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国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国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国学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大体脉络,指出当代中国存在的精神危机,讨论国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可能起到的作用,以及在培育现代公民精神中的局限。

关键词:国学;儒家;道家;大学生;西方哲学;科学;民主

1.引言:

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危机便是“精神危机”,或曰“信仰危机”。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儒家学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辅之以佛道思想。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说法,这一点在文人苏东坡的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1]。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中国的主流价值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高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纷繁芜杂,在神州大地激烈碰撞。最终,中国的政治道路的选择同时也确立了现代的意识形态选择——“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曾经激励无数的志士仁人为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奉献自己毕生的心血甚至宝贵的生命。但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冲击后,在中国产生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精神危机:旧有的、传统的价值长期被批判、抑制,主流的价值由于“文革”的社会动荡受到怀疑、抵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涌现。

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受教育经历是这样的:接受过并不完善的国学教育和以应试为主要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国学教育,主要以名言摘要,散文短篇的形式开展,比如《论语八则》、《劝学》、《逍遥游》、《渔夫》。学生们往往只能“见其一斑”,而不能了解其系统的思想,已达到对国学的充分认识。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又因为担任着宣扬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任务,在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氛围里,又遭到了学生的不自觉抵触。

到了大学,随处可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十分有可能引发一些大学生自发地进行真诚的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努力学习乐此不疲,而有的人闲云野鹤却也心安理得?大家学习不同的专业,各种专业是否有高下之分?专业选择是看个人兴趣、天赋还是服从社会需求?这个时候,大学生十分需要思想上的帮助,而国学必然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国学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可能启发与帮助。

国学的思想流传至今仍然有着勃勃生机的流派当属儒家与道家(佛家非本土思想),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孟和老庄。一般而言,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与解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自然性。

(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最高寻在,展现宇宙视野。

(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

[1]

有人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就其著作所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而言,真能称得上为哲学著作的,除了《老子》以外,便是《庄子》。[2]也就是说,儒家的视野与道家相比显得有局限,儒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强调个体的道德实践,鼓励

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然而,在当今西方价值体系占主导的背景下,不能回应“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的儒学,显然有着自己的理论困境。看上去这是一个与大学生生活不着边际的问题,其实不然。比如,有的同学就会想:为什么有的同学整天无所事事,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以后拿着还算不错的工资,享受人生,而我非得整天埋头学习,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呢?到底是为了以后过得很好还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呢?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名求利,是否还不如庄周一样逍遥自在呢?如果我们所见的人生变化到最后,结束了没有了,如果这个宇宙终将灭亡,那我何苦过这一生?努力不努力,留名不留名又有什么区别呢?能否实现“共产主义”与我何干呢?实现了“共产主义”又怎么样呢?

这样的“虚无主义”式的问题是西方在科学兴盛,上帝被打倒之后产生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或许是新问题,但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是老问题或不是问题,因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强烈的宗教感,也没有深厚的哲学传统。儒学都不可以算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然而当今中国稍有悟性的青年都在为此感到苦恼,而道家的学说可以看成主动地面对了“虚无主义”的问题,老子认为“道”就是世界的本源,自己是自己的原因,“道”之前没有东西存在,老子的“道”和西方的“上帝”有相通之处,都是人类对世界本源的追问。万物的变化会消失,道永远存在。人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你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机会,开发智慧的潜能,觉悟到什么是“道”,觉悟到我们的生命不是白白来这一遭的,是有一个根源和基础的,应该设法去跟“道”去结合。“与道合一”之后,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滴海水融进了大海,永远不会干涸。[1]

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三十年来停滞不前,导致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本越来越高,民众维权的意识也逐步增强。近来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富豪更多地愿意移民养老,而在大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借求学之名行移民之实。当然,笔者要指出,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享有自由的迁徙权,用爱国的名义来阻止移民是不合理的。但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精英和青年不愿意在本国发展,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加重,更多的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与朋友圈中,“宅”文化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文化鼓励人积极入世,关心公共事务的精神更加契合现代公民的精神内核,应该得到大力弘扬。鼓励民众为推进社会进步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所担当;鼓励民众发扬“仁爱”精神,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实现个人人格道德的完善。

3. 国学在构建现代社会公民价值观上的局限性。

如前所述,国学中真正涉及西方所谓“哲学”的思想并不多,中国人也不大关心在意所谓的“终极价值”(孔庆东语)。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很好地适应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达到繁荣辉煌提供了思想支撑。然而,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在思想方面也必然有不足之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思想先驱竭力提倡请“德先生”和“赛先生”来中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感到中国最缺乏的仍然是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

我们知道,科学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哲学,来自于对于世界本源的追问,是一种求真求实的态度。自从实验科学蓬勃发展以来,科学逐渐脱离哲学,担当起认知世界的重要角色。而国人今日对科学的期待仍多数停留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层次上,将科学只当成发展国家实力的工具,没有将科学精神很好地融

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在中国,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或在大学阶段选择第二专业时,非常热衷于经济类的专业,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却很少(当然,这一现象在西方社会现在也很普遍)。很多本科生学习自然科学叫苦不迭。诚然,科学要求研究者有持续的毅力和兴趣,而这最重要的兴趣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没有这样的一种觉悟,总是想着毕业后能找到什么高薪工作,什么时候能买房买车,学起这些不相干的劳什子自然痛苦。而这种觉悟儒学并不能带给我们,儒学鼓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科学是一种高贵的探险活动,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真正重大的发现在当下往往没有应用。笔者的老师建议我们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一来激发追问世界本源的兴趣,二来可以从中学习到科学逻辑的思辨方法。爱因斯坦就曾受过极其浓厚的哲学熏陶,这与其日后创立相对论不无关系。

就现代公民精神的培养而言,西方的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想要真正实现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尤为重要。中国曾有过是否要“全盘西化”的争论,笔者认为并无必要,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在今天仍然宝贵的东西等待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不可一概否定,但先进的思想意识必须引入,在中国落地生根。

4.小结:

梁漱溟在评价中西文化时指出,西方的哲学是向前的哲学,印度的哲学是向后的哲学,而中国的哲学是居中调和的哲学。钱穆先生也指出,中国哲学的理念是“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其绝笔《天人合一论》中说道,中国对未来世界文化的最可能的重要贡献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中国二十世纪的思想先驱们早已预料到,西方价值观引领下的现代社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它们的不足,对于国学和西学,都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勇于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宝贵思想财富,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为建立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佩荣. 国学的天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鲍鹏山. 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 面由为你整理的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文章,欢迎阅读。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道德经》《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 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 《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 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 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

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 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 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 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 “不学而能者,自然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自然而然,本来就是。 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总体思想《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国学经典包括哪些 篇一: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人格的养成,是在童年就做好铺垫的,及早让儿童接受中国国学经典的教育,就是趁孩子在最纯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慢慢开启他的智慧,培养其福德。 国学经典有什么用? 一:养正我们的心,看问题多角度,由主观任性变得客观公正。 二:我们的心容量变大,原来或许针尖大的地方,容不下一粒沙子,诵读完国学经典后慢慢的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遇事冷静客观爱思考!原来可能冲动急躁好事变坏事。慢慢的这种冲动易怒急躁不见了,冷静思考使得做事有智慧,坏事可以转忧为喜! 四:变得会经营家庭了,夫妻关系更融洽,婆媳关系更融洽,家庭美满和乐幸福!五: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喜欢推己及人,站人家角度看问题,人际关系越来越好!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启成人智慧,说话写文章陈述事件简单明了,并且文笔越来越好! 七:对待生活乐观坚定自信,自己人生开始有规划,家庭开始有规划,获得幸福能力增强! 八: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教育变得简单化!期待孩子的样子慢慢如我们所愿一步步实现!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纯白的纸,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四岁至十三岁这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覆熟读。以这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孩子在学习这些经典之后,就会被里面的知识熏陶。从而奠定孩子成长的基础。 中国的国学经典若能广泛接触,并且让孩子熟读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帮助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能把握这段记忆力最好的十年,每天能读诵3O 分钟,持之以恒,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 篇二:国学包括内容 国学包括那些内容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自汉代以来,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

国学培训的内容及意义

国学培训的内容及意义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培训包括哪些内容?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现代国学含义包括诸

子百家,这诸子百家概括起来是“三教九流”,分别是道教、儒教、佛教,合称儒释道三教;道家(汉景帝时立为国学)、儒家(汉武帝时立为国学)、佛家(南北朝时立为国学,相对于史记为新增)、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传统国学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礼仪、音乐、绘画、书法、外交、数学、逻辑、历史、宗教、哲学、文学。 国学培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几千年的国学并不是一笔有形财富,而是一种让心灵深处充满营养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回声。这就像现代美国许多亿万富翁都不把家产传给儿女,而只教会他们关于自己成功的精神力量一样,我们的祖先也留给了我们这样的精神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我们民族心理的一个强大的回声:这种民族的强大回声就叫做爱国。这是一个国家能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需要一代代文化的传承和接力,才能让世界听到我们民族体内源源不断的文化震撼力——而不是“东亚病夫”,精神和文化上的侏儒国,这最是让别国瞧不起。 一个民族国学传承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将达到的层次;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的层次,又直接决定这个民族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多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让世界刮目相看,但国学却常常冷落在“寂寞古行宫”,为了现实层面的功利而学习,这就有点像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说课讲解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作用 授课人-----王峻岭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国学的作用 1、国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主聚会上,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2、国学可以开发智力。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读国学经典,实现了由愚变智,由凡成圣的转变。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国藩睡下后偷点东西,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是很聪明的,他听来听去听会了,可曾国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这个小偷实在是憋不住了,出来说:“你这个样子读的什么书,连我都会背了。”小偷大模大样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曾国藩继续诵读,后来曾国藩正是靠毅力,用传统的诵读办法实现了由愚变智。 3、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 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 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 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 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 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 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J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 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一一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 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 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一一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

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

解读国学对于当今的意义

解读国学对于当今的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时下兴起的国学热进行了历史分析,指出国学是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同时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分析了人性的后天性,从人性教化角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良善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最后指出,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只有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开阔的胸襟吸收先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让中国文化历经弥新,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人性 一个国家的核心是历史,而历史的重要载体就是文化。中国作为唯一至今仍然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并保持着历久弥新的活力,这和中国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国情下持续受到关注,以“国学热”的形式在社会层面广为流行。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清醒的认识,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升。 一、从现代化角度看“国学热” 中国传统文化以“国学”作为代名词受到关注,

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1902 年秋,梁启超在给黄遵宪的信中,商议创办《国学报》,强调该报应“以保国粹为主义”。如果说这种论调具有保守主义色彩,那么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观点更多了一层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一战以后,人们认识到西方这种以物质文明为主体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以后,192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后来成了小册子,叫《欧洲心影录》,1921年梁漱溟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到东西文化各有优缺点,是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一时代的人在反思: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化到底行不行。 1933年中山大学教授陈序经,在《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提出关于中西文化争论共有三派:第一派是复古派,主张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第二派是折衷派,提倡调和的办法使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第三派是西洋派,也就是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他自己则是主张第三派,他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文化唯有彻底西 化才有出路。 无论对国学采取何种态度,认同赞赏也好,否定批评也罢,其实都是希望中国实现现代化,区别只是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梁启

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传承国学经典,做最好自己 ——王姝寒同学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 课堂之上,总有她频频举手,积极发言的身姿;课间休息,总有她翻阅书卷,伏案思索的背影;异彩纷呈的校园读书活动中,总有她大展身手的风采,她就是**市外国语学校四(1)班王姝寒同学。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古论今任潇洒。”姝寒从小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追寻着她的读书梦。 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她阅读了无数的书籍,国学经典仿佛是雨露和甘霖,伴着她成长,让她学会许多知识,也教会她许多做人的道理。每个学期,她都被评为学校“诵读小状元”。在学校读书节活动中,她获得快速阅读、现场作文、文学常识一等奖,轻松取得“小文学家”称号。她爱好习作,获全国小学生自主写作大赛一等奖,全国“乾有杯”寓言、童话大奖赛二等奖,温州市“我的课外生活”青少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她还有书法特长,获浙江省第四届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温州市“兰亭奖”现场书法大赛一等奖,**市艺术节书法比赛二等奖。她也擅长演讲,获**市中小学生“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二等奖,“我爱祖国我爱党”故事大王奖…… 读书明理,读书益智,书给她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增强了信心和勇气。相信在书籍这座灯塔的引导下,她会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勇往直前,在浩瀚书海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到达更加光辉的彼岸。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材料 **市教育局关于推荐评选十佳“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二十佳“国学经典”推广教师、三百佳“国学经典”诵读学生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为了树立先进典型,建设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涵养和道德素质,进一步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发展,根据《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瑞教义?2014?109号)文件精神,决定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开展十佳“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二十佳“国学经典”推广教师、三百佳“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评选及表彰活动。现将评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评选对象 (一)十佳“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规划方案.docx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一、的提出 (一)背景 1.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 中古史源流,内涵丰富,言精,句式整,富有韵律,易于,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 不收。学生从小典文,不能拓展他的知面,培养文学的趣好,打下扎的文学功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激学生的国主情感,陶冶他的情操和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 吟古典活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比的的 作用。开展“ ”活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很适合我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取学生身受益, 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气自”的少年君子。 2.“国学” 基教育生着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内,以国学核心的学探、知普及、文化建、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 波壮地广泛开展起来,涌着一股烈的思想文化潮流,就是所“国学”。从民到学,从大 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到主流意形,“国学”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称之一种富于代特征的文化象,是毫不算分的。在山曲阜孔子的家,每年祭孔的次越 来越高、模越来越大;在 西西安, 2019 年了声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道德》;在上海 APEC(太)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一度引装潮流;北京大学、武大学、中国人 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开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学新、教育改革的志;章太炎、 王国、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在刊志,被奉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物以及“四”、“五”、唐、宋等籍,量越来越大,影 响越来越广;“和”、“小康”、“民生”等文化意郁的,更已被确立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 根本指意的思想原??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突出, 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性没有完全理清,人的有待一步深化,就不能不从理 到的各个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展开。 当然,践的展更多的是基于社会的内在,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 的引;但是,史的明,从践中汲取内在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一旦形成,就必然会 践起到巨大的引和推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的“国学”方未艾之,从一些似乎 的基性入手,行掘本的理探究和学理思考,于引“国学”的持健康展,而真正成推 民族文化复的建性工作,然具有重要的意。

国学与国学的当代意义

国学与国学的当代意义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继清代汉学而有国学。国即本国之义,中国人言国学,是特指中国固有文化学术,所以国学也称国故。国学原是对西学而言。20世纪初年,国内一些学者编印《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到“五四”爱国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设立了国学门,出版《国学季刊》;清华大学办了国学研究院,编印《涸学论丛》;章太炎在上海等地讲演国学,出版《国学概论》,国学研究之风大兴,于是国学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文化学术通称。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学热继续高涨。这个时期国学热具有了新的特征,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广泛介入,以及学术界之外的种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成为传播国学的重要基地。于丹讲《论语》、《庄子》,易中天讲《三国》,以及其他学者讲历史文化,推波助澜,兴盛一时。这个时期的国学热,更加理性,参与面更广,群众性更强,实践性也更强。人们既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更从国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现实的文化建设和社会需求出发,考量国学的价值和功能,从建设性的一面衡量发掘国学资源。 国学的当代意义是围绕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宏伟目标来实现的。如果仅仅从国学中寻找对工商管理、金融、经济、公关等等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简单化了。国学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其精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国学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将国学思想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这个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

学习国学经典总结

学习国学经典总结篇一 从7月到10月,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在网上观看了国学经典的视频,经过学习,我对国学经典有了深刻的认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即所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下的智慧精髓,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国民对民族文化精髓认识的回归,让孩子“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的呼声。我园通过几年国学教育的实施,感觉到国学教育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对其知识的增长与智能的培养,还是对其品德的陶铸与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传承经典、传承美德 纵观当代的中小学生,好像除了语文这一门课程外,对其他的民族精髓、中国的传统文化接触得比较少,反而像英语这样的外来语言一直被学习,中华国学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了民族精神淡薄、诚信危机四伏以及当前孩子学习发展中的人格缺失。由此可见,倡导幼儿学国学实在刻不容缓。对于幼儿来说,学英语是一种技能培训,而学国学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的培养,这才是根本性教育。当前,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们竞赛式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但是为人规范、基本道德礼仪的常识,在现代教育中却少有涉及,正好国学教育能通过传统文化填补现代教育的这一空白。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比较普遍。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让幼儿学习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能够教育幼儿孝亲尊长、友爱伙伴,使他们变得更加懂事明理。另外,幼儿园通过开展国学教育,还可以系统全面地培养幼儿很多的良好习惯。如,教幼儿诵读《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等。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更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具有提升幼儿气质、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涵养的意义。 二、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健全幼儿的人格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养的黄金阶段,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这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幼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因此,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国学的当代价值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 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16 顾娟 【摘要】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人们对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关键词】国学当代价值民族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所谓国学,其实是一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及其研究的学问。对它进行研究所产生成果也算在国学范围之内,这在学术上来讲是这样划分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切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学说,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中国自己所产生的天文易经,方术、巫术、烹饪、中医学、艺术戏曲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的范畴,这是广义的国学。今天我们讲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学说,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价值形态以文史哲经为主要载体,这些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在这新的文化条件下,一般将国学等同于儒学而提倡普遍的读经,或将国学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知识,或将国学涵盖中国一切传统学术而继承国粹。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一脉相承,堪称不朽。其中传统文化之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它让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离开它,就不能叫中国文化,不能叫国学。国学代表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国学中主体是儒学,如果说国学是条河流,儒学就是主流,国学是一棵树,儒学就是主干,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 二、国学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设,因为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未来的中国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所以,弘扬传承中国的国学文化其重大意义就在于此。今天就国学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国学,是如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了,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我们的祖辈们的经历经验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之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领悟其中奥妙。他们留下这些书文给后代们,自然希望我们传承这些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经世致用。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与世界教育的接轨,思想与行为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学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学,英语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对国学的课程也很少提及。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德行的教育才应该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还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书院这个平台,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修炼自身,传道授业,他自己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了无数人,但仍然十分谦和并注意学习,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经典国学存在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论经典国学存在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何谓国学?本人认为国学就是自华夏民族产生以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学。中国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自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华夏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而国学就是这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要了解国学,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国学的记载最早应出现在竹简、帛或器物上,中国较早的文学著作有《诗经》、《楚辞》,谋略类的书籍有《素书》、《鬼谷子》等,这些先秦时代的书籍历经千年而不衰,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习吗?秦朝前期由于焚书坑儒、春秋大一统,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产生的许多文化著作付于一炬,这是国学的巨大损失,但还是有一些国学经典保存了下来。秦汉时期是中国的大一统时期,这时候出现了赋文辞藻华丽,语句流畅,显示了盛世的文学特点。这时候的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后来东汉时期政治凋敝,文人士大夫们片面追求语句的工整对称,而内容空洞,文学创作走向了下坡。到建安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一统,生产生活避免了战乱的干扰,因而文学创作走向高峰,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首的文人们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其虽已晚年仍将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成为了千古名句。随后又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时期国学发展较慢。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但文化领域的不良风气已严重影响了国学发展,于是韩愈率先发起古文运动,肃清文化之风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和作品,如《师说》、《将进酒》等。宋

元以后,国学进入缓慢发展时期。以上是国学发展历史的概况。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学经久而不衰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国学的存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例如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占据主导,因而法家学说盛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而在和平时期,儒家的“仁、礼”学说受到统治者推崇,汉武帝采取”天下合归儒“的主张,太学生曾达到三万之众。之所以这么做,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统治者教化人民的需要,但总体来说,这时期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学尤其是儒家学说进入正统地位。由此可见,国学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断绝,虽然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文化摧残现象,但总体上国学根本未曾动摇,中国的国学代代人才济济,使国学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下来。而观其它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充当好接班人的角色,让国学传承下去,这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或是说中国的脊梁。 中华文化的存在或者说是国学的存在,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本身就固有兼收并蓄的特征。历史上的孝文帝改革、蒙古族入土中原,都使中华文化呈现出新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