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十八世纪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论文

再十八世纪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论文
再十八世纪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论文

再论十八世纪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388-02

摘要十八世纪中期法国重农主义视农业为根本,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尊重农民耕种自由、采用大农经营模式和重视农业投入等经济思想,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困境,关键在于农村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文根据古典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进行再一次的探讨,并给予几点建议。

关键词重农主义思想农业发展土地问题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强调经济的快速增长,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工业上,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如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农业仍然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然而笔者认为,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中,最关键的在于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故解决“三农”问题要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开始。为此,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根据古典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对其中的一些借鉴意义进行再一次的探讨。

一、十八世纪中期法国重农主义的主要思想及政策主张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法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衰退,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

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摘要】“重农抑商”就是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业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的发展,要限制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农抑商;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重农思想 在距今一万年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野生自然资源的需求竞争日趋激烈,造成狩猎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同时,通过观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方法,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逐渐超过狩猎劳动的收益,再加上参与人数的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人类就在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朴素的“重农”经济思想。因此,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先民被后世子民歌功颂德,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三皇”之说。有关三皇时代经济生活的传说是:伏羲氏开始懂得驯养牲畜,神农氏开始稼穑,即从事农业生产,有巢氏开始随着农耕的出现筑巢定居。 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在北方创造了仰韶文化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农业,种植了蔬菜和粟,比仰韶文化时代更早一些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工种植的稻谷,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国家。而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原始的渔业、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重农”思想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了。 二、夏、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重农思想 夏朝产生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在商代,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始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晴”、“求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水稻,可见当时的中原地区也种有水稻。商代的奴隶主贵族都嗜酒成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稷等谷物,这也是当时农业较为发展的旁证。畜牧业方面,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周民族最初就是个农业民族,《周礼》之中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其中的第一项就是“曰三农”,农业成为最重要的职业。周初,“文王卑服,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周王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为周国势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周人隆重祭祀。周公旦在《尚书·无逸》中总结商亡的原因是:“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为了维护周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历代商王贪图享乐,不知稼穑之艰难,最后导致亡国的覆辙,他要求周的奴隶主贵族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西周还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已经普遍采用熟荒耕作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 范文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互动机制研究 一、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与特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 境审计工作更应明确目标,使之深入到社会领域和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绩效审计、管 理审计、质量审计和社会审计相关联。 一环境审计的目标体系 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保护受托环境与管理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其具体目标 要依据本质目标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自然生态特征,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检查 与审计,并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环境管理活动绩效 进行研判,以保证被审计单位在提高环境管理效益的过程中,使现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标准等得到贯彻执行,并以此为契机,揭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行为。 环境审计的项目目标指的是依照其具体目标,对审计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使具体目标 更加细化,管理层认定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环境审计目标的特征分析 1.毋庸置疑,环境审计目标是作为一个开放、有机、多层次的系统存在的。在较高层 次上,环境审计目标不但要解释环境审计的本质内容,还要保证其能够与各类、各时期的 环境审计相适应;在较低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的设定要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环境审计的 要求,并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审计类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动态调整趋势。从这个角 度讲,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就应该构建一个与层次直接相关的动态性的目标体系。2. 在可预见的将来,环境审计都将具有实际运用性,都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 指导和引导作用。因此,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较高层次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 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资金审计予以重点考虑,还要对环境绩效审计加以关注。在制定环境审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审计目标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环境审计类型,还要 考虑目标是否适用于将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满足审计目标变化的诉求。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以管理层受托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责任具有了新内涵,除了 要求管理层严格遵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外,还要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节约降耗,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减量化。同时,要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 加以综合利用,并使之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的环节;按照资源条件与产业进行布局,充分延长与拓宽生产环节,以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耦合。而在宏观层面上,要充分调 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把循环经济理念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渗透,以此构 建与完善循环经济体系。这样一来,环境审计就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面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

五大发展理念小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小论文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小康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全面小康;发展理念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生命”和“灵魂”。它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发展大势、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

点,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由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形势所决定的。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我们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重要因素。“不日新者必日退”。我们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在新形势下开拓发展新境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之后在此基础上阐析了英国国内当时采取的重商主义政策,接着分析了近代英国重商主义衰弱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讲述了重商主义对英国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重商主义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它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对当时的西欧经济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重商主义;影响;英国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指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木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及形成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1]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实用,即使国家求强致富,其研究结果是提出一系列的经验性规律。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向国外,达到贸易的出超。“重商主义”这一名称并不是由重商主义者命名的,而是由其后的亚当·斯密提出的。“重商”,不仅与封建社会轻视商业的观念和政策有别,而且也与以后的重农学派的思想相异。 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商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商业资本的兴起。10到11世纪,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实现了手工业和农业、商业的分离,商业和手工业者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居民。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东西方交流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不断侵蚀着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地,一种以分工合作和以雇工剥削为基本剥削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从15世纪起,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耕作的改良,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业资本也逐渐成为社会资本的支配形态。而发达的工商业必然需要广阔的市场,于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西欧的商人走上了对外贸易的道路,并将对外贸易与暴力掠夺、海盗行径、贩卖奴隶、征服殖民地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迅速地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而商业资本要想迅速发展,必然要求一种维护其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于是,重商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应运而生。 二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出现是重商主义成长和壮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往各国国内诸侯林立,封建领主可以任意规定货物的关税、法律、衡量制和货币,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妨碍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给商业发展带来重重困难。而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扫除封建割据对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限制,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来消除这些封建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封建国王为了削弱封建领主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权利,就要依靠财富支持战争。因此,封建国王和商业资本家在共同追求货币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商主义在当时适应了军事威力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三是文艺复兴的影响。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用人的意志来考察一切事物。文艺复兴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重商主义的成长。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重商主义者,开始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寻找理论根据,力图建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经济学说。商人和金融家也借此可以更自由而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的利益,进一步为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与古代的经济思想不同。严格来说,重商主义不能成为一个学派,因为它既没有学派的代表人物,又没有传授衣钵的弟子。但总结起来,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第

循环经济的论文

循环经济的论文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它与知识经济共同组成了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它的产生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循环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循环经济的论文一: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们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森林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秉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阐述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林业;循环经济;防治污染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经济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经济主要是依靠消耗森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致使林业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需要对森林的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并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近些年,循环经济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目的是利用生态型资源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将这一观念应用到林业的经济发展上,以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林业由生产至消费的过程中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使资源和环境受到最小的危害,以发展友好型林业来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实现林业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全局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论点。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更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旱涝灾害、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消

桑弘羊与西方 重商主义的异同

桑弘羊与西方重商主义的异同 重商主义或称重商制度产生于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适应这一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开始出现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商主义,并逐渐发展为重商主义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在我国,主张重商主义最早的是管仲,却是发展于桑弘羊。我国自孔子以降,未有不重农抑商的,在这个问题上,儒法两家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桑弘羊却依据《易经》的思想,提出了本末并重的思想,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着实难能可贵。桑弘羊说:“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不出,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这里他指出,自古立国、立家者,都要开启本与末两条渠道,以此做到互通有无,满足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需求。如果无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无人从事商业工作,货物流通就会断绝。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则粮食就会减少,货物流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就会发生危机。桑弘羊所说这段话是针对贤良文学们对官营盐铁与均输的指责而进行的答辩,文中虽没有涉及私人的工商业,但这句话仍是十分精彩的。因为在汉朝虽然仍然是以农立国,但工商业对国家和百姓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同西方的重商主义相比,桑弘羊的理论与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说,也注定拥有者本质的不同。以下,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社会财富观 重商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的繁荣依赖于资本(贵金属)的供应,贸易的全球规模是不可改变的,贵金属所代表的资本量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增加,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只有通过出超,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使金银的重要性显著提高。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将财富等同于货币,金银,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越多就越富有。所以用积累金银的方法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同西方类似,桑弘羊也将货币与财富等同起来。弘羊说:“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这里桑弘羊强调,全国各地富裕的都市,虽然只有街道,没有耕地,但由于商贾云集,因而才涌现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类物资。这就是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生财之道:圣贤依仗天时取得财富,有智能的人依靠地利取得财富,上等人借助人力取得财富,中等的人就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他们逃避社会而靠种田生活,却没有百金的积蓄,跖虽然平定了云南的各部落,但却没有因煮盐而致富的猗顿更富有。宛、周、齐、鲁等地商贾遍天下,这些商贾之所以能积累万金的财富,就是由于他们追逐剩余利润的结果。桑弘羊将货币的积累当做财富的标准有其历史渊源,并不是主观的臆造。 财富源泉观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就是对外贸易。商人手中的货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增加。因此,重商主义的着眼点只限于流通领域,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农商并重”阶段到“重农抑商”阶段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同的理解,其论各殊,旨意不同,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即在农商之间往往都选择重农而抑商。 1、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化作用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积极推动力在儒家的思想体系内,孔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论及,只有孟子明确地主张发展商业,而荀子则极力主张省工贾、众农夫。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其中,实行仁政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给民以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百亩“恒产”,将恒产作为民有恒心的物质前提。在这些基础上,孟子提出发展工商业、保护工商业的主张。孟子主张工商是社会产业与交换所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当时“关市之征”对工商业是极大的桎梏。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显然,孟子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主张是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君臣都应该以富国富民为已任,而要富国富民,必须发展经济,主张以农为主,农、工、商协调并进。荀子赞同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工商视为末业的观点。他以生产粮食作为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标准,于是只有农民才是生产者,除了士大夫之外,工商也被划入食之者之列。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从价值观点来看,工,也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者;商,也创造一部分价值。但是荀子显然没有给予这一点以肯定,他以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第一,“众农夫”,即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食之者人数。除了减少工商业者外,他认为必须减少士大夫以及官僚冗员。第二,“罕举力役,无夺农时”。第三,“掩地表亩”,是指在播种前要翻耕土地,并表明田亩界限,以防土地纠纷等措施。对工商业既要保护,又要限制。首先要控制工商人数,因为他认为“工商众而国贫”,《君道》提出“省工贾”,实际上,在

关于循环经济论文

关于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现阶段,我国的循环经济进程,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要把理论转变为行为的实施,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行国民经济绿色核算制度,推广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发绿色工艺和技术,进行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实行产品的双绿色认证。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法律、经济、教育、技术及市场等方面。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重商主义直接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 外资大量流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重商主义; 对外外贸; 影响 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经济学说,但即使经济发展处于更高的阶段时,过去的经济学说仍然有效,它会在被扬弃和吸纳综合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新的环节。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理论思想,又是一种政策体系。本文拟对重商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分析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并从中引发一些对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一、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重商主义的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重商主义被看作一种过时的、幼稚的、可笑的早期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就曾尖锐地抨击过它。重商主义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可以说重商主义是近代经济学的起点,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也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先导。欧洲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欧洲商业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加之西欧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各国,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导致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货币财富成为各个阶级共同追逐的对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同时,欧洲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为了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商业资本家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商业资本要实现货币资本的积累,要求国家保护,而封建统治者要进行宫廷挥霍与战争也需要得到商业资本支持,因而两者结成联盟,通过强有力的中央国家来推行新的体现商业资本利益的政策,利用行政措施,尽量地把货币吸收到国内来,重商主义就是这些措施在理论上的表现。它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历史阶段。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和法国Montch- restien,他们认为货币即是财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原则,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Thomas·Mun,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反对本国金银的流出,只求有顺差即可,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则是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

法国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演变

法国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演变历程 (经济124班马闯) 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动荡不堪,同时期的法兰西几经易主,从波旁王朝到路易十四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时期再到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政治的动荡却不能阻止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思想界在久经禁锢之后迎来解放: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伏尔泰到魁奈。在上述大背景下,法国经济思想界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演变。 重商主义起源于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中期已发展为较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英国的托马斯〃孟是重商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贸易论》被马克思誉为划时代的著作。但重商主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柯尔培尔的实施。 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亲政,法国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巩固王权,1665年,路易十四任命柯尔培尔为财政总监,将法国经济的生杀大权交给了他,由此拉开了柯尔培尔改革的序幕。 柯尔培尔认为欧洲的货币总额是一定的,要增加本国的货币量,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掠夺其他国家的货币财富。为此他大力提倡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保证商品的不断出口和货币财富的流入。为此,柯尔培尔采取各种措施,发布了许多政策法令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如给从事工业生产的资本家发放补助金和贷款,颁布了保证产品质量的规章和制度,实施了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居法国的政策等。另一方面,柯尔培尔对国家税制做了改革,对改善国内市场状况和促进国内工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柯尔培尔主义忽视农业发展,直接导致了法国农业的没落。 客观的说,柯尔培尔主义使法国工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带动法国步入欧洲顶级强国之列,同样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法国资产阶级较欧洲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人民普遍重视农业。柯尔培尔忽视这一因素,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另一方面,柯尔培尔强调国家干预,紧抓工业,改革税制,对非特权阶级的剥削日益严重,没有特权的商人和贵族的反对浪潮不断高涨。1683年9月6日柯尔培尔去世时,整个法国特别是巴黎欣喜若狂,法国人民奔走相告:税收将被取消,黄金时代将再次来临。 柯尔培尔的死没能阻止法国人民反对的浪潮。1684年,一个贵族在指控柯尔培尔时说道,受到补贴与拥有特权的企业的建立,“剥夺了商业自由,…也剥夺了商人从国外吸引货币的手段,高额的保护性关税削弱了外国对法国农产品的需求…”,使法国农业陷入困境;1685年,两位商人向柯尔培尔继任者写信道:“最大的秘诀在于让贸易具有完全的自由,人们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完全被它所吸引”,据说这两位商人中的一位托马斯〃勒森德第一次创造了短语“自由放任”;1689年,在《被奴役的法国的叹息》一书中,商人米歇尔〃勃瓦奈再次批驳了柯尔培尔主义:“国王通过向商品征收畸高的税收,并将所有的钱掠夺到自己手中,商业已经枯竭…,…某些商人,在朝廷的特别关照下,获得了商业垄断权,可是赋予他们特权的就把其他人排除在外…最后,禁止进口外国商品,根本不能使商业繁荣,恰恰相反,这已经把它毁灭。” 群起反对的结果是,重农主义逐渐发展并登上了历史舞台。一些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法国经济现状的对策,并发展成为早期的重农主义。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论文【论文】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和内容 1.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 一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

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

山东农业科学 2010,2:112~115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09-11-03 作者简介:李春红(197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和经济管理。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 李春红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菏泽 274000)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增长潜能已逼近其极限。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得出走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是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科学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2-0112-04 Necessity and Counter measures to Developi n g Agri cultural Recycli n g Econo my i n Chi n a L I Chun -hong (Heze A cade m 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Heze 274000,China ) Abstract A t p resent,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taking the traditi onal path of extensive gr owth,which makes the populati on,res ources and envir onment bear the increasing p ressures 1The old mode of eco 2nom ic gr owth has been app r oaching its li m it .This paper ca me t o conclusi on that devel op ing the agricultural re 2cycling econo 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 or scientical devel 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 r oble m s and their causes p resent in the devel 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 ic,and then the counter messures were put f or ward .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Devel 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ounter measur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寻求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1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111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 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构建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的物质和能量闭路循环,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112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农业循环经济基于生态农业,立足于大农业,按照植物生产-动物消费-微生物分解的自然生态原理运行。它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使农业生产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其本质也是 生态经济;(2)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节约农业资源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闭路循环利用为特征,以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为目标,从而实现农业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 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

重商主义历史沿革及其内涵

“重商主义”历史沿革及其新内涵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08月10日19:35 来源:《楚商》作者:桓秀芳 “重商主义”一词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古今或是在东西方,这一词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 “重商主义”源于西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该名称最初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而增长——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重商主义建议政府为达到这一目标,应该通过鼓励出口限止进口,扮演积极的、保护主义的角色,特别是使用关税保护小企业。 1440年英国有法令明确提出:外国商人装运货物到英国,必须将全部货款转换成英国货物;英国商人到海外经商,至少须将一部分售货所得用现金的形式带回本国。当然,英国在完整意义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是从都铎王朝开始的。 通过实施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创造了国内外市场、巨额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为资本主义企业投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于是大批企业如鱼得水,应运而生。 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是从17世纪末开始的。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柯尔帕提出一套经济政策,包括对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国内政府颁布法令,取消各种税卡,消除商品流通障碍,并拨出大量经费改良公路、开凿运河,完善各种基本设施。 美国自18世纪末期始,联邦政府对本国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积极的保护和鼓励措施,制定一系列扶持计划。私人企业分别通过不同形式,得到政府的帮助,譬如赠予土地,减免特种税、经营某种事业的专利权,各项补助金、津贴等。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社会基本设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早期,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恰恰扮演了企业家“助产婆”的角色(引自张维迎、盛斌:《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企业家及其赖以生存的商品经济体系所需要的主要条件,都是通过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国家政权之手实现的。 欧美诸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主体企业家的成长史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保护和扶持产业和企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家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为自己开辟着前进的道路。 传统中国:“重农抑商”塑造鄙商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