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19164044.html,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作者:

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07期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个别省市要求专科以上学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则是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

目前,各地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具特色,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而有的地区则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任职期限原则上为3年。聘用期间,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等待遇。聘期期满、考核合格且具备报考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时,可享受加分政策;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计划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标志着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实践活动,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

1.萌芽阶段(1995—2001年)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宁波市、河北怀来县,2000年浙江宁波慈溪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安排还很不完善且规模很小,在全国零星分布,整体社会影响力也很小,总体来说大学生村官政策处于萌芽阶段。虽是摸索前进,却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发展开创了“先河”。

2.发展阶段(2002—2005年)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日突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得以推广。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试水”大学生村官政策,成功后乘势推广,2003年便迅速在全市铺开;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开始轮番空降大学生村官。此外,2003年四川省广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广南市、湖北省谷城县,2005年吉林省、陕西省、上海市、成都市等也推

出了较完善的一系列政策方案,而且实施规模较大。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机制已相对完善,各地实施的规模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大,在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普及阶段(2006年至今)

大学生村官制度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

影响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影响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所谓大学生“村官”,就是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挂职锻炼,以促进农村和科技和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13年。从2008年开始,中央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标志着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但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走什么路的博弈存在于发展的全过程中,在试点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到目前为止,所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可以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大学生行为具有短期化倾向。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合理、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理性地分析制约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因素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一、影响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PEST分析法) ㈠政治制度层面 中国是一个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其政治制度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现代化浪潮所带来的压力,造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关系模式的裂变,是对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浪潮的被动被迫反映,这种现代化的浪潮一方面逐渐内化为国家社会生活的各种制度与规范,另一方面又持续不断地对它们施以新压力,促使它们不断进行新的调整,并且深刻地塑造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使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直接反映到这些国家内部,最终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变迁。”[1]P5-10村民自治就是中国从高度集权社会转变为民主法制社会的一种内外因素影响的制度变迁。村民自治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的实践,它的具体形式无不渗透着现代民主理念和价值。但我们追根溯源,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政权对广大农村社会的治理,以满足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高度集中资源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已经出现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趋势,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但原来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视野小,在大转型中还浑然不知,如果没有现代知识的新型干部人才,新农村建设不是可能的。现在农村的危险是没有新型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则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 1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 研究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入手,以时间为轴线,对建国后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的两大主要举措(即20世纪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了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村官”的定义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指在政策指导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基层工作者。 2 建国后,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的两大主要举措 2.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因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1955年

4月,毛泽东通过团中央代表团上报的访苏报告《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同意了“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建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于是,我国最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便开始于1955年8月。然而,真正有组织、有规模的城镇青年支援农村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文革后期。 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在此之前,已经有1961和1963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1966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因高考停止而出现的大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11日,毛泽东下达了著名的“12.11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的展开。“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19164044.html,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作者: 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07期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个别省市要求专科以上学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则是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 目前,各地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具特色,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而有的地区则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任职期限原则上为3年。聘用期间,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等待遇。聘期期满、考核合格且具备报考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时,可享受加分政策;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计划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标志着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实践活动,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 1.萌芽阶段(1995—2001年)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宁波市、河北怀来县,2000年浙江宁波慈溪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安排还很不完善且规模很小,在全国零星分布,整体社会影响力也很小,总体来说大学生村官政策处于萌芽阶段。虽是摸索前进,却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发展开创了“先河”。 2.发展阶段(2002—2005年)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日突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得以推广。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试水”大学生村官政策,成功后乘势推广,2003年便迅速在全市铺开;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开始轮番空降大学生村官。此外,2003年四川省广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广南市、湖北省谷城县,2005年吉林省、陕西省、上海市、成都市等也推 出了较完善的一系列政策方案,而且实施规模较大。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机制已相对完善,各地实施的规模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大,在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普及阶段(2006年至今)

科普:关于大学生村官,你必须知道的事儿!

科普:关于大学生村官,你必须知道的事儿! 一、什么是大学生村官 各级组织部门筛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称为“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熟悉农村情况,经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和能够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着眼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政干部队伍来源结构,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国家开展的一项人才战略计划项目。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系非公务员身份,其工作、生活补助和享受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有关规定进行,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牵头负责、乡镇党委直接管理、村党组织协助实施;人事档案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管理或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代理,党团关系转至所在村。 二、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条件是什么 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由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定期、统一组织实施,或者由省、市两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选聘工作一般通过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组织考察、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

报名条件各地不同,部分仅限应届毕业生,一般为30岁以下毕业生,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和近两年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党员本科生和研究生,重点选聘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1)思想政治素质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热爱农村基层工作,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勤奋敬业,乐于奉献; (3)遵纪守法,服从安排,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4)专业符合农村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学习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能如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5)身心健康,年龄一般在30周岁以下。 三、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多久

大学生村官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海南、浙江、广东等省份推行大学生“村官”以来,中国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2005年全国11个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大范围试验阶段,步入全新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开始,我县公开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以来,连续三年共计选聘了162名村官。全县13个乡镇的343个行政村过半已经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此举掀起了大批保德籍高校毕业生的返乡热潮,吸引了数千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关注,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干部队伍的传统结构,必将全方位影响到农村未来的发展。不言而喻,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夺目的耀眼的风景线。 根据调查与了解,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勉强认同身份,适应农村生活。在岗“村官”达到95.1%,另有0.12%的“村官”长期脱岗或者永不在岗,“村官”流失率达0.37%。而在岗的“村官”中有9.7%的存在不同形式的被迫借调,令乡镇政府尴尬;有90.3%的村官并未真正扎根农村、常驻村委会,而是充当乡政府的办事员或跑腿子角色,令村委会无奈。在家的“村官”中, 80%的人存在有第二职业的现象,有的经商,有的代课,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护士等等,在此不宜一一枚举;20%的人虽然没有第二职业,但有考公务员的,有考研的,有考大学的,有考学历的,有考其他资格证的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支队伍的思想很不稳定。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做乡政府的辅助工作,涉及退耕还林、粮农直补、合作医疗、移民搬迁、计划生育、各种普查等等和各类填表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与发展-20__年取消大学生村官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与发展 |20__年取消大学生村官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从个别省份的自发探索到20__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历经五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一大批有志80后大学毕业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善农村干部的人才结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落实,推动农村科学规划,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通过个案实证基础上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当前实际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而地方和基层政府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对策。 二、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 (一)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的偏差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也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普遍认同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在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驻派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制度安排,它作为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积极鼓励有学识、爱奉献、肯吃苦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的利国利国方针。但目前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却存在“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困惑,在新农村建设这项浩大工程中没有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村官管理方式的偏差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五年以来,对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意义。但是从近两年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对大学生树官计划的实际意义产生了怀疑,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在管理方式上的偏差。首先,政府管理的偏差,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其次,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的悖论,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大学生村官融入其中十分困难,农村人际关系复杂,与村民建立彼此信任关系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可以这么说,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会产生有苦说不出的压抑感和挫败感,因此在自我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的偏差 目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的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和发展的制度和法规在现实应用中遇到了来自农村本土文化强烈的排外与干扰。按照《乡土中国》中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村官工作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各地自发探索”阶段。从1995年江苏省实施“雏鹰工程”开始,到2004年,有10个省区市启动了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二是“局部探索试验”阶段。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探索展开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到2008年初已有17个省区市启动了这项工作。三是“全面发展推动”阶段。2008年3月,中组部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展开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经过6年多的扎实推动,这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报名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累计达到近300万名,共选聘41万名大学生村官。当前,在岗大学生村官有22.1万名,覆盖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其中少数民族3.3万名,占15%;女性12.2万名,占55.3%。 (2)人员素质持续提升。22万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7857人,占3.6%;本科生160743人,占72.8%;党员136350人,占61.7%;教育部和中央部门直属院校毕业生25422人,占11.5%。 (3)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中组部会同中宣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培训、考核、选拔、流动等均作出明确规定,逐步建立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4)锻炼成长效果明显。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2.9万名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2万多个、专业合作社5200多个,为农民群众提供

未来展望: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与挑战

未来展望: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与挑战 未来展望: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与挑战 2023年,中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发展和挑战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对的挑战。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与村居民建立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大学生村官既是村级政府的职员,同时也是村民的代表。在未来,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将会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专业化程度将提高 在未来,大学生村官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事务,并通过深入研究和专业化训练提高专业能力和技能。村里会有更多需求需要这些专业化的大学生村官来服务。 2.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将加速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在未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工具将被广泛应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驱动传统的农业产业,推广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3. 因地制宜的服务能力将更加重要

未来的大学生村官将更加关注乡村特殊性和异质性,因地制宜地为当地村民提供服务。大学生村官需要更加把握地域特色和乡村发展脉络,发挥好本地、群众和信息等资源优势,为当地村民提供符合本地实际的服务和建议。 二、大学生村官的挑战 在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面临许多挑战。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挑战: 1. 工资待遇偏低 在村级政府体制下,村级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并不理想。相对于城市的蓝领工人和白领人士,大学生村官的薪水偏低,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2. 工作压力与时间限制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面临许多挑战,如归属感不足、工作压力过大、时间限制过短等。虽然这些都是在职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农村地区的限制和特殊性下,其与城市白领的问题又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村里需要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时,时限考验显得更加重要。 3. 工作复杂度增大 在未来,大学生村官将不止是在村里进行简单的调研或维护村级管理,其职责还包括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原有农业更新升级、培育产业和脱贫攻坚等各种复杂的任务。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官拥有非常全面的技能和背景,以及在专业领域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等方面的不断提高。 三、总结

大学生村官政策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解析:大学生村官政策 一、背景链接 自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以后,1998年安徽凤阳首先引入大学生村官以来,海南、浙江、河北、河南等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构筑新农村发展平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我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进城务工成为众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选择。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资金和政策向城市倾斜,造成了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牛不愿回农村去,甚至出现了许多“空心化村庄”。 第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农村建设人才储备的需要。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招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难“扎根”。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 工作上难“深入”。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能力上难“提高”。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1.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来源:中公教育 2.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 告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与发展 ——关于化州官桥镇大学生“村官”政策 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建设绩效;问题与建议 0 引言 为了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和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资源的矛盾,1995年江苏省率先推行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计划,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

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人,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全国各省市为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在政策措施、培训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全面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化州官桥镇党委针对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存在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文化偏低的“三偏”现象,存在难选、难用、难留的“三留”突出问题,大胆创新,在全市率先实施选派大学生“村官”工程,积极探索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活力的新思路、新举措。从2008年3月份开始,官桥镇从省内外各高等院校中选聘了1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到官桥镇11个村(社区)任“村官”,并对这批大学生“村官”实行“双岗双

责双酬”,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 官桥镇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了重大建设绩效 去年,化州官桥镇招聘的18名大学生“村官”之中,有14人来自农村,占总人数%,党员有6人,占总人数33%,有10人在大学期间曾任学生干部,占总人数%。他们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团组织书记等职务。他们主要从事统筹农村经济建设,管理村务活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等工作。“村官”们发挥所长,扎根基层,为民办好事实事,为民寻找致富门路。 1)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解决村干部“三偏”和“三难”问题,探索出新路子。调查发现,当前官桥镇村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文化偏低的“三偏”现象,这部分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难以支持新形势的极速发展。相比之下,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年轻活力,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

浅谈大学生村官

浅谈大学生村官 八街街道凤仪村委会:顾县 2008年,经中央同意,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从2008 年开始, 用五年时间选聘10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从此,号称“中国第二代知青”的大学生村官被推到社会的聚光灯下,目前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工作, 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 选聘一批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当村官。无论是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结构问题,还是从解决当下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担任村官的积极意义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把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大学生选派到

农村任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2、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取得生产力的真正发展,就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就要能够利用新时代发展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理论水平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同时接受新只是能力也比较强,这样,大学生村官便能利用活跃的思维,利用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当前,农村的发展还受到传统思维模式、思想观点所制约。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

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

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 主持人言:时下,10万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掀起新一轮“知青下乡”热潮。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最早权威性政策要数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意见》第十条指出,要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随后几年间,中央还出台了相应的加强政策。 在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横亘的是一个巨大的关于政策执行的黑箱,政策执行的过程要经历领会、解释、宣传、制订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等行动环节。在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会有很多变数,难免要发生政策目标的偏离与信息的耗蚀,出现政策目标变形、走样,甚至落空的现象,常被理解为政策失真。这种失真多半又是政策执行者误解或有意曲解所致,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目标替代”、“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在人们普遍对政策执行的目标偏离现象进行批评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在特定情况、特定阶段,政策目标的不完全实现的现象也是一种理性的政策执行行为,不无合情合理、合乎时宜的一面。辩证地看待某些政策目标“偏离”的现象,从正面给予适当的肯定,同样是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对“黑箱”的理解。 18号文件提出的如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内容有九项之多,然而,目前为什么恰恰只有“大学生村官”政策这一项执行得更为彻底呢?对此,王少峰以“中央政策的地方选择性执行”为论点,并进行了适切的解释论证。地方之所以要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或者能够选择性地执行政策,通常并不是主观上刻意对政策目标的有意识选择、偏离,而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场域。回到18号文件,该政策内容宽泛,目标不够聚焦,光牵涉到的政策执行主体就有省级政府、企业、大学生等。其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由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教工委、农工委等10个部门来贯彻执行。众所皆知,“市委组织部”是一个“强势”部门,作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主体,它更有优势,这就不难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会被优先选择而且执行起来更具实效。当然,王文还分析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政策本身的吸引性、操作上的便利以及情感基础等以说明为什么“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被优先“选择性执行”。 故此,从正面看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实际上就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政策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突破。我们常说,政策执行要讲究忠实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及以人为本等原则,北京市政府从18号文件九个方面内容中选择“大学生村官”一项作为重点突破,其实是“原则性与灵活性辨证统一”的政策执行原则的体现。政策执行中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政策精神和目标的前提下,政策执行者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而有针对性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目的是使政策目标能更好地实现。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性执行其实还可能会是政策的创造性执行,尤其是蕴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