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武宁地区发生的持续时间较长、降雨强度较大的极端天气现象。下面将从天气形势、暴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武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天气形势是武宁暴雨天气过程的基础。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季节,武宁地区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大气环境。武宁周围的地理地势较为复杂,山地、水体等地形要素对天气形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暴雨形成的机制是导致暴雨天气过程的根本原因。在武宁地区,暴雨一般与两大主要天气系统有关。一是热带气旋系统,在夏季和初秋季节,热带气旋的活动频繁,可以导致大范围的持续性降雨。二是冷锋和冷暖气流共同作用的前锋系统,由于冷空气移动过程中与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容易出现持续性的降雨。

影响暴雨天气过程的因素也很多。一是大气湿度因素,当大气湿度较高时,使得水汽供应充足,有利于暴雨的形成。二是地形因素,在武宁地区,地形较复杂,山地和低洼地带较多,容易形成地形雨和锋生雨,进一步助长了暴雨的发展。三是气流动力因素,如地面低压带和上空高空槽等气流动力条件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的影响很大。由于暴雨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水灾、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农田受损、交通中断等问题。暴雨还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可能引发洪灾,对当地居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极端天气现象。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测和应对暴雨天气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合理的监测和预警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雨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5月10日赣州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分析

摘要:使用地面观测资料、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等,采用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方法,针对2013年5月10日发生在赣州市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具有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有的对流性特点;主要影响系统有:500hPa高空槽,700hPa、850hPa和925hPa切变线、急流等,地面冷锋和辐合线;暴雨点出现在低层急流或显著流线附近或偏南的位置,在各层暖脊叠加的范围内,与地面辐合线交汇处;区别干湿对流可从湿层厚度、垂直温度递减率和高低空系统配置条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TV12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赣州市是江西省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而暴雨又是赣州市的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赣州全年各月均可发生暴雨,以4-6月暴雨较多,占全年暴雨的57.3%。5月份暴雨的对流性特点明显,因其降水强度大、骤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因此,做好暴雨天气预报和服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很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对我国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1-14]。例如吴君[6]等通过对切变线暴雨的湿位涡研究得出èse面陡立易导致湿斜压的发展,形成èse陡峭密集区,密集区内容易发生暴雨;郭达烽[9]等通过分析台风“碧利斯”的结构发现台风暴雨与台风环流场、热立场的不对称有关,并不一定总是集中在环流中心附近垂直运动、散度、涡度、水汽通量等各物理量场均与外围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013年5月10日,赣州市发生了一次短历时、降水强度大的暴雨天气过程,受其影响,崇义强降雨使全县1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初步不完全统计,全县公路出现不同程度塌方,乐洞乡、关田镇、丰州乡、文英乡、上堡乡等乡镇出现短时停电,全县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到10日,据调查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828.8亩,受灾人口4723人,转移人口中271人,倒塌房屋24间,直接经济总损失734.06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总损失229.5万元。大余受灾人口1177人,倒塌房屋14间,受淹农田662亩,冲毁小水坝15处,直接经济损失37.1万元。瑞金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33.0亩,冲毁水圳112米,直接经济损失182.6万元。利用2013年5月9-10日天气图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对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以便为对流性暴雨实时预报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1 暴雨过程概况 赣州暴雨天气过程标准:20时-20时(或08时-08时)赣州市范围内出现4站或以上≥50毫米降水,作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 2013年5月9日20时-10日20时,赣州市有5站降水在50毫米以上,其中赣州市西部、中部和东部均有站点出现暴雨,最大出现在大余县88.2毫米。从逐小时降水分析,降水集中在几个时段,且出现较强降水的时段也不一致,说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对流性特征较明显,适合用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对其特点及成因进行研究分析。 2 大尺度环流背景 从5月9日08时200hPa图上可以看出,20°N-40°N之间的环流较平直,110°E以东气流分为两支,一支流向东北方向,另一支则流向西南方向,呈现出喇叭口形状,说明赣州处在200hPa的辐散区中。到20时,20°N-40°N环流更加平直,喇叭口略有扩大,赣州仍出在辐散区中。 9日08时500hPa图上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巴湖以西有一支槽线,河套地区有一支

暴雨过程分析

暴雨过程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形势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得出2010年7月11日~13日发生在浦口区的暴雨过程是由北方冷空气和副高相互作用,配合低空切变线共同造成的,且这次过程的水汽、动力、不稳定条件都很完备。 关键词暴雨;形势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 受北方冷空气与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配合低空切变线影响,11日夜到13日浦口区普降大暴雨。平均降水量达180mm,最大的泰山站高达236mm。全区11个站皆大于100mm,大于150mm的有10个,大于200mm的有3个。本文试着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分析这次暴雨的成因,以期为今后预报提供些参考。 1 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 1.1 高空环流 从500hPa图分析11日8时~20时乌拉尔山东侧有一个稳定的冷低压,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深入南下到东部沿海地区,低槽位于河套地区。副高11日开始北抬,20时陆地上588hPa线到达30°N以北,592hPa线西伸至127°E,27°N。从孟加拉湾到江苏省存在有西南向水汽通道,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被输送至浦口区上空,并与北方冷空气汇合形成连续降水。13日8时槽东移出海,降水过程结束。 1.2 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 从700hPa图分析11日在湖北到安徽中部以及江苏西部地区存在切变,切变线南侧的低空急流中心风速高达20m/s,且较长时间稳定存在。浦口区位于急流的左前方,从风速和风向来分析,有明显的辐合聚集,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850hPa切变线位置与700hPa基本一致,西南气流也较强。受低槽东移影响,切变线东段缓慢南压至安徽南部和江淮一带,并在浦口区上空维持了较长时间,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 2 物理量诊断 形成暴雨必不可少的条件:水汽供应要充足,上升运动要剧烈,大气层结要不稳定。这次暴雨过程就发生在这种有利的配置下[1]。 2.1 水汽条件

甘肃省暴雨过程分析与研究

甘肃省暴雨过程分析与研究 摘要:甘肃是一个暴雨多发的省份,夏季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70%左右,造成了冬春季干旱缺雨的地理气候大背景,境内许多山脉隆起,都是甘肃暴雨中心,降水量明显大于周围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散度、涡度等动力条件。通过研究分析甘肃省时段暴雨对于甘肃暴雨的变化规律,暴雨特性,指导暴雨观测与山区水资源量计算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暴雨量;变化;规律;数值模拟; 一、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很强的气候事件,对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暴雨因其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危害等特定而备受关注;暴雨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主要集中在短期暴雨过程和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气候背景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暴雨,其范围和强度与其他地区尤其南方各地相对较弱,但是因下垫面植被、土壤物理性质、防范意识等的差异,危害程度不亚于我国其他地区。暴雨在西北地区从春季到秋季均可发发生,一次暴雨的日降水量往往超过当地月降水量的气候值,而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坡地带,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正因为如此,暴雨给西北地区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甘肃是我国泥石流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它与干旱洪涝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一起,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得主要因素。 暴雨常造成重大的洪涝灾害,是甘肃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它又是一种珍贵的水资源。因此,研究暴雨的成因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等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也能为今后甘肃地区暴雨的长、中、短期预报提供背景资料。近年来,全球暴雨天气频发,研究暴雨日益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重视。 1.2暴雨研究进展 我国在70年代以前对暴雨的研究与应用还很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科委气象组与国家气象局创立“七五”攻关项目,研究重点由天气尺度转为中尺度初级阶段,使得暴雨预报向客观化、定量化方向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1991年和1998年江淮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提出的挑战,研究重点为全面发展和建立暴雨监测、预报、评估和服务系统,并加强暴雨基础理论研究,目标是揭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其物理过程。建立暴雨预报理论和方法。自暴雨灾害研究被列为国家973重大项目之后,我国对暴雨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业务建设,大气监测和遥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暴雨数值预报资料同化和超级集合预报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暴雨过程分析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暴雨过程分析 1 引言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于7月30日晚20时在西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一路向西并加强,在8月3日达到最强强度,为17级超强台风,于8月8日04时40分在台湾省花莲秀林乡登陆,8日22时10分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沿海登陆,一直向西北移动,强度逐渐减弱,8月9日15时从抚州附近进入江西,10日上午从九江移出江西,进入安徽。8月7日全省进入重大气象灾害(台风)II级应急响应状态。受其影响,九江多地出现明显灾情,针对此次台风过程,结合本地降水实况、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做简单分析。 2 天气实况 受“苏迪罗”影响,8月9日8时至10日8时九江地区多地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最大雨量出现在庐山的大月山水库,达到了525.7mm,全市有7个站点雨量超过300mm,主要集中在庐山及周边附近,武宁也出现了200mm 以上降水。 九江县全县平均雨量47.9mm,有1各站点超过50mm,1个站点达到了126.5mm。 从降水实况地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量从庐山一直向西延

伸并拓宽至武宁。以阵性强降水为主。从降水时间看,降水主要出现在9日08-20时,20时后减弱,在15时开始出现了大风和短时强降水。 3 形势场分析 在9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上,副高588线已东退到黄海和东海上面,“苏迪罗”沿着副高边缘向西北上,进入江西。在庐山附近受到山体东北――西南走向的阻挡,导致庐山及其以西多个县市出现强降雨过程。 4 卫星云图分析 8日22时台风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登陆后,形态较为完整,到9日12时中心区已接近我省中部,整体云系开始变得松散,但西北部外围云团相对其他方向较强,8日夜间至9日白天也是整个赣北降水最强的时段。 5 雷达回波分析 从九江多普勒雷达9日1时55分至10日8时的回波演变来看,9日凌晨系统开始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影响九江地区,9日白天有大范围的回波覆盖九江地区,在9日20时后,自庐山开始向西伸出条状回波一直延伸到武宁,强度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持续到下半夜)且移动较少,造成该区域出现多个站点的特大暴雨,这主要台风外围和庐山地形共同影响所致。到10日07时后回波减弱,强降水过程基本结束。 6 小结与讨论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武宁地区发生的持续时间较长、降雨强度较大的极端天气现象。下面将从天气形势、暴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武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天气形势是武宁暴雨天气过程的基础。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季节,武宁地区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大气环境。武宁周围的地理地势较为复杂,山地、水体等地形要素对天气形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暴雨形成的机制是导致暴雨天气过程的根本原因。在武宁地区,暴雨一般与两大主要天气系统有关。一是热带气旋系统,在夏季和初秋季节,热带气旋的活动频繁,可以导致大范围的持续性降雨。二是冷锋和冷暖气流共同作用的前锋系统,由于冷空气移动过程中与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容易出现持续性的降雨。 影响暴雨天气过程的因素也很多。一是大气湿度因素,当大气湿度较高时,使得水汽供应充足,有利于暴雨的形成。二是地形因素,在武宁地区,地形较复杂,山地和低洼地带较多,容易形成地形雨和锋生雨,进一步助长了暴雨的发展。三是气流动力因素,如地面低压带和上空高空槽等气流动力条件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的影响很大。由于暴雨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水灾、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农田受损、交通中断等问题。暴雨还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可能引发洪灾,对当地居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极端天气现象。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测和应对暴雨天气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合理的监测和预警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雨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郴州市夏季雷雨 天气过程分析

郴州市夏季雷雨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2020年6月6日,郴州市出现了一次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本文通过 对郴州市于2020年5月30日发生的雷雨天气卫星云图及其他气象资料的研究, 基于冷涡雷雨过程的分析理论,实现了通过卫星云图对雷雨的精确预报,预报的 准确性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今后的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积累了 雷雨天气预报分析的经验。 关键词:夏季雷雨;天气过程;分析研究 一.雷雨天气概述 我国地处东亚地区,在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中,高空冷涡是极其重要的环流 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天气系统当中,高空冷涡对天气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冷涡的出现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正是由于冷涡的持续性的流动才会导致这种 环流所到地区会出现长时间的大规模雷雨天气的出现,并且频率的分布具有季节 特征,在雷雨多发的夏季,正是由于高空冷涡的形成并且在午后高空形成冷热气 流的对流。雷雨天气发生之后非常容易导致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对于雷雨 天气到来之前大地的环流特征以及不同天气物理动力学特征是天气气象学研究过 程中的重要内容。每年4-6月为郴州市的前汛期,期间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 害中尤以暴雨洪涝为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地形条件,强降雨带来的自然 灾害对当地工农业生产的政策运行和人民社会生活财产安全的保证带来了极大的 威胁,在对雷雨天气的分析过程当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卫星 云图、多普勒雷达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进而对雷雨天气的成因和特点进行分 析和概括,以便于积累更多的天气气象研究经验,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准确性 与判断的实时性。 本文主要以郴州市的夏季雷雨天气作为研究对象,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为 多丘陵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地形条件,暴雨伴随的灾害性天气往往对 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郴州处于山区和 平原相互交汇的部位,通过对近年来的郴州市雷雨天气发生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得出,郴州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七月和八月份,并且每年降水量的变化没有 表现出特定的规律性。数据表明,在6到8月的降水量占到了郴州市年降水量的60%左右,并且在这个阶段的雷暴天气占郴州时全年发生的雷暴天气的绝大部分 比例,达到了70%左右,在接近100天的降水日当中,雷雨天气所占的比例在30%左右,在夏季,郴州市的雷雨天气较为频发,并且在此时期的雷雨发生过程当中,雷暴的强度较其他季节具有明显的提升[1]。 二.雷雨发生过程 2.1天气概况 郴州市的夏季雷雨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与冷涡环流的出现由极大的关联,由于 连续雷雨过程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和活动造成的影响更为持续和严重,所以本文对 郴州市于5月30日发生的连续雷雨天气进行了分析。郴州市的雷雨天气往往受 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气流锋面、高空槽和冷涡环流等等众多的气象 因素。这些因素当中冷涡环流对雷雨天气发生的影响最为严重。 2.2郴州市大气环流的环流背景及形势分析 根据郴州市5月30日在400hPa海拔高度和气流环流,首先上空出现了快速 移动的冷涡,并且随着不断移动和加深,冷中心的到来导致了郴州上空温度的明 显降低。而通过对更高海拔地区的涡流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高空中具有明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县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西省北部。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武宁县的气候多变,一年四季分明。在夏季,武宁县经常会遭遇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武宁暴雨天气的过程进行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是武宁县降水量最多的时候。炎热潮湿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易出现降水。武宁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盆地多且不深,气流容易受到地形的阻挡和影响。再加上地表潮湿,易出现气象灾害。 武宁暴雨天气的过程分析主要包括预警、过程和影响几个方面。对于暴雨天气的预警工作十分重要,因为暴雨天气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相关部门应在暴雨来临之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做好防范准备。暴雨天气的过程分为形成、发展、充实和减弱几个阶段。在暴雨形成阶段,当潮湿的热空气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时,会产生对流云,随着水汽的积聚,云团逐渐发展成暴雨云团。在发展阶段,暴雨云团逐渐增大并向外扩散,降雨范围不断扩大。在充实阶段,暴雨云团持续积聚水汽,持续性降雨,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在减弱阶段,暴雨云团逐渐弱化,降雨逐渐减小,天气逐渐转晴。暴雨天气对武宁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农业和民生方面。暴雨天气容易造成山体滑坡、路面积水,影响交通运输。持续性降雨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发洪涝灾害。居民房屋、饮水、通讯等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武宁暴雨天气,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气象预警,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要严格管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对山区的监测,防止发生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于暴雨天气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受灾面积。要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武宁暴雨天气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暴雨天气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暴雨的形成和发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暴雨天气的预警和防范工作,为武宁县的发展保驾护航。

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通过对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探讨了该模式在暴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价值。文章首先介绍了WRF模式的原理和特点,然后通过选取一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暴雨天气过程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对于暴雨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WRF模式;暴雨天气;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应用价值 1. 引言 暴雨天气是一种常见的极端天气事件,具有强降雨、短时强降雨等特点,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农田水利工程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测和及时预警暴雨天气对于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数值模型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而WRF模式由于其高分辨率、多参数选项和灵活性等特点,成为研究暴雨天气的重要工具。 2. WRF模式原理和特点 WRF模式是一种非静态数值天气模式,采用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方法,可以模拟大气的运动、能量和湿度输送等过程。其多参数选项和灵活的配置方式,使得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进行自定义设置,以适应不同区域和时间尺度的天气模拟。 3. 数值模拟实验设计 选取一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观测资料和

实测数据,设置模拟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并设置合适的模拟区域和网格分辨率。同时,选择适当的物理过程参数,包括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云物理方案等。 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获得暴雨天气过程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等信息,进而对暴雨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模拟结果显示,在合适的模拟设置下,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暴雨 天气过程的特征,包括降水强度、降水类型、降水范围等。 5. 诊断分析方法与结果 为了深入理解模拟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诊断分析。例如,通过绘制位势高度场和风场的剖面图,可以研究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垂直运动和辐合辐散等特征。此外,还可以利用相关系数和偏差分析等方法,对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进行比对。 6. 应用价值和展望 通过对WRF模式在暴雨天气模拟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发现该模式在暴雨天气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复杂性,WRF模式在模拟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改进模式的物理参数化方案,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本文通过对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揭示了该模式在暴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 和时间演变,对于暴雨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WRF模式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研究和预报暴雨天气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水量非常大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风和雷电活动。暴雨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都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近日,江苏省多地发生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威胁。造成这次暴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气象因素主要表现在大气稳定不良,和大量水蒸气的输入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江苏省的地区性大气环流开始逐渐变得不稳定。而在暴雨过程中,持续的高温天气加强了大气垂直运动,使得大气对流越来越明显,又因为水汽的输入,造成了大量的云团,天气开始变得异常恶劣。当焦点汇合在某一点上时,就会发生强降雨的过程。 其次,水汽含量的增加也极大地增加了暴雨的发生概率。因为在夏季,江浙沪一带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也是暴雨天气的先决条件。而当一些东北冷空气和台湾气旋的影响合并到一起时,就会加强了水汽的输入,更容易形成强降雨。 二、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很容易形成积水和涝水。特别是在当地降雨量很大的地方,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往往导致泛滥成灾的情况。而在江苏省的山区,由于地势高,泉源多,所以降水量往往比较大,积水的情况相对较少。 此外,山地地区往往比低洼地区更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暴雨的过程中,这些灾害也会袭击地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过分开发等原因,使得自然环境过度扰动,容易产生气温异常和排水乏力的情况。人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破坏,不仅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也会造成灾区灾难的加剧。 总的来说,暴雨是由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人们必须密切关注气象和地质环境的变化,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积极开展抵御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灾害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产生最小的影响。

阿坝州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阿坝州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四川省阿坝州气象局四川马尔康 624000 摘要: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2年9月19日阿坝州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受高原波动或切变影响,配合有冷平流,中低层湿度和能量条件好,有一定水汽辐合,在阿坝州中部地区中低层都有风场辐合并伴有较强垂直运动,地面有冷空气影响,暴雨过程在对流发展时,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47DBZ以上,发展高度在7-8km,在速度图上呈反气旋旋转或逆风区,回波顶高都在14km以上,VIL值在15-40kg/m2,Zdr和Kdp大值区高度较高,在5- 10km,且值分别为0.2-3.5db和0.2-3°/km,CC值在0.68~1。 关键词:川西高原;区域暴雨;回波特征;双偏振 引言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低海拔区向青藏高原过渡地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复杂,降雨分布极为不均,地质结构差异较大,暴雨过程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1],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严重威胁,有很多学者对四川地区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2-7],2022年4月阿坝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升级完成,双偏振参量对不同尺寸和不同相态的气象目标物偏振参量有所差异,可以进一步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分布以及降水类型等[8-9],喻谦花[9]分析郑州“7.20”特大暴雨小时最大雨量≥100mm时,KDP≥3.1°/km的回波连成片,伸展高度超过2.2km;黄秀韶对山东高密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分析发现KDP高值区为强降雨区,对应小于3dB的ZDR和大的相关系数,以高浓度、大小适中的液态粒子为主;张红梅等福建西南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最大降水强度时,KDP 值大于4°/km,对应ZDR值也达到4~5dB,说明极端强降水中心的降水雨滴直径大而且数浓度相当大。本文通过对9月中旬出现的区

近10年红河州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近10年红河州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云南省红河州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11~2020年的逐日降 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红河州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红河州暴雨各 年波动大,四季均有暴雨出现,但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2~4月暴雨较少, 尤其3月未出现过暴雨;位于南部边缘的4个县暴雨较多,中、西部地区暴雨相 对较少,暴雨最多为金平站,达83次;暴雨最大的为河口站,达173.3mm,但没 有刷新历史最高记录,小于100mm的暴雨较多,没有出现过大于200mm的大暴雨,部分国家气象观测站暴雨最大值发生在秋冬季,需要关注秋冬季暴雨带来的次生 灾害。 关键词:红河州;暴雨;气候特征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in Honghe Prefecture in recent 10 years Zhu Fuhong, Bai Xu, Li We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Shiping County, Shiping 662200)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13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Honghe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in Honghe Prefecture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storm in Honghe Prefecture fluctuates greatly every year in recent 10 years, and rainstorms occur in four seasons, but the rainstorm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une to September, less rainstorm from February to April, especially no rainstorm in March; There are more rainstorms in the four counties on the southern edge, and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rainstorm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most rainstorms are at Jinping station, up to 83 times; Hekou station has the largest rainstorm, up to 173.3mm, but it has not set a record. There are many rainstorms less than 100mm, and there has been no heavy rainstorm greater than 200mm. The maximum rainstorm of som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occurs in autumn and winter, so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econdary disasters caused by rainstorms in autumn and winter. Key words: Honghe Prefecture; rainstorm;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2020年湖北宜昌一次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年湖北宜昌一次暴雨特征及成因分 析 宜昌地处中国华中地区,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 29°56′—31°34′之间,位于湖北的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宜昌 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宜昌的地形较为复杂,高低相 差悬殊,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形成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的三大基 该地貌类型,其中山地为主体。 1 资料与分析方法 陶诗言[1]指出,暴雨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环流为暴 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则是暴雨的直接制造者。本文利用 常规观测资料、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27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为宜昌梅雨暴雨预报提供 一些参考。 2 天气概况 朱乾根等[2]总结了暴雨形成的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和较 长的持续时间。并指出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当天气尺度系统移缓慢或停滞时, 更容易形成时间集中的特大暴雨。2020 年主汛期( 6~8月),长江流域发生流域 性暴雨洪水过程。其中,6~7月,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累 积面雨量达615mm,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 6成,自1961年以来排名第1位,特 别是中下游干流地区降水较同期均值偏多1倍以上[3]。6月27日上午宜昌市气象 局连续发布3条暴雨预警,8时19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9时11分发布暴雨橙 色预警,9时55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截止到9时55分宜昌市西陵区、长阳东 部已经出现60毫米以上的降水,宜昌市西陵区白龙岗自动气象站的数据显示, 当天早上8点到11点,3小时内降水量达到139.7毫米,达到20年一遇标准。

江西省汛期暴雨时空分布及区域性暴雨分区

江西省汛期暴雨时空分布及区域性暴雨分区 孙素琴;许爱华;郑婧;陈翔翔;马锋敏 【摘要】利用1959-2014年江西省83个国家气象站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要素分析和EOF、REOF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汛期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来江西省汛期多年平均暴雨日和日暴雨量分布呈从西南至东北递增的特征.4-6月日暴雨频次和当月降水贡献率呈逐月上升趋势,7月上旬略有下降,日暴雨中心大多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落区略有差异.江西省汛期区域性暴雨分为6个分布型态:江西省北部沿江型、江西省中北部型、浙赣铁路东段型、浙赣铁路西段型、江西省中部型和江西省南部型. 【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卷),期】2016(039)002 【总页数】8页(P90-97) 【关键词】暴雨;时空分布;REOF分析;客观分区 【作者】孙素琴;许爱华;郑婧;陈翔翔;马锋敏 【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6.7

孙素琴,许爱华,郑婧,等.2016.江西省汛期暴雨时空分布及区域性暴雨分区[J].气象与减灾研究,39(2):90-97. Sun Suqin,Xu Aihua,Zheng Jing,etal.2016.The regionaliz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rrential-rain in Jiangxi province during the flood season[J].Meteorology and DisasterReduction Research,39(2):90-97.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流域,冷暖空气常交汇于此,使其成为我国暴雨最多的内陆省份之一。每年的4月至7月上旬是江西省 的汛期,近3个半月降水总量约占全年的59%。其间有强度和范围各不相同的暴 雨天气过程发生。暴雨常常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江西省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例如,2015年5月18—19日江西省南部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致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7.47亿元,共转移受危群众6.02万人。 江西省气象科技工作者对本省的暴雨气候特征和预报做过较多的研究。例如,单九生和张延亭(2001)对江西流域降水相关预报方法的研究。曹晓岗等(1997)对江西暴雨客观模型的研究。尹洁等(2004)对连续暴雨的形势特征分析的研究。 张传江等(2008)对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的研究。马锋敏等(2013)对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历次暴雨过程难点、贵阳扰动暴雨预报方法、中期暴雨预报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大多是针对连续性暴雨气候或有无暴雨的问题,另有一些研究主要是解决暴雨个例预报难点,而没有对暴雨落区给出较客观分型和分区概念模型以及基本物理量特征。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不同地区的暴雨做过区域划分及气候特征研究。例如,冯志刚等(2013)利用1961—2009年淮河流域39 站逐日降水资料,应用EOF和REOF方法分析了近50 a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表明淮河流域存在3个降水极值中心,并归纳出6类典型环流场。鲍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