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

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最大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最大,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

二、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更多地发现

──《纸的观察》一课的教学

执教: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陶建鑫

评析:周朝勇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

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黄色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观察纸纤维

师: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师指着有毛的记录问)

生:牛皮纸一面有毛,白纸两面都有毛。

生:牛皮纸一面只有很少一点毛,白纸根本没有毛。(学生有争议)

生:我们是撕开以后才有毛的。(刚才发言的学生补充)

师:到底有没有毛呢想不想知道(学生一起说想)

师:刚才她说他们是怎样发现的

生:撕开。

师:可不可以撕一下(可以)预备/开始

[评:当学生不能敏锐的发现有争议的观点时,而这一个观点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就采用指着有毛的记录问: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这样来挑出矛盾,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两张纸纤维的观察活动中来。]

1.观察两张纸的纤维:

(师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以后很快就举手想说自己的发现)

师:一起说发现了什么(有毛)

师:看来有时从表面能不能完全认识物体,还得从物体内部去观察。

生:白纸两边毛的颜色是一样的;牛皮纸这边毛的颜色深一些,这边毛的颜色要淡一些。

师:人们把你们看到的毛取个名字叫纤维。现在我们知道了牛皮纸和白纸里面都有什么(纤维)

2.观察更多的纸纤维

师:猜一猜其它的纸会不会有纤维(会)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张纸都有纤维,其它纸一定会有毛。

生:我认为有的纸有纤维,有的纸没有纤维。

师:为什么呢(两位同学举手有不同意见,但又说不出原因)

生:我觉得白纸和牛皮纸薄,所有的纸都是利用白纸加工形成的,应该都有毛的。

师:想不想知道其它的纸有没有纤维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用观察)

师:想得到各种纸去观察的,先要提出自己对观察纤维有什么问题或猜想生提问:纤维是什么做的为什么这个毛叫纤维纤维可以做什么纤维从哪里来的纤维里边的细胞结构是怎么样的纸里面为什么要有纤维我、我还有很多关于纤维的问题……)

师:拿到纸的小组开始观察更多纸的纤维(学生把纸撕开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比较,诶。都有呐!学生惊叹的说,纷纷举手,有纤维……)

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硬纸板的纤维要多一些;

生:我认为每张纸的纤维都有点不同。

生:我的天呐!报纸纤维很多;

生:我觉得如果纸厚一点,纤维就更多。

师:这些观察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颜色不同的纸,纤维的颜色不一样。

生: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评:观察纸纤维这两个活动,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对纸观察的欲望。成功的引导学生从关注纸的外部特征到纸内部本质特征纤维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纸共同特征的认识。拓宽课程内容领域。

不局限于书本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多的介入到生活中各种纸纤维的观察比较,在观察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与体验,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的教学

四川省成都市中育实验学校严玲

教学设计意图及研究价值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和能力这个角度出发的。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们都知道,我国的科学教育正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就必须从小让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课堂之中。因此,要树立科学教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正确观念,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考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包括学习和掌握哪些探究技能和方法呢有观察、推测、实践、记录、分类、归纳等等。这其中,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活动。科学的求真性决定了观察的核心地位。

我曾经上过一堂关于电路的自然课,课上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交流、实验,看上去效果很不错,学生们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教学氛围浓厚。然而课后,有老师随意地问了几个学生,电线怎么和小灯泡相连呢学生们一片茫然。这给我触动很大,课堂上热闹了一场,学生们也“玩”得十分愉快,纷纷点亮了小灯泡,可为什么连最基本的电线连在小灯泡的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呢看来,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方法应该教给学生。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念,在整个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包括老师,仍然把精力放在材料的搭配和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上,却忽视了对材料本身的细致观察,以至于做成功了实验,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要想弄清楚连接小灯泡的规律,必须先对材料的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我所上的《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认识到在实验前或困惑时对事物本身进行必要的细致的观察,是成功的保证。不仅要点亮小灯泡,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当学生们领悟到观察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将来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并能发现许多事物本身的奥秘,更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的热情与愿望。

教学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设想)

第一部分:尝试点亮小灯泡

教师出示一个带有灯泡的漂亮玩具,引出灯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点亮小灯泡。学生们尝试着用电池、电线连接灯泡,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都是用电池、电线连接小灯泡,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点亮呢这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自然地进入学习,并从矛盾中、失败中发现问题,引出观察活动。

第二部分:观察灯泡的结构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在学生的新旧认知发生矛盾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方法指导和帮助,强调认真细致的观察对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由外到内地观察灯泡的结构。从而发现灯丝的两端分别接在焊点和螺纹上。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了解小灯泡及电池的结构,培养学生有目的、细致的进行观察,发现电池连接小灯泡的技巧,为点亮小灯泡的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当学生观察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后,便能轻松地点亮小灯泡了。为了不重复前面的探究活动,并将探究推向更高层次,我启发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并在黑板上展示出连接方法。为后面的观察分析做好铺垫。

第四部分:观察并找出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图,从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观察不亮的连接图,找出点不亮小灯泡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能总结出:小灯泡底部的焊点和金属螺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否则就不能点亮小灯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部分:引申扩展

学生们在观察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并发现点亮小灯泡的规律后,教师加深了难度,将探究活动推向高潮——自主探究用两节电池点亮一个或两个小灯泡。这部分引申扩展,是在新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创新。

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来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中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能够吸引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并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探究的乐趣。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一个用一、两根导线,一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过程,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逐步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并学习一定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如何点亮小灯泡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能画出简单的线路,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2.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演示: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里面有小灯泡、电池……)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二)新课

★观察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1.谈话: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为什么(电池里面有电,电线可以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得到电。)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着点亮小灯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连接的。

4.启发:为什么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5.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

6.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7.讲述:如果我们把金属螺纹剥开(揭开挂图复合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8.学生观察后表述:灯丝的一端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接在底端的焊点上。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9.投影:解剖小灯泡(图片见后)

10.点题: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探索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1.要求:分组实验,两个同学一套材料,把你们连接的方法画在纸上,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种,点亮的方法画在一边,点不亮的方法画在另一边。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图片、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两极上。

5.判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有争议的图(揭开),现在能确定它们到底亮不亮吗(学生交流)。

6.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发现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7.学生交流。(强调短路的形成和危害,并演示,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引申活动:

(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里面有几节电池(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联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合并小组,共同探索)

教学实录

师: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

生:里面有小灯泡在发光。

生:里面还有电池。

(打开鲜艳的花形外壳,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

生:能。

生: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

师:为什么

生:电池里面才有电。

生:电线可以把电池里的电引出来。

生;我知道电池分正极和负极。(板贴图片,标出正、负极)

师:现在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学生们两人一组,信心十足地尝试着点亮小灯泡。有的组点亮了,有的组没有。教师巡视分组实验情况,分别请点亮和没点亮的小组在黑板上展示连接的方法。)

师:(指图)没点亮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

师:(指图)点亮了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用电线把电池和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沉默了一会儿)我也不知道。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教师启发: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为什么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

(学生们的已有经验遭遇了挫折和失败,反而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听的格外认真、安静。)

师: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的观察一下小灯泡吧,看谁观察的仔细,说的清楚。

(学生们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

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小灯泡的复合图片,请学生描述。

生:小灯泡有一个玻璃做的像球一样的外壳,可以保护里面的灯丝。它的下面部分是黄颜色的金属围成的外皮,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条纹。

生:小灯泡的灯丝被缠成螺旋状,它和两端的金属支架用的材料不一样。

生:小灯泡的最底下有个灰色小点儿,周围是一圈灰色的玻璃。

……

生:小灯泡的那两个金属支架中间还连着一块蓝色的玻璃。老师,我想问一问,那块蓝色的玻璃用来干什么

师:(露出赞许的笑容)我很欣赏你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那块小小的蓝色玻璃可以固定、分隔那两个金属支架,使灯丝能更好的发光。

生:(微笑着点点头)

师:(一边小结一边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师:支撑灯丝的两个金属支架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住了。根据黑板上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一下,金属支架连在哪里的

生:灯丝的一端可能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应该接在底端的焊点上。

师:大家同意吗(投影解剖小灯泡,果然如此,学生们发出喜悦的欢呼。)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师: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师:两个同学合作。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图片、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学生们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欢呼声此起彼伏。黑板上很快展示出9种连接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要让灯泡亮起来,就要把电池的正极和焊点连起来,把电池的负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或者把电池的正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负极和焊点连起来。

师:(一边小结,一边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有争议的图,现在能确定它到底亮不亮吗

学生判断:这种方法小灯泡要亮。因为小灯泡的焊点连在电池的正极上,他的金属螺纹用了两根电线连在电池的负极上,小灯泡还是要亮,但是他用了两根线,有点儿浪费资源。

师: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说出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生:第一种方法小灯泡的焊点没有连在电池的负极上。

生: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没有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而是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

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在了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焊点没有连。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直接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这种错误的连接法叫做短路。短路会迅速消耗电池里的电,并使电线发烫,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演示:将裸露的电线直接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师(再次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这里面有几节电池(取出: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

(学生合并小组,共同探索,教室里又不时传出兴奋的欢呼,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反思

在平常教学时,遇到植物单元、动物单元经常要用到观察方法,比如认识一棵大树,了解蚕的生长发育,必须进行观察和记录。那么,在操作性的探究活动中,也要观察吗学生们拿到小灯泡不会想到要去观察它,只要点亮就行了,爸爸妈妈买来灯泡看也不看就安在灯座上,不也亮了吗在这类操作活动中,学生是没有意识去观察的,所以后来出现了点不亮灯泡的现象。

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为例,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呢首先要培养

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这里强调的是主动的、自发的观察。怎样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去观察呢引出观察活动呢在最初的教学设计里,为了强调观察的重要,教学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外部结构,再由外到内观察下去。实际教学中学生也能接受。但是课后,有老师质疑:“导入教学的部分为什么要先观察小灯泡呢学生是主动自愿的去观察,还是老师要求他们去观察的他们自身意识到观察小灯泡的重要性了吗”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深受启发:我们的学生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6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他们对自然的、社会的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有错误,但这些原始观念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关于小灯泡,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物”,学生们早已知道它能发光,而且需要电池供电、电线连接。可到底连在什么位置,学生们不一定清楚了。因为他们没有深入观察过小灯泡的结构,没有发现灯泡自身的结构特点,而只有先通过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后,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方法。从而认识到观察灯泡的重要性。这种建构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其他人代替或强加。

于是,我对导入教学的部分进行修改:先让学生们尝试着点亮小灯泡,在问题和矛盾产生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开始上课了,我用一个十分精致漂亮的玩具将学生吸引住,当玩具里的小灯泡发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们十分惊奇,他们也想亲自让小灯泡发光,我适时的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给每组同学准备了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请他们自己去尝试点亮灯泡。孩子们一拥而上,在他们看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活动结束时,28个小组里仅有三个小组将小灯泡点亮,其他的组都没成功。许多孩了愣住了,甚至有些不甘心。怎么回事呢矛盾心情油然而生。这时,我给他们机会说理由,让点亮了小灯泡的组和没点亮的组分别将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聆听他们的连接理由。点亮灯泡的同学说:“我用电线把电池、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但对于为什么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要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焊点上,学生说不清楚原因了。没点亮灯泡的同学说:“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在失败和矛盾面前,学生们有些沉默,有些困惑了,找不出原因来。此时,我开始引导思考:“以前我们认为点亮小灯泡只要有电池、电线就行了,今天试了试,看来还不一定。为什么没有点亮小灯泡呢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灯泡进行观察了解。有时,深入细致的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地观察一下灯泡吧。看谁观察得仔细、说的清楚。”

有过失败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学生们对小小的灯泡看得可关注了,连灯丝缠成螺旋状,金属支架和灯丝材料不一样,灯泡底端有个灰色小点,周围是一圈黑色的玻璃,左右两个金属支架连着一块蓝色玻璃都看的清清楚楚,并给几个重要部分取了名字。这样观察一下就可以了吗,不行。观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这才是观察的目的。细致的观察让他们感受到小灯泡更加亲切、可爱,自然地想进一步知道连着灯丝的两根金属支架另一端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

住了。我并不急于揭开金属外壳,而是让学生根据黑板上展示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眼明口快的孩子们一下猜想到可能一端连在金属螺纹的外皮上,另一端连在底端的焊点上。这只是猜想,里面到底怎么回事,必须打开来看看。当我揭开金属外壳,解剖小灯泡一看,果然如此!孩子们激动的叫出了声,为自己细致地观察和有根据地猜测得到应证感到喜悦,更充满自信的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当他们弄清楚了灯泡的内部构造之后,就能轻松地点亮小灯泡了,并且方法多种多样,把探究推向了更高层次。由刚才的不能点亮小灯泡到现在有这么多方式去点亮灯泡。这,更说明了细致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技能的课型。它突出了对实验材料本身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这一方法的培养,积极寻找并及时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在操作前对材料本身进行观察,用实验材料的特点来指导操作,形成一种习惯,那么,他的探究会更精彩,更容易发现规律,探究的效果更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点评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试看

四、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

──《画叶》一课的教学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张瑞芳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黄色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黄色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黄色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她记录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生:8号。

生:5号。

生:8号。

师:谁有办法让大家一猜就猜出你记的是几号叶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次记录植物的叶。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做猜叶游戏。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给大家猜

他画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据颜色猜的,绿色和黄色。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涂绿色,然后加黄色的点。

张老师又请了一位学生:这是几号叶

生:画的是一号叶,八角金盘。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叶片有几个角,9个角,再把它画下来。

张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于是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猜叶游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师:要让别人猜出,你画时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画得清楚。

生:要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生:颜色要跟它涂得一样。

师(补充):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应涂在哪里。

生:先画外面再涂里面的颜色。

师:通过画叶,我们知道叶除了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花纹。

师:所以叶子是怎样的

生:各种各样。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案例

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案例 1.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为了培养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一所中学组织了一次太阳系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天文学知识和观测仪器,观测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轨迹,并记录下观测结果。通过实践,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行星运动规律,增加了对宇宙的认知。 2. 建立生态小天地 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一所小学开展了建立生态小天地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利用校园内的一块空地,种植各种植物,并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昆虫的生态行为等,学生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风筝的科学 一所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风筝的科学原理,举办了风筝制作和飞行的实践活动。孩子们首先学习了风筝的制作方法,并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风筝。接着,他们在开阔的场地上放飞了风筝,观察了风筝在飞行过程中的表现,并学习了风的形成原理。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既增加了对风筝的了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化学实验探索 一所高中开展了一次化学实验探索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分组进行不

同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金属反应等。通过实验,学生们亲眼观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变化,探索了化学原理。同时,他们也学习了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知识。 5. 科学探究电路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一所初中开展了科学探究电路的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实验,搭建了简单的电路,并学习了电源、导线和电灯的作用。通过观察电流的流动和灯泡的亮灭,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电路的运作原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 空气的力量 一所小学开展了一次关于空气的力量的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作用。他们利用吸管、气球等材料,进行了各种有趣的实验,如吸力、推力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空气的力量,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 7. 太阳能利用实践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重要性,一所中学组织了一次太阳能利用实践活动。学生们学习了太阳能的原理和利用方式,并亲自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灯。通过实践,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太阳能的优势和应用领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学教学案例

《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案例 单位:金河小学 姓名:韩虹燕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这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用螺丝刀将螺钉又快又轻松拧进木头里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在生产生活中像螺丝刀一样的机械,进而总结像螺丝刀、方向盘这样,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轮轴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轮轴是否省力,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搜集、分析数据认识到《轮轴》也是简单机械之一,它能将较小的扭转力转变为较大的扭转力,进而将《轮轴》这种机械的应用推广到生产生活中。 【案例片断】 片段一:认识新朋友 师: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和斜面,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去掉把手的螺丝刀)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工具是干什么的吗?

生:是螺丝刀。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它的使用方法? 生:就是这样把螺丝转进木板里的(空手比划动作)。 师:演示得很好。老师来选一位“大力士”来试试将螺丝拧进木板里。 (高大的男生拧螺丝。教师板书“拧螺丝钉”。) 师:我们的“大力士”看来有些困难,老师来挑一位“小力士”帮助他。 (教师选了一个瘦弱的女生用螺丝刀拧螺丝。) 师: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很轻松地就拧进去了,但是力气大的同学很费劲? 生:老师给的工具不一样,不公平。 师:看来大家都发现奥秘就在老师给两位同学的工具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师补全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点评:这个切入点选的非常好。“杠杆和斜面,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过渡很自然顺畅。 让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对比的方法,他们一下子发现奥秘就在工具里,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探究做好了准备。 片段二:找找新朋友 师:大家认为奥秘在工具中,那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老师的两种工具: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男生用的是一根杆,女生用的工具在杆上还有粗把手。 (老师板书两种工具的简笔画。) 师:大家回想一下,两位同学是怎么使用螺丝刀的? 生:用螺丝刀把螺丝钉拧进木板里。 (老师在简笔画上标记“转”。)

小学科学实践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践案例分享 科学实践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 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小学科学实 践案例的分享,通过这些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 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活动步骤: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一个小花盆、一些土壤和植物种子。学生们将土壤放入花盆中,然后将种子撒在土壤上,浇水使土壤 湿润。接下来,学生需要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生长速度、叶片的颜色和大小等。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土壤、水和阳光。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自参与植物的生长 过程,还能够观察到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学生也培养了细 心观察、记录和思考的能力。 案例二:物体的自由落体实验 活动目的: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实验。 活动步骤:学生们需要准备一些小物体、尺子和计时器。首先,学 生们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小物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接下来,

学生们开始进行实验,使用计时器记录物体从开始到落地所经过的时间。学生们可以分别改变物体的高度,再次进行实验,并记录下不同 高度下的落地时间。最后,学生们可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 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验,理解物体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同时,学生还能够学习到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案例三:环保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活动步骤:学生们可以组织一次垃圾分类活动或者校园清洁活动。 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将垃圾进行分类,如可回收物、厨余 垃圾、有害垃圾等,并将不同类别的垃圾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中。在校 园清洁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负责清理校园中的垃圾,并同 时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到环保实践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同时,他们也会培养出环保意识并具备实 际的环保行动能力。 总结: 科学实践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 够学以致用,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植物的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

小学科学课案例6则 1.交给学生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权力 ——两堂小学科学课的反思 探究式学习随着课改进入教师视野后,已成为科学教师提得最多的词语,也成为科学课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困惑与误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探究学习的本质认识不足。普遍表现为将探究学习简单化、程序化,认为只要结论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得出的,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究过程,或者探究的目的只是按部就班地为生成教师的结论服务。这些认识和行为的局限使探究式学习失去了本质和精粹,下边试通过两个案例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两个三年级科学课案例 案例一:“按步骤使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活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讨论身边的物质的沉浮情况: (1)、报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做一做,引出同样的报纸有时沉,有时浮的矛盾。 (2)、瓶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做一做,引出同样的瓶盖有时沉,有时浮的矛盾。 2、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沉,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 学生发表观点。 3、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1)、出示7种不同的物体,讨论哪些浮,哪些沉? (2)、学生进行实验; (3)、分析实验结果,设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4)、学生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 (5)、学生将7种物体按大小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6)、学生将7种物体按轻重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7)、出示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重量有关。 (8)、出示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体积有关。 4、总结,得出结论。

案例二:“明确任务、确定对比标准再进行探究活动!” 混合身边的物质 1、水和油混合是否会发生变化: (1)、学生猜; (2)、教师演示混合; (3)、观察混合后的现象,得出没有发生变化。 2、沙和豆混合是否发生变化: (1)、学生猜; (2)、教师出示问题:怎样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3)、学生讨论如何研究是否发生了变化; (4)、交流、归纳,得出必须要对比研究沙和豆子在混合前、混合中、分离后三个时间有无发生变化,才能确定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学生进行小组研究; (6)、课堂交流有没有发生变化。 …… 二、讨论与分析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见到教师都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探究设计方法,具有较为普遍的研讨价值。 (一)、案例一 在本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物体沉浮相关因素)——实验(从无关到有关)——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在这一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是十分有限的。在猜测、实验探究的外表下,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决策的机会和权力,整个探究活动的他主性、控制性很强,教师预设并牢牢地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一些简单的推测,其实不管学生有多么丰富的设想,都不能改变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下一环节活动的要求。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教师会改变下边的实验内容吗? 当然,从引入到小结,教师都在努力创设一种有力度的思维碰撞,使得出知识的过程更具有价值。 这种探究设计具有广泛的市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有教师的严格控制和

小学科学科学课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科学科学课德育教育案例 目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小学科学科学课德育教育案例,帮助教师们在科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案例一:环保行动 主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活动描述: 在科学课中,组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让他们研究如何正确分类垃圾,并帮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环保设施,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提高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案例二:观察生态系统 主题:生态系统,自然保护 目标:培养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和观察能力

活动描述: 在科学课中,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可以选择一个公园、花园或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作为观察对象。学生可以观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培养他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和观察能力。 案例三:实验道德 主题:科学实验,科学道德 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实验技能 活动描述: 在科学课中,进行一些有关科学实验的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例如,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点实验或植物的生长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并强调实验中的诚实和负责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会正确进行实验,并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意识。 结论

通过在科学课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这些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案例,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的培养。

中小学科学教育案例

中小学科学教育案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案例,以展示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案例一:探索性研究 某中学的科学老师通过探索性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他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和观察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这种研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跨学科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在科学课程中融入了艺术和语言研究。他设计了一堂有关植物生长的课程,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命周期。此外,他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案例三:实践与实验结合 在某小学的科学实验室中,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实验。他提供了各种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这种实践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案例四:科技应用教学 一位初中教师利用科技应用辅助科学教学。他使用多媒体教具和科学实验模拟软件,让学生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和分析来探索科学的奥秘。这种科技应用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 案例五:社区合作

一所中小学与周边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 学教育。学生们参观当地的科学研究机构、科技企业或自然保护区,亲身感受科学的应用和实践。此外,学校还邀请科学专家和志愿者 到校进行科普讲座和实验演示。社区合作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研究 经验,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以上是一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创新的教 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启发更多教师开展有 益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请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实验课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课案例分享 科学实验课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案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一、浮力实验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原理,可 以进行一次简单的浮力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纸、一只硬币。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填满水。 2. 将纸张平放在玻璃杯的口部,用手指按住纸张的边缘,确保纸张完全覆盖杯口。 3. 将硬币小心地放在纸张上方,让硬币悬浮在水面上。 4. 缓慢松开手指,观察硬币是否会下沉。 实验结果: 硬币悬浮在水面上,并不会下沉。这是因为硬币受到的浮力大于其自身的重力,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浮力的存在,并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 产生的向上的压力所引起的。 二、光的折射实验

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光的折射,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只铅笔、一杯水。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填满水。 2. 将铅笔竖直插入水中,让一部分铅笔在水中,一部分在空气中。 3. 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 实验结果: 当铅笔从空气中插入水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铅笔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看起来 弯曲了。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并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 传播时的变化。 三、电流的传导实验 电流的传导是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的传导,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 实验步骤: 1. 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灯泡的一侧。 2. 将灯泡的另一侧与电池的负极相连接。 3. 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叶明辉 珠海斗门区乾务五山中心小学

生:空气。 师:熄灭的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二氧化碳。 (二)通过活动,感知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在平静的时候,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马上数一数,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每两个人一组进行比赛,在平静的时候,另一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2、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再为那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3、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字,我们能知道平静、跑步的脉搏每分钟不同。 [在这一环节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修改,增加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教材的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平静与跑步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新鲜,每分钟呼吸次数不同。二是通过每两人一组进行比赛,看谁憋气的时间长。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空气的困难,还让学生正式认识氧气这概念。结果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接受这一概念并没有困难,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三)开展跑步比赛,引领学生作出假设。 在认识空气以后,通过跑步比赛,失败的学生找原因。这个游戏让学生提出假设;跑得慢的同学,一个是力气不足,呼吸有困难引起的。 这个游戏使这一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避免了较为深入活动开始后的沉闷氛围。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被激发。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对空气性质进行深入探究的体现。 师:用手憋气的时间长了,就会晕倒,这是缺氧气而晕倒的。 [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没有空气(氧气)的人、动、植物就不能生存。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利用跑步进行更深入后探究活动,寻找到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了表述和观察记录(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空气的其他问题和现象,对以后继续对空气进行探究有了兴趣。)从而证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科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了解科学,并应用所学去真实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对学生们的最好锻炼。] 评析: 1、教师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研究与发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入手,通过“跑一跑“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2、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民主化。对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不断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较好地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共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角色的把握有待于提高。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 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第一完全小学 于磊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南大港一完小于磊 种子的发芽实验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 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 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两组同时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 水结成冰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三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本学期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规律,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还要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总是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的意识的培养。具体指导学生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从而对科学探究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不意味着排除科学概念和事实的教学。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的教学实验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常识,让学生在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的一些属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比较法观察冰的属性,告诉学生当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水开始结冰,就是水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且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观察研究身边的各种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四、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体验水结冰的过程——分析——再比较冰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水结冰的形成和冰的物理特征。 六、教学程序 1、引入。师出示:让学生观看、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北极、冰山相关资料)。师板书:冰的观察 2、用感官观察。师出示浅盘的冰块,亲手触摸,同时,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同步活动 (事前每组桌上放着浅盘的冰块和自来水试管) 师问:平常我们都比较熟识冰块,现在要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冰呢?生答:用眼睛看,用手摸。生答:用鼻子闻,舌头舔一下。 师问:你们用自己的感官体验物体,有这么多的观察方法,你们觉得先用什么,再用什么,把先后顺序排一下,要说出你的理由。观察时还要注意什么,先每人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3、思考后,再讨论,后汇报。

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验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引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与 应用。本文将分享一些激发小学生对科学兴趣的实验教学案例。 一、水的沉浮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实验材料: 1.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球、木块、石块等) 2. 一个装满水的容器 实验步骤: 1. 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入水中。 2.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现象,记录下它们的行为。 3. 分析物体的材质与在水中的表现之间的关系。 实验讨论: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轻的物体会浮起来,而重的物体会沉到底部。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 能够理解沉浮的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电流的传导和开闭电路的原理,培养动手实践和合 作精神。 实验材料: 1. 电池 2. 电灯泡 3. 电线 4. 开关 实验步骤: 1. 将电池连接到电灯泡上,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2. 观察电灯是否亮起,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在电路中加入一个开关,打开和关闭开关,观察电灯的明灭情况。 实验讨论: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电流的传导和开闭电路的原理。 他们能够发现只有在电路闭合时,电流才能流通,电灯才会亮起。通

过动手实践和合作,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植物生长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探究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耐心和细心观察的能力。 实验材料: 1. 一些植物种子 2. 盆栽土壤 3. 小盆或花盆 4. 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水 实验步骤: 1. 将盆栽土壤倒入小盆中,确保土壤湿润。 2. 播下适量的植物种子并覆盖一层薄土。 3. 放置在有阳光和适量水的地方。 4.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讨论: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培育植物并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他们会发现植物需要阳光和水才能生长,也会观察到植物的根茎和叶子的

2023最新版-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5篇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5篇 关于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六年级共有4个教学班,280多名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六个单元。由28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是小学阶段学习物质世界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介绍能量;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介绍能源。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3、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5篇)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推荐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推荐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六年级共有4个教学班,280多名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

响。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六个单元。由28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案篇一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e)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g)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h)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的案例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的案 例 篇一: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关节》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关节》教学案例 关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人体关节的资料,了解有关关节的知识,为课堂探究作铺垫;活动过程属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的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关节。活动二是研究关节的作用;自由活动以“让我们的关节更灵活”为引领,学习对关节的保健知识;拓展活动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关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此部分属于课下探究内容,是对课堂活动过程的延续。 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因而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材。我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教材的思路,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利用了“解暗箱”的探究方式,注意尊重学生观察体验的事实,使学生能通过感知体验活动对关节的内部结构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将自己的猜想与科学事实进行比较,从而对关节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保护关节、科学锻炼身体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解暗箱小游戏: 师: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力: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2、知识:认识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仿生建筑中领悟到细细观察各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技能都将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建筑结构的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记录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学生:搜集有关建筑形状和结构的资料;每组白卡纸若干张、象棋若干枚、记录表一份。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老师:课件出示有关建筑物结构的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