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王大伯在北京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王大伯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口答其计算过程,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他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座飞机,座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北京到老家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算一算从北京到王大伯老家有多少千米?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两位,现在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了)

(2)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估算

师:那你可以估算出145×12的大致范围吗?估算时,我们是先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再进行估算。小组交流讨论,你是如何估算的?(小组交流讨论3分钟)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生:把145看成150,150×10=1500,150×2=300,相加等于1800。所以我觉得,大约是1800千米,但比1800小。(一定有生可以得到)

(二)、笔算

师:这个同学很有想法哦,那他估得接近145×12的积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145×12到底等于多少。那要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也就是笔算乘法(板书)

师:那么要如何用竖式计算145×12的积呢?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师巡视,找二三位同学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拆分法,145×2=290,145×10=1450,290+1450=1740【不排除会有学生这样做】

生2:竖式计算

(全班学生齐做,把学生做错的几种不同情况,板书在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竖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那位同学是正确的?

生:……

师:我们一起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积到底是多少?你算对了吗?

让板演正确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算的”

师:那1与5相乘的积要写在哪位数位上呢?是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呢?

生:写在十位上,因为1在十位上,相同数位要对齐

(此处,学生的表述可能不规范,可能说,“在这里的1表示的是10”,师要予以引导,得到这个之后,师可以再结合145×12=145×2+145×10,让学生明白145×12竖式的算理)

师:那列竖式计算145×12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

生:2乘以145,再算10乘145

师:积要写在哪里?为什么?

生:10乘145的积写在十位上,因为1在十位上,数位要对齐

师:最后写什么?

生:将两次乘积相加

师:那其他几个同学的竖式有问题吗?有的话,问题在哪里?

生:他没有乘以百位,……

(师要强调我们现在算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要记得乘百位,可以和45×12进行对比。)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45×12、的竖式有145×12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满十进一。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比较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47页做一做上面4道题。

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齐做,师巡视,辅导学困生,集体订正

2、47页做一做下面4道题。

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齐做,师巡视,辅导学困生,集体订正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步骤和要注意的地方啊?

五、作业P49:1、2题

第二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48页做一做1、2题

2、练习八的

3、

4、

5、6题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7题

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2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问: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16 × 23 × 34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八第9、10、11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题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

第四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

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1×4=4 2 ×4=8 3×4=12 4×4=16 5×4=20 仔细

观察上面的式子和算出的积,想一想,你能把这组算式继续写下去吗?试一试,

你一定能行!

3、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

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

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

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

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2、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68 =( 1088 )

16×34 =( 544 ) 16×85 =( 1360 )

16×51 =( 816 ) 16×102 =( 1632 )

3、p51做一做1题、说说有什么规律

4、p51做一做2题

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24÷8=3 200×3=60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600平方米。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P54页1、2题

第五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

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购物单、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2、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1、教学单价的概念

2、学习例4,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4千克多少钱?

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4、完成P52“做一做”。

(二)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钢笔每支4元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5、电视机每台3200元写作——

6、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7、P53“做一做”

8、p54页4、6、7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是一样的,算法类同。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45×12 =145×(2+10) =145×2+145×10 =290+1450 =1740(千米) 145×12=1740(千米) 1 4 5 × 1 2 2 9 0 ……表示2小时行了290千米; 1 4 5 ………表示10小时行了1450千米; 1 7 4 0 ……表示12小时行了1740千米。 例2.商店的里新进了一批酸奶机,每台458元,某酸奶厂想要购买14台酸奶机。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 458×14 =458×(4+10) =458×4+458×10 =1832+4580

=6412(元) 458×14=6412(元) 4 5 8 × 1 4 1 8 3 2 ……表示买4台酸奶机需要支付1832元; 4 8 5 ………表示买10台酸奶机需要支付4580元; 6 4 1 2 ……表示买14台酸奶机需要支付6412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例3. 160×30=4800 1 6 0 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 × 3 0 第二个因数末尾也有0 4 8 0 0 两个因数末尾的0都不参与计算,最后在积的末尾补上两个0。 例4. 106×30=5040 1 2 6 第一个因数末尾没有0 × 4 0 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5 0 4 0 第二因数的十位跟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0不参与计算, 最后在积的末尾补上一个0。 例5. 270×36=9720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

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单元不仅总结了整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还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从而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还探究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最后总结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其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所以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经历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王大伯在北京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王大伯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口答其计算过程,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他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座飞机,座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北京到老家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算一算从北京到王大伯老家有多少千米?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两位,现在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了) (2)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估算 师:那你可以估算出145×12的大致范围吗?估算时,我们是先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再进行估算。小组交流讨论,你是如何估算的?(小组交流讨论3分钟)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生:把145看成150,150×10=1500,150×2=300,相加等于1800。所以我觉得,大约是1800千米,但比1800小。(一定有生可以得到) (二)、笔算 师:这个同学很有想法哦,那他估得接近145×12的积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145×12到底等于多少。那要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也就是笔算乘法(板书) 师:那么要如何用竖式计算145×12的积呢?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师巡视,找二三位同学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拆分法,145×2=290,145×10=1450,290+1450=1740【不排除会有学生这样做】 生2:竖式计算 (全班学生齐做,把学生做错的几种不同情况,板书在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竖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那位同学是正确的?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点】: 1、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转化为乘数位数较少的乘法计算; ②乘数末尾共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补几个0。 2、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①数位对齐,三位数在上,两位数在下; ②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 ③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判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位数方法: 把算式与200×50或20×500进行比较,因数变大,则积是五位数;因数变小,则积是四位数。 4、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0方法: 乘数末尾0 + 乘数0前面部分乘得积末尾的0 【练习】: 1、列竖式计算。 100×36= 700×54= 900×48= 500×25= 150×63= 730×45= 964×80= 525×20= 200×30= 90×700= 80×500= 600×50= 2、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3×123= 27×145= 35×286= 58×912=

3、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26×307= 408×25= 508×15= 209×65= (2)504×60= 406×30= 106×80= 705×40= 4、填空。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积最小是()×()=(),它是()位数;积最大是()×()=(),它是()位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3)600×3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4)20×500=(),50×200=()。 (5)420×50的积的末尾有()个0。 (6)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个0。 (7)805×3的中间有()个0。 (8)803×5的中间有()个0。 【作业】: 1、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420×60= 730×16= 314×12=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数学(上)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要点】 一、估算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依据算式,可将两个乘数分别按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将近似数相乘,所得的积作为估算的结果 二、计算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3)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 30,再6×3=18,最后算30+18=48,所以16×3=48。 2、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0×3)把末尾0的部分先 不看,看成16×3,口算出得48,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所有去掉的0,160末尾有1个0,所以添上1个0得480,所以160×3=480。 3、找规律计算(P48): 注意找到题目中间隐藏的提示“()×()”,即几个一样的数相加。 第一行,观察,发现130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乘个数 即110+120+130+140+150=130×5 第二行,观察,发现没有中间的数,首 数和尾数相加,和除以2,再乘个数。 即220+230+240+250=235×4 4、笔算乘法的方法: (1)观察横式列竖式:如145×12= 列出竖式,把位数小的写在下面,数位 对齐 (2)个位算起依次乘: 先算145×2得290,因为这里的2在 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290从个 位写起。 再算145×1得145,因为这里的1在十位上, 表示1个十,所以145从十位写起。 (3)对齐数位再相加: 把前面两步得出的结果按照数位对齐再进行相加,就得到正确的结果啦! 5、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如160×30= (1)先将末尾的0的部分和“非0”部分分 别对齐 (2)用虚线隔开,虚线要往下延长到得数的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概述 、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二单价x数量,路程二速度x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估算、验算方法,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四、总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在具体数据中感受到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3、通过将多位数乘法转化为乘一位数的乘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在具体数据中感受到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的选择算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听算练习。 20 X 8 20 X 5 30 X 2 90 X 30 15 X1 8 X3 40+27 100+30 60+24 90+6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本,我们先进行一组听算练习,比一比,哪些同学是这节课的听算高手。 反馈:如20X 8 20 X 5 90 X 30你是怎么算的? 2、揭示课题。 刚才听算中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二、教学新课。 1、了解“速度”(出示课件:书45页主题图) (1)引导学生看6种交通工具时速图。 (2)结合画面简单介绍以上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理解“速度”的含义。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交通工具。(边指边介绍)图中 还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这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马车每小时约行1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约行16千米; 磁悬浮列车每小时约行340千米;汽车每小时约行80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约行160千米;飞机每小时约行800千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竖式计算(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专项训练)-小学数学四年 级上册人教版 一、竖式计算 1.笔算下面各题。 182×47=304×15=350×60=224×30= 2.用竖式计算。 134×26=207×82=340×15=125×48= 3.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34×30180×50265×46 4.用竖式计算。 136×4219×307278×80

5.列竖式计算。 430×53=92×708= 6.用竖式计算。 134×45=39×102= 140×26=270×40= 7.用竖式计算。 287×63=25×260=402×56= 309×40=406×25=196×51= 8.列竖式计算。 216×33=92×508=209×40= 790×19=538×25=14×480= 9.列竖式计算。 128×16=34×507=27×142=300×80=656×12=365×24=

10.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 ⨯=*20318⨯=27131 18345 ⨯=10850 45208 ⨯= ⨯=*58022 11. 178×28=560×17=27×146=109×38=226×39=250×60= 12.列竖式计算。 423×25=518×45=569×13= 224×35=128×27=295×18= 13.列竖式计算。 236×18=605×52= 890×78=137×35=

23412⨯ 54060⨯ 25612⨯ 30625⨯ 80940⨯ 12815⨯ 15.用竖式计算。 153×15= 406×35= 760×50= 16.列竖式计算。 ①46050⨯= ②37026⨯= ③90205⨯= ④76295⨯= ⑤11532⨯= ⑥10548⨯= 17.列竖式计算。 609×94 328×25 342×32 570×86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期末备考讲义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闯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选题单元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依次从低位到高位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依次从低位到高位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二、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者除以几,积也乘几或者除以几。 三、单价、数量和总价 1、含义 单价:每件商品的价钱。 数量:买了多少。 总价:一共要用的钱数。 2、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四、速度、时间和路程 1、含义 路程:一共行驶了多长的路。 速度:每小时(或者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时间:行驶了几小时(或者几分钟)。 2、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3、速度单位常有:千米/时、米/分、米/秒等。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A.三位数B.四位数 C.五位数D.四位数或五位数 2.与480×40的积一样的算式是() A.48×40 B.4×4800 C.480×400 3.258×14时,2×4表示() A.2×4 B.200×4 C.200×40 4.下面算式的积与360×70的积不同的是() A.36×700 B.3600×7 C.36×7000 5.120×50的积的末尾有()个0. A.2 B.3 C.4 D.5 6.132的23倍是() A.3036 B.2936 C.2036 D.660 7.用竖式计算297×21=() A.9407 B.6237 C.8442 D.2400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归纳总结

三年级数学试题,四年级数学试题,五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试题,小学数学复习试题,小学数学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小学数学期末期中考试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 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 变。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就要相反,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4、积的变化规律(三),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乘 (2×3)。 5、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1)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2)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3)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6、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 =时间 7、估算 (1)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估算时所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一定要用“≈”号。 注:①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②有关带钱问题的估算,要做到估大不估小。 三年级数学试题,四年级数学试题,五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试题,小学数学复习试题,小学数学练习题,一年级数学,小学数学期末期中考试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章节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含答案)

章节复习讲义(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章节复习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互联 知识导航 知识点一: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可预知,用“一定”“不可能”描述;不可预知,用“可能”描述。 知识点二:可能性的大小及根据可能性大小进行推测 1.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 2.记录的次数越多,说明被摸到的可能性越大,对应的物体数量就可能相对多些。

夯实基础 一、精挑细选(共5题;每题1分,共5分) 1. (四下·成武期中)当积和一个因数(0除外)相等时,另一个因数是()。 A. 0 B. 1 C. 2 2. (四下·新沂期中)下图是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第一步得数是A,第二步得数是B,A与B比较,()。 A. A=B B. A>B C. A

6. (四上·陈仓期末)乘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共有几个0。() 7. (四上·邹城期末)汽车行驶时,如果路程一定,用的时间越少,车的速度越快。() 8. (四下·南京期中)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9. (四下·南谯期中)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6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就不变。() 10. 三位数乘两位数中乘数的末尾共有两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两个0。() 三、仔细想,认真填(共7题;每空1分,共21分) 11. (四下·简阳期中)一支钢笔8元,12支钢笔96元。根据这些数据,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 , 。 12.(四下·新沂期中)一列高速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00千米,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题中每小时300千米还可以写成, 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 13. 已知A×B=420,那么(A×10)×(B×10)= , (A×10)×(B÷100)= 。 14. 一盒水彩笔39元,要买202盒,需要元。 15.(四下·盐田期末)根据0.29×3.5=1.015,那么×29=1.015,0.35×=10.15。 16. (四下·兴化期中)在横线上填上“>”、“<”或“=”。 609×6905×5 125×80250×40 29×504405×29 52×4×252×6 40000万4亿600002 600020 17. (四下·兴化期中)249×49的积的最高位是位,308的25倍是 , 1250×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四、连线题(共4分) 18. ( 4分 ) 估一估,下面算式的结果和哪个数最接近?连一连。

四上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知識點 1、整十數乘整百數(幾十、幾百、幾千の數)の口算方法:先把因數中の0前面の數相乘,再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の末尾添寫幾個0. 如 600×70=先算6×7=42 再在42後加寫上000 600×70=42000 2、估算三位數乘兩位數の乘法時,可以把兩個因數看作接近の整十數或整百數,也可以把其中の一個因數看作接近の整十、整百數,另一個因數不變。然後進行相乘。估算の結果是近似數,所以結果一定要用“≈”連接,不要用“=”。 3、三位數乘兩位數の筆算方法:①先用兩位數個位上の數去乘三位數,得數の末位和兩位數の個位對齊;②再用兩位數の十位上の數去乘三位數,得數の末位和兩位數の十位對齊;(與哪個數相乘,積の個位就與哪個數對齊);③然後把兩次乘得の積相加;④計算過程中有進位の,計算時要把進位加上。 如: 2 1 3 ×25 1 0 6 5 213×5の積表示1 0 6 5個1 4 2 6 213×20の積表示426個10 5 3 2 5 因數末尾有0の簡便算法:①先把因數末尾の0前面の數相乘(寫豎式時,將0前面の數對齊);②再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0;③在乘得の數の末尾添寫相應個數の0. 如: 420 108 150 × 30 × 70 × 20 12600 7560 3000 4、積和因數の變化規律: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一定の倍數時,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の倍數。如:67×35=2345 670×35=23450 67×350=23450 再如:根據長方形の面積公式:長方形の面積=長×寬當寬(或長)不變時,長(或寬)擴大到原來の多少倍,面積就擴大到原來の多少倍。 (2)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擴大到它のm倍,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它のn倍,積就擴大到原來のm×n倍。如:2×3=6 20×30=(2×10)×(3×10)=6×10×10=600 注:根據正方形の周長公式,正方形の周長=邊長×4,根據正方形面積公式:正方形の面積=邊長乘邊長,當邊長擴大N倍,周長擴大N倍,面積擴大(N×N)倍。 (3)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一定の倍數,另一個因數縮小(或擴大)相同の倍數時,積不變。如:如:4×36=144 (4×4)×(36÷4)=144 再如:18×42=756 36×21=756 9×84=756 5、五個數字組成一個三位數和兩位數,若使乘積最大,應滿足三位數中百位上是次大數,十位上是中間數,個數上是最小數;兩位數中十位上是最大數,個位上是次小數。 如:用2、3、4、5、6這五個數組成一個兩位數和一個三位數,要使乘積最大,應該是哪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梳理+强化训练(含答案)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填空。 1.计算170×40时,先算()×(),再在乘积后面添()个0,最后得()。2.230×40积的末尾有()个0;250×40的积的末尾有()个0。 3.路程=()×()时间=()÷() 速度=()÷() 4.一本《百科全书》65元,买16本多少钱?这题已知()和(),要求的是

()。 5.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2小时行驶了1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 6.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浪费308克水,20分钟要浪费()克水。 7.在下面算式中,不同的图形表示不同的数,相同的图形表示相同的数。 如果△+□=200,□×5=80,那么△=(),□=()。 8.在○里填上“>”“<”或“=”。 150×6○160×5 15×30○16×30 356×24○356×31 48×135○144×45 9.四(1)班有45位同学,每人购买一套价格为326元的画册,一共花了多少钱? ……表示买了()套,花了1630元。 ……表示买了()套,花了()元。 ……表示买了()套,花了14670元。 10.用4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使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最大。下面是欣欣同学的探究过程,请你照样子完成表格。 组数情况 用1,2,3,4 组两个两位数用5,6,7,8 组两个两位数 用2,5,6,9 组两个两位数 乘积大小42×31= 1302(小) 86×75= 6450(小) ()×() =()(小) 41×32= 1312(大) 85×76= 6460(大) ()×() =()(大) 二、选择。 1.下面得数比6000小的算式是()。 A.295×30 B.310×21 C.301×19 D.218×29 2.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0米/分,半小时行()米。 A.4500 B.9000 C.18000 D.1800 3.87×7□3=节□□□日,积的首尾两个数字分别用“节”“日”表示,“节”表示月份,“日”表示日期,这个节日是()。

人教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适宜的方法实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准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15课时

第1课时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水平和口算的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例如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145×12=1740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228×32=541×42=161×35=332×74= 355×32=593×76=832×21=723×65= 578×26=403×18=224×46=938×62= 298×28=676×22=266×85=322×26= 220×78=987×12=451×22=854×61= 254×81=172×53=364×11=378×50= 724×18=962×58=795×11=312×38= 428×16=706×14=146×51=559×31= 106×89=374×25=320×45=462×76= 318×28=911×43=307×20=114×67= 373×48=343×15=462×43=996×45= 522×43=115×20=161×41=397×23= 111×84=287×35=224×56=459×11= 451×36=767×84=492×27=904×94= 664×29=153×31=473×52=729×39= 229×64=572×18=436×28=605×28= 550×13=135×47=854×13=616×22= 175×78=110×24=380×36=516×55= 306×30=670×28=349×36=165×88= 903×11=346×21=533×36=359×98= 316×12=677×19=354×13=337×38= 618×15=743×57=178×44=772×19= 234×93=160×94=430×39=910×30= 203×33=171×12=661×25=447×14=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数量关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除了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用关系式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课件。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1.课件出示口算题:23×20 =42×30 = 2.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19≈42×29≈ 23×21≈42×31≈ 3.笔算下面各题。 16×43=38×65= 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师: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 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你能解决吗? 生:列式145×12。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没有0。) 师:你能运用估算的知识猜一猜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150×2得300 ,1500+300=1800,145<150,所以结果应比1800千米少一些。 生2:把12看成10 。145×10=1450,12>10 ,所以结果应比1450千米大。 师: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 。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师: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应说以下几点:(1)数位对齐;(2)先算2乘145; (3)再算10×145; (4)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板书) 板书:145×12=1740(千米)。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