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自古以来,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频繁的降雨和多变的天气。梅雨锋系统是梅雨季节中常见的天气系统,具有较大的降雨量和较长的持续时间。本文将对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分析,以增加我们对梅雨锋的了解,并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该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发生在某地区的梅雨季节中,期间降雨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通过对过去几天的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在这段时间内受到了梅雨锋的影响。首先,从云图上可以看到,在此期间云团活动频繁,云系发展迅猛,这是梅雨锋过程中常见的特征。同时,地面观测数据显示,气温逐渐下降,湿度逐渐增加,这也是梅雨锋过程中常见的变化。这些观测数据反映了梅雨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梅雨锋大暴雨过程中,降雨量较大,引起了极端的天气现象。根据气象资料统计,该地区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降雨量超过了正常降雨量的3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种大暴雨现象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损失。通过对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次大暴雨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首先,梅雨锋过程中水汽含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这种湿度条件有利于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在梅雨锋过程中,空气经过大范围的上升运动,造成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此外,短时间内较大的降雨量也与梅雨锋过程中的冷暖气团碰撞有关。冷暖气团之间的撞击会造成大量的水汽凝结和释放,从而增加了降雨量。

其次,地形条件也对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该地区位于山地,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当气流受到山地的影响时,空气凝结的条件更加有利。山地腔道效应使得湿空气被压缩后释放出更多的水汽,进一步加大了降雨的强度和范围。此外,山地还会加速降水过程中的径流和排泄,使得降雨的影响更加严重。

最后,在梅雨锋大暴雨过程中,人类活动对降雨过程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给梅雨锋降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建设中的堵塞和土地利用的改变都导致了地表径流的增加,使得降雨过程中的洪水更加严重。此外,城市的建筑物、道路和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也加剧了降雨造成的灾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汽含量、冷暖气团的碰撞、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对降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梅雨锋的观测和研究,提高对其发展和演变的预测能力,以减少梅雨锋带来的灾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梅雨锋大暴雨过程是由水汽含量、冷暖气团碰撞、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冷暖气团的撞击,地形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都对梅雨锋降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减少梅雨锋带来的灾害和损失,我们需要加强对梅雨锋的观测和研究,提高预测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和合理利用土地,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降雨灾害

2016年6月底安庆市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飞行的影响

2016年 6月底安庆市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飞行的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 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30~7月5日出现在安庆市的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进 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飞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一条假相当位温舌区出现在南 方一带,且同来自北方的干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汇合,进而形成了假相当位温 梯度大值带,且在大值带偏向湿区一侧则是强降水落区;对流层低层,在梅雨锋 南侧的低空急流带中存在多个中尺度急流核。在强涡度带与中尺度低空急流核间 则是强降水落区;在垂直方向上,850hPa到500hPa高度处存在湿度锋,来自南 方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干空气汇合后出现了较为强烈的干湿对比和风场辐合;暴 雨天气出现时会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引发飞机积冰、影响航空器飞行和着陆, 其对航空飞行的影响较大,需要引起航空部门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暴雨天气;系统配置;飞行;影响 引言 降水是基本航空气象要素之一,其在出现的过程中会降低能见度、产生碎云、飞机结冰,强降水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天气会使能见度快速下降,损失飞机的空气 动力性能,改变跑道状态,对飞机、飞行和着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 导致飞机复飞、备降甚至是引发飞行安全事故。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强降水 天气在威胁飞行安全的同时,还会产生灾难性后果,逐渐成为气象观测保障工作 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2017年6月底出现在安庆市的暴雨天气过程,对这次 暴雨天气系统配置和高低空风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航空飞行的影响,以确保航空飞行安全。 1、天气系统配置

在对流层高层处,南亚高压一直控制我国西南地区,高纬度地区是双阻型环流,在降水出现的过程中,西侧阻高始终稳定文驰在乌拉尔山西部地区,而在6 月30日08时东侧阻高则位于贝加尔湖东北部,之后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崩溃,在7月1日20时,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了新的东侧阻高,且该阻高一直稳定维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月4日20时。中纬度地区表现出“两槽一脊”的环 流形势,西南地区有南支槽生成,且向东移动时进入到脊前的低压槽内,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始终保持东北至西南走向,而588和584dagpm等值线分别在我国 江南和沿江地区维持。对流层低层处,有西南急流出现在梅雨锋南侧,并始终在 华南到华东一带稳定维持,1日08时切变线南压到长江中游流域,此期间一直在 长江流域摆动,到了5日20时北抬到江淮之间。有一条假相当位温舌区出现在 南方一带,且同来自北方的干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汇合,进而形成了假相当位 温梯度大值带,且在大值带偏向湿区一侧则是强降水落区。结合地面形势场,长 江流域附近在降水期间有梅雨锋出现,且基本保持静止。 2、高低空风场特征 2.1涡度平流MCS的影响 沿110°E~120°E做500hPa涡度平流的时间水平剖面图,有三条明显的正 涡度平流带,分别出现在6月30日20时到7月1日20时、7月2日20时到3 日08时以及7月3日08时到4日08时。尤以第一条和第三条正涡度平流中心 值较大,平流数值较强,对应的是6月30日20时~7月1日20时MCS多,雨势 强度较大,有8个时次的最大降水量超过40mm/h;7月3日08时~4日08时这段 时间内有MCS8在该次过程中的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最大降水强度超过 70mm/h。结合安庆市涡度的时间垂直剖面图,在降水天气出现时,安庆市500hPa 以下主要表现为正涡度区,其中在7月1日20时前后和3日08时~20时这段时 间内分别有正涡度中心存在,同MCS3和MCS8的影响时间对应,这两个MCS均引 发了60mm以上的最大小时雨势强度。 2.2低层风场对MCS的影响

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自古以来,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频繁的降雨和多变的天气。梅雨锋系统是梅雨季节中常见的天气系统,具有较大的降雨量和较长的持续时间。本文将对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分析,以增加我们对梅雨锋的了解,并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该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发生在某地区的梅雨季节中,期间降雨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通过对过去几天的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在这段时间内受到了梅雨锋的影响。首先,从云图上可以看到,在此期间云团活动频繁,云系发展迅猛,这是梅雨锋过程中常见的特征。同时,地面观测数据显示,气温逐渐下降,湿度逐渐增加,这也是梅雨锋过程中常见的变化。这些观测数据反映了梅雨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梅雨锋大暴雨过程中,降雨量较大,引起了极端的天气现象。根据气象资料统计,该地区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降雨量超过了正常降雨量的3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种大暴雨现象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损失。通过对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次大暴雨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首先,梅雨锋过程中水汽含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这种湿度条件有利于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在梅雨锋过程中,空气经过大范围的上升运动,造成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此外,短时间内较大的降雨量也与梅雨锋过程中的冷暖气团碰撞有关。冷暖气团之间的撞击会造成大量的水汽凝结和释放,从而增加了降雨量。

其次,地形条件也对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该地区位于山地,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当气流受到山地的影响时,空气凝结的条件更加有利。山地腔道效应使得湿空气被压缩后释放出更多的水汽,进一步加大了降雨的强度和范围。此外,山地还会加速降水过程中的径流和排泄,使得降雨的影响更加严重。 最后,在梅雨锋大暴雨过程中,人类活动对降雨过程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给梅雨锋降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建设中的堵塞和土地利用的改变都导致了地表径流的增加,使得降雨过程中的洪水更加严重。此外,城市的建筑物、道路和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也加剧了降雨造成的灾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汽含量、冷暖气团的碰撞、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对降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梅雨锋的观测和研究,提高对其发展和演变的预测能力,以减少梅雨锋带来的灾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梅雨锋大暴雨过程是由水汽含量、冷暖气团碰撞、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冷暖气团的撞击,地形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都对梅雨锋降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减少梅雨锋带来的灾害和损失,我们需要加强对梅雨锋的观测和研究,提高预测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和合理利用土地,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降雨灾害

大余县2016年3月19日-20日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大余县2016年3月19日-20日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降水实况资料、EC模式降水预报资料对2016年3月19日-20日发生在赣州市大余县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 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为切变线、西南急流和华北的脊起到阻挡作用,其次 是我县处在东南风、南风、西南风三支气流交汇处,北面冷空气压住,使西南急 流难以移动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条件;暴雨发生时,有关指数表明这段 时间内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而不稳定能量均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 关键词:暴雨;西南急流;切变线;不稳定能量 1、引言 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降水现象,它是中国夏季多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能对当地经济活动和人类其他活动造成较大影响,例如1954 年7 月长江 流域持续性梅雨锋暴雨,1975年8月台风深入内陆造成河南大暴雨,1998年夏 季中国南方暴雨引发洪水,都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 通过对典型天气过程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报业务人员对天气过程的全 面认识,有利于提高对同类型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供 技术支撑。本文选取2016年3月19日20时-20日20时赣州大余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天气、雷达、EC模式资料等多元气象资料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大余暴雨预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2、天气过程 2.1天气过程实况 图1为2016年3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雨量等值线图,在24小时内, 赣州大余县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县普降大暴雨。根据区域站监测,大余 县平均降水量达到130.0毫米,区域站点河洞乡最大24小时累计降水量达到159.0毫米,除下垄钨矿站点外,其他乡镇站点均达到100毫米以上,此次暴雨 过程强度大、历时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天气过程灾情 据统计,大余县普降大暴雨,由于降雨强度大,全县11个乡镇均受灾,其 中受灾人口1043人,倒塌房屋10间,经济总损失达455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 接经济损失124万元。 3、环流背景 3.1 500hpa高度场分析 分析3月19-20日500hpa天气形势演变可以看出华北地区存在一个脊,对槽的移动起到阻挡作用。19日20时在大余县西面存在一个大槽,西南面有急流轴。20日20时等压线曲率增大,西面短波槽不易移动使降水维持,有利于降水的发生,雨强加大。 3.2、700hpa高度场分析 分析700hpa高度图上可以看出19日20时西南急流已经移入我县西面,我 国东部的脊一直停留。至20日20时东南风、南风、西南风三支气流汇合赣州市,并且北面有冷空气压住,使气流难以移动,同时西南急流不断加大,达到20m/s 以上,水汽输送充沛。 3.3、850hpa流场分析

7.12暴雨总结 (自动保存的)

南京地区7.12暴雨总结报告 引言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暴雨灾害多发区之一。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已发生多次大江、大河、大湖的洪涝灾害,各年洪涝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占该年全国受灾和成灾面积总数的47%~90%,水灾己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深化对暴雨发生发展的机理与规律的研究,改进暴雨预报的技术一直受到国内外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梅雨是东亚及我国长江流域夏季常见的降水天气,一般出现在每年6~7月,持续时间长,其间经常发生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造成我国长江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梅雨锋中尺度暴雨是我国汛期重要的天气灾害,因此梅雨锋暴雨的研究是我国及东亚其他国家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另外,梅雨锋暴雨也是是影响夏季最危险天气之一,是目前气象预报难点所在。为了不断地提高预报质量,更好地对外服务,分析梅雨锋暴雨也在暴雨预报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正文 7月9日05时至14日05时,江苏省出现了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降雨范围最广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12日南京地区以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为今年汛期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从雨量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南部整个沿江地区为雨带的中心,有28个站达到暴雨级别,19个台站达到大暴雨级别,其中雨量最大值在镇江丹徒达到167.3mm。

暴雨必须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不同尺度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这次暴雨过程处于梅雨期,主要就是因为南京地区处于副高边缘,大气层结不稳定,再加上高低空的有利配置形式,所以促成了这次暴雨过程。 首先暴雨的形成条件: 1、充足的水汽供应 2、强烈的上升运动 3、较长的持续时间。 只有满足了以上条件才能形成暴雨天气过程。有西南方向的低空急流存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供应,高空处于副高588线的边缘,大气层结不稳定,容易发生对流性天气,静止锋的存在使这个系统得以继续维持,各种物理因素相互影响作用,以上三个条件都满足,促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预报过程和理由。先分别分析一下500、700和850hpa的高低空配置。 12日08时天气背景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江淮梅雨

实习三2012年7月13日典型梅雨过程分析 一.天气概述 2012年7月13√L4日江淮梅雨具有典型的梅雨环流特征 50OhPa高纬具有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阻高及长波槽,中纬具有短波槽,低纬具有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度附近。 85OhPa具有明显的风切变线,低空急流以及西南涡,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稳定少动。 地面具有气旋及准静止锋 此次江淮梅雨是2012年出梅前最后一次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等特点,受此次降水影响,江苏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 二.天气过程分析 7月13-14号50OhPa高空图上,高纬地区形成稳定的双阻高,东阻位于鄂霍次克海,西阻位于乌拉尔山,在东亚地区形成显著的东亚倒Q流型,长波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长波槽与阻高配合,引导冷空气沿河西走廊南下,进入我国。低纬地区印缅槽槽前西南风,与西伸的副高想配合,使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淮流域,与西北方向的干冷空气汇合,形成梅雨锋。中纬地区的短波槽的形成,使得槽前形成正涡度平流,促进西南涡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我国东北上空存在一马极涡分裂开的切断低压,东北冷涡,是一深厚系统,暖平流侵入导致了东北冷涡的消亡,冷暖空气的交汇给东北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水。 13-14号85OhPa高空图上有明显的江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呈东北西南走向。低空急流风速达22m∕s,位于南京上空。从13号20时到14号20时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形成暴雨的机制除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充分的水汽供应还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形成此次暴雨的两大系统,低空急流和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西南涡受短波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移出沿切变线移动。副高北侧的西南气流为西南涡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提供高空的辐散的环流场。江淮切变线与低空急流叠加在一起同时提供了较强的辐散上升气流。由低空急流提供的充沛的水汽供应,高空槽,低空的切变线,急流提供由高空到低空稳定的,持续的上升气流,配合西南涡这一扰动,构成了江淮地区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和右前方,位于江苏部分地区。 13-14号地面图上可以看出主要降水集中在由梅雨锋和西南涡造成的江淮地区的大范围降水,以及有东北冷涡的消亡造成的东北部分地区大范围的降水。到了14日,地面气旋东移, 降水范围增大。江淮梅雨锋形成与7月份,由于大陆地表此时显热加热,使得内陆空气温度升高,与来自洋面的暖空气温度对∙比不大,但来自西北内陆的干冷空气与来自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形成的准静止锋湿度梯度较大。 三.总结 此次江淮地区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暴雨的物理形成机制分析: L高空短波槽前提供了正涡度平流,利于西南涡的移动好发展,同时提供高空的辐散气流。低空急流及江淮切变线提供了低空的辐散气流,高空和低空的辐散气流叠加,形成了江淮地区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 2.形成暴雨的两大系统,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稳定少动。 3.低空急流向江淮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水汽。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这次暴雨给济南市带来了极大的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从天气情况来看,济南市这段时间的天气异常炎热,高温日盛。而在19日的晚上,一股副热带高压辐合带东移到达济南市附近,与来自东北的较强冷空气相接触,形成了一个 较为明显的天气过程。加之此前短时间内连续闷热天气,地表温度较高,蒸发量大,导致 空气湿度也较高。 这次暴雨的降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19日夜间到20日凌晨,济南市北部和东 部地区降水较为集中,降水量较大,短时间内局地出现了暴雨。其次是20日上午,降水范围进一步扩大,济南市全境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中到大雨。特别是济南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量更是达到了暴雨级别。 这次暴雨主要受到两个天气系统的影响。首先是副高和冷空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强对 流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是一种积极性较强的大气环流系统,通常会带来高温天气,但它 的辐合带在与冷空气相接触时,容易形成对流天气,降水量较大。其次是暖湿气流的不断 向北输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水汽的源头。加之地表温度较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较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这次暴雨天气形成。 这次暴雨对济南市造成了严重的灾害。首先是城区积水严重,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特别是低洼地区,积水严重,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其次是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 严重。农业是济南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农田的受灾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暴雨 还引发了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等灾害,给市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针对这次暴雨灾害,济南市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全力抢险救灾。各级政府部门 组织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击洪涝灾害的工作。市民也纷纷行动起来,相互帮助,共同渡过了这场严峻的灾害。 2016年7月19-20日济南市的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副高和冷空气的作用引起的,加之暖湿气流的不断输送,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天气系统。这次暴雨给济南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但通过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展开,市民的生活逐渐恢 复正常。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洞庭湖中部,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9日至10日,湘潭市遭遇了强降雨天气,导致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河流洪水等灾害,给市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暴雨形成原因、暴雨特征、影响等方面进行 诊断分析。 一、暴雨形成原因 1.气象因素 湘潭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是因为受西南季风和夏季气旋的影响,能量积聚,形成了强对 流活动。同时,暖湿气流不断向上运动,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冷凝成水珠,形成云层,以 此产生强降雨。 2.地理因素 湘潭市地处山区,山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河流、沟谷众多。这种地理因素使得 降雨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汇聚流。此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机动车等人为因素 也为暴雨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暴雨特征 1.降雨强度 在7月9日至10日这两天时间内,湘潭市的降雨强度特别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湘潭市平均降水量达到70毫米以上,其中韶山区降雨量更是高达167毫米。这样的强降雨导致河流迅速涨水,山区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持续时间 此次暴雨持续时间比较长,从7月9日早晨一直持续到10日夜晚,持续时间长达36 个小时之久。这样的暴雨量是湘潭市出现的较为罕见的情况,给市民的生产、交通等带来 了很大压力。 3.空间分布 从降雨的空间分布来看,天心区、雨湖区、岳塘区、韶山市等地降雨比较严重,其中 韶山市的降雨量最大。这些地区雨量集中,易发生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三、影响

暴雨导致市区内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导致交通拥堵、人员滞留、物资紧张等问题。此外,暴雨导致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财产的损失,偶有伤亡报告。同时,河流涨水也威胁着居民的安全,可能会导致房屋损坏、户外设施损毁等问题。 四、防范措施 1.气象预报和预警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工作,及时发布暴雨和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向公众传达有效预防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保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稳固性,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山区监测预警 对山区进行监测和预警,针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暴发的可能情况做好应急措施。 4.社会组织参与 加强社会组织的动员和参与,提高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调用准备。 综上所述,湘潭市此次遭遇强降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加强气象预报和预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监测预警、社会组织参与等各方面的措施,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020年湖北宜昌一次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年湖北宜昌一次暴雨特征及成因分 析 宜昌地处中国华中地区,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 29°56′—31°34′之间,位于湖北的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宜昌 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宜昌的地形较为复杂,高低相 差悬殊,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形成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的三大基 该地貌类型,其中山地为主体。 1 资料与分析方法 陶诗言[1]指出,暴雨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环流为暴 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则是暴雨的直接制造者。本文利用 常规观测资料、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27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为宜昌梅雨暴雨预报提供 一些参考。 2 天气概况 朱乾根等[2]总结了暴雨形成的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和较 长的持续时间。并指出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当天气尺度系统移缓慢或停滞时, 更容易形成时间集中的特大暴雨。2020 年主汛期( 6~8月),长江流域发生流域 性暴雨洪水过程。其中,6~7月,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累 积面雨量达615mm,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 6成,自1961年以来排名第1位,特 别是中下游干流地区降水较同期均值偏多1倍以上[3]。6月27日上午宜昌市气象 局连续发布3条暴雨预警,8时19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9时11分发布暴雨橙 色预警,9时55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截止到9时55分宜昌市西陵区、长阳东 部已经出现60毫米以上的降水,宜昌市西陵区白龙岗自动气象站的数据显示, 当天早上8点到11点,3小时内降水量达到139.7毫米,达到20年一遇标准。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近日,江苏省多地发生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威胁。造成这次暴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气象因素主要表现在大气稳定不良,和大量水蒸气的输入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江苏省的地区性大气环流开始逐渐变得不稳定。而在暴雨过程中,持续的高温天气加强了大气垂直运动,使得大气对流越来越明显,又因为水汽的输入,造成了大量的云团,天气开始变得异常恶劣。当焦点汇合在某一点上时,就会发生强降雨的过程。 其次,水汽含量的增加也极大地增加了暴雨的发生概率。因为在夏季,江浙沪一带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也是暴雨天气的先决条件。而当一些东北冷空气和台湾气旋的影响合并到一起时,就会加强了水汽的输入,更容易形成强降雨。 二、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很容易形成积水和涝水。特别是在当地降雨量很大的地方,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往往导致泛滥成灾的情况。而在江苏省的山区,由于地势高,泉源多,所以降水量往往比较大,积水的情况相对较少。 此外,山地地区往往比低洼地区更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暴雨的过程中,这些灾害也会袭击地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过分开发等原因,使得自然环境过度扰动,容易产生气温异常和排水乏力的情况。人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破坏,不仅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也会造成灾区灾难的加剧。 总的来说,暴雨是由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人们必须密切关注气象和地质环境的变化,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积极开展抵御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灾害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产生最小的影响。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 带来了严重的灾害。这场暴雨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量的建筑物被洪水冲毁,道路也被淹没。这场灾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界人士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要分析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我们需要了解气象背景。2012年7月21日当天,北京市受到了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炎热,湿气较重。这种天气条件本身就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因素。 其次,大气环流的状况也是这次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天,北京市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一次强降水的云系引发的。这个云系是由台风“海葵”所引起的,该台风正处于急弯弧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处于台风的外围环流区域,大量的水汽被带到了北京地区。加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水汽在持续地上升和凝结,在云内形成了强降雨的条件。 此外,城市的地理环境也是导致这次特大暴雨的一大原因。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下水道系统和排水设施相对较弱。当降雨量超过地下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时,雨水就无法快速排除,形成了积水和泛滥。而且,城市中大量的水泥和建筑物密度较高,无法有效地渗透雨水,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入地下。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城市雨水的积累和排放不畅,加重了洪水灾害。 最后,人为因素也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环境保

护意识和文明素质也有待提高。一些人在城市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堵塞了下水道,加剧了积水的情况。这些人为因素都使得城市在遭受暴雨时更加脆弱。 综上所述,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成因可以归 结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气象因素、大气环流、城市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这场特大暴雨的发生。因此,北京市及其他城市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更加重视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质,以应对类似的灾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天灾时更加有抵御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特大暴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气象因素、大气环流、城市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 首先,气象因素是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加之该地区常受到季风影响,形成了湿润的气候条件。当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相遇时,会形成对流层,从而产生强降水。而在特大暴雨过程中,由于暖湿气流的不稳定性,降雨量巨大,导致强降水现象。此外,降雨的时空分布也会对暴雨事件产生影响,如暴雨区域的范围和强度。 其次,大气环流也是影响特大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周边地区的山脉和地形,以及夏季季风的影响,会导致气流受阻和加速,形成暖湿气流的上升运动,从而产生强降水。另外,局地地形的起伏也会对降雨形成影响,特别是在山脉和丘陵地区,形成了降雨的集聚效应。 此外,城市地理环境也是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市地势相对平坦,下水道系统和排水设施相对较弱。当降雨量

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以2018年5月初为例

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以2018年5月初为例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现代化风貌的新兴城市。然而在2018年5月初,孝感市遭遇了一次猛烈的暴雨袭击,给当地的居民和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次暴雨从5月2日晚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4日,累计降雨量达420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近3倍。本文将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一、气象特征 (1) 大气环流形势 孝感市受到的暴雨主要是由“南海南支槽”和“西南涡”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南海南支槽”是指从南海区域向东北伸展的低气压槽,是夏季南方强降水的主要产生形势;“西南涡”指的是在青藏高原附近,不断向东伸展的一系列低压系统的集合体,是北方低涡和副高抬升的结果。 (2) 气温和湿度 在暴雨过程期间,孝感市的气温和湿度表现为明显的增加。其中,气温在5月2日前后有所回升,然后在降雨期间持续上升,最高气温达到了28°C左右;而相应的,湿度在5月2日前后就开始明显增加,一直保持在70%以上。 (3) 降水特征 此次暴雨降雨量大、范围广,其中最大日降雨量达到了224.3毫米,降水过程始于5月2日晚,一直持续到5月4日凌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孝感市共出现了多个短时降雨强度超过100毫米/小时的暴雨区域,给城市排水系统和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威胁。 二、影响分析 (1) 经济影响 此次暴雨给孝感市的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对于农业、交通和物流业来说,影响尤为显著。据初步估算,此次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此次暴雨导致孝感市城市内涝严重,许多地方的住房、交通以及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在短时间里,暴雨造成了城市多个行政区域的交通瘫痪,生命财产安全遭到威胁,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出行造成巨大困扰。 三、应对建议 为了防范和响应类似暴雨事件的发生,建议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 分析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 分析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迎来了连绵暴雨,其中福建省受到了强降雨的影响。特别是在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发 生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次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福建省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诊断分析。 从观测资料来看,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到了西南气流的控制,并与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在6月底,副热带高压南下并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在北上过程中加强并与副热带高压形成了一对偏西的高压脊。同时,西南气流也在此时增强,从北半球的副热带东北侧流入福建省。这些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福建省降水条件的显著改变。 在6月30日至7月1日这两天,福建省出现了持续的强 降雨天气。据气象台的数据显示,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超过了正常水平,其中某些地区降水量甚至超过了历史同期的最大值。高强度的降雨给福建省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包括城市内涝、河流洪水等。福建省部分地区交通瘫痪,农田受损严重,民众生产生活受到了重大影响。 分析本次暴雨天气的机制,可以发现福建省受到了强西南气流的辐合影响。西南气流的辐合使得空气在水平上聚集,形成了辐合区。辐合区上升运动强烈,促使了大量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此外,西南气流的增强还导致了大范围的暖湿气流向福建省输送,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条件。

同时,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相互作用也在本次暴雨天气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副热带高压南下并加强,使得副热带高压背后的降水带持续南下并影响到福建省。而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上加强则对西南气流的输送起到了助推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福建省的降水条件。 除了以上主要的气象因素,本次暴雨天气的形成还与福建省地形的特点密切相关。福建省地处于东南沿海,拥有众多的山脉和丘陵地形。这些地形使得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阻挡,促使了雨水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 综上所述,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 气过程主要受到了西南气流的控制,并与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受到辐合影响的福建省降水条件显著改变,加之地形的特点,使得降雨量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次暴雨天气给福建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和影响,对于相关部门和民众来说,及时的防范措施和预警是至关重要的 综合分析来看,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西南气流的辐合、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相互作用以及地形特点所导致。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了空气的聚集和上升运动,促使了大量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副热带高压的南下加强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上加强进一步增强了降水条件。福建省特有的地形特点,如山脉和丘陵地形,阻碍了空气的上升过程,促使了降水的形成。这次暴雨天气给福建省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影响,强调及时的防范措施和预警的重要性

铜仁市2016年7月3-4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铜仁市2016年7月3-4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本文对铜仁市2016年7月3-4日暴雨发生的天气背景、中小尺度系统发 生等详细分析,探讨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并从中总结暴雨天气发生及发展 演变规律和特征,为今后的暴雨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经验,以提高暴雨预报预测能力。 关键词:铜仁市;暴雨;天气过程 引言 铜仁市贵州省的东北部,处于贵州高原东北边缘过渡向湘西丘陵的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6-8月是铜仁市全年降水集 中时段,暴雨频繁发生,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 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也给防汛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2016年7月3- 4日铜仁市境内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此次降水强度大,影 响范围较广,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 1实况概述 2016年7月3日08时至4日5时,铜仁市出现阵雨或雷雨天气,市东部、 南部普降大暴雨,江口、碧江、万山出现区域性特大暴雨,碧江区六龙山乡降水 量为212.7mm,最大雨量为老屋367mm,2个县12个乡镇出现大暴雨,3县56 乡镇出现暴雨。特大暴雨造成铜仁多地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大量人员被困,铜 仁锦江河、江口县太平河、坝盘河、桃映河以及大小溪流洪水暴涨,太平镇、怒 溪镇、桃映镇等乡镇出现灾情,有多处山体滑坡、部分农田、民房、水产养殖和 沟渠、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灾,铜仁城区多处低洼地段城市内涝。 2天气背景及影响系统 分析7月2日20时500hPa环流形势,可以看出乌拉尔山地区为弱脊区,从 贝加尔湖之南,一直到我国内蒙古都属于西风深槽区。巴尔喀什湖往北地区,和 俄罗斯远东及鄂海海域地区属于稳定阻塞形势。夏季梅雨锋自华南地区向东北延 伸直至日本以南、以东洋面,而贵州一喧有高空槽,孟加拉湾南支槽处于活跃状 态中,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现出块状形态,脊线北抬到23°N附近位置。7月 3日08时,在贵州一带500hPa仍然维持高空槽,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维 持减少,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维持。3日20时,低涡进一步减弱,直到消失,而 贵州东北部形成断裂状态,南段低槽位置少许移动,北段切变北抬2个纬距。4 日08时副高西伸,低槽前西南气流进一步减弱,降水停止。 700hPa,2日20时有一条低涡切变从川东南至长江南侧沿线,一直到贵州省 北部。3日08时铜仁市受到低涡切变影响,向东南移至黔北。4日08时低涡从 减弱至消失,切变也进一步变弱而北抬,降水结束。 850hPa上,2日20时在川东南出现低涡,中心位于重庆西端,东段切变处于长江流域的北侧,西端切变冬天于川东到黔西北这条线上。3日08时低涡已处于 贵州省西部边缘上,3日20时,低涡中心到达铜仁市,而在贵州东南边缘至广西 北部西南低空急流,使桂林的风速一度达到20m/s,铜仁邻近怀化也达12m/s。4 日08时低涡切变到贵州省东南部,低涡减弱消失。 铜仁市7月2日20时,湖南中部至贵州东南部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中尺 度辐合线,而辐合线北端是偏东北风,南端则为偏西南风,3日08时,中尺度辐

2016年7月湖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2016年7月湖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作者:刘静娴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11期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6月30日-7月5日湖南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波槽、低空急流及地面弱冷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2)此次暴雨过程水汽条件充足,水汽通道及急流发展完整,利于暴雨的形成。(3)垂直运动对暴雨作用极为明显,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利于垂直运动发展,有利于暴雨强度增强。 关键词:暴雨;系统配置;水汽;急流;垂直运动 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1-0227-05 1 引言 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是我国的江淮梅雨季。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降水量大,有时可达暴雨程度。中国雨带的位置通常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关,对于由低槽和副高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强降水,许多专家通过分析已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1-2],对于梅雨季节南方暴雨发生发展的成因及分析,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其中,陶诗言等[3]分析过2007年3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总结了梅雨静止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构特征。也有很多学者研究指出[4-7],干冷空气的加入与西南急流的变化对暴雨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暴雨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6年7月的这次暴雨过程,造成湖南多地受灾,湘西、湘北多处公路中断,铁路沿线塌方。因此,为了提高预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已发生的暴雨过程进行深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掌握其特点。众所周知,暴雨的形成具有三个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较长的持续时间。本文通过这三个方面对2016年7月发生在湖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探讨。 2 过程概况 根据湖南省地面观测站数据显示,2016年6月30日08时-7月5日20时,湖南省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mm以上,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区,最大累计降水中心位于湘东北岳阳等地,降水总量达到250mm以上(图1)。其中,24h最大降水量出現在7月3日的溆浦站,降水量达到217.3mm,强降水使湘北地区局地出现了洪涝灾害。

“7·21”北京大暴雨过程的地形作用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721”北京大暴雨过程的地形作用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岳甫璐;王春明;崔强;毛天韵;鹿翔 【摘要】Using 6 hours NCEP 1oí1o reanalysis data and routine observational meteorological data, diagnostic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to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of orography in the process of rainstorm in Beijing on July 21st, 2012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the orography on dynamic process, thermal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in the heavy rain, and to try to perform some numerical experiment about the terrain sensitivity,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terrain change in height on the weather process. The conclusions has been drawn as follows. The upper trough coupled with warm and wet shear line in the middle level with a vortex developed in the low level. It moved eastward becoming strong so as to cause the rainstorm. Before the heavy rains, the strong positive vorticity coupled with the negative divergence center in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s and when moving eastward a good vertical circulation which strengthen upward motion in the windward slope formed;the strong southeast flow was provided by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channels of water in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 in the troposphere, which constantly transported warm and wet air to the upper atmosphere in Beijing and then accumulated a lot of unstable energy in the low level; a potential vorticity uploaded from the top, and the positive center of potential vorticity became stronger when moving eastward, it correspondingly produced a heavy rainstorm in the windward slope, which showed the result that the center of potentia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