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实验

心理测验实验

实验四常用心理测验方法

一、心理测验简介

(一)概念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一般采用量表形式,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教育、心理、医学、卫生、体育、军事、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拔、心理筛查和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种类

心理测验按目的、性质、方法和测试形式等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

1.按测试目的,可分为:

(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用于测量智力,如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瑞文联合测验(combined reven’s test CRT)、绘人测验等。

(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定个

体心理品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6项人格特征量表(16PF)等。

(3)神经心理测验(neuropsychological test):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测量脑损伤引起的心理变化,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视觉辨别测验等。

(4)特种技能测验(special ability test):检测人的音乐、机械操作、绘画、书写等多种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评定:评定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2.按测验性质,可分为:

(1)言语测验:以言语提出刺激,受试者用言语做出反应。大部分心理测验属此类。

(2)非言语测验:即操作测验用操作或语言提出刺激,受试者用操作做出反应。

(3)言语-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上述两方面测试内容,韦氏智力量表即属此类

3.按测验方法,可分为:

(1)问卷(questionnaire):采取文字问答形式,衡量态度和行为。

(2)作业测验:以图形或其他类符号形式,让受试者做出特定反应。

(3)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用无结构、无固定意义的测试题,引起受试者反应,借以考察其人格特征和品质。

4.按测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

(1)个体测验:测验人与受试者面对面进行。诊断性测验多属此类。

(2)团体测验:一个测试人同时对多个受试者进行测试,以班级等团体为对象的教育心理学测量多以该形式进行。

(三)测试的实施原则

1.根据目的选择测验任何心理测验都有一定目的性和适用范围,有相应的信度与效度。应根据实际需要慎重考虑选用何种测验,认真取舍。

2.与受试者建立友好信任关系若不能取得受试者信任,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受试者常无法表现出真实的反应,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所有心理测验获得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对此应做具体分析判断,作恰当解释。儿童少年正在旺盛生长,其神经系统发育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代偿性,不能单凭一两次测试结果就轻易下结论。

4.资格认证和职业道德心理测验是严肃而科学的工作。心理测验者应具有本科以上专业学历,接受严格训练,经考核获得相应资格,才能开展这方面工作。

5.保密测试结果涉及受试者的权益和隐私。未经许可,不能随便向他人或单位公布。测验工具、测验程序、记录纸、指导语等应有专人保管,不随意泄漏。测试前不能让受试者知道内容,或进行专门练习,以免影响结果的真实性。

(四)实施测验的技术要求

1.测试场所房间不宜太大,墙壁四周无装饰物,光线明亮柔和,安静,桌椅高低大小适宜。主试者与受试者面对面或相邻而坐,测试开始后避免他人进出。

2.主试人首先要与受试儿童建立友好信任关系,根据其年龄、性别、性格和当时情绪,及时调整交流方式。为消除受试儿童紧张情绪,

可从日常生活开始提问,待其平静后再测试。测试中保持充分耐心,随时对受试儿表示关心、友好和尊重。当对方有抵触情绪或轻易放弃时要鼓励其建立信心,不能有藐视性表示。严格按测验要求进行。不要单纯为测试而测试。善于观察受试儿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注意力集中程度,对指导语是否理解,有无影响测试的外来因素等。观察要认真仔细,又不能干扰测验进程。要有技巧的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保持中立态度,不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例如可说:“这是不准说答案的呀”,“方法很多,个人有个人的做法”等。

3.受试儿年龄越小,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和耐心越有限。应视实际情况允许适当休息、喝水、走动、上厕所等。为保持小儿良好的动机,适时加以赞扬鼓励,如可结合操作,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赞扬:“不错”、“加油啊”、“这个题很难,你再大一点才能学会”等,不必每一道题都用同一口气称赞,同样的赞语不能保持对小儿的鼓励作用。测验应保持一定速度和流畅性,即不能无视其提问,又要控制谈话时间。交谈不宜太长或话题不着边,过于催促和哄骗都会影响儿童作出

自然反应。较大年龄儿童测试时,尽量避免家长、老师在旁;小年龄者可允许父母亲一人在旁,但要告诫其不给孩子任何指导或暗示。

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用于了解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一)测验目的

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

(二)理论背景

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 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曾有58项题

目的版本和35项题目的简本,现在普遍得到应用的是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组成的版本,所以也将此测验简称SCL90。格瑞思在中国普遍应用的版本的基础之上,分别制定了最新的不同年龄群的常模,并且将最原始的版本《症状自评量表-SCL90》晦涩难懂的解释修改为通俗易懂的、适合中国人的解释系统。

(三)测验构成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定时间: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时间。

(四)测验量表(见下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以下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内下述情况影响您的实际感觉,按照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评分,分别记为1、2、3、4、5

分,并在相应的分数上划圈。

1.头痛。1-2-3-4-5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1-2-3-4-5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1-2-3-4-5

4.头昏或昏倒。1-2-3-4-5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1-2-3-4-5

6.对旁人责备求全。1-2-3-4-5

7.感到别人能控制您的思想。1-2-3-4-5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1-2-3-4-5

9.忘记性大。1-2-3-4-5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1-2-3-4-5

11.容易烦恼和激动。1-2-3-4-5

12.胸痛。1-2-3-4-5

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1-2-3-4-5

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1-2-3-4-5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1-2-3-4-5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1-2-3-4-5

17.发抖。1-2-3-4-5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1-2-3-4-5

19.胃口不好。1-2-3-4-5

20.容易哭泣。1-2-3-4-5

21.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1-2-3-4-5

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您。1-2-3-4-5

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1-2-3-4-5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1-2-3-4-5

25.怕单独出门。1-2-3-4-5

26.经常责怪自己。1-2-3-4-5

27.腰痛。1-2-3-4-5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1-2-3-4-5

29.感到孤独。1-2-3-4-5

30.感到苦闷。1-2-3-4-5

31.过分担忧。1-2-3-4-5

32.对事物不感兴趣。1-2-3-4-5

33.感到害怕。1-2-3-4-5

34.您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1-2-3-4-5

3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1-2-3-4-5

36.感到别人不理解您、不同情您。1-2-3-4-5

37.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1-2-3-4-5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1-2-3-4-5

39.心跳得很厉害。1-2-3-4-5

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1-2-3-4-5

41.感到比不上他人。1-2-3-4-5

42.肌肉酸痛。1-2-3-4-5

43.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1-2-3-4-5

44.难以入睡。1-2-3-4-5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1-2-3-4-5

46.难以作出决定。1-2-3-4-5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1-2-3-4-5

48.呼吸有困难。1-2-3-4-5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1-2-3-4-5

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1-2-3-4-5

51.脑子变空了。1-2-3-4-5

52.身体发麻或刺痛。1-2-3-4-5

53.喉咙有梗塞感。1-2-3-4-5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1-2-3-4-5

55.不能集中注意。1-2-3-4-5

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1-2-3-4-5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1-2-3-4-5

58.感到手或脚发重。1-2-3-4-5

59.想到死亡的事。1-2-3-4-5

60.吃得太多。1-2-3-4-5

61.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1-2-3-4-5

62.有一些不属于您自己的想法。1-2-3-4-5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1-2-3-4-5

64.醒得太早。1-2-3-4-5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1-2-3-4-5

66.睡得不稳不深。1-2-3-4-5

67.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1-2-3-4-5

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1-2-3-4-5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1-2-3-4-5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1-2-3-4-5

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1-2-3-4-5

72.一阵阵恐惧或惊恐。1-2-3-4-5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1-2-3-4-5

74.经常与人争论。1-2-3-4-5

75.单独一个人时神经很紧张。1-2-3-4-5

76.别人对您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1-2-3-4-5

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1-2-3-4-5

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1-2-3-4-5

79.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1-2-3-4-5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或不象是真的。1-2-3-4-5

81.大叫或摔东西。1-2-3-4-5

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1-2-3-4-5

83.感到别人想占您的便宜。1-2-3-4-5

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1-2-3-4-5

85.您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1-2-3-4-5

86.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1-2-3-4-5

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1-2-3-4-5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1-2-3-4-5

89.感到自己有罪。1-2-3-4-5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1-2-3-4-5

(五)分析统计指标

1.总分

(1)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

(2)总症状指数,也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总分÷90)。

(3)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1-4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总分÷阳性项目数)。

(4)阳性症状均分是指总分减去阴性项目(评为0的项目)总分,再除以阳性项目数

2.因子分

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9个因子含义及所包含项目为:(1)躯体化:包括1,4,12,27,40,42,48,49,52,53,56,58共12项。该因子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包括了3,9,10,28,38,45,46,51,55,65共10项。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

(3)人际关系敏感:包括6,21,34,36,37,41,61,69,73共9项。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

(4)抑郁:包括5,14,15,20,22,26,29,30,31,32,54,71,79共13项。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反映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5)焦虑:包括2,17,23,33,39,57,72,78,80,86共10项。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一项身体感受的项

目。

(6)敌对:包括11,24,63,67,74,81共6项。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

(7)恐怖:包括13,25,47,50,70,75,82共7项。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一些项目。

(8)偏执:包括8,18,43,68,76,83共6项。本因子是围练偏执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制订: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9)精神病性:包括7,16,35,62,77,84,85,87,88,90共10项。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此外,也可以反映精神病性行为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指征。

此外还有19,44,59,60,64,66,89共7个项目未归入任何因子,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分析时将这7项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各因子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各因子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因子项目数(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例如强迫症状因子各项目的分数之和假设为30,共有10个项目,所以因子分为3。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下面是正常成人SCL -90的因子分常模,如果因子分超过常模即为异常。

项目X+SD

躯体化 1.37+0.48

敌对性 1.46+0.55

强迫 1.62+0.58

恐怖 1.23+0.41

人际关系 1.65+0.61

偏执 1.43+0.57

抑郁 1.5+0.59

精神病性 1.29+0.42

焦虑 1.39+0.43

三、贝克抑郁量表

贝克抑郁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1967年

编制的。量表共有21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一个"症状-态度类型",来表示抑郁状况。贝克量表操作比较简单,应用很广泛。

(一)贝克抑郁量表问卷

贝克抑郁量表

指导语:这个问卷由许多组项目组成,请仔细看每组的项目,然后在每组内选择最适合你现在情况(最近一周,包括今天)的一项描述,并将那个数字圈出;如果在一组内有不止一条适合你,请将适合你的条目都圈出来。请先读完一组内的各项叙述,然后选择

一、0. 我不感到悲伤 1. 我感到悲伤

2. 我始终悲伤,不能自制

3. 我太悲伤或不愉快,不堪忍受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桃花 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 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的规律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四、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心理测验实验

实验四常用心理测验方法 一、心理测验简介 (一)概念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一般采用量表形式,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教育、心理、医学、卫生、体育、军事、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拔、心理筛查和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种类 心理测验按目的、性质、方法和测试形式等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 1.按测试目的,可分为: (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用于测量智力,如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瑞文联合测验(combined reven’s test CRT)、绘人测验等。 (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定个体心理品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6项人格特征量表(16PF)等。 (3)神经心理测验(neuropsychological test):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测量脑损伤引起的心理变化,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视觉辨别测验等。 (4)特种技能测验(special ability test):检测人的音乐、机械操作、绘画、书写等多种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评定:评定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2.按测验性质,可分为: (1)言语测验:以言语提出刺激,受试者用言语做出反应。大部分心理测验属此类。 (2)非言语测验:即操作测验用操作或语言提出刺激,受试者用操作做出反应。 (3)言语-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上述两方面测试内容,韦氏智力量表即属此类 3.按测验方法,可分为: (1)问卷(questionnaire):采取文字问答形式,衡量态度和行为。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必看的实验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535 更新时间:2009-2-4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 +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 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 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 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

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 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5、双生子爬梯试验-格赛尔 实验内容: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7周,C只练了2周。 实验结论: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6、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 实验内容: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

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实验 一、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46 周的同卵双生子A 和B。格塞尔先让A 每天进行10 分钟的爬梯训练,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 周后,A 爬5 级梯只需26 秒,而B 却需45 秒。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 反而超过了A,只要10 秒钟就爬上了5 级梯。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即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吉布森、沃克:视崖实验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臵。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该实验装臵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 名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 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 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 时,68%的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 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三、陆钦斯:量杯实验 陆钦斯(Luchins,1942)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例如A量表中水约占1/3,B量杯中的水为满杯,C量杯中的水约占1/5。有N组盛有不同水量的量杯进行实验,笔者举例。)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

心理测验实验

心理测验实验

实验四常用心理测验方法 一、心理测验简介 (一)概念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一般采用量表形式,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教育、心理、医学、卫生、体育、军事、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拔、心理筛查和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种类 心理测验按目的、性质、方法和测试形式等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 1.按测试目的,可分为: (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用于测量智力,如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瑞文联合测验(combined reven’s test CRT)、绘人测验等。 (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定个

体心理品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6项人格特征量表(16PF)等。 (3)神经心理测验(neuropsychological test):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测量脑损伤引起的心理变化,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视觉辨别测验等。 (4)特种技能测验(special ability test):检测人的音乐、机械操作、绘画、书写等多种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评定:评定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2.按测验性质,可分为: (1)言语测验:以言语提出刺激,受试者用言语做出反应。大部分心理测验属此类。 (2)非言语测验:即操作测验用操作或语言提出刺激,受试者用操作做出反应。 (3)言语-操作混合测验:结合上述两方面测试内容,韦氏智力量表即属此类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经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下面介绍12个经典实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心理学。 1.阅读实验 阅读实验比较关注的是阅读理解,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提爱纳的“断言-预测-确认”(SQ3R)。SQ3R是一种阅读技巧,被用于改善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具体过程为:读者首先需要断言自己对于文章要获得哪些信息,然后预测文章的要点和结论,最后确认预测是否正确。 2.逆序作息实验 逆序作息实验是在同等可供睡眠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睡眠时间来观察个体的记忆能力变化。一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逆序作息(即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

3.需求成长实验 需要发展实验(Need for Achievement)是由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研发的检测个体成就需求的方法。研究人员向被试者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检测其对成就的需求程度。 4.工作记忆容量实验 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储每个人正在处理的信息所需的容量。在这项经典实验中(我们称之为“唐氏智商测试”),研究人员通过记忆图像来测试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根据结果中的数字和空间位置提示。这项实验成为了衡量工作记忆能力的标准化测试。 5.条件化学习实验 条件化学习实验是一种学习新的行为和责任的方式。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小白鼠按压杆以获得水的奖励。这个良好的行为在之后的训练中被刻意被打破,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获得水,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学会新的行为模式。 6.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测试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会展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颜色和实际描述的颜色不同。例如,单词“蓝色”可能以红色呈现。参与者需要尽快回答描述单词颜色的词汇,而不是阅读文本本身。 2. 镜像自我意识实验:将一面镜子放在参与者前面,然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形象。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外貌时,研究人员可以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 3. 潜意识联想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参与者关注显示的黄牛,并提供与黄牛有关的单词。然后,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查看他们与黄牛相关单词的反应强度。 4. 音调实验:播放一首包含高音和低音的音乐。研究人员可以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音乐表达的情绪,并了解高音和低音在情绪讯息中的作用。 5. 社交认知实验:展示一系列面孔,让参与者记住。随后,将一些新的面孔混合到其中,让他们判断哪些面孔之前出现过。这样可以测试他们对面部特征和社交情境的记忆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1. 立体图形实验:让被试者观察两幅图形,一幅是立体的,一幅是平面的,然后询问被试者哪幅图形更有深度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立体图形,即使两幅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名字效应实验:让被试者进行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之前告诉被试者的名字是“聪明的人”或“笨的人”。结果 发现,被告知自己是聪明人的人更容易通过游戏,因为他们的自我期望更高。 3. 语言框架实验:给被试者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描述一个人善良,另一个描述一个人自私。然后,让被试者回忆被述及的事件。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容易回忆与善良和正面有关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与自私和负面有关的事件。 4. 颜色意义实验:让被试者查看一个单词表,其中包括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而不是读出单词本身。结果发现,当颜色与单词的意义发生冲突时,被试者通常会犯错,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处理文本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图像特征。

心理测验试验

心理测验实验 实验四常用心理测验方法 一、心理测验简介 (一)概念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一般采用量表形式,以分数或等级对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教育、心理、医学、卫生、体育、军事、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能力评价、人才选拔、心理筛查和诊断、行为评定、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种类 心理测验按目的、性质、方法和测试形式等的不

同,分成不同类型。 1•按测试目的,可分为: (1)智力测验(intelligenee test):用于测量智力,如比奈一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 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瑞文联合测验 (combined reven ' test CRT)、绘人测验等。 (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测定个 体心理品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e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16项人格特征量表(16PF) 等。 (3)神经心理测验( n europsychological test): 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测量脑损伤引起的心理变化,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视觉保持测验、利脑测验、视觉辨别测验等。 (4)特种技能测验(special ability test): 检测人的音乐、机械操作、绘画、书写等多种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评定:评定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如社会成就量表、智残评定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 2•按测验性质,可分为: (1)言语测验:以言语提出刺激,受试者用言语做出反应。大部分心理测验属此类。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 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 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他们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问题的表述方式、参考点和损失厌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出现偏差。 6. 情感传染实验(Emotional Contagion) 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乔治·哈默(George H. Mather)于1996年设计。实验通过观察人们在观看他人表情时自身情绪的变化,发现人们的情绪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而被感染,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一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传播的现象。 7. 短暂记忆实验(Miller's Magic Number)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在1956年提出了“魔幻数字7±2”的理论。他通过实验证明,人类的短暂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个加减2个。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我们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和记

心理学40个经典实验

心理学40个经典实验 以下是心理学领域中的40个经典实验,这些实验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杜尔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 康多尔效应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3.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s)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Piaget's experiment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5.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Pavlov's classical conditioning experiments) 6.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 experiments) 7.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和约翰·达利的爱情实验(Love experiments by Elizabeth Loftus and John Dali) 8. 阿斯特·威伯的空间错误实验(Asch's spatial errors experiment) 9. 米尔纳和希特的监狱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实验(Milner and Shetter's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 of prison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10. 阿尔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 1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实验(Erikson's experiments on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12. 韦伯的社会影响实验(Weber's experiments on social influence) 13. 尼斯贝特的协作实验(Nisbett's experiments on cooperation) 14. 约翰逊和伦斯利的幼儿动物偏好实验(Johnson and Lonsdale's experiments on infant animal preferences) 15. 阿斯特·斯克勒普的情感干扰实验(Stroop's experiments on emotional interference) 16. 珍妮·特尼的社会认知实验(Tversky's experiments on social cognition) 17. 霍夫林的尺寸错觉实验(Hoffling's experiments on size illusions) 18. 韦尔特曼的视错觉实验(Wertheimer's experiments on visual illusions) 19. 霍夫林的集体行为实验(Hoffling's experiments on collective behavior) 20. 芒福德的孤立效应实验(Mondrian's isolation effect experiments) 21. 艾登斯的亲子关系实验(Ainsworth's experiments on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在他们面前的事放在碟子上的一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 他们要不就把棉花糖吃掉,要不就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 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后屈服了-—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这里有《时代》的跟踪报道。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的采取了回避策略,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更成功。 我们可能有非常矛盾的道德冲动体验。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 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相当令人惊恐的著名实验,是关于人们当被要求伤害他人的时候,内心关于个人道德和服从权威的想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Milgram希望通过进行这个实验,可以在二战这个灾难后深刻理解纳粹战犯可能保有的永不可饶恕的行为。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他共同测试一对被试,一个担当“老师”,另一个担当“学生”。如果学生答错问题,老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电击(学生大概是坐在对面的房间,但实际上他不会受电击).取而代之,Milgram会播放一些喊叫声,听起来就像是那个

10大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什么要做当下正在做的事?虽然我们尽力去“了解自己”,但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却知之甚少。就像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过:“每个人对别人来说,都是深远的奥秘和奇迹——此事细想起来确实玄妙。”(“A wonderful fact to reflect upon, that every human creature is constituted to be that profound secret and mystery to every other.”) 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其行为背后的源动力,心理学家一直努力着对其一探究竟,如今已取得巨大进步。除了那些鸡尾酒会式的谈话,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已经展现了人性中普遍却令人惊讶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变自我认知的10大经典心理学实验。 总会有恶在心中 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可以说,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就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研究了社会现状对人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主导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心理学系地下室改造成一个模拟监狱,选择了24个(无犯罪记录,均精神健康)本科生来分饰狱警和囚犯,然后利用隐形摄像机观察囚犯(需24小时呆在牢房中)和狱警(八小时轮班制)的行为。 由于狱警的虐待行为,有时甚至上升到精神折磨的地步,以及囚犯的极端情绪压力和焦虑表现,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进行六天之后被强制终止。 “狱警对囚犯的侵犯不断递增,先是脱衣裸露,用纸袋遮盖头部,最后是各种欺凌侮辱的性行为,”Zimbardo对《美国科学家》的记者说,“六天之后,我不得不终止实验,因为现场已经失去了控制——我连睡觉都担心晚上狱警会对囚犯做出要命的事情。” 对周遭熟视无睹 We don't notice what's right in front of us.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阿希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编辑本段从众定义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编辑本段实验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编辑本段原因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遵循社会规范往往可以得到奖赏。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编辑本段结论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这也就是中国所谓的“人云亦云”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