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况

该课题分7个学科组课题和4个个人课题,它们分别是:

语文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数学组--探索数学实践活动;英语组---英语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物理信息组---物理学科中的环境教育;生物化学组---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的研究;政史地组---在探索鸿山文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音体美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试验与研究;个人课题有:“弘扬泰伯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开发和利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开发和利用音乐课外课程资源——清韵吴歌”

二课题背景及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广大教师和其它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后培训,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问题了。即使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一次结构性突破。在中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由此而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发展。与以往学科课程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和生成性。但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文化、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这就让教师无所适从。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依据当地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就开发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以校为本,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主旨,结合鸿声传统节日(清明)、吴文化节(4 月10号)、本校校园活动(科技节、班团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文化名人6位钱氏院士,以及丰富多彩的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鸿山十八景、伯渎河、彭祖墩遗址、越国贵族墓、德育革命教育基地)、地方特产(清明团子、蒸糕、鸿山葡萄、推酥麦饼、泰伯茶叶)和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生态园、农业示范园、遗址公园、湿地公园等,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和开发了校本教材

《我们的家乡----文化古镇鸿声》。在对实施的过程和成效进行有效的探讨和分析后,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基于以上的情况,学校提出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这一课题。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来讲,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本课题所指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的其他校内资源以及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3、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指教师为了反映教育理想和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开发研究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有地方和学校依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不同的地方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方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凭借有山有水的自然优势,清新淳朴的民俗民风,加上吴越文化名胜保护区的开发,都为我们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理论依据

1、纲领性文件

主要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素质教育理论核心理论》等。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

2、合作学习理论

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不只是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的价值远在小组之上。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是门探究性较强的课程,发挥自主、小组、集体等不同形式的主体作用,不仅利于学习成果的产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责任心、情感交流、意志等。

3、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来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也应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灵活性。它还倡导个性、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面对的是生活或尽可能大的世界,学生只有解放一切,才会有个性的创造,或自由的创造,这些都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翱翔的空间。

五研究的目标

1. 探索开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2. 探索开发以学生生活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3. 探索开发以社区文化为切入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4. 探索开发以校园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5. 探索开发以社区经济环境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6. 探索开发以社区人力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六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特制定以下研究的内容:

1.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

3.劳技教育与传统养殖业

4.鸿声的钱氏家族

5.鸿山古今

6.泰伯文化及其对鸿声的影响

7.鸿声土特产

8.鸿声的生态环境

9.学校德育教育基地的德育资源挖掘

10.鸿声地区的旅游开发设计

11.鸿声的历史研究

12.鸿山镇的明星企业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又将本课题分解为以下七个子课题。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2.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初探

3.英语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物理学科中的环境教育

5.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的研究

6.在探索鸿山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7.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组的指导,发动师生,深入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当地人文资源、校园文化,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多方面查阅资料,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过程和材料的积累,及时整理分析和提炼,并及时反思,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介绍、经验总结、论文和案例。

八研究步骤和过程

A、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3年左右,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 05.6---06.2

主要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理论学习,健全课题组组织机构,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活动步骤:(1)进行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2)成立实验领导小组、指导小组。(3)确定子课题,完成申报方案,完成开题准备工作。(4)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

2、课题研究阶段: 06.3—-09.2

主要工作: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调整,及时反思,进行阶段总结,撰写中期报告。

活动步骤:

(1)06.3—06.6 ①对教师就如何提出问题的策略、如何确立选题方向、如何确定主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怎样指导进行培训。②组织课题组交流。

(2)06.7—08.2 ①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的学生确立合作对象,成立合作小组。②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索、确立主题、设计课题方案、记录与自我监控的策略方式进行指导。③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生成性原则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08.3—09.2 ①总结课题研究的实验经验,完成阶段性成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期情况汇报》。②根据研究情况调整计划深入研究,扩大课题研究范围。③完善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④各课题组组织课题沙龙活动。讨论交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3、课题总结阶段: 09.3—-09.11

主要工作: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编写课题成果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活动步骤:(1)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充分准备。

B、研究过程

1、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

学校建立起由校长、教导处与教科研负责人、教研组负责人及行政组成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包括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方案和规划,协调和安排课程研究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健全课程研究的管理制度,落实课程研究的评价,对教师在实施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指导,对课程研究的主要方面把关。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方案

学校的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学校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方案,它是学校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行动的指南。制定这一开发研究方案,从这几方面入手。(1)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确定课程开发研究的起点;要将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使之符合本校实际。(2)组织力量研究学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社区所赋予的特色资源和学校的传统资源;广泛地发动教师和学生,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初步打算,从而形成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3)对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如课时、教师、评价等作出初步的规定。(4)在实践中修改方案,使之逐步完善,逐步呈现学校特色,逐步增强指导性。

3、成立教研小组浓厚研讨氛围

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计划,力求将教学、科研和管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或以年级为单位,或以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主题为单位,成立教研小组,并指定负责人,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们集体学习讨论,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得失,共同探讨开发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办法等。用这种方式将日常的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4、深入实践、踏实研究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主要开展了“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通过调查、设计、访问、探究等环节,培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1)个人活动: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种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细致、具体地体验活动的内容。如鸿山镇首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学在家庭”征文比赛、区级演讲比赛、吴地名人故事赛、原创爱国诗文征集活动、书法美术比赛。

(2)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组成活动小组,同一学生可参加不同小组,这种活动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如我们课题组开展的“清明团子”活动,我们同学组合成小分队,奔赴农村、探访老人,询问如何制作团子

的过程。

(3)集体活动:一般以班集体的方式进行,有时也以年级段为单位组织。如:活动开始时的动员、方案的制定、结束时的总结、成果汇报等;还有班集体组织的参观访问、专家介绍、作品展示等都采用此种形式。

(4)知识竞赛:根据参与者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分组进行智慧和能力的比赛。如“吴文化”知识竞赛等。

(5)课外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双休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些实地考察,了解社区生活,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业余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积极探索的个性品质,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6)文艺演出或展览。结合学校传统节庆活动,举办大型汇报展览,开展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活动成果的舞台,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如举办吴文化节、校运动会活动等。

5、活动模式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我校师生在以往开展这一活动的的实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主题的确定主要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这就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如语文组开展以吴文化为主题的“吴语沙龙”综合实践系列活动,有活动“开心词典——吴文化知识竞赛、我是小小辩论手——泰伯文化与当今文化、梨园吴歌——家乡戏的魅力”,还开展让作文引导课题研究为主题的弘扬泰伯文化,开展“我心目中的泰伯”“由院士之乡所想到的”“鸿声,我为你骄傲”等系列作文实践活动。英语组举办手抄报、剪贴报、看图写话比赛、看图说话比赛、情景对话比赛等一系列学科比赛活动。通过举办手抄报这种含有环保的主题的学科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利用废弃的旧年历、旧挂历来构思、绘画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内容。学生为了编辑制作一幅自己满意的手抄报,往往会用心思去查阅汉英词典、电子词典或者电脑上的金山汉译软件,用英语为这些图片标注解说。

(2)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目标,使活动有连续性,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方案的制定,要经历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和论证完善的环节。

(3)组织实施活动:当活动方案制定后,活动就进入实际意义上的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课程实施

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原则,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4)活动总结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已积累了相当的资料,形成了感性认识,这时,就要对活动过程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或口头汇报材料,对这些资料经加工后,还要及时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这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又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研究成果

1、师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1)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使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能结合学校校内外资源,设计一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如《珍爱生命》和案例《鸿声的生态环境》获得市二等奖,《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获得省三等奖,教学设计《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获得全国三等奖,论文《依托英语课程资源,有效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省二等奖,主题活动方案《手拉手,话小康》获得区一等奖,周老师获得“第19届国际和平周可一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省级优秀辅导员。各位老师总结经验,汇总成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全国级类别的有26个,省级的有7个,市级的有8个,区级的有32个。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幸福体验。做到常规活动常抓不懈,平时教学工作稳扎稳打,科技节、文化节活动全面开花,竞赛活动彰显风采。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几年来,全国类级别的有25个,省级的有7个,市级的有10个,区级的有25个。其中邹淼同学获得“中国青少年读写500强少年组铜奖”。陈艺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吴正阳获得“可一”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省二等奖,陈静、陈艺、黄琦获得“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一等奖,周旦德、华婷婷获得“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一等奖。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效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故课程资源主要蕴藏在学校、学校所在社区和当地地方。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1)利用鸿山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作为人文资源丰富的江南名城,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无锡如一颗耀眼的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吴文化元素,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鸿山镇是吴文化的主

要发源地,有着被列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鸿山遗址生态园,有泰伯墓、伯渎河历史遗存,有着丰富地历史人文故事,有着悠久的民俗民风,有着现代气息的生态园、吴文化广场、湿地公园、遗址公园,有着培养人高尚情操的德育基地(淮海义庄、锡东革命烈士墓)等。这些丰富的当地文化资源,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①环境文化:

鸿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开发之中。对于传统与开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做了深刻的探讨,开展了“鸿声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家乡现代化”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让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行动起来,他们从地方风土人情杂志、老人讲故事中和互联网上搜集了各类丰富的资料,了解到我镇从吴越春秋时期历史的变更和家乡的现代化的建设。学生们从报刊杂志网络中了解到,建设与环境的保护要和谐的统一。我们还要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不乱扔垃圾,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拒绝食用一次性筷子”“一水多用”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大家制作了环保广告、宣传环保知识、制作爱我家乡海报,夸夸我的家乡美。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们获得的许多环保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鼓励并关注他们与人交流、团结合作、潜心观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执着进取、善于总结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甚至重塑了学生的品格。

②旅游文化:

鸿山,一座不高的,但景色迷人。有久负盛名的鸿山十八景,有泰伯墓、伯渎河,有遗址公园、有湿地公园、有生态园、有农业示范园、有吴文化广场,还有葡萄园等等。我们常常利用每年一度的春游、秋游的时间,让学生走进鸿山的山山水水,了解鸿山,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民俗文化:

让学生了解鸿山地名的由来及历史变革,了解鸿山悠久的历史和吴文化渊源;了解鸿山的民俗习惯,体会鸿山人的勤劳、善良、淳朴的民风;认识与鸿山有关的著名人物(泰伯、梁鸿与孟光、钱氏六院士)及其相关的生平事迹;以榜样激励学生学会做人;会说鸿山的动人传说故事,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知晓鸿山的土特产等,能说土特产的特点,大致了解制作、生产过程。清明的扫墓与踏青以及清明文化“清明团子”。经过同学们集体讨论,设计了“清明团子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这种传统食品。经过大家一番细致地工作、精心地筛选,一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心血的活动计划终于新鲜出炉了。接下来同学们就开始根据活动计划分头工作。有的调查清明团子的由来,他们从地方杂志上找到,有的调查为何清明团子有两种颜色,一青一白意欲为人“一清一白”,有的从老人口中得知三种馅的含义,原来馅在鸿声方言中读“让”,三馅而即泰伯“三让皇位”的意思。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各小组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获取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这些研究还不够。如何让同学们对清明团子的认识由感性程度上升到理性层面呢?老师让学生调查清明团子进入市场的活动。同学们在本镇和外镇的街头对顾客做随机采访,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感悟什么。大家都非常富有灵气,立即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本地市场上清明团子的销售量并不是很大?我们能否把这

种产品推入市场呢?后来大家通过网上了解其他农产品的进入市场的一些模式,经过以上“提出热点问题——理清思路——制定活动计划——调查研究——形成观点——撰写文章”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撰写实践小论文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2)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社会是个大舞台,自然是个大世界。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走进了新课程。如组织《爱心传递,真诚奉献》义卖活动将所得的捐款全部奉献给“爱心基金会”,活动倡导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学习雷锋好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无私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对明天的承诺》对学生进行传统革命教育和爱国教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他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创节约型校园树节约新风尚》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通过节水、节电、节纸等方面的内容体验节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从自己出发,以身作则,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加入创节约型校园活动中来。开展了治理“黑龙黄河”活动,就是治理企业的烟囱排废气问题和伯渎河污染问题。

(3)立足学生生活兴趣,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韭菜的种植》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了解韭菜的情况,考察其生长和销售情况,使学生增加了很多知识。《今日我当家》学生通过制定日谱表---采购主、配、调料---烹饪加工---撰写总结报告等,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明白了营养的合理搭配、养成日常饮食的良好习惯。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从其生活世界发现、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学校教育,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教学资源,然后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特点进行开发,设计出适合我校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有特色、合理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走出了校园、走上了社会、贴近了自然,有了学校生活中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体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普遍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1)在资料的收集中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如在《鸿声的钱氏家族》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了大量的鸿山钱氏家族方面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书面材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把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选择有价值的资料来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调查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在《过节日》活动中,队员们团结协作,先后走访了当地老人,上网搜索材料,实地尽心了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的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体验、研究的过程。比如我们开展的《噪声的危害与防治》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4)在情感的教育培养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大自然中体验生存与发展,学会基本的独立生活的方法,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会遵守公共秩序,体验集体生活,培养与人合作、团结的品质。《明天的承诺》让学生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不断地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外出学习、举办讲座、集体培训、课例观摩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观念,从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等方面来重新审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形成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教材,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形式是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课,它的课程结构是多元的,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学生更是活动的主体。

(2)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打破了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之间的壁垒,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实施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知识的综合,还要关注社会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三方面的内容整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开始积极关注本学科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学科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老师们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关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已成了一种习惯。

(3)促进了教师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大大激发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热情,教师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也从原来的教育教学领域扩展到文学、自然科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领域。教师的知识面不断拓宽,知识不断更新。教师能有效的整合知识于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去。

5、课题研究还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发展

(1)促进了学科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促使指导老师开发出了多个适合我校学生活动的课程资源,不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课外知识,促进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和活动总结内容真实具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于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学习,他们也都表现出较先前更积极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努力的学习状态。

(2)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也是一门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同时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信息技术、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成为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的同时也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十、研究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课程。我们认为,只要以开放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2、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要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渠道。

3、综合实践活动仅在校园开展毕竟有限,但若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安全则是一个重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鼓励合作。如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课题研究会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实践不会停止,思考也不会停止。新的实践,新的思考,一定能带给我们新的发现,我们期待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11

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研究 ---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甘肃省平凉市第四中学 陈喜霞张宏伟韩敏张鹏飞刘志军 744000 《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研究------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我校承担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自2010年开题以来,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预期任务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将实验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国家课程因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必然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从而不得不与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基于此,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使课程的决策、开发权力由国家高度集权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主体分享转变,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的课程计划。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本身就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研究和编制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它的重要性,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程度地开展各种研究,在课堂教学理论等方面,相继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著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为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作了重要的理论探讨,填补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理论空白。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理念下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如何多方位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教学目标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泰安六中刘建国 摘要:“教学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我校课题组以模式构建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做什么”和“怎样做”,在整合中有效构建和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在实施中提炼出以“情境激趣、明确主题——参与指导、自主实践——全程评价、激励创新——交流反思、生成主题”为基本环节的“主题探究式”基本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使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并列入各中小学中一个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此课程如何才能顺利地进入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板块,这几乎是我国当前教育战线各部门所关心的问题。如何通过有效地途径,多渠道(包括课程操作规范、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组织学习模式、学习评价、教育资源开发等)进行课程的实施,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变为中小学学校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这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中,“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学模式是操作层面上的情境、程序与方法的集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思路不仅包容了教学模式,它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概括的眼光审视教学模式。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时,必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并以它来体现其思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思路更强调教育思想、教育价值与教学理念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因此,我校选择了此课题,想以模式构建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做什么”和“怎样做”,实践和探索可以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和方法。在自我实践、探索、反思以及与同行的相互交流探讨中,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

综合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执笔人徐淑芳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本、教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或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 1、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同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焕发生机,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 3、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或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具体地分解问题,运用基本的逻辑方法分析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活动始终应把握的基本要素。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强调得出某些正确的、科学的研究结论,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过程的完整亲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科学研究活动,都强调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都十分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它的意义在于: 1. 课程代表了新的课程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注重传授给学生规范的,系统的书本知识,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掌握和运用生活知识、实践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生活知识、实践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与书本知识同等的价值。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也区别于学科教学,它完全摒弃了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自由、 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多次的尝试甚至是多次的失败当中自己“学”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使之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那就是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我们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课程内容于实施方式的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该课

<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论文

<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 关键字:教学开发课程课题历史学生研究教师资源历史课 前言一、课题的提出1、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单列一章专门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苏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2002年第6期)中指出,“除把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外,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也较为落后。主张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指出,“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影音资料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已经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教学上,但这些远远不够。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更广泛的开发新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涌现,但关于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成果则较少。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任重道远。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指出,“农村应该广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遗迹、文物,充分利用当地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及口碑资源,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很高。”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的图书、网络等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农村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十分落后。课程资源开发主体上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一直将少数专家学者编著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课堂的实施空间上仅仅将历史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农村普遍缺少阅览室、图书馆及网络资源等,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从课程资源内容上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由于教材结构单一并且落后于时代、忽视了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农村初中课程资源开发有其优势。农村初中,办学条件相对城区初中要落后的多,在课程资源方面特别是学校内的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如场地缺乏、设备陈旧、媒介单一等,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但是,农村初中同样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2003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区农村全面推广与实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应该而且必须受到重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加广泛地开发与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二、概念界定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既教育资源,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就历史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指可以用来进行历史学科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同时也包括诸如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形态模式等非物质要素。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

综合实践结题报告范本(共5篇)

综合实践结题报告范本(共5篇) - 写写帮文库 第一篇:综合实践结题报告范本 篇一: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3月中旬,我们带着调查问卷走进了红梅公园,对不同年龄的人们进行了调查与采访。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配合的人和一些不怎么愿意配合的老年人,尽管我们一次次礼貌地请求他们又被他们拒绝,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放弃,我们继续奋力地寻找其它的目标。 我们抽取红梅公园的40名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当面向他们提问,顺利完成了本次的调查活动。 经调查统计我们发现,14~30岁的人对外国的文化特色 都不是太了解,因此很想去别国旅游。它们认为中国文化相对外国文化还稍有欠缺, 他们更喜欢外国的文化与民风民俗。并且,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化并不一定能顺利传承下去,但他们希望能传承下去。 相对于14~30岁的人们来说,30岁以上的人们显得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一些。另外对于现在许多人更喜欢外国文化的现象,他们表示比较重视,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能够顺利传承下去。 在本次综合活动中,我参与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ppt 的制作与修改及个人小结的汇总。我做了很多可以锻炼我能力的事情,也借此提高了我的电脑水平。 这次的活动提高了我们每个组员的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了

我们的口才,同时也使我们更了解这个课题,更了解这个社会了。篇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正因为这样,他们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有限的时间都被各种学习和课外作业占满了,他们不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很多孩子滋生了厌学情绪,早恋,上网,逃学,成了普遍现象。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缺失,导致了学生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肤浅,“人性”的欠缺。学生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课本,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现状,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等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2、研究意义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现在教育形式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老师的创造力,有利于

中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在中,综合性学习在每个单元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为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可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样重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江泽民也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然而,在课改实践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没有开展过活动,少数尝试者也还只是停留在课本唯一、教师唯一、教室唯一的层次上。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1、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2、对综合性学习认识模糊。3、教师缺乏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方法。4、学校管理滞后成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障碍,使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缺乏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支持以及精神鼓励。要改变这种

现状,既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和技能,起核心作用,又要学校加强管理,构建适合新课程体系的管理制度,为师生提供适合开展活动的土壤,起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校还没有一个让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积极探讨尝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平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全靠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没有外在的监督、规范与鼓励。语文教学活动还是被动的、孤立封闭的,无法很好地做到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起来。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以及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不能协调合作,使人力资源造成浪费。多元、多主体评价制度千呼万唤不出台,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和评价制度。学校的管理依旧是以检查教案、作业本、作文本、出勤等为主。一所学校如果教师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去做,而是想方设法专门应付学校的检查,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和尝试?可是通过问卷调查,有许多教师与学生认为要进行语文综合性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量与能力。新的理念与施教产生的矛盾,激发了我们对这一神秘黑土地的探索与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激发、鼓励师生产生对综合性学习教与学的兴趣,探索积累一些经验与做法。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已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

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篇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果树栽培技术”课题结题报告加格达奇第三中学“果树栽培”课题组 内容摘要:“果树栽培”是由生物学科教师牵头和数学、地理、语文等学科合作开展的课题活动,基于加区三中大多数为两乡学生经常接触果树这个优势,经过三年各位老师的努力参与和学生的配合,课题基本任务已完成,在活动中我们重视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教师起指导作用,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力。关键词:稠李挂果期本土资源观察日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校课题“果树栽培的课题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收获颇丰。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各成员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已经完成。现在向领导汇报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课题,是2007年4月,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批准的大兴安岭地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开发》课题(编号:ZH0721Z)的子课题。

它开展的背景是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初中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使无条件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这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技工荒”一词经常在媒体上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失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扩招后,普通高中招生火暴。报读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初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少,职业技术一度受到冷落。其原因是国家人才评价和待遇政策偏重普通大学文凭,多数学生同挤“独木桥”。仅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初中毕业生能升入上级学习的学生只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70%,30%的学生没有深造的机会,而他们学不到一技之长,只能成为“半成品”。要改变我国重理论而轻技术的教育,首先,要改变国家的人才评价和人才待遇政策。再者必须对我国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改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到一技之长。改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实践技能成绩应该占到总成绩的一半以上。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基于加区三中所处的地理位置、现有的植物资源和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创出我校特色。 二、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的开发研究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的开发研究报告 本报告旨在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的开发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 门集合了许多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通过对丰富的主题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旨在帮 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各方面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1.确定主题 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爱好, 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比如,可以根据当前季节、特定节日等来确定主题,例如“春天里 的五彩缤纷”、“中秋国庆联欢晚会”,等等。 2.目标与能力 主题活动的目标应该明确,能够贯穿整个活动。目标应该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动手 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同时,在活动中强化培养学生思维反应能力、情商和领导力等核心素养,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 3.内容与方式 活动内容应该顺应主题,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的优势,以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和实践。例如,可以通过讲座、实地考察、模拟经营、团队合作等方式来达到活 动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游戏、互动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主题活动的实施效果 1.促进学生发展 主题活动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动中思,全面发展和提高各方面技能。同时,活动中各种形式的交流 与合作,也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度。 2.提高课程效果 主题活动的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性,在此基础上,提升了课程效果,同 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在活动中, 通过不同的实践环节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 具有重大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本报告旨在介绍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成果和反思等方面。 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长安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历史古迹、文化习俗、自然景观等,还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些资源开发为地方特色课程,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现状,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开发出一套完整的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体系,并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地方情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等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应用情况;然后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法,将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进行效果评估。

四、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开发出了一套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体系,包括历史古迹、文化习俗、自然景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地方戏曲等六大类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分别应用于中小学的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和戏剧等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研究反思 通过长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开发应用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发现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开发不充分、应用不够广泛、师资力量不足等。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农村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尽量在学校原

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特别日、韩等东南亚国家都普遍开设了美术自主课程,其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具有美育和智育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美术活动课程理念的进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领域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现代中小学美术活动课程的内容也逐渐趋向多样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科学课程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

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广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说起阅读,人们只会想到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不屑于数学的阅读,其实数学教学也离不开“阅读”。但数学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始终认为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殊不知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否则好比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读懂题目,谈何理解。因此数学教学同样需要阅读。数学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曾因此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的学习也不能离开阅读,阅读是提高数学素养的一个必要手段。 小学数学阅读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着眼于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各种软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以学校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显性资源,开发隐性的数学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学文化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生动丰富的阅读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阅读资源与教科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阅读资源开发的研究起主要指导作用,要求课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结题报告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两年多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以及教科书的呈现方式都不同于传统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主题突出,文体简约,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就决定了它不同于其它工具性学科,只要凭借教材一般都可以实现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和数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而需要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只依据教材而没有其他课程资源的补充,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价值,成了无源之水。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的生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重视生活教育价值,尤其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为儿童今后的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生活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其课程资源应该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包括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只有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从而生发的情感,才是深刻的、稳固的,同时也是由衷的。 因此,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需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时空,就显得犹为重要,可以很好地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仍还保持“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单纯的为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背诵知识。对课程资源认识模糊,开发利用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落实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整合地方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课题结题报告

整合地方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课题结题报告 潘时军 【摘要】一、课题研究背景:1、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是“基于载体的活动”,更是“基于资源的学习”。2、我校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继开发了“南山竹海”、“横涧茶场”等实践活动基地,积累了一些课题相关的经验,为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 【年(卷),期】2011(000)008 【总页数】1页(P156-156)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学素养;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 【作者】潘时军 【作者单位】溧阳市横涧小学,江苏2133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9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是“基于载体的活动”,更是“基于资源的学习”。 2、我校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继开发了“南山竹海”、“横涧茶场”等实践活动基地,积累了一些课题相关的经验,为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突出综合性。 三、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策略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四、研究目标 我们通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课题的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对自然、社会等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培养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操作途径与办法: 1、营造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学习中理解与提高

《开发本地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结题报告

湖北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 《开发本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结题报告 主持学校:湖北省松滋市西斋小学 课题组学术委员: 课题主持人:向勇 通讯地址:湖北省松滋市西斋小学 邮政编码:434216 联系电话:0716592471 E-Mail:szwslgq@https://www.360docs.net/doc/8719187364.html,

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顾问: 课题学术委员: 课题主要负责人:向勇 课题执行负责人:李广琼、肖忠勇、邓小军课题组成员:向勇、肖忠勇、李广琼、 邓小军、陈小燕、罗世引、 郑丹燕

目录一.课题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成果(见附件)(一)教师论文案例集 (二)校本教材 1.《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小学古诗文精粹颂读》(三)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四)音像、数据资料 1.综合实践活动视频资料 2.对比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五)获奖情况

湖北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 《开发本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结题报告 (课题批号:) 湖北省松滋市西斋小学课题组(李广琼执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成了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国的教育改革逐步趋向现代化、国际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它既不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又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的优势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计划框架,从宏观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一方面新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程实施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身边的地方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太少。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利用,在于使课程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那么,我们开发和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借助课程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