀件表面生成具有显著催化活性效果的金属粒子,这样才能最终在基体表面沉积金属镀层。由于镀件微观表面凸凹不平,必须进行严格的镀前预处理,否则易造成镀层不均匀、密着性差,甚至难于施镀的后果。 1.1化学除油 镀件材料在存放、运输过程中难免沾有油污,为保证预处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除油处理,去除其表面污物,增加基体表面的亲水性,以确保基体表面能均匀的进行金属表面活化。化学除油试剂分有机除油剂和碱性除油剂两种;有机除油剂为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一般用于无机基体如鳞片状石墨、膨胀石墨、碳纤维等除油;碱性除油剂的配方为:NaOH:80g/l,Na2CO3(无水):15g/l,Na3PO4:30g/l,洗洁精:5ml/l,用于有机基体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除油;无论使用哪种除油试剂,作用时都需要进行充分搅拌。 1.2化学粗化 化学粗化的目的是利用强氧化性试剂的氧化侵蚀作用改变基体表面微观形状,使基体表面形成微孔或刻蚀沟槽,并除去表面其它杂质,提高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增强基体和镀层金属的结合力,以保证镀层有良好的附着力。粗化是影响镀层附着力大小的很关键的工序,若粗化效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序的活化和化学镀效果。化学粗化试剂的配方为:CrO3:40g/l,浓H2SO4:35g/l,浓H3PO4(85%):5g/l。化学粗化的本质是对基体表面的轻度腐蚀作用;因此,有机基体采用此处理过程,无机基体因不能被粗化液腐蚀而不需此处理。 1.3敏化 敏化处理是使粗化后的有机基体(或除油后的无机基体)表面吸附一层具有还原性的二价锡离子Sn2+ ,以便在随后的活化处理时,将银或钯离子由金属离子还原为具有催化性能的

化学镀镍工艺配方及制程管理

化学镀镍工艺配方及制程管理 化学镀镍是一种将镍金属电沉积在基材上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 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化学镀镍的工艺配方及制程管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分别介绍化学镀镍的工艺配方及 制程管理。 化学镀镍的工艺配方主要包括镀液配方和电镀条件。 镀液配方一般由镍盐、氧化剂、缓冲剂和其他添加剂组成。常用的镍 盐有硫酸镍、氯化镍等,可根据镀层要求选择。氧化剂一般为硝酸或过硫 酸盐,用于提供氧气供电镀反应进行。缓冲剂用于控制镀液的酸碱性,常 用的有碳酸氢铵、琥珀酸等。其他添加剂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如增稠剂、 抑泡剂等。 电镀条件包括镀液温度、pH值、电流密度等。一般来说,镀液温度 越高,镀层结晶越细密;pH值越高,镀速越快,但容易产生孔洞;电流 密度越高,镀速越快,但容易产生应力大的镀层。根据产品要求和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电镀条件进行调整。 制程管理是保证化学镀镍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 几个关键的管理方面: 1.材料管理:对各种原材料进行管理,包括进货验收、储存和使用等。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稳定和纯度符合要求。 2.设备管理:对电镀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仪器仪表的 准确性。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工艺管理:建立严格的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确保操作规范和流程一致性。 4.检测管理: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对镀液的成分和性能进行定期检测,及时调整和补充。对镀层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5.废液处理:对废液进行处理,遵守环保法规,合理回收和利用有价值的物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不良品分析与改进:对不良品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对镀层性能和表面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追溯和处理。 以上是化学镀镍的工艺配方及制程管理的基本内容。通过合理的工艺配方和科学的制程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碳钢化学镀镍工艺流程

碳钢化学镀镍工艺流程 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 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 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updates. 碳钢化学镀镍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表面处理方式,通过在碳钢表面沉积一层镍,不仅可以提升其耐腐蚀性能,还可以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碳钢化学镀镍工艺流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步骤,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前处理 1. 清洗:首先需要将碳钢表面的油污、灰尘等杂质清除干净,以保

pcb镀金工艺流程

pcb镀金工艺流程 PCB镀金工艺流程 PCB镀金工艺是指通过将金属镀层覆盖在印刷电路板(PCB)的焊盘或插针上,以提供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下面将详细介绍PCB镀金工艺的流程。 1. 预处理 在进行镀金之前,需要对PCB进行预处理。首先,将PCB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然后,在化学溶液中进行脱脂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氧化物或其他有害物质。最后,进行表面粗化处理,以增加金属镀层的附着力。 2. 清洗 清洗是PCB镀金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清洗过程中,使用碱性清洗剂和去离子水将PCB表面的残留物彻底去除,以确保镀金层的质量。清洗后,必须对PCB进行干燥,以防止水分残留对后续工艺产生影响。 3. 化学镀前处理 在进行化学镀金之前,需要对PCB进行化学镀前处理。这一步骤主要包括活化处理和去污处理。活化处理使用活化剂将PCB表面激活,以提高镀金层的附着力。去污处理则使用去污剂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和有害物质。

4. 化学镀金 在进行化学镀金时,首先需要将PCB浸入含有金属离子的化学溶液中。通过施加电流,金属离子将还原为金属,并在PCB表面形成金属镀层。常用的镀金材料有金、镍、锡等。不同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化学镀金过程需要控制时间、温度和电流等参数,以确保金属镀层的均匀性和质量。 5. 后处理 在完成化学镀金后,还需要进行后处理步骤。这包括清洗、干燥和检验等。清洗是为了去除镀金过程中可能残留的化学溶液和其他污染物。干燥是为了防止水分残留对PCB造成损害。最后,通过对镀金层进行检验,以确保其厚度、平整度和附着力等符合要求。 6. 检验 在PCB镀金工艺的最后一步,需要对镀金层进行检验。这包括使用显微镜或其他检测设备对镀金层的厚度、平整度和表面质量等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进行导电性测试和耐腐蚀性测试,以确保镀金层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结: PCB镀金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清洗、化学镀前处理、化学镀金、后处理和检验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在PCB表面形成一层金属镀层,提供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PCB镀金工艺在电子行

化学镀工艺流程详解

化学镀工艺流程详解 一、前处理 1.清洁工件:首先对工件进行清洗,目的是去除工件表面的油脂、灰 尘和氧化物等杂质。清洁方法可以使用碱性溶液、酸性溶液或有机溶剂等。 2.洗涤工件:为避免镀膜过程中有杂质的存在,需要对工件进行彻底 的洗涤,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去离子水进行多次冲洗。 3.酸洗工艺:如果有必要,可以对工件进行酸洗处理,以去除氧化层 和金属表面的杂质。常用的酸洗液有盐酸、硫酸等。 二、化学镀液准备 1.配制镀液:根据要镀的金属种类和厚度要求,配制相应的镀液,一 般包括金属离子源溶液、络合剂溶液和膜增稳定剂溶液等多个成分。这些 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得镀液的浓度和pH值符合要求。 2.滴定镀液:为了确保镀液浓度和pH值的准确性,需要进行滴定, 通常使用酸碱指示剂配合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控制。 三、镀砂处理 1.镀前砂处理:对要镀的工件表面进行砂处理,可以去除表面的颗粒、氧化层和毛刺等不均匀性,提高镀层的附着力。 2.初镀片:将经过砂处理的工件放入镀液中,进行初次的化学镀,以 形成一个薄膜,称为初镀片。初镀片的作用是为后续的化学镀提供一个光 滑的基础。 四、常规化学镀工艺

1.稳定工艺:将经过初镀片的工件放入化学镀槽中,通过电化学反应使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在工件表面形成均匀的薄膜。化学镀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镀液的温度、PH值和流速等参数,以确保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和膜的均匀性。 2.清洗工艺:镀完薄膜后,需要对工件进行彻底的洗涤,以去除残留的镀液和其他杂质。清洗工艺可使用去离子水冲洗和真空吹干等方法。 3.镀后处理:根据需要,可以对镀层进行后处理,如进行退火、抛光或表面处理等,以改善镀层的物理性能和外观质量。 五、质量检验和包装 1.质量检验:对镀件进行质量检验,包括测量镀层厚度、均匀性和粘附力等指标,以确保镀件的质量符合要求。 2.包装:将合格的镀件进行包装,以防止镀层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到损坏或腐蚀。 总结:化学镀工艺流程包括前处理、化学镀液准备、镀砂处理、常规化学镀工艺、质量检验和包装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组合和控制,可以在工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和具有特定性能的金属镀层,达到保护和改善工件性能的目的。

镀硬铬工艺流程

镀硬铬工艺流程 镀硬铬是一种将铬层电解沉积到基底材料表面的表面处理工艺。镀硬铬能够提高基底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下面是一种常见的镀硬铬工艺流程: 1. 准备工作:根据所需镀件的尺寸和要求,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工具,如金属盖板、盐酸溶液、涂带和胶布等。 2. 清洗表面:将待镀件表面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油脂和氧化物等。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酸洗和溶剂清洗等。 3. 预处理:在清洗后的表面形成铬层的催化层。常用方法有化学镀、阴极阳极处理和火热处理等。 4. 表面处理:将镀件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以去除表面的粗糙度和杂质,提高镀层的附着力。 5. 易中暗:通过钝化处理,将镀件负电极置于电解液中。在电流的作用下,镀件表面的金属离子逐渐还原并沉积成为金属镀层。 6. 镀硬铬:将清洗干净的镀件放入镀铬槽中,连接电源,并通过调节电流和温度等参数,使铬离子在镀液中被还原并沉积在镀件表面。 7. 清洗和中和:镀硬铬后的镀件需要进行清洗和中和处理,以

去除可能残留在表面的杂质和溶液。清洗和中和的方法包括水洗、酸洗和中和碱液等。 8. 整理和检验:对镀件进行整理和检验,包括去除表面的氢气和碱液残留、检查镀层的平整度和厚度等。 9. 包装和运输:对检验合格的镀件进行包装,并按照要求进行运输。包装材料要求防潮、耐酸碱和抗碰撞。 以上就是镀硬铬的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不同的工件和要求而有所不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镀硬铬工艺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严格,设备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只有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并加强质量控制和品管环节,才能确保镀件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化学镀工艺流程

化学镀所需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852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控温搅拌;增力电动搅拌机。 化学镀工艺流程:机械粗化→化学除油→水洗→化学粗化→水洗→敏化→水洗→活化→水洗→解胶→水洗→化学镀→水洗→干燥→镀层后处理。 1化学镀预处理 机械粗化:用机械法或化学方法对工件表面进行处理(机械磨损或化学腐蚀),从而在工件表面得到一种微观粗糙的结构,使之由憎水性变为亲水性,以提高镀层与制件表面之间结合力的一种非导电材料化学镀前处理工艺。 1.1 化学除油 镀件材料在存放、运输过程中难免沾有油污,为保证预处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除油处理,去除其表面污物,增加基体表面的亲水性,以确保基体表面能均匀的进行金属表面活化。化学除油试剂分有机除油剂和碱性除油剂两种;有机除油剂为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一般用于无机基体如鳞片状石墨、膨胀石墨、碳纤维等除油;碱性除油剂的配方为:NaOH:80g/l,Na2CO3(无水):15g/l,Na3PO4:30g/l,洗洁精:5ml/l,用于有机基体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除油;无论使用哪种除油试剂,作用时都需要进行充分搅拌。 1.2 化学粗化 化学粗化的目的是利用强氧化性试剂的氧化侵蚀作用改变基体表面微观形状,使基体表面形成微孔或刻蚀沟槽,并除去表面其它杂质,提高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增强基体和镀层金属的结合力,以保证镀层有良好的附着力。粗化是影响镀层附着力大小的很关键的工序,若粗化效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序的活化和化学镀效果。化学粗化试剂的配方为:CrO3:40g/l,浓H2SO4:

35g/l,浓H3PO4(85%):5g/l。化学粗化的本质是对基体表面的轻度腐蚀作用;因此,有机基体采用此处理过程,无机基体因不能被粗化液腐蚀而不需此处理。 1.3 敏化 敏化处理是使粗化后的有机基体(或除油后的无机基体)表面吸附一层具有还原性的二价锡离子Sn2+ ,以便在随后的活化处理时,将银或钯离子由金属离子还原为具有催化性能的银或钯原子。敏化液配方为:SnCl2·2H2O:20g/l,浓HCl:40ml/l,少量锡粒;加入锡粒的目的是防止二价锡离子的氧化。 1.4 活化 活化处理是化学镀预处理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 活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序的施镀效果。化学镀镀前预处理的其它各个工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优化活化效果,以保证催化剂在镀件表面附着的均匀性和选择性,从而决定化学镀层与镀件基体的结合力以及镀层本身的连续性。活化处理的目的是使活化液中的钯离子Pd2+ 或银离子Ag+离子被镀件基体表面的Sn2+ 离子还原成金属钯或银微粒并紧附于基体表面,形成均匀催化结晶中心的贵金属层, 使化学镀能自发进行。目前,普遍采用的活化液有银氨活化液和胶体钯活化液两种;化学镀铜比较容易,用银即能催化;化学镀钴、化学镀镍较困难,用银不能催化,必须使用催化性强的贵金属如钯、铂等催化。银氨活化液配方为:AgNO3:20g/l,浓NH3·H2O:适量。胶体钯活化液本质上是不易溶于水的氯化钯被过量的氯离子络合所形成的水溶 性 [PdCl4]2- 络离子溶液;胶体钯活化液配方为:SnCl2·2H2O:100g/l,浓HCl:400ml/l,Na2SnO3·3H2O:14g/l,PdCl2:2g/l,浓HCl:200ml/l;胶体钯活化液对化学镀铜、镍和钴等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而且溶液比较稳定,可以反复使用。 1.5 解胶

PCB化学镀铜工艺流程解读(二)

PCB化学镀铜工艺流程解读(二) 三、化学镀铜 1.化学镀铜液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配方是下表所列举的几种使用不一致络合剂分类的化学镀铜液,表中配方1为洒石酸钾钠络合剂,其优点是化学镀铜液的操作温度低,使用方便,但稳固性差,镀铜层脆性大,镀铜时间要操纵适当,不然由于脆性的镀铜层太厚会影响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配方2为EDTA·2Na络合剂,其使用温度高,沉积速率较高,镀液的稳固性较好,但成本较高。配方3为双络合剂,介于两者之间。 常用的化学镀铜溶液及操作条件

工作温度(℃)21~25 50~60 35~40 沉积速率 (µm/h ) 0.5 4~5 1~2 PH值;操作条件12~13;空气搅 拌连续过滤12~12.5;空气 搅拌连续过滤 12~13;空气搅 拌连续过滤 工作负荷 (dm2/L) ≤1 ≤1 ≤2 2.化学镀铜溶液的稳固性 (1)化学镀铜溶液不稳固的原因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化学镀铜的要紧反应如下: 在化学镀铜溶液中除上式的主反应以外,还存在下列几个副反应。 a.甲醛的歧化反应-在浓碱条件下,甲醛一部分被氧化成为甲酸,另一部分被还原成甲醇,反应式为 甲醛的歧视化反应除造成甲醛过量的消耗外,还会使镀液过早的"老化",使镀液不稳固。 b.在碱性镀铜溶液中,甲醛还原一部分Cu2+为Cu+,其反应式为 反应式(5-3)所生成的Cu2O在碱性溶液中是微溶的: Cu2O+ H2O ===2Cu++2 OH-- (5-4) 反应(5-4) 中出现的铜Cu+非常容易发生歧化反应 2Cu+=== Cu0↓+ Cu2+ (5-5) 反应式(5-5)所生成的铜是极细小的微粒,它们无规则地分散在化学镀铜液中,这些铜微粒具有催化性,假如对这些铜微粒不进行操纵,则迅速地导致整个镀液分解,这是造成化学镀铜液不稳固的要紧原因。 (2)提高化学镀铜溶液稳固性的措施

PCB化学镀铜工艺流程

PCB化学镀铜工艺流程解读(一) 化学镀铜(Eletcroless Plating Copper)通常也叫沉铜或孔化(PTH)是一种自身催化性氧化还原反应。首先用活化剂处理,使绝缘基材表面吸附上一层活性的粒子通常用的是金属钯粒子(钯是一种十分昂贵的金属,价格高且一直在上升,为降低成本现在国外有实用胶体铜工艺在运行),铜离子首先在这些活性的金属钯粒子上被还原,而这些被还原的金属铜晶核本身又成为铜离子的催化层,使铜的还原反应继续在这些新的铜晶核表面上进行。化学镀铜在我们PCB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多的是用化学镀铜进行PCB的孔金属化。PCB孔金属化工艺流程如下: 钻孔→磨板去毛刺→上板→整孔清洁处理→双水洗→微蚀化学粗化→双水洗→预浸处理→胶体钯活化处理→双水洗→解胶处理(加速)→双水洗→沉铜→双水洗→下板→上板→浸酸→一次铜→水洗→下板→烘干 一、镀前处理 1.去毛刺 钻孔后的覆铜泊板,其孔口部位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小的毛刺,这些毛刺如不去除将会影响金属化孔的质量。最简单去毛刺的方法是用200~400号水砂纸将钻孔后的铜箔表面磨光。机械化的去毛刺方法是采用去毛刺机。去毛刺机的磨辊是采用含有碳化硅磨料的尼龙刷或毡。一般的去毛刺机在去除毛刺时,在顺着板面移动方向有部分毛刺倒向孔口内壁,改进型的磨板机,具有双向转动带摆动尼龙刷辊,消除了除了这种弊病。 2.整孔清洁处理 对多层PCB有整孔要求,目的是除去钻污及孔微蚀处理。以前多用浓硫酸除钻污,而现在多用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随后清洁调整处理。 孔金属化时,化学镀铜反应是在孔壁和整个铜箔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如果某些部位不清洁,就会影响化学镀铜层和印制导线铜箔间的结合强度,所以在化学镀铜前必须进行基体的清洁处理。最常用的清洗液及操作条件列于表如下: 3.覆铜箔粗化处理 利用化学微蚀刻法对铜表面进行浸蚀处理(蚀刻深度为2-3微米),使铜表面产生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